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习题选取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高考升学为教学目标,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了题海战术的沿袭,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过于盲目,缺乏目的性,在选取化学习题时往往是简单地从一些课外资料上挪用,在选取相应的化学习题时并没有对习题进行深入分析.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题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时既要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选取习题课习题时要精,要有目的性地去选择习题,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习题,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据选取最适合的习题,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习题课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铁的化学性质:铁与非金属的反应,铁与水的反应,铁与酸的反应,铁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二价铁与三价铁:相互转换,检验方法”,如针对铁与酸的化学反应从而设计习题:
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HNO3的是().
A.Ag B.Cu C.Al D.Fe
将一瓶稀硫酸分成三等份,分别跟等质量的铝、铁、锌反应后,三种金属都有剩余,且剩余金属的质量为铝>铁>锌,如生成的H2质量分别为a、b、c,则其间关系是( ).
A.a>b>c B.a=b=c
C.c>b>a D.b>c>a
二、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时依旧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教,学生看甚至是学生不学,这样是无法完成教学过程的,是无法发挥出教学作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看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多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习题课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铜及其化合物》习题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习题:“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整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整个过程是否是一个电子转移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HNO3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即Cu失去的电子都被O2得到了,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可求解.”
三、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习题课是一个巩固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据,习题课中所选取的习题一定要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对应,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习题课的作用.当前,一部分教师在选取高中化学习题课习题时过于基础,大部分化学习题都过于简单,另一部分教师在选取习题时盲目拔高,大部分的化学习题都过难,这两种习题选取方式都是错误的.教师在设计习题课习题时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梯度化设计高中化学习题.例如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哪些试剂?”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使Fe,Cu,Fe2+、Fe3+和Cu2+共处于同一容器内反应后铁有剩余,那容器内还应有什么”
四、及时归纳整理化学习题,做好总结分析工作
篇2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问题 解决对策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手段等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的一大难题,新教材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安排在第一章就是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现针对初中教材及高中教材就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方面加以对比,以便教学的有利开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衔接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论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把知识由点而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现就初中的几个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具体衔接列举出来。
1.高中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一知识“点”来说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大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二次在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出现了还原反应,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并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为阅读材料,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很少的,并且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割裂开来,使概念不完整,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使该概念完整,要求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电子转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使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面。在教材中还很直观形象地设计了一个彩图,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清楚明白,且用数学中集合的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看起来很直观,确实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在高中教材中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难点采取了分散的形式,将氧化还原的配平安排在高中氮族部分,这有利于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学生的掌握,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使学生得到启发: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看形式,而应抓住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就是从“形式本质”的发展过程。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是一个重点,但只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角度进行分类,没有揭示反应的本质,这部分知识与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直接衔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入电解、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实现知识点的扩充、知识面的形成。
复分解反应条件■离子反应条件
①生成气体 ①生成易挥发物
②产生沉淀 ②生成难溶物
③生成水 ③生成难电离物
具体过程以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训练体现出来,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断加深理解,由一个离子反应过渡到一个离子反应代表同一类型的反应,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特别强调:H■+OH■=H■O的离子方程式代表了所有的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不仅代表某一种强酸和强碱的反应;最后再通过应用,即离子共存问题和离子的鉴别(离子除杂质)实现知识体系的形成——构建知识网。
3.化学计算问题的衔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初中所学的化学计算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洛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每年都不例外。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化学计算、思路和方法形成的一个基础。在高中化学中经过一个过渡,即第二章《碱金属》中出现的两种混合物其中一种不反应的计算,是对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个复习和总结,而且是对初中纯净物计算的一个知识点的拓展,为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物质的量”做准备。高中化学的计算知识网是由“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即高中化学计算的思路既有微观计算又有宏观计算,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实现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
4.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衔接问题。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中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的板块,从结构开始,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得出推论,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目的。第二章《碱金属》有利于实现初中单一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与高中以族为板块,从结构上解决问题的衔接。让学生形成初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成什么物质?
