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8: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篇1

【关键词】生物概念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25-02

1.概念的分析

概念是人脑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改造的产物,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生物学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作为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等逻辑思维的依据,来揭示这门学科的基本规律。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的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上有57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概念是指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具有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才能牢记它,应用它。如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1)从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2)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3)从结构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4)从位置是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并呈线性排列。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结构单位。其外延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等。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很多教师经常会罗列并发散出一系列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增强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2.概念的学习

概念的学习意味着学生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由于概念的正例除了共同本质属性以外,还有许多非本质属性,甚至歧义。心理学认为,概念学习有以下二种形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在学习“种群”概念时,教师往往例举一些正例: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同时例举一些反例: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然后请学生举例,并对学生的例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学生所接触的例子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形成“种群”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得出种群概念的关键属性: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变式”与“比较”对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重要影响。从概念形成的观点看,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正例变化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本质特征。如果教师能举例说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学生便能有效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所谓比较,既包括正例之间的比较,也包括正例和反例之间的比较,前者有助于发现其共同本质特征,后者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

2.1 概念同化

学生原先通过例证(下位例子)得出了一个概念,新的概念被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所同化,新的定义很快被理解。在概念同化中,原有的上位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则新的下位概念同化越容易。这种能力还能迁移到规则的学习中,比如学生通过分析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现象,得出了基因分离规律这个上位规则后,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只要指出控制伴性遗传的基因也位于性染色体这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上,学生就能迅速理解,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也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3.概念的教学

3.1剖析定义,变式训练,形成概念

生物学中许多概念定义非常严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剖析,完整准确地传授。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般”两字不可去除,否则异型的XY染色体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如介绍减数分裂时,教师除提供各种正例外,还应不断变换正例的无关特征,如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目、位置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关键特征,形成精确、稳定的概念。

3.2提供材料,化难为易,讲清概念

生物学概念的获得与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极大关系。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丰富的表象,从而形成正确概念。如介绍“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时,可以例举学生熟悉的胰岛素等外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的例子。鲜艳的图片,精彩的录像能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诸如突触,化学信号、单向传递等具体概念。

3.3加强比较,突出本质,深化概念

比较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比如异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但它们又有区别。异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具体表现,需氧型和厌氧型是异化作用的个性表现。

3.4随时总结,以旧促新,同化概念

旧概念(上位概念)是学生同化新概念的基础,只有从旧概念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新概念,才能真正掌握新概念。学生如果不懂复制、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概念的建立便无从谈起,另外,要注意随时总结,使新概念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理解新旧概念联系,比如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要及时总结动植物ATP来源有哪些,产生场所有哪些。这样做,学生的知识就会条理化,不仅有利于记忆和检索,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3.5创设比较情境,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法就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启发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比较法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明确其本质特征,克服混淆不清的毛病。有些概念进行比较,要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如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有些概念进行比较,要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如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才能引导学生通过生物事实抽提出生物学本质的东西,以此建立科学、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在头脑中建构出合理的概念体系,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生物学教学,2005,30,(2):46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4]吴遐.探究活动中构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初步研究.中学生物学,2005,(10) :15

篇2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完成了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以及实验部分,中考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三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来,初三化学学科在期末考和泉州市质检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①.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考试热点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毕业合格率,最后取得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2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度术科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篇4

关键词:概念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及其标准,而《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信息时代广大师生的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使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帮助师生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1.概念图的知识

1984年,诺瓦克将概念图表述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受Novak概念图的启发,人们又设计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灵感(Inspiration)、语意网络(Semantic Networks)、决策树(Decision Trees )等多种类型的图形认知工具。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这个界定在国内被普遍采用。在本研究中,一律采用的是广义概念图的界定,即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图术语包含了思维导图、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等涵义。

概念图包括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四个基本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因此,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那么如何让将概念图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来,优化课堂教学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2.基于概念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作为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以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各个步骤,以及各个步骤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经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且参照国外已有的概念图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概念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设计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2.1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教师正确运用情景导入,能级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景导入要和概念图制作相联系。所以,教师在情景导入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构图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复杂的学生难以单独完成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构图。

2.2自主探究、体验构图

“自主探究、体验构图”是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有些构图任务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可在构图任务的指导下,运用教师提供的实际例子和构图模板,完成要求的内容。对于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构图任务,教师首先确定任务后由小组长分配具体任务,集体讨论,确定关键概念,然后组内成员在明了自己任务的同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组员在构图时,要先搜集先关资料,并将这些信息整理为有用的信息,最后完成子概念图的构建。最后,组长将组员的子概念图收集起来,在经过组员的讨论和交流,合作完成最终的概念图。

