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8: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作为一名在读高中生,笔者本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也有着一段较为苦手的经历,但在频繁请教教师、查阅资料后,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较为适合自身的高中化学解题方法,虽然这一解题方法不见得存有较高的普世性,但笔者还是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苦手于高中化学解题的高中生带来一定启发。
一、物质的量概述
对于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的重点专题来说,其本身包含着较为繁多的知识重点,结合自身高中化学的实际学习经验,笔者将这一重点概括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辨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P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释计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都较为常见,而高中生想要取得较为优异的高考化学成绩,较好掌握上述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1]。
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知识重点来说,高中生必须掌握这一溶液配制的具体步骤、使用仪器、重点注意事项等知识,并能够结合这些知识完成实验误差的分析。具体来说,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步骤一般为计算所需溶质的量、溶解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使用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等实验仪器,而为了保证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能够较为顺利且高质量的完成,这一实验还需要保证容量瓶瓶塞不漏水、容量瓶规格与配制溶液相同、避免溶质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和稀释、移液需要在室温下进行、水定容超过刻度线后便需要重新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结合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这一重点知识点的内容我们能够发现,小小的一个知识点包含的内容完全能够转变为多种问题,所以说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解题的重要基础,这点必须引起高中生的高度重视[2]。
二、物质的量基本概念解题与突破方法
(一)基本概念解题
在上文中结合笔者论述我们能够较为全面了解物质的量所涉及的各类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的变形、变换,就能够组成各类化学问题。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知识专题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选择题的难度并不高,但由于物质的量所涉及的知识点过多,这就使得高中生还是很容易在这类专题的化学问题中出错,但这类问题只要高中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就能够实现较好解决[3]。
(二)突破方法
为了较好应对物质的量相关的拔高题,高中生还需要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考查、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与物质结构基本知识联系、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合、化学键数目的计算、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等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来说,分析物质的体积是否符合标准、考虑粒子数目是否与外界条件无关;而在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这类问题中,相关高中生需要了解这一定律适用于所有气体与混合气体、阿伏伽德罗定律本身不能作用于非气体、以及这一定律的“三同”推“一同”,只有掌握了这些物质的量相关突破方法,才能够保证高中生能够较好完成物质的量相关问题的解答[4]。
三、相关建议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了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其在高中试卷中的具体表现,而结合上文内容与实际高中化学学习经验,笔者就能够提出针对性较高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问题解题相关建议,这一建议可以细分为学会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合解题分析掌握物质的量相关的解题规律。具体来说,在学会正确理解有关的概念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要求相关高中生需要在物质的量相关学习中了解这一概念的适用条件,而在了解这一适用条件后,高中生就能够较为好实现对物质的量的整体认识,这样在具体的高中化学问题解答中,因概念掌握不足引发的解题问题就能够实现较好解决;而在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化学计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本身来源于近年来我国各地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相关问题分析,而在了解了这一相互转化关系后,对这类关系进行灵活转化、举一反三,就能够较好实现化学问题的解决;而在结合解题分析掌握物质的量相关的解题规律这一建议中,这一建议本身属于一条拔高建议,这一建议希望高中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化学学习水平,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化学问题的解题练习,这样高中生不仅能够较好解决自身学习中出现的不足,其本身也能够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实现解题规律的总结,长此以往高中生将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物质的量这一高中化学专题问题的解题自然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
结论
本文以物质的量专题为例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解题研究及突破方法展开了详细研究,虽然介于笔者对阅历限制本文还存在着一定漏洞,但还是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相关高中生的化学解题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肖晓君,衷明华.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解题研究及突破方法――物质的量[J].江西化工,2013,04:283-284.
[2]陈善西.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43.
