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8:2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经验总结

篇1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递进式导学案;设计;应用

“分层递进式导学案”是经过不断地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经验总结得到的新型教学方式,尽管“分层递进式导学案”已经出现在教学大纲中,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用度不高,本文将对其在具体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初步的探究。

一、“分层递进式导学案”定义

教师依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与观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水平,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前提下,对不同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分层递进式导学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实现最优教学。

二、高中化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

教学步骤可以分为:

(1)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水平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将教学目标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低级学习目标指学生能够判断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是所有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目标,是必须要掌握的。中级目标指学生在实现初级目标的前提下能够解释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通过化合价、电子转移)。高级目标指学生在达到中级目标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用氧化还原反应解释现象。

(2)课前预习

首先,教师根据前面所提的“学习目标”,将学生按学习水平分成不同层次,分层方法可以灵活选择,对应的预习学案不同,在此,我们将学生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划分。我们以在高中化学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的预习方案为例:

(3)课堂学习

高中化学的课堂学习是对高中生最直接的知识教授方式,把握好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划分小组时保证每个小组中平均地包含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基础概念,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让学生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内独立解决。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向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请教,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在讲解过程中相当于巩固了新学习的知识,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到规定时间时,如果小组内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可以统一向教师提出,教师进行解答。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推断”时,对学困生的任务是能够写出有机物质的结构简式、分子式、名称,官能团的结构和名称、反应类型、反应条件等。对中等生的学习任务是在学困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写出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对优等生的学习任务是在中等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写出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以及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熟悉加聚或者缩聚反应方程式和成环反应等。随后,教师对学习任务进行检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困难程度的问题。教师应对学困生提出基础性的问题,提问的同时,能够使所有学生进行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中等生提出应用性的问题,在加深同学对基础知识的印象的同时适当激发全体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认识到自己对相关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对优等生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把握层层递进的原则:先问学困生,再向中等生提问,最后提问优等生。

(4)课后复习

同以上我们所讲的一致,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不同的复习任务:初级任务基础类型题较多,中级任务实用性题目较多,高级任务拓展思考题目多,拓展任务则是难度更高、更深入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对应层次的复习任务时,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

结语

经过众多优秀的高中化学教育者的实践,“分层递进式导学案”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灵活地制定导学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激发下,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参与性,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比如,如何做到对学生层次的准确划分,学生是否接受这种分层方式等等。希望“分层递进式导学案”能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邓海英.高中化学教学中“分层递进式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机智;高效课堂;教学系统;应变技巧

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当中,偶尔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学生就会突发奇想,问一些令教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再按照教师课前准备的计划来执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注意培养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教师要激发教学机智,洞察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很好地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对于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地利用教学信息反馈调整课堂教学

和其他功能系统相似,化学教学系统也需要利用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课前设计的教学安排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来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快地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学生提供的有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保证教与学有效地进行,获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旦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控制课堂教学,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二、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并设想学生接受学习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推测可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样,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本,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熟烂于心,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冷场,教师要换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进行设问。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期间,了解学生的基本爱好,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前面讲过的知识的接受情况。在课堂上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最后,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备课工作。实际上,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脑海设想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脑海中把课堂教学进行一遍。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思考相应的答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会增强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常见的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技巧

随机应变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稳重处理问题的一个标准。教师除了要具有以上的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控制自己脾气的能力等。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够做到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化学课堂中的偶然性因素确实很多,其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对于问题的设置难度比较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就比较容易陷入被动。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挑战,整个课堂可能会很活跃,但是学到的知识不多,或者学生懒得回答教师太过简单的问题,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对于班级里那些学习很是差劲的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和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对于教学进行有害无益。

第四,缺乏教学的有效设备,不利于课堂实验的展开。

第五,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提出一些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教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涉及。

面对这样的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下是几种应变技巧:

适当调节问题的难度,采用迂回的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现备课中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时,要及时地调整。要变换一下设问的角度,从其他各个方面做好铺垫工作,把思维的梯度适当放小一些。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教师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添加问题,增加难度,从而实现设定的教学效果。

顺势指导,注意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出现突发的情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尴尬。这时候,教师可以设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指导,把突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角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例如,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实验失败,这时课堂可能会陷入混乱的场面,教师可以顺势而来,问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从实验的环境和实验的器材等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

化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化学课堂当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事件,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加固自己的教学功力,扩展教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教材,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了把握。不能在自己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时,对学生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样对于以后的教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做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构建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2.顾雪莲.教学机智让课堂异彩纷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篇4

论文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相对原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创建一种以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创建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后的教育方针倡导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经教师点拨,进一步发展探究式学习能力,高中化学的学习尤其如此,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上。高效课堂的特点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较多,教学氛围民主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施高效课堂呢?我有以下一些感悟与大家共享。

一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是否有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只有具有现代教育观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老师,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理解与尊重学生,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都能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其次,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若教师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先亲其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信其道,学生因爱而学,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并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他的精神世界教育论文,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实现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自身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诙谐幽默,讲课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自然能打破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利用率,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备好课

教师备课是实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备好课,化学老师们可以在一起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所选用的教材,把教学目标细分解到每节课当中。然后大家就如何设计这堂课,以及为什么如此设计等问题展开谈论,交流心得体会,最后按照新课改要求并结合授课和学生实际课制定出合理的授课方案。因为“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对于化学老师而言,更要制定出学生的基本能力目标论文怎么写。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老师之间互相培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教师有备而来,更好的主导课堂,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使课堂变得紧凑,让学生积极参与,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最好的准备。当然要做到这些,事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查,明白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对症下药,才能实现高效。

三 合理的课堂调控

合理的课堂调控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合理的安排上课的时间。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学习,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做科学合理的分配,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把不同的任务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这样他们才能消除懒散,有紧迫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互动策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强化效果。再次,教师还要做好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准备,对一些意外情况,要能及时采取措施,机智灵活处理,维持正常的上课秩序,这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 采取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打破传统那种填鸭式、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让出一些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控制进程,实现目标,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前所说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化学课堂上定然少不了实验。因此根据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课,例如教育论文,我曾让班上各小组设计一个如何验证溶液酸碱性的实验,经过各组讨论之后,大家总共设计出了七种不同的方案,有的直接用PH试纸,有的用酸碱指示剂,有的是把铁放进去看是否有气体放出等等,最后再让各组动手操作用实验进行验证。这种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高效学习。

五 组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学生按基础条件,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成几个课外兴趣学习小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消化吸收的知识点,通过课外的学习来解决。另外,程度不一样的同学在一起,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反过来又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此外,要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证实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来提升下一次教学过程的设计效果,同时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上这些都是我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并且持之以恒,一定会对实现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6–79

【2】王桐.《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书臣等.《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5】汪泳,董静.创设愉悦情感的课堂教学【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09)

篇5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篇6

关键词:原电池;人体电池;实验探究及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61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重点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使基础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拓展了化学实验的功能,突出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作用。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加强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以此来巩固化学知识、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创造能力和素养。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原电池学生实验[1]进行了探讨、设计与改进,浅析如下:

1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电化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原电池是电化学的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渗透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的考题中。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电化学学习的兴趣[2],并通过适当的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电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

2003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第72页“科学探究”中,在研究电极材料对电池效率的影响时,只是提示可以使用两片不同的金属片、砂纸、滤纸、食盐水、导线、灵敏电流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原电池并进行分组实验。

3 教参分析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第84页“活动建议”中给出的方案是分别用Cu、Ag(正极)和Zn、Fe、Al(负极)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用导线分别将正、负极与灵敏电流计相连,将4层滤纸夹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务必使两极与滤纸紧贴在一起),再滴入食盐水浸湿滤纸做实验,并观察它们的差异。该学生实验虽然装置简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需要不断地更换电极,然后作对比实验,并且每次做实验时很难控制单一实验参数。