2.3展示结果、交流讨论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制作好概念图之后展示自己或是小组的成果,然后共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分享在学习或是制图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以及怎么解决的,最后教师归纳出关键性问题,集体探究。

2.4评价总结、修改完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完善构图,学生可以根据专家概念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学习,重新思考所绘制的概念图,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评价主要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个方面进行。

3.概念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概念图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3.1概念图作为教师教的策略及其应用

3.1.1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于是,它在刺激回忆先前相关知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有其相应的作用。在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一般有两方面的作用:回忆先前知识和课程概述。图1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图,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概念图的形式把制作课件的流程、要点、技巧、实例等展示,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接受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由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完成制作)的综合运用,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相结合,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阔视野、技巧掌握的目的。可以说这里涉及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材的限制,但是由于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教学内容做了井井有条的组织,使得教学设计过程并不复杂,而且清晰的表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

图1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概念图

3.1.2使用概念图完成课程总结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回顾阶段使用了概念图。在教学结束时总结教学内容是陈述性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新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己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总结对于新知识的练习和巩固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有组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作用与其在其他类型的陈述性知识中所起的作用稍有不同。对于有组织的知识,特别是既比较长又比较复杂的学习材料,总结能够澄清图示以同化学习材料。对于其他类型的陈述性知识,总结和回顾与练习的需要有关。因此,对于符号、名称和事实的学习,总结和回顾能够提供应用不同方法处理学习材料的机会。应用概念图做课程总结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在课程讲述完之后进行。例如,在学习现代教学系统与环境一章的全部内容讲述完之后,笔者利用概念图(如图2)做了章节课程内容总结。

图2现代教学系统与环境概念图

3.1.3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复习课中,一般是先由教师串讲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练习和提高。应用概念图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复习可以为学生清楚、明了、直观的展现知识的结构。复习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利用媒体展示概念图;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总结和巩固练习。教师所展示的宏观概念图是对一章或几章知识的总结概括。对于这个概念图的分析和讲解,注重的是知识的整体结构以及重点知识的讲解。

3.2概念图作为学生学的策略及其应用

3.2.1“按图索骥”,协助记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习惯于简单的机械记忆,这种机械的记忆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遗忘。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先根据概念图的流程复述、记忆,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复习课中要经常让学生总结某部分的知识要点,学生往往是按照教材目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罗列即算完成复习了,这样的效果不好。如果运用概念图改变这种复习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同学的构图过程和表达的思想,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各自的概念图,其他同学还可以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了极高的热情,不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最终的概念图常常反应出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3.2.2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由于学生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3.2.3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但是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了,只能够凭猜测或者盲目的尝试。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的记忆了某些概念,但是这些东西在头脑中只是一些无序排列的符号,不能形成系统的有意义的认识。只有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才能在运用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且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4.教学反思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在概念图教学初期,应安排适当时间说明建构概念图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展示相应的案例加以说明,最好选择一个知识内容让学生先加以练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画概念图时存在困难,因而,应安排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学生熟练制作概构图。第二,概念构图活动与协作学习相搭配运用,效果会更好。因为学生要制作概念图,必然要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取舍所要呈现的重要概念,决定相应的连结关系等,某些学生会因困难而放弃,从而导致活动失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将概念构图活动与协作学习相搭配,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分享各自的观点,最终完成构图。第三,由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及学习偏好等存在差异,教师应容许学生作各种合乎理论与逻辑的连结,概念图计分应建立一定的弹性,不适合建立绝对的标准。

如上所述,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构建的概念图,并从中挖掘教学资源,如在学生认知结构的何处可以形成新的联结点等。由于学生经历和认识主题角度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概念图肯定有差异,这时,概念图的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海丽. 概念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浙江杭州:杭州师范答谢硕士学位论文,2006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7月

[4]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研究,2002年8月

[5]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OD/BL].