篇2
高中化学知识量庞大,内容繁杂。只要我们认真摸索和分析,就会发现学习化学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好这些规律,高中化学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一、学习的理念
第一,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品质。高考是公平的竞争,我们要向自己、家长、周围的人展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成绩就是诚实的反馈,要杜绝歪门邪道、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一切不道德行为。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屁股坐得住”。“坐得住”意味着能坐在座位上最少2个小时,高考是2~2.5小时考一科,如果坐不住,就连考试都应对不了。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定性,能长时间坐得住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算非常重要,随着动手练习的增多可以看到成绩也在提高。能坐得住,手也充分动起来,下一步就是排除杂念制定目标。在充分理解高考出题原则的基础上,按各科的学习特点从基础知识到深入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动脑。
以上几点都做到了,学习自然就进入了用心感受的阶段。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幸福、充实、满足感,从而迸发出对学习的无限热忱。这对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我们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时常想想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并立刻付诸实施。
第三,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按阶段分割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譬如现在的短期目标就是考上理想大学。有了远大理想和短期目标,可以使我们克服困难,奋发拼搏。
第四,要做一个会思考且时常思考的人。回眸过去,品味现在,展望将来,通过反复思考寻找新的自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紧靠课本,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如何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经常由于对某个概念记忆不准确,或者理解不清楚在考试中失分。考试完老师发下试卷后,不少学生会说这个概念我会,就是当时马虎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概念问题还是模棱两可。实际上,其原因并不是马虎那么简单,而是由于对概念认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深刻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紧抓课本,对基本概念要清晰,对基本理论要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真正做到“心中有表(元素周期表)”。任意指出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能推出它的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物的类别、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与其他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同样,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推断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呢?学习一个新概念时,我们可以先从它的定义入手,分析它的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得到初步认识。再通过分析习题或考试题发现对这一概念的考查角度,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比如电解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学习:先看教材中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电解质研究的对象是化合物。像铁等单质,虽可以导电,但不是电解质,还有能导电的稀硫酸溶液等是混合物,也不是电解质。还要注意电解质指的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氯化钠固体虽不导电,但氯化钠溶于水或熔融时都可以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且应注意该种物质溶于水,不是它与水发生反应。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这是由于它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可以导电,因此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碳酸是电解质。然后学习电解质的分类,注意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这样基本上就能把握住电解质这一基本概念。此外,有些化学概念易混淆,同学们应有意识地进行对比,通过自学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再如裂化和裂解、结晶、结晶水合物等,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不反复对比,便易混易错。
要认真掌握基本理论。如高二的《化学平衡》及《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学好这两章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化学理论的重要性,更好地运用化学理论理解和掌握中学化学知识,并解决或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观察,积极动手,培养实验探索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化学学习中必须重视实验,认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抓住本质现象,只有有效地观察,才能有效地学习。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
再次,要积极动手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死记硬背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 知识体系
G633.8
总所周知,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课本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结构,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更应该结合书本加强学生对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可以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有结构概念。所以高中化学老师要重视这个方面,帮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的高中学生来说,构建知识结构是相当的重要,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有利于串联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将杂乱无杂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方便以后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更快、更准确的自由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化学成绩。
(二)有利于在考试中有效节约时间
现在我国的教育一般都是应试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最重要的也就是高考,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所面对的化学考试题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推理题、计算题往往比以前更要复杂了,对于这样的变化,高中学生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方式进行逐一的计算,因为这样会耗费很多时间,最终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而且众所周知的,告示都是规定了时间的,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多进行答题,所以构建知识的体系非常有效,这样能帮助学生在答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尽可能为其他题六出足够的时间。
(三)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中含有很多实验内容,对于这部分的知识不仅仅是对概念熟记,还要对实验的化学物质的属性、实验器材、以及最终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忆,但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很零碎,记起来就十分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构建知识体系,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只有这样子,学生会在提高成绩上比较轻松。
二、引导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
在课程改革以后,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大概是体现在自己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很差。于是很多老师开始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构建知识的体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
