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2:1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1

事实上,高中化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总结多年高一化学教学经历,我认为,要学好高一化学,首先要突破化学方程式书写关。过了这关以后,学习化学就能感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高一学生如何尽快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浅谈几点心得。

一、打牢扎实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高一新生而言,要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首先,1-20号元素要记牢,做到能准确写出各种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记忆时,可仿照诗歌朗诵的办法,将20种元素分为四组,每5种元素一组,很快就能记住。

其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要掌握。一首常见的顺口溜有助于加快记忆:

一价:K Na Cl H Ag;

二价:O Ca Ba Mg Zn;

3Al,4Si,5N、P;

2、3 Fe,2、4C,2、4、6S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这个顺口溜告诉我们:在化合物中,钾、钠、氢、银都显正一价,氯显负一价;钙、钡、镁、锌都显正二价,氧通常显负二价;铝显正三价,硅显正四价,氮、磷常显正5价(NO3-、PO43-);铁常显正二、三价(Fe2+、Fe3+),碳显正二、四价(CO,CO2、CO32-),硫在化合物中有三种常见的价态(S2-、SO32-、SO42-);铜、汞常显正二价。

第三,溶解度表要掌握。同样有口诀可以帮助记忆:钾钠硝酸铵盐皆可溶,碳酸盐可溶钾钠铵;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钙钡铅;亚硫酸盐、硫化物类似碳酸盐,弱碱除氨水均沉淀。

第四,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要掌握。同样仿照诗歌的背诵方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后面不活泼,铜汞银铂金。

上述四个要点所对应的顺口溜相当于化学课程的"武林秘诀",多数需要勤读勤诵,顺利掌握以后,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成功了一半。

二、把握书写原则

化学方程式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因此,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三大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2、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种类、个数相等;

3、如果是离子方程式还要求电荷守恒。

三、细分类型书写

正如书写原则描述的,我们在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时,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有一说一"。现实世界中,虽然物质的种类有千万种,但是其化学反应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有限的种类,这就为化学方程式归类奠定了现实基础。就高中化学而言,只要掌握好以下三大类,化学方程式书写就无往不利了。

1、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溶解度表、强弱电解质的辨别为基础。对于题目所出现的反应物,先交换成分,接着判断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的生成(或者判断是否符合强电解质制备弱电解质的规律)。若有,则完成产物的判断;若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的生成,则该反应不能进行。

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较为容易,一般采用最小公倍数法。比如:

A、HCl与NaOH的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 有水生成,符合要求;

B、实验室制备CO2气体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有水、气体生成,符合要求;

C、少量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a(OH)2 + CO2 = CaCO3 + H2O

有沉淀生成,符合要求。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得失电子数守恒、质量守恒为原则。

①常见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的判断:

常见的强氧化剂有KMnO4、浓硫酸、浓硝酸、Cl2、H2O2、Na2O2、HClO、Fe3+……

常见的强还原剂有活泼金属、S2-、I-、Br-、Cl-、SO2、Fe2+……

②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判断:

此时应熟记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如:

Na 与 H2O的反应 Na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为+1价,根据实验现象,加酚酞的溶液变红色,即判断产物为NaOH;H2O分子中O元素的化合价-2价,不能再降低,只能是H2O分子中H元素的化合价(+1价)降低,即产物为H2;所以,方程式的雏形为Na + H2O NaOH + H2

又如:

Cu 与 HNO3(浓)的反应 Cu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为+2价,即产物为Cu(NO3)2,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NO2,用观察法,发现应该还有另一产物H2O;即方程式的雏形为Cu + HNO3(浓) Cu(NO3)2 + NO2 + H2O

对于高一年的新生,还没有办法完全做到融会贯通、完全掌握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我们采取的是边"死记"边"学写"的办法来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③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A、找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并标出相应的化合价

B、找出化合价变化的总数,即得失电子数

C、求出得失电子总数的最小公倍数

D、求出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系数

E、用观察法求出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

F、检查质量守恒、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如Cu 与 HNO3(浓)的反应

Cu + HNO3(浓) Cu(NO3)2 + NO2 + H2O

Cu反应后变为Cu(NO3)2失去2个电子,HNO3(浓)反应后变为NO2得到1个电子,所以应给NO2的系数配2,即Cu + HNO3(浓) Cu(NO3)2 + 2NO2 + H2O;用观察法发现,方程式右边N原子又4个,所以HNO3(浓)的系数应为4,H2O的系数应为2,即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前提,以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的辨别为基础,以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为原则;书写过程遵照写、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删、查四个步骤进行。此时应熟记常见的强酸、强碱及溶剂度表。比如:

2Na + 2H2O = 2NaOH + H2

可以拆成离子的只有NaOH,即改写为2Na + 2H2O = 2Na+ + 2OH- + H2 ;观察发现方程式的左右两边没有一样的离子或物质,即无须删除;最后检查质量和电荷是否守恒,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 + 2H2O = 2Na+ + 2OH- + H2 。

除了以上三个大类,还有相对比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如:

Na单质投入CuSO4溶液中,则需要综合以上三种类型。

①2Na + 2H2O = 2NaOH + H2 ②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篇2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篇3

1. 概念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 讨论法的运用

(1)问题式讨论法。

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既问题讨论法。例如,在讲“化学键”这一概念及系列问题时,学生疑点甚多,氯化钠、氯化氢为什么形成不同的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氮原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应该形成五个共价键,而实际形成三个,如此种种问题有待讨论。我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举手发言,相互补充。氢元素、钠元素都在 IA族,氯化钠、氯化氢理应形成同一类型的化学键,然而氯化钠是离子键相结合,氯化氢是共价键相结合(氢原子、氯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从而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点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间产生了静电作用。氢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钠原子弱,氢与氯化合时不失电子而形成共用电子对。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键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共价键形成多少个,讨论后发现:第七主族元素只形成一个,第六主族元素形成二个,第五主族元素形成三个,第四主族元素形成四个。

在讨论过程中,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和争论,能使学习水平趋向一致。学生解释问题更易被学生接受,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还能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旧式课堂教学模式。

(2)随机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去讨论的方法,谓之随机式讨论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其中在用讲授法授课时,学生会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教师应及时发现。如当他们表情迷惑时,表明他们对所讲内容有疑惑;当他们私下嘀咕时,意味着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疙瘩;当他们无精打采时,显示学生的身心疲惫、缺乏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就不应该靠提高嗓门或硬性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来维持授课,而是应该停下来,不惜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以暴露并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教师授课的问题。这种讨论看似耽误了时间,实为促进了教学。它使得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利于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如讲高一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很多教师也许并不觉得有疑难点可处理,但学生在初中建立的“得失氧”的观念太死,他们常会出现嘀嘀咕咕的现象。诸如此类的表现是常有的,这正是随机式讨论应用的好时机。

(3)实验式讨论法。

这是一种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方法。化学课有较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是有意义的。对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应该由教师全部归纳总结,而应该引入学生参与的讨论模式:根据实验主题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归纳实验现象;并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然后在教师的指点和提问的引导下,对此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应该强调的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讨论引发他们的抽象思维,才比较深刻。比如在讲“氟溴碘”一节时的演示实验,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得出相应的性质,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学生分组实验时,可利用实验报告册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先形成理论答案,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4)习题式讨论法。

在讲解习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出问题而引发讨论的方法,谓之习题式讨论法。这种讨论法是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过程,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整个能力结构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在进行习题教学或试卷讲评时,可把题目分类分段,在每讲完一段题目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解疑,发现公共问题再引导讨论。有些大计算题的隐含条件较多、解题思路不一、解题方法也较多。这时,可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一种基本解题思路、解法,然后发动学生共同讨论。

3. 讨论教学法还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犯的错误――不配平或任意改动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以C + O2CO2为例,说明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然后设疑,提问 P + O2 P2O5 这是不是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这时对什么是化学方程式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如何改动。这时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做出的各种解答方法让全班学生一一评议,争辩,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教材中叙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书写步骤与自己的尝试一致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学生的情绪、意志、思维能力以至交往能力从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篇5

化学单纯的靠死记也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经常去化学实验室多看一下老师做的化学实验,如果自己能够动手那就更好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怎么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怎么学习1、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一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铝单质、氢氧化铝、氯化铝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2、上课: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3、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同学问过小简: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元素化学这一块,如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是每种物质常考的考点与题型也就那么几类。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是要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二是要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

提高化学成绩的方法是什么一、着眼新课标教材高一知识举足轻重

明年起我省将采用新课改后的模块高考模式,新教材要求高一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即高一将会涉及到高考化学所有基础知识要点。由此可见,高一化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石。

二、立足知识体系学习才能游刃有余

纵观历年高考趋势,化学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核。何为能力考核?就是在考卷中出现学生完全没有见过的反应,无机化学和有机推断中都有呈现。但只要建立了完整的高中化学知识体系,这些题目都能举一反三。

