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6: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前言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更多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见识到化学对于大千世界的作用,从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促进化学知识学习效率的提高。
1.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知识灌输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高中化学课堂中的主宰者,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接收知识。高中化学知识点繁多,而又比较分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大,比如金属钠的性质:Na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单质,能够和许多物质反应,例如与S反应能生成硫化钠,与H2O能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还原性较强,是由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很容易失电子。再比如氢、氦、锂、铍、硼等元素的原子序数以及电子排布式等。如果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去学习这些化学知识点,就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课业负担,影响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教师应该主动的转变自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的掌握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更加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并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点。
2.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验性质的学科,纵观历史上的重大化学发现,无一不都是在开展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比如法国著名的女化学家―居里夫人,是在不断的实验中,才突破性的发现了钋以及镭这两种元素,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生仅靠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述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等,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化学物质之间到底是如何反应的,再精准的语言也不如让学生真正的看到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其中的化学原理。
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引导,首先打消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明白化学实验的目的以及大致流程,在课堂中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化学实验计划,在学生看到实际的化学反应之后,再引入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点,这样学生在亲自进行操作之后,肯定会对课本中的化学原理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增多及其难度的增大,很多学生都对高中化学有着较为抵触的情绪,加之化学教师往往都是用生硬无趣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板书等来讲述化学知识,这就更让学生提不起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法,依靠网络多媒体,能够将高中化学中非常抽象的化学原理具象化,将课本中对化学反应现象的描述生动化的展现出来。比如,在讲化学有机反应的知识点时,其中涉及到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聚合反应等多种反应类型,每种反应类型中都会涉及到多种有机物,例如CH3COONa、C12H22O11等,这些有机物与平常所接触到的H2O、CO2等简单分子不同,它们分子量较大,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这些复杂结构的有机分子,使其三维立体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不同有机分子之间进行反应时,将其反应中分子结构变化的过程都展现出来,这样就会大大减弱学生对这些复杂有机分子的陌生感,帮助其理解不同反应的过程,加深印象,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些有机反应。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主动去探究问题,在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相关联,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类型,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比如在高中化学中,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铁又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金属元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纯铁这种金属进行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可能会问老师“展示的铁是银白色的,而我们平常所见的为什么是红褐色的?”,这样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寻答案,因为铁容易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从而生成红褐色的铁锈,继而就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反应的过程及铁在其中的作用以及价位的转变等知识点。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意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中对教材的熟悉与掌握,更要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教师除利用传统信息媒介接受化学知识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阅资料后经过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总结可达到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另外学校要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优秀课程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构建教师交流平台,可通过定期举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化学教师直接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实现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6.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
做习题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这一手段被过分利用,学生往往要进行大量化学习题的练习。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必须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题目必须紧扣所学知识点,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在其他方面设置难度。教师可根据作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对题目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做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结语
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可以从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增加高中化学教学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布置典型精炼的题目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动手能力,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段享贤.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6.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黄色的。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谭月辉;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篇3
【关键词】农村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欠妥甚至欠缺。据了解很多初级中学教师要求学生对化学课本和试卷内容进行死记,甚至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口试复述,导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笔者曾对教过的9个高中班级进行过化学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是: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达90%、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不到10%、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经常预习的学生不到5%、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80%以上学生认识到不够用功或方法不当,而且都没有对高考重要知识和常规题型进行研究、总结、归纳。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自信,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面对化学试题中陌生的题设情境胆怯,没有足够多的耐心研读题目,出现思维的空洞,在考场上出现怯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记忆能力差。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典型反应、有机物的典型反应、特殊现象等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对化学概念易混淆且理解不透彻,典型的化学解题方法不能灵活应用。我在高三中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是:两个班的学生无一人正确书写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周前的例题部分学生不能简述其解题思路和方法。③化学用语不规范、文字表述不准确和书写差、缺乏理科思维的严密性,语言也不流畅。④审题能力差,读题粗心,不能找出试题中关键点、突破口,不会发现和运用新信息,更找不到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误入歧途。⑤学习欠努力,较懒惰,课后不练习,平时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未弄明白,也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样日积月累,导致化学成绩每况愈下。从而对化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1.化学学习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1.1自我定位。部分学生进入我校后,认为考一所本科院校无望,目标就是高中毕业后去打工,从而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当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继续采用初中同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但高中知识不同于初中,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学生却惰性思维,导致成绩并不理想,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自暴自弃,形成了学困生。
