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是探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乐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一般利用以下策略创设问题情境。

一、通过有趣的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生活中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要高中化学教师引导我们的学生细心观察,就会自然而然地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例如,在人教版化学(必修)《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我们厨房中的必需品,如何将它们检验出来呢?学生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跃跃欲试、各抒己见、积极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能在有趣的社会生活中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

二、通过实验对比,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师要根据同一实验主题,尽量创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问题情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研讨、交流、分析、总结,以致开启学生的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对比、反思,从而形成深入探究的新课题。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一节时的教学,教师通过演示Na、Mg分别与等量的冷水反应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与等量冷水的Na和Mg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再仔细分析两者不同之处,容易产生“结构不同决定了其化学性质不同”的问题。

三、利用问题矛盾性,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在实验中起到指导、辅助、促进作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分歧处进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学中让学生演示,然后通过一洁净的玻璃管向过氧化钠粉末吹气,用脱脂棉小心地包好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结果脱脂棉燃烧起来。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提出“为什么会燃烧”的问题,从燃烧的条件去思考又引出三个问题: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是否有氧气生成?脱脂棉是否属于可燃物等一系列问题。

四、通过改进教材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知识对高中生是很实用的,但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或实验的不足之处,所以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改进实验,从改进的不同方面创设以供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形成探究习惯,养成探究精神。如在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课本上是常用粉末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烧杯中加热制取氯气,其原理是用强氧化剂将浓盐酸中Cl-氧化,该反应需要加热且生成的氯气不易控制,能否用其他强氧化剂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不需要加热或生成的氯气容易控制或既不需要加热又生成的氯气容易控制,于是同学们从反应试剂、反应装置上开始实验探究。

五、通过层层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通过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阶梯式的问题情境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探究新的知识,会有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感受化学实验无穷的魅力。在教《非金属及其重要氧化物》第二节“成盐元素―卤素”部分,可创设问题情境如:①之所以把这些元素统称为卤素,这说明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应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这种内在的联系呢?”②观察分析卤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什么规律?(投影屏幕上打出卤素的原子结构及有关数据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与思考。③卤素应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④如何才能知道我们的推论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做实验)⑤为什么氟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与其他几种不一样呢?这样环环相扣,学生思维紧凑,而且发散性较好,使得本来平淡的一节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当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还有许多,但笔者认为以上五点策略是充分阐述高中生学习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只要高中化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更大、更好的策略突破,使高中生的化学成绩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活动与探究;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对于化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实验的观察、操作、探究等形式来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学会探究的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不大,仍然停留在以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的状态,缺乏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1.科学探究活动的特征

1.1具有双重的目标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指向具体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类问题,第二个目标是指向问题的本质,以此来解决问题背后的科学本质。1.2具有具体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一个概念或者一种口号,而是一个由若干活动环节组成的具体活动,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都有自己的探究目标,但是探究的具体活动过程基本相同。1.3具有特定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探究内容都有对应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学上有社会调查法,物理上有测量法,化学上有实验分析法。1.4具有有效的工具要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就需要恰当的工具来辅助研究,借此来通过表面现象来研究事物的本质。1.5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结果通过科学探究后获得的结果是能够经得起多种方法的验证和证明,探究的结果也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研究结果之上,作进一步的完善。

2.化学教材概述

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结构的编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整个教材以多个专题的形式呈献给大家,在专题下又分为不同的单元,单元下又细分多个栏目这样层层划分的。每一个栏目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内容的呈现上,设计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线索,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化学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提供基本技能。选修模块为学生的化学知识拓展提供了有效地途径,为学生的化学拓展提供了选择性和多样性。例如,在选修模块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就是必修模块中“物质结构基础”的进一步延伸。

3.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改进要求

3.1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内容不仅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还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另外,还要选择那些便于开展实验和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验。

3.2实验方法要新颖多样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尽量选取简单易操作,尽量包含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选取实验的设备。实验的场所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实验室,还可以是室外。实验的手段既可以是利用观察法、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法。

3.3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

选取的实验内容要让学生能够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身边的化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活动与探究所设计实验的改进方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从整体上来看,首先是给学生讲解一个较为高大的化学概念,然后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1离子检验与焰色反应的实验分析

