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6: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选修化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质结构和性质”作为选修课程模块,虽然内容抽象,看起来学习较为困难,但因其内容不像有机化学选修模块那样多,而且因试题基础性强、规律性强,而十分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只要复习全面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虽然最后一小题难度系数较大,有时甚至涉及数学知识等造成很难拿分,但相对于有机题还是容易些,尤其是有机题增加合成路线设计后,“物质结构和性质”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非重点高中学校的学生更是坚定不移地选择《选修3》模块。但是通过近两年高考评卷老师的反馈信息显示:《选修3》模块的试题得分率并不如想象得那么高。笔者也参加了2016年广西区的高考评卷工作,评卷结束后,评卷组的专家教授也做了分析总结,发现《选修3》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比《选修5》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低,其中原因众说不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认真、细致、全面地做好复习,想要轻松地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是很难的,更谈不上拿满分。下面是笔者对近两年《选修3》高考知识考点的粗略归纳统计,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以供奋战在高考复习一线的师生们参考,希望能给予你们些许帮助。
一、《选修3》近两年考点统计
(1)电子排布式;(2)分子构型;(3)氢键;(4)成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全充满或半充满;(5)分子的极性与否;(6)晶体的类型、性质和特点;(7)晶胞;(8)元素的电负性;(9)原子的第一电离能;(10)杂化方式;(11)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2)物质稳定性的比较,尤其是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13)等电子体;(14)Q键和∏键。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得到的14个常考知识点。分析发现,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总有一些从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复习时还是要全面一些。
二、复习策略
1.有侧重地复习
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之后,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确定主攻方向,强化复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现象,从而造成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广而不透。
2.点对点地设计练习
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力求与教案高度统一和匹配。应该根据知识点、考点、重点、热点,根据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找出典型的题例进行训练。或根据自己所用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或资料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而不是从别处随便弄来一份试题,不负责任地随意丢给学生,然后过后去抱怨学生这也不会、那又不做。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学案的精心编写、题目的精选精编、有针对性设计训练课时作业、摒弃题海战术,精练精讲。
3.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复习时可以给出近几年的高考《选修3》的真题,让学生真实了解和感受出题的形式、难度和知识分布;熟悉常考点、热门考点和核心考点。
4.考点强化训练
第二轮复习时,已是进入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已然应做出决断,需对《选修3》的考c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考点包括前面所列举的。
5.重视解题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1)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索,从而学会将题目进行变式改编,而不是只注重标准答案。
(2)将化学试题当作化学问题研究解决,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看、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
(3)进行审题训练。仔细审题可以充分挖掘、筛选题目的各种条件,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注意区分原子、离子、价电子;名称、符号;区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结构示意图、轨道表达式;电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归教材,回顾知识的来龙去脉,整理知识的脉络
回归课本时,应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道题都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但考查内容不会超出《考纲》和教材要求。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食品类专业;普通化学;现行高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篇3
关键词:江苏高考模式;化学作业设计;层次和成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为“语数英+选修”,高考中语数英三科计入总分,选修则划分等级。高考的竞争即语数英的竞争,作为选修科目化学,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个学校针对选修课时一减再减,但高考对化学教学容量则没有减少,另外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化学作业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又担心学生不重视,教师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难度大的、容易的“一锅粥”的布置给学生,结果则适得其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降,个性得不到发展,潜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仅限于书面作业,主要针对知识的巩固与解题技能的训练,模式单一,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强的作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高一化学内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们去记忆,“方程式抄几遍,明天检查”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把记忆方程式变成班级之间的比赛或者小组间的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点。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不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在充满乐趣中完成了作业。
实验探究式作业、总结反思型作业,自主整理作业,应用所学知识写篇小论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学生知识点记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作业精选习题、关注质量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答案是丰富多样的。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在电解原理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复习了原电池原理。
再如,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题时常常说不清楚实际操作及方法,在做此类题目经常是瞎猜乱碰,没有章法。我选择了这一例题:KNO3与NaCl的分离(如右图)方法?参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热蒸发、趁热过滤。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的,即使是模拟试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学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错,如果我们精讲这一题目,帮学生分析归纳,重点在两个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类似KNO3物质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学生即会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题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业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每班学生都存在差异,个体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均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教师布置作业若不重视差异,缺少层次性,则不利于成绩薄弱的同学的转化,同样也不利于成绩优秀同学的发展。成绩薄弱的同学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优生免受“饥饿”之苦呢?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准备“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冲刺A等级的同学和保C的同学座位是分开的,他们的习题也是不一样的,难度的不同,给冲A的同学提供好的帮助,同时增加了保C同学达级的信心。
