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版初中化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16: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版初中化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普版初中化学总结

篇1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化学现象一般都取自实验或生产、生活中,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

由于本人对初中教材非常熟悉,通过认真钻研高中教材,明

确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却做了要求(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我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衔接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尺

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只要求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主要化学方程式。但高中必修1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都要比初中多出好几倍。所以在衔接时,只能在初中化学用语基础上,补充一些重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就不会突然觉得难度太大,学起来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为了顺利衔接,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低要求。

学生要知道物质不仅可以从组成上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于是我先复习初中物质分类的框架,再慢慢引入从性质上把氧化物又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并要求从概念上理解记忆,这样就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自然地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几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中获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迅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衔接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从下列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所以高中教学要从一开始就大胆放手,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帮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对答案的习惯;养成及时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在课堂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刚迈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不强,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但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容易接受的高中新知识,这样对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本来化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较快提高成绩。

3.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自学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重在两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学案来完成,这样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只要精讲,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课堂指导阅读。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有时需要补充课外的延伸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延伸需要学生去自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很好地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在心理上不害怕高中学习,而且在行为上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高一为起始年级,千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点上,千万不可小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胡崇山.新课改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2008(8).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校本教研

0.前言

农村中学从八、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到后来的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近十多年来变化很大,开展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能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切合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1.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由于农村中学的班级数少,每所学校的化学教师更少,一般为一至两位教师,这样在本校内相互学习的面就很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1 PK教学、整合课堂

在学科教研员的牵头下,以一所相对较大的学校为基地,进行PK教学,同一个课题,二、三位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因为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特色,因此课后集中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大家进行研究、讨论,寻找每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指出哪个方面好、为什么好?哪个方面不足、为什么不足?如何加以改进,最后加以整合,于是就能形成一节比较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刚开始时,老师们不习惯,都有一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觉,但是随着PK教学的深入,大家共同的感触就是“好”、“这方法真行”。

1.2 集体备课,整合教案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几个章节是教学中的难点,比如人教版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等,有的概念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化合价;有的与生活、生产、环境紧密联系,内容容量大。如果独自备课,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就联合几所学校,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各抒已见,对难教的课题,该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引入,哪个难点该怎么突破,知识点该怎么巩固,进行仔细研讨,然后成为公共教案,由一位老师试讲,再改进,最后成形。

1.3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每位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尽相同,如果能把许多老师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互通有无,那么每位老师就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上课时就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就通过建立个人“博客”,采用网上讨论、课件共享等方法,加大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已初见成效。

1.4跨学科听课,丰富学科知识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则是老师展示才艺的舞台,只有博学多闻的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通过多听不同学科老师的课,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全面,教学方法更多样。比如听语文课,可以加强我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在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时,语调更和谐,音色更优美,断句更清晰,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如溶解度概念[1],如果能达到“音色美、音域宽、震得地板都发颤”的效果,那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如听英语课,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英语老师在学生单词过关所采用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时,我们的方法就更多、更实用;还有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内容与化学息息相关,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引入我们的化学课,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生入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开始接触化学科的时候,就使他们有新奇感强,趣味性浓厚的感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以前先让学生背元素符号,阅读实验基本操作等方法,常引起学生因枯燥无味而容易遗忘,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选择部分有趣的现象明显的实验,如“燃烧镁条”、“往火焰上撒镁粉”、“白纸花变红”、“鸡蛋上下浮动”等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使学生就对化学课充满着兴趣和期待。

3.广泛活动,深入探究

在化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科学内涵和建构化学层次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加以改动和补充。如在“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除了课本的要求外,我们还要求每个同学独自或几人一组购买些蜡烛,在家中将蜡烛熔化在盘子里,并加入不同颜色的颜料,然后迅速压入装满水的水桶中,可以观察到石蜡上浮、凝固并形成形状各异的石蜡雕像,然后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概括出石蜡的物理性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们对学生的雕像进行评比表彰和展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冷碗变黑、无水珠)进行讲解和设疑,引导他们进入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4.创造条件,完成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能否开展,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满意,对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学生家庭小实验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里的碗、筷、玻璃罐、食醋、鸡蛋壳、木炭等物品,开展家庭小实验。在部分小实验如:“自制简易净物器”、“自制简易冰箱、轿车除臭器”、“自制汽水”中所需的活性炭、小苏打、柠檬酸和香精分发给学生,并对学生自制的成果进行评比和展览,提高学生对小实验的重视。

