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活常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3:0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生活常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生活常识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导入;创设情景;实物教具;生活常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98-02

良好的开端,等于一半的成功。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一个精彩的课堂引入,同样是一节成功的课程所必需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化学的课堂引入方法,简单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创设情景进行课堂引入

虽然课堂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巧妙创设生动的情景却不失为其中效果极佳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上ph试纸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笔者就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染色魔术。我取出事先用白纸制作好的一朵“白花”。我在后面将这朵“白花”沾了沾清澈的水,再放入一个空瓶子,嘴中开始数数,当数了不到十下时,这朵白花居然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学生,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因势利导,并让其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讨论探究一下。这一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他们表现出了特别高的创作激情,争抢着来答笔者提出的各个问题,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笔者的作业就是让他们去生活中找一找这一类试纸的妙用,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了解了“学化学、用化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经常通过一些典故或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述一些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其学以致用的理念。比如笔者在讲“空气污染”一节时,没有直接进入正课的讲解,而是讲了一则小故事: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在某一年的冬季,天气特别冷且潮湿,家家户户都烧上了炉火,可是天气一点风都没有。于是出现了下层气温较低,上层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不能良好循环,逆温差把过时的烟雾压在了下面,几天散不了,引起了人们的呼吸困难。伦敦的很多市民都出现了胸闷、咽喉疼,咳嗽也厉害的现象,让一些老年人和身体弱的市民离开了这个城市,短短的几天就有4000多人死去,整个伦敦被一层死气沉沉的氛围笼罩着。当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心情都变得很沉闷,从他们的眼神中,笔者感受到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伦敦产生了这场劫难呢?笔者推出了今天的课题――空气污染。学生这一节课听得非常专注,深深地明白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三、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用具体的实物教具引入新课

用实物教具引入新课也是我们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它来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的很多问题,从而达到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如笔者有一次上课,先准备了两杯水,一杯是清澈见底的,一杯是浑浊的,并告诉了学生这两杯水的来源,一杯是买的矿泉水,一杯是从学校池塘里取来的。然后,笔者就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让其从饮用方面谈了感受。学习们一致认为这杯浑浊的水让人看了就恶心,很难去饮用,对身体特别不好,清澈的水让人一见就感觉舒服,对于口渴的人来说是上好的解渴佳品。此时,笔者抛出今天的授课重点:如果想要把这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应该怎么做?这是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本节课上,学生的表现都很主动,整节课是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完成的,学习的效率也很高。

四、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如果运用这一些生活常识引入新课,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化学课程,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有一次上课后,笔者分别准备了不同浓度的三杯糖水,分别让学生们品尝后说出自己喜欢喝哪一种。学生很快做出了选择,喝不是特别甜,也不是特别淡的那杯。然后笔者让其阐述原因。经过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是由于溶质的原因。那么,你知道怎样达到不甜也不淡的良好效果吗?笔者抛出了今天的课题――溶质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早已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起来积极性很高涨,很快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五、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旧知识引入

篇2

【关键词】 生活化 高中化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61-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发生很多改变,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是越来越来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中化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才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教材问题,发挥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思考,各自抒发己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出的回答,鼓励和支持他们多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注重教学过程。在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教学实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化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教师要努力把课堂“还原”为真实的人类生产、生活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过程中亲身体验新的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一)利用生活案例。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生活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学生可以在情境案例中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立刻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将生活融入到化学教学中。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贴近的,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亲身感受,在选择案例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展示。教师可以将案例资料打印出来,然后发放给学生,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展示和分析,在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教师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如教材中“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化学属性和物理属性,教师可以应用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资料讲的是:一个保姆使用消毒液和洁厕灵清洗马桶,保姆突然中毒晕倒被送往医院。教师将视频放到这里,学生便会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保姆晕倒,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到教材知识中,开始课堂教学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地融入现代化生活化学知识,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展示视频资料后,提出学生心中疑惑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下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时,要注重技巧,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问题。如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在一起会导致保姆中毒?学生心中早就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进一步深入讲解教学任务。

(三)答疑并总结。教师完成教材教学内容后,用给出问题的答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让学生先回答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后,学生心中应该有了初步的判断,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鼓励,对于积极勇敢回答问题的学生要激励他们,这样才能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消毒液的化学和物理属性后,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下,最终得出保姆中毒的原因是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一种有毒的气体,因而导致保姆中毒送往医院。最后,教师要总结课堂教学知识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消毒液的使用。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氯气的知识已经深入学生头脑中,并且学生也知道一些生活常识,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教学实践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诉述,高中化学实践的生活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生活本来就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化学教学活动的生活化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实践,要重视生活化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案例选择和编制,在生活化实践课堂上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实践原则,确保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永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6).