故而学生应在名师引导下,从高一开始理解和掌握化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明白所学到的知识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从而进一步领会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意义何在,甚至预测每章节考试的重点。

三、树立起步信心三年学习倍道兼进

1、抓住假期傲人一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必修一中有元素部分的知识同初中化学内容有联系外,其他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等内容都将是高中进行系统学习的要点,如果抓住初高中的这个暑假起步在先,那么将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三年的学习将倍道兼进。

2、名师引路少走弯路

名师是稀缺资源,即使进入了理想中学,也不能保障配备的都是名师。不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学习可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高中如何学好化学提高化学成绩其实比提高物理成绩是简单一点的,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在高中学习化学的方式就不会相同。对于一些在初中没有学习化学的同学,在高中学习化学可能会困难一点,学习的时候,需要把初中的知识学习一下,先把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清楚之后,才能学习高中的化学。

而对于初中的时候化学成绩还不错的同学,但是高中成绩不是很好,这样导致成绩不好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放松了,或者是刚上高中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这种状况,只要你想提高化学,还是比较容易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化学成绩不好,我们都是先要在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内容先消化一下,我们不可能老师上课讲的所有内容我们都不会,我们只要听会一点点也是有收获的。如果自己的化学基础实在是太差,我们可以把重点的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最重要的就是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在可利用的时间内,去背一下化学的相关知识。

篇6

近几年来,高一学生包括不少原来的尖子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显然,初高中化学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其教学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分流打下基础。基于此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对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培养方面,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使得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无异于给学生当头棒喝,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分水岭。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广度明显增加,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3.教师的教

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低,又处在初三升学的关键时刻,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中考考纲限制,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思想就很少讲解,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对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关注。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往往未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在课堂上没有过多时间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的学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不少初中学生把化学当文科来学习,将化学用语甚至实验操作、现象都死记下来,而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灵活应用。而习惯了初中教学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依然以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另外,高一学生尚未形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往往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等,总想考前看一下书就能重现初中的辉煌。而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1]

三、初中教师要主动衔接高中化学

高中教师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力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化学教学受限于中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未能完全达到为高中化学打基础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也责无旁贷。

1.关注教学的发展,防止将知识“讲死”

这是一个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的真实感受。她写到“首先是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否决。我仍清楚地记得初中老师说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进入高中后,却发现铜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内容已在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如今却跑出这么一个“意外”,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的”。我第一次读完她的这段话,非常震撼,学生信奉已久的由教师传授的“真理”被否定,这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对他们是多大的冲击啊!而恰恰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初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发展,主动接轨高中化学,防止将知识“讲死”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2.了解教学衔接点,加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① 对于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建议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其涵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

② 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建议补充用电离理论建立酸、碱、盐的概念,了解盐酸、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归纳酸、碱、盐溶解性的规律;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的概念等。

③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建议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物质间转化的理解和运用。

④ 对于化学实验,建议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称量、仪器的安装、气密性的检验等;补充氢气的制取及实验装置原理的分析,了解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

⑤ 对于化学计算,建议加强计算的规范性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理的理解,适当了解有关“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的应用。[2]

篇7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了,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1)Ca(OH)2+Ca(HCO3)2=2CaCO3+2H2O,(2)2Na+2H2O=2NaOH+H2;   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我相信,只要大家经常持之以恒的做,大家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记忆,我想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吧!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这里主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有些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习惯的东西,大家就容易记住,而有些受前者的干扰常被大家混为一谈,这些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应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以外,其实学习当中听课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怎样上好课,这本事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什么方法问题,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环节,也并非尽人尽知。其实听课也要有一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边我讲一讲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以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话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树木”联想到“森林” 。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菲菲。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 。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 。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是,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

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篇8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反思;内容;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回顾自己教学实践,找出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吸取他人的长处与优点,以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本文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化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

一、要反思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情况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既要注重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还要注重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学困生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们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学困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他们学会自学,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实践证明:学困生做不好计算型化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明确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学困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二、要反思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动脑的情况

中学阶段的化学,一是在大量的化学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讲解高一化学《硫酸》时,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但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浓盐酸引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设想。再根据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最终教师再投影出物理性质的板书,强调其中关键词。根据物理性质,再引出硫酸的稀释,告诉学生若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此时,做模拟烧伤实验,引出脱水、吸水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脱水的方法。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联系判断,巩固知识。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最后,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对学生进行习题检测,再次强调本课重点。

