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11: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科医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政治思想方面:
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看多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所以我时常想起,曾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我端正思想努力工作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二、业务水平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用在医生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临床医生的压力大,风险高,必须医术精湛,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现代化设备应用到了医学上,绝大部分医生在给患者诊断前,要依据医技科室提供的各种报告、诊断,然后结合患者症状来下定论,这样看,医技科室才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风险系数才是最高的,生怕漏看,错看,而让自己的错误报告误导医生诊断。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我的工作心态丝毫不为过,对待每个患者的X光片,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也正是因为压力大所以我不断要求完美,力求在技术上更精湛,不因为自己的水平低而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给医院抹黑。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视野,让理论辅助、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但理论与实践终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区别,很多时候面对新的病情我从书中找不到答案,一筹莫展,科室会诊大家的意见也莫衷一是,所以我就到Xx中心医院求教,终于解开心中疑团,回到医院后很多同事对我的这种行为不理解,或许觉得讨教的行为不光彩吧,但我认为在学术领域里,只有无知才是可耻的,求知无罪。
在不断的走、看、求教的过程中,让我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医技科室仍存在大量问题,急待解决:
(一)客观上:
设备落后、老化,致使成像清晰度低影响诊断,片子拿出去也影响医院声誉。有时候拿着别的医院的CR片子,我的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因为片子上,病人的病情清晰可见,漏诊的几率当然会大大降低。我希望我们医院也能引进先进的设备,虽然成本很高,但是我们Xx医院既然是乡镇中的一流医院,就应该有高于其他医院的设备,先进的设备在日后一定会带给我们更高的回报,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二)主观上:
科室成员水平不一,良莠不齐,又各自为政,这势必会影响工作。
首先团队意识不浓厚,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有待于提高。在一个团队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会攻克道道难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通过各种活动,听讲座学习,增强我们科室的团队意识。
其次,报告书写不规范,各写各的,详简不一,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漏症率较高,导致临床医生不信任医技科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医技科室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而是形同虚设。所以在下一年里希望医院在搞业务学习时,能把一些时间放给各科室,各科室针对相应的业务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而我们科室,则可以开设一、两节如何书写规范报告的学习。
再次摄片质量不高,除去设备原因也有个别医生技术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在里面。希望院领导能充分认识到医技科室的重要性,给予我们科室更多的关注,分批分期派出去学习,倾力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
篇2
【关键词】医院放射科;PACS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03-01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环境中对医学影像数据实施计算机管理的专业化信息系统,是当今医院信息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对医学影像的采集、通讯、软拷贝显示、电子化归档存储、硬拷贝输出,以及与医学环境中其他信息系统(如HIS/RIS)的数据交换和通讯等过程执行网络化的管理和控制。目前,PACS系统在医院管理中发展迅速,但由于各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每个医院的PACS系统也会有所差异,笔者就本院的PACS系统在医院放射科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硬件设备 PACS 的服务器采用 Dell (TM)PowerEdge (TM) R710,处理器为英特尔 (R) 至强 (R) E5620 2. 4GHZ,两块、4个多功能千兆以太网卡,300GB 10K RPM 6Gbps SAS 2. 5 英寸热插硬盘,PERC H200集成RAID控制器,,图像显视器采用酷睿2M专业双屏诊断工作站 4套、专业三屏诊断工作站2套、登记打印胶片的工作站4套,用于读片的60英寸液晶显视屏1套,用于打印报告的佳能打印机2套。存储用大容量硬盘阵列在线式保存和DVD光盘的离线保存。目的数据在线式保存约3年。
1.2软件Windows (R) Server 操作系统,以及适用于 PowerEdge (TM) R710 服务器的各类软件。
1.3图像的标准化传输协议 DICO3.0 (Ditig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edicine 1993推出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国际标准通讯协议)
1.4纳入PACS网络的 DICO3.0标准接口的影像设备及其设备每日检查产生的数据量列表 1.
