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0: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轻松愉快
前言
“行动导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构建后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旨在依靠教师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海量书籍的总结,形成效果最直接、表达最直白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现代教育者们认为,学生学习应当从教师的影响下脱离而出,从灌输式教学从而转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从主动变为互助,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当中解放出来,如此才能够完成教学体系重构所带来的意义。化学教学是一个有趣的学科,不仅能通过知识使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命。同时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以及实验了解化学元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因此学案导学的应用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有用的。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的设计。分组实验法:选取上一季度考试成绩较为相近的两个化学选修课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着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化学考试评估,再次确定其化学综合考试成绩是否相近,当成绩相近时,即应用学案导学教育方式以及常规教学两种方式对两个班级进行分批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当中两个班级学生的不同上课状态和反映情况,最终进行考核分辨两个班级的考核结果,以及学习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二)实施的过程。首先,学案的设计,学案编写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过程,教师可以按照上文当中所述的诸多理论方式归纳设计的梗概,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任务,而在设定任务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将学案设计融入其中,完成与学生的初步共识。
(三)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确定学习目标是r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所形成的具体方向,在学案编写过程当中,应当遵循这三个方向,以此为总体内涵,进行框架式分析;结合问题联系实际,是;进行课前预习,重要内涵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够通过探讨与挖掘对课程进行过程当中的任务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引导过程的顺畅。一般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止痒不仅加深了概念的记忆深度,同时加强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积极方法,难度较大的由教师引导,再结合同学本身思维方向扩展,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问题的知识点,并结合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课堂导学的重要之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加强嘘声对知识认知的深度,增强记忆力的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笔记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归纳,对课堂是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经验。对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提出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总结原因,让学生自主解决。如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就可以对总体的任务目标进行总结,将再次缕清人物目标的重点方向。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这一点属于课外练习了,在布置作业时,针对课堂上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布置,并挑选重点、难点,以题型模式为主要方向,避免题海战术,将学生完全的引入到问题的重点当中,鼓励学生课后/讨论,在批改作业后,在此针对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二、以高中化学为案例进行导学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较适应用于新课教学和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因课型和教学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下面为最常用的新课和复习课的案例:新课案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生化学必修模块中的《离子方程式》,介绍“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事件和程序、刺激方式、课堂活动导入
提问,什么叫离子方程式?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1、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投影、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2、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3、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4、投影、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5、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练习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四)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投影、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五)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归纳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六)结合实例分析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课堂小结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结语
篇2
一、紧扣教材,围绕考纲,抓好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一轮复习应以基础为主,将所有课本复习一遍。根据高考所占的分值划分每册课本的复习时间,选修五上学期刚刚讲结束,学生遗忘不多,所以先复习选修五,带领学生将课本先看一遍,记住一些定义、实验现象、特征反应等等,然后做三四个综合练习即可,这样节省了复习时间。接着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前两章,因为必修一为无机化合物,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而且丢下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同样必修一也需要用小练习快速反复练习,让学生快速回顾以前的知识,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这些内容复习好之后就可以做无机及有机的综合试卷了。选修三内容较少,且高考只有一道选做题,花十天时间复习就差不多了,主要就是将课本中的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电子体、晶格能比较等规律复习一遍,再做两个专题练习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最难的选修四了,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将课本上每节内容快速讲解一遍,然后通过学生提问,将提问的问题再讲解一遍。接着通过做练习,学生讨论后上交问题,集中讲解,共计需要五个星期,这样课本的一轮复习就差不多了。在这期间每隔两周做一次综合练习,以防止前面复习的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和选修五的内容遗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加强综合练习,整理好知识点留给学生考前复习,迎接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
二、二轮复习中合理安排综合试卷和专题练习,注意查漏补缺
1。新年刚过,学生们还处于假期的放松状态,此时选择的试题难度不宜太大,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相反若试题难度较小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调整好综合试卷与专题练习的频率,每两周做三套综合试卷和三套专题练习。综合试卷量大,学生练习的时间长,讲评时间也相对较长,若只做综合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专题练习设置为一节课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将综合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专题化,在专题中解决个别问题。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有所获。
三、三轮复习中做到中档题常练、长题频做
1。临近高考,所有学生都注重语数外的强化,化学课时也相对减少,此时如若试题难度较大,将延长练习时间和讲评时间,减小了练习的频率,学生练习的速度将越来越慢,况且高考试题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在三轮复习中降低试题的难度是十分必要的。
2。选择题是过B的基础,二卷则是过B的关键。二卷中一些常考的问题,可以合并于同一道大题中,利用同一个背景减少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将常考的问题不断练习巩固加深。例如:
背景:镍电池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电极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铁等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由于电池使用后电极材料对环境有危害。某兴趣小组对该电池电极材料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NiCl2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已知实验温度时的溶解度:NiC2O4>NiC2O4・H2O>NiC2O4・2H2O
③某温度下一些金属氢氧化物的Ksp及沉淀析出的理论pH如下表所示:
M(OH)n1Ksp1pH 开始沉淀1沉淀完全Al(OH)311。9×10-2313。414。2Fe(OH)313。8×10-3812。512。9Ni(OH)211。6×10-1417。619。8设问:
(1)用NiO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依次析出沉淀和Ⅱ的化学式;
(2)加入Na2C2O4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加入Na2C2O4时最好采用饱和的Na2C2O4溶液,理由是什么?
(4)写出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检验电解滤液时阳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
(6)写出“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如何检验Ni(OH)3已洗 涤干净?