1.2家庭环境。我校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或是祖辈看守,或是无人监管,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不问不闻,部分家长甚至连子女所在班级和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姓都不清楚,只是定期给生活费,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也不与老师交流,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1.3高考升学环境。我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每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有5%左右,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学生也能被大专院校录取,使学生错误的认为无需努力也可以上大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不能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思学习,贪图享乐,上课就睡的学困生。
1.4大学生就业环境。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使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大学毕业还是打工,还不如成年后就外出打工,早赚钱,收入并不低于大学毕业生。因而许多学生只想在高中混三年后就去打工,从而导致读书没有激情,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1.5化学学科的特点。初中化学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化学变化,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都比较低,我市中考化学分值只有7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科150分),重点考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对能力要求很低,导致学生不重视,初中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加深化,以理性认知为主,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信息量大,其深度与难度也加大了,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重点之一的氧化还原知识时,学生无法理解、运用、迁移,用初中的化学学习方法无法解决现时的问题。高中化学须记忆的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用语、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等,要理解运用的化学知识更多,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现行四川高考化学选择题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如: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题型、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周期律知识、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简单化学平衡知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等,四大题型基本固定,重点考察无机推断、有机推断和合成、化学试验,而高三总复习时学生不总结、归纳、演绎,只是机械重复练习,如过氧化钠和双氧水的电子式到接近高考还有30%的学生不能正确书写;不对 F、F2、HF 的特殊性进行总结、归纳等等。还有高中化学有许多易混淆知识,如: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是NaOH水溶液、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NaOH醇溶液条件,而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浓H2SO4、加热条件。
2.针对问题采取的教学对策
2.1首先寓感情交流于教学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中进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发挥化学科特点,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克服化学学习上的困难。
2.3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有机物的代表物、结构、官能团、性质、反应条件、同一类物质的共同性及递变性等等,对这些知识加深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利用化学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联系与区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碱性的强弱比较规律;化学平衡中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之间的联系等等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及纵横联系等形成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寻求化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2.4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新闻、资料、照片等,讲解时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发生了以下变化:在组织线索上,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按照“元素族”组织内容,而是以突出“元素”为核心来学习;在研究思路上,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而是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到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当中;在教育功能上,原来重点掌握物质性质的具体知识,现在不但要求掌握物质性质,同时还要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思路,树立与之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对新课程的变化,必需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教学功能。
一、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都起重要作用的、概括化的、上位的认识观念[1]。
新课程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线索突出元素观和分类观,即围绕某一种元素,学习含有该元素的主要物质的核心性质,以及该元素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主要按照物质的类属来研究,而不是遵循传统的“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线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能够树立元素的观念,知道自然界的林林总总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其次树立分类观,如知道元素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有氧化物、氢化物、酸、碱、盐等,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不同类的物质性质不同;再次形成转化观,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如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
二、注意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树立整体意识,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由于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发生了改变,课程内容的组织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中学化学课程分为三个连续的、不断深化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入门性的启蒙教育(义务教育化学),第二阶段是共同的全面发展(必修课程模块),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选修课程模块)。这三个阶段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各部分之间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构成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前后一脉相承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层次性不仅表现为知识内容不断深化和提高,也表现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化合物部分内容的选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在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指出“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只要求简单了解糖类、蛋白质和油脂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则要求学生“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并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组成和性质方面进行了丰富、发展和深化;到了高中选修化学,要求学生“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3]”。从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各方面做了全面深化与提高,从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想顺利地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清醒认识,要清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分别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程度,要树立整体意识,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而不能不顾学生实际,从高一就直接瞄准高考,“一竿子插到底”地实施教学。
三、重视实验教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牢固掌握提供事实依据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思路是:在学习典型的金属族“碱金属”和典型非金属族“卤素”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元素周期律”,然后利用周期律指导其它各元素族的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无机物部分)都编排在了必修1,在必修2中才开始学习元素周期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和化学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新的课程结构弱化了元素族的观念,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不能从周期律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而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和氯、氮、硫、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4]”
教材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般理论到个别物质”演绎式的教学思路,而是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具体的事实材料,经过一定的感官刺激和心理体验,思考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个别材料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能久远。笔者记得读高中时,铝热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同学们一直掌握得很好,原因得益于这个反应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化学老师当时激动自豪、手舞足蹈的神情。
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促进知识建构