篇3

【关键词】教学方式 新课程 高中化学 途径

前言

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是新n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注重实践教学即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通过实践自行总结,从而得到提升①。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受已有实验步骤的限制,全完可以按照自己的判定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对实验步骤自行设计。

例如“获取洁净的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步骤操作,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用一定的物质聚集水中的颗粒物,经过过滤获得纯净水,把一定量的木炭加入水中,使其吸附水中的颗粒物。实践证明,这种物理方法不恰当,所以改进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多次实验,最后发现把明矾加入水中则颗粒物会迅速聚集,过滤后就可以获得纯净的水。一系列实验之后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总结发现,明矾、亚铁盐等能够吸附水中颗粒物,只要简单过滤就得到纯净的水。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获得真理的同时,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极大增强。

2.探究性学习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构建知识已经被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度点拨,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知道金属生锈是一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生活常识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证实结论。学生把一枚铁钉放入有充足空气和水的容器中,观察到铁钉表面有铁锈生成,从而得出金属生锈是氧化还原反应,同时水、氧气都会对氧化还原反应造成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这种构建知识理论的学习方式使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有效增强。

二、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

1.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有效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得到有效实施。例如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那些在一般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虚拟实验室条件下就可以生动立体的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操作实验。

例如“分子的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可以有效观察分子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增强自身地分子性质、结构的深层次了解。

2.融入创新意识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创新型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也逐渐成为对现代人才进行评定的有效标准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创新意识进行有效融入,使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中都彰显出创新意识,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增强。

例如“AI(OH)3的两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对AI(OH)3与HCI以及AI(OH)3与NaOH的反应进行实验之后,提出AI(OH)3与HCI以及NaOH都能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原因?AI(OH)3是酸还是碱?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自己阅读教材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会努力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又如在原电池的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厨房里的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制作原电池?可以制作原电池的蔬菜水果中,电流或电压大的是哪一种?这些水果制作的电池可不可以驱动电动车?学生会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从而增强自身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设计、操作等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要针对化学模块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③。例如,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公式这类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化学实验、创建化学模式可以使相对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对于那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化学内容,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化工厂、走访调查等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效果。

【注释】

① 徐新红. 化学教学方式及转变途径研究[J]. 高中数理化,2015(8):50-50.

② 佘海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J].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5(7):49-49.

篇4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尤其是学生会不会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主体。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很多因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生动的生活性例子,有趣的实验等等。这些都可以被教者充分运用变成良好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一般来说,以下一些内容可以被用来作为良好情境的素材。①首先,连旧引新。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新旧教材中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再以这些相似点或者不同点为切入点进行认真设计,就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化学选修的知识内容是建立在必修和以前初中基础之上的。因此,之前所学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良好材料。②其次,可以借助周围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境。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但很多跟化学学科紧密相连的知识细节却不一定观察到。例如,在讲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性的时候,笔者就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的现象,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棍,一张则是一个铝制的器皿。这两个图片在生活中都不陌生,但学生从来没从这个角度看过。笔者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提出了几个探究性问题:铁跟铝应该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看到的现实中的铁跟铝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学生们在通过自主探究之后纷纷得出了答案:那是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跟非金属氧气反应之后变成这样子的。接着笔者继续抛出问题:我们从书本知识上能不能了解下,铁跟铝哪种金属活泼性更强呢?经过自主学习,学生纷纷得出答案:铝比铁更强。教师继续设置问题情境:那么,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图片展示的情况来看,为什么铁锈成那样子了,铝好像还很好呢?这个问题相对有一点难度。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探究。最终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得出了答案。③最后,还可以用一些跟化学学科内容联系紧密的热点新闻或者生活常识,设置自主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会被自然而然地吸引过去。同时,也可以树立用化学学科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鼓励学生展示自主性学习成果,并合理评价