(8)酸溶时为提高酸溶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填两种)
(9)镍镉电池以氢氧化钾为电解质溶液,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工作原理为:
Cd(s)+2NiO(OH)(s)+2H2O放电1充电
Cd(OH)2(s)+2Ni(OH)2(s)
写出镍镉电池反应的放电时反应的负极反应式;充电时阳极反应式;镍隔电池充电时,外接电源的负极与哪个极相连。
通过这种长题频做,既解决了二卷常考的问题,又节省了时间。
四、全力以赴,冲刺高考
临近高考学生需要将所有知识回顾一遍,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呢?现总结如下:
1。回顾教材。老师可以先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以免学生每个字必看,而耽误时间。
2。小专题练习。俗语说的好: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生。在回顾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同时,还必须间断性的练习,以维持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选择题是过B率的基础,此时的专题可以用标准选择题加一道长题,这样既解决了选择题又解决了二卷。
3。分析高考题型,全真模拟。最后一次综合性练习,要注意试卷的整体性,题型必须接近高考,试题难度不宜太大,这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满怀信心的进入高考。
篇3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艰巨的,因为高考要考六门学科。但是,每天的课程有限,一般学校的安排是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然后其他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就是自习。虽说一天安排的是九节课,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学课基本上只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性,所以一般学校会稍多分一点时间在物理学科上面。因此,化学学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节课。但是,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而且选修部分,关于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部分比较抽象,而选修四是属于和计算相关的。总之,高中化学的知识在于难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生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我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浏览,其二:第二遍要求细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听教师讲,或者直接给教师提问。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习的效果和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期间包括对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进行及时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高中因为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均分到每一个学科上面。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那么理想,毕竟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长期坚持滚动式的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后,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题之前,把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及时的复习,并且仔细回想老师上课时候所讲解的内容。
还有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大小是A4的白纸做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关着书默写,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学生不能回忆的知识点,学生要再次进行复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控这些知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随时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能够真正的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地,因为这些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自行在课下的时间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把教材作为版块分开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把知识结合在一起产生联系进行教学。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区分选修和必修,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会忘了前面的知识,典型的吃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就是学生在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时,不管是对于有机的这部分,还是对于化学平衡和各种电池反应的有关方程式。学生会从心理上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感觉和之前的必修知识脱了节,从而不能够很好的习惯和学好这部分知识。因此,对于选修部分和必修知识的结合教学在老师的课堂上要有深刻的体现,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选修的理解,还有学生对之前知识的巩固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实践这一原理,从选修和必修知识的结合进行教学。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0
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解答问题,更应该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离子反应(第3课时)”为案例来说明运用“以变导学”的方式来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策略。这一节的重点在于从微观角度看清反应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并据此来引导学习比规则的直接呈现应该更有价值,也更加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和魅力。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生分析
“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由于前面已学习了电解质和离子反应,可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以变导学”的探究式教学,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拨,巩固定义的外延和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书写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着采用“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探讨、自己讲授、自我反思、自我检测”的课堂模式,唤醒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是在“激发、引导、点拨、点评、启发、设计”上下工夫。
三、教学片段与分析
[片段1]
1. 离子方程式
2. 书写步骤: 写出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写)
?鄢 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改)
?鄢 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删)
?鄢 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查)
[片段1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独立领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巧激发,精心设计一些自学题,让自主学习趣味盎然。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尽量用“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发学生思维。
在“问题中心”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着力点(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片段2]
[动动手]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HCl + NaOH
?鄢 H2SO4 + KOH
?鄢 HNO3 + Ba(OH)2
[片段2分析]
学生通过“动动手”发现: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居然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来表达。据此引导学生建立 “类”的思想。进而加深了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理解。也开始觉得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片段3]
[想一想]
是不是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都可以用离子反应:H+ + OH- = H2O 来表示?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HCl + Cu(OH)2
?鄢 HCl + NH3·H2O
?鄢 H2SO4 + Ba(OH)2
?鄢 CH3COOH + KOH
[片段3分析]
和前面的[片段2]是有连续性的,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巧引导,让自主质疑问到关键。没有质疑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课堂开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情景,引导学生设疑,学生一定非常有兴趣。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和兴趣后,教师还要适当引导,使他们的质疑有分量、有深度。
经过激活、梳理、辨析等渐进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辩一辩”、“理一理”等探究性“以变导学”方式,构建“知识链”。在教师的适度点拨下完善“认知网络”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认知结构得到了完善。“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中”。这样,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性过程中,知识的统筹整合能力会逐步增强,化学的实际应用意识会逐步浓厚,“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会在应用实践中得以亲身感悟。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学会整体构建的方法,形成整体构建的思想。
[片段4]
3. 书写离子方程式易出现的错误
(1)强弱电解质不分,易溶与难溶不分
例:① 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OH- + H+H2O
②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O32- + 2H+CO2+ H2O
③ 纯碱与醋酸反应
CO32- + 2H+CO2+ H2O
(2)违背反应事实
例: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 + 6H+2Fe3++3H2
(3)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例:① 金属钠和水反应
Na + 2H2ONa+ + 2OH- + H2
② 铁粉放入硫酸铁溶液中
Fe+Fe3+2Fe2+
(4)漏写离子
例: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
(5)系数化简时错误
例: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
H+ + SO42- + OH- + Ba2+BaSO4+H2O
(6)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没有删除
例: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Na++Cl-+Ag++NO3-AgCl+ Na+ + NO3-
[片段4分析]
