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2: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与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与艺术论文

篇1

笔者通过对河南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对本校上课过程的记录以及采访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问题,发现了三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的

电脑艺术设计在中国大学中的艺术系或学院作为必修课程仅仅20年的时间,由于普及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短,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设置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大省,以科技为导向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在其高校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多数课程在为期四到五周,每周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段中,把教会学生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一般来讲,教师会把介绍“像素”概念作为学习设计软件的开头,例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接下来,一系列设计工具的功能被逐个展示及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做没有任何艺术理论支撑的练习。“这种授课的方式被中国大多数高校运用,是由于几乎所有电脑艺术设计教科书籍只强调电脑相关技能和手法而忽略了艺术或设计理论”[2]。因此,教学方法经常被当作课程目标。虽然一些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艺术理论及历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从掌握电脑设计技术为出发点讲解设计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具体展示说明他们的观点,教师有时不得不拼凑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最终借助设计工具完成特殊效果制作。课程结束经常以一张到两张二维设计项目为评判标准,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设计。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案例当中,由于对技术以及特殊电脑效果的过度聚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过度使用电脑特效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他们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样制作的艺术作品仅停留在应用电脑技术的表层,失去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本质。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数字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已经有超过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虽然本科学生扩招不断增长,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加大,但视觉艺术的课程设置十年来却未有大幅变化。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视觉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具体来讲,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作通识教育课,主要教授政治、思想、计算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时当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授中外艺术及历史理论,训练基础绘画及造型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课程,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等,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进行学习。实习课程主要由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组成。据调查,视觉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毕业总学分的约30%,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共占到总学分的约50%,剩余学分由实践和选修课程组成。这就表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间的短缺会极大影响学生掌握电脑设计技能及方法的能力,至于将个人艺术表达融入其中的较深层面更无从谈起。此外,今天的电脑艺术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设计,动态平面设计早已成为图形设计的另一种趋势。这意味着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在不断更新,叙述手法在不断完善。同时,这种现象提示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所强调的知识点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动态平面设计更强调图形与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效果,而非传统平面设计只处理图像视觉信息,多媒体的综合技术运用使动态图形不仅有形态,更有声音与动态”[3]。正因为动态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传统封闭的独立课程单元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相关课程进行有逻辑的交叉衔接。

(三)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比率失调具有相当长的历史。”[4]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短缺首先体现在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方面,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尽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核心,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有效使三者结合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护航使者。尤其在视觉艺术专业领域里,电脑的硬件及软件更新对于其课程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仍存在着此类问题,低级别配置的电脑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软件的速度要求。此外,一些艺术学院无法保证电脑总数匹配学生总数,这就造成了教师有时候不得不要求学生上课带自己电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情况下,教师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电脑设计课程的方法建议

改革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一条经典的课程目标设置基准:“既制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相关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领域中能有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质,意味着各门课程直接的逻辑交叉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才能从中积累知识并且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五点整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办法。

(一)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仍旧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强调艺术及设计理论与历史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艺术及设计背景的途径。这些课程可以同时以传统及现代艺术理论为重心,并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理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作为怎样把美学概念融入数字艺术的手段,并充分理解电脑艺术设计在他们作品中的重要地位[6]。这样,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不会将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手法相结合的难题。

(二)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概念和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但在河南省,此类课程经常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此状况下,学生可能并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如果多媒体相关课程可以较早开设,学生就可能更熟练掌握此项技能并更容易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去,而不会由于技能的生疏限制了他们创作灵感的发挥。同时,“电脑艺术设计课程需要紧跟当今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趋势”[7]。现今的美学观念和动态平面设计课程应该纳入视觉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类课程,例如让学生接触现实实践设计项目,是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有效方案。

(三)与设计产业联系的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视觉艺术专业的第三年级开始建立并持续到毕业年。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中去。工作室模式教学和以“项目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它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题当中而绝非完成单独不相关的作业。高校可以经常请设计企业代表或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设计趋势,或举办一些与电脑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作为“促进者”,能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设计问题,并在没有固定方式和局限条件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这样,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以便培养相关能力,为其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四)毕业设计项目

