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3:0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三化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和学习化学方程式,是正式进入化学殿堂的敲门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合理、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化学方程式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解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方法
1.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化学方程式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科学方程式,所以,想灵活运用就应该善总结,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和化学反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帮助大家积累总结经验。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二氧化碳(2NaOH+CO(少量)=Na2CO3+H2O)像此类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在写出盐的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盐的配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记忆时对于生成物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所以,对于如何写出同类的生成物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配平时,要注意到盐里面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加上一个氧化原子形成了负二价的原子团,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方程式提供的引导去作出准确的配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应该去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对于初三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化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去配平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说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化学方程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虽然对于刚刚学习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学习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在汽车上,都安装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内部装硝酸铵,当汽车受到严重的撞击时,硝酸铵就会分解产生大量的N2O,H2O,从而防止汽车内人员受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简单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3=N2O+2H2O。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机械记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生互动。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均采用填鸭式教学。由于课时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难免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成绩。
2.忽视图表作用。教材的撰写和编排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同时也是编者们的心血。化学教材中不仅有文字叙述,同时也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插图没有什么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
3.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讲到燃烧和氧化这一课时,老师们通常会将满足燃烧的条件和氧化的定义教给大家,并没有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
4.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的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不久就忘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还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增加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这对初三紧张的学习环境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二、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1.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课前给出学生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如在学习初三化学新教材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课之前,先列了一些提纲,由学生针对提纲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的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2.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反差,教师应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3.课堂上营造讨论的气氛。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三化学新教材《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碎,和生活比较贴近,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先列出研究的提纲,学生先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又适当插入新的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么一节课,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4.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
5.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一些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录相的形式播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6.课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也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如调查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如何,水环境如何等等。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7.总复习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及时突破,对于难点、重点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有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让学生选做“水样、土样酸碱性测定”及“几种盐的鉴定”,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注意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8.针对中考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其中专题可分为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物质鉴别、文字叙述推断题、框格型推断题等等。中考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
篇3
一、激发兴趣
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多数学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化学第一节课《绪言》中有三个演示实验,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加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都非常开心,而且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加深,部分学生的新鲜感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住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二、专心听讲
课堂专心听讲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当然我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听,而是主观上积极努力地听。比如在听课时可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下课后再征求老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其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看老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中还要积极地思考,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进而获得较深的认识。
四、灵活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学生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地记忆的,元素符号是需要适当地记忆的,但不等于死记硬背。如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必须掌握。开始学习化合价时对最常用的元素化合价可以用“卡通人”的形式或顺口溜的形式进行背诵,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铜、钡、锌,铁、铝三价氯负一,氧、硫负二要记清。但是,光是死背是不行的,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更牢,进而灵活运用。
五、加强计算
初中化学计算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中考中化学计算只占百分之十,但是属于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初中化学计算包括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由于计算题的综合度比较大,在解题时或概念不清,或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或式量算错,或比例式列错,或在进行溶液计算时公式记错以及数学计算本身的问题,在不同的步骤与阶段可能发生不同的差错,因而致使计算题得分率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仔细审题,透彻理解概念,找准关系,格式规范,强化计算,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订正,要真正搞懂;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解题的一般步骤为:一设(设未知数);二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关关系);三找(找出关系量);四列(列出算式);五求(求解结果);六答(回答解中问题);七验(验算解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
六、学会归纳
在学习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我们在学习时要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我们要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篇4
一、基本环节
(一)展示复习目标
1.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金属特征及与金属用途的关系。
2.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顺序,并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金属发生的有关化学反应。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
4.认识金属的锈蚀和防腐及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单元的复习要达到的目标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来一个先知道,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二)展示复习指导
本单元复习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快速阅读“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的课文,并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要点,绘制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熟记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绘制的结构图与同学们一道展示。通过布置适宜的复习的任务、告诉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回忆和整理,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因为学生都有具体的复习任务和方法,从而使课堂有效、有序,教师的任务是监督每一位学生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三)检测复习效果
第二课时,使用短小精悍的综合检测试题,题目可以用填空或选择等多种形式,针对本阶段教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拟定,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复习。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高低、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体现金属的活动顺序,铝、镁、锌因为活泼,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铁、铜等与氧气反应要求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写出铝、镁、铁、锌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3.写出铁、铝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及描述现象。
4.铁的冶炼。
(1)冶铁的原理:在高温的条件下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把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①请写出右边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请描述右边装置中的现象。
③为什么一氧化碳气体要早出晚归?
(2)冶铁的原料。
(3)炼铁的设备。
(4)为什么铁制品易生锈?
(5)如何防止铁生锈?