5.夯实双基,训练能力

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构建学科大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当然,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以后,加上灵活的教学,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困难会较大程度的减少。如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中,我们采用“找朋友”、“找兄弟”多种有趣的游戏方法,降低记忆的难度,准确掌握和使用化学用语,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

6.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只有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比如让学生调查自家井水的品质(硬度、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对井水的污染情况,并提出防止水污染的方案,最后形成小论文。结合我国的探月工程,让学生上网查找探月工程中的化学知识。组织科普小论坛、参观水产养殖基地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 [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当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教育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新课标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再就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这种导向下,学校教育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口头喊教改,实际上还在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还是只强调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只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全面提高的科学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极不适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审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为今后尽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形势下,构建初中化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改的其中一种手段,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新课改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本人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着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探究的内容。只有学生明确了目标,再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自己身边生活事例中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从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知识体系后,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实施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就是让学生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去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干预太多。教师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艺术家,学生是完成这个艺术的真正实施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只是老师讲,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进行抽象思维。大量的事实证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学习中只用抽象思维就很难掌握其本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思维形式不仅有抽象思维而且要学会形象思维。

2.学习化学,要习惯于把相互间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从整体中把握部分,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来自于书本,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教室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获取大量知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的知识,为今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认真分析理解,最后升华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有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试题: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为什么我们用的甲烷气体有臭味,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没有提到,但出现在生活实际当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来解决。

探究式教学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不是让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提倡的是让学生极积主动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所取舍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积累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渠道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在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机械的理解和记忆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多媒体进入教室,在计算机的媒体库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来解决在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其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意选择。如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对实验进行自主的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阅览室、上网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综合,使其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要把与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形成认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总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一项陌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在教师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改革具在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促进化学的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探究性学习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人们普遍将做中学、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看成是探究性学习的变式,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从字面上看,探究(Inquiry)是指:“通过仔细的考察来了解某一事物”(to examine something and learn about it),这就是探究的基本意义。笔者个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探究性学习过程粗略地分成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表达交流三个环节。

探究性学习基本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与其他媒体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

二、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首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传统化学课程资源相对封闭、陈旧,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缺少与化学发展史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联系。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设计工具,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1.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化学学科逻辑结构;2.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3.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资源提供”和“情境创设”正是需要这种开放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其次,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促进了化学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将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1.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某些化学问题。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教师教学方式由讲授变为辅助,变成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3.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信息技术使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实,使每个师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首要环节,对于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尽量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够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信息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提出问题的环节。

一方面通过网络发现探究问题。例如,在平时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有关化学的社会问题,从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如学生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通过访问科普网站,会提出温室效应的成因,新能源的开发的方式等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某公开课《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识破“黄金骗子”的录像(DV)片段,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和形象的模拟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化学知识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2.探究活动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探究活动是探究性学习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利用各种探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化学探究活动中,除了化学实验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快捷、高质量地完成某些探究任务。

通过网上查询,获取相关资料。例如,在研究“酸雨”“有关温室效应的化学问题”“食物中的化学”等课题时。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化学史、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最新的化学科学研究进展等资料,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获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

采用直观的动画模拟,解决微观物质结构问题。例如,在进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分子的形成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处理,分析化学实验数据。例如,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解决“溶解度的曲线”“沉淀产生的图形”等问题。

虚拟化学实验,进行某些化学实验过程的探究。例如,应用“模拟化学实验室”等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研究具体的化学试验,了解现象,思考原理。某些在学校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化学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这使学生有可能像化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

3.成果的表达交流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成果表达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交流具有更快速、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师生互动方式,使之更广泛、更深入、更开放。

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生表达探究成果的一种工具。例如,使用Office2000完成文字处理,尤其是利用模版中集成的化学用语工具,可以方便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使用PowerPoint完成化学学习的演示文稿,在课内外进行展示。如《氢能源》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总结已学习过的新能源的有关知识,并鼓励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有的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并巧妙地应用了其超级链接的功能,将多种能源的利用和相互之间的优缺点用立体的、网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信息技术应该成为作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工具。例如,利用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网上交流。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和家里的计算机建立个人主页、小集体主页,与其他师生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做更深入、广泛的交流。例如,开设化学学习网站和“网络助学”专栏。建立QQ化学专门的学习讨论交流群,利用博客、“围脖”(微薄)等随时学习和增加知识的巩固等等。