1.5主要工作流程
患者第一次到医院就诊时在门诊,或急诊建立信息卡,录入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民族、籍贯、常住地址、联系方式等,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门诊号,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在开具相应的电子申请单,同时计算机上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患者持信息卡到放射科登记,放射科的技师根据到检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检查,放射科医生在阅片工作站阅片并书写诊断报告,报告内容自动嵌入电子病历,临床医生就快速准确地得到全部诊断信息。
2结果
PACS 系统全面实现了影像数字化规范诊断报告体系,医务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缩短了病人留院时间,改善了医院就诊质量和环境,降低了医院运行成本,实现了影像设备集中管理,影像资料共享,并且全面加速了人才的培养,体现在几方面:
(1)登记 (病人资料输入):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检查部位、费用等资料的输入。除姓名、年龄要输入外,其他各项均可在备选菜单内通过鼠标或光标键选择输入。检查日期及影像号则为自动给出。具有人工智能,防止影像号重复出现。对于复查病人,通过检索 RIS 号或姓名即可提示原有的病人资料,不用重复输入,加快了输入速度。
(2)电脑书写报告: 诊断报告系统提供了各种诊断报告模版及丰富的数据字典,帮助医生书写规范的诊断报告。如选择需要打印报告的姓名,在报告书写界面,程序提供了各个检查部位的正常影像表现的描述以及各个部位各种常见病的描述和诊断,若是正常的病例,只需点击词条,即可打印出报告。诊断结果相同,描述内容不完全相同的病例,可以直接修改,更新描述内容。标准数据库内暂时没有的诊断可以选择相似的结果,然后稍加修改。在打印报告的同时,可将报告储存起来,供以后检索、对照或补发报告使用。另外,批量打印报告程序模块可用于批量打印报告。
(3)独特的教学模块: PACS 系统与 DR、CT等主机资源共享,可无损地储存图像资料,利用PPT 制作影像教学幻灯片。对图像资料的调阅,系统实时响应。
(4)病人检索: 根据病人的有关检查信息,如姓名 (首拼) 、RIS 号、检查日期、诊断结果等快速查找病人的有关检查资料,包括检查所见、检查结果等。利用电脑建立一系列资料,完成病人基本信息的管理。如 "随访记录"、 "特殊病例记录"、 "疑难病例记录"等,可进一步完善随访制度,更好地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体现影像 "辅助诊断"与 "辅助治疗"的双重价值。
(5)数据统计及实时数据监控: 可用于各种数据的统计,提供任一时间段的有关检查的统计资料,并可打印输出本科室的各种统计报表。
(6)系统管理: 可以对本系统的各种数据进行设置及修改,如医生的名单、报告模板、打印报告的份数等,同时也可以对病人的资料进行修改或删除。该系统设置有密码保护,以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7)刻录: 选择 "刻录",可将存于硬盘的图像数据存储到高容量、高质量的光盘中,从而实现医学影像数据的永久无损保存。该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影像照片的存档要求,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的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节省了费用。
(8)其他功能:可用于科室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如利用电脑记录科室人员出勤情况、科室日志、科室收支状况、科室业务学习及会议记录等,发挥电脑记录准确、完整、易查询的特点,使科室日常事务变繁琐为简单,化零乱为系统,提高事务管理质量。
3结论
PACS系统使放射科的影像检查工作全部实现数字化操作,实现放射科内部的无片化,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放射科的诊断报告、科室管理和病案归档等几方面实现了一体化和规范化。
放射科 PACS 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医院传统的图像资料管理模式,提高了科室管理水平,规范了医疗操作流程,方便了患者检查,提升了医疗质量并为将来能与 HIS 的集成,使全院影像资料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 PACS 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放射科必将成为一个集影像、图文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一体的科室,为建立一流的全信息化、数字化科室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
参考文献
[1]廖金红 PACS 在放射科的应用和探讨[J].医疗装备,2012 (12) :4-5.
篇3
关键词:放射科,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医院要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发展,必须想办法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诊疗效果。放射科检查结果是医疗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医院放射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放射科CT、MRI、DSA等先进的影像设备都已经在各大医院使用,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越来越多的放射专业人员走进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因此,笔者对如何提高门诊部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了浅析。
1、 门诊部放射科医务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工作马虎,对病人的痛苦视而不见,不能耐心细致的为病人服务,这就使我们的放射工作的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使放射科工作人员树立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仔细为病人做各项检查,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写出诊断报告。
1.2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
少数放射科医务人员业务技术不精,对各种照片不能正确的分析,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现象发生,这样不仅延误病情,而且极易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医院在聘请放射专业人员时,要严格挑选,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员来放射科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修工作。
2、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水平的体现
放射科同样也要拥有相应的先进设备,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使这些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放射科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应该统一进行培训,由专业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大型、精密的放射设备的使用、保养方法,定期来院进行设备功能检测,以确保仪器的安全使用。