传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去情景化的,直接介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导致学生认为化学枯燥、难学、易忘,同时学生在应用物质性质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对话与合作产生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提高学习效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加工设计,积极开发和有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进入学习和活动的状态,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五、为学生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活动,经历探究过程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核心的化学观念,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5]。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忆,通过回忆、联想、观察、讨论、合作、探究、练习、总结等多种探究活动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的锻炼、情感的培育。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进行探究、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体验情感的过程。
六、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渗透STS理念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今天社会生活中的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热点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及时梳理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
以前的教材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是以族为中心,周期表上典型的几族元素都要学习,每一族都是找出一个代表物,系统学习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构、存在形式、用途等,然后学习该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大多数教师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研究思路。
化学新课程是以元素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族”为核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处理和组织跟原来的教材相比,系统性和结构性都有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新的知识体系,建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系统。
在每一个主题单元完成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将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例如以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相互转化为线索,也可抓住不同物质性质的某些相似性或不同点加以对比,还可按物质结构、性质、存在形式、制取方法、用途之间因果关系加以总结等。
另外,教师除了要向学生呈现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归纳、整理的方法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47
[2] 肖川,邹海龙,明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72
[3]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73
篇5
【关键词】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前言
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是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的,有机化学自身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初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有机物的分子式非常冗杂,虽然有着一定的规律,但是学习起来也是比较吃力,而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复习方法和策略的话,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非常的棘手。
一、复习有机化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笔者也是高中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复习的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确的话,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复习需要我们自己掌握进度,但是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笔者经历过的很多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是采用同一个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复习,忽视了全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复习的内容也缺少层次,在班级里,一些优秀的同学会感觉教师的复习策略简单而缺乏挑战性,而学习较差的同学则会因为复习内容的难度较大而产生挫败感,更加不愿意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个人认为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我们不同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
(二)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复习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复习内容平均化,很多同学包括笔者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重难点把握不清楚的状况,经常是从头到尾进行复习,对于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对于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无法彻底理解,教师对于考试重点应该有着清楚的了解,在引导我们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的科学性,将一些常考知识点让我们花时间复习,而生僻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为我们划分出有机化学知识的重难点,这样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有侧重点,复习效率更高。
(三)复习过度
虽然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但是应试的情况在很多高中都有,笔者自身感到很多教师都是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为了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会让我们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自己,而有时会提高试题的难度,让我们做一些难题,尤其是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经常会违背教学规律,为我们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加重了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属于复习过度,难度较大的有机化学题无法做出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
二、高中有机化学正确的复习方法及策略
(一)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的有机化学水平有着清楚的了解,全班不同的学生其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目标,成绩较好,基础扎实的同学应该为其选择一定提高水平的复习题目,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我们应该为其选择一些巩固基础的题目,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复习。从我们自身来说,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对于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应该加强突击,在教师划分重点的基础上,选择复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有机化学进行复习。
(二)优化复习内容
教师在我们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在我们接受的范围之内,精心的进行组织和设计复习内容,千万不要一味的追求新、奇、难,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复习的深浅度有效的控制,应该突出重点,根据我们的学习水平以及能力来进行复习,复习题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应该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优化复习内容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率。
(三)培养开发解题思维
死记硬背对于有机化学是无效的。复习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己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应该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才能更加轻松的解题,当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有机化学解题思维,那么复习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方法与效率,把握重难点,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小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有机化学复习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其终极目标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在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与学习环境的持续互动与作用。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知识教学为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本质特征是“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调查与资料获取,运用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形式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能从化学的视角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决策,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设计的背景
乙烯是学生学习甲烷、烷烃之后的另一类重要的有机物,是烯烃的典型代表物。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乙炔、苯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相关内容做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结构特点、乙烯的化学性质与加成反应概念;学习的障碍点是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为什么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先前概念取代反应对加成反应概念的形成造成干扰。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分析,对乙烯化学性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基于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借助模型认知等途径从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能凸显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和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通过模型搭建、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理解乙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w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认识到化学实验不仅是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而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为什么青苹果和熟香蕉放在一起会大大缩短青苹果变熟的时间?