在自主性学习中,主观能动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激励学生把经过自主学习得到的心得、看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思想交流讨论,甚至可以用辩论等形式来组织。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并且继续以积极的思维,去寻找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自主学习中得到快乐。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抱鼓励态度,客观合理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也要对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或者之后生成的资源进行合理归纳重组。教师在自主性学习中也要扮演好重组者、引导者、归纳者的角色。否则,学生就会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鲜有发展。

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自主探索性问题:钢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合金,请问,在生活中钢可以分为多少类?这个问题跟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也很契合课堂教学。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有待提高。比如,很多同学能够结合生活回答出钢有碳素钢、低硅钢、优质钢等等。虽然也能够说出一部分内容,但不经过合理总结,学生提升就显得困难。于是,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通过客观评价,给出了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比如,按品种划分,钢能分为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钢、低硅钢、一般碳素结构钢等等,也可以综合划分为普通钢和优质钢两大类,还可按规格分为小、中、大三类。经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加上教师合理组织评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让学生学会利用各方面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篇5

1.1画面导入课程

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往往对学生有很大的视觉冲击,这些画面不但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还能有加强学生的思考。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搜集一些相关的新闻、图片等,以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起到很好地效果。诸如教师在进行《如何保护空气清新》这一话题的时候,就可以播放一些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空气污染的认识,进而能够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相关课题的学习。

1.2问题导入课程

高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诸如,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铁生锈的反应条件,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铁刷了油漆为什么不生锈?铁浸泡在水里会生锈么?怎么才能防止铁生锈?由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自觉地进行思考。经过这样的铺垫,不但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1.3生活常识导入课程

化学知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多化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用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些化学中的生活元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经过这样的一个联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解氧气的溶解性的时候,就需要引入生活常识,如果一味地进行刻板的知识传授,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对一些生活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氧气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营造宽松的环境

在以往的化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提高,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平等的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减少对于学生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天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2幽默的言行举止

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为此,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利用幽默、形象化的表达来使学生明白相关的道理。诸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起反应的离子比喻成敌人的关系,一碰面就打架,所以他们不能共存。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离子存在与否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充分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用幽默的言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不但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其还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以往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大幅压缩实验环节的时间,而实验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大量的理论知识将会对其造成沉重的压力。为此,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相关的中学在相关的实验机械、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缺,这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化学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器材方面的投资;如条件存在不足的学校,也应该就学校自身的实验场所、器械、材料等资源实行分批保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才能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篇7

关键词:活化;实验探究 ;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8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3

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是活化课堂的重要途径,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教学的这种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择好实验,设计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全体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手段,让实验教学成为学生主要的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

一、活化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究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不但安排了丰富严谨的理论知识,还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是最关键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提高。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和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好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使学生对实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些演示实验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这时教师就要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引课”和“激趣”,在关键处给予启发和点拨,或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如苏教版必修1“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有氯气使布条褪色的对比实验。当出现明显的实验现象后我设疑:“为什么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而潮湿的红布条褪色了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得出了“氯气并没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当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后我继续设疑:“起漂白作用的会是盐酸吗?”很多学生回答:“盐酸没有漂白性”。当然,我随即就用实验证明了盐酸不能使红布条褪色,引导出水和氯气生成的次氯酸才具有漂白作用。当学生以为就这样得到最终的结果时,我展示给同学们一瓶氯水:“同学们,将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浅黄绿色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再次兴致盎然,进行讨论,由此教师可以很顺利引出可逆反应这一概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验获取知识,这样做要比直接给学生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上下呼应,一步一步地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获取知识。

二、活化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

除了演示实验,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以及“拓展视野”专栏,这无疑是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究的余地,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苏教版高一化学1专题一“常见物质的检验”这节课,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教师布置任务:根据所给试剂AgNO3、HNO3、BaCl2、HCl等溶液探究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相互展示成果,相互质疑,引起学生的差异思维碰撞,在相互之间不断完善中得出正确的方法。以下是学生经过初步实验得出的几种检验SO42-的方法:

方案一:取样,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如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方案二:取样,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硝酸,如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方案三:取样,加入盐酸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的存在。

展示完毕,马上就有一些学生对方案一和方案二提出质疑:这样的话,Ag+就没办法排除啊!我让学生取AgNO3溶液按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因此方案一和方案二两种方法都不能排除Ag+。我让展示方案三的同学阐明设计的理由:先加盐酸,可以排除Ag+、CO32-等而又不影响SO42-的检验。经过学生的再思考,再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为了真正做到活化课堂,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配合;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别怕失败;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时的差异和成败有时可作为活化课堂的小小催化剂,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发挥全班同学的智慧,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来分析实验的成败原因。这样不但使错误得到纠正,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更是活跃了课堂。

三、活化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能否进行,探究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教师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实验素材创设探究情景,活化实验探究。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 习题探究化

例如,高一学生对氯水中存在H+的实验探究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由于氯水的成分较复杂,习题中一般都是围绕漂白性推测氯水中存在次氯酸HClO;围绕饱和氯水的浅黄绿色推测氯水中存在大量的Cl2;往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推测出氯水中含有Cl-。那如何检验氯水中存在的H+呢?我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酸碱性,假如试纸呈红色,可以证明有H+;方案二: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假如溶液显红色,可以证明有H+。

但是当学生按照这两个方案逐一进行实验探究后,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方案(1)中pH试纸并没出现明显的红色,方案(2)中溶液最终也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色。“氯水中的次氯酸和氯离子都检验到了,为什么H+的检验却如此困难?”强烈的疑惑感和探究欲望再次在学生心中升起,我鼓励学生先推测这两个方案失败的原因。经过学生的讨论,一致认为:氯水中次氯酸的漂白性干扰了这两个实验。在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大家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如下方案:在氯水中加入NaHCO3固体,如有气体产生,则证明有H+。最终实验结果和大家预测的一致。看到探究实验获得成功,学生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这个探究实验使大家领悟到实验探究绝不能停留在实验方案的理论设计上,因为这仅仅是第一步,设计的方案是否成功必须通过实验事实来证明,因为实验才是检验设计方案成功的唯一标准。

2. 装置探究化

一套完美的实验装置能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实验装置的优化和改进,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例如让学生观察苏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41页的“实验室制氯气”装置,尝试从中找出不足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原装置缺少除杂装置,我再引导学生将这套装置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并提醒他们从要使用的仪器、药品及装置的先后顺序等进行一系列探究。最后同学们探究出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来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并且应先除去氯化氢再除去水蒸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也活化了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散式思维得到训练,对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教师还可以将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同一个演示实验的装置的变化来进行探究。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制溴苯的实验装置与老教材中的制溴苯装置作比较不难发现有这样几个变化:(1) 普通烧瓶换成了三颈烧瓶;(2)多了冷凝管;(3)多了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让学生从变化展开探究,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制溴苯这个实验,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提高。

3. 生活常识探究化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宗旨,进行实验的适当增加和补充,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活跃课堂,或者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化学1上关于“正确使用铝制品”有一段内容如下:“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所以,铝制品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或腌制食品”。由于知识贴近生活,同学们对此很疑惑也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出“氯离子真的能破坏铝的氧化膜结构吗?” 我鼓励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以下是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形成的实验方案:

步骤1:取两片未经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Cl2溶液中,另一片浸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SO4溶液中。结果显示,前者表面析出较多的红色固体,后者一直没有明显的现象。

步骤2:将铝片用砂纸打磨,使它表面粗糙,再将其浸入 CuSO4溶液中,几分钟后,铝片表面也有少量红色固体析出。

步骤3:向步骤1中CuSO4溶液中加入几滴NaCl稀溶液,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以上实验结果显示:氯离子确实能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对着实验结果,同学们很有成就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的那样,“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

四、活化探究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在课堂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活化课堂,还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审视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可以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思路、探究态度等,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我们既要对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评价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评价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体验、变化以及收获。

