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9: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研究 难点整理

高中化学是高中各门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烂熟于心,但面对一道道化学习题时,仍旧无从着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为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笔者就通过知识点拓展、难点整理以及易错点分析三个方面对卤族元素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分析。

一、卤族元素知识点拓展

对于高中化学学习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进行知识点的拓展,便可以使原本抽象单薄的知识点变得具体丰满,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的建立一套良好的解体思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让学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对于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掌握所要教授的内容,所以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例如,在讲解卤族元素的时候,除了其基本的特点:其包括氟、氯、溴、碘、砹,简称卤素。其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其分子间的色散力也逐渐增强,其沸点、熔点、原子体积、密度也依次递增。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进行深入的讲解,对其进行拓展,比如其化学性质也很相似,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在取得一个电子后会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其具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其氧化性越强,所以单质中氧化性最强的便是氟。

例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颜色由深到浅依次为AgI>AgBr>AgCl

B、还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HI>HBr>HF

C、水溶液的酸性依次为HI>HBr>HCl>HF

D、光敏性依次为AgF>AgCl>AgBr>AgI

解析:正确答案为D。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其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气态氢化物或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稳定性减弱。AgX中随着F、Cl、Br、I的顺序,溶解性依次降低,颜色逐渐加深,光敏性增强, D错误。

卤族元素难点整理

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的难度大大加深,所以许多同学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难度的过渡,导致其将理论公式等内容背的滚瓜烂熟,但仍就不得解题的要领。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难点未能完全掌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对其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解题思路,帮助其快速正确的解决化学问题。

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中,化学性质是其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其具有如下化学性质:其可以与金属进行反应,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Fe除外);其可以与H2等非金属进行反应;其可以与水进行反应;其可以与碱进行反应;卤素单质间可以发生置换反应以及碘的特性反应等等。

例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水喝氯气进行反应:Cl2+H2O===2H++Cl-+ClO-

②氢氧化钠与氯气进行反应:Cl2+2OH-===Cl-+ClO-+H2O

③浓盐酸和二氧化锰进行共热:MnO2+4HCl(浓)()Mn2++2Cl-+Cl2+2H2O

④在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Ca2++2ClO-+H2O+CO2===CaCO3+2HClO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正确答案为B。反应①生成的HClO为弱酸,所以其应该用HClO表示;反应③中的浓盐酸可全部电离,故应该写成H+和Cl-的形式。

二、卤族元素易错点分析

高中化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易错问题,及时将这些易错点梳理通顺,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及时将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易错点进行分析整理并传授给学生,便可以帮助他们巧妙的避开习题中设置的“陷阱”,让她们在处理一道道化学习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卤族元素部分,其易错点有如下内容:氟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价,无含氧酸,但HFO除外,氟单质能与稀有气体发生反应,氟单质可以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由于分子间的氢键相互缔合,所以氟化氢的沸点非常高;溴唯一一个易挥发的液态非金属;氟离子容易形成配合物;在AgX中,溶于水的只有AgF,其不具有光感性;碘容易升华,遇到淀粉变蓝,其氧化性较弱;碘、溴溶于不同溶剂中,其溶液的颜色也不同。

三、结束语

高中化学习题,千变万化,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化学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共

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知识点拓展、难点整理以及易错点分析三个方面对卤族元素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浅要的研究与分析,笔者相信,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最高效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让她们再去爱面对茫茫化学题海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登俊.新课标化学必修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06)

[2]王丽萍.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06)

篇2

【摘 要】高一化学是衔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关键,也是高中生接触新的课程标准的开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关键和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关键词 高一化学;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课程作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是奠定高中化学在学生心中地位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建立形象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化学开始阶段花时间,花心思去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其更强调学生做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能简单地记住化学现象和结论。但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能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弄明白化学“是什么”的前提下,掌握化学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并运用公式计算“是多少”。从思维上来说,初中化学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化学现象,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化学模型,理解化学规律和原理。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将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三方面来提出做好高一化学衔接的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改变教学模式,做到新旧融合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必修一化学前面大部分是对初中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也就是一开始要上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化学课程会充满了好奇,却发现要上复习课,情绪上难免有些失落。如果教师依旧是采取列表归纳,概括总结式的复习,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将新知识和旧内容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激发学习热情,使复习课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参考各地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涉及初中知识的实验题目,挑选学生易错题目,汇编成一套题。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练习,让他们相互讨论,有不懂地方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初中实验在高考中一样有涉及,一样要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初中的知识从高中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考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考点。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结合新的高中学习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加学习兴趣。