鼓励临近毕业的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寻求工作岗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开放的,允许他们根据喜好挑选感兴趣的命题或者根据未来工作需求拟定相关题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辅助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

三、课程设置改革之相关问题

除了需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外,也不能忽视教育资金的短缺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省,政府资金的投放与分配,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依赖先进并昂贵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支持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将会因为资金的欠缺受到影响。此外,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应该削减,要增加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整体比重。思想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的过度填充可能会对此专业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此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并培养其设计技能。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此类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也会影响未来课程设置的改革。

四、结语

篇2

在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最热门的沟通方式无疑是新媒体所创造的互动沟通方式。回顾人类进化的过程,一直想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与交流的问题,人类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符号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的过程中,为了表述某种事件、某种情感,常常以绘画来阐释,这正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沟通的方式。及至今天,当我们伫足在穴洞壁画前,无不为古人归纳视觉符号和形式美感的才情而触动。人类的聪明才智永远都是无止境的,当文字、纸张、印刷术等被发明时,利用文字符号进行沟通就必然扩大了空间范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种文字,那些已经消亡或者正在使用的文字符号正是人类对视觉美感、意念传达的狂热追求。只是到了最近几个世纪,由于无限电的发明,广播、电视与人造卫星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迅速得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其实这无疑是人类语言符号对其最强有力的推动。

"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历史"。1人类通过自身五种不同的感觉与外界沟通,但从久远的原始艺术开始,视觉艺术就一直占据着艺术的主流。其实透过不同感觉所得到的不同信息之间会互相影响,为了增加沟通的效果,用不同形式的视觉符号与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从而也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有趣味,生活也变得越变得越来越美好。

在计算机科技发展之后,科学家们也常利用计算机绘图和动画这些视觉符号表现枯燥无味的科学数据,使科学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通俗有趣了。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再到二十一世纪所谓多媒体传播时代,受众运用电脑储存与再取信息的技术,将各种信息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动画和录像等用美的原则与形式结合成不同的多媒体系统,随时随地与不同时候、不同地点的人互通信息,使我们的视觉符号变得也越来越有秩序,信息传达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篇3

论文关键词:女性,动作片,女性主义

 

“动作片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好莱坞影片类型。”[1]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动作片通常都具备有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比如大自然带来的洪水、大火等灾害。其一系列核心动作段落的设置,如搏斗、逃亡、激烈的动作,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英雄等,都是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也往往被设置成视觉观看的对象。当然,从纯粹花瓶式的存在到“男性化”角色的设置,再到近年来隐约显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动作片中的女性也有着丰富而多变的角色内涵。

在早期经典“历险”动作片(20世纪20至50年代)中,女性大多只是男性的附庸品和相互争夺的战利品,她们的存在更多地是为了突出男性地位的高尚、体现他们拥有浪漫情怀的见证。如《人猿泰山》中的女主角简,虽然有女主角的身份,但她从头至尾都只是扮演着被坏人抓住等待英雄来搭救因而凸显英雄超凡能力的有力证明。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表现英雄主义、美国梦等好莱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作片逐渐增多并形成主流,其代表就是持续到今天还在继续拍摄的赫赫有名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这个时期的好莱坞动作片中,主角永远被设置成一个白人男性,他足智多谋、沉着冷静、身手敏捷、勇往直前、帅气风流并且有着拯救世界和人类的正义感与责任感,他代表了西方世界“白人至上”和男权主义,而第三世界和非主流种族以及女性永远都只能成为陪衬。因此,女性在此类动作片中一般都是花瓶,最典型的就是“007詹姆斯?邦德系列”。最早第一部是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铁金刚勇破神秘岛》,其中乌苏拉?安德丝饰演Honey Rider饰演了第一代邦女郎,在电影后半段以当时认为性感尺度的泳装现身,从此奠定了邦德女郎性感花瓶的地位论文格式模板。詹姆斯?邦德是永远的詹姆斯?邦德,而邦女郎却是走马观花地不断变化着,其中包括雪莉?伊顿、霍纳尔?布莱克曼、戴安娜?瑞格、郎伊莎贝拉?斯科露波、苏菲?玛索、哈里?贝瑞,甚至包括中国的杨紫琼。“邦女郎”的变化,既能用固定的詹姆斯?邦德的魅力来满足观众对类型电影的模式需求,也能用不断变化的新鲜女性面孔来满足观众对创新元素的需求。