3、管理模式是医院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其成功的发展与否不仅取决于院领导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其成功的管理模式。门诊部放射科作为医院的一部分,也需要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相应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1科研管理。
新技术的科研工作要在科室主任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科室制定一条科研主线,带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定研究方向,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全院信息联网,使更多的科研资源为我所用,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3.2人员管理。
制定合理的科室人员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能力安排合理的工作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每一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3设备管理。
现代化的先进设备是放射科提高技术水平的保障,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首先,精密的仪器要由一流的技术人员操作,所以要制定专人专机操作制度,尽量保证一台机器由相对固定的人员操作,这样就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又能使这台机器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其次,为这些先进设备建立定期保养资料库,以便于及时了解各台机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最后,和机器厂家签订快速维修协议,遇到突发的设备故障,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修,以缩短医疗工作的间断时间。
3.4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存的资本,也是门诊部放射科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放射科的基本工作,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细则,每一张照片都要由上级医师审核,片子质量一定要过关;特殊病人的检查一定要认真对待,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负责检查,结果必须经过主任签字,避免误诊、漏诊现象出现;和临床医生及时沟通病人病情,作出合理、准确的报告,与临床医师建立密切的合作、沟通关系。
4、总结
综上所述,门诊部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未来医院门诊部放射科将朝着人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医院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专业医务人员、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提高自身在现代化竞争中的实力。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因此,放射科的所有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科室管理人员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调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消息
1.龙玉; 刘波; 凌毅泰; 曾秋华; 刘园园.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在放射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现代医院[J].2009-02,(26)
篇4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于1982年1月召开第一届国际PACS讨论会,标志着PACS的研究、开发与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PACS的规模逐步开展起来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PACS进入了发展的初期阶段,当时大多数系统是小型PACS,主要是将放射科的一些影像设备进行连接,以胶片的数字化为目标,实现医学影像的传输和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该阶段自DICOM3.0标准形成后,尤其1995年后商用大型PACS的问世,突出表现在以实现整个医院的网络化为目标,通过同医学信息系统(HIS)的整合,提高读片诊断的效率,并方便临床其他科室的应用。目前,各医院和厂商都十分注重产品在互联互通上的性能,IHE测试作为该领域的权威机构,自2008年进入中国以来,通过其专业的测试方案,为规范PACS提高互联互通以改进交换和共享临床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医改促使医院建设逐步从建设数字化医院向组成数字化医院集团方向发展,因此,开发区域化PACS解决方案是未来发展方向。
科室级PACS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生的影像检查手段从最初的X线起步,到今天的CT、超声、核磁,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被应用到医学中,其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整合”需求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为实现这一需求,PACS建设进入到了它的第一阶段――科室级PACS。
科室级PACS给放射科带来的是管理和技术支持,因此,PACS成为了放射科日常工作和发展的必需品。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PACS的最初建设就是从科室级PACS入手的。
PACS提升放射科工作效率
科室级PACS解决了放射科医学影像数字化后的影像存储和调用问题,让医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避免了传统胶质片子不方便携带、冲洗耗时和存储占用空间而产生的问题。
过去,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患者片子冲洗出来以后,送到读片医生那里,医生才能写报告,因此读片医生必须等片子。这不仅影响放射科的工作效率,而且医院因此需要将医生分组管理。应用PACS后,放射科“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在放射科照了片子后,所有图像集中到一个医生手里,根据图像给出一个整体的综合报告,毫无疑问这个报告比以前的报告更准确。
“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放还体现在用条形码标识拍摄片子的措施上。医生在为患者拍完片子后,会给患者一个条形码,患者的所有信息都储存在条形码上面,他们拿这个条形码扫描,取结果,最后他们所拍片子的信息变成了一个数字。
PACS有助于放射科的管理工作