开展NH4+、Cl-、SO42-三种离子的检验和焰色反应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质检验,对以前学过的相关离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复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完成对旧知识的巩固。对于这一实验的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但是在活动与探究方面却还不够。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欠缺。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家庭实验的形式,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效果会更好。改进方案1:来自瓶中的彩焰首先,在小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在瓶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盐,将其配置成为饱和溶液,再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配置好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备用。其次,找一清洁的废旧香水瓶,并将调配好的含有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倒入香水瓶中。最后,点燃酒精灯,将香水瓶冲准火苗挤压,使含有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喷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就可以看到不同色彩的火焰。改进方案2:用木炭代替铂丝观察焰色反应在观察焰色反应时,使用铂丝来检验的时候需要用钴玻璃的遮挡才能够清楚看到紫色的火焰,这样的操作过于繁琐。可以使用沾有酒精的干木炭代替铂丝,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并点燃作为火源,将要检测的离子盐撒到火上,由于酒精的燃点较低,离子盐很快就会燃烧,这种方法得到的现象持续时间长、火苗更清晰、操作更加简便。改进方案3:用棉花做火源再观察焰色反应的实验中,将占有酒精的棉花团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团上放上要检测的固体物质,直接点燃,就可以看到相应的现象,这样的操作火苗非常大,颜色也更加明显。

4.2碳酸钠的性质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物质的检验,并通过实验来了解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实验2而言,这一实验的安全性较高,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操作,唯一的不利因素就是对实验装置的打孔处理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的办法,提高实验的操作性。改进方案:用具支试管、医用盐水瓶塞、一次性注射器、气球、细棉线来组成实验装置,避免了对实验装置打孔的麻烦,利用注射器有效的避免了盐酸的挥发带来的空气污染。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药品的数量要控制好,不宜放过多药品。4.3Al的性质实验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该部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的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但是缺乏必要的活动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问题,另外,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改进方案:铝能和水的反应吗?实验方案1:将铝的表面用砂纸打磨干净,之后迅速放入水中,并对水进行加热,观察铝和水的反应。实验方案2:将铝先与盐酸反应,去除表面的氧化膜,之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在放入水中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方案3:将铝片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之后用蒸馏水洗涤,再放入水中加热观察反应状况。通过对上述实验的观察,总结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发现铝是可以与水反应的,之所以能够用铝锅烧水是因为铝锅表面有一层氧化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过于爱干净经常用砂纸打磨锅,也不要用铝锅长期放置偏酸性和偏碱性的食物,否则就会影响容器的寿命,更会影响人的健康。

5.结语

通过探究性的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和化学概念,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中学到知识,享受到探索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了有效的完成该课题的研究,笔者对苏教版的化学实验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都能够开展,基本上符合化学实验设计的初衷,但是也有部分实验没有凸显出新课改中对关注学生活动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文中虽然选取了部分实验做了简要的改进,但是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化学实验设计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2

篇3

学生如果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例如,在高中第一学期,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第二课堂———化学兴趣小组,给学生演示白磷自燃、滴水生烟、火龙写字、水下生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兴趣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这样为高中要学习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在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结冰、有刺激性气味,但容易忽略反应物成糊状.为了使学生能够观察注意到所有实验现象,应先让学生看清楚两种晶体的状态.观察化学实验,不只是动动眼睛和其他感官就行,还要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如,在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三种试剂的滴加顺序为什么是乙醇、浓硫酸、乙酸?”“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导气管口接近液面而不插入液面以下?”“为什么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的乙酸乙酯如何分离出来?”“若振荡装有酯的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等问题.这样,既防止学生把做化学实验当成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从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又能达到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实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将习题改为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教学中,先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制备,发现只能瞬间观察到白色沉淀(几乎分辨不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容易观察到百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呢?”“可采取哪些措施使得到的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能够保持较长时间不被氧化呢?”诱导学生动脑、组织学生讨论,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一是加入少量铁粉,二是用油脂或苯做隔离层隔绝空气,三是放入氢气,四是以铁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硫酸钠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备等.改进后的实验白色沉淀现象明显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四、实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例如,在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问:根据苯的分子式判断苯是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接着组织学生写出苯可能的结构简式,我在写出苯的凯库勒式结构,让学生预测苯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分析论证评价交流.组织学生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化学兴趣小组、家庭小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篇4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以高中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三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活动如何与探究式教学法有效结合作为切入点,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作一番探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探讨――三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活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如何与探究式教学法有效结合

1.演示实验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学生“看实验多,做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实验少”的状况,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教材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栏目之中;同时还淡化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把大量的演示或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因此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许多人误以为“演示实验教学过程缺少探究性”。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演示实验”不具有“科学探究”的功能,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向“科学探究”方向转变的今天,“演示实验”这一实验教学方式正遭受诸多质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不能单纯理解为成功的演示,教师的演示贵在引导和启发。即使是失败的演示,教师也应从各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在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避免实验失败。教师除了准确示范外,更应该注重方法指导和思维启迪。在指导学生操作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等各方面都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启迪。例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我们可以分别设计“成功的喷泉”和“不成功的喷泉”引导学生对喷泉产生的条件展开思考与讨论。新课程中添加了很多旧教材中所没有的实验,这些实验中有些是现象明显、操作难度不大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把这些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并让他们模仿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启发他们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就有关的化学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这种教学手段笔者已经尝试过多次,效果甚佳。例如关于氯水所含微粒中H+、Cl-的检验;溶液中Fe2+离子、Fe3+离子的检验等。