劳拉?穆尔维曾经分析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三种“窥视”模式,按照她的观点,女性在好莱坞电影中或者被影片中的男性窥视、或者被站在摄影机位置的观众为了满足其“窥癖”而窥视、或者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被窥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动作片中,尤其严重。所以,此时期好莱坞动作片中的女性,总是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出现,而且性情柔弱,完全符合男性的传统审美观。

当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不管是影视制作者、影视评论者还是观众,都慢慢注意到这种“花瓶式”女星的局限性,开始对动作片中的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渐渐发现,邦女郎开始有头脑、有肌肉了。风情万种兼阴险冷酷的苏菲?玛索出现在银幕上,成为公认的“最成功的邦德女郎”,这从某种意义上给传统的007时代划上了句号。然后,我们又看到了杨紫琼,这位用枪和肌肉说话的女性出现在007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而这些文学艺术论文,也只是个开始。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明星朝着武打女星的方向奋斗,除了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如男性一般勇猛的凶狠打斗也成了众多女星的追求。

女星男性化的角色设置意味着女性地位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抹杀了女性性别特征的设置仍然是对真正的女性精神的背离。当吉娜?戴维斯站在海盗船上手执利剑、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狂野的河》中疾速迎击对手、莎朗?斯通一副《你准备死吧》的气势、辛迪?克劳福特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上跳下……我们发现,往昔只对动作男星要求的“无限放大自己的肌肉和力量、永不言累的精力和一板一眼的打斗”,现在同样也适应于这些想要进军动作片的女星身上,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练得和那些大块头一样,在银幕上要会狠会打,而她们的女性特征却荡然无存。在这些动作片中,女性代替男性成为拯救世界的主导,但遗憾的是,她们走的却是在模仿那些男性英雄同样的道路,在这个以男性规则为最高准则的世界中,女性的“自我”在不断迷失。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影坛兴起一股“暴力”动作片的浪潮,这一美学思潮不仅赋予好莱坞动作片更刺激的视觉效果,更为动作片中的女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女性暴力动作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研究对象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是从90年代初的《末路狂花》说起,在这部女性动作电影的经典中,两个女人以纯粹的暴力方式自我表达,她们结伴抢劫、杀人,一路逃亡,直到最后毅然驱车冲下悬崖,最为对社会最后的抗议,而引发这一连串暴力行为的是男性对她们的,这也成为了女性暴力的一个成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世纪初英国的一位伟大女性就提出:“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然后用小说、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像蛛网一样轻轻地附在人生之上的生活。”[2]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预言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女性在动作片中终于也可以真正凭借自己的优势来控制男性、战胜男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和男性的对抗中,动作片中的女性展示了自己性别的特点和优势:《黑客帝国》系列打造出的崔妮蒂,将多伦多的顶级模特凯丽?安妮?摩斯调教成一位外形冷酷到了极点的女战士文学艺术论文,相对于她的骁勇善战而言,观众更认可的,是她作为女性的柔韧和坚持。《霹雳娇娃》中,男性被摆在了一个需要天使来营救的弱小地位,影片中那位年过四十的堕落天使既能在关键时刻一袭黑衣黑裤、手持双枪从屋顶一跃而下,完成“美女救英雄”的使命;也会在闲暇时开着跑车去海滩冲浪、或是穿着裘皮在家中评品红酒。而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中,冷艳性感的好莱坞女星乌玛?瑟曼饰演一个不远千里执行复仇计划的血腥新娘,本片的成功,不仅让乌玛?瑟曼咸鱼翻身,再尝走红滋味,同时也让她成为影迷心目中最冷艳最冷酷的银幕女英雄。然而即使是这位最冷酷的杀手,就在面对自己一直寻找的仇敌比尔的时候,一声女儿的喊叫“妈妈”,让这位冷酷的杀手顷刻扔下了手里的刀,重归了一位温柔的母亲论文格式模板。女性不但是女性,同时,女性还兼有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而这一点是最能体现女性自我的身份。所以说,真正的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可以替代男人的女人,同时也更应该是女人自己。“成为自己”,越来越成为动作片中女性的追求,她们不但要具有能与男性相对抗的外在,更要坚持的是女性的自我真实。