让学生体验错误,比向学生直接呈现错误应该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个时段的教学主要由学生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对自我发现问题在教材上寻找答案或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形成一种互学互帮的学习氛围。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反馈学习的情况,从而学会自我查漏补缺。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整个过程之中始终以学生研讨的方式进行,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教师作为研讨的参与者加入到学生讨论的行列之中。汇报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自主探讨是学生化解疑难、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反复体会挖掘的探究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去探讨,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当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讨的热情。教师巧点拨,可以让自主探讨有声有色。
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途径,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同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对于学生而言,犹如开启了一道道原来不畅通的知识通道,使他们在重构知识体系时,惊异地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意图
把学生的学习与任务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为手段,将要得到的教学目标体现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自主学习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模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模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质疑、自主探讨;从“学案检测反馈”的自我检测,到“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易错点”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己讲授、自我反思。
“知识点”是新授课中的核心内容,但它如何呈现在学生眼前是有讲究的。如果知识点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散沙”机械地填入脑海中。于是,学生记忆负担重,学习枯燥乏味,等到要应用知识时也因缺少必要的线索无法提取而使知识变得“惰性”。 因此变“知识点”为“任务”, 变教师“讲授”为学生“体验” ,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化学学习活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
从学生主体的视角分析,化学课堂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给学生主体暴露思想轨迹、表达认知疑惑、倾诉学习困惑提供充分的时空余地。提倡鼓励学生与教材、教师对话,让对话使化学教学充满智慧和激情,让对话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创新。水常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意见争论、交流解惑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关化学知识来龙去脉的清晰把握和深层感悟。在这里,“问题”不再是阻碍个体学习的消极因素,而是促进学习深入的重要资源。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有目标地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相应分析能力,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教学素材,设计相关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放出去,再引领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化学课堂上,巧激发、巧引导、巧点拨、巧点评、巧启发、巧设计,“以变导学”达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构建以及对知识的融合和提升,使得知识与能力在深度、广度上螺旋递进。灵活地对教材内容压缩、拓展、重组、整合、超越,把平面的、静态的、沉默的文本,变成立体的、鲜活的、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挑战学生智慧的课程。引导学生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体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质疑纠错中明晰“知识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合理设置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分步推进教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步入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正如新理念倡导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参考文献
[1] 韩宝娟. 中学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2] 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篇5
>> 一道高考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启示 有机化学高考选择题的分类例析 探究高考有机化学的解题方法 新课程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中拓展性信息的研究 谈有机化学新信息题破解策略 浅析有机化学推断与合成题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高考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高考特点及复习建议 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浅谈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透过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看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以考查结构观为核心的有机化学竞赛题 谈中学有机化学推断题的教学策略 突破有机化学题的一些误区 利用甲醛的特殊性巧解有机化学题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几种解题对策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及解题突破 例析高考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 高考中有机化学的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共振论教学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少秋 梁晓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以测量学生高级思维为目的的新兴的质性评价方法。文章将探讨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于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过程性诊断及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有机化学信息题;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79-02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评价理论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该理论的五种思维结构,具体内容如下:(1)前结构水平:学习者不具有回答该问题的能力。(2)单一结构水平:学习者只能联系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得出结论。(3)多元结构水平:学习者采用越来越多与问题相关的事件,但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能将它们整合起来。(4)关联水平:学习者能将答案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意义。(5)进一步抽象水平:学习者把前面得到的整体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推广这个结构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备考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在对思维能力要求的界定中提出: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010-2014连续五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部分都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考查。每次知识点的呈现均以信息题的形式,用崭新的有机物作为载体进行考察,考察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更考察学生的推理逻辑及归纳抽象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确定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SOLO分类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SOLO分类通过对现有反应水平和目标水平的诊断, 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具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并改进教学。本文试图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于有机化学高考信息题的设计与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思维分层,进一步用于高考有机化学的复习。
例1烃与氧气反应
环节1
【教师活动】求1mol乙烯完全氧化可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根据乙烯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算出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思考1mol丙烷、1mol丁炔分别完全与氧气反应的消耗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分别算出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进行多个物质相关的物质的量的计算,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一下问题:
1、所生成二氧化碳、水的物质的量受烃中什么元素的影响;
2、1mol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物质的量与生成二氧化碳、水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二氧化碳、水作为中介,找出烃中碳、氢元素的物质的量与氧气的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求1mol某烃CxHy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得出 CxHy ~(x+y/4)O2的规律。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数字,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必须形成逻辑归纳,形成烃类完全燃烧的通式,对该问题的理解发展到质变的飞跃,此时学生达到进一步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0年广东卷30(节选)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Ⅰ反应生成化合物Ⅱ,与化合物Ⅲ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如反应①和②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1 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mol O2。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化合物Ⅰ属于烃,根据碳四个价键,可以推出分子式为C8H8,运用环节4得出的关系式,求得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10molO2。
例2《卤代烃――水解反应》复习
环节1
【教师活动】请写出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请写出氯丙烷、溴丁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出对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写出对应方程式,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以下问题:
找出断键部分;
2、比较断键前后的改变。
【学生活动】通过找出断键部分及前后变化,找到卤代烃水解反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请总结书写卤代烃水解方程式的方法。
【学生活动】根据卤原子找到断键部位,按照水解的原理,用羟基进行取代。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物质论,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才能对问题的理解上升到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3年广东卷30(节选) 脱水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应,例如:
(2)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考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可以推断出
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是。化合物Ⅲ与NaOH水溶液反应属于卤代烃与NaOH水溶液发生的水解反应,根据环节4所得结论推出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 + NaCl
三、小结
高考有机化学试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热点,其共同点是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取材新颖,考察灵活,从多角度考查知识与能力。加强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知识的复习及注重能力的培养对高考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无机化工题;流程图;复习策略
无机化工流程图题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题型,自2000年上海高考出现以来,广东高考也以化工流程图为一个常规题型,2010年广东高考大刀阔斧改革,取消X科,改考理科综合后,理综化学二卷只有四个大题,其中一道就是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因为在高一、高二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过此类题型,很多学生对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产生恐惧心理,当第一轮复习开始时,一旦遇到无机化工流程图题目,学生得分率普遍偏低,甚至有不少优生都在这个题上失分因而得不了高分。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笔者经过两年高考复习探索,分析了近几年的高考题,并与学生做了充分的交流沟通,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复习策略和思路,取得良好效果。以下笔者就如何提高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得分进行探讨。
一、无机化工题特点
笔者首先将近几年广东高考题中出现的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做一个对比分析,以便得出一些规律。
近几年广东高考题有关化工流程图试题分析表
总结特点: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是以实际化工生产为背景,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主线,结合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平衡理论、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经济常识、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理念等,试题背景陌生度大、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涉及物质种类多、反应不太熟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解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归纳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生产原理;除去所有杂质并分离提纯产品;提高产量与产率;减少污染,考虑“绿色化学”生产(原子经济性、原料循环、过程无害化);原料的来源既要考虑来源丰富,还要考虑廉价易得;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工艺简便可行且易于分离等。
二、备考策略
1.背景知识的积累
要消除学生对无机化工流程图题型的恐惧感,首先要消除他们对该题型的陌生感。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矿产、资源、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环保新科技等。在2010年高考前,笔者在媒体上看到佛山某企业有关碳酸锂的信息,由此向学生展开了解锂及其化合物有关知识的拓展,还介绍了IBM科学家有关锂电池的新研究方向等,在2010年理综第32题果然考到了β-锂辉石制备碳酸锂的工艺流程,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积累,学生在高考中没有陌生感,应对自如。在备考中,关注新材料、诺贝尔化学奖并将有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高考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原料和试剂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实验和化工基本操作、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等基本知识的积累。并要求对硫酸工业制法、合成氨、硝酸工业制法、氯碱工业、金属冶炼、废旧电池回收处理工艺等工业生产有全面的了解,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学《选修2 化学与技术》。还要关注第四周期的过渡元素(如Ti、Mn、Cr、Cu、Fe等)。
2.常见考点的积累
(1)原料处理阶段的常见考点。①加快反应速率:加热、搅拌、粉碎、研磨、增大某物质浓度等,或给出操作(如粉碎、研磨等),问这种操作有何作用(如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②溶解,浸出:通常用水、酸或碱溶解,如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得到可溶性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③灼烧、焙烧或煅烧: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等;④反应条件控制:结合题给信息判断。
(2)分离提纯阶段的常见考点。①调pH除杂: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沉淀除去,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到完全沉淀的pH范围,一般应满足两点:a.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b.不引入新杂质;②试剂除杂;③加热: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再有加热方法如水浴加热等;④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冰水浴)或达到冷凝效果等;⑤母液(滤液):考虑回收利用或者对环境的污染。
(3)获得产品阶段的常见考点。①洗涤(冰水、热水或乙醇):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②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水解:如MgCl2溶液制MgCl2晶体时必须在HCl气流中进行;③蒸发结晶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这两种实验方法针对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不同;④趁热过滤: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晶体而难以分离;⑤重结晶等。
(4)其他考点。①方程式书写:考查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配平;②实验仪器:考查常见仪器的用途、选用或组装;③计算:原料样品所需质量或体积计算、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④信息点:需要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进行回答,常见的有金属离子沉淀的pH范围、图像、操作温度的选择等。
3.审题能力的训练
对于无机化工题,第一步工作是看懂流程图,要弄清整个反应流程和操作流程,抓好物质变化这条主线,有时题目还会考到能量变化,需要弄清原料的预处理、主要反应、主要产品的获得、产品的提纯除杂、副产物的分离、尾气的无害化处理排放等。在读题时最好养成边读题边用笔画线、画圈并将物质或离子标注在流程图上,标注每一步物质的变化和走向,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和特殊物理性质)、制备(工业制法)和用途(尤其是特殊用途)的习惯。然后再看题目的问题项。
平时着力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要学会从流程图中找到关键信息和有用的信息,读题时要做到细心、细致、全面,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鼓励他们不要害怕陌生的题设环境,不要害怕陌生的物质。这类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鼓励学生大胆作答,敢于下笔,就算做错了也没关系,再通过老师的评讲课,分析错误原因,进行纠错提高。训练发散性思维,遇到困难时尽量发散思维想问题,搜索我们学过的、做过的情景,从中得到线索和启发。
4.表达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和规范的化学用语使用,在平时训练、测验中要严格要求,让学生逐步做到化学用语规范、化学学科语言规范、化学量表达规范、用词准确精练。每节课、每份练习中,凡是遇到化学式(或名称)、电子式、结构式与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解方程式等,都要让学生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输出信息。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按要求答题,书写错误失分等。还要训练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关键的动词、名词用词准确,仪器名称、操作名称用词规范。还有些工业操作如焙烧(煅烧)、酸化、水浸、水洗、浸出(浸取)、研磨、趁热过滤等也应该做必要的了解,高考题中经常出现。还有些操作要做到程序化,如与气体制备有关的整套装置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溶解往往需要加热、搅拌;过滤操作规范要把整个过滤装置映入大脑,从下到上有序呈现;过滤时如何洗涤沉淀、沉淀洗涤干净的标准等都是常见考点,这些操作的表达往往都比较固定而程序化。
5.反思能力的训练
重视讲评课的作用,讲评前分析得分率并以此为据对部分考点做重点讲评、主要和常见错例分析,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错例、借鉴其他同学的错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及时进行纠错并做好纠错积累本,用好这些自己和他人的出错资源以提升学习效率。
三、答题策略
化工流程图题型一般图形模式如下:
分析时抓住基本规律:“主线主产品,支线副产品,回头为循环”。力求做到:
1.看图有高度。一定要看懂整个流程图以及每一步的目的,要形成整体思维,不能看一步走一步。
2.读图有深度。分析清楚每一步发生的反应和生成的物质。
3.思考有方向。在化学反应原理理论框架下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思考。
4.答题有模式。正如前面备考策略所说,注意积累各类操作的固定答题模式,注重提升表达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化学教学显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降低了某些化学理论的要求,限制了化学计算的类型,明确了某些化学内容的深广度,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标准来看,对整个高中化学教学实行分段教学,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级都要学完化学必修课内容,并参加国家认可的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二、高三时仅对理科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志向学习化学选修课内容。这样,既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偏科现象,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由于现行教材维系新课程标准体系,仅将化学平衡、电解度溶液、糖类和蛋白质等内容整章、整个知识点地抽出,列为选修课内容,教材体系也未作大的变动。因此,在初中与高中必修课,高中必修课与高中选修课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衔接的问题。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大多数学生
初中阶段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完成化学的“扫盲”任务。高中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普及化学知识,增强文化科学素质,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多种社会选择能力。而高中化学选修课是化学知识的提高阶段,它仅对部分高二、高三学生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任务不同,因此要搞好三个阶段化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多年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化学教学的要求以高考试题的难度为标准,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学成了对付高考的解题训练。结果多数学生在高考这条羊肠小道上被挤下来,他们过着痛苦的伴读生活,毕业时没有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高一化学老师常在未认真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关系的情况下,加快车,赶进度,造成大批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低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学教师为对学生升学“负责”,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加深教学要求,以求学生能适应高中学习。如讲溶解度时引入了结晶水合物的结晶计算;大量练习有关过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从反应物角度补充介绍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规律。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都掌握不好,既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高中化学的学习。只有明确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性质,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任务。