2.分组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式学习”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究实验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实验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探究实验的实施往往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并动手探究,最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变“教学主体”为“学习向导”,使课堂教学不再沉闷乏味。问题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等多种作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比如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必修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一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商代的青铜器保存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图片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表演只有二十分钟就燃放了数量巨大的烟花两个反应,进行对比,说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为什么青铜器年代久远而未发生很大的变化,可是烟花在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完全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哪些因素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些问题情景的设置,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得出结论,当学生完成了自己设计好的实验后,如果不及时反思,那么学生的能力将得不到提高也会失去探究的热情。所以及时的总结反思非常重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反思,让学生独立想一想、问一问,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三、实施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极为突出。教师要要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诸多教学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均衡落实,让化学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所以在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首先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例如:在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硝酸》的性质时,学生会了解到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了金、铂。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引入了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听的很认真、很专注,并且对于硝酸的性质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学生们也深深的被玻尔的聪慧和爱国主义热情所感动,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并由此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是对学生毅力的很好考验。例如: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的原因及如何引发喷泉的操作。然后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气体和溶液来引发喷泉,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而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成功了的小组继续探究,失败了的小组进行反思找原因。通过这一实验探究,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精神。又如: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节时,为了拓宽视野,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良,利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以演示交流的方法在组间进行互评。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们分享合作的成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富有特色化的课后作业和个性化的批阅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我的课后作业题目中经常会出现“除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外,你还学到或体会到什么?”这样类似的问题,起初学生们只是将课堂的知识总结作为答案写在本上,后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平等交流,渐渐地学生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的回答也就慢慢丰富起来,许多社会上的热点环境问题都有可能在学生们回答中出现。比如:在我们学习了《电化学》以后,有一位学生就在他的作业中写道,“要发明一种用于电动车的光能电池,这样既轻便又可以缩小体积,当然还有要考虑到成本不能太高,…”甚至还大致画出了电池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布置,可以使学生有效的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更多的也讨论到了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在《元素周期表》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门捷列夫是一个××家”来形容一下这位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出来,有人写是预言家,有人写是哲学家,化学家,幻想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这对学生是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的批阅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个性化的批语,进行个性化批阅,把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独到的解题思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鼓励等信息,通过作业及时传达给学生,如“你很有潜力,加倍努力”、“作业完成很认真,字迹、卷面很清晰,保持下去!”等等。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就一定要注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掌握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的成功、更加丰富多元化,培养出勇于创新和探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内容;选择;创新;探究;质疑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化学实验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本文从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报告设计等方面来探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1 分组实验要增加创新内容

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场所。科学地选择学生实验内容,体现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任务

1.1 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把实验的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明确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一,是把部分验证性实验的顺序重新进行探索性设计。例如,氯水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混合后的溶液是否有漂白作用就可以按照“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顺序去进行。通过上述改变可激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二,是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操作方法等方面去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例如,高一新课标必修1教材中碘水的萃取分液实验,如果两次萃取后所得碘水溶液颜色仍很深,失败原因就有多种可能:加入的萃取剂量过少、碘水中含有KI、碘水的浓度太大、操作时没有充分振荡等,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途径之三,是揭开迷惑性的实验假象。例如:淀粉化钾试纸检验氯水时,总是在接触氯水的试纸中央出现白色,许多同学认为是氯水的漂白作用造成的。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探究后,得出了结论:由于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把生成的I2氧化成IO3-,故不出现蓝色。这样使实验所具有的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多种功能得到较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就会和谐发展。

1.2构建创新性学生实验内容

在选择学生实验内容时,应注重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内容或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内容,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1.2.1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遴选创新实验内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设计的优秀实验修改后作为学生实验内容,不仅大大提高了设计实验的学生本人的实验兴趣,而且也激励其他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实验,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在数百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筛选出数个课题中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例如,把获得南京市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的课题“用锰代替锌制备氢气”中的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锰与盐酸的反应速率的测定”,由于实验内容新奇,学生探究气氛浓,实验效果极好。

1.2.2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遴选创新实验内容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分组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化学的理解、开拓视野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例如,在高一实验中可加入实验“测定白酒中酒精的度数”,考查学生的蒸馏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可用于“学生创新实验”的资源很多,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整合学校、家庭实验资源,到做全面、多样、开放、可操作和实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地、学校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开发家庭实验小实验,设计一些简易的实验内容,如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测定自来水中的Fe3+等。