总之,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实验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活化实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

关键词 课程即资源活化 分散系 课堂教学 项目任务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观念

“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要求教学设计既关注学习者的外在行为,又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在体验;既关注用基础知识历练学习者思维的科学价值,又要关注有限知识与广泛知识外延有机融合的社会意义。

“课程即资源活化”是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利用物质、信息、人力等资源要素进行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它是受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启发而提出来的。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更要挖掘生产生活中的合理要素并活化到课堂教学中去;人力资源不仅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还要挖掘学生潜在的课程要素并活用到课堂中去。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创意设计教学任务,把相关资源课程化、活动化。目的是开放课堂、发展学生思维、构建基本学科观念。课堂是否有效决定于教师怎样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资源,推动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提及: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认知性学习目标最低要求)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显然,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胶体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胶体的性质仅需学生知道丁达尔效应。但是,为了以后学习盐类水解的应用,应该让学生知道胶体的介稳性,但不要求系统分析胶体的聚沉。

“分散系及其分类”内容位于人教版《化学1》的第2章第1节第2课时部分。在章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背景下,“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以分散系为载体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在纯净物分类的基础上,再研究混合物的分类思想,为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铺垫基础。该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分类观和变化观。胶体的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变化表现出的特有性质,这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确立该部分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能够对常见混合物进行分类,如硫酸钠与水的混合物属于固液分散系,也可以归属于溶液;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能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角度区分溶液、浊液和胶体;知道浊液分散质粒子不可以透过滤纸和半透膜,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掌握丁达尔效应,知道运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了解胶体的应用,如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分散系的分类,知道对混合物进行分类是对纯净物分类思想延伸应用;通过研究同一物质在不同分散状态的性质,使学生知道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角度进行分类是更本质的一种分类思想。通过过滤操作和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悟出胶体分散质的直径在1~100 nm。通过观察烟雾和各种分散系对光的反映,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及应用。通过观察电泳现象和解读布朗运动,告知学生胶体的介稳定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混合物进行分类,使学生认同分类思想对高中化学学习以及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通过制备不同的分散系并继续深入探究其性质,使学生感受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乐趣。通过过滤操作和医药案例的阅读分析使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规律,从而掌握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通过同一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呈现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变化观和粒子观。

2 资源活化思路

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活化相关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的基本观念有:(1)可以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等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所在。(2)物质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还与物质微粒的聚集状态有关,胶体性质是物质微粒的一种聚集形态的体现。(3)同一分散质的不同类分散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同类分散系具有相似的性质,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同时也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4]。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必须让学生面对相对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和必须努力完成的项目任务,所以这节课设计了富于变化的实验、生活资讯情景,从医药案例和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和列表对比的方法,层层推进,坚持课程即引领学生对资源价值的探究和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变知识教学为理性思维主导的观念建构教学。

3 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分析

3.1 明确概念、分类比较

[问题引入]①云蒸霞蔚壮观美景背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②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还是溶液吗?

③大江大河人海口为什么都有三角洲?

[明确定义]把__物质分散在__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某同学,把你扔进水里,你和水组成分散系了吗?笑答:没有,因为没有被“分散”。

[合作研讨]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将表1中的分散系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分散系的研讨,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有那么多的分散系,通过分类练习,体验分类思想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挑战性的任务,迅速将生活资源课程化,增强学生注意力,渗透生活处处有化学的理念。

3.2 动手制作,辨析区别

[引导观察]小组合作制作3种常见的分散系,①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得到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②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20mL冷水;③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的3种混合物有什么异同?