三、反思教学方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情况

篇9

关键词:习题对比问题优化教学

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可通过答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传统的“题海”战术制约着学生的各方面潜质的发展,也适应不了当今课改和高考的要求,而要真正摆脱“题海”战术,必须加强对习题及教学的研究,为此,由武隆县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承担的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高中化学新教材最优化教学研究”课题组对高一化学新教材的习题及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新旧教材的习题对比、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习题的优化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

一.新旧教材习题对比

高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在内容和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习题也作了相应的增删。高一化学旧教材共有326个习题,其中填空题68个,选择题114个,简答题(包括写方程式、判断、推断等)94个,计算题50个;新教材共471个习题,其中选作题23个,讨论题43个,选择题163个,填空题117个,简答题98个,计算题54个。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讨论题、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新旧教材题量的变化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教材内容的调整,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安排既考虑了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同时更突出了难度分布的合理性,这必然伴有相应的习题调整;二是教学目标的调整引起的题量的变化,旧教材各种题目更加注重基础,绝大部分习题答案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就形成了学生听得懂课,作得起课本上的作业,而经不起考试的情况,以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抛开课本去做大量习题而陷入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习题答案绝大多数需学生对教材进行总结、提炼后才能得出,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新教材增加了讨论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师生的讨论中取长补短,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创造性等品质。而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真正摆脱“题海”战术。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习题为例,旧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关系进行分别安排(旧教材P21-22页3.4.5.6大题),而新教材将此安排为一道题(新教材13页三.1题)这样既避免了旧教材题目重复而练习的知识面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旧教材三个问题机械地考察周期律的三个周期性变化,而新教材安排了11个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迁移,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新教材习题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习题体现了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由于试用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习题描述不严密

⑴新教材65页四7题,求化学式却未告诉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尽管这里解出的最简式就是化学式,但容易跟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因此建议将化学式改为最简式或实验式。

⑵新教材166页四.2题,“一定量盐酸”可能盐酸不足,此时则无法计算,应改为“足量盐酸”。

2.习题考虑欠周全

⑴新教材27页四.2没考虑到硫酸钙是微溶物且也不溶于稀硝酸;教材136页关于硫酸根的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没考虑到亚硫酸根的离子的干扰。

⑵新教材64页.11题,质量分数、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字母型换算问题,若无单位,会令师生都无所适从。

3.习题词义不明确

⑴新教材145页七.2题中“消除”二氧化硫,而转化率为97%,根据“消除”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1262页)是使不存在;除去(不利事物),SO2未转化完就未被消除。

(2)教材64页二.6题,“与6gCO(NH2)2的含氮量相同的物质”与题目备选项不副符,“含氮量”应是含氮的质量分数,此题应改为含氮的质量或含氮的物质的量。

4.印刷错误

新教材64页三.10题,题干中0.24mol硫酸钠应为0.24mol硫酸钾。

另外,从高一的整体知识结构来看,第三章学了物质的量后,在第四章的第三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第五章没有一道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有关物质的量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因此,建议在第五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各安排一道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三.新教材习题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习题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重视习题解答的结果,而忽视了习题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习题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习题的解答过程,应该在习题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高一化学习题的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只有一年学习化学的经历而基础尚差的现实,又要着眼于为未来的学习奠定知识、方法、思想的基础。

1.分层教学,各取所需

高一是基础年级,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智力水平都层次不一,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打好基础,就必须分别对待,分层教学,避免“部分吃不饱,部分吃胀倒”的现象。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得摸清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精选习题,区别对待学生和习题。传统的分层教学是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当的层次,而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让学生“跳起摸得着”的思想,即选有一定量的经过学生反复思考,提炼才能得出答案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训练中才能发挥出潜质,才会有所突破和创造。

2.注意思维品质的训练

解题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将“通过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如:在讲完浓硫酸与碳反应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各种产物,再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多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又如:我们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来回答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学生回答出的方法竟有17种之多,充分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高一化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生产或其它学科联系的知识,在习题选择上,可适当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生产或学科相互参透的习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

化学解题方法有其明显的学科特征,也有公共学科所共有的一些解题思维,在高一化学习题中涉及到的解题技巧有: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限思维等,这些技巧在高一的习题教学中都应得到加强。另外,具有化学特征的一些解题要领还有很多,如:概念型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抓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所有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都可以先把待求量的算式找出来,然后判断不当的操作导致分子或分母怎样变化,从而引起结果怎样变化;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习题,都应从原料是否易得,操作是否简单,是否造成污染等方面予以考虑。一些公共学科的解题思维,如抓“题眼”、找关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法等都应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得到重视。