科室级PACS带给放射科的不仅是一个图像系统,它的RIS所附带的部分OA功能对放射科做行政管理工作有特别大的帮助。对放射科的管理者来说,需要查看每天医院检查科的预约情况。如果患者约的时间比较长,那么管理者需要督促工作人员加班尽量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PACS的质控和统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放射科而言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过去每天靠数小纸条来统计工作量,现在这些变得非常简单了。
PACS在放射科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
放射科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过去部门工作人员看片子教学,片子非常旧,现在基于PACS的教学系统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所有影像资料包括患者数据都在PACS里面,医生查找起来会非常方便和快捷。
“信息孤岛”浮出水面
虽然,科室级PACS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但由于影像科室的影像资料无法在院内其它科室的信息系统内进行数据交换,使得整个医院处于“信息孤岛”之中,这给各类临床应用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信息孤岛,成为医院PACS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全院级PACS的建设
随着PACS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普及,医院内各影像科室的PACS走向统一,全院级PACS成为应用主流,并在技术上实现全面升级。
影像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
将各影像设备的影像数据通过DICOM/DICOM GATE、HL7标准及IHE规范转变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将传统的工作流程转变为网络化、自动化集中统一的PACS/RIS模式。这种影像诊疗过程的标准化、网络化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传递,它使得所有数据能够快速传输。
一体化平台技术
传统科室级PACS多采用C/S架构,对IT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缺少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采用了B/S架构的全院级PACS系统,将所有产品整合在统一的、高度模块化的平台上,保证了不同模块间界面的一致性,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并降低学习成本。例如在武警总医院投入使用的PACS系统,它的B/S架构能够直接实现和支持全院范围内联网终端对影像的访问和调阅。系统运行后,客户端实现零维护,大大降低了武警总医院IT系统的运营成本。
全院级PACS缓解医院“信息孤岛”问题
对于全院级PACS,通过与HIS系统的无缝对接来缓解医院内部“信息孤岛”是其重要任务。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例,医院在2012年9月完成了全院级PACS系统建设,信息孤岛的缓解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临床的工作效率,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说:“目前,医院口腔中心80台牙椅旁均配有工作站,患者一做完检查,检查影像就能快速地被推送到工作站,不仅提升了医院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患者的时间”。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虽然,全院级PACS通过技术进步缓解了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问题,然而我国各地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问津,这使得医疗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PACS走向区域化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远程医疗也得到了发展。
区域PACS建设
区域PACS是指覆盖多家医疗机构的、可同构也可异构的、能够实现区域内患者影像资料的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规范的医学影像服务,包括存储、调阅和重现。支持远程医学影像业务,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它解决了一定范围内不同医院之间影像互认的问题,从而满足了资料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已建立多个区域影像中心,比如上海松江区域影像医疗联合体、北京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它们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服务均等化。
区域PACS与全院PACS的区别
不少人认为区域PACS系统是全院PACS系统的一个延伸:只要把网络铺好,把数据中心建好,再把医院里的PACS服务器放到数据中心,把其它医院的设备连接进来就行了。事实远不是这样,区域PACS系统和全院PACS系统存在着不少区别:
网络环境不同:全院PACS系统运行在医院局域网中,区域PACS系统则要运行在各类广域公共网络、医疗专网、虚拟专用网等环境下。
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一家医院只有一套全院PACS系统,不存在异构系统并行的情况;而在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中,很可能面临区域内不同医院已有各自的PACS系统,即异构PACS系统并行的情况。
系统覆盖的机构、用户和管理水平不同:全院PACS系统运行在一家医院(可能包括一些分院),覆盖的规模有限;区域PACS系统覆盖范围更广,可能会涉及到数十家医疗机构的数千个终端用户、甚至会涉及到更广泛的普通居民,并且不同机构的用户使用特点和维护管理的水平也难以统一。
患者管理机制不同:全院PACS系统通常采用与本医院HIS/EMR等系统一致的患者管理机制,可以方便地实现本院患者信息的统一标识和管理;
业务流程不同:全院PACS系统只管理本院的影像业务流程和影像检查数据,区域PACS系统则需要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无缝地共享影像检查流程和数据,需要满足不同机构的医务人员按需访问其它机构的影像数据、共同完成影像诊断的需求。
数据管理机制不同:全院PACS系统往往只有一套数据库,一套数据管理软件,可以从容应对本医院内影像及相关数据的采集、修改、删除、备份等管理功能;区域PACS系统则往往有多个节点、多套数据库、多套数据管理软件,系统需要能够自动处理来自不同机构的不同数据管理软件的数据,实现统一的采集、管理、备份以及同步更新等功能。
区域PACS技术特点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区别,促使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必须引入新的技术和标准,才能够突破全院PACS系统的局限性。在过去的几年间,国内外不少厂商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新需求,在其新一代的产品中逐渐应用新的技术,为整个PACS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创新。这些新的技术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包括:
全Web的PACS/RIS架构:它可以让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水平的系统管理者方便地部署、使用和维护成百上千的PACS/RIS终端,PACS/RIS系统的所有应用功能(尤其是在医院PACS系统诊断工作站上所提供的各类影像后处理功能)无需绑定于某个工作站,用户可以在区域PACS网络内自由地按需、按权限访问数据、完成诊断工作。