女性主义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再到现在的女人主义”的发展,女性在动作片中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纯粹的血腥与暴力已经不能成其为动作片占领电影市场的制胜法宝,女性的加入无疑是给动作片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在女性动作片中,女性独有的温柔和人性暴戾的矛盾将会是一个不同的亮点,如果能在动作片中很好的将这一矛盾结合起来,让女性既能拥有完成不可能任务的超凡能力又能不失女性独有的温柔、体贴、品味生活,这样兴许是动作片中的女性能够继续走下去的一条道路。

21世纪的女性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女性解放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自由、独立和幸福感,而不是为了把男性贬为“第二性”,更不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虽然闪烁着光环却是枷锁的“女权主义”的笼头。同样,在动作片的发展过程中,女性意识要追求的并不是要练就与男性一样的发达肌肉和不死的健身文学艺术论文,在充分运用自己智慧的同时,女人还是要做回到女人自己。女人有懂得享受的权利,也有用自己双手去为自己打拼的义务。现代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成见、没有歧视、更为公正、更富于人性的理想社会,建立起更为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开创一个适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建设一个平等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新世界。所以,动作片要继续发展,必须得在结合女性意识的发展前提下,赋予动作片中的女性不一样的性格和魅力,让她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具有人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电影永远不能抹杀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对“视觉享受”的追求,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看本身就是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性在电影中的存在首先就要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在特别看重视觉刺激的动作片中,女性很难改变自己“被观看”的属性,这就使动作片中的女性主义追求永远成为一个悖论。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美国电影研究[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 王还,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篇4

了解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特征是事物区别于外物的重要标志。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研究,可以从其显性的外部特征和隐性的内部特征着手进行研究。 

一、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 

艺术作品是人们接触艺术的重要窗口。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听一首悦耳的乐曲,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因此,要想理解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理解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可以归纳为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基本形式,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人们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表达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不同的艺术种类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划分,大体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四种类型。它们增添了艺术形象的审美色彩,丰富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是人类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与自然美有着重要区别。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不仅表现了内容美,更表现了形式美。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内容的美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说法,强调意念产生在构思之前,艺术作品应凸显内在精神。艺术的审美性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 

(三)主体性与艺术密不可分 

艺术的主体性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物态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会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因而艺术作品也有鲜明的主体性色彩。欣赏者是艺术欣赏的主体,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会因为自己所处时代、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体现出艺术欣赏过程中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构成了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生动的外部形象能够给人鲜明的审美感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艺术本质内在规律的特征 

如果把艺术的外部特征看成艺术的表现,那么其内在规律的特征就是艺术的升华。关于艺术的升华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艺术应当具有思想性 