(一)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在课前,老师应该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课中要有结构的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对于一种化学物质的介绍首先是对它概念进行学习,然后详细介绍它在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延伸到器材的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课后。老师应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一个回顾。
(二)从整体出发,顾全全局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把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应该主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思想和意识,当进入高三的时候就应该从全局入手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构建。在这个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整体认识,构建出知识的框架,例如化学的概念、化学的实验、化学物质属性、计算推论等等。然后进行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整体的认识,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答题中提高对题目的解析能力。
(三)加强对细节的学习
学习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是对知识的完善,从细节入手掌握化学的细小部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贯穿整个知识点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利用化学中的平衡等式来计算,不管是在化学中还是其他学科中,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等式的两边相等。比如水的电解、电离子这些理论都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来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对化学系统来进行明了的学习。
而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部分,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进行知识构建,首先是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再然后就是化学物品。通过记忆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和药品,可以延伸到该药品的自身属性,以及药品通过实验以后的属性,将整个知识点进行结合,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只是习题,以免知识混淆。
在对于化学元素框架构件时候,最重要的事对化学元素进行记忆,可以将有关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并且对化合物的属性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于将元素与化合物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其在知识框架中更加具体和规范,条理性更清楚。
对于学习有机化学的这部分,通常是把感官加进去,也就是所说的官能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记忆官能团的一些主要性质,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规律,然后将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详细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在化学的学习中,会牵扯到大量的运算,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构建物质量来作为中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单位不同量之间进行准确的转换,将化学中的各种化学概念牢靠的掌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摩尔定律、溶液浓度,对他们进行区别记忆、以免对知识不熟悉发生的混记现象。
(四)将全体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上述部分,我们对各部分的知识都建立相应的框架体系,最后的过程就是将框架进行完善,然后将其进行整合。首先将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整合变为一个整体,比如对于化学物质的特点、基本概念、化学实验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并且可以采取想象的记忆,加深印象,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时常复习,避免对知识点的遗忘。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发生模糊现象,就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反复理解,将知识点化为应对考试的利器,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很好的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8-89.
[2]王丽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6):169-169.
篇4
关键词:物质的量 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会面临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后更是如此.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连续性,但在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要求上又有一定程度的跳跃,这导致许多高中化学老师对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明显不满意.许多初中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对高中教师的教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找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共同点对化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入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着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学习这一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形成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比较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遇到像“物质的量”这样难以理解的学科概念之后,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在不久后便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刚刚从初中跨入高中的学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新旧环境的巨大差异,一时还不能很快地适应.此时学习内容再变得难以理解,认识上又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不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创设一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其中的寓意表明曹冲采用了化大为小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质量.生活中,食盐可以用天平称量,水可以用量筒量取.但是在微观世界里,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能数清楚吗?对于微观粒子,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而且它们的数量庞大,即便用正常的科学计数法表示起来也不方便,因此科学上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的目标层次低,内容上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思维训练跨度小,宏观思维多,逆向思维少等.而在高中,对知识的综合程度要求高,认知上由宏观转向微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同时要求教师为了突破物质的量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由直观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转化.
例如,通过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形成,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学习认识未知的、抽象的概念;通过生活中集合体概念的使用,选用合适的集合体概念来计量物质;通过物质的量和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运算,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习化学,既需要用形象思维来形成化学事物的表象、意象和想象,又需要用抽象思维来进行概括、判断和推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常用的方法,如对比、探究、总结、归纳等.
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现代称量工具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这个词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素材、比喻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物质的量概念的必要性,通过动画、举例分析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用熟悉的“集合体”概念为微粒个数“集合体”的引出作铺垫,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印象.