影像自适应传输技术(即“Streaming”技术):针对不同网络带宽,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带宽下自动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影像访问和调阅,以满足区域PACS系统中各种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影像实时调阅需求。
协同工作和沟通机制:提供远程资料共享、远程影像诊断、虚拟影像科室、远程影像教育等全新的网络化服务模式。针对这一目标,区域PACS系统平台中需要提供完全不同于全院PACS系统的协同工作机制。
符合IHE集成规范的接口和流程:PACS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在医院PACS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它需要与本医院的HIS、EMR等系统整合,而在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则会面临更复杂的异构信息系统整合的问题,既要连接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PACS系统,又要与不同的HIS/EMR系统整合。
当前区域PACS的几种模式
根据目前国内外区域PACS系统的发展趋势,从技术角度,我们将区域PACS系统的发展模式大致总结如下:
1. 全区域采用统一PACS系统的模式,可称为“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多见于政府主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政府主管部门从总体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替换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PACS系统并联网成区域PACS系统。
2. 多套PACS系统共存并整合运行的模式,可称为“整合模式”,是根据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发展需求的不同,综合采用新建、替换或保留原有PACS系统等多种方式,再通过系统整合构建起的区域PACS系统。
3. 以托管或租用的方式提供部分或全部PACS服务的模式,以前称为“ASP模式”,现在可以归为“云服务模式”。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发现,由于其自身IT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和经验不足,自行建设和维护区域PACS系统是一件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高、实施风险高的“三高”工程,本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一些专业PACS厂商开始为这些机构提供托管或租用方式的PACS系统,即由这些厂商构建区域PACS云数据中心,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全部或部分PACS服务。
从运行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区域PACS比较有特点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大集中影像存储模式:上海影像医疗联合体联合了上海34家市级医院,采用“产生后即上传”的大集中影像存储模式,各医院RIS/PACS每天新产生的影像报告和影像信息在当天就全部上传至中心端,以实现医院间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共享。
跨机构医疗共同体模式:远程影像会诊平台是北大医疗共同体的一部分,北大人民医院与地方中心医院联合,辐射到该地区的基层医院,为其提供远程影像诊断服务。
除以上模式外,还有影像虚拟读片中心开放平台模式和县乡一体化模式。
区域PACS助力远程医疗
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在大医院人挤为患的背景下,仍被冷落。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成为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方针。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区域医疗的探索,试图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面向患者的远程医疗,对高质量影像需求迫切,而区域PACS可以把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让大医院的专家为在小医院做检查的患者做会诊。这种基于“高保真影像及时共享”开展跨地域远程会诊的服务,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维重建技术
作为PACS系统的功能之一,三维重建技术是目前影像发展较为前沿的技术。它一改传统平面图像不容易理解、缺乏空间感的局限性,让影像变得更为直观,回归到了立体的人。
3D影像的广泛应用
过去我们看的片子是平面的,把人体影像切成一片一片看,而3D影像的出现使人回到立体的状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今天,三维影像在临床、教学和科研都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对一些疾病的诊断,3D影像优势明显。在某些非平面、不规则结构下,3D影像可以直接用于诊断,如耳区的听小骨、半规骨,传统的平面图像是看不出问题的,3D影像则让医生可以看得更直观,多角度去观察病灶,避免疏忽。
在辅助手术方面,3D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3D影像可以给学生呈现更为直观和动态的三维画面,不仅展现了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相互关系,传统的平面图像很难做到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去在脑子中想象人体器官的空间形态。
在科研方面,三维后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数字人体”。国内一些医疗研究机构在做这个项目,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在做该项目。项目大致过程是,首先把标准男性人体和女性人体冻起来后切片,然后再把切片跟实际CT扫描的影像对应起来,最后把所有薄层扫描的CT图像做薄层扫描重建,形成一个高度逼真的三维立体的“数字人体”模型。
PACS发展走向区域
篇5
【关键词】X线上消化道造影;误漏诊;放射科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放射科传统检查方法之一,尽管内镜的使用导致该项检查呈逐年减低趋势,但由于它具有的一些内镜所不可及的优势所以无法被取代。
1观察对象和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科接诊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患者共689人。其中男性占315例,女性374例。年龄26~82岁。患者就诊时自觉上腹不适,节律性疼痛,反酸,嗳气或查体发现粪潜血阳性或胃液中有幽门螺杆菌。其中288人在检查后短期内又做了胃镜检查。
2结果
初次造影检查时未发现异常,后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的良性或恶性病变27例。其中,慢性消化道炎症10例,胃窦部大弯侧及后壁的溃疡5例,胃底贲门癌3例,慢性胃炎合并良恶肉4例,十二指肠球后部溃疡5例。假阳性者18例,胃镜与造影符合率83.5%。
3讨论