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一件能够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带有思想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的思想性就是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研究艺术作品,人们了解了其所处时代的人文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潮流,使艺术凸显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二)艺术应当具有情感性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性是人们对于客观生活的特殊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带着自己对客观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进行创作。因此,情感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用心的赏析,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联系自身,从而与其产生共鸣,与艺术家的情感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应当具有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活动以客观世界作为灵感的源泉,它并非单纯地再现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想象进行加工创造,将生活中所见之物进行升华,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活动同样与想象密不可分,如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通过想象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大脑中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想象力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艺术本质问题可以从它的特征入手。特征是本质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艺术是由艺术家主观想象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审美形象。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以及思想性、情感性、想象力都是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也大量孕育而生,可是能够让观众真正从心灵深处为之感动的作品却很少。在现代动画创作上,应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内涵,才能使作品更有根基,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更加能够使观者与作品产生共鸣,其中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宫崎骏的动画作品虽然天马行空光怪陆离,但是其中的诸多元素都体现出作品来源于民俗与传说。他的很多动画作品都浸润着创作者从本国民俗与神话传说中汲取的养分,也充分的继承了日本文学、艺术中的优良传统。根据这些来创作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不仅可以表现宫崎骏的创作意图,而且也是日本文化的一种有趣的缩影。从传统民间故事中所流传的掳走小孩的天狗化身外形像老鹰一样的汤婆婆,一直纠缠千寻的无面怪、可爱的龙猫、浑身泥巴的河神等人物(如图1),这些千奇百怪的神鬼形象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画中。以动画片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为代表的一系列日本优秀动画作品中都融合了很多日本民族文化元素。这些优秀动画片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蕴含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独特性。广西傩文化中包含的众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日本动画中普遍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为广西本土原创动画吸收传统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广西傩文化探究

(一)广西的傩文化概述

“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随着长时间的社会存在,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仪式。我们常说的“傩”即是所指的“傩文化”。所谓的“傩文化”是指傩的全套祭祀活动和在祭祀活动中唱、念、舞、面具、陈设等多种艺术形态以及在这些形式中附加的傩戏。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它包含音乐、舞蹈、面具、戏剧等,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即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信仰。“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我国的汉族和壮、侗、苗、毛南、仫佬、瑶、水、仡佬、彝、土家、藏、门巴、蒙古、布衣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十分丰富。

广西傩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越巫,直至秦汉唐宋,当下傩从桂林到全州、兴安、平乐各地,并在桂中、桂北、桂南等地广为盛行。广西境内居住的壮、瑶、毛南、仫佬等10 个民族地区的“傩文化”成为当地群众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一。“傩文化”也是广西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花山岩画、铜鼓艺术、壮剧艺术、壮锦瑶绣等众多艺术文化瑰宝中的一帜,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二)广西傩文化内蕴

数千年来民间自发流传的祭祀仪式与祭祀仪式中的戏剧、舞蹈,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傩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它的主体由各种法事活动组成,其中有大量迷信的、非理性的巫术行为,这使它具有极大神秘色彩,但也蕴含了许多智慧,与民众生活、风俗、思想、感情等方面联系紧密,它是广西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因而具有多重的文化价值。

1.思想特征

以傩仪式中的傩戏为例,广西的傩戏多以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点以及欣赏习惯为依据,因此在艺术上也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突出的一点便是善于运用神话来体现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在主题和内容上往往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精神理想,它们或者通过社会生活故事,反映壮民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和勇武精神,或者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总之,傩戏故事多颂扬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宣扬孝顺、勤劳和感恩等美好品格,体现了宝贵的传统精神内涵。如:激励人们与天与神斗的民间传说布洛陀的故事《盘古》;描写人们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傩戏《特辽》《百鸟衣》;描写赞美坚贞的爱情的傩戏《二姑》《达七》《花王张达环》;描写人们改邪归正,歌颂劳动致富的典范的傩戏《灶王》;宣扬伦理道德的傩戏《妹梭与勒梭》等。

2. 艺术特征

在广西傩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

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演变,其表演形式也有最初的傩祭到傩舞再到傩戏的衍变过程。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