篇5

    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  )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  )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  )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的。

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传递

概念是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1]。概念不是实体,不能被直接给予,是在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2]。因此,基础教育中的概念教学要采取顺序性、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设计思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螺旋式发展。本文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课为例,系统解析和建构促进概念传递的教学过程。教学总体思路如下:首先要确定概念。综合课程标准、教科书、专家同事的建议以及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章教学主题的上位核心概念以及本节教学内容所聚焦的重要概念。对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教师把握重、难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为下一环节选择支撑概念进行教学活动做准备。其次,要精选促进概念传递的典型材料,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并回答问题。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抽象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建构和发展。

一、确定概念

确定支撑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所需理解的重要概念是“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同时,以A、B、C、D表述次位概念的层级关系如下:

A.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

B.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B1.有氧呼吸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中进行。

B2.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大量能量

B3.有氧呼吸产能多,是绝大多数生物主要的呼吸方式。

C.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C1.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2.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C3.无氧呼吸产能少,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

D.细胞呼吸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

二、基于“概念传递”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教学策略。细胞呼吸这一过程抽象且微观,学生缺乏直观认识,容易混淆概念或产生相异概念,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动画演示法等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教学流程。考虑到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采用“总-分-总”的教学形式。从细胞呼吸的实质着手,再逐步分析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最后探讨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三,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偏难,采用图、表等形式来展示彼此之间复杂且紧密的联系,以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的目的。

1.感知概念――细胞呼吸

通过联系学生对细胞代谢已有的知识设置如下问题: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而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葡萄糖是怎样把能量转移到ATP中去的?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酵母菌吸收O2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排出的CO2是由什么转变而来?为什么不需要O2也能产生CO2?由此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推理得出:A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从而为学生提供细胞呼吸的初步认识。

2.构建概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通过探究性实验,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呼吸的过程,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逐步建构。

(1)有氧呼吸

为了研究细胞呼吸过程,在适宜条件下,将相同且适量的食用酵母菌研磨,研磨后的细胞匀浆差速离心后得到各种细胞成分(均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和酶活性)。取细胞匀浆及各细胞成分分别注入试管中,配制成各体积相等且同一种成分浓度相同的悬浮液,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O2和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等量葡萄糖,一段时间后,检测各试管内物质变化情况(见表1)。

根据表中信息,提出问题:①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它是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的?②展示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结合教材,逐步回答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场所、反应过程以及中间产物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能够正确回答问题①。表中1号、2号、6号、7号和8号试管均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反应,管内的共同成分是细胞质基质,所以它是发生呼吸作用的基本场所。由2号和6号、3号和6号试管组的比较发现,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发生了进一步的反应,从而认同概念B1.有氧呼吸先在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中进行。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过程做准备。

对于问题②,教师展示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依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原理,有针对性地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过程,同时结合多媒体动画予以巩固。首先,学生根据表中2号试管可知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物是丙酮酸和还原性辅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推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其次,学生结合教材,获得关键信息: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结合表中6号试管推测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基质中含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并且有CO2生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示有氧呼吸前两阶段中葡萄糖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物质变化。应用原子守恒定律,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经脱氢后最终生成6分子CO2,也就是说反应物中有6个氧原子,然而最后却有12个氧原子生成,违背了守恒定律。此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可能有O2参与,在教师引导给予否定的情况下,使学生联想到以前学习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可能有H2O的参与。由此学生可以顺利推测出第二阶段的反应式。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能大大增加化学反应的膜面积,保证酶的均匀分布,使反应温和、高效地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推出第三阶段反应式。此时,教师提问:若用18O标记O2,则反应结束后,它会转移到何种物质上?加深学生对O2只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理解。接着,学生整合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反应式,推导出B2.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①将上述实验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在不通入氧气情况下研究无氧呼吸,那么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②所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都产生酒精和CO2吗?③1摩尔葡萄糖分别在体外燃烧、有氧呼吸以及无氧呼吸条件下,其中的反应现象、转化的能量形式及能量转化率是怎样的?

对于问题①,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过程。分析得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教师告知在此情况下,所有含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都生成了酒精和CO2,从而使学生认同概念C1.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对于问题②,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交流研讨得出结论:高等植物和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和CO2,但是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高等动物或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由此,学生能推导出:C2.总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

对于问题③,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比较葡萄糖在三种条件下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填好表2,从表2可见,同种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比体外燃烧更温和,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且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是无氧呼吸的19倍。因此学生得出结论:B3.有氧呼吸是大部分生物的主要形式。C3.无氧呼吸产能少,一般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

(3)延展概念――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

概念的初步感知与逐步建是延展概念的前提,为了促进概念传递,需要在新的情境下进行变式训练。①以反例来辨析概念:为什么肺炎双球菌和好氧型细菌也能进行有氧呼吸?②运用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什么食品罐头往往会标注“底盖、易拉盖凸起请勿饮用”字样?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洪涝灾害对植物为什么有毁灭性伤害?③在下一节的学习中,通过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行比较,建立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二者相互依存。通过延展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学生得出D.细胞呼吸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

