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1: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化学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合反应: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 + 5O2= 2P2O5
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
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S + O2= SO2
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 + O2= CO2
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 + O2= 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 + O2= 2H2O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
6. 铁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3Fe + 2O2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解反应:
7. 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
8. 加热氯酸钾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3= 2KCl + 3O2
9.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2H2O+ O2
10.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置换反应:
11.锌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12.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Cu
.复分解反应:
13.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白色粉末消失,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1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CuSO4+2NaOH==Cu(OH)2 +Na2SO4
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二.概念: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篇2
关键词: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策略分析
作为初三化学老师,要意识到初三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年级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教学任务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以及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本文根据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指导初三化学课堂复习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计划。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并且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达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提前的规划和打算。首先,作为化学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要对时间有一个统筹的概念。比如说,老师可以把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帮助学生详细地将所学过的内容都复习一遍,结合化学实验和课本以及相关的基础习题,帮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扎实基础以及在习题中总结经验。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基础上有所重点突出,将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过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重点突出。另外,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给学生布置和安排的习题难度应该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有重难点突出的习题训练中有更好的提高。在第三轮复习中,老师不应该再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应该注重查漏补缺以及重点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在以上三轮复习计划安排中,应该有各自的重点突出并且每一轮的复习内容都应该是逐步递进并且环环相扣。作为化学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化学
成绩。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无论初三化学老师再怎么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指导,都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题型和考试题目。这就要求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要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初三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要做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比如说,在考查“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这三种物质时,如果题目中说能够与酸进行反应,那么初三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应该确定这种物质是氧化铁或者是氧化亚铁;如果说这种物质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并且可以作为油漆的材料,那么就应该排除掉这种物质一定不是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如果题目说这种物质是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排除这种物质不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而是四氧化三铁。总之,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学生能力质变的提高。另外,正如上文题目中提到的氧化铁可以作为油漆的成分,这样的信息也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多观察、多积累,对生活细节和常见的事物多注意。另外,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实验复习中,老师要多培养学生对细节观察的能力,中考习题中往往会对细节进行考查,这些部分也正是学生所容易忽略的部分。总而言之,在复习化学知识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以不变的能力技巧应对多种多样的
题型。
三、注重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得好,就能提高分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在初三化学习题总结和一系列的测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分数的丢失都是在一些细节小问题上,这就要求广大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细节的改善。比如说,很多学生明明知道选择题应该选C,但是却写了B;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容易思想开小差或者是吃东西等,这些都是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是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就会因小失大。还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喜欢在题目上涂涂画画,导致重要信息被掩盖,或者是在涂改中发生错误;还有些学生在做一份习题检测时,不给自己安排规定的时间,导致真正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用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智力因素导致的问题,但是却能对学生的成绩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化学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以及测试时,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有时间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得好,只有把平时的测试当考试,才能在考试时做到像测试一样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整体提高。
篇3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化学教学;化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讲究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上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例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重点讲解“溶解现象”,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其结果不等于9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时间长了,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第一,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还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找到化学规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篇4
洪盟友
一学期以来,初三化学集备的三位老师能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就本学期化学备课组所开展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本学期一开始化学每周就排了四节课,而暑假期间也没有进行补课,而明年的中考又提前,故和以往相比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就显得相当紧张。如何解决教学任务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我们备课组统一认识:功夫要花在备课上,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采取集体主备,个人精备相结合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可以优势互补,统一认识。在集备时我们能做到三统一:即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防止教学过程中不分重点、甚至知识点漏讲等情况的发生。再譬如说哪些内容该补充,在何时补充等,都要在集体备课时明确,做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还要统一作业内容。学生手头的练习资料很多,但不一定适合,期初集体备课时我们三位化学老师就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终确定以学校征定的练习册和《南安试卷》为必要的练习,其它相辅的练习形式,这样学生既减轻了课业负担,每天又有了有效练习。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备课。要想上出一堂精彩且质量高的课,必须要有个人特有的东西。这就必须个人精备。我们备课形成的教案,不仅要为教学服务,还要为再教学服务.要真正做到为再教学服务,那就要经常写教学反思,在教案后写这节课的得失,改进方法等.在下一次集体备课上进一步完善,共同提高。
除了集体备课外,我们组认真出好每一份复习提纲和单元练习。学生做完后,从做的情况再一次进行修改,为明年做好准备。
本学期共开设了3节公开课,分别是陈娜玲老师的《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洪盟友老师的《金属与金属矿物》、吴长志老师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本学期我们也积极进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研讨活动,如:盟友师前往慎中参加初三化学校标教研活动,娜玲师参加在平山中学举行的晋江市化学学会的教研活动及在进修学校进行的2012年中考质量分析会等。