【拓展延伸】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现乙烯利(乙烯磷)在农业上是优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条件下,乙烯利可以释放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等功效。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能真实地感悟到化学学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模型认知,探究结构特征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其化学式。
【模型搭建】探究乙烯的结构特征,并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通过模型搭建,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化学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建构。
环节三:创新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 乙烯的制取实验
【创新实验】用一支针筒吸入1mL40%的乙烯利溶液,注入另一支下端套有橡皮套,且内装有少量NaOH固体的针筒中(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微型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不仅无需加热,反应速度快,产生的乙烯气体纯度高,而且安全度高,节约时间和成本,体会实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2. 乙烯的燃烧实验
【实验创新】用针筒抽取少量产生的乙烯气体,在针端直接点燃,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安全性较好,无需验纯,且实验现象鲜明,比教材中燃烧石蜡油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其产物主要是乙烯和其他烷烃的混合物)更有说服力。
3.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
【实验创新】在一小培养皿(直径为6cm)内放置一红色瓶盖(加入少许饱和的NaOH溶液)和两白色瓶盖(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向红色瓶盖中加入少许乙烯利溶液,盖上大表面皿(直径为9cm)。当两白色瓶盖中溶液褪色后,在旁边再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
【观察思考】根据学习甲烷性质的经验思考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比较说明】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取代反应吗?请说明理由?
【证据推理】提供数据(如表1),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判断原因?引入加成反应的概念。
【模型认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产物的模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类比迁移写出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培养皿中进行微型化实验,现象明显且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直观的实验现象,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实验设计的思想。通过问题导学,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加成反应,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化学,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提出问题】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比较实验】依据两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瞄准生成物HBr,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并进行分组实验:A组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Br-;B组用pH试纸测反应前后溶液的pH。
【认知冲突】①在A组学生观察到产生大量浅黄色沉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定是生成物HBr导致的吗?还可能是什么原因?②如果是反应不完全的溴水导致的,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通过淀粉-KI试纸检验发现没有变蓝。③B组学生发现pH试纸变红,酸性明显增强。④综合A、B两组实验现象,你又该如何做出合理解释呢?
【文献查阅】烯烃可以与氯或溴的稀溶液水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得到β-卤代醇。
【?O计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受溶剂水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思路,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通过文献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素养,初步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特点。最后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升华。
环节四:对比归纳,学以致用提升
【对比归纳】对比总结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如表2所示。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基本观念。
【学以致用】水果采摘后会有大量的乙烯产生,乙烯量的增加会加快水果的成熟和腐烂,为延长保存期,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易行的保鲜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的对比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最后通过问题解决从化学回归生活,培养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3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众多同行积极地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但发现部分一线教师还是没能将“三维目标”落实好。笔者在近三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重视教学环节,开展群体探究活动,突出探究的自主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有创意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集中到课堂上,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教者轻松愉快,使听者心驰神往。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教学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魔术
“烧不破的神奇手帕”
引入课堂教学,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玄机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学生们都在想这个手帕为什么这样神奇,浸泡它的魔水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工业生产知识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探究乙醇结构、乙醇与钠反应
【创设情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乙醇。
【问题探究】由分子式C2H6O预测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活动】给学生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再给他们一个氧原子,让他们把氧原子往乙烷的模型上连接,看有几种连接方式。
学生通过对球棍模型的搭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a):
假设(b):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乙醇的结构式?
【实验探究】由学生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对比乙醇、水与钠的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乙醇与钠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推测:H2、CO、CH4……
【学生活动】学生开展小组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乙醇与钠反应产生了H2。
为确定它的结构式再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取过量的钠放入烧瓶,然后加入一定量
的无水乙醇,测量钠与无水乙醇反应生成的H2体积。
数据处理:4.6g乙醇可以得到1.12LH2(已换成STP),这说明1mol乙醇与钠完全反应可以放出0.5molH2,乙醇分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可以被钠取代,这1个氢原子与其余5个氢原子是不同的,由此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假设(b)的结构式,乙醇分子含有羟基。
【教师展示】展示乙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醇的几种“式子”及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验证了乙醇能与钠反应,明确乙醇的结构,并对比了乙醇、水与钠反应的差异,乙醇羟基中的氢比水中的氢活泼,既理解醇与钠反应现象和原理,又巩固了水与钠反应的知识,领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提出问题】乙醇被氧化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吗?
【创设情境】工业上生产乙醛。
【学生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然后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上述问题,写出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CH3CH2OH+O2Cu2CH3CHO+2H2O
【讨论分析】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分别是乙醇分子中的哪个化学键发生断裂?