二、完善知识结构,向高中延展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复杂度还不够高,课程要求上对许多知识进行了简化,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知识结构上往往是有缺陷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地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引入高中的化学课程要求并且用高中的知识来打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局限,从初中知识延展到高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只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例子,指出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的铜,就是还原反应。学生容易误以为氧的得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应明确地指出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Mg+2HCl)=MgCl2+H2和Fe+CuSO4=FeSO4+Cu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有氧的得失,而关键在于有化学价的变化。接着继续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导致化学价的变化。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从初中知识延伸到高中上来,也能认识到初中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

在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去迎接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知识强调记忆,而高中更侧重逻辑思维。初中阶段的讲一题,学一题,会一题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了,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用化学原理去解题,达到讲一题,学一理,会一片的效果,学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理解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课本例题:

配制500mL 0.1mol/L NaOH 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在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解题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无需过多地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道题中思考物质的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量对化学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三者的关系。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道题对应的考点。只有这样去学习一道题,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相同考点的不同考题也能游刃有余,提高化学成绩。

总的来说,高一的衔接教学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教师用心讲好“这一课”,即使是“炒旧饭”的复习,也能让复习课“炒出不一样的味道”,让衔接教学大放异彩,让学生以扎实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以充分的自信进入高中化学的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3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人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四、教会学生用脑去理解,大面积提高化学成绩

篇4

一、夯实基础

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任务并吃透教材,才能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中化学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高中课堂应在课程标准下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学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其探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营造化学教学情景,在这种教学情景的帮助下,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再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三、通过学生认知来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中生在思考问题时,有其局限性,一般都会局限于原有知识以及经验,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的情形,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使他们感觉到惊讶或是困惑,因此问题情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高中化学知识实际学习过程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上述矛盾均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形成积极地认知氛围与情感氛围,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地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学科目,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篇5

比如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标不出,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新课很难开展;再如教授离子反应这一课时,学生不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如OH-,CO2-3,H+,Na+,Ca+2,SO2-4等,导致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无法进行。

这些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举步维艰。再加上高一化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开快车,诸多因素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不适应感。上课听不懂,题目不会做,很多学生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过渡,成了高一化学老师面临的首个难题。2011年,我校高一化学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我们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除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高中老师要注意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打好基础。

二、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知识的衔接方面,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与义务教育衔接,即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由于初高中教学各自独立,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高中化学老师一般对初三教材内容不熟悉,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脱节,知识出现断层。

因此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掌握,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

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加深、完善,要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性质,典型两性氧化物性质,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常用方法,溶解度概念及计算,等等。还要注意总结初高中教学的盲点,即新的初中教材将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而高中教材又没有补充这部分内容,但在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高一化学老师在正式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初中知识。

复习之前先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针对学生这些掌握不牢,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和初高中内容连接上的盲点做重点介绍,如溶解度的计算,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基础概念,等等,而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则可以一带而过。复习时要坚决杜绝“炒剩饭”式的教学。

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地总结,那学生就会昏昏欲睡。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使复习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题目中,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翻阅工作,查阅当年的中考题、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和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初中考点,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精编出一份试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和讨论可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自然就认识到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情况,再组织几套复习题,覆盖初中所有重要考点,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

这样做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让其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一系列的习题可使学生明白化学“难题”如何去审题,如何去思维,既复习了初中的知识,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原理去解答各种问题,不能停留在讲一道题记一道题的学习模式上,而是学一道题会解一片题,并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调整好学习态度和方法,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初步学会从本质上理解每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每个问题。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

、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作用。

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篇6

关键词: 高一化学有效教学学习兴趣基础能力科学与人文融洽

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总体格局是:高一重在基础关,高二抓好素质关,高三严把提高关。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导科学学法,抓好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入门,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了发展的主体。笔者就如何实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谈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与高一新生的交谈中,发现一部分学生虽在初三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然而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却不高,而且或多或少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是恐惧的心理。他们认为化学物品既不环保的,又有污染,而且带有腐蚀性。因此在实验室里就会经常出现学生做实验时缩手缩脚的情景。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第一负责人王祖浩教授指出,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作用巨大,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学科,而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例如:对化肥的认识,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使用化肥,可以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地提高,然后教师向学生阐述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化肥并非有害物质,并非污染物,而是对人类影响重大的有用产品。多举一些此类化学有益的例子,可以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思维来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性精神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

二、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学法

有效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主要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化学。教学实践表明,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瓶颈之一,是学习观念和方法上的落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墨守成规,总是按照初中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把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到高中化学学习中来。然而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多而深,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能奏效,结果使得成绩急剧下降。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也是新高考方案的重要指向。联想、总结、对比是思考的主要方式。