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1.选定适宜的探究性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探究性学习活动都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它只是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的学校课堂教学众多教学模式的一种,选定适宜的学习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探究性学习内容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探究工具,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此外它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发展是有帮助的;应能反映问题的科学逻辑和本质,即对学科学习是基础性促进作用的;应使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究的重要工具,而不仅是形式上丰富,即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是有需要、有目的行为,而不是单纯的“工具性”的行为。

2.保证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教师要帮助学生采用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方法展开工作而绝不粗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惟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使用网络信息,帮助学生去粗取精;鼓励学生采用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等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联系,为最终的探究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

研究成果汇报的科学性。研究结果汇报的科学体现在数据的可视化演示,对科技文献要点的关注,对不同发表形式(报告、口头演说、论文、电子)差异的关注,完整的研究文档。

此外,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根据学生年龄、探究能力的递增逐渐将探究内容中的“趣味性”“竞争性”等激励动机因素转向更严谨、更合乎科学专业规范的方向,从而让学生逐渐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3.及时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指导

既然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其掌握的水平就是决定探究性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教师既可采用集体讲授、班级练习的办法向全班引入某种新技术,也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在一个具体探究学习项目中避免出现过多的新技术,否则会导致学生有限的心理资源从探究主题分散、过多地专注于技术;启用学生导师,发挥高技术水平学生的优势;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探究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相对有限的资源库(如光盘数据库、局域网),因为完全在线方式可能使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我校在进行化学网络下的探究性学习中,采用资源相对封闭的局域网的资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有多位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

4.帮助学生明确有形的探究任务和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保持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能使学生始终感受到具体的探究任务带来的压力及来自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成就感的动力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过文字、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目标;其次,每一项探究活动后都要组织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此外,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探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并转换为可实际演示和操作的方案。信息技术就可以将探究任务预先呈现在网络中,方便学生查阅;还可以实现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每个学生的探究成果都记录在案,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补充。

5.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是很活跃,大多的学生很沉默,学习的热情不能够得到很充分的发挥,笔者在去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终究体会到了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注意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案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有些化合物的知识多属描述性知识、难度较低、学生易于接受,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课程在网络条件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程案例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学氧化碳的活动,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搜寻、学习所需信息的能力,以适应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未来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

3.从生活实际入手,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活动过程:

活动一:“死狗洞”之谜

很早以前,在意大利有一个奇异的山洞: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的人们都传说这山洞中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世间上是否真有魔鬼呢?首先、请同学们打开网页:zjc.省略/Myweb2/co2/co2.htm 来了解一下故事的究竟。

请同学们讨论,想一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感受二氧化碳

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要求同学们观察瓶中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请同学上台闻一闻二氧化碳的气味。并向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二氧化碳密度实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实验;一瓶汽水,并打开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学生上台演示)

在进行完课堂中的实验以后,请同学们观察计算机演示的实验,想想这些现象的原因。地址:zjc.省略/Myweb2/co2/tianping.省略/Myweb2/co2/srx.htm

设疑:在加压降温下,二氧化碳还是无色气体吗?

请学生回忆:二氧化碳在冷却和加压下变成无色液体,温度更低时,变成雪花状固体―干冰。在101千帕下,干冰在-78.5℃时吸收大量热,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讨论:干冰是否是冰? 综合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活动四: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演示: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的实验;石蕊试剂变色实验,请学生上台来吹气;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完成以后请学生观察计算机演示的实验。

地址:zjc.省略/Myweb2/co2/lz.htm

讲解与分析:我国古城西安发现了古墓,考古人员要挖掘它,应采取什么措施保证人身安全? 用燃着的木材放进去,木材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多,人就不可能进去。

活动五:查阅有关二氧化碳的网络资料

相关链接:

二氧化碳新探与化学化工用途:

vip.省略/etsnoopy/chemdz/society/11.htm

二氧化碳的性质(台湾):

chemedu.pu.edu.tw/reaction/CO2/CO2-all.htm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平衡和温室效应:

省略/huaxue_manage/mgcontent.asp?key=smg016

二氧化碳中毒与窒息:

scdc.省略/spcc/sgpx/sl/14.htm

熟悉而陌生的二氧化碳:

省略/source/hx_xzsjs/2002102491032.htm

在全课程的学习中,利用QQ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反应出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探讨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

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更多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和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辅助者。

案例反思:课程中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如何协调;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主线和兴奋点;三是学习的结果如何客观的评价和测量。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