广西傩面具主要集中体现在桂林傩、环江毛南族的傩面、仫佬族傩面和壮族的师公傩面几种表现形式上。这些傩面具风格多样,造型丰富,它通过典型化、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色彩体系勾画出艳丽瑰奇的颜色,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无穷的艺术美感。广西傩戏面具造型整体写意的雕刻,不追求逼真的细节且种类多样,“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如图2)。造型常常以夸张的手法加强角色神韵,整体粗犷豪放,古朴传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和活灵活现的神像一般,显示了人们质朴的生命意识和浪漫的想象力,是一种古朴思维的艺术体现。根据桂林傩面具、环江毛南族傩面具、仫佬族傩面具和壮族师公傩面具中所刻画的这些傩神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善相的面具,男造型多肃穆、庄严、慈祥、英武、俊俏;女造型多是梳鬓、细眉樱唇、粉面妩媚。

如:三元、三光、社王、关公、盘古、功曹、土地、广福王、观音、哪吒、白马三姑娘、灵娘、花王等;第二类是具有凶相的面具,这类数量不是很多却非常有特色,大多黄金四目,呲牙咧嘴,凶神恶相,更有甚者刻画成青面獠牙或免冠长角,给人威严、凶恶、恐怖的感觉。如:开路神君、雷王、灵官、邓帅、山魈、龙王等。第三类是具有丑相的面具,虽然形象丑陋但并不是极恶之人,大多刻画成调皮、诙谐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机智、滑稽的感觉。多是挤眉弄眼、笑容可掬,或有麻脸、单目、歪嘴巴等,如:鲁班、挑夫、特瑶等。

广西傩戏面具在色彩运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稚拙走向娴熟的过程。广西傩面具的色彩特征长期以来受宗教、民俗和审美的影响,在色彩使用上所形成的程式化规则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色彩体现有所不同。在早期傩面具对色彩的运用上多是以自然本色为基础,并没有体现出色彩的装饰性、寓意性和审美性。到了后期,傩面具在色彩的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自然本色的基础上,同类颜色互相启发,引起联想,因而使得各种色彩都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包括宗教的、道德的、民俗的、性格的等。广西傩戏面具大多运用红、黄、白、蓝、青等强烈而多变的大面积对立色块,再以补色或中性色来勾画五官或图纹,颜色对比鲜明强烈,颇有风趣。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在搭配上呈现出强烈而富有跳跃感,使角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以强化,同时又遵循了色彩学中色块的分割、穿插,色彩的对比、呼应等原则。傩面具上色的典型化手法对传统戏曲影响很深,和京剧脸谱在色彩使用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色彩的情感诉求中可以体现出,红色象征着忠勇的性格;黄色为基本肤色,象征着温暖;白色表现人物的文静善良;蓝色或者绿色表现人物的阴险可怖;青色多为凶狠骁勇之将。

傩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艺术表征,还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有傩舞淳厚古朴的艺术风格,以及特有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壮族乐器伴奏等,这些古老珍贵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朴素的艺术审美观念。

3. 民族特征

傩文化非常古老,傩仪式及傩戏唱本涉及了地方历史发展、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社会观念等内容,从中显现出对神灵的表演和塑造及对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祈盼。广西傩戏剧目真实地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和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人民的心理素质。这些由民族宗教发展而来的祭祀形式在传承中无疑成为了本地域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者,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可见傩文化既是当地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三)广西傩文化的社会价值

仪式是社会团结的表现,仪式使个体间的情感联系得以强化,通过对情感的强调来重塑社会或社会秩序,仪式就是强化社会凝聚力的手。傩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文化,对地方社会有着多维的意义和影响。它在长期的流传中,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和社会整合的纽带。傩仪式的社会功能也在于维系社会的凝聚力,强化社会集体认同感,维持社会平衡。傩仪式是通过多种符码和途径来进行交流,是一种隐喻思维,比如,法术、化妆、面具等会直接产生象征的、隐喻的结果,营造出使人畏惧的神秘氛围,实现从世俗到神圣的转换,使人们实现对情感的展演,并通过这个机会巩固他们的社会认同。