【归纳总结】乙醇与钠的反应断键位置为④处,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为②④处。
【情境创设】短片:交警查酒后驾车。
【身边的化学】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方法。
用“吹气法”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一般是用经硫酸酸化处理过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当酒精遇到三氧化铬与浓硫酸的混合物时会将红色的三氧化铬硅还原成绿色的硫酸铬,同时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乙醇发生氧化反应。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喝少量葡萄酒,再用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进行检测。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乙醇的教学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将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如何用乙醇和钠为原料制备乙醇钠,酒精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交警用“吹气法”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乙醇的相关性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要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把“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的催化氧化”改成学生随堂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新课引出乙醇时,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酒,然后演示乙醇的结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检测酒后驾车。在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画模拟,形象逼真,尤其是对“微观粒子”的动画演示教学,如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乙醇的结构变化的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播放一些工业生产流程,效果显著。这样,
既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应该是“虎头―驼峰―豹尾”,课堂应迭起,课堂结束应有余音绕梁之感。精彩的结尾,可使课堂充满艺术的韵味,令学生回味无穷,终生难忘。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强化,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进行重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尾这一教学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小结,通常运用:
①知识网络法
②充满诗意韵味法
把乙醇的性质编成打油诗,如:“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这首小诗紧扣乙醇性质,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载体。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会限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的作业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发展的促进点,甚至可以成为提升学科课程意义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因此,教师在注重对教法和学法进行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作业的改革。
1.生活式作业
如:下列语言或应用体现了乙醇的哪些性质?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久置黄酒会变酸;③汽车、飞机要“喝酒”;
④乙醇浸泡中药材;
⑤高烧病人擦拭酒精或用白酒降温;
⑥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用于医疗消毒;
⑦交警用三氧化铬试剂测定酒后驾车的司机体内的酒精含量;
⑧电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
这些习题既是乙醇用途的体现,也是性质决定用途的本质回归。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不仅能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进行反思,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习效果良好。同时,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从转变方法到转变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层次性作业
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针对具体的化学知识,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实际,不能随意把“繁、偏、怪”的作业交给学生,加重其负担。高度统一的作业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使作业“低效”。所以,作业要有针对性,不要太难,最好不要出现重复性试题,作业的形式最好能多样化。教师要树立作业分层设计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可做,对学困生可不作要求。也可以将题目按难度进行分类,比如用星级表示,一星级代表基础题,二星级代表中等题,三星级代表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实现“人人能练习,个个可成功”。
总之,作业是师生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工作,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有效地改进作业的设计,设计中突出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让作业体现出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在做作业时充满激情,快乐答题。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能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教法,虚心学习并吸纳别人的成功做法,就会形成适合学生情况的独具特色、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8
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化学课的命题注重测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仔细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非常注重学生化学学科思维及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而高中化学知识点多,难度大,就知识点来说,普天之下的老师都会讲到,但是与知识有关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克服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就得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再依赖老师,自己钻研,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情,势必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下面就本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想必老师都不会陌生,以前常考电子的转移数目、体积的变化等,但最近几年的考题却另辟蹊径,注重能力的考查,其中一类计算从最初的单一气体(H2或CO)设计为两者的混合气体到最近出现的烃的衍生物的燃烧问题。讲解此类问题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并总结。
如:取a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与足量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测其反应后固体质量仍为a g,下列物质中满足上述结论的是( )
A. H2 B. C2H6O C. C6H12O6 D. C12H22O11 E .CO
老师在讲解时做如下分析:
Na2O2与CO2、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O2=2CO2①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②,
将两式相加的 Na2O2 + CO =Na2CO3(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以及2H2+O2=2H2O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②
相加的Na2O2 +H2=2NaOH (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对于Na2O2而言,就相当于直接把H2或CO直接吸收了,故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将CO或H2的燃烧产物CO2或H2O通过足量的Na2O2,可以看成是由CO或H2直接与Na2O2反应,所以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
2、凡是分子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物质,a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固体增重必为a g。
3、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HCHO、CH3COOH、HCOOCH3、CH3CH(OH)COOH(乳酸)、C6H12O6(葡萄糖)等。
这样有分析过程有结论便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记忆,对今后的学有帮助。
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大多数学生都有想学想思的积极性,但如何去“思”?要给学生一条正确的认知路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探求答案的方向。而常用的思维方法为三种:第一种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思维方法;第二种是由点到面、由中心到网络的发散性思维;第三种是由面到点,由多方位到一终点的聚合思维。
1、层层推进的思维方法:从一个疑点开始,寻找其答案,接着又以其答案为疑点,再寻找答案。如此环环设疑,层层解决,步步深入,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此类思想在解答有机合成题目的时候,老师应多做指导,培养其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发散性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可能朝多种方向扩散,并找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从而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佳答案。高考的工艺流程试题、综合实验题运用该思维时间较多,老师复习实验时尽可能的要求学生多想,找出多种可能性,然后从中去筛选出答案并指出其他选项的不合理性。这样逐步的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聚合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比如在学习混合金属与酸先反应再与碱反应后固体增重的问题,例如向18.4g铁和铜组成的合金中加入过量的硝酸溶液,合金完全溶解,同时生成NO2、NO混合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30.3 g沉淀。另取等质量的合金,使其与一定量的氯气恰好完全反应,则氯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
A.7.84L B.6.72L C.4.48L D.无法计算
本题看起来设计很多内容,反应方程式,但仔细想想,就是单一的一个电子转移的问题
即n(e-)=n(OH-)=(30.3-18.4)/17=0.7mol, 1molCl2得2mole- 故有n(Cl2)=1/2n(e-)=0.35mol
V=0.35×22.4=7.84.