四、作业内容体现复习性
篇4
一、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复习各知识点,高效的复习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引入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如可将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顺序调整成单一复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统框架;在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属与浓硫酸,浓、稀硝酸的反应;每次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都基本按照单质、氧化物、相应的碱或酸、盐的性质这样统一的顺序复习;记忆物理性质时始终按(颜)色、味、态、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点的顺序。这样,不但使知识系统,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及记忆,还使他们复习了以后的知识。
二、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尔质量时的一段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常用的单位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尔质量是60g/mol。”在一轮复习时,应挖掘出其隐含为:摩尔质量的单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选修4中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时这样描述:“对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确定的起点(速率=0);都有一个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时间单位;都有能说明体系某种变化的可计量的性质。对于……”其隐含为物质的速率可有很多种表示方法:v=m/t、n/t、v/t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读懂文字中的内涵。
三、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较难,教师要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如很多学生总是不知道怎样下手写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将一个能在所给条件下最先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最好是离子方程式)拆成两半的写法,一半是氧化反应,一半是还原反应,即两电极反应式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总反应式或总离子反应式;(2)酸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OH-,碱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H+,掌握了这两条基本就掌握了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再如选修4中有一大平衡体系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它们的平衡常数虽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称,但表达式基本类似,都是用平衡体系中右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与左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只要温度不变。
四、尽量将题型、知识和方法统一并形成对比
如在做“从盐溶液中得溶质”一类型题时,及时将各种典型溶液总结为:
(1) 将氯化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2) 将硫酸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3) 将碳酸氢钡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4) 将亚硫酸钠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5) 从硫酸铜溶液中得无水硫酸铜晶体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识点的记忆都可转移到金属活动顺序表、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对于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电解原理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等,则可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学习和记忆:
强弱电解质中的强碱是第IA族从NaOH往下的所有碱和第IIA族从Ca(OH)2往下的所有碱;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写法是:(1)同族元素的写法一样;(2)同周期的写法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一般是都含一个中心原子、四个氧原子,氢原子数由四个逐渐递减到一个(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变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缘故。
五、讲试卷时分析透知识点,并尽量一题多变
高三复习期间几乎每月一次考试,所以试题的讲解分析就尤为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考查的程度,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分析失分的原因、每道题可能的变形等。
篇5
关键词:高考;复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73-02
高考复习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过程,其有效性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质的复习教学必须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共同发展。因此,本人认为要提高高考复习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视角。
一、精研《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考试说明》是新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指导高中化学复习教学的指南。它明确规定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难易比例”。故一定要准确把握、吃透精神、关注新变化、指导教学实践。由于新课程实行了模块化教学,各模块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依赖,内容上既有再现,又有拓展。如必修2中的能量转化、反应速率的内容与化学原理模块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方向等都存在这种关系。这就要求复习教学不能机械地按原来的模块进行简单的重复,而需要进行必要的模块整合,从而构建新的复习体系。在整合过程中要求其关注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必修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因此必修内容要到位、扎实、细致,选修内容核心知识要确定,两模块知识间的深浅度、关联点要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高效进行。
二、精研考题,把握复习内容的深浅程度
考题是高考题型的展示,对今后的高考命题趋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研究考纲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能够正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程度,做到有的放矢。从前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能力考查来看,高考命题已经趋向能力型考查,以知识为载体,从而考查学生的理解、推理、实验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试题的难度来看,自2008年以来,这五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有一些起伏。2010年、2012年化学试题难度适中,2009年的化学试题相对来说最难,2008年、2011年化学试题较易。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来看,自2011年以来,题量和分值一直控制在21道题,共120分,选择题15道,共4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一道元素化合物题,一道工业流程题,一道化学实验题,一道有机推断题,一道电化学计算题,一道化学平衡计算题,一道物质结构与性质题。第Ⅰ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第Ⅱ卷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总的命题趋势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降低难度,回归教材,跳出题海,趋向能力。
三、精选精练,建立适合学情的题库
对考题的研究是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又一重要环节,要想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必须深入题海潜心研究,抓特点、求新意、寻变化。练习选题要浅、精、新,坚决摈除偏、怪、难;要多中求少,少中求优,优中选精,凸显高考题的示范性。我们将历年高考题、模拟题采用拆分、归类组合、改头换面的方法进行处理,再结合难度进行调配形成题组,适时穿插练习,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反思,强化能力提升