4 实验改进

针对以上实验方案的不足,我们设计了“人体电池”,经改进后的实验证明,效果比较理想,使整套装置更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材料易得、节约试剂(药品)、绿色环保、新颖独特和生动有趣等特点[3]。

4.1 实验仪器及用品

铝片、锡片、铜片、锌片、铁片、石墨棒、NaCl溶液(1 mol・L-1);砂纸、导线、滤纸、灵敏电流表、镊子、50mL烧杯

4.2 实验原理

原电池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靠电池内部自发进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的结果,这种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当外电路闭合时,在两电极电位差的作用下即有电流流过外电路,同时在电池内部发生电荷传递[4]。

本实验设计的“人体电池”,依靠人体当导体,左手和右手分别触碰的金属(或者是石墨棒)当做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两个手掌上的汗液中有盐分,即盐溶液,充当了电解液。当左手和右手同时和电极板触碰时,就相当于构成了闭合回路,由于两个电极电位存在差异,即有电流产生。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手掌上的汗液可能较少,所以实验时需要涂抹适量的食盐水。在实验前,我们随机挑选了8位学生,分别测了他们的内阻,内阻在900~1200欧姆之间,然后采用灵敏电流表测量实验中的电流。由于每位学生的人体内阻不同,从而导致产生的电流大小也不同。

4.3 实验设计

“人体电池”装置如图1所示。

4.4 实验步骤

(1)配制1 mol・L-1的NaCl溶液50mL。

(2)将锌片用导线与灵敏电流表负极相连,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先用导线并联,再与灵敏电流表的正极相连。

(3)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表面,用镊子夹取棉花蘸取食盐水涂抹电极板表面。

(4)首先让学生的左手触摸锌片,右手可以分别触摸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同时记录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小及方向(见表1)。

(5)让小组内两位同学手牵手,让一位同学的左手触摸锌片,另一位同学的右手可以分别触摸铝片、铁片、锡片、铜片、石墨棒,同时记录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小及方向(见表2)。

4.5 实验结果

4.6 实验讨论

(1)通过探究活动,讨论哪两种金属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时,产生的电流较大[5]?

(2)电路中原电池释放电流的大小除了受金属活动性影响以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4.7 实验说明

(1)实验所用的铜片、锌片、铁片的大小需要相同。

(2)实验时,如果手上的汗液较多,电极板上可不必涂抹NaCl溶液。

(3)依每个学校实验条件,可以随意更换不同的材质(金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4)实验时,根据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就可以判断电极的活泼性差异大小。

(5)实验时,如果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反向,则证明组装成的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向。

(6)可以得出结论: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

5 学生收获

通过本实验,不仅对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进行了深刻挖掘,同时对教材中某些不适宜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补充了一些问题情境,拓展了教材的思想与内涵,突出了实验的基础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明白人体是一导体以及安全电压等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也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并掌握一些常规的生活实验规律,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这是笔者在学生实验中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时的一点经验总结,在今后原电池设计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地探究、改进,采用更科学、更贴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晓红.几则电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化学教育,2015,(3):70.

[2]于永明.若干电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3,(7):44.

[3]许国霞,常季春,姚建军.原电池的微型化演示实验[J].化学教育,2013,(8):62.

篇7

一、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选择正确的复习方向,就是从哪里着手的问题。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制订好周密的、科学的复习计划,才能避免题海战术,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把握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研究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及深广度。如:考纲中有“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这项内容,但从教材来看,有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但从考纲来看,我们还是要作适当的补充,但也没有必要象旧高考那样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强化练习。

第二,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对比各种版本的教材。新课程教材不仅几乎涵盖旧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还增加了选修课内容,而课时却大为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把握好复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

第三,研究高考的变化趋势,明确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界定具体知识的整体层次要求。首先要研究新课程与旧高考的相同点。