以金属钠着火后如何灭火(与初中用CO2或H2O灭火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下列学习思路:
(二)思维方式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思维方式只是向观思维,感性认识比较多,逻辑性不太明显。高中化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在高中化学中首先要完成学生思维方式的衔接和转变,为学好高中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培养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如《碱金属》一章中的《碱金属元素》一节,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测其性质变化,实验证明,结合前面钠的性质作对比,再分析找出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新教材思路中的精华。又如物质的鉴别问题,学了焰色反应后,应形成物质鉴别的整体思路:三种物质以内用一种试剂,三种以上物质先分组,再一一鉴别(配套练习上有思路引导)。利用新教材图表资料多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找出其联系和规律,是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解决问题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化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看待问题,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义一个难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完成这一过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样易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学用语的衔接
经过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用语的使用不规范,直接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化学符号的书写,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实验步骤的正确书写,计算过程的客观反映等方面都有不规范的现象出现。望初中教师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符号、规范书写及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五)化学实验的衔接
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化学教学中科学品质培养的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信息的催化剂。初中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说明。
1.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②用Na■O■和H■O制氧气选取何种装置?③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装置的不同,初中制氧装置是固体加热,使用单孔橡皮塞;而用Na■O■和H■O制氧气时固液反应不需加热,使用双孔橡皮塞,且有长颈漏斗。因反应条件和使用仪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气密性,为此教师要采取正确的讲解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高中阶段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关于量筒和滴定管读数的问题,即俯视和仰视读数与实际体积的误差比较,因量筒的起始刻度在底部,而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在上部,这样读数时俯视和仰视其结果显然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用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中实验要求学生对装置及操作进行改进,如初中课本中CO的回收到高中的Cl■的处理,都是有毒气体对环境有污染,且引导学生根据二者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吸收装置。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改进装置,即从启发、引导、研究、探索的角度进行实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不断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新教材的一个要求。
例如高中课本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讲到充分燃烧时的一个反应:
C(s)+H■(g)■CO(g)+H■(g)
工业上将固体燃料汽化增大了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这时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煤在家庭取暖中被大量使用,那么要使其充分燃烧,应在煤炉中加水吗?当然学生会答加水就熄灭。老师继续问,不加水该怎么办?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马上启发,初中课本中有一个煤炉比较特殊,它有两个进气通道,起什么作用?它叫“双风炉”,在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红古区曾经在居民中推行“双风炉”,收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其原理学生都能理解,就是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遇到第二个通风口进入的空气燃烧,使其充分燃烧又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使学生掌握充分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对策
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发挥新老教师合理搭配的优势
新老教师合理搭配,是促进教学相长,发挥教师特长,体现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师具有接收新信息快、掌握或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老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创新能力,易于把握学情的优势,应将二者的优势通过组织教学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新教材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难度不易把握,根据学情分析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教学为好。其优势有三:易把握难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进度,有利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教学更有针对性,易于把握学情,为各位教师省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学相长。
篇3
一、具体做法如下:
1.分门别类绘制投影片
要使用投影,除了需要投影器等硬件外,还必须有投影片软件。然而现成的可供高中会考复习用的投影片却一张也没有,这就得靠自己动手制作。我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会考标准》中的要求,把近10年来我省高中会考化学卷中出现的试题,按会考卷的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计算题)四大类整理,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再按知识点、线或面把它们分成20小类,把有关试题精选在投影片上,共编制了35张投影片,供会考复习用。
2.由浅入深,因材施教
同一张投影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离子共存这一张投影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让他们看题、做题。由于会考题大多较基础,使这些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经分析、归纳,得出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及常见的几种形式。通过这种复习方法,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先提问后总结的形式,如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离子不能共存通常有几种形式?试举例说明,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接着再做投影片上的会考题,做到学懂会用。同时投影还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以防“吃不了”;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以防“吃不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分析已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时,除了可从《会考标准》中了解到以外,我们还可从近几年会考卷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试题出现几率来判断,即可从投影片中一目了然。如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四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这些内容几乎年年出现,对这些重点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熟练掌握并争取人人过关。对于难点知识,如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部分计算内容,在近几年会考中经常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形式就有所不同。如1996年天平平衡计算、过量及离子浓度守恒计算;1995年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巧算等,对这些难点的突破,首先要理解,并在平时练习中要加以分析、归纳,举一反三,培养自己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在每节课上力求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扫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利用投影进行复习的益处