(4)内化概念

完成感知、构建和延展概念后,师生边总结边板书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见图1),从而达到逐步内化概念的目的。师生总结得出如下要点:细胞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三、反思与总结

该课是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次尝试,在凸显“概念传递”的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图表的形式以及通过感知、建构和延展概念过程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链,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分析和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清晰、透彻地掌握细胞的能量代谢机理,合理搭建知识框架。但稍显不足的是通过实验结果对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反应式推导内容难度偏大,给学生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7).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其积极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学习数学概念时,很多学生有一个很不好的惰性习惯:认为数学概念是枯燥的条条框框,是数学家们凭空想象的,这是他们的事,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漠不关心。以为只要凭死记硬背,能记住书中的概念原话就是掌握了概念的实质,就会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了,这是极其错误的。学习概念时,我们不光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教师以导数的概念为例。为什么会有“导数”的概念出现呢?这是因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出现了很多,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斜率,电流强度,化学反应速度,生物的繁殖率,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等等问题,如果抛开它们各自的实际意义,单从结构形式上看,它们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极限式。能否准确地从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得出一致的结论式:,是导数概念形成过程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导数概念时,可以讲一点关于微积分起源的数学史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应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特别注重对引入导数概念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

1、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虽然学生对“瞬时速度”比较陌生,但对“平均速度”较熟悉,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求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t越小,速度的变化就越小,与时刻的瞬时速度v()越接近这一事实,从而得出:这一结论。

2、求曲线的切线斜率

首先应讲清切线的定义:它是由割线运动得来的。而割线的斜率学生熟悉,割,割线运动成切线的过程(可以通过图形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得出),就是的过程。自然可以得到切线的斜率切。

处理这两个案例时,我们都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运动的思想方法,运用极限这一工具来完成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之中,有助于学生弄懂案例,得出的结论学生是信服的。为导数概念的形成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因势利导,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

1、搞清了引入概念的案例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案例所表现的共同特征,适时地告诉学生这一共性即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由此产生出的数学概念学生就不会感到太抽象、难以理解了。

如在讲完瞬时速度和切线斜率切以后,学生会发现虽然它们的实际意义截然不同,但从数学结构形式上看,它们却完全相同,即:都是自变量的增量趋于0时,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之比的极限。这也正是导数概念的本质所在。由此抽象出的导数概念,学生是可以理解,容易接受的。

2、概念得出后,如有等价表达形式,应让学生熟悉概念的等价表达形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

如由导数的概念可得出导数的三个等价表达式:

(1)

(2)

(3)

若:,则

三、通过练习,掌握概念,在概念系统中强化概念

概念讲完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掌握,跳出狭义的概念圈子,从宏观全局层面理解概念,在概念系统中强化概念,进而完善概念的理论体系。如:

1、由导数的概念可得求导数的三个步骤

(1)求增量:

(2)算比值:

(3)取极限:

由此,可求出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2、可以补充下列练习,检测学生对导数概念掌握的情况

(1);

(2);

(3)。

如果单是死记硬背导数的概念,就很难对⑴中进行的变通,也很难看出⑵中“-3h”就是自变量的增量等等。

3、可以在概念的系统中,找出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概念的正反面,达到强化概念的目的

譬如:

(1)对连续与可导,导数与极限的关系进行梳理比较,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旧概念加深记忆,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2)知道了可导以后,我们还可以研究不可导的情况,以此对可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

问:函数f(x)在连续点x0不可导有哪几种情况?

答:这一极限不存在有哪几种类型,函数f(x)在连续点x0不可导也就有几种类型:

①左、右导数存在,但不相等:

如:y=|x|在点x=0的左、右导数存在,但不相等。

②左、右导数至少有一个不存在:

如:f(x)=右导数不存在,左导

数。

左、右导数至少有一个是无穷大:

如:f(x)=在点0处,

四、通过总结和复习,不断加强和巩固概念

在讲完每一单元的内容后,要及时对已学知识内容进行总结。由于总结时内容较多,因而需要高度概括,使内容简明扼要,条理分明,便于学生记忆,通过总结,促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不支离破碎 。