(6)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四)评讲
针对典型问题,教师要精讲,要能揭示知识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
(五)练习
精选一定量的题目让学生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
二、采用“学—教—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清楚明了的复习任务,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
(二)上课准备要充分
一是在课下精心准备检测习题,检测习题要真的能够起到对复习内容的检测作用。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高质量的提高训练题,设计注意简单习题与疑难易错习题要相得益彰,既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知难而进,起到复习、巩固、提高、迁移的作用,时间和数量上要考虑好,注意题目的灵活性和典型性,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也绝对不是学生做题越多越好。三是准备好精读的讲义,避免水来便开沟,这是最好的节约学生时间的办法。
(三)典型的例题练习、讲解、反思和总结都要舍得花时间
练习和讲解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类旁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反思总结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
(四)在复习课中,我们的复习不一定局限时间
篇5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1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2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3一、化学用语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
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
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
OH-NO3-CO32-
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SO42-PO43-NH4+
2、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
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四价碳;
三、许多元素有变价,
四、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2H2O+O2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
(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
(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
(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
(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
(9)生灰水[Ca(OH)2]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
(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CaO+CO2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
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空气、稀有气体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即醋);氨水;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6、有毒的:气体:CO;
四、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
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五、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篇6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郑长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三化学;创新教学
一、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
那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学呢?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国家是一辆汽车,那么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是它的发动机,而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工作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这就是创新教学实施的原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打破规矩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禁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决服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们只能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成绩很高,却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实现创新教学,首先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向老师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举例而言: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学生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物质都已经发生反应了,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为什么质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明确告诉学生“没有特殊的情况,这是化学家研究出来的,你只要记住就好了”,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必然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之路,如果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质量不守恒的发现,你可以多做一些化学实验,把你的结果记录先来,指不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哦”,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开发。
(二)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习惯就是直接按照答案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起到了相反作用的,学生习惯了把老师给的方法和答案进行记忆,自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懒得去探索了,而是直接等待老师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或者是与其他同学成立合作小组进行探索讨论,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能被开发出来了,学生愿意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探索,谁能保证学生自己所探讨出来的解题方法不比老师给出的答案更简单呢,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被开发出来了。举例而言:在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很少见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教师往往这个时候会直接把题讲一下,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在学生下次遇到新的方程式的时候依旧不会书写,那么,教师在教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一起去探索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解题的方式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多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创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新不只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变化上,动手能力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动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最不按套路出牌”的年纪,这个时候教师要放任学生去进行实验,学生可能会不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谁能保证学生自己试验的过程不是对实验步骤的一个创新呢,谁能说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按照教科书进行实验就会失败呢,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动手探索出了知识的来源,又有可能得到更简便一些的实验操作步骤,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是一件好事。
总述: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被磨灭殆尽,只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和思路进行发展,导致了学生考试成绩很高而独立思维的能力却很低,那么究竟如何来改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以上的几点仅是个人在教育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究竟是想要高分的学生还是高能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创新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初中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表现得比较积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化学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渐渐地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化学课堂上,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很认真地听教师讲课,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而有的学生三心二意,似听非听,这样的学生在班级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学生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相关的调查与了解,笔者现对其进行如下的总结归纳。
二、初中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
产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只是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是相互作用的。据调查显示,化学成绩差的学生,肯定是那些对化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同样的,对化学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化学成绩一定不好。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在学习初期学生对化学普遍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特别是进入抽象的粒子的结构和方程式的学习以后,学习难度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下降,这是形成第一次分化的重要原因。
2.化学基础薄弱,缺乏实践
初中化学教材结构比较严谨,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在教材的知识衔接方面,前后单元的知识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后一单元的学习通常建立在前一单元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如果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后面的学习就会比较吃力。另外,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也要及时更新,需要在已有技巧的基础之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学习技巧。否则,部分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进度,导致学习两极分化的出现。
3.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合理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而初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等抽象知识。这个阶段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化学学习分化更明显。初中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比较快,有些则不然,所以才会出现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
三、解决初中生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会提高化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化学实验是一种比较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思考,积极探索化学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2.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突破、分化知识要点
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是化学学习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化学第一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内容。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当学生接触到化学式时,就涉及化学专业术语的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每一节内容都是由化学用语组成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多次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与水平,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式、化学符号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化学知识,是突破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3.加强思维训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从化学学习伊始就开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踊跃发言、敢于质疑,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探求知识。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加强思维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
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解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关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学习,监督其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消除学习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篇9
进入九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需要我们联系实际生活,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例如在初三化学中,我们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因此,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求我们将其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从而片面地认为化学难学,由此便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当的学习方法对于化学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人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正确观察实验成为了我们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换言之,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启蒙课的实验,它们都是为使学生能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之后再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是注意到“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往往存在多个观察要素的实验,是很必要的。实验过程中,只有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具体、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我们应如何有序、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最后,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践。
这里的实践包括“做题”和“实验”两个部分。这里的“做题”主要是指做化学习题。无论学习哪一科都要保证做一定量的练习,学习化学也不例外,同样要保证做一定的课内外练习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理科的学习就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但同时也要懂得,题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比如类似的题目你盲目的做十道,还不如把其中的一题完全弄懂学透。学生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做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然而,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仅满足于最后结果正确,根本不去追究更深一层的理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学生还为数不少。这样的做题充其量只能说是“做对了”或“蒙对了”,并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做法,要更重视“过程”,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会做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注重不同的题型的归纳总结,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例如现在中考经常考察信息给予题,这类习题往往起点高而落点低。题目中的提供的是完全陌生的信息,但是会落实到学过的某一知识点上。通过仔细分析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它要考察的知识点,最后找出答案。对于其他类型题,同样也能找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其次,要注重积累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不断发扬;失败的经验要记录下来。尤其是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特别是不会的题进行积累,隔一段时间再重新做一遍,这样针对性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而对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记得更牢。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每次实验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学习方法 动手 观察 练习
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一、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了,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是物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生成新物质,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③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二、积极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是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
遇到问题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初三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