1.增加教学密度,减轻师生负担
教师把要讲的内容投影在银幕上,可节约在黑板上抄、擦题的时间,增大教学密度。同时利用投影还能减轻教师刻印讲义,学生做讲义的负担。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因此,通过投影把部分课外的作业放到课内解决,既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45分钟效率,同时还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由于投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记忆,而投影恰具有这一功能。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
把投影引入课堂,是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形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旬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即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昼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投影教学,有的学生说:“要是以前上课也用投就好了。”另外我还发现,每当在电教室上课时,好多学生都来得特早,以便能“抢”到一个好座位,形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风气,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矗。
篇4
【关键词】导入 兴趣 记忆方法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一、 重视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起着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教师应运用最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和筹划,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为了同学们能重视并学好这一课,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了几张附近省市煤矿瓦斯爆炸致死致残的惨烈图片,马上就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学生热烈的探讨瓦斯的成分,急切的想知道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如何才能防止瓦斯爆炸。就这样,非常容易搜集的几张图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学习《盐的水解》这节课时,如果我们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学生一听就觉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接下来就可能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我们如果能把引课设置好结果就不一样了。我是这样设置的:老师有一件事情需要大家帮忙,我拿出了同浓度、同体积的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请大家帮忙测四种盐溶液的PH值。同学们一听老师老师要他们帮忙,从心里马上就接受了,并且通过讨论用正确的方式测出了四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结果大家发现同浓度、同体积的盐溶液中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我及时发问同浓度、同体积的四种盐溶液,酸碱性为什么不同哪?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然后一起看老师,我顺势说那时因为某些离子发生了水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盐类的水解。这其实就是实验引入法和设问引入法的综合应用,。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二、教给方法,化难为简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光基础知识差而且学习也不够刻苦,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应该记忆的知识慢慢的就把自己的三分热血給耗没了,又放弃了。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多总结、多整理,教给记忆方法,化难为简。我在这里举几个能够做到简单记忆的例子。
1、谐音记忆
化学反应与能量中涉及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这就要用到原电池和电解池,而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考察点主要是电极反应的书写及反应类型。原电池涉及到常见的化学电源,电解池有多种应用,而且还容易混,每年学到这都是个垲。我提倡大家这样记忆:原电池分正负,电解池分阴阳,原电池中“伏只羊”,电解池中“羊两只”。解释就是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学生把这六个字记住不但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正确书写电极反应,而且还能顺利判断出原电池中、电解池中的电子流向、电流方向、阴阳离子走向等。
2、 关键字记忆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理论之一,在离子共存、原电池、电解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我发现学生对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这两条线总记混,一用就用错。我是这样帮大家整理的:升失氧,降得还。只挑关键字记忆,可以把难度降低,而且永远不会忘。
3、 对比法记忆
对比记忆 ,是对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在高中化学中仔细总结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里两个重要的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加成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但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等题时很难准确判断谁是取代谁是加成,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存在困难。但如果采用对比记忆法就清晰多了,那就是取代反应“有上有下”,加成反应“只上不下”。
三、边讲边练,及时反馈
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节课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节课都在分析讲解知识点肯定会出现“过饱和状态”。而且老师讲再多是老师的,老师上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所以认为要边讲边练,及时反馈。当然,也并不是说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做一道题,举一些常见的例子也可以。例如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规律总结出来之后为了将其转化为能力就要趁热打铁巩固一下。如下列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的是_,显酸性的是_,显碱性的是_。
① (NH4)2SO4 ② FeCl3 ③ NaCl
④ K2SO4 ⑤ NaHCO3
通过简单的练习,既运用了盐类水解的规律,又进行了盐类水解规律的再次记忆。
又如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对于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对于反应:mA(g)+ nB(g)= pC(g)+ qD(g),有v(A) :v(B) :v(C) :v(D) = m :n :p :q。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会用表达式和关系式做题,我在上课时及时出示了一道题: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 + B (g)=2C(g),经2s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求:
(1)用物质C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2)用物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3) 2s时物质A的浓度是多少?