为减少误漏诊的发生,基层医院放射科操作医师应全面掌握此种造影的原理和方法,还要对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病理有更全面的认识,钡餐造影主要用于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的形态,位置及功能上的变化。各段的造影前准备、钡剂的配制造影的步骤及操作方法也都不完全相同。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细节:
3.1钡餐造影前准备工作:造影前12小时禁食,三天前停服不透X线的药物,如铋剂和钙剂,检查食管可不必禁饮食,但如疑为食道下端的病变,也需禁饮食。胃内滞留物过多会遮盖病变或者引起假象造成误诊,胃内储留液过多会影响钡剂在胃黏膜表面的涂抹[1]。
3.2钡剂的配制:口服硫酸钡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可调成两种不同的浓度:检查食道,胃黏膜像和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像应将钡剂调成糊状,浓度为300~400%(克/毫升);观察胃的充盈像,小肠和结肠可用稀硫酸钡,浓度为50~100%(克/毫升)此外,疑有严重胃肠道狭窄者,急性消化道出血或可能穿孔或检查后需即刻进行手术者可改用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
3.3步骤及操作方法:
3.3.1食管 一般取立位透视,要求做多方位透视观察,先在右前斜位观察,然后转为前后位和左前斜位,必要时做呃气动作观察食道壁扩张情况,食道静脉曲张的病人最好能卧位取左右前斜位,用Valsalva实验法以增加腹压,检查食道应先观察食管的充盈情况,走行和边缘变化等,其次观察黏膜像,透视时当病变显示得最清楚时即可点片留记录。
3.3.2上消化道造影 先吞一口糊状粘稠钡剂,按上述方法用立位先观察食管当稠钡进入胃内,压迫胃壁观察胃黏膜是否正常,从胃小弯侧慢慢移向胃大弯侧,可使胃体黏膜清晰显示;向上推挤胃体和胃窦部的大弯侧,这样可以使该部粘膜清晰显示,在观察完黏膜像后,将少许钡剂推出幽门,以便观察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还可观察胃壁的柔软度和移动度,俯卧位透视能更好地观察胃窦部充盈像和胃的蠕动,也能更好地观察十二指肠的充盈情况,俯卧位胃内气体集中到胃底,而钡剂大部分集中到胃体,故可看到胃底的双重对比像,如胃幽门出现痉挛或梗阻现象,应在4~6小时观察胃排空情况[2]。
3.4因素:食管检查的常用为站立后前位,站立右前斜位,令检查者迅速大口连续吞服钡剂进行观察,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要重视左前斜位的观察,比如好发于食管右前壁的食管憩室在左前斜位上观察最清晰,如果很僵化地仅仅采取前两个位置则病变有可能被漏掉。胃的常用比较多,一般采用仰卧水平位观察胃体胃窦后壁双对比像,仰卧右前斜位观察胃窦,幽门前区和十二指肠双对比像,俯卧左后斜位观察胃底双对比像以及胃体、胃窦、十二指肠充盈像,站立右前斜位观察胃小弯偏后壁,十二指肠充盈像和压迫像[3]。
3.5医生应与病人做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讲明造影过程及方法,脱衣服应注意不要,应留一件内衣,尽量防止检查时钡剂滴在衣服上,让患者了解检查时在床上将要做的变动及造影剂和发泡剂的服用方法,训练照相时的憋气方法。
总之,钡餐检查不仅要求医生具有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即时的分析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操作机器拍出清晰而有特征性的线片;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是避免和减少漏误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1-440
篇6
县医院PACS建设方案
针对我国医疗改革要求和县医院现状,方案根据以往的项目实施经验对系统建设的关键点进行阐述。确立建设目标,进行整体系统构架。对于系统的安全性,流程的合理性以及电子病历的整合进行重点设计。
1. 建设需求目标
通过实施PACS建设项目,将实现主要影像检查设备数据的计算机管理,随着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更新,逐步实现全院影像检查的数字化以及与临床科室间的影像、文字信息共享。整个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四部分内容:实现医学影像信息(放射科)的计算机管理,包括图像的采集(受设备条件限制)、存储、显示等功能,逐步实现放射科的数字化阅片;实现检查科室(与影像有关的窥镜、超声、病理诊断科等)内部的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包括预约登记、检查、报告等环节的计算机化,实现检查科室信息系统(RIS);实现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检查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申请、报告、图像信息的共享,实现HIS与PACS的集成;实现社区医疗管理;省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的院外医疗管理活动。
2. 设计构架
根据医院的需求目标,TCL所设计的系统具备了连接所有影响设备、全院诊疗信息共享的特点。连接的影像设备包括放射类(CT,核磁,DR,胃肠,核医学等)和视频类(超声,内镜,病理等)。全院诊疗信息共享做到了检查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其中,检查信息共享做到了检查科室的诊断信息可以互相参考,如:在做超声检查的时候,可以参考该病人的DR图像、病理检查、检验信息等,以便医生更准确的诊断。对于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病人在本院做的所有检查信息及诊断结果作为参考,为病人做出最准确的诊断结果。而管理信息共享是指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无论是在临床科室、病房还是放射科、内镜室,都可以根据权限获得病人的检查信息、检查状态、收费情况等信息。
3. 流程的合理化设计
TCL结合多年在医疗行业得丰富经验,设计了合理的流程设计,这包括不同检查类型的流程设计和急诊及特殊病人检查的流程设计。针对不同的检查科室,设计了不同的系统流程,以方便医生最快的完成医疗业务,如:CT的检查过程是由技师完成,医生根据影像做诊断;而超声的诊断是由医生完成检查并同时做诊断报告,基本要求及时出报告。对于危重病人、急诊病人及其他特殊病人的检查,允许跳过一些如预约等流程,还可进行优先叫号,甚至不需要叫号就可检查。并在系统中提供特殊标记以优先处理该类型病人的信息。
三网融合为核心的家庭/社区医疗网络建设方案
目前,医院信息化的目的是让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能实现信息共享,TCL可以帮助医院实现这种需求的同时,还能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看病人。2011年初,TCL集团与河北大学合作,携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三网融合基础上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照护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患者在家中就可以把自己健康状况的数据传输到医院,供医生进行诊断。医生也可以远程判断患者病情有无变化,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该系统的核心构架是:以病人、远程医疗设备、第三方医疗资源(医院、诊所、健康中心、保险公司、健身会所等)为平台的三大构成要素;HousPital平台的模块化设计,能快速建立远程医疗健康照护的各类应用。这套系统已具备了多种设备数据的传输能力和多项服务提供能力,包括:孕妇的胎心远程监护、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血糖/血压远程监护系统、远程睡眠监护系统、远程健康照护专家等。
在县级医院的合作项目中,TCL集团将为每家县级医院提供欢网支持能力,即:每家装备TCL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医院将来都可以实现和欢网的互联,这些医院的患者都可以在家上实现和医院的健康数据传输和共享。