二、教师要钻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教材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不再复述,而是加深、应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确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有关分子式、溶液浓度、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常见化学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氢、氧、碳、酸、碱、盐等知识,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学理论与概念,都是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进一步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立足于加强双基教学,同样有利于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的衔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但不能单纯考虑高中的学习要求,而进行拓宽加深,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介绍教材中选学的内容和选做的实验,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科学素质。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对于课程标准的常识性介绍或只作介绍不作要求的内容,不能因为不列入中考范围而不教不学,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空白,不仅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兼顾,相互配合,是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做好初、高中两个教学阶段教学衔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学衔接要讲究方法,注意教学效益
教学衔接的方法应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
一是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必修课开始时,可集中几个课时复习初中学过的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复习内容最好选择高中化学不再重述的,而对高中进一步学习有迁移作用的知识。复习时,避免旧知识浓缩复述,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提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篇8
关键词:目标叙写;新课程教学目标;主体;最低表现程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1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其效率的获得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目标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与设定。因此,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本着眼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拟定。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养,首先从练习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叙写(简称“目标叙写”)开始,将其作为主要抓手,深入了解目标叙写的意义和方法,据此设定出精细、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何为目标叙写
用“目标叙写”作为词条查“百度知道”,发现相关搜索结果虽较多,但却鲜有对此作精确定义且获得广泛认同的。于是改用“叙写”作为词条再查,发现基本都是语文课上常用的语言,认为“叙写”即“续写”,就是接着写的意思。我对“叙写”的字面理解认为叙写就是叙述与描写,目标叙写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叙述和描写。课堂的45分钟内,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被观察,被测量的。
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方面。
1.以认知性目标为例:
传统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隐含了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教师是否把教学内容教完,关注的重点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真的学到什么,有没有具体的进步;“理解”、“掌握”这样的内隐性的行为动词,是模糊的、抽象的、不明确的、不可控的,没有指出学生到底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时缺少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样泛化的教学目标必然带来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新课程提出将传统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目标,扩充成三维目标,但通常将三维目标分开写。三维目标分开写的弊端是,目标常常过于空泛,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不易把握,常常顾此失彼。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其中。
以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为例:
新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②使学生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效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原电池原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分组做实验,设计①Zn与HCl的实验、②Zn棒Cu棒未连接一起放入HCl 、③Zn-Cu-HCl原电池三组对比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原电池发生原理和形成条件,提高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并会书写原电池正负电极的电极方程式。至少能写出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形成的原电池以及两种金属与盐溶液形成原电池,这两类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原电池原理解释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被腐蚀的原因。能够书写钢铁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采用“写出”、“总结”这样可测量、可评价的结果行为动词,同时给出行为条件发生的情境,比如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完成目标行为,最后给出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二、如何进行目标叙写
目标叙写是对普通教学目标的分解、扩充和完善。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首先,将普通教学目标中的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例如,大目标是要求掌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小目标分解为能够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半径大小;更小的目标分解为比较同一周期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同一主族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不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半径大小。目标越精细,越明确,教师对“教”就越有的放失,学生对“学”就越有效。
其次,要增加了为完成教学目标所设计使用的方法。比如,为了达成学生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技能,我们采用学生实验的方法,边讲边操作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成学生辨认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我们采用先教师举例,给出定义,学生尝试练习,接着评讲学生练习情况,然后通过类比找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不同特点,学生再练习的方法。
最后,要增加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要求。例如,在学习教材必修二关于乙醇的相关知识之后,要求学生会书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至于乙醇的电子式、键线式不作要求;在乙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要求学生至少会写钠与乙醇的反应和乙醇被氧气氧化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对乙醇的消去反应不作要求。
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为例:
《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的学习目标:
1. 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书写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钠原子的结构,推测金属钠化学性质的活泼程度,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钠与水的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钠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能够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3.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整理总结问题的能力。会书写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渗透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阅读课本,自行归纳总结钠的用途,提高阅读、自学的能力。
5.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教学活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目标叙写实施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1.主体改变,引发深入思考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在格式中,不再使用“使学生……”“培养学生……”等常见语言。其实没有了“使”、“培养”,隐含在句式中的主体“教师”也悄然变成了学生。传统的课堂里,老师苦口婆心、周到细致地剖析每一个知识点,学生认真记笔记,机械地死记硬背,老师是课堂的“明星”,学生成了“配角”。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的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授课工作是否完成。主体的改变,引发深入的思考,也带来了教师行为上的改变。叶澜说:“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学生实践行为的作用。” 从学习写叙写教学目标开始,改变教师的观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讲的是学生都有趋向教师、接近教师,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只有教师真的觉得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会从老师的神态、语言、肢体动作中读到老师的爱和思想。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独立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1]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使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获得了延伸,学习的有效性自然也获得提升。
2.用心预设,带来惊喜生成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将传统的教学目标改写得更具体、更详细,更完备。这样的课堂还会象叶澜老师说的那样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吗?用心预设,是否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即兴发挥”?