答案 (1)0.3mol/(L·s); (2)0.15mol/(L·s); (3)1.4mol/L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确定。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法是吸引不住他们的。吸引不住他们,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希望,就会又把学习放弃了,这不又形成恶性循环了吗?以上就是我通过平时教学总结的提高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而且对于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实用的。真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促进;高一新生;化学;有效方法
升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材,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高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问题。很多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效的衔接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重新走上学习的正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下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详细调查学生学习现状,认真分析不衔接的因素
1.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材有关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高中化学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师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未能很好处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厌学情绪。
3.可能与初、高中教学的目的不同有关
初中化学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需要。
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明确“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
二、教学初应抓好衔接教学
1.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概念
高一化学教师对初三化学中出现的化学双基要做到心中有数。开学初可以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出现的能力题、初中化学竞赛题或者高考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三毕业生容易错的或者“难解答”的知识,然后编出一份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有直接的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
其次,特别要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实验装置的装配、气体收集方法等要规范操作,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仪器图,学会填写实验报告,逐步熟练设计实验方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退到幕后或共同参与,给学生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商研讨课、辅导自学课、自学提问讨论课、小课题研讨课等,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被肯定的兴奋感。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化学教学不能仅靠一只粉笔,在重实验的基础上,有些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可以借助于媒体,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充分地让学生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互进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首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每节课结尾时做小结示意图,每个单元结束后做单元结构图,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学生自己思维加工的结果,往往能将人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其次,及时总结活动功能组块,如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鉴别问题、气体的性质、元素族的性质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的思路,小的功能组块可以随着问题复杂程序进行灵活的嫁接转化。
再次,逐渐培养学生用自我提问法进行元认识的训练。如在解决问题时,督促学生自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有哪些未知的条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或原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条件。
(1)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须的前提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篇6
关键词:化学知识;记忆;教学
让事物在脑海中重现,在学习中让知识点可以在脑海中自由的运用,这就是记忆的作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相比其他的理科类的学科而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要多得多,包括化学分子式,各种离子发生反应的现象,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些关于有利于记忆的方法,帮助我们记忆。
一、趣味记忆法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复杂而且抽象的内容,要准确的把这些只是储存在大脑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收集或者编制一些类似于顺口溜的短句,背起来不困难,便于记忆。
比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册的《离子反应》这一课的时候,需要长久记忆的,离子知识是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比如说哪些物质是可以拆开的,哪一些需要加以溶液才可以起反应。我给学生们收集了一串顺口溜:“离子方程重拆查,强溶才能发新芽;四碱六酸大多盐,固体浓硫没有茬;强碱中和酸式盐,按量反应再沉渣;离子反应不共存,‘三个条件’和变价。”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忆,很快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用这样的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氧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二、猜谜记忆法
把化学知识编制在谜语中,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很快能轻松的记住,比如“丢掉金旁成乞丐;头等好酒不能喝?”等等,这些谜语中有的包含了物质的特性,有的是化学性质,学生很乐意去猜,猜谜底的过程中也动脑筋,猜到答案以后也就把谜语和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这样的谜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客服学习上的难点,还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联想记忆法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知识的同时联想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记忆。一般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先让学生抓住问题的特征,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比如氢气、氧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中在实验的对比性中进行联想;再者,还可以把化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再进行记忆: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对于文字比较少而且逻辑顺序不怎么明显的小问题可以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比如在说氢氧化钠的用途的时候,它的用途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在印染纺织中沾了油(石油)可以用肥皂洗掉。
四、典型习题记忆法
典型题记忆法主要适用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这种记忆法对他们很有作用。在复习中,很多的高三学生都给我反应,其实很多试卷上的习题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容易混淆,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根据这一特点,给他们介绍了这种记忆法的特点:一是便于记忆的深刻和牢固,保持长久记忆;二是能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一旦出现在类似的习题中,很多都可以举一反第三。
比如,在复习《铁的性质》时,给学生把习题中的知识点串成下面的一段话:
例:当溶液呈现血红色的时候,表示在含有Fe3+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了KSCN;在相同的溶液中加入Fe,溶液变成浅绿色;加入苯酚溶液显紫色;当看到红褐色的沉淀生成时,一定是加入了强碱溶液,同时还伴有无色的气体析出;而往溶液里通入H2S气体,溶液中出现淡黄色。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时,学生总是将S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记错,记成是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为此,我上面说的实验记忆法,给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总结成:SO2气体紫色石蕊品红溶液。从此学生便记住了。
五、小结
总之,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讨出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玲.浅谈化学知识的趣味记忆[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08,(Z1).