鉴于有些同学盲目地做题,造成做题不少、想题不多、没有反思、没有积淀、没有升华,这是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其解题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知识点的反思:对同一个知识点,命题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和侧面以不同的层次和题型来考查。面对新题,部分同学一时难以下手,这与找不到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查的知识点有很大关系。解题规律的反思: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有无规律可循?解题思路是否严谨?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得出一类题的解法规律,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错题反思:对错题做出深入分析,找出错因——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还是方法不当、非知识性错误,然后做出针对性加强和改进。阶段反思:对曾经做错的问题做阶段性总结,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还未根除,哪些毛病属新犯,从而不断消除复习中的疑点和盲点,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从往年高考答卷情况分析看,因审题能力弱及解题不够规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学生平时做题不计其数,但高考时往往主观臆断,认为题目较易、面熟而轻视,或把题意看反导致不必要失误。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关键字词,如:“可能”“不可能”“正确”“不正确”,看清要求,如是“分子式”还是“电子式”,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要字斟句酌。要进行设置陷阱专题训练,坚决杜绝因题目较易而轻视,因过于自信而疏忽,因题目面熟而造成思维定式。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对平时学生出现的不规范之处要进行诊断、纠正、收集、整理,展示非知识性错误集锦,进行跟踪辅导甚至规范专题训练。
六、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率
篇6
关键词:立足课本;夯实双基;落实细节;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高考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考生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三是考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的能力。所以高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化学时,要注重将这三方面与复习备考紧密结合起来,回归课本,本着重基础重应用的原则进行全面复习,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容的复习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解题能力的加强和考试成绩的提升。
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一般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完成必修内容和规定的选修内容的复习,其中实验的复习融入到各章节的内容中去;第二轮主要进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第三轮主要进行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和课本回归复习,两者穿行。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各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与大家商榷。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第一轮按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只有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才能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二)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本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关键点。高考试题的命题点都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应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揭示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三)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高三的复习资料很多,如果整天让学生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提前对习题进行精选。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尤其要注重精选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学生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点”的认识。 指导学生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教师要特别重视深挖教材中实验材料的内涵。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2013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搞好三轮模拟演练,,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篇7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课程目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的繁多,课本内容间的跨度大,紧张有限的课时,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及全新而充满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下面就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自已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重视实验,充分展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确区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对“科学探究”部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对操作规范要求有所降低,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逐渐形成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第一册的萃取实验, 胶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这些成功率极高,危险性极小,实验现象明显而且非常有趣的实验学生如果亲自动手做过,那么所需仪器,实验现象,无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师说十遍,不如学生操作一遍。当然,教师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如果实验失败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实验前有个初步认识,才不至于走进实验室只是觉得新鲜而无从下手。如在第一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很多学生仅仅处于金属钠放入水中变成小球,到处游动而感到好玩,实验之前,如果老师没有提出要求,这些学生可能对此实验的了解也就到此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甚至如何描述现象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这样做实验,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当学生学习理解重要的概念、规律及原理,如在讲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内容时,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问题、规律与原理。同时,要不断精选值得探究的点: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氯气与水能否反应,如何证明,就可以很好的扩展成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实验。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一就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高一化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反映理解较困难,习题也不容易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不适应。无论是新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样,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记忆的方法。高中知识的急剧膨胀,以及各种试题的灵活多变,已经不可能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待高考了。诚然,死记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学这门学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技巧题的解题方法等等,无不需要学生头脑中要有印像。