三、多进行实验教学,活跃学生思维
篇9
【摘要】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反思情景,指导学生反思策略、反思方法等,通过强化反思能力而提高化学课堂得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反思能力,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但大多数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往往注重结果而很少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强化学生反思意识、为学生创设反思情景、教给学生反思策略、增强学生反思毅力、建立互动的反思关系等方面做研究。
1.创设积极反思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趣味活泼的情境和氛围中学习,解除紧张的思想和情绪状态,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1.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启发培养反思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有利于反思能力的养成,更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例如在做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进行试验之前,请同学们预测可能产生的试验现象有那些?这时会有部分学生根据初中所学到理论知识认为铝片马上溶解,同时有气泡产生。紧接着老师通过实验证实学生预测的正误。其实,通过实验发现将铝片放入稀硫酸中开始几分钟没有任何现象,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产生气泡。实验结果并非学生先前预测的那样。然后再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寻求答案。再例如在进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教师可先按课本演示完实验,然后向学生提问:“假如要制得纯净干燥的氯气,还应增加那些实验装置?”留给学生反思时间,让他们讨论,找答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最后总结发言。为联系实际,还可以这样提问:“若氯碱工厂发生氯气泄露,你身在其中,应如何逃生?”通过对实验的反思,一方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其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现象与预想不一致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化学的课堂有效性教学。
1.2开展研究性实验以培养反思能力。
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同时学生对新奇的化学现象感到新鲜好奇和神秘感,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对有趣的问题反思,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方法去找到答案。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钠的还原性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探讨“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将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也可以由此联系到卤素间的置换反应中氟的特性。在讲到“环境保护”一节时,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实验课题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如“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调查本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等;在讲到“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时,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家庭实验探讨“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燃料的充分利用”等。通过开展研究性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反思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2.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条件,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1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化学基本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通过回顾达到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如学习“苯酚”这一节后,学生通过与“乙醇”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同样是羟基,醇能发生取代反应、消去反应(个别醇除外)、氧化反应,而酚类物质则显弱酸性,能显色,易取代,得出醇羟基与酚羟基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学生从反思中意识到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苯酚与乙醇性质的差异,也正是由于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2.2强化新旧知识的迁移。
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迁移,可把弥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思维方法概括出来,以便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
例如:讲授SO2的性质时,先引导学生从酸性氧化物的角度思考,学生马上联系初中所学的CO2,判断SO2可与水、碱性氧化物、碱等物质反应;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化合价、氧化还原角度思考,推测可能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而当讲完浓硫酸,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一组实验验证碳与浓硫酸的产物为CO2和SO2,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而且更深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教而获得知识效果好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会把客观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已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重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回顾,并对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在知识获得的同时,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3.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讲评化学问题以及应用时,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反思:
(1)“这道题(或这类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这类题的解题策略是什么?”
(3)“还有哪类题也可以用这种策略?”
(4)“还有别的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呢?”