篇7
关键词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反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电化学当中原电池和电解池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通信、照明、医疗等部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可缺少,成为高考常考的知识点。①②③从高考题型来看,主要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形式。从知识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和金属防腐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反应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书写。命题过程中,题目呈现方式千变万化,涉及领域广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未来高考中仍是考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理判断思维、逆向解题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本文总结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对比教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概念归纳教学以及直击考点教学,为广大同行以后的日常教学提高参考。④⑤
1 原电池和电解池对比教学
原电池和电解池问题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相关比较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原电池和电解池差异,主要是概念上理解的差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进行系统比较,让学生清楚认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本质差别,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从容面对高考试题当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综合考查题型。
2 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概念归纳教学
每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原电池和电解池是命题的热点,各地的模拟题中这类考试题目比较多,难度差别也很大,有些甚至比较偏、怪,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高考题目形式千变万化,而对知识点理解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近五年高考命题知识点为指导,针对一些常见的题型做详尽的归纳总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归纳。(1)概念的理解:找出原电池与电解池、正极与阳极、负极和阴极、电子流向与电流流向等概念的异同点,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运用;(2)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极反应的书写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丢分最多,经常失误;(3)计算:常见的有生成物分子式、结构式、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配平等相关计算的形式,通过计算,可以了解考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程度,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4)紧密联系生活:化学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手机、笔记本电脑电池充电放电,家用电器生锈等等,都跟电化学有关联。
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点概念归纳总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由局部知识向网络知识发展,促使学生注重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广泛阅读课外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原电池和电解池直击考点教学
原电池和电解池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一个重点。直击考点教学法就是拿历年高考试题作为典例的教学方法,历年的高考试题也是考生复习最好的资料,通过对历年试题分析,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教学,关键是原电池和电解池辨析。下面就从试题区别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极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两个方面做教学介绍。
在实例中判定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具体理解满足原电池或电解池的形成条件;是化学能转换电能还是电能转换化学能;有没有活泼金属失去电子;有无金属单质电解析出等试题给出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电化学装置是属于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最终由学生总结:①电解池是一定要有外接电源,所以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必定为原电池。多池组合时,一般是含活泼金属的池为原电池,其余都是在原电池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为原电池,其余为电解池;②阴阳极的判断,根据电极与电源两极相连的顺序判断,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电解池中的电极。其反应时,溶液中氧化能力强的离子首先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直接相连,该极上,溶液中还原性强的阴离子失去电子被氧化,或者电极材料本身失去电子被氧化溶于溶液当中;③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活泼金属做负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极。用惰性电极时,电解多种阳离子共存的混合盐溶液时,较不活泼的金属的阳离子在阴极首先获得电子而析出。尽管这两部分内容教材中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这两个演示实验的外形相似,操作简单,因此印象不深,记忆不牢。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没有窍门可供选择,只要能牢记和深入理解基本的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都会迎刃而解。
4 结语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它与其他各科看似不同,其实相通,不同在于内容,相通在于教与学的方法,究其根本,殊途同归,都应以学生为本,激发起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再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补充尽可能多的课外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本文所述,通过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对比教学、知识点概念归纳教学、直击考点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化学相关的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地结合和统一。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安排演示实验,指导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理解概念,总结解题方法,提升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注释
① 杨显维.谈谈如何区别高中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② 冯雁.原电池及电解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技巧[J].电大理工,2008(1).
③ 徐自文.电化学考点解析[J].科学咨询(教学研究),2008(S1).
篇8
教学中程式化的训练策略是指在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工作的模拟训练,即针对不同题型总结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标准化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等等.
笔者尝试在高三化学备考中积极实践程式化的训练策略,经过多年研究理解了其中的一些做法,也得到了一些感悟,现在详述如下,其实我们在高三备考中无非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第二,总结解题规律;第三,培养思维能力;第四,反思规范细节.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是听不懂一节课堂所讲的内容,而是对这节课堂内容所引用的其它章节的内容或术语感到陌生,或者不会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就不得不重新花时间来做知识铺垫和引入,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教学课时的浪费和知识的无谓反复.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课怎么讲,而应该引导启发学生以自已的知识结构为中心加以贯穿联系其它章节内容.