以苏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专题1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为例:
教材第2页写到:“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在进行目标续写时有这样一条:通过视频资料看懂媒体报道中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从关心身边的环境状况开始,有意识地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目标叙写完成之后,根据行为条件的要求,我在百度等网站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PM10已经是“过去式”了,PM2.5才是“现在式”,所以,在课堂上增加了有关PM2.5的新闻、图片等。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关心时事的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PM0.3,因为有收集PM2.5的经验,所以,上课时顺势请同学们课后选择性完成学期化学作业:科普小论文PM0.3的介绍或者小论文“从PM10到PM0.3看中国的环保之路”,两个星期后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PM0.3的提出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但仔细想想其实是因为我介绍PM2.5引发的,由此而带动了学生对身边空气质量的关心和学习化学的热情。课堂不是电视节目表,一切按表播放。整个课堂充满了了解未知的好奇心,而且把这样的激情一直带到课后,成为课堂的延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精细的目标促成用心的预设,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带来意外的惊喜。
3.精细目标,成就高效课堂
表面上看,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只是比传统的教学目标添加了最低表现水平。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有了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的标准,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无意义的活动设计,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达成。 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有效的课堂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为例:
教学目标叙写(部分)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了解萃取的概念、原理及使用仪器。
(2)通过分组实验,学会萃取的实验技能,训练溶液的倾倒、振荡等基本实验操作,思考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3)能准确地选择萃取作为某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至少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单质,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叙写作为精心预设的一部分,是成就有效教学的基石。对于萃取这个实验操作,学生的最低表现水平就是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单质,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知道这两个实际的例子就可以了。那么,对于基础薄弱、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弱的班级,那老师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来介绍相似相容原理、介绍萃取的两种方式(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认为:“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我想以学生自己学为目标的教学,是我们希望最终达到的理想教学,那通过目标叙写的实施,带来更生动、更有效的教学是迈向理想境界的开始 。
篇9
一、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 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 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研究考点、夯实基础。
准确把握化学高考试题的考点和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正确控制备考复习过程的用力点,从而在复习过程中避免无效劳动和少走弯路。研究高考考点的基本素材是教材、考纲和高考试题,教材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源头,考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和蓝本,如果把考点看成一颗果树,教材是果树的根,考点是果树枝叶,高考试题只是果树的果实。在研究高考考点时要注意理解考纲的精髓和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分析高考试题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又不能局限于以往的高考试题的模式。例如,我们不能根据2010年和2011年选择题均有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问题,推断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一定有这种类型的试题,也不能根据2012年高考试题中没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就误认为这部分知识点不再是2012年以后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
转贴于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但是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复习中一要重视化学骨干内容和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等热点知识的高度重视。二是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揭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注重过程、优化思维。
高考复习过程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对比与归纳、演绎与推理的复习方法,使主干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不但可以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可以有效的优化思维过程和提升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只对表面的结论和现成的规律化进行简单的记忆,要注意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加工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各种概念,对于化学键的概念,要从粒子的结合方式上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对于离子反应,要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理解其反应本质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盐类水解的过程应从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从价态、所属类别等方面掌握其性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要从有效碰撞角度予以解释,有机物的性质要从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上进行理解等等。
学习是不断反思、总结和积累的过程,在复习中要学会一题多变和多题一变的练习方法,摒弃盲目依靠“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的费时费力的做法,例如在进行有关化学平衡常数计算问题的训练时、一要注意从三种浓度(起始、转化、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来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二要注意分析化学平衡常数与弱电解质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溶度积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3. 强化实验、提升能力。