(5)“这道题考查了那些知识点?与前面做过的那些题目相似?”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创建教学情境,注重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反思中建构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语言;语言魅力;课堂效益;促进作用
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其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的实施,终归要用讲授法来点睛,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不发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运用现论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运用得当,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教学语言或者使用不当 , 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会落入“满堂灌”“填鸭式”窠臼。由此可见,化学教学语言的使用对化学教学的效果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1化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化学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合乎语法和逻辑上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性等特点。
1.1规范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概念、化学用语都有其确定的条件和确切的内涵,教学过程中要求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务必清楚、准确、严谨、到位、符合逻辑,正确运用化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1.1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如HCl在气态时读作“氯化氢”,在水溶液中读作“盐酸”。“无明显现象产生”就不可断然推理成“不反应”。写一个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反应物之间用“+”连接。如CO2+Ca(OH)2=CaCO3+H2O,就不能读成“二氧化碳加氢氧化钙等于碳酸钙加水”,但这样边板书边读的教师为数还是不少的。反应物间的“+”应读成“跟”或“和”,生成物间的“+”读“和”,等号读成“反应生成”。全过程应读为“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对于分解反应,则“=”应读成“分解生成”。另外,教师还不能随意更改化学用语,因为化学用语具有其国际范围内的规范性和约定性。
1.2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有些教师不讲场合,随便使用一些习惯性口头语,如“一般”、“基本上”、“通常”等。这些词如果使用不当常常影响到语言的科学性。例如“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里的“一般”用得恰如其分。如果说“稀有气体一般是单原子分子”,这里的“一般”应删去。语言表达欠严密也是不允许的,如把化学平衡“向某一方向移动”说成“向某一方向进行”这就未突出“动”态平衡。
又如:气态、液态、因态物质的反应分别用“通入”、“滴入”、“加入”等术语,容器中的气体满了时,称“逸出”,容器中的液体满了时称“溢出”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张冠李戴。在表述化学反应的现象时,应杜绝用生活中的俗语、方言代替教学用语,避免言语随意、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表述不到位。如将化学语言“加热”、“熔化”、“沸腾”说成“加温”、“化了”、“开了”等,不能把“无色”说成是“白色”,“点燃”说成是“燃烧”,把“加热”说成是“烧一下”,把“药匙”说成是“勺子”等.力求用词确切、表述准确,体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严谨性
2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特点、教学设备及环境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讲课时要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不但要讲其当然,而且要讲其所以然。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时,表面看是先“游”后“响”,但从反应的实质以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证明了是先“响”后“游”……这样的现象在化学实验中还有许多,因此,对这类问题就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不可只讲结论而不讲分析或推理过程,同时,要结构严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讲解透彻。
案例研讨
单元思路与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有密切关系。例如,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解,提出本单元教材试图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即形成本单元的基本思路: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有何特征”“常见的微粒有哪些?”“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离子的?”“元素与原子、离子有何关系?”“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化学式?”单元思路是课程理念、教材目标的具体
化,仅依靠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体现
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探究兴趣、探究过程和内容的社会价值。
例如,“金属和合金”单元可按下列线索建构:“为什么要研究金属?”“身边的金属有何共同的特征?”“金属单质是
如何得到的?”“用金属单质做材料有何局限?” “哪些方式能改变金属的性能?”“目前有哪些重要的合金?” 又
如,“认识有机物”单元内容的基本思路可设计为:“有机物从哪里来?”“有机物为什么那么多?”“现代社会为什么
离不开有机物?”“科学家早期是如何研究有机物的?”“有机物的研究方法有何发展?”英国著名理科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按下列线索设计了“肥料制造”单元:“植物生长与N、P、K元素有何关系?”“化肥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工业上如何制造化肥?”“使用化肥可能引起哪些社会问题?”“能否在实验室中制得化肥?”“能否动手试验你制得的肥料的功效?”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概念的形成结构,理清其内涵和外延,要注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性,做到充分说理而不可主观臆断。
3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在逻辑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由其表现力与感染力来体现的。
3.1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副语言,激发化学兴趣
教学中的副语言行为是以语言为基础并且配合语言活动进行的,它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但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能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它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场合代替语言,或者弥补口头语言在形象性方面的缺陷;副语言行为跟语言行为配合,不但可以增加信息的内容,而且可以使信息实行多通道传输和多器官感受,使信息传输更加可靠和有效,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的许多动作都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例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皱眉表示不满、啧嘴表示批评,挥手表示肯定、拍头表示疑惑;拍拍肩头表示亲热、竖起拇指表示赞赏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副语言行为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促进学生搞好学习。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副语言行为之一,它能够表达人的多种多样的感情,人们能够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充郁的情感通过语言去牵动学生的情思,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学习学好化学有信心、有积极性、有探究欲望,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首先,教学语言应吐字清楚,语音和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并注意克服口头语,此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无声语言。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有学者曾指出,二人传递信息时有65%是无声语言传递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其次,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教师应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眼光扫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目光和眼神去调节教学,巧妙的地运用全视法、正视法、鼓励法、联合法教学。课堂上教师神采飞扬的目光,伴着深情的语言,能使严寒、酷暑的教室里春意盎然,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充满情感色彩,生动活泼,使学生陶醉在学习和奋进的愉悦中,与教师密切配合,信心百倍,似乎任何学习困难都能闯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挚热的情感在升华。