2 实验过程要有创新情境的构建

2.1 整合实验课时内容,构建探究环境

探究性实验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最佳载体,也是进行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每一节实验课上,设置1-2个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新课标教科书必修1(人教版)学生实验内容的课时可按下表分配:

2.2重视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内容,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求知欲强,在学生课堂实验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实验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要耐心解释,并鼓励自主探究。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氯水与淀粉碘化钾试纸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发现滴有氯水的试纸的中央出现了白色,液滴的四周出现了蓝色。为什么?是氯不的漂白作用吗?由此,全班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有同学还把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网上进行了讨论,教学效果很好。我们也把该实验增加到了学生实验内容中。

总之,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

3实验报告设计要体现创新精神

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后的书面总结并包括数据处理,其在设计的内容组织上要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要留有学生创新思维、探究实验的空间。例“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实验报告可包括:

实验目的、仪器、药品;实验名称;实验方案设计、装置图、操作过程;实验现象记录、结论;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探究方案,对本实验的创新设想;教师意见及评语;实验总成绩等内容。

4实验习题设计要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解答实验习题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在实验习题设计中,如能有计划地挖掘一些开放性、趣味性的习题,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物质的分离实验中,可以设计测定白酒中酒精的度数实验习题:

1.实验目的:考查学生的蒸馏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创新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白酒的酒精度数的测定,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实验步骤:

学生自行设计,主要内容是:用量筒量取150mL白酒于锥形瓶中,加入100g CaO,振荡。倒入蒸馏烧瓶中蒸馏,收集温度在75℃―85℃的馏份,用量筒测定酒精的体积,计算酒精度数。

3.探究内容:

A.加入100g CaO的作用是什么?

B.不加入CaO直接蒸馏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C.蒸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对开放性实验习题的解答,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实验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自主探知,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胡家坤.化学实验的延伸[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8.

篇7

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因此采用知识线索、思想线索和方法线索“三线合一”教学思想设计教学,从现象入手,与思维联系,同时以电导率实验为载体,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并分析归纳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关键词]

三线合一;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三线合一”内涵及其教学设计的价值

匈牙利的哲学家贝拉・弗格拉希曾经说过:“科学的一方面是方法,另一方面是理论;它是二者的统一,而不是同一”。知识、思想、方法是学科的核心要素,化学学科有自身独特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三线合一”概括讲,是知识线索、思想线索和方法线索的统一。其中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就化学学科而言涵盖了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知识。思想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抽象的一种具体的认识概括,化学学科思想则是对化学学科本质、规律以及价值的一种理性认识,从化学事实性知识中提炼出的化学观点,同时“它是多角度、多层次,且与化学知识、化学发展以及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1]。方法是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操作的总和,在解决化学学科问题过程中形成和运用的规则、方式和手段等。线索则是指存在的逻辑顺序。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三线合一”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知识线索、思想线索和方法线索统一的视角下,从知识线索的逻辑上去融合学科内容的思想线索以及方法线索进行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三线合一”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行探究,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促进从学科的角度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思想形成。

二、离子反应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文以“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为例,从“三线合一”视角下设计教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选取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内容[2]。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既是对前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的深入,又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是秉承一脉的,这样的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顺序。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能够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同时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离解成离子,掌握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并且积累了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前认知为本课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离子间的反应涉及到微观过程,学习起来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认知障碍,于是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突破放在了离子反应概念的建立上,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基础,将教学重点确立为:认识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三、离子反应教学过程设计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是一节化学概念教学课,“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3]。在学习化学概念时,不仅仅是对具体概念的理解、辨析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将概念当作认识问题和应用的工具。本课以饮用的电解质饮料为题材,接着以“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情况设计探究实验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在区分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时,从实际例子分析归纳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再由教材出发引导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最后用所学的离子反应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一层层深入的顺序作为知识线索。同时在知识逻辑线索基础中,将学生对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情况的深层次思想线索中的微粒观的形成与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线索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得以对离子反应的认识有“从理论抽象到思维具体”飞跃。

【教学过程】

[板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生活问题,剧烈运动之后,大家喝水吗?