何谓联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各方面知识和事物的本质联系起来,同时扩大到同一类事物的过程就是联想。例如:在教学制取氯化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联想:(1)从制气的装置上可以联想到制取氯气、氧气、氢气,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制气装置的一般规律。(2)观察反应物,并联想到其它氯化物和其它高沸点酸可做替代物。这样的联想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设计出可以联想的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归纳联结。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联想,深刻思考,在进行课堂小结、单元复习和综合练习的过程中强化训练指导。例如:卤族元素以氯为代表,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卤族元素的相关知识点联结起来。

内容零散、知识点多是高中化学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总结来抓住知识的重点,掌握学习的规律。学生一旦学会总结,而且善于总结,他们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不断渗透上述思维方法的指导,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并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抓好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化学模块学习中的学分,一要看其考勤情况;二要看其在终结性的考核中的成绩和过程性评价中获得的成绩。

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评价还是决定于高考。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发展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然而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难度越来越大,都有“解题难”和“没思路”的苦衷,这表明学生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构建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其也是一种能力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从高一就做起,运用于平时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具体的做法是:

1.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认真做好“讲、练、评”结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练习题和测试题,而且要分出练习的层次,注意从多种层面多种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

2.冲破思维定势的桎梏,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教师可通过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变形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灵活变换信息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法”,将一道题演变为若干题,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会解题,更要教会学生巧解题。例如化学计算,可以使用关系式法、差量法、估算法、平均值法、极值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讨论法等几种技能技巧。

四、有效教学的精神动力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高一化学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化学教育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求善的良好品质。如教师可以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及其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真正让学生懂得化学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结论的准确性,体验和感悟到“求真、求实”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介绍“燃烧学说”史料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具有科学严密实验设计、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拉瓦锡;有无法打破陈旧观念而留下终生的遗憾的舍勒、普利斯特里;还有陷入“无人喝彩”深深寂寞的罗蒙诺索夫;更有人们对自然奥秘艰苦卓绝并锲而不舍的追求。所有这些都将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实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以化学史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学《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

4.充分体现化学的美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缤纷的实验现象、精美的结构模型,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欣赏、享受和感悟之中,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这是教师应该遵循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认知框架。教师应有机地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和对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百含.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

篇7

【关键词】化学平衡;教学;深度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其中化学平衡更是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内容。化学平衡的理论,是学生在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和能量、物质结构等基础知识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学化学理论之一,它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就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能让学生的理解。那么该如何进行化学平衡知识深度教学的把握呢?

一、利用组会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探讨

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学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学科组会和教研组会对化学平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进行准确的把握。让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目标的制定中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之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基本能力[1]。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准确进行这一课时目标准确把握以及认识,并把它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来。我认为,这是教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标准。而通过学科组合和教研组合的力量,能够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加准确的进行化学平衡教学中的知识难度和深度,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结合历年高考考点以及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研究

化学平衡是历年高考中,化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2],是必考内容,而高中的学习,有很多程度是为了高考。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还应该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来进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在江苏卷的第15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的移动的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题以及福建卷的第10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题中进行了化学平衡中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题和天津卷的第6题当中进行了化学平衡图像的考察等等。还有其他地区高考中也有化学平衡知识的考察,还有历年中各种关于化学平衡的考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必须要结合历年的高考题来进行考虑。另外,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中,还应该结合本地和一些相邻地区的大考考题进行思考。这些大考考题的出题教师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化学教学经验,很多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高考考点的把握和预测。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平衡教学深度的把握过程中要对历练的高考考题和各种大考的考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三、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易错点

要想把握化学平衡教学的深度,一定要针对化学平衡中的易错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对化学平衡深度的把握才会更加合适。化学平衡知识中的易错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在化学平衡移动当中,气体混合物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然后再充入稀有气体和无关气体时的平衡移动情况,主要有两种:①在定温定容的前提条件下,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②定温定压的前提条件下,再充入无关气体或稀有气体,平衡的移动情况。

(2)勒夏特列原理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①对平衡体现而言,如对一种刚开始的气体反应,进行压强的增加,反应是正向进行,并不服从勒夏特列原理;②在反应中,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平衡条件,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进行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但当改变的是多项平衡条件是,就要根据各种不同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来进行移动方向的判定;③平衡移动只能减弱各种改变,并不能消除各种改变。

(3)在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经常不能从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变化程度来进行化学反应移动方向的判定,因为这种变化并不能直接的得到,而是要从平衡移动的方向来进行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确定。

(4)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具有方向性的,但是反应的速率的变化却并没用方向性。当外界的条件发生变化,对正、逆反应的速率是同步影响的。