因此,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 当然,语言精炼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配合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归纳、总结,教师的课堂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语言表达要注重推敲,对化学概念、定义要字斟句酌,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及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强调和提醒。在生生交流、师生合作的氛围中,教学活动必然是高效的。
3.2适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幽默是一种用含蓄、机智的方法,使学生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老师所要表达的情感。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声情并茂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将他们带入最佳的学习意境。另一方面,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看,课堂过半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进入了一个分散期,长时间的高度集中,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因此而分散。当学生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后,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此时,用一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得到短暂的休息调整后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互动中去。
比如一开始上化学实验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们,每次走进化学实验室,每做一个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不然“你可能还没成为化学历史上的英雄,就先成为化学史上的烈士”。又如在批评不肯动脑筋或不勤奋的学生,可说“不要做惰性气体啊”;讲氟气的强活泼性时,可对那些好动而不安静的学生说:“如果你成了福(氟)气,那大家可没福气了。”可用“放热反应、发光发热”去激励学生;用“催化剂”比喻学生乐于助人;用氢氟酸的弱酸性、却能雕刻玻璃来比喻人有所长,也有所短;讲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对学生说:“有些同学还不如电子,电子讲秩序,能严格的遵守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是我们一些同学呢……”学生听了会心的笑起来。如当讲乙醇时,讲到有些不法产商利用酒精加水当酒来卖,我问学生:“乙醇加水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得到乙醇溶液。”我却说:“那是假冒商品劣质酒。”
又如培根说过:“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但是培根没有说到化学,我们可以幽默的告诉学生:“化学使人善变。”学生便会在活跃热烈的气氛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3.3巧妙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化学教学语言既要注重专业化,又要加强形象化、口语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仍然处在“开放期”,普遍表现出强烈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同时不失纯真、活泼。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如口语、韵语、口诀、顺口溜等,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善于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事实,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揭示知识的规律,把内容讲得“有血有肉”、妙趣横生,努力使学生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探究知识,必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达到学有所得、品有余香、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强调浓硫酸要沿着烧杯内壁注入水中,教师就可以用“卑鄙下流”来说明“杯壁下流”; 比如在高一记忆卤素“氟、氯、溴、碘、砹”时可说成“俘虏需点爱”;将地壳中的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说成“养闺女”;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常发生记忆混淆,我便将“氧化剂化合价降低”说成“扬家将”;在用容量瓶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在定容时“仰视使浓度偏小,俯视使浓度偏大”,可以说成“羊小虎大”; 又如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可引导学生用“茶庄定点收利息”的谐音“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来分析、领会实验操作步骤,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使学生易于巩固与记忆。在讲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时,生石膏CaSO4前的系数为1,熟石膏CaSO4 前的系数为2,可以说成“一回生,二回熟”……这些生动的谐音记忆不但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编制一些顺口溜也有助于记忆,例如在初中学生对于元素的化合价和盐的溶解性很难记忆,便可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象化合价可编为“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镁钙钡锌,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磷氮+5与―3……”盐的溶解性可编为“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无沉淀,盐酸盐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与铅……”在这些口诀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大大加强,
3.4善于运用婉转含蓄的语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为了使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加深印象,又不伤学生的自尊,教师可采用一些温和含蓄的语言,不正面直接的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引申发扬,放大其错误,或延伸其错误,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学生自悟,学生便会在笑声中接受批评,从而达到促进其学习的目的。例如有些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不写条件或乱写条件,常将电解水的方程式写成:2H2O=====2H2+O2,于是巧妙的对同学说:“有些同学自己制造了一个化学反应,我们可要小心啦,到他家作客,可不要喝开水,那可是爆鸣气啊!”又如有些学生常将热化学方程式象C+O2==CO2+393.5Kj的系数当成分子个数,于是向大家解释说:如果一个碳原子便能产生393.5千焦的热量,那么,大家家里就不用烧煤气用电了,只要一克的炭燃烧所放出的能量就够我们烧几辈子。象有些学生常将“苯”写成“笨”,于是对学生说:“苯并不笨,笨苯要分清。”错误便在笑声中得到纠正。委婉、温和、含蓄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理性的愉悦,体味到了言外之意,知识便会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加强。
总之,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化学语言,使课堂教学语言做到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但充实课堂,引人入胜, “雅俗共赏”, 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云生.高中化学教与学丛书•化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