由于新课改标准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物质的量的教学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是存在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学习成绩分化等想象,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化学教学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教学策略
化学计算主要考察的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的地位自不必多说。化学计算一直都是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曾感到一筹莫展,因此本文就以化学计算类问题为例,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浅显的探究。
一、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内容
(一)高中化学计算教学现状
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结果应该满足五大知识分类,即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意性知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化学老师对化学的计算教学太过急功近利,仅仅是为了达到应付考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灌输,像和学生理解题目相关联的知识背景的传授上却有所疏忽。这种摒弃了有序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沦为做化学计算题的机器,却对其原理和内涵一头雾水,这无疑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大量的题海战术中渐渐冷却。就化学计算教与学的问题曾有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六成以上的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从教师的口头反应中可以看出占半数学生在化学计算题的学习上有失积极性,近两成的学生完全对化学学习呈消极态度。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化学教学工作者也意识到采取新的计算类问题教学策略已成为眼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只有全新的教学策略才能为化学计算题教学过程带来新的源头活水。
(二)高中化学计算题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计算题教学内容包括了考察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即常见计算题。结合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认识、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以及将化学问题的求解转化成数学计算的范围讨论型计算题;要求学生根据计量要求对缺省量进行补充的数据缺省型计算题;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计算题;信息迁移性计算题;开放性计算题六大类,每种题型的难度不同,其教学策略也应当做出相适应的转变。
二、高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概念性教学,强化基础
毋庸置疑,任何化学计算题都是由化学概念演变而来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计算题之间的联系都不清楚,那便无法以化学知识结构点作为原点进行思维发散性的解题。因此需要以概念的内在关系和规则作为展开化学题教学的基础,教师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概念教学,如对概念进行剖析,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借助直观的手段在学生面前形成概念,编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等等。因为概念的错误读解导致计算出错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应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进一步规避学生的解题出错范围。
(二)组织归类建模
将知识系统化的进行结构化积累,才能保证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至于不知所措,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架构上的差异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思考结果的优劣性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模式的识别便是问题解决的实质。以有机物燃烧耗氧量有关计算题为例,等质量的(CxHy)在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决定于y/x的比值大小,生成的H2O随着耗氧量的增多而增多,可将CXHy 转化成CHy/x进行比较,等质量的具有相同最简式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生成的比例也相同……大脑里总结出了类似的规律,就能积累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三)展示思维过程、建立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是指在思考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对已知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以题目求解为目标的思考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位学生智力、思维特点上的形成足以带领学生求解化学计算问题的正确思维线路,教师应当选取具备代表性的题例设计清晰的解题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解题思路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应是具备包容性的,不能太过深奥也不能太过直白,在审题阶段对题目里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在分析阶段仔细品读问题情境,在计算阶段其计算步骤用最简明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评价阶段需检查求解的结果是否吻合题目的意义,并为扩展解题思路尝试变换条件等。
(四)进行计算变式练习,熟悉解题技巧
化W计算技能既是一种心智技能,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获得有关知识、模仿性计算练习、明确化学计算技能和其他技能的联系、应用和扩展四个阶段,与其他技能一样,化学计算技能虽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悟性。应该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化学计算的求解技巧和方法,通过题型上的变式练习,学生在进行求解的基础上自然会发现更有价值、更具扩展性的新问题。
三、结束语
针对高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学生不愿学、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又举步维艰的教学现状以及具备丰富性的题型组成,应采取注重概念性教学,强化基础;组织归类建模;展示思维过程、建立解题思路;进行计算变式练习,熟悉解题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化学计算求解效果较之以往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皇甫倩.高中化学计算类问题解决障碍的诊断及矫正[D].华中师范大学,2016.