[探究活动]分别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悬浊液(滤纸孔径约为100 nm,1 nm=10m)。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且进行解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胶体的一种制备方法,运用熟悉的过滤操作探究浊液和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本质不同,把物质的分离实验方法运用于物质性质的探究当中,让学生感知化学作为实验科学的特性,在探究中学会区别胶体与浊液;另外对同一物质(三氯化铁)在不同分散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进行研究,帮助学生从化学视角形成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化学物质变化观的认识,体现实验资源活化基本观念的思想。

3.3 联系生活,分析胶体

[阅读医药资料,分析探讨]为什么重金属铋在人体中没有使人中毒,反而起到治疗胃病的效果?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胶体果胶铋胶囊

[成份]胶体果胶铋,是一种果胶与铋生成的组成不定的复合物。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色粉末或颗粒。

[作用类别]本品为胃黏膜保护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用于慢性胃炎……

[药物相互作用]1.不得与牛奶同服。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备注:胶体果胶铋为胃肠黏膜隔离剂,在酸性胃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促进溃疡愈合和炎症消失,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适用于溃疡病、各种胃炎等。肠胃只能吸收小分子和离子(小分子或离子直径一般小于1 nm),不能吸收大于1 nm的颗粒物质,故肠胃黏膜可以称为“半透膜”,其他半透膜还有鸡蛋壳内膜、动物膀胱等。

[设计意图]将医药的常识与胶体性质建立联系,通过合作研究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总结出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使学生感知在生活中化学的应用价值,也是利用医药资源建构化学基本概念。在学生推理过程中,必然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而理性思维属于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宏观物质思维的。

3.4 类比归纳,探究异同

[提出问题]合作研讨各种分散系的区别,填写表2,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类似物质性质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分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小组汇报的另一层用意是让学生及时归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表达信息的方法。教师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结论,查缺补漏,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意在利用化学表征资源提高思维能力。

3.5 聚焦胶体,探求特性

[提出问题]教师演示浓盐酸与浓氨水所生成的烟对光的散射实验,讲述丁达尔效应的光学原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激光灯照射自己实验台上的各种分散系,如硫酸铜溶液、松香胶体、稀墨水、稀牛奶、氢氧化铁胶体、泥水、氯化钠与酒精组成的分散系等,小组合作分析什么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能够用于区别什么分散系?

[总结提升]当光线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有__作用,所以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或从侧面)可以看到__。用途:鉴别__和__。

[设计意图]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作为分散系整体表现的系统属性,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保持混合前的相对独立性。让学生置身不同胶体丁达尔效应的情境之中,寓情趣生思维,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从而掌握规律,提高对胶体的整体认识,用填空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和准确表征。

[演示实验,展示实例]教师向学生演示胶体的电泳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动画,展示静电除尘图片,请学生分析讨论,电泳现象说明了为什么胶粒会定向运动?联系静电除尘说明了胶粒什么特点?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

[总结提升]观看电泳现象,联系静电除尘分析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体粒子因吸附离子而带有__,同种胶体粒子电性__,它们之间的相互__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胶体粒子不易聚集,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2)__使胶体粒子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这是胶体稳定的次要原因。

[设计意图]从实物分析中得出胶体中胶粒吸附离子而带电的事实,进而说明胶体稳定的基本原因,提出胶体介稳性;属于告知内容,适于点到为止,为课后延伸探究学习留下悬念。

[灵活运用]教师安排学生将自己实验台上的氯化钠溶液倒入氢氧化铁胶体中,观察胶体介稳性,组织学生讨论江河人海口三角洲的成因?

[回归主题]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当堂所学知识特别是分类的思想给胶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系。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解释自然现象,使学生体验化学微粒的变化观念。通过探究胶体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性质,再回到分类思想的高度给胶体下一个严谨规范的定义,信任并利用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4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经过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从内心喜欢上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研究,对分散系的认识比较深入,完全能够自主建构胶体概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热情,他们主动查阅资料分析了“雾霾”、“云蒸霞蔚”、氯化钠在乙醇中等与胶体知识的关系。

篇9

【关键词】生活科学;学科教育;化学教学

在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影响下,教学中的热点是考纲、考点、考题,教师们挖空心思教学生们怎样对付一道道难题、怪题,学生们在漫漫题海中苦苦挣扎着,艰难度日。鲜活的自然科学变得如此枯燥乏味,令人生畏;丰富的化学知识被束之高阁,使人望而却步。花季的少年们背负着太多的沉重,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惆怅和无奈。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一要求体现了化学是有用的,化学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化学的兴趣。学生愿意学化学,一是因为化学实验的"有趣、好看、好玩";二是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蕴涵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如果能够贴近生活开展化学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化学并学会用化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可促使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获得愉悦的学习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下是笔者在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1 用化学知识辨别生活现象的真伪