[生]喝。

[师]其实喝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当的补充电解质,这是某市售电解质饮料的离子含量表。

[投影]

[师]补充的电解质到哪儿去了呢?其实呀,他参与到人生命活动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中去了。

【设计意图】“三线合一”视角下“导入新课”的设计思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展示生活中运动后补充电解质的做法和市售的电解质饮料,提问补充的电解质都去了哪儿,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并做出回答:其实它参与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中;在第一课时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在此引入电解质饮料题材既是对电解质内容进行回顾,引出饮料中含有各种离子的化学学科知识,又将思维转入微观领域,融合了意在激发学生探究水溶液中离子的反应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将观察到的事实通过思维活动给以概念化的处理。

[举例]下面我们以硫酸、氢氧化钡为例研究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引导]硫酸、氢氧化钡溶于水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生]Ba2+、SO42-、H+和OH-

[师]如果将这4种离子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哪些成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验证Ba2+和SO42-结合成BaSO4?如何验证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

[生设计方案]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比如:混合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加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变蓝,加酚酞、石蕊试液检验酸碱性变化,测量混合过程导电性的变化等等。

[师]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带领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并修正,最后得出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大家猜一猜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离子浓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学生一般只能才想到离子浓度减小。

[师]下面选用电导率传感器来研究这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电导率的变化可以表征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实验操作]向稀Ba(OH)2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稀溶液的导电情况,间接表征离子浓度,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稀H2SO4溶液,观察溶液中发生的现象和离子的浓度变化。(为保证充分反应,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混合溶液)

[实验图形]

[生,心理过程]进行实验时当学生发现曲线走势和他们预测一致时便自然消除怀疑态度,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当曲线又开始上升时,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师]随着硫酸的逐渐加入,离子浓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因为Ba2+和SO42-结合成BaSO4,H+和OH-结合成H2O。

[师]最低点代表了什么意义?

[生]离子浓度为最小,恰好完全反应。

[师]离子浓度为什么和大家的预测不一样,又开始增大了呢?

[生]硫酸的继续加入又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

【设计意图】“三线合一”视角下“探索新知―离子反应概念建立(1)”的设计思路:以H2SO4和Ba(OH)2溶液反应为例,引起学生对该反应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回顾,并思考该反应离子浓度如何变化并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学生的答案大多是通过导电性实验来判断离子浓度变化。溶液中的具体离子虽然我们看不见,但上节课中学生见过通过导电性实验来获知溶液中有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重现导电性实验。选用电导率传感器来做,更能体现出滴加稀硫酸时溶液导电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混合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与微粒观的思维及导电性实验相融合,进而同化理解新概念。这样,能更好地完成课标指出的“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4]的要求。

[师]非常好,如果把向Ba(OH)2溶液中滴加的不是稀H2SO4溶液,而是稀Na2SO4溶液呢?会有什么现象?离子浓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猜想和预测

[实验操作]向稀Ba(OH)2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稀Na2SO4溶液,观察溶液中发生的现象和离子的浓度变化。

[实验图形]

[师]曲线有什么区别?

[生]发现离子浓度并未降到几乎为零。

[师]溶液中哪些离子还大量存在?

[生]Na+和OH-。

[师]什么实验现象可以说明OH-仍大量存在?

[生]学生观察到溶液未像前一实验那样褪色,这说明该反应有些离子并没参与反应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Ba(OH)2与H2SO4和Na2SO4的反应,的的确确是离子间的反应。

[师]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称为离子反应。我们可以根据有无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于是便增加了一种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师]在这些反应中某些离子浓度都怎样变化?

[生]减小

[师]对,某些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这就是离子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化学反应[非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本质:某些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

【设计意图】“三线合一”视角下“探索新知―离子反应概念建立(2)”设计思路:为了突破学生理解的复分解反应中所有离子都参与了反应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接下来仍用电导率传感器探究Na2SO4和Ba(OH)2混合过程中离子浓度如何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两组反应中电导率曲线进行比较,看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时电导率几乎为零,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数值较大。从而可知,稀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中所有离子都参加了反应,而硫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中只有Ba2+和 SO42-反应了,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仍大量存在,至此,学生已初步建构起“微粒观”,认识到溶液中的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某些反应物离子浓度改变。逐步地深化概念,能准确对概念下定义,引领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形成知识的理解、具体观念的建构,形成“将观察到的事实通过思维活动给以概念化的处理习惯”[5]。

[投影]练习1、将下面的六个反应进行分类,哪些是离子反应,哪些是非离子反应。

① 2H2 + O2 = 2H2O

②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③ NaOH + HCl = NaCl + H2O

④ 2Cu + O2 [] 2CuO

⑤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⑥ Zn + 2HCl = ZnCl2 + H2

[生]②③⑤⑥为离子反应,①④是非离子反应。

[师]很好,下面我们以②③⑤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复分解反应

[师]对,下面同学们分组进行下列实验,第1组完成实验1,第2组完成实验2,第3组完成实验3。

[实验,投影]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复分解反应的例子,试着根据生成物的特征,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生成沉淀,生成了水,放出气体

[师]归纳得很好,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就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满足一个即可)。

[板书]2、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

【设计意图】“三线合一”视角下“探索新知―离子反应概念应用”的设计思路:通过练习题巩固新知,强化理解,本着“充分利用教材,回归教材”的理念,接下来将②③⑤复分解反应(也是教材中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规范实验操作,这些实验都很容易,意在激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前认知,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师]在实验1中,CuSO4 与 2NaOH 反应生成 Cu(OH)2 和Na2SO4,而实质上却是Cu2+与OH- 反应生成Cu(OH)2 ,同时进行副板书,哪个式子更能反映出这个反应的实质?