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的传授都是以单元为基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构建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化学课本本身已经存在着的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领悟到归纳这些知识对他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从而养成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在众多的知识内容中去粗取精,比较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发展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科内的知识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复习守好学科基础的大门,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学生的思维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学生形成程式化的思维惯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学完了物质的量等有关内容,笔者要求学生把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一些概念: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以网络的形式画出联系图.
(1)物质的量有关概念示意图如下:
(2)学完氧化还原反应后,可以画出如下关系图:
有关概念的相互联系
至于元素化合物的体系就更容易构建了,以钠、铝、铁、铜、碳、硅、氮、磷、氧、硫、氯等为核心构建它们的性质网络图.
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形成“精读课本、系统构建、精讲精练.”的程式化复习思路.
第二、总结解题规律
(一)解题规律可以按照特定知识的体系规律小结,比如: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可以浓缩为十六个字: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⑧装瓶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小结为六个字:一标二列三求四配五观六查.
(3)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三查:配平、条件、符号;
(4) 焰色反应:洗、烧、蘸、烧、洗;
(5)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思路: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操作、现象、结论;
(6)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叙述仪器时做到准确性;
②叙述试剂时做到定量性;
③叙述操作时做到条理性;
④叙述现象时做到科学性;
⑤叙述结论时做到严谨性;
(7)等效平衡三句话:
①定T、V,分子数不变,极值等比即等效.
②定T、V,分子数改变,极值等量即等效.
③定T、p,分子数随意,极值等比即等效.
(8)元素周期律:同周期递变性;同主族相似性递变性;位构性三角关系.
(9)原电池:负极氧化、正极还原、阳离子正、阴离子负、电子负正,电流正负.
(10)电解池:阳极氧化、阴极还原、阳离子阴、阴离子阳、电子阳正、电子负阴、电流正负.
(二)解题规律可以按照命题人的设错方式小结
(1)阿伏加德罗常数:状态、条件、结构、水解、电离、(转移)或电子数目、共价键数目;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合事实、三守恒、巧拆分;
(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条件、状态、反应热的正负、单位、数值的大小以及与计量数的关系;
(4)离子共存问题: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
(三)解题规律可以按照解题方法来小结,如:
(1)化学平衡图像解题方法:
①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四看量、五做辅助线;
②定一议二,先拐先平数值大;斜率大,条件高;
③位移上行,条件升高;位移下移,条件降低;速率大在上,为平衡移动方向.
(2)化工流程题解题思路: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
(3)化工流程题的常用操作:研磨、粉碎、溶解、浸取、灼烧、煅烧、调节pH、过滤、蒸发浓缩(蒸发结晶)、冷却结晶、重结晶、洗涤、烘干等.
(4)化学反应原理解题方法:
①公式法:如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等;pH的计算;
②原理(定律)法:如直接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以及绘制图像等有关问题.直接运用盖斯定律、酸碱中和滴定原理、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等;
③守恒法: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陌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陌生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三大守恒规律等.
(5)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解题方法:
①确定官能团的种类、个数、位置以及连接方式;
②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看不饱和度;
③耗氧量看关系式:C~O2、4H~O2;
④陌生有机物写结构简式:注意碳四键、氮三键、氧两键原则;
⑤陌生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一定要用结构简式书写.
以上是列举了化学骨干考点和常考点的程式化的解题规律,下面举例详细分析其中含义.比如实验探究题,学生是最头痛的,如果学生按照以下程式化训练,思路就很容易展开了.
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思路: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操作、现象、结论;
对于实验探究题,提醒学生通读试题后,思路可以按这样的程式展开:该试题考查的目的是什么?化学反应原理(或化学方程式)是什么?需要哪些实验仪器?需要哪些实验试剂?应该如何进行操作?会出现什么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而且命题人的设问无非也是这七个方面,当然学生也按照这个思路答题了.
再比如上述所说到的原电池和电解池,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
原电池:负极氧化、正极还原、阳离子正、阴离子负、电子负正、电流正负.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程式化的记住原电池的基本内容,即: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迁移,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迁移,电子经导线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经导线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解池:阳极氧化、阴极还原、阳离子阴、阴离子阳、电子阳正、电子负阴、电流正负.