第四、选择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选择例题和练习题是“复习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并非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练习会导致复习的有效性降低,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合适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要学会放弃。

二、抓住认知结构的几个“点”

“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坚实基础。在化学复习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点。高考试题中,70%的题目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该是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该作为高考化学复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会按照章节将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梳理一遍。在这个梳理过程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是一个复习和巩固的机会;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这个阶段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时机。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的充分理解。(2)对于不同的概念要能够区分。(3)熟练基本技能。

2、突破重点和难点,理清教材各个知识点。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提高,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逐个突破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分散重点和难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是分布在各个基础知识点当中的,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应该进行各个击破重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化解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合理利用“规律”破解难点。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都有对应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大多是在中学知识范围内根据经验总结的“规律”,对于这些规律的记忆,有利于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消除“白色污染”,如何解决“温室效应”,有关三聚氰胺、亚硝酸钠、达菲、苏丹红等知识,应从原理上进行理解,这样不但可深化教材的知识点、扩大知识的广度,而且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消除疑点。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涉及知识面广,但由于化学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疑点,对于这些疑点必须要尽早解决,从而对以后的提高扫除障碍。

这样“点”抓紧了,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站在宏观高度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一下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因为不同章节都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这一章一般用位构性的关系解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镁铝》这一章解计算题经常用终态分析法或原子守恒;《铁》易考查反应先后的规律;《电解质溶液》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应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考速率的计算时,别忘了单位的换算等。

另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我们平时就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它的规律,树立一个宏观的意识,到时候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譬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于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所给予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给予的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若是计算题,别忘了有目的的做题法,即设几个未知数就得列几个方程……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又能提高解题的速率。

四、建立错题集提高正确率

错题集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之所以出错,大多是因为知识点不扎实,所以对待错误要经常“见面”。时间间隔自己决定,比如一周,也可以两周或一个月,或学完书本的每一章节等,尤其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错题本,浏览一下,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作为以后复习的重点对象。长此以往可以进行两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完全掌握。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们肯定会在考试中有明显的进步,收获颇丰。

篇8

关键词:学习进阶理论;SOLO分类理论;中和反应;初高中教学衔接;认知模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24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研究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1.1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

近年来,在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中,学习进阶理论已成为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学习进阶理论[1]描述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同一核心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典型的学习路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分阶段和有明确路径的,教师更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向、路径和各阶段水平要求。对学习进阶的规划是对学生在不同学段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迷思概念、进阶目标及测评要求的描述,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学习、课程和评价领域[2],如Corcoran提出学习进阶应具有5个构成要素:进阶终点、进阶维度、多个相互关联的成就水平、各水平预期表现、特定的评测工具[3]。学习进阶理论可用于指导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对研制分阶段、划层级、系统性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

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来组织教学内容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研究焦点。从2009年欧亚拉美七国学者联合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出版[4],到美国以学习进阶形式将核心概念写入国家课程文件《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再到近期我国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标,以学习进阶形式统整教学要求与学业标准,都体现了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及其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关注。

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通过不同学段的主题学习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于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与研究方法:(1)美国Stevens基于实证测查和标准文件描述中学生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概念上的学习进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修正完善;(2)林建芬按照初中、必修、选修和高三4个不同学段,通过分析考纲、课标、教材并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和认知发展,梳理了同分异构体、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用语等核心概念[5~9]的认知方式与角度、知识水平,划分相应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进阶路径与教学建议;(3)周玉芝[10]提取化学电源核心概念及相应学段的目标,进而划分电化学的学习进阶;(4)庄晓文[11]选取电离、离子反应和勒夏特列原理作为电解质溶液领域的核心概念,从不同学段的概念理解水平分解、迷思概念、进阶目标进行分析,以学习进阶为统领设计教学过程;(5)谌秀云[12]、苗兰[13]、雷才[14]、童文昭[15]则以“低-中-高阶水平学习进阶模型”分别呈现化学反应、反应热、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化学核心概念与基本反应原理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建议。