本学期,我们也组建了初三化学竞赛培优活动小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并组织了学生参加2011年晋江市初中化学知识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有一位同学获得晋江三等奖。
篇5
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⑤.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⑥.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⑦.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篇6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六、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七、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篇7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
当今社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力保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创新教育的步伐,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地推进创新教育。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
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关心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应树立积极的教改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
二、尝试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初三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零散、繁杂,比如,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反应规律、反应现象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引进情境教学法,设置合理、有趣的化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初三化学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极差。例如,对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9,理论讲述,计算推导都十分复杂,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甜水无限稀释,能变成苦水吗?”这样启发,学生就会在哈哈大笑中会迅速理解。
教师应根据初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改革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活动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心理学家克拉克研究表明:讨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造讨论式教学的氛围,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个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新裁,标新立异,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学生经常处于学术讨论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四、开设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等特点,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按部就班的详细实验步骤,虽然熟记这些实验步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熟练操作程度,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三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课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把实验内容设计得巧妙灵活,把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教师准备好食盐晶体、蒸馏水,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试验两种材料的导电性,结果有些学生直接测试食盐晶体、蒸馏水的导电性;有些学生把蒸馏水缓慢倒入食盐晶体中测试导电性;有些学生则把食盐晶体缓慢加入蒸馏水中测试导电性,教师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如氯化钠,在干燥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昵?”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并总结出溶液导电的原因。
五、创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单纯依据一张试卷的成绩高低来进行,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大部分学生因成绩排名不靠前而失去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极大地打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他们长期无法感受化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久而久之,索性就不愿意再努力学习化学了。新课改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时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何将“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评价理念,更要有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找出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励每个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越差的学生,其可能进步的空间越大,怎样认可和评价他们的相对进步,使他们看到和相信自己的进步和潜力,始终以一种饱满高涨的情绪去继续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已是国家、社会和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化学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坚决摆脱以往那种“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淑田、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 [J],《高等函授学报》,2006.S1
篇8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篇9
关键词: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试卷讲评课对日常教学起着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知识的作用,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不但能矫正补偿知识的缺陷,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1]。然而,许多学校的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主观认为试卷讲评课就是修订答案;教师准备明显不足,既没有明确讲评重点,也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评后缺乏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要上好一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从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来加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一次综合测试的试题为例阐述己见。
1 试卷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要统筹分析试卷,明确讲评重点
试卷讲评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在讲评课前,应该对试卷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面的缺陷,明确讲评重点,对症下药。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进行整体得分分析,计算平均分、合格率,统计分数段,以了解本次考试学生的整体状况。第二,进行各试题正确率统计,明确难题、容易题及中等题,将得分率在50 %左右的中等题作为重点讲解试题。第三,分析重点试题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类型,将试题重组为不同题组,以便于归类讲解。
经过以上3个步骤,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学习缺陷,并明确了讲评重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 学生要订正试卷,进行自我诊断和总结
教师应把批阅后的试卷做好分析统计后迅速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错误。拿到试卷后,学生一般会主动关注做错的题目,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这种主动纠错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提倡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提高自我诊断的准确性,笔者还编制了自我分析表(见表2),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这种学生先行自我诊断,可以直接转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避免同类错误下次再犯。在多次测验后,学生把每次考试的“分析表”放在一起,便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回收全体学生的自我分析表后,也可发现学生在答题时的习惯、心态,以及知识能力情况,可以增强讲评的针对性,也为以后的教学中更准确地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2 试卷讲评过程中的授课方式
2.1 巧妙公布成绩,以激励表扬为主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激励表扬对促进学生主动
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每次试卷讲评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能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以下是笔者每次测试讲评时公布成绩和名次的几点技巧,以供参考:
(1)70分以上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2)本次测试进步较大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3)在某些题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灵活和有创意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4)本次测试中书写规范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试卷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能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突出重点,讲代表性问题
试卷测试后,由于每题的得分率不同,讲评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应该不同。教师在讲评前要有所选择,必须针对学生试卷的实际情况。将讲评的重点放在题目难度在0.50左右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区分度较好的题目[3]。通过讲解代表性问题,帮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准确解法的方向,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本试卷第25题为:
氯化钙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融雪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防冻液等。某工厂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二水氯化钙(CaCl2·2H2O)的流程如下。原料石灰石中含有的杂质主要是MgCO3、MgSO4和Al2O3。
回答下列问题:
(1)石灰石粉溶解时,Al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入BaCl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加入Ca(OH)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
(3)检验“滤液”酸碱性,如果显碱性,还需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中和,以提高产品纯度。
该题是考查酸、碱、盐性质及其应用,难点在第(2)小题,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每个方框加入物质后,产物的成分是什么。为了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及相应反应的本质,先要求学生书写出每个方框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用图1表示每个方框中物质的成分,最后根据问题进行答题。这样的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微观粒子的层面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第(3)小题,许多学生知道应用加酸中和,但不清楚是应选HCl、H2SO4还是HNO3。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生成物CaCl2的阴离子是氯离子,从而能判断所加的酸是HCl,这样的讲解培养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2.3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互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对那些解题思路清晰、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可以邀请其到讲台上表达他们做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本试卷第24题为: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
。
(2)人们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物体的坚固,但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铁丝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m g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再将滤渣A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2.8 g。
①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B的成分是
。
②原氧化铜的质量m= g
对于第(3)小题中②原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书写两条化学方程式来求原氧化铜的质量。如果按照这样每一步反应逐步计算,步骤繁琐,容易出错。但有位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找出Cu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守恒的关系:CuOCuSO4-Cu。根据题干的信息,求出Cu的质量是12.8 g。
CuO-CuSO4-Cu 80 64
x 12.8 g x=16 g
讲评到这题时,笔者邀请该学生把他做这题的思维过程在黑板展现出来。当他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展示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这种讲评方式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之间能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课堂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相关知识及解题的思路,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4 重视题目的拓展和延伸,发展学生思维
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该通过典型题目,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思路后,对题目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这样的讲评方式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本试卷第22题为: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7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 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本题考查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为了拓展题目,讲解第(1)小题时追问学生,70 ℃时形成饱和溶液,需要再加入硝酸钾固体多少克。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阅读溶解度曲线图的能力。为了延伸题目,可以把题目设置为:结合图中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提高获取图表数据能力。通过对题目拓展和延伸的讲评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忌就题论题。
3 试卷讲评后的教学处理
3.1 设计举一反三的针对性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因为教师详细的讲评,尽管学生掌握了,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阅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收集讲评后学生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的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本试卷第20题: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甲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乙、丙、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解本题时,许多学生不能将题干“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转化为“丙金属不能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乙金属可以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笔者在讲解时用表格的方式对所涉及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见表3),帮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习惯。
为了加深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将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于盐和金属的置换反应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又设计如下题目:
有甲、乙、丙、丁4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举一反三。
3.2 适当辅导,强化讲评效果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评得很详细,因为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总会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未理解透切。因此,在课后有必要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彻底帮助学生弄清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和进
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实践和反复总结的做法,通过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加强,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和有所感悟,提高了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1. 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
兴趣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学生的兴趣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高效地学好化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因此,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是多做趣味实验,多创造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利用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初三化学开课之初笔者就做了“烧不坏的手帕”、“写隐形字”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做游戏比赛:两个学生同时点燃一根火柴,一根火柴头向上,一根火柴头向下,比一比谁的燃烧得更久一些;把镁条的燃烧的实验和照明弹、红磷的燃烧和燃烧弹等联系起来,学生大呼过瘾,兴趣大增。二是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初三化学老师任教的班级较多,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辅导非常困难,但若采用“兵教兵”的方式,则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学生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讲解题目,用学生自己较易听懂的方式去讲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九单元的课题2有关溶解度概念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指明温度、100g水,为此我打了个比喻:老师和姚明比高,如果老师站在讲台上比姚明高,能否说明老师比姚明要高呢?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这个概念,记忆较为深刻。学生对化合价口诀、1-20号元素符号记不牢,为此,我发动有舞蹈天赋的学生把化合价口诀和1-20号元素编成歌舞,他们边唱边跳边背,兴趣非常浓厚,全班很快就记熟了。我还把学生编排的化合价口诀舞蹈用视频保存下来,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因此,只要学生对化学有兴趣,对学好化学充满自信,化学何愁不能学好呢?
2. 分层教学,设置梯度,降低难度
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是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它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长期和连续的失败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减,甚至产生厌学退学的消极心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校和老师盲目加大教学难度,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强度,运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整天忙于习题练习,应付考试、测验。长期超负荷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身心疲惫,本能地产生厌学甚至进行抵抗学习,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讲究“战略”战术,根据不同的班上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难度,从易到难,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平时作业要做到全面评讲,要有相当高的正确率,阶段性测试要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好难度和梯度,使学生感到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环节中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成功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