[生]Cu2+ + 2OH- = Cu(OH)2

[师]对,像这样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就称为离子方程式。

[板书]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师]如何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练习2、请同学们以CuSO4+2NaOH=Cu(OH)2+Na2SO4为例来进行练习。

[生]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书写步骤:

①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气体、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③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

④检查反应前后电荷是否守恒,质量是否守恒。

[投影]练习3、下列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发生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氯化钠与硝酸银

②氯化钠与氢氧化钾

③石灰石与稀盐酸

④KOH溶液和HNO3溶液

⑤NaOH溶液和H2SO4溶液

[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三线合一”视角下“探索新知―离子反应的表达”的设计思路:学生思考回答Cu2+与OH-反应生成Cu(OH)2 沉淀,更能反映出CuSO4与NaOH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再尝试写出其离子方程式,然后大家共同总结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练习。

[拓展]长期食用菠菜豆腐汤易患结石

菠菜豆腐汤是传统家常菜,以其清淡爽口而受到人们喜爱。现代医学研究却表明,菠菜和豆腐不宜同时食用。菠菜营养丰富,但是菠菜里含较多的草酸(每100克菠菜中约含300毫克草酸)。然而豆腐里含有较多氯化镁、硫酸钙,两者同时食用进入人体内会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不但会造成钙质的流失,还可能慢慢沉积成结石。所以菠菜和豆腐最好不要同时食用。

【设计意图】拓展小结:为了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离子反应的知识解释:长期食用菠菜豆腐汤增加患结石机率的原因。

[课后思考]H++OH-=H2O除了能表示习题中KOH与HNO3的反应,还能表示哪些反应呢?

【设计意图】课后思考:对概念的深入分析应用可采取提供各种变式反应,对于更多的书写方面应用,则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去渗透和强化,在书写的同时加深从微观离子角度去分析反应实质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化学反应[非离子反应离子反应]

本质:某些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

2.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

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参 考 文 献]

[1]谢兆贵.学科思想方法与中学化学教学[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建构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

篇8

【关键词】农药学 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23-02

《农药学》是我国农药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性很强的、很有特色的并且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的合理设置,内容的科学安排,是关系到农药学学科及相关学科高级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体现的关键,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于2003年,在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专升本)、2006年植物保护(农药方向)以及在2005年新增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开设《农药学》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相对来说,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制药工程专业开设《农药学》课程要比植物保护专业所占的分量重,学时多,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跟实际生产相联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在有限的学时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牢固的掌握《农药学》的基础理论,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药学科进展,由此以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农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线,根据这门课的特点,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初步探讨。

1 农药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农药学课程主要学习农药学的基本原理,其内容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必须把理论教学与紧密实践教学相联系的科学性,并且照顾到学科的全面性,结合农药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农药的发展趋势,介绍新农药的创制理论,从对农药学科全面手型人才的趋势相结合,迎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的对实验课程进行设置。农药的创制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学基础,需要化学与生物学密切结合,因此,实验课程必须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觉地查阅本专业最新文献的本领,强化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技能,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生物农药、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农药环境毒理和农药销售与管理等,则另设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农药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2 充分发挥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海南大学的农药实验教学包括植物化学保护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制药工程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而且各专业实验课的学时设置不一,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掌握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学大纲的前体下,认真分析各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实验项目。例如原来的植物化学保护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实验内容包括一些剂型的配置和常见农药的鉴别,由于上边提到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已经单独设课,所以在实验课的内容上要作相应的调整,避免重复;而植物保护农药方向的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原植物保护专业的要多一倍,根据这种现状以及农药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的岗位的需要,我们对该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做了精心的选择,把实验的内容跟生产紧密的结合。设置了的农药水分的测定、农药可湿性粉剂细度的测定、农药乳液1稳定性的测定、农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以及常见农药结构的鉴定和农药质量的简易鉴别等内容,除基础性实验课以外,还适当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证明,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做好实验前准备

做好实验前准备,是保证实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预测难点、把握要点,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构进行分析。如在农药水分测定这一实验中,回流速度要控制在2-3滴/秒,学生在操作时常因为控制不好回流速度而影响结果等。

2.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为适应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新的要求,考虑到课内实验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课的效益,提前让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写好预习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内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2.4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适时启发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实践者和探索者,是实验的主体,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老师必须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比如有的学生对许多基本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有的同学连移液管都不会使用,可见其实际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养成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实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