篇8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学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概念图 概念图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美国的诺瓦克教授(康奈尔大学)以奥苏贝尔的理论为依据开发出概念图,它在教学、学习和对教育的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随着概念图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应用到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当中,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是一种以综合、分层的形式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整合和表现知识的工具。简单来说,概念图就是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包含节点、连接、层次和命题四大要素,它不仅能把基本的概念联系起来,还能用具体的事例对概念进行说明,通常概念之间使用连线或箭头进行标注。

二、概念图的应用功效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

1.概念的先行组织功效。高中物理的重难点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那么学生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这点对于学习物理十分不利。概念图能够将旧概念与新概念很好地衔接起来,益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前概念的检查功效。根据教学实践的结论可知,很多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物理上也不例外,那么这种理解统称为“前概念”。显然,学生自己的见解往往与真正的物理知识产生悖逆,概念图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避免因为两者的矛盾而被误导,通过概念图上的图像对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片面认知概念转化为科学认知概念。

3.课后复习的辅助功效。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所学到的知识的系统性遭到了破坏。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记忆物理公式往往不去理解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老师讲过的类似的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而概念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概念图可以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轻松学习并改进。

三、概念图的应用模式

1.创建物理情境。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物理知识总体的把握将教学目标等进行分析并设计题目,然后把学生带进跟设置的题目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通过老师的引导绘制出总体的知识概念图,方便学生今后学习的总体把握和逐步深入。

2.组织导入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起到客观引导作用,分层次地教学,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物理学习中交流、谈论、探究并取得进步。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创新、求实和攀登的过程。

3.指导知识目标。老师应该在获取基本概念、学习技能和攻题战略后对其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指正,及时引导学生构造正确的知识概念框架。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对旧的概念图进行修正,与新知识一同整合,创建出新的符合自身学习认知的概念图。

4.指导辅助练习。物理概念和意义在整合之后,学生有了新的知识结构。但是学生自己并不能完全认知自身的系统知识的错误,因而老师就应该布置适量的练习题给学生,从学生的做题步骤中发现不足和错误,及时修补学生知识框架中的漏洞。

5.总结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老师对自身概念图构造情况的评价进行反思和改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改进,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诀窍。

学生通过老师的知识引导,深入了解物理概念和意义,并在自己出现的问题和老师的评价中更新知识框架,最终构造出能够完美应用于物理学习的概念图,这是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效果并不能靠固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因此,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老师应当灵活多变,要让教学目标有层次、教学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环节全面等,让概念图与课程完美结合。总之,概念图的引入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的福音,让我国物理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瑞.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9(11).

[2]周育英.基于概念图的物理教学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 2009(11).

篇10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生物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它的教学理应受到充分的关注。一直以来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单纯地讲授这些概念,忽视了分析这些概念内在的联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索然无味、厌学生物的现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地获得清晰、准确的生物学概念,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问卷调查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概念的接受方式、教师对概念的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着手制定调查问卷。

2.第二阶段:实践分析教师同课异构案例及理论探究阶段。此阶段为此次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教师之间进行同课异构,探究不同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概念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当堂检测,并在课后认真反思,集中交流。

3.第三阶段:文献整理阶段、成功展望阶段。此阶段研究调查问卷、教师教学的情况分析和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等,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并进行集中交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形成可行性理论依据,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参照实施。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问卷调查法:从课题研究方向入手,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的概念学习误区、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搜集在概念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献,大体了解师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并提炼出与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

3.实践研究法: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对某一概念较多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探究教师的各种概念教学模式,是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深化概念,对于具体的概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

四、研究成效

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策略会取得较好效果。

1.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源于许多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探究。例如,激素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激素的发现史,从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巴甫洛夫等在不同年代通过多组实验逐渐得出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一种化学调节物质的结论。这段科学史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激素的本质,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

2.深入剖析概念。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和要素对概念进行剖析、分解。比如种群和物种这两个概念, “种群”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物种”的构成要素有三个:自然状态、相互、产生可育后代。教师围绕概念本质做文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3.运用生活实例。高中阶段的不少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利用情境教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概念。在介绍ATP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要购买一件文具,如果拿大额支票去购买很不方便,必须兑换成小额的人民币。这里的“大额支票”我们可以看做糖类等,“小额人民币”可以看做是ATP,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作用。

4.展开对比。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也许仅仅一字之差,但本质含义相差甚远,因此教学中去精心辨析、比较,不失为一种好的概念教学手段。比如: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自交与测交、杂合体与纯合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这些概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从而能够区分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本质。

5.利用概念图等。教师运用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概念图能使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网络化。比如在细胞的分类、DNA和RNA 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概念教学时构建概念图,能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