化学实验方面的试题在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探究题也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化学实验知识在整个化学复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实验在复习的地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在教材分布比较零散,在复习中要注意多总结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好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要重视对化学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在复习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验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识:一是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二是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二是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四是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例如,对于过滤操作,不仅要明确操作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而且还要思考如果没有这样做,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再如,对于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要从适应的分离物质、操作的要点等方面理解两者的本质。
应对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实验探究题,单纯靠将这类试题进行训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利用典型的实验来提高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几个实验(苏教版课题3“硝酸钾晶体制备”、人教版实验2—4“硫酸亚铁铵的制取”、人教版实验3—1 ”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人教版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都是极好的素材。挑选适当的实验课题,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从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再到形成报告的全过程是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4. 细抓规范、落实表述。
篇10
[关键词]乙醇 化学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部分。初中科学已涉及乙醇的常识;高中化学中乙醇是有机物学习中的第一个含氧化合物,是对比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活性的有力例证和深化理解同分异构体的载体;乙醇是含羟基化合物的代表物质,是有机物转化和合成的核心。
2.知识类型:基本结构、性质、反应,属事实性知识。
3.编排特点:承上启下。既是对初中科学酒精常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乙醇的氧化及衍生物等的基础,为实验化学模块乙醇学习做铺垫。
4.呈现方式:直线式。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农业应用。
5.重点:对乙醇结构和羟基性质的认识,从结构领悟性质。
6.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催化氧化反应。
7.考点:接受新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尤其是乙醇参与的反应及衍生物。
8.深广度:初中科学要求初步认识,必修要求掌握其结构、性质、重要反应,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选修模块扩展到醇酚类、反应条件、多基团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写出乙醇的化学式、结构式、简式;能说出其物理性质;能解释其氧原子的成键特点;知道―OH的结构特征和对乙醇性质的影响;知道乙醇的置换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并能解释原理;知道其在工农业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熟悉实验-观察、对比-观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实验-观察-思考相结合;掌握预测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乙醇、乙烷、水、乙醛结构异同的比较,感受有机物结构美,增进交流和表达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
1.模型:球棍模型。
2.仪器:试管、烧杯(2个)、酒精灯、火柴、镊子、坩锅钳。
3.试剂:无水乙醇、钠、铜丝、澄清石灰水、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
4.其他:多媒体课件、纸巾、PH试纸。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讲授法、直观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杜康酿酒儿造醋”的历史故事引出“中国的‘酒仙’”“酿醋业的‘鼻祖’”,点明美酒和好醋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扩展]醋是在酒糟的基础上制得的,酒醋不分家;酒精学名是乙醇,常用发酵法和乙烯水化法酿制。
[设计意图]把化学、生活、历史典故结合,引领学生回顾和思考相关知识,也蕴含情感态度教育。
[设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乙烯和水的加成反应方程式,认真观察、对比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式。
[学生板书]
[学生结论]水分子以―OH和-H的形式分别加在碳碳双键的两端,形成新的含氧有机物。
[讲解]该产物就是乙醇。根据方程式试着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电子式。
[完成阶梯型问题]观察乙醇的分子式,有没有同分异构体?如果有,如何来确定其结构?乙醇的原子数?所有的原子是否共平面?观察其球棍模型并验证。从结构简式上看,CH3CH2OH 和C2H5OH哪种写法相对较科学?乙醇可看作由哪些基团组成的?
[学生结论]乙醇有一种同分异构体,通过考虑氧原子的位置不同来确定;所有的原子不共平面;CH3CH2OH较好,显示乙醇的组成基团和构架;可看作是乙基和一个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的新基团组成。
[设计意图]直观又简单的模型、抽象的结构、系统的表格图表等能引导学生把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结合起来理解,把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结合使用。
[讲解]―OH学名“羟基”(强调“羟”字的写法和发音),结构和大家熟悉的OH-相似。
[讨论交流]观察―OH和OH-,从电性、电子式、质子数、电子数、存在条件等角度分析讨论异同。
[PPT展示和讲解]观察并讨论乙醇、乙烷、水分子结构的差异。
表2 乙醇、乙烷、水的分子结构
[讨论]两两具有相似性。因此,乙醇可看作乙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取代的产物,或者水分子里一个氢原子被一个乙基取代的产物。
[设计意图]对比结构式异同有助于理解有机物结构演变和转化、概括基团性质和掌握有机物分类。
[设疑]“结构决定性质”,乙醇有哪些性质?与组成有什么关系?观察一组实验找寻答案。
[实验演示1]观察烧杯中的无水乙醇溶液,从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水溶性的角度总结出其物理性质。
[过渡]“酒香不怕巷子深”“酒有不同度数”分别说明了乙醇熔沸点较低、易挥发和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特点。
[设疑]乙醇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可从那些方面考察?
结论:酸碱性、可燃性、氧化还原性、跟金属或非金属反应、稳定性等。
[实验演示2]用PH试纸测定无水乙醇和乙醇溶液。
结论:PH试纸不变色,乙醇及其水溶液呈中性。
[图片展示] 酒精灯的燃烧。观察其火焰和燃烧的情况,预测反应产物。
结论:乙醇易燃,有淡蓝色火焰(酒精灯外焰颜色);产物只有CO2和H2O,是一种洁净和高效的燃料。
(反应实质:乙醇被氧气完全氧化的反应)
[组织讨论]酒精灯火焰并非纯净淡蓝色而是夹杂有黄色的原因?如何正确熄灭酒精灯?为什么灯冒要盖两次?