2.5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验中,根据有关实验内容,采用2-3 人为一小组的方法进行实验,便于同学间交流和提高团队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6 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及时反馈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教师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与分析实验能力的错误与不足。在下次实验或者理论课的教学中,及时反馈给学生,适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实验能力。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大学《农药学》的实践教学,重点体现在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以及综合实习上。

(1)根据已经介绍的实验课内容的设置,针对社会需求和该专业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我们设置了一周的课程实习,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做到全面,又要做到有代表性,因此,教师设计实习的内容包括田间的药效试验、到农药销售网点现场进行农药商品调查以及到农药厂家参观实习三部分。

1)田间药效试验:植物保护专业和农药方向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还是去农药企业或公司,田间药效试验都是必须接触、参与甚至是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利用我校建立的植物类实验实习基地,开展农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实验,使学生掌握田间农药施用技术、药效试验标准、田间实验设计、田间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和掌握一项重要实用技术的机会,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参与竞争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达到科研性教学的目的。

2)目前我们已经在儋州植物化学保护总站建立了农药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到实习基地的实践,学生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农药品种,以及市场需求热点,把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机地结合,达到模仿性教学的目的。

3)到附近农药厂参观实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农药生产过程中的仪器及设备,了解基本的生产流程。防止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觉得生疏、理论和实际衔接不上,做到早接触,早准备,自己对哪个方向比较有兴趣,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侧重点,积极地为将来工作积累素材,达到视觉性教学的目的。

(3)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个农药学科相关内容的连贯性,我们在第6个学期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药课程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来缓解一方面是企业急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开放性办学,把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农药学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外基地,后者直接选择一些企业做为校外基地,请基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实用知识,同时让学生到基地去实习和进行有关实验,有利于掌握和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例如,我们通过与有关企业联系,建立了儋州植物保护实习基地、海南正业实习基地等,把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农药环境毒理和农药销售与管理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送到各部门分别去实习3-4天,直接接触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动态,有力地推动了农药学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农药的科研和生产销售中发挥较好作用。

综上,通过实践教学的几个结合,充分体现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起到了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实验的状况,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实验教学,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探索、研究,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始终,实现《农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范丽霞.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海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2004年论文集,139-140.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01,73-74.

篇9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探究教学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是建立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实验为突破口实施探究式教学。透过典型的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利用举一反三的原理延伸到其他内容中,同时抓住实验的异常现象记住化学的特殊状况,找出物质、元素间的差异。我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实验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特有的客观性、生动性、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进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必须改进实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例: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校实验员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其标签已经腐蚀掉一半,残存的标签纸上写着K,请你帮助该老师重新贴好标签纸。学生可以自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然答案可以是多种的。

二、贴近生产生活,进行实践探究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物质引入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物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物质,人类吃的和穿的基本上全是有机物”。学生立即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米饭、肉、油、蔬菜,水果,服装……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物?主要成分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作用?例如:把成熟的苹果梨和生的香蕉放在一起,香蕉会熟得快些,加深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用途的理解;介绍松花皮蛋中的”松花”是碱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反应来的,让学生有了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了解;碱性物质可降低农药的药性、如何鉴别真假皮革、食品中的添加剂常识、高温加热煮沸和酒精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感到学化学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是有限的,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探究实验都可以在家里完成,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实验,可以大大减轻学校的负担。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把“活动与探究”延伸到校外,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案例1:生活中哪些是过滤操作?哪些是蒸馏操作?哪些是蒸发操作?案例2:让学生思考,喝水丢弃的塑料饮料瓶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塑料饮料瓶的上半截可作漏斗,下半截作烧杯,用塑料饮料瓶也可制作储气瓶、洗气瓶。)案例3:可以用注射器、输液管制成充气、抽气装置。引导学生用家中现有的用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用醋酸除去水垢、铁锈的反应;食醋与鸡蛋壳的反应;土豆中的淀粉与碘酒的显色反应;水果电池;SO2和氯气的漂白性(用鲜花);分子的立体构型;晶胞的分析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球形组装。家庭小实验不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地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新课程充分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从真实问题入手展开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享受实验乐趣的同时,更要注意实验的过程。例如: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括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现象等几个部分,在实验装置中,则包含仪器、仪器的连接方法、各部分的作用、使用注意事项等;在操作中则包括装配拆卸顺序、操作步骤、实验条件和注意事项;在试剂中,主要表现在颜色、状态、气味、规格、取量等方面;在实验现象中,则包含颜色、状态、气体、沉淀、分层、声音、光、热、溶解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学生会逐步掌握有目的地选择重点观察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最后对观察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甚至还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比课后去记效率高的多,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应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例如:在学到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向学生介绍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浑浊出现),反应前后没有明显的现象,难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确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把这一难点分化,我想到了用塑料饮料瓶进行这一实验,在课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满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瓶洗净、干燥、透明),盖好瓶盖备用。实验时,打开瓶盖,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可以看到塑料饮料瓶迅速变瘪并伴随着“咯,咯”的响声(说明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立即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让塑料饮料瓶恢复原状,并让学生亲自上来实验,一会儿塑料饮料瓶又鼓了起来,学生觉得很有趣。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境于一体,创造“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