教学永远都不是教师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利用团体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和学生的沟通,在进行化学平衡知识讲授时,要想把握好教学的深度,还得教师从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做出正确的认识,同时结合历年的高考和各种大考关于化学平衡方面知识的考题,认真总结化学平衡教学中的易错点,以此来进行不同难度内容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以及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这一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对这个知识更加感兴趣,也能有能力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学方面: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开学初,我就将全国重要省市20份高考试卷下载下来并在备课组内进行研究,重点是关注课改省份(宁夏、山东、江苏、海南、广东)的高考试卷,从试卷中领会新课改在高考中体现的精神。学习《福建省的教学建议》让我更清楚新旧考纲所增加和删除的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第一轮的复习基本上按照《教学建议》落实各知识点,复习范围较广。《考试说明》颁布后,我们的第二轮复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复习,《说明》中提到的务必复习到位,《考试说明》明确不要求的内容作大胆的删除。

2、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

复习备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确定复习内容定位,以高中化学教材为依托,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及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类归纳、异类比较、横纵联系、点面结合,认识、理解、全面整理知识,打通模块,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3、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这一届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面对新的教学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我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经常自我反思,寻找更好的,更适合我们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

4、博众之彩,吸取同行的宝贵经验

我多次参加晋江市化学协作小组的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传达给备课组成员,并付诸实践。经常听同行老师的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尤其是兄弟学校老师的课经过较深较广的探讨受益匪浅,使我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继续教育方面

篇9

[关键词]:衔接 预习 实验 复习 习题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肯定满怀憧憬与激情。学生如果有憧憬与激情,那么他们就会有学习与探索的欲望。我们若能抓住学生的这股劲,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高中的化学是很有趣的、只要用点心思也是很容易学好的,让他们喜欢上高一的化学,学好高一的化学,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学好高一的化学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转化,我用这样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的黄色就较深颜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来说,我们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化学的语言基础,但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不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原因是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而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星、走进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葛献峰、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G].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设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04-02

设疑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增强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情况等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恰当的设疑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设疑涉及到难度深浅的问题,深浅不当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过深则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惧怕的心理,过浅则可能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设疑更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问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可以穿插于高中化学的所有板块中,例如: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尽管可以设疑的内容很多,但在化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都涉及到,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疑在学生容易忽略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比较多,也比较直观、形象,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要看清现象是容易的,但这也容易使学生忽略编者按排实验的意图。例如: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时,学生往往会观察到有一层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酯层生成,但同时也很容易忽略酯层的厚度问题,若在此时设计“振荡后酯层的厚度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变化?”的疑问,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就容易把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的杂质乙酸与乙醇存在的事实,以及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的知识点。又如:在做Fe(OH)2制备实验时,学生往往会观察到沉淀颜色的变化,但同时又很容易忽略颜色变化的快慢和相应的实验操作之间的关系,若在实验后设计“怎样减慢沉淀颜色变化的速度”的疑问,学生就会很有兴趣地参与讨论,这将有利于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实验等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认识现象和规律的地方很多,但学生在观察时容易忽略某些现象或深思其中的原理,教师应在平时总结学生易忽略处,巧妙而恰当的设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使其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设疑在学生费解处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在难点之处设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启发思维,引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例如:在原子晶体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构成晶体的原子个数与共价键之间的关系是一难点,在展示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模型后,可适时设疑:“①摩尔二氧化硅晶体中有多少摩尔硅氧键?②摩尔金刚石、摩尔石墨中呢?”这样通过比较型设疑,在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比较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使学生加深对原子晶体中原子个数与共价键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有关原子晶体结构的知识体系。又如:在学习Al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时,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难点,可设计“制备等量的Al(OH)3怎样做最节约原料?”的疑问,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有关生成Al(OH)3的实验作一个整理,加深对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的理解。

三、设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

重点,就是学科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主干知识,是课的结构的主要线索。事实上大部分化学教师基本上都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知识。但是教学重点不应局限于知识领域,非知识性的品质培养,科学方法的教育,甚至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方面,都可成为教学重点。例如:在苯分子的结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苯的不饱和度设疑“苯分子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构?”学生进行各种猜测,然后提出凯库勒结构的两点假设:①六个碳原子形成平面六元环,6个氢是等同的。②各个碳原子之间存在碳碳双键与碳碳单键的交替。这时可适时设疑“这两点假设是否符合事实?可设计哪些实验去证明你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再提出三棱柱型结构的假设,进一步设疑:“这一假设是否符合事实?可以设计哪些实验去证明你的结论?” 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最后提出现代分子模型,得出正确的结构。这样通过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了解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四、设疑在学生易错处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例如:在Na2O2与H2O或Al与NaOH溶液的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出这一反应电子转移数目和方向,从而将学生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然后进一步设疑:“这样的表示是否正确?能真正表示反应的实质吗?”学生就会反思这一反应的实质,通过这一生动的课堂情景,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反应记忆,同时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将更深入。

问不在多,而在于精,任何设疑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不能仅仅为问而问。设疑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设疑除了讲究方法之外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思想可能会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想,巧妙的设疑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应在平时多总结如何更好地设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