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程式化的记住电解池的基本内容,即:电解池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迁移,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阳极迁移,电子经导线由阳极流向正极,电子经导线由负极流向阴极,电流经导线由正极流向负极.
在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上述提及的反思规范细节,这是属于元认知监控和反思训练问题了,可以进行程式化的自我提问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比如,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可以设计如下的自我提问单:
(1)我找到试题中的关键词(句)了吗?
(2)对于试题关键词(句)的寻找,我有多少把握?我为什么有(没有)把握?
(3)我是怎么理解关键词(句)的?我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有多少把握?
(4)我有没有对答案进行检验?我是如何(打算如何)检验答案的?
(5)我对答案有多少把握?或为什么我对答案没有把握?
篇9
关键词: 考试大纲 命题走向 基础知识 学生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和创新性,因此认真研究高考命题,把握高考命题动向,指导学生训练,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具有极大的作用。高考命题在题型比例、难易比例、知识内容和范围内容等方面,都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而且有关于高考的能力要求、试题形式、考点等方面都归属于《考试大纲》范围内,因此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不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领会命题精神,做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进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和命题范围。
《考试大纲》明确给出了高中化学中需要了解、理解和能进行综合应用的知识范围,从而指明高考命题的方向,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首先明确高考对知识考到什么程度,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并明确高考命题的特点、重点。依据《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掌握高考命题中的题型比例、内容比例、分数比例等,确定高考复习重点。从历年高考命题来看,高考对知识的考查,重点和热点知识相对比较集中,我们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强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相关知识、溶解度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基本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原理、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原理及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和有机合成等知识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复习时,我们既要把握住其基础知识,又要进行强化复习,掌握知识要点并形成知识规律。从近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是必考试题,对这类试题的解析方法要进行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力争做到一分不丢。
二、重视《考试大纲》要求,在训练中提高学生能力。
受化学学科特点的影响,化学实验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这些题目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凸显对学生知识运用、学习技能和问题处理方法等方面,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提高考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现行《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接收、吸收、整合化学信息。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各种信息题占了很大的比例,这要求学生必须对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具备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新知识块的能力。我们在日常复习中必须注意“不管试题怎么变,总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紧抓基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关键,没有基础知识一切技巧都是浮云。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道信息题,善于总结提炼和运用信息的方法,解决各类化学问题。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要求层次比较高,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分解实际问题,运用相关知识,采用一定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准确表达出来,并做出解释。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一些重点题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
《考试大纲》指出:高考复习中必须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对化学变化规律中的化学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化学实验一般不会出现教材上的原题,但这些题目都来自于基本实验的改编和创新,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并能对基本实验进行创新。复习化学实验时,经典题型不容忽视,如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能对化学实验安全事故作出预防和处理;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及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并指导学生从这些实验延伸开来,进行拓展创新,熟悉各类实验题的解析方法。
三、关注规范,在解题细节上赢得胜利。
从与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交谈来看,在高考阅卷中对学生答题的规范问题要求比较严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复习中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语言组织和答题技巧上下工夫,不能在答题细节上失分,让学生在答题细节上赢得胜利,例如:在2013年的高考阅卷中,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学生的失分点,我们在复习中要引起注意:(1)仪器名称书写不规范,出现错别字不得分;(2)填空型的选择题中,大小写字母混淆不得分;(3)要求化学式写成名称,要求名称写为化学式的不得分;(4)电极反应式不配平、分子式写错、酸性KMnO4溶液写为KMnO4(H+)不得分等情况。
决胜高考,首先要认清高考命题的稳中求新,紧抓基础,且不可缘木求鱼,追求偏、难、怪,而失去了学习的根本。高考复习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力求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篇10
关键词: 哲学渗透 化学教学 启发指导