四、注重对比教学和典型教学

透过典型的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利用举一反三的原理衍生到其他内容里面,同时抓住实验的异常现象记住化学的特殊状况,找出物质、元素间的差异。特别是必修一中金属以钠、铝、铁,非金属以氯和硅为代表。教学中,通过实验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铝元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铝与酸、碱反应、氧气反应、铝热反应等重要内容,加深对铝性质的认识,从而了解铝的不同用处。而在学习某主族元素的时候,首先应就这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碱金属的过程中,选取钠元素为代表,通过对钠的观察、取用与储存方式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再通过实验钠与氧气、水、氯气、盐溶液的反应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其用途和制法。然后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掌握该族元素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这个过程中迁移能力很重要,要在对比中举一反三。

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门学科,贯穿始终的是化学反应。所以学好化学反应也就学好了化学的一大部分。无论教育体制如何变化,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所以学好实验、运用好实验是新形势下学好化学的“法宝”。总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尝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了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掌握了正确的科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启新,王云生.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成本会计 岗位角色法 实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与生存技能的培养为根本教育目的,并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切入点。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我校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历来就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岗位角色代入法”(简称“岗位角色法”)。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接近“真实情景”的学习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本会计中采用岗位角色法的实训目的与要求

(一)《成本会计》的课程性质及实训项目。

《成本会计》是会计及相关专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的主干专业课,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本文中实训的内容是“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是在学习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之后,进行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实训。

(二)成本会计中采用岗位角色法的实训目的与要求。

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对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相关账簿等的填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要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现代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内容和基本解决方法。最终能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专业兴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一定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实训指导与岗位的设置与职责

(一)实训指导。

首先要合理分组,配置优秀学生为“财务科长”,合理安排其他学生的“工作岗位”;建立“轮岗”制度;其次,对学生明确提出每一实训内容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目的和相关要求;再次,指出重点、难点、提示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各岗位学生分别动手操作。教师指导以个别指导为主,发现共性的问题,采取“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或采取“与教师互动”方式。

(二)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

岗位角色法的基本应用程序是:职业岗位群细化岗位角色学生岗位角色代入按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岗位能力考核。

本次实训配置的实训人员是笔者所在学校07大专会计2班学生,共30人。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一家“公司”,选择一名成绩优秀学生担任财务负责人,其他人就是该公司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因为人数及岗位数量的限制,各公司自行安排一人多岗的人选及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至少轮岗3轮。

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切实体验”,本次实训是建立在手工做账的基础上,我们对于成本会计的相关岗位进行了变通。岗位设置较为细致,具体设置如下:主管会计岗位;材料核算岗位;基本生产成本核算岗位;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岗位;制造费用核算岗位;产成品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出纳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等。另外在实训中需配置实训所需的凭证、账簿,胶水、曲别针、尺子、红笔等。

三、简要实训流程

假定,本例只涉及成本核算,而不涉及成本分析。

1、各明细岗位根据实训资料开设相关总账和明细账。

2、根据实训资料,审核各项要素费用,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进行分配计算。以各要素费用分配表作为记账编制凭证,或者以其为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明细账。

3、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4、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编制生产成本计算表,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5、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登记有关“库存商品明细账”。

四、实训总结

本次实训结束后,要求进行组内讨论,争取最终每位同学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至少保证一组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手工模拟实验的具体情况及完成实验的质量和工作量,在自评、组评的基础上评定实验成绩。

(一)成绩总结。

本次实训是在07大专会计2班中的首次正规应用,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气氛比较热烈,投入程度较高。特别是三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能够认真督促公司内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思考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积极与老师沟通,很负责任。在期末成本会计考试中,07大专会计1班和07大专会计2班的成绩有明显比较差距,无论最高分、平均分、还是最低分,07大专会计2班都比07大专会计1班要高一些。很显然,这次“岗位角色法”的实训对07大专会计2班的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问题总结。

在第一轮实训中,发现一个重大缺陷:大多数同学更多的只是在完成任务,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分工与合作。因此,又补充规定:设置“会计凭证传递表”,会计凭证在传递时,交接双方必须签字;后续工作人员必须检查她所接到的会计凭证是否正确;必须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实训材料方面,将数据以原始凭证的方式提供,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