现实生活中时常有骗子利用化学反应的现象使人受骗上当,我们要用化学知识教学生揭穿这些骗术,辨别真伪或解释假象.案例:不法分子声称新开发的神奇药品具有排毒养颜功效,用方便面,碘酒,维生素C做实验来引诱人们上当.实验:把方便面放入杯中,加入热水,滴加酒精,很快变成蓝黑色,再加入神奇药品并震荡,方便面恢复为原色.揭秘:实际上这种神奇药品是维生素C ,淀粉遇碘变蓝色,维生素C把碘还原。

1.2 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的问题

人的衣食住行等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可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小孩吃了加入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变成大头娃或患肾结石,问学生:(1)不法奸商加入三聚氰胺的原因(2)家中如何检测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查阅三聚氰胺【C3H6N6】PH=8微溶于水)

1.3 用化学知识拓展生活及科技视野

以问题为驱动力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身边化学和科技前沿,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工艺意义,如渗透食品、烹饪、保健、毒物、穿戴、环境、日用品等知识。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体会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的价值,作为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各种活动中,他就像一个魔术师,将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而我们该如何把具有生命活力的化学完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和体会。

2.1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兴趣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唤起,是展开化学思想的启动器,学生有了兴趣,上课便能全神贯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便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便可积极主动地认识、实践和创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与工农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做到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社会与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2.1.1用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碳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为什么要用碳素笔填档案?为什么古代的字画可以保留到现在?在学习铁生锈时,联系铁制品表面为什么有的喷漆、有的涂油?在学习气体溶解度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饮料出现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在氯气一节学习中,我们也可从生活常识问题出发,导出问题,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金鱼?家中要用自来水养金鱼,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很快就产生浓郁的兴趣。

2.1.2用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工农业生产联系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农药、化肥、催熟剂、催化剂、人工降雨、玻璃雕刻、电解与电镀、合金材料、耐火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有机溶剂等。我们可在课本的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工农业生产,如“氯气”一节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氯气与漂白粉在工业、自来水消毒、战争中的应用等:在“铵盐”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化肥的生产状况以及各种化肥的科学施肥方法;在“煤和石油”一节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介绍石油和煤的加工产品在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新型电池及应用等。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学好化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过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但是整个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有很多,如何去记住这些方程式是一个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应实质的理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制,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有些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他们看的,这样学生对实验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可以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反应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介绍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物是偏铝酸钠与氢气。很多学生总是忘了金属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或者知道会反应,但总忘记生成物是什么。所以在介绍这个反应时,可以引导他们想想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是如何制备氢气的。这时很多学生都会联想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密闭铁容器。初中时候讲过利用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制取氢气,学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如果卖氢气球的用的是这个原理制备氢气的话,为何锈迹斑斑的铁容器不会被酸腐蚀掉呢?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时候引导他们思考铁容器中不应是酸溶液,那会是什么呢?再向他们解释,其实目前充氢气球所用的氢气是利用是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而不是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所以反应的铁容器才不会被腐蚀。有了这层认识,学生对这个反应的印象就深刻了。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讲授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 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在讲述《环境保护》一节,如果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这一节课将会干巴巴,学生也从中得不到什么启示。如果找几个因为没有注意环境保护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则环境保护就显得重要和有意义了。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历史上曾出现75%的人患红眼病;广东省有一个小山寨有一段时间出生的婴儿都是女孩,变成"女儿国",后来调查才知道是因为采矿队在采矿时破坏了当地的水质,水源被铍元素所污染等等。有了实际的数据和现实的例子,学生听课的热情高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增强了。

2.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从书本上更快、更多地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到实践应用,不仅不利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对,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比如:学习了纯碱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蒸馒头时,我们要加一定量的碱面,才能蓬松可口,反之则酸硬难吃呢?学习了乙烯就让学生明白利用熟水果催熟生水果。学习了乙酸就明白食醋的用途有很多,既有食用价值又有医用价值,还可以用来除水垢等。此外还有鉴别“真丝”与“人造丝”、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学化学的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4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