哲学来自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规律提炼,因而中学化学中固然渗透了哲学较多精髓部分,如何将此抽象的学科知识综合、分解、渗透于教学中,并结合事例加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将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掌握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即认识的渗透。大多中学化学中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均为前人总结完善的公理、哲理。而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有很大困难,学生头脑中会产生许多为什么,无法理解。思想意识中很难认可这一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用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其识记,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具体是哪种物质,让好多同学无所适存,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完全肯定地讲解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就是水,就如同1+1=2一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等于二,但只要知道1+1=2即可。以此类推,1+2=3,在此基点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数学计算。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将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法并没有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此时可举实例:张三家的一群羊和李四家的一群羊混合在一起,是一群羊而不是两群羊,但羊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而这两个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讨论方式不同而已。通过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很容易地接受许多新知识,从而轻松愉快地迈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不会产生排斥现象。而此法可广泛应用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会在化学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天人合一”或“和谐稳定”思想的引入。“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刻的认识,而这一思想广泛地应用在化学领域中真是恰如其分。如在氧化还原的学习中,得失电子的守恒即是对平衡稳定最好的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力求保持平衡稳定的巨大需求,只有保持和谐统一万物才能稳定存在,否则人类星球将经受巨大的灾难。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如此。在关于能量知识的学习中,吸热贮存能量,放热释放能量。其根本是保持能量在化学变化中的守恒。而在离子反应中,电荷守恒是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即守恒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共存。在化学平衡理论的学习中,即勒沙特列原理的涵盖是很抽象的,学生不好理解。即便是具体条件改变时分解讲解也难以理解,而通过这一思想的灌输,会让学生轻松自如、生动形象地理解条件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而此变化只是影响不是消除。如在一定平衡条件下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即加入某一反应物,由于浓度变大,破坏了原先稳定平衡的状态,而反应物自身不能把破坏自身稳定状态的这一行为应加入反应物,这一行动应阻止。那么系统为了维持原先良好的状态,此时此反应只有尽可能地向生成物方向进行才能减弱外界对原先平衡状态的影响。即所有的物质或系统都有尽可能保持原先稳定状态时的需求和趋势。依此思路,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掌握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结果。再如,放在水平讲桌上的黑板擦,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如果我们向前推此板擦,则此板擦一定要反抗外界的这一行为,因为向前推破坏了板擦的平衡状态。尽管此板擦自身没有能力阻挡外界的这一推力,但在板擦与桌面之间必定会产生向后的摩擦力,而此力减弱了外界对他自身平衡的破坏,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原先平衡的状态。当然自身或系统的这一行为是有限的,自身的行为不能完全消除外界对它的影响。通过这样现实、简单的实例讲解,会把化学平衡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平民化,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理论时不再有畏惧之感。并且在以后的此类问题应用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同时消除了传统授课时的枯燥乏味之感。
第三,“否极泰来”和经济学“价值规律”的应用。“否极泰来”在此可理解为到达极点时会向反向运动。“价值规律”一样,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到峰顶时即有向波谷方向移动的趋势。在经济兴起的今天,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更透彻明了,也愿意接受。如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类中,最高价微粒只能得电子,化合价只好降低,只能作氧化剂。相反,最低价微粒只能作还原剂。而中间价态的微粒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此时把最高价和最低价可看做两个极点。而在周期律的学习中,这一理论应用的会更加形象生动。此时可认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波峰和波谷。在周期表中,左为金属,右是非金属,上为非金属,下是金属。那么从左至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即物质在表现自身的性质时,不是有严格的界限,而是看其主要表现了那种性质。因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两类不同物质所具有的彼此对立统一的性质的表现,其实际表现的性质是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中的一种,而处在金属和非金属的某一元素会显示两性。因为此种物质兼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通过此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其明白物质表现性质时具有的差异性、传导性、规律性的渐变过程,从而学会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学习中的困难。
第四,“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生物进化论思想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演绎得惟妙惟肖。在此理论中,适者生存,弱者淘汰。而在物质性质有差异时,表现亦如此。如多种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进行竞争时,一定是氧化性最强者先反应,因为氧化性强者最易得电子,其得电子的能力远远胜过其他物质。当然此反应也受到条件的影响。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这一理论会应用得更贴切生动。如在电镀中,当活泼金属作阳极时,尽管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阴离子,由于金属失电子的本领一般强于阴离子,所以阳极将被腐蚀而阴极被保护。当然此类问题的解决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应具体分析。
- 上一篇:公务员思想政治方总结
- 下一篇:初任公务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