基于区域协同的远程医疗系统
TCL的区域协同远程医疗系统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获得省地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是方案的核心,并最终使得县医院能够依靠获取的资源提升诊疗能力。远程医疗系统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远程会诊:远程协同医院医生可以将疑难病历发送至会诊中心会诊服务器;专家会接受到信息(手机短信)并在网上完成会诊。
病历集成:各远程协同医院的影像备产生的数据将由集成网关进行集成,形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存入远程服务系统。
一体化的会诊报告系统:形成统一的一体化报告,包含不同影像设备所产生的数据。
其中会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诊中心的管理:会诊中心主要包括会诊医生以及医生出诊安排的管理;会诊医生除包括基本信息外,还应包括专长方面的信息,需要维护会诊医生的出诊安排表,以便申请会诊时参考。
会诊的申请:申请会诊时应能够方便地查看会诊中心的当前状况,会诊专家以及专家的出诊安排,会诊时支持将普查人员的基本信息自动提取到会诊申请中。
会诊的预约:会诊中心在收到会诊后,根据会诊申请的要求确认会诊专家,并将预约的信息反馈给申请者。
会诊资料的准备:当会诊申请得到预约后,申请者应该在会诊开始前将有关的会诊资料传送到会诊中心。会诊资料应包括普查的所有信息(数据和影像等)。系统支持会诊资料的目录功能,以帮助会诊人员核对资料的完整性和快速地定位信息。
篇7
一、基本情况
放射科分为CT室和普放两个科室,现有医务人员5人,其中1人为聘用人员,CT室2人,普放3人。获资格证书3人,放射上岗证5人具有。
医疗设备方面:CT室、西门子CT机一台、柯机激光相机一台、洗片机1台、空调3台,为了报告单的规范整洁,并配置了电脑及打印报告工作部。
普放方面:现有上海500mA及北京万东300mAX光机各一台,洗片机2台,空调1台,除湿机1台,为了报告的规范性也配置了电脑以及打印机。
二、工作开展情况
科室全体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加上我院积极开展“树行业新风,创一流服务活动,就医人员不断增加,截止到12月31日”
1、普放摄片人数达到4520张,其中合医1080张,医保720
张,门诊和住院病人检查2720人次,检查人次比20xx年增加880人次。甲片率张数3616,其符合率达到80%,乙片张数452,其符合率小于15%。诊断符合率达到70%。
2、透视方面:干部职工健康体检1102人次,学生1328人次,
征兵体检60余人次。特殊造影:48例。其总收入为144390元。
CT室:由(10月7日至12月30日)共接待病人338人次,总收入74360元。月收入突破2万元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1、书写报告不规范,详简不一,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漏诊率较高,导致临床不信任放射科报告。
2、提高质量不高,许多不够标准,有责任心因素,技术因素,暗房及胶片因素。
3、部份医生态度差,话语不够温馨,显示不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4、与临床科的协调度不够。
5、发放报告不及时。
四、整改措施
1、规范书写报告,减少漏诊率。
(1)采取复签报告形式。主班医师书写报告,报告形式分描写和印象,描写部分要详细规范。
(2)当发现报告有误,需要修正报告时,必须经过两签报告医师。
(3)中午及晚上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单独发报告。
(4)复诊拍片对比必须拿到旧片对比,写出对比意见;旧片未归还,报告一律不发出。
2、强化执行评片制度,提高拍片质量。
3、建立新的借还片制度。
五、工作计划
1、加强科室管理。
科室不断完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全体人员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科室各种资料管理有条有序,资料完整。各项设备仪器均有专人负责保养并定期检查。
2、努力钻研业务。
科室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院内、外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坚持每天早读片的制度,着重讨论疑难片的诊断,不断提高全科人员的诊断水平。
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全科人员努力文明礼貌服务,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不与病人争吵,做到耐心解释,尽量提前治病人发诊断报告,满足病人的需求。全科人员严格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全年无一人收红包。
篇8
关键词 放大及边缘增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R逐步取代普通X线机,其提供的快捷清晰的图像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平片不能显示的细微的骨质结构显示清晰,从而显著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2月200例临床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手腕关节DR片,其中女178例,男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痛伴晨僵。
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德国IMIX-2000型数字摄影装置,柯达8150激光相机,所有DR片均在计算机上应用放大及边缘增强软件。
结 果
放大及边缘增强与平片对同一部位骨质改变正确诊断对比,200例患者中60例平片未发现骨质侵蚀破坏,而放大像发现15例,放大及边缘增强发现25例,发现率为40%,其中见有明显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侵蚀破坏的有15例,10例为无明显骨质改变仅表现为指间关节周围滑膜囊增厚,部分有钙化。放大利于观察指间关节细微的骨质疏松,软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有无变窄,边缘增强后使骨皮质与软组织的界限显示更清晰,骨小梁的走行、分布更逼真,关节软组织有无增厚及钙化更能清晰显示,显著提高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
讨 论
DR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全新数字化成像技术,数字探测器取代了传统X线设备,对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边缘增强处理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特别是早期病灶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使骨小梁细微的骨质破坏显示更清晰,关节软组织的结构变化得到了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区分细微的结构和边界组织,尤其对于四肢小关节的关节结构及骨质改变有其独到之处,对我们放射科医生早期发现骨质改变带来极大的帮助,DR局部放大及边缘增强对骨皮质、骨小梁等微细结构显示比平片更加清晰细致,由软组织到骨骼都能全程显示[2],所以不仅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骨骼系统其他疾病如肿瘤、感染、结核、退变等所引起的细小骨质改变我们都可以采用放大及边缘增强来进行早期病变的分析诊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临床分析