二、广西傩文化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与传承如何将广西傩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创作中,我们必须提取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元素结合动画的剧本、造型设计、美术设定、动作设定、配音配乐等环节进行动画创作。

(一)傩戏故事的借鉴

傩戏中具有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这些都为我们编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傩戏中各种神灵的原型进行加工改编,提取塑造有艺术生命力、有艺术价值、市场需要的动画神话形象,并将这些题材合理地改编、创新,融入到自己的动画剧本设计中。如:《盘古》《百鸟衣》《灶王》《妹梭与勒梭》《土地公》《四帅》《甘王》《花婆》《雷王》《前市》《三祖家仙》《白府,白马》等(如图3)。

(二)从傩面具到动画造型设计

我们在现代动画创中可以通过傩面具的造型特点提取动画设定元素,尝试提取傩文化中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设定,其中包括傩面具造型以及器具造型等。如: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李令公、广福王、武婆、梁吴、莫一大王等。这些粗犷豪放,古朴传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的造型都为我们动画造型设定提供了灵感与启发。

(三)从傩舞中提取动作设计元素以及动画设定元素

在动画原画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傩舞中提取出许多动作特征进行动作设计。傩仪式中的头戴面具的傩戏表演,当地群众称为“出相”或“演武”,每个面具代表一个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唱本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时而沉稳健壮,时而活泼潇洒,时而含蓄虔诚时,而滑稽逗趣。仪式舞蹈步伐主要有前点步、后点步、点跳步、观音步、明灯步、八字蹲跳步、丁字立掌步等。手的动作有绕手、拍手、推手、划圈等。舞蹈动作与身段,随角色的需要进行变换,如:三元祖师的三元舞,土地公的土地扫坛舞,灶王的卜卦舞,鲁班先师的砍山舞,花婆的置花奉花舞等。舞蹈除了单人、双人外,还有多人的舞蹈,如:四帅、五海、八仙等,其舞蹈动作往往刚劲有力、敏捷明快、风格古朴。这些傩舞和一些壮族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都为我们进行动画动作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运用傩歌给动画配音配乐

动画配乐作为构成动画艺术的几个要素中占据重要作用。动画配乐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气氛,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变化,更可以描绘时代背景。傩戏演唱以唱为主,演唱的曲调有两种,一为传统的师公腔,用壮语或汉语唱,一般为七言体,二句一段,段中押脚韵或腰韵,每段唱完时要击鼓打锣、踩台过门。另一种是壮族民歌壮欢腔,用壮语演唱。欢腔的唱词由五言四句为一段,唱词讲究押韵,第二句前三字中有一字押首句末字的韵,二、三句同压脚韵,第四句前三字有一字押二、三句脚韵。傩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音乐形式的呈现,如:傩仪式用鼓和锣打击乐器伴奏,其中有蜂鼓、天琴等。常用鼓点有开场鼓、长鼓、短鼓、朝阳鼓、三座鼓、急鼓、武打鼓和慢鼓等。这些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给我们动画配乐提供了一个艺术宝库。

结语

我们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可以看到其融入了大量日本民族文化,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故事趣味与视觉的享受,更带给观众贴切的人文关怀,甚至能够让人从作品中得到反思。从中可以看出,结合本国文化去创作,抓住文化根基,在细节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给动画作品赋予真实的文化魅力,是我们可以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广西傩文化中包含众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我们今天的动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顾乐真.广西傩文化摭拾[M].广西艺术研究所民族艺术杂志社,1997.2

[2] 李路阳.广西傩文化探幽[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

[3] 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傩艺术论文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

[4] 申秀逸. 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看现代与传统的融合[J] .作家,2010(. 24)

[5] 顾方哲. 从中日动漫的比较中看中国动漫的创作[J].山东社会科学,2011(2)[6] 蒙光朝.论广西壮族傩戏[J].民族研究,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