综上,学习进阶理论揭示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对某种技能的掌握随时间推移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典型发展路径,可用于指导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

1.2 应用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在跨学段衔接中的学习进阶

为了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周期和阶段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彼格斯[16]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见图1),根据学生回答某一学科具体问题时的内部结构复杂性,将学生学习结果和思维结构分类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5种层次。前结构和单点结构水平属于低阶思维,多点和关联结构则为中阶水平,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则属于高阶认知,SOLO分类理论对思维结构的5个层级划分与学习进阶理论相融合、相映衬。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性质和抽象程度,将个体认知方式依次分为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5种方式,分别产生隐性知识、直觉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层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论知识这5类知识。学生认知发展方式和思维结构层次共同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发展阶段体系:学生总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发展也具有阶段性。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结果的数量(即掌握的知识点的多少),更要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的质量(即掌握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学习进阶理论将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划分为低阶、中阶和高阶水平及相应等级的学业质量标准,其界定过程要考虑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即对研究对象,认识角度、方式、思路的层级提升和进阶路径(见图2);其中认识思路指个体对物质和化学反应或相关现象或事实认识的有序性和思路性,认识深度指对于同一认识角度存在个体间水平差异或个体阶段差异。学生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各种形式表征化学核心概念。认知角度与思路的层级发展包括: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图像表征,可结合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跨学段学习中认知方式的学习进阶(见图2)。

2 基于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建构“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

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因其重要性列入中学化学学科100个关键词[17],对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化学概念的多重表征学习、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都起到重要作用。台湾学者邱美虹[18]选取了溶液酸碱性、中和反应、弱酸和弱碱的稀溶液这3个主题研究初三学生关于酸和碱的认识方式与前概念,描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推理或者解释的动态过程(见表1),并对高中相应主题的教学提出建议。综上,本研究将中和反应作为化学核心概念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实践研究法等,主要任务是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划分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水平与学习进阶路径,进而建立中和反应认知模型,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化学核心概念初高中跨学段教学提出分阶段的教学建议与学业质量标准。

2.1 学生中和反应概念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分类评价,通过课标、考纲、教材和教学实践研究,划分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路径和阶段层次水平。

(1)水平1(前结构水平):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初步认识酸和碱,在个人生活经历(如吃苦涩皮蛋等碱性物质时可蘸食醋)形成了中和反应的前科学概念,思维处于前结构水平。

(2)水平2(单点结构水平):初三学生学习中和反应时,要联系酸、碱的组成及溶液酸碱性检验,并从酸碱盐的物质分类认识中和反应的特点,较少涉及微观分析,思维处于宏观层面的单点结构水平,为后续学习溶液酸碱度与pH、复分解反应、盐的性质与用途等奠定基础。

(3)水平3(多点结构水平):必修1模块从电解质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从离子反应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与变化规律,从微观层面分析酸碱盐电解质溶液导电现象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宏观现象。必修2模块从化学键的微观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及在溶剂水中的溶解、电离与中和反应过程,并通过完成定性实验活动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伴随热量变化,中和热概念仅作简单了解。该过程中学生思维层级处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多点结构水平。

(4)水平4(关联结构水平):选修4模块通过定量测定中和热的实验理解中和热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从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Kw角度理解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通过酸碱滴定实验理解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测定未知浓度的碱/酸的实验原理,通过测定酸碱滴定曲线分析中和反应过程的微粒变化;最后从盐类的水解反应(即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盐溶液的酸碱性,基于勒夏特列原理应用中和反应原理来调节溶液pH的方法以改变沉淀溶解平衡,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价值。

(5)水平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高考测评对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的认知层级要求处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全国卷高考考纲要求[19]如下: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与测定方法,进行pH的简单计算;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与应用、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并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即多重表征能力)。