篇6
关键词 化学 复习 会考
普通高中化学会考,是考核考生化学学科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化学会考前的复习呢?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会考的基本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A 知识要求
化学会考主要考查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方面;考查范围是《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二个模块中的一个)。
B 能力要求
化学会考注重考查学科基本技能,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和化学原理去观察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现象中某些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具体分述如下:
①化学语言能力 对化学用语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例如:记忆、识别、再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表示物质结构命名有机物;书写有机物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用结构简式书写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科学思维能力: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分类、比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例如: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解释化学现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归纳;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推导、判断。
③化学实验能力: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例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的正确描述;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设计。
④化学计算能力:运用化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量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进行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进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初步计算。
2、过程与方法要求
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②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过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③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高中化学会考的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会考标准中明确界定了各等第水平的知识、能力要求,其中C等标准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常用的知识、能力要求;A等标准是大纲规定的最高要求。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把基本要求掌握好,重视课本内容和习题。按会考的命题要求,试题的60%以上出自教材习题或根据教材改编。因此,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对课后的习题解题思路重新梳理一边。
2、实施“块”复习法。
化学中琐碎的小知识点较多,所以需要反复积累,使这个知识的有机体内涵丰富。化学的考试注重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只能通过平时训练来提高,靠考前突击意义不大。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①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②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③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④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⑤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⑥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3、重视教材,精选习题
回归课本,重视双基教学的有效落实。会考本身是通过性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着重考核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决定了命题的思路与方向。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课本知识的积累,努力夯实双基内容。而双基中概念的理解,化学性质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两块,为此我们决不能因为是基础,内容简单而忽视了复习力度,从一次次的测验中证明“运用概念”答题的失分率相当高,如“电解质”、“强、弱电解质”这些问题即使理科班的学生都屡犯错误。我们应根据课本自选一些体现最低要求内容的习题包括常考、易考、易理解、出错多的简单知识,复习时发给学生用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占我程度,做到有的放矢。
篇7
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储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即起到骨架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亦即化学理论。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这是我国多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不应丢弃。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因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因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一、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对于必选课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改革的步子可以相对大一些。在目前验证性实验和制备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有机物合成实验。
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二、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篇8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目标定位准确,转变教学方式,精心做好课前备课,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做好信息反馈,切实搞好课后改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同时,科学利用化学实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研读新教材,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教材设置的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将化学计算的要求分散,与相关知识内容整合。新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成的,教师应注意各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
在化学高考中,主要考察五个方面: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在高考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失误。选择题部分:化学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不灵活、不熟悉元素化合物基本的性质、对实验操作认识不清、主观臆断、审题不清导致的判断失误。解答题部分: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用语表达不规范、对有机反应原理把握不到位、审题不够严谨答非所问、不能将题目中的信息与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点存在漏洞计算能力差、时间分配不科学等。
在研读好教材的前提下,在基础教学和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周密设置各个模块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训练时,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将一些解题技巧运用熟练,如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定方法等。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新的角色过渡。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是实施化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的一次深入变革,不仅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同时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2)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A.只有Na2SO4 B.有Na2SO4和H2SO4
C.有Na2SO4和NaOH D.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
(实验探究)(3)①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
②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②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三、做好课堂反馈,优化化学课堂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发生着各种信息反馈。比如,上课学生听讲状态,课堂提问的应答和质疑程度;对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延伸;学生观察实验时的表情和实验操作中的态度;在测验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等。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反馈具有协调整个教学系统活动、确保教学系统有效运行和协调教学活动优化教与学行为的调控功能。做好课堂反馈,进而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使教学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
四、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化学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是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多媒体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表、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功能集于一体,显示了它在教学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演示,微观分子结构的展示及一些交互性测试进行模拟实验等。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篇10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许多高一学生的家长存在一种困惑:孩子在初中成绩一直都很好,为什么升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很快下降了呢?许多同学满怀希望和热情升入了高中,但由于不适应高中教学管理而逐渐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导致成绩迅速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的断层和内容的严重脱节,“初、高中衔接”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达成的差别
比较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可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仅要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出现但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和典型两性氧化物;(5)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一些化学方程式。此部分内容一些集中在高一必修课本中,在教授该部分内容时,应适当加以补充,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盲区。
2.高中教学中需对部分初中知识加深、完善。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的角度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则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样概念范围扩大了。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常常由熟知、直观、具体的自然现象或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发现、总结规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以记忆主,要求熟记的东西很多。而高中化学除增强形象思维外,还运用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构化学概念和寻找、归纳规律,学生的学习行为除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熟记外,还要求他们有独立性,以主动学习方式获取真知,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为使高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做好下面几点:
1.熟知初、高中新旧教材。教师应通阅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制订新学期开始时初、高中知识点衔接的复习计划、授课计划。
2.深入了解学情,帮助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新学期开学时,教师要了解高一新生的化学学情,对初、高中知识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如学习“氯气”时,可先介绍地震后消毒的原因、臭氧空洞等;可介绍我国重工业城市的PM2.5和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来学习“硫酸”;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日本福岛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等来学习“原子结构”。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还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如在“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等具体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 上一篇: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
- 下一篇:家具销售月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