4.注重情感投入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而这种情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习题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式很多,除了选择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化学史(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法、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的题外,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乐中学。加强情感投入的的方式主要有:多给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肯定学生的哪怕是错误的回答;多与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方法;在学生作业中批注指导性或激励性评语等。

5.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乏味,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甚至性格,习题教学也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⑴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包括两种含义:即课堂开放和习题开放。课堂开放是将习题教学的课堂定位为互动式课堂,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批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而又形成共识。习题开放包括试题内容开放和答题形式开放,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证明Cl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实验测定Na2CO3与Na2O2的混合物中Na2O2的纯度;采用那些方法可以测定不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等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得到了多种能力的训练。

⑵“尝试错误”教学

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从而改“错”,学生在“错”中摸索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而又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例:使一定量的Zn与100mL18.5mol/L硫酸充分反应,同时生成标况下气体33.6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求Zn的质量及反应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考虑到H2SO4为浓H2SO4直接将33.6L气体当作SO2,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考察气体与实际消耗的H2SO4的量,学生自然会发现上述思路存在问题,再引导学生从反应的本质分析,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硫酸被消耗,浓H2SO4变为稀H2SO4,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从而认识了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

⑶“实验”教学

某些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验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

⑷“常委会”教学

篇10

一、认识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准确理解科学概念。

化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往往产生冲突。举例来说,在物质分类上NaCl是盐,学生易于理解。而Na2CO3俗名纯碱,纯碱虽具有较强的碱性,但它是盐不是碱。食盐、纯碱是生活概念,在物质分类上归属盐类是科学概念。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差别也较大。日常生活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且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本质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区分日常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易于接受科学概念,就能记准、理解科学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二、通过各种实验和感性材料,归纳和总结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化学概念可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为许多化学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举例来说,燃烧的概念,在初中化学中燃烧的概念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反应,高中在增加了氢气、金属与氯气反应后,再通过相关的实验,学生就能理解不同条件下燃烧的概念。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金属钠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活泼金属,学生对它感到很陌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首先认识钠的保存和取用,用镊子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金属钠,仔细观察钠切面颜色与光泽的变化,随后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钠投入滴有两滴酚酞试剂的水中,观察钠与水反应的有关实验现象,并收集气体,验证气体的成分。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再加以分析引导,推理验证金属钠的有关性质和概念就顺其自然。通过实验,学生能感受化学物质反应的丰富多彩,能拓宽知识面,并对初中所学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与范围有更好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敏捷而准确的洞察力,以此不断获取信息,建立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有效地形成概念的表象,学生再通过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和符号等去分析、比较,从概念的属性上认识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但含义相差很大,如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这些概念的研究对象不同,教师必须进行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四、从习题错误中强化概念的再认识。

对于高一化学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在做常见物质分类的归属时易混淆,难以理解。不少学生认为NaCl溶液、Cu能导电,从而判断其为电解质,而忽视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为CO、NH的水溶液能导电且是化合物,就认为CO、NH为电解质,不理解电解质的导电原因必须是自身电离产生的离子导电。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化学概念的深化。通过认识习题的错误根源,学生能够加深印象,丰富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运用分类法,构建概念知识网络。

化学基本概念众多,要系统地掌握众多的、不同的化学基本概念,就必须进行分类,如物质组成(化合物、盐、氧化物、有机物等),结构(原子、分子、化学键、同分异构体等)、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量等)与化学用语(如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等6类基本概念。只有全面系统地对化学概念进行分类,构建概念知识网络,学生才能学好化学概念,对化学学科感兴趣。

六、以发展的角度应用概念,分阶段理解概念。

研究和认识新课程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教师把握化学概念在教学中的深度与广度。新课程标准中有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不同阶段逐步提高与深化的,有些概念是在特定的教学阶段中产生的,因此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初中已经学过氢气还原氧化铜,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高中必修教材,专题一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二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入手,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高价、低价、中间)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进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规律;专题四讲述氧化反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必修教材2中,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概念学习中再加以提高,拓展其重要应用。学生通过以上不同教材,在不同阶段学习完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必修教材是基础,选修教材是综合应用。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而是逐步深化、逐步完善的。因此应用概念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以发展的角度应用概念,分阶段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