2.2 建构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认知模型

从初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三学习中和反应概念,到高中还会从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离平衡、酸碱滴定曲线、盐类水解、调节pH与沉淀溶解平衡等跨学段学习过程,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中和热、中和滴定原理、中和反应限度等,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将中和反应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初中阶段、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即4-1)、选修4后期(即4-2)4个建构阶段,高三高阶阶段是在这4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与思维重整,进而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见图3),包括认知任务、认识角度、认知层级与认知对象4个维度。

3 基于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探讨初高中跨学段的教学衔接

3.1 初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初中新课标对中和反应的要求[20]如下:(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了解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考纲要求[21]如下:(1)掌握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4)知道化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上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

(1)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物质反应到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如教材分别介绍NaOH与HCl、Ca(OH)2与HCl、NaOH与H2SO4之间的反应总结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

(2)一般到个别:从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到具体物质反应,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解答课后习题中“书写含Al(OH)3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选取盐的定义、中和反应的概念与中和反应规律、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并将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应用等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基于初三学生认知发展层级水平确定如下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1)认识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归纳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分析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通过微型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强化实验安全意识;(3)通过探究活动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加深对中和反应应用价值的认识,形成绿色环保化学、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3.2 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涵盖了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化学核心素养[22]。在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与后期、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经历了“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表征图表数据分析论证”等认知层级的提升与认知角度的转型。

(1)必修1和2模块:学生学习电解质、离子反应时,从微观层面的认知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分类,建立起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认知模式,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与发生条件。必修2则是从化学键类型的微观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从中和反应放热的定性实验初步理解中和热。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①从宏观反应到微观实质:由宏观物质反应到微观实质的认识方式,分析中和反应的离子变化;②从微观实质到类比迁移:由微观实质到宏观物质反应,学生根据酸碱盐离子反应的微观实质和反应规律,迁移到陌生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基于微观本质认识迁移到陌生情境中陌生物质反应的推理与论证。

(2)选修4模块:中和反应概念的学习进阶经历3个转变:①由定性到定量:选修4前期,记为选修4-1,学生从反应热、能量变化曲线图、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水的电离、酸碱滴定等主题学习内容,定量认识中和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pH变化和微粒变化,是学生思维层级由定性向定量提升的关键阶段;②从正向到逆向:选修4后期,记为选修4-2,中和热、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滴定实验等学习内容是学生从正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概念、能量变化、反应限度、微粒作用情况;而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则是从逆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能量转化形式与实际应用价值,学生的认知层级经历了“正向逆向”的提升过程;③单一分析到多重表征:从宏观现象-微观变化-符号书写-曲线图像数据分析这四重表征[23]的认识角度形成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

(3)高三备考阶段:即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化学认知方式与化学核心素养的现状水平仍不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学科系统思想,对化学概念与原理间的关联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系统、有序、全面的分析思路,没有将不同学段中化学核心概念与原理知识进行重整;三是未深刻认识化学核心概念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通过主题式复习帮助学生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深入分析认知对象、角度、层级与任务这4个结构维度。

4 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反思

本研究是建立在跨学段教学实践后经验总结这一定性的视角,仍需要通过大数据测评,用翔实的数据报告和学生学业表现来完善修正本研究的认识。而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除了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认知任务和研究对象,还要考虑化学核心概念的发展性和整体性,既要有不同学段延续发展的整体考虑,又要有不同学科渗透发展的整体考虑。笔者认为应从化学学科课程的整体来认识和理解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与学业标准,从初三到高二乃至高三,要逐步深入和扩大对核心概念跨学段教学的研究,进行基于进阶目标、评价标准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业测评活动。

4.2 未来展望

要定义某一核心概念或学科技能的学习进阶,许多研究者所根据的现有文献往往是研究者本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学课程,而发展学习进阶的证据需要超越学生想法与学生思维本质特征的不同。我们一线化学教师身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不断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应该加强实证研究,借助深圳市教科院在全市各个初中高中开展化学测评这一平台,运用大数据学业质量平台进行跨学段的学生大样本测试,形成大数据学业质量诊断书,以深入了解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变化的空间、路径和关键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4):81~87.