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记忆选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浓缩为“一轨两电自旋反”,而相邻的洪特规则则可对应为“优先独占自旋同”。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对各种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进行计算时,练习题中出现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题,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题,教师进行适当拓展,将可能用到这些方法的试题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便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动手不是指做实验,而是指多做笔记,多使用改错本。高考题虽说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知识点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学生如果能将每次的错题一丝不苟的从新做在改错本上,认真反思失误原因,并且将正确解题思路写出来,多看几遍,一个题当成几个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慢慢找到做题感觉,甚至看到一个新题,就能知晓出题者的意图,洞悉考查的知识点,对症下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室配备了功能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引入,让枯燥的课堂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一节课的容量变的更加充实,也为某些晦涩难懂的章节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在选修三氢电子云的讲解时,单从课本的彩图看,极易让学生误解有很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教师一再纠正也仍会不断出错。多媒体用动画一展示,无需多说,学生一下就能记住。而像选修三电子云的重叠,金属导电、导热、延展性等知识点,多媒体的优势也尽显无遗。
尽管多媒体优点无数,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在选修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讲授时,多媒体展示就没有模型来得直观实在。如果教师能用几根柔软的细铁丝,固定住一头,并假设固定端为中心原子,几根铁丝代表带都带负电的价层电子对。让学生自己拿着模型,思考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为2(即有两根细铁丝的模型)时,两根细铁丝应该以何种角度形成空间构型,才能让排斥作用最小,从而达到稳定结构。简单的模型,因为有学生亲自触摸及思考的亲身体会,定会使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中,多媒体将晶体模型展现得生动形象,但是电脑一关,很多学生会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与晶体、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则会相得益彰,如虎添翼。毕竟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脑模型和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的实物模型相比较,后者显然更加直观。所以此时多媒体并不占优势。
而化学实验就更不应该用多媒体视频代替。几近完美的下载视频实验演示速度快,图像也不会很清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热情和真实感,也没有时间思考仪器安装的先后顺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视频演示完,即便教师补充得再好,看实验也始终代替不了做实验。因此,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实验该做还得继续做,实物模型该展示还得继续展示。合理使用多媒体,而不滥用多媒体,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钻研新教材,抓好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编排,很多较难知识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我们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等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篇8
一、 教学目标的维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三维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体现新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生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模块。必修加选修共八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教材中,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在不同的模块中出现,但它们的要求却不尽相同。如糖类在化学2、选修1、选修5中均有涉及,在化学2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糖类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选修1中要求学生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选修5要求学生认识糖类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中的应用;同一学生的不同学习时期,考虑到其可接受性,应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还应注意到新课程有很大的选择性,应针对不同高考倾向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专业。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化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参照课程标准,适当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化学与技术模块要联系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等。
三、 课堂的浓度
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分布和知识的容量构成了课堂的浓度。一堂课知识点过多、过难,学生难以接受,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之,容量过小,过于容易,学生动机水平不高,完成了也没有成就感,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可接受程度,合理地安排好课堂容量,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浓度适当大一点,教学节奏适当快一点,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刺激学生大脑,振奋学生的精神,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学生的参与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作用体现在对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科特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引入课堂,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五、 多媒体使用要适度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等诸多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使它的优势得到应有发挥,反而会出现教学效果不如常规教学效果的现象,“优势异化”,甚至还会背离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产生“负效应”。有效教学的多媒体使用应该有如下一些特点。
1.多用片断式课件,少用或不用整课式课件
整课式课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方式,把师生的手脚束缚在一个预设的“圈子”里,使得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课堂实际。采用片断式课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进行调控,同时,采用片断式课件,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好课件的选材和出示时机,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快捷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作成课件搬上课堂,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作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题材。课件设计力求简洁清晰,能促进理解,尽量排除无关信息。课本上有的内容,最好引导学生看书,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例题、习题讲评的答案、开放性习题的一题多解等内容可制成课件用于总结整理,快速展示,但切不可过早出示,以免影响学生思维。
3.多媒体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恰当地选用媒体,切不能片面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否认传统教学媒体。要注意对片断式多媒体课件、黑板、实物投影仪、实验等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组合使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留给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如做练习时,应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然后,由教师点评,接着再切换到计算机,一步步地给出规范的答题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5.控制多媒体使用的频度,避免视觉疲劳
