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三化学下册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策略

化学复习教学作为整个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复习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通过复习才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中考化学分值降为50分,相应的化学周课时也减少,而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我校初三化学备课组制定的中考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4月初到4月底(上学期完成部分下册教学内容,在3月底完成新课的教学) 进行章节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的作用。

第二轮:5月初到5月底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专题复习,初中化学从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个大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第三轮:6月上旬到中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和查缺补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二、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

我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都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初三化学备课组在三月初的教研活动中确定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专题,并且确定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负责专题的老师做好教学初步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例”、“课堂练习”等内容。第二轮复习开始的教研活动,大家针对下一周化学复习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在使用时 ,教师可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化学备课组不定期的进行公开课,所有化学老师都去听课。每次听课后,备课组在评课中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由某个课堂教学情景及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等进行交流与讨论。

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和第三轮复习的模拟考试试卷的命题一般过程是在教研活动中大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近年来中考试卷进经大家讨论来确定各个的考点,命题人根据确定的考点进行组卷。在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大家在对命好的试卷进行讨论,对试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月考试卷的题目。教研活动后命题人去完成试卷,然后由另一人审题。

三、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课程容量比较大。加之复习课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学生对旧知识缺乏新鲜感,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减退,产生大脑记忆疲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R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复习课堂上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进行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总结 ,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比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和试卷习题的讲评

在习题训练上要精选细选,瞄准考纲,做到难易适中,又要避免重复。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着重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化学复习模拟考试的试卷要精心组织。几份模拟考试的试卷的考点要综合考虑,中考常考的考点要经常出现,上次模拟考试学生错误较多的考点下次模拟考试要再次出现。

讲评前将暴露的问题按内容及题型整理归类,讲评时将重心放在问题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拓展上。在典型错误习题的讲评中要精析细剖,挖掘习题的隐含性。在习题和试卷讲评中要强调暴露问题,如书写不够规范、格式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清楚、语言不够专业等问题。通过对习题的精析细评,深层挖掘,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思维开朗了,解题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马云飞.初中化学复习课策略探讨[J].才智.2014,(4).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下册)2006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4-02

《初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

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直等教师魔术表演结束,学生们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马上想一探魔术中蕴藏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精美的图片,例如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海水制盐、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情景交融,帮助学生领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图片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易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而从当下教学实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仍然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把教学定位为如何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完成”了哪些既定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必然使得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案例二:“我们只制取了半瓶氧气。”

情景一:教师在教授“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时,按照教材先通过演示实验把操作中易出错的地方祥详细细地进行了剖析,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错误操作引发的后果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了学生,最后由学生在教师一声声清楚的指令和悉心指导下模仿着制取出一瓶瓶O2。教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情景二:同一课题,另一名教师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但没有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说明,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各个学习探究小组组员旁作为一名“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了小组的探究活动。“老师,我们只制取出了半瓶氧气。”“我们的水槽中出现了紫红色的液体。”“我们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到了试管中了。”“我们......”该教师要求把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记录下来,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组内有困难的可以求助其他小组成员,及时调整和修改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我知道了,我们刚才原来是因为忘了在试管口放棉花。”最后由小组中的“小小发言人”进行汇报实验现象和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

既然教材的案例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得为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案例三:“实验室碱性废液的检测和处理”

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生实验产生很多碱性废液,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若把这些废液收集起来,检测其中的成分,并把它处理成适合排放的废液,不仅有效整合了碱的化学性质和废水处理的学科知识,而且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时学生对平时避之不及的废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我知道如何检验废液中有无碳酸钠。只需要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即可。”“老师,碳酸钠溶液存在的情况下好像无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呀?”“我知道,我知道,只要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沉淀下来,就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了。”“我知道废水处理有好多方法:蒸馏、过滤、活性炭吸附、明矾沉降、分别用酸或碱性溶液将碱性或酸性溶液调节至溶液中性,最好用上次我们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酸性废液刚好把这次碱性废液中和了。”

课堂上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验废液作为载体,学生通过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境教育课。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化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化学课的作业布置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只重视书面作业,轻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做作业只是照抄照搬课本知识,一味的纸上谈兵。这导致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能力脱钩。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行沪教版化学教材上有很多现成的作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上册P9第二题“谈谈你所知道的污染环境的事例。”P23第六题“家庭小实验:(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P53第七题“地球有水球之称,但现在水球缺水。有些科学家预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些什么想法?”等。教材下册P159第八题“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由密切的联系。”P184第九题“与同学合作,检测本地区雨水的pH若干次,分析是否出现酸雨。若出现酸雨,调查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领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通过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