在临床急诊之中,医学影像科工作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大;医学影像科在急诊处理方面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会对临床急诊处理工作造成直接影响1。本文分析了5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5月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24至70岁,平均43.5岁。
1.2 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并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总结临床急诊处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2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分析
2.1 对急诊患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能优化急诊处理工作 急诊患者所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急。在急诊科中的患者多病情危急,检查与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应争分夺秒,稍有疏忽,将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或直接导致死亡2。第二,危。进行急诊处理的患者多为病情重及生命垂危者,必须迅速进行检查,否则将会为患者带来不可逆转之损失。第三,重。在急诊科当中的患者常常无法自行走动,更不能任意搬动,无法很好的配合检查。
2.2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分析
2.2.1 对急诊患者病情的变化及药物治疗进行观察 做好院前抢救工作,密切观察及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活动指标,如呼吸、心率及脉搏等变化,以便为判断病情状况提供参考,为病情预见及后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患者正在输液,要密切注意是否出现输液外渗及不良反应等,合理控制静脉滴注速度,避免接触注射部位。
2.2.2 医学影像科的接诊程序 医学影像科当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在接到申请单及CT检查摄片时,就立即仔细阅读及观察相关的说明及患者情况,以便准确把握患者病情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如申请单上出现了字迹不清楚的现象,则需要马上联系临床医生,联系之后方可确认,万不可胡乱猜侧;同患者家属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急诊处理方案3。此外,为了能赢得最优抢救时机,可在后期处理具有复杂程序的事项,如急诊患者直接进入到医学影像科,则应经过临床医生的急救处理之后,才可以进行摄片或CT检查,以预防发生意外。
2.2.3 相关的检查准备工作要做好 以申请单作为依据,快速简单询问患者病情,以制定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案。为患者检查时,检查参数就会对检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准确调节及设置相应的检查参数。可选择大规格的数码板及片盒等进行摄片,让患者保持适合的,以方便常规检查,并使获得的影像检查资料变得相对精确。如急诊患者受到限制,则应选择患者能够接受的。在检查时,应尽量避免变动患者,可利用移动性的机架或X线球管,尽最大可能在同一下完成多项检查。
2.2.4 影像学科的检查操作 科室内的工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步骤及相关性能指标,并熟练掌握检查位置,轻巧适度操作检查设备,如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则应立即进行检查,以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4。根据初步诊断报告及临床表现,准确判断检查角度、参数及部位,进而为治疗提供价值较高的影像资料。减少搬动病危及昏迷者,摄片工作可在担架或平车上完成;如病人有严重外伤,则需要行站立式检查,以观察是否存在血气胸及脏器穿孔等情况;如患者无法站立,则可取坐位及半卧位。
2.2.5 诊断报告的出具 检查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急诊报告,不可遗漏关键阳性征象;如在检查时,患者被所制约,不能获得准确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为了确保顺利实施抢救工作,影像科也应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较高的影像资料。
3 结 果
经过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之后,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良好,影像科出具了及时、准确及清晰的报告单。
4 结 语
急诊患者具有多变及复杂的病情,这对医学影像科的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操作不当,将引起病情的延误,造成救治困难。因此,在急诊处理工作中,医学影像科应及时出具性相应的检查报告。如患者出现了同病异影或异病同形的状况,则可根据临床病症与检查资料进行确诊5。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隐含的风险较大,所以必须科学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努力将各个环节做好,以便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影像检查信息给临床医生,从而顺利开展急诊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惠军,和金玲,付国宝,陈庆,李晓真.急诊医疗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12):8720—8721.
[2] 刘静,马令.放射科急诊工作素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26(3):312—313.
[3] 康腊梅,孙华.基层放射科急诊摄片工作的应急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09,35(21):653—654.
篇10
转眼间来到医院已经2个月了,下面对我这两个月的学习和工作做个转正述职报告。
医院现在是个二乙医疗单位,现有床位100张左右,医院现有人员80人左右,临床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中医科。检查设备有500MA(X线机)、彩超、检验设备、胃肠镜等,目前没有CT。通过这2个月的时间对该院的了解,该院门诊量大概40-50左右,住院病人在30-60左右(肺部、腹部病人居多);放射科的拍片人数大概每天10个左右。年收入大概在600万左右。同时也对该市的其他两家医院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只有市医院有台单排CT,病人数量在20个左右,门诊病人比该医院要多,另一个中医医院相对该医院要少。
包括7县1市,总人口在70万左右,主要是以农民为主,收入较低。市人口大概在10万左右,打工人员月收入不到1000元。另外发现就说物价还是很高的。
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所做的病人数大概在60个左右,平均就是一天一个。
下面我就对可能引起病人数上不来的原因做个总结:
1.检查定价有点高。对于病人来说不太能接受,从病人的说话语气上能听出来嫌贵。
2.这边人的病患意识不强。就这2个月的统计,住院的病人做磁共振的比门诊的要多。
3.医生和病人对磁共振的认识比较陌生。
4.宣传力度上不够。跟病人接触的时候,大致问了下都不知道该医院有磁共振,都是通过医生才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