过多、过频地使用多媒体,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容易视觉疲劳,缺乏思考、练习、记录等环节,反而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只是在教学中起辅助、促进的作用,何时、何地、用的“量”有多大、用的具体方式与手段如何,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千万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总之,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加强学习,认真落实好教学目标的维度,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的浓度、学生的参与度,多媒体使用要适度。
参考文献
[1] 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微课 资源库 建设
微课短小精悍,化学微课的精讲精练,给学生传授了精悍的学业知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做作业前、考试前,可以到化学微课资源库,精确搜索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考点或题目,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疑惑得到解决。微课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内容虽少亮点突出,其优点是知识内容涉及的多面性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胡铁生先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化学微课的制作要注意:1.周围环境的安静,麦克风要事先调试好,不要出现杂音;2.讲解之前要关闭可能影响录制效果的其他软件,如:防止讲解中间弹出qq消息、手机铃声、输入法图标、下载工具图标迅雷等;3.录制时不要将电脑的“任务栏”录制进去;4.ppt 左下角不要出现时间日期。5.导出视频时,确保画面的清晰,确保视频画面导出后不变形。关于制定配套微习题要注意:1.每个微课视频均需要配置6-10个难度不同的习题;2.习题必须紧密围绕微课视频所讲的主题内容;3.习题题型主要为选择题;4.习题必须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化学微课的录制要确保质量。1.选微课讲师:选拔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强,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中青年有为者,他们有热情、思维比较活跃,一定要是一线老师。2.内容构思:首先考虑要有讲的价值;讲什么、怎么讲,先根据微课要求、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及当前热点,选定、熟悉所讲内容。3.微课ppt要精心准备,模板要简洁明亮,不要花哨。4.正式录制:讲解口气要亲和、自信。不能只是照着ppt念,要有主次地讲清楚;随着您的讲解,可以移动鼠标,用萤光笔标注要点等。不是一定要滔滔不绝地讲,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看,要留有思考的余地。一定要抓准那个最容易让学生领悟的关键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5.微课系列化:限制时间,分小知识点;多个微课再串连起来,这样就可以解决单个微课容量小,难以达面的局限性。
化学微课的应用效果。从中国微课网和微课网在线教育以及江西教师微课网等微课网站的化学微课可知,它们主要的讲是基础知识点和热、难点,正是学生需要的东西。通过对学生化学微视频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是强烈的,微课确实是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这种微视频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在家进行个别化的预习、复习或者弥补缺课。
学生调查问题例:你认为学校有必要倡导老师做化学微课吗?(单选)
有必要 没必要
结果及分析:90%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必要倡导老师做化学微视频。这种微视频是把辅导送到学生家中,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教育公平。
一节化学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首先要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要做到如下几点:1.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点、难点。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化学微课资源库 建设和运用 ,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一个微课仅5-10分钟就可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以视频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因此受到每个老师的喜爱。制作微课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它简单实用,是在解决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微课也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优秀教师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固化经验、传播方法的好方式。
化学微课资源库的基础是微课制作,高水平的微课件是优秀微课的保障。我们让化学教师学会微课制作、剪辑加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首先请老师下载安装录屏软件,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文字和视频教程,然后认真自学。最后要求他们进行模仿制作,提交自制的微课和课件。如果碰到疑难,在研修群中安排专人解答,也可打电话请教导师。微课如何选点?是按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录制,还是另有其他路径和方法?选点后如何编制微教案?化学微课资源库包括初高中知识点衔接微课系列、选修必修微课系列、高考考点复习微课系列三大板块,所有的微课资源都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我们不但关注微课资源库的建设,更要研究微课资源库的有效运用。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已有资源和做法,然后把资源适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观察效果,总结得失。
篇10
结合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复习有所“依据”――依据《说明》重基础
复习要有所依据,是小高考复习教学的最大启示。有了依据就会让复习教学成为有效和高效的。如《说明》是小高考复习的依据,它明确了测试命题指导思想、测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测试方法和时间、典型题示例等内容。由于小高考更多地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试卷的难易题目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7∶2∶1,所以复习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基础,课堂设计和学生练习内容的选择也应充分体现基础性。70%左右均为基础题,也更加说明了无论是对于达C困难的学生还是努力达A的学生而言,基础内容的基础训练都是重点。明确复习的范围主要是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超出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可以尽量少涉及。
二、复习有所“规范”――规范题型和难度
复习有所规范,这里主要是指复习教学中要规范练习的题型和难度。通过分析2011~2014年的考试真题不难得出,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3。不难看出选择题是练习题设计的重要题型。
《化学与生活》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偶尔在选择题部分也会出现,分值不多。这就引导我们在复习《化学与生活》部分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填空题的练习。对于这部分在试卷中的难度大多以基础题出现,因此在练习的难度上多以练习基础题,尽量不进行拓展。
如小高考真题第24题一般为《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分值一般为15分,这个分值对达C难的学生而言也很重要,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好拿分的部分。《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也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的第Ⅰ卷,这部分练习特别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和中心。
三、复习有所“指向”――练习常考知识点
复习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向,要求总结常考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我们对2011~2014年五年的真题试卷的选择题部分(1~23题)进行了分析,不难发现小高考中的常见考点。
表1. 2011―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试题选择题考点总结
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练习应紧扣这些知识点展开。如习题的选择不仅围绕知识点,而且涉及选项也应该和真题中的内容接近,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水平。
四、复习有所“计划”――计划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