[2]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3]康永明.高中生有机物化学性质认识方式现状探查[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15,(5):3~7.

[5]林建芬,陈允任.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同分异构体”教学序列的跨学段设计[J].化学教学,2014,(12):38~41.

[6]林建芬,钱扬义.基于认知模型探讨高中生化学概念的进阶学习――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7):33~36.

[7]林建芬.基于PDEODE策略和四重表征模式探讨“金属电化学腐蚀”概念的进阶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3):33~36.

[8]林建芬,钱扬义.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以必修1“离子反应”同课异构课例的观摩分析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9):31~34.

[9]林建芬,周群力,钱扬义,任竞昕.利用“翻翻乐”和“争上游”游戏攻克初三化学用语难题――浅析“520中学化学桌游”学习新法[J].化学教育,2013,(9):48~52.

[10]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程:分析教材的新视角――以中学化学“电化学基础”教学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14,(13):7~10.

[11]庄晓文,姜建文.“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J].化学教学,2016,(2):28~33.

[12]谌秀云.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苗宁.中学生“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进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雷才.高中学生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童文昭.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6]彼格斯,科利斯著.高凌飚,张洪岩译.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7]钱扬义等.化学概念与化学“学科关键词”的学习与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5,170~172.

[18] Chiu M H, Chung S L. Investigating Correctness, Consistency, and Completeness of Students’ Mental Models and Path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Learning the Nature of Gas Particles Via Multiple Modeling Activities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ESERA, August. 2007:21~25.

[19]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1]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D].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篇9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学习代表物的基础知识、化学理论及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随着教学改

革的深入、先进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会逐步精细到秒,优化到每个环节

,推敲课堂中的每句话、每道习题,利用精确的化学用语描述化学知识,规范化地书写化学信息,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稳定的信息流,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多走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有效性,达到阶梯式进步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备课集体的团

队优势,备课集体组成一个攻坚团队,集思广益,深挖教学资源,共同商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讲解的

内容、课堂的形式、实验的开展进行细化,关注到每个细节,开展扎实的基础工作,收集全面的素材,开

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备课集、课件集、习题集、课堂教学视频集。拓展教学资源,从重复工作逐步

过渡到精细化的高质量工作,强化与学生的沟通,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

一、集体备课与开发备课集

教育强调了人的因素,目标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化学知识,将

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以学生现状、教学课标和高考要求为准,在备课前需要集体共同斟酌每

节课,收集全面素材,钻研教材及历年高考题,以教材为依据,引入新的辅助教学技术,增加教学中的信

息含量,减少冗余环节,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成效。

集体备课包括三个方面:1。深挖教材及其他素材。2。不断改进讲课方式,借助动画、表格、视频、实物

、对比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记忆。3。学习、巩固、理解相结合。

教师应实现教学素材、教学资料的数字化,提高编辑、更新的工作效率。收集工作中的信息,统计教学相

关内容,及时反馈,转变讲课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及状况,开展教学反思,

争取在同样的时间、精力投入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备课集体借助网络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联系,成员

提出的创新点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建议能及时推广到全体成员,随时随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瑕疵增加成本,失误带来被动。坚实的基础工作保证了质量,注重终身学习,深挖教材中的每个字符,熟

能生巧,巧能生妙,从教材抓起,琢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方法,重视精细化和规范性。

在备课时,排除不明确的问题。经验总结、解题技巧、改进的化学实验,可以直接写入备课集中。例如,

快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物质与性质明确关系求解推断题的方法等,这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提前备课,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避免课堂上出现被动。集体备课时,依据工作量按章节分配给各成员试讲