[设计意图]生活中少有酒精燃烧现象,而酒精灯的使用与酒精的性质密切相关,体现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帮助学生强化“熄灭酒精灯”的规范操作。
[回顾和预测]钠可以置换处水分子中的氢且反应剧烈。乙醇、水都有-OH,预测乙醇和钠能否反应。
[学生板书] 2H2O+2Na = 2NaOH+H2
[实验演示]钠投入无水乙醇中。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异同。
[多媒体展示]表3:钠与水、乙醇的反应比较。
根据观察现象,试写出反应。
[学生板书] 2CH3CH2OH+2Na?邛2CH3CH2ONa+H2
[设疑]对比观察上述方程式中乙醇和乙醇钠的结构式,并思考:反应机理和乙醇六个氢的活性的差异。
[讲解]钠同样能置换乙醇―OH中的氢,生成H2和呈碱性的乙醇钠,类似与水的反应;2分子钠只能置换出一分子H2说明乙醇―OH上的氢比和碳直接相连的5个氢原子活泼,即乙醇六个H原子活性不同。
[提示]有机物参与的反应,用单箭头(?邛);CH3CH2O-Na的写法不科学。“-”表共价键,而乙醇钠是离子化合物;区别书写乙醇钠和乙醇的电子式。
[练习]CH3CH2OH+2Mg?邛(CH3CH2O)2Mg + H2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是化学用语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知识迁移]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分析。
[讨论交流]说明两者常温下不反应;煤油主要成分是含C12~C16的烷烃(教材P58,石油分馏产品示意图)只含碳碳、碳氢单键,钠的保存证明了这两种单键很稳定。
[组织讨论]能否用酒代替无水乙醇做上述实验?
[设疑]氢氧原子在合适条件下可结合成水。乙醇中有两个氢原子、羟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其中的C-H键、C-O键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断裂,使得氢、氧原子结合成水呢?
[实验演示]灼热的铜丝反复插入无水乙醇中。
[提示] 观察并记录铜丝、乙醇的整体变化和细微变化;思考铜丝的作用;分析反应的本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思考与交流] Cu丝放火焰灼烧后有何现象?原因?Cu丝灼烧后迅速插入到乙醇中,观察其颜色有何变化?实验前试管口气味如何?反应后呢?原因?灼烧后的Cu丝插入到内焰一段时间取出后变红了,为什么?试着接触一下锥形瓶外壁,有什么感觉?
[PPT展示和讲解]根据观察现象和讨论结果,用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2Cu+ O2 2CuO
CuO+CH3CH2OH Cu+CH3CHO+ H2O
[讲解]对比观察发现:铜丝虽参加了反应全过程,本身也曾发生了不同变化,但其最终和最初形态一样(反应前后都是单质铜,氧化铜是中间产物),推断铜在该反应中做催化剂。反应实质是: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生成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新物质――乙醛。
[观察] Flash展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氧化过程,了解有机物的转化。
[板书]
[观察分析]生成水时,每消耗一分子O2需4个H原子;而一分子乙醇可提供2个H原子,所以共需2分子乙醇,即反应中乙醇和氧气的计量比为2∶1。醛基中的C=O双键和C-H单键位置、方向是一样的。
[思考与交流]观察上述方程式,思考反应中乙醇断裂的是什么键?该反应属于什么类型?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什么联系?
[结论展示]乙醇的羟基氢、与羟基相连的碳上的氢、氧气的氧原子三者结合生成水并脱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O2,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醇作还原剂把O2还原为水,铜作催化剂。乙醇被氧化的实质即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两者是不同程度上的氧化反应。
[设疑]灼烧后的热铜丝插入乙醇液面上方,现象和变化会不会改变?
结论:不会。乙醇易挥发,液面上方也有乙醇蒸气存在。
[过渡]在适当的条件(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存在时)下乙醛会被进一步氧化成乙酸,实质是醛基被氧化成羧基(-COOH)。
2CH3CHO +O22 CH3COOH(催化剂)
[知识扩展]从“酒的酸化变质”和“‘百年佳酿’的形成”两个角度,强化学生对乙醇多次氧化反应的认知。
[观察学习]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观察:理解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实质;球棍模型及演变过程的观察:了解乙醇到乙醛的演变及结构差异。
[自主阅读] “拓展视野”。
[扩展知识]曹操的《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明了酒易醉人的特性。适量饮酒可以健体,饮酒过度轻则引发酒精中毒,重则危及生命,应该警惕。
总结:熟悉乙醇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理解-OH的重要性质及对醇类性质的影响,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规律的体现。
[布置作业]完善小结用的系列表格;课外查询:我国的酿酒历史;交警对酒后驾车司机进行检验的原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功能;融入历史和文学知识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强化对乙醇的理解。
[练习]完全燃烧下列有机物1mol,耗氧量相同的是(AB)
A.乙醇 B.乙烯 C.乙烷 D.乙炔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纸手帕
[设疑]乙醇和纸易燃,而水可灭火。如果三种物质一起点燃,会有怎样的结果?
[实验]将无水酒精与水按2∶1混合,取一块纸巾在此溶液中浸透,用镊子夹住取出后点燃,可以看到火焰很旺,好像手帕要烧成灰烬似的。等到火焰减小时,迅速的用力一抖,熄灭火焰,再仔细观察,手帕丝毫没有被烧坏。
[解释]火焰温度过低。酒精受热从手帕中挥发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乙醇和部分水蒸发。水蒸气不可燃,却使酒精蒸气的浓度相对减小,所以燃烧不很剧烈,生成热量较少。汽化水和加热水蒸气,也消耗乙醇的燃烧热,导致火焰温度降低。此外,浓度为75%酒精燃点只有20℃左右,沸点只有78℃,而水的沸点是100oC,所以,酒精受热挥发、燃烧,部分水留在手帕上保护纸手帕不被烧坏。
[设计意图]该趣味实验将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起来,却与学生的常识和定向思维冲突,引发学生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明白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
- 上一篇:门诊妇科手术医生总结
- 下一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