,集体讨论,量化、精确到每个环节,商讨试讲的内容、习题、实验、作业等,提出改进的建议。经反复

校对后再确定一节课的内容、课堂习题和讲解形式,最终生成备课集的电子稿。在后续的工作中滚动式更

新电子版备课集。

二、开发课件集

课件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带来的不便,如手写体、方言等,能够留存信息,增加信息含量,保证课堂教学的

连贯性,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发课件集时,依据备课集,收集整理全面的素材,为方便个人修

改保留课件集的素材。收集的素材包括视频、数据、文本、动画等,将这些素材转化成高质量的通用文件

格式,尤其是视频的编辑处理,精选素材后将合适的素材应用到课件中。

目前能够快速开发大量课件的软件为PowerPoint,不仅兼容操作系统、媒体格式、化学专业软件,操作方

式的灵活性也无与伦比,有利于课件集的调试和更新。在开发课件集时,以有利于学生理解为目的,减少

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项目,如幻灯片的切换动作、背景音乐等。同等的素材,商讨最佳的媒体形式、幻灯片

模板及各级标题样式。课堂教学有知识含量、质量和效果的差异,对比实物、视频、动画、表格、文本等

不同媒体的信息含量,采用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媒体展示相应的内容。

一般地,尽量采用实物和视频教学,转换抽象内容的讲述方式,让学生在同等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外界信

息,保证信息的精确性。将所需的素材按时间顺序组合在一起。定稿时采用个人创作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

方式,先试讲,集体讨论后再定稿,这样开发的电子版备课集和课件集,代表了集体备课的最高水准。

三、开发习题集

化学习题分为两种题型,一种是在教材、资料中能找到原始内容的为客观题,另一种是由化学信息进行推

导、计算的主观题。客观题直接,主观题往往设置几个易错、易混知识点。为达到“客观题不丢分、主观

题争取拿分”的目标,需要精确记忆概念、定理、公式、实验现象、物质性质等内容。习题集应包括学案

、章节习题、单元习题、期中、期末试题,汇编成习题集,历年高考题单独汇编成集。开发习题集时,要

尊重原创题,也可以改造习题,或者从海量的习题中筛选,保证习题的质量。利用习题集,有利于培养学

生耐心、细心的解题性格,避免出现“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的现象。

习题集中标题、字号、边界等采用统一模板。文件名按“章-节-课时-标题”进行编号。如“必修一第

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习题”取名为“03-01-01-金属的

化学性质习题”。分隔符为连接线,编号顺序取两位数字,便于文档的查询和排序。一般地,习题有三至

五年的生命期,在随后的工作中要随时更新习题集。经集体反复修订后,保证习题的质量和排版格式。

四、开发教学视频集

为了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尤其为学习教材中抽象内容、难理解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解

决方案,促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化学,录制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视频,按章节顺序排列保存成教学视频集

。教学视频开发小组选择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以及几位参与学生,系统地拍摄课堂教学全过程。重点体

现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相貌或者课堂表现,目标在于展现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

开发教学视频集需要注意三点:

1。不需要过多地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形象,重心放在课堂教学、求解习题、实验操作等有效教学环节上。

注重视频的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尤其注意重要环节的特写,核心是聚集优质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内容

连贯、多媒体课件规范、讲授方式适宜。

2。采用数字式素材,课件采用的幻灯片按顺序将页面直接插入到视频中,为编辑视频保留高质量画面。

将讲课视频、音频、字幕、多媒体课件同步合成视频文件。

3。视频文件的编号和保存。视频集编辑整理好以后保存到文件服务器中,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

价值的教学参考。

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注意讲解的语速和语气,讲解的知识点要全面、透彻,细化到每一秒钟,设计的问题

要面向学生全体,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也能思考或提出个人意见。所有的实验由学生完成,百

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体验,学生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牢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物理性质及

化学性质,甚至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教师仅指导学生操作,保证

实验安全。加强教师的板书、语言的规范化,摒弃非教学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提倡终身学习,从基础抓起,挖掘教学内容,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反复改进,优化教学方式,及时听取反馈意见,调整不合适的环节,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