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8: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科医生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现阶段为“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实行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目前全科医生严重短缺,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1]。实习基地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涉及到教师、社区、经费、管理,相互协调、师资培训、考核标准等环节和因素[2]。我中心做为我院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在全科医生转岗和骨干培训社区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带教管理,目前缺乏具体规定。我中心2011年接受全科骨干和转岗培训学员共34名,进行了社区实践教学管理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采取综合措施对全科骨干和转岗培训学员进行管理
1.1准备阶段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在学院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社区基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公共卫生服务部、儿保科、康复治疗室、计划免疫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等部门的实习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和拟定了双向考评指标。
1.2社区实习实践按照实纲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员分散到社区各个实习单元进行临床实践。
1.3对中心整体情况的了解学员报道后,由中心领导讲解本中心的基本情况、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社区“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功能、工作流程,强调组织纪律及考评办法。
1.4固定带教老师实施带教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在社区工作2年以上的老师实施带教。
1.5座谈交流总评老师每天利用2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结合理论与社区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交流与探讨。实习结束时,由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领导和总评老师与学员进行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和对实习安排及带教的意见、建议以便改进。
1.6双向考评办法按照双向考评标准,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学生还要对老师进行评价。为了实现学生对老师的公正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结果于学生离开社区后,由中心领导与各位带教老师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改进,且学生的评价结果与老师当月绩效挂钩。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学生方面全科骨干和转岗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由于收入低、社会地位较专科医生低,工作繁琐,主动服务过程中居民的参与配合度低,导致学生不愿意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通过完善过程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教职员工人文沟通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激发居民和学生的兴趣,正确引导居民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居民的配合度和学生的积极性。
2.2带教老师方面全科医学又是一门新学科,在社区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师资能力欠缺、过程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带教人员在实践中会遇到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的带教老师就要在新的领域上不断地探索。我中心在院本部全科医学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提高了实践教学师资素质和技能,强大了我们的师资力量。
2.3教学管理方面我院第一批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于2011年1月就正式进入我院所属的中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萱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训阶段,我们对带教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根据全科医学科医师培训标准细则、大纲要求和我们4年的社区实践工作及管理经验,按照卫生部全科医生培训要求,分别拟定了骨干和转岗培训学员带教计划、实施方案和实践评估标准,经过实践评估其优劣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找出社区带教管理的新模式加以总结,从而进行推广。
2.4实训场地方面经费缺乏是全科医学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我中心在业务用房、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3总结
本次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社区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考核老师的带教能力,通过这种管理模式,让实习生和各科带教老师明确实训方向,促进实习生实践技能和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建立社区实习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林玳玳.促进全科医学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9.
篇2
关键词:全科医生;规培化培训;问题及策略
1全科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1.1全科医学生来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参加全科医生培训的医生都是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协议保障就业[1]。从生源来看,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居多。李丽、赵文龙课题组研究[2],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子女认知能力(语言、阅读、写作、计算和逻辑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包括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责任心等)获得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全科教育,全科医师是教育主体,应该多了解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多开展一些相关心理教育,消除学生负面家庭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全科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积极投身于全科教育学习,努力乐观面对不同情况,提升个人心理素质。
1.2培训中绩效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强化
目前带教积极性较差,需健全考核方式,激励带教师资积极性。基层扶持力度较小,规范化培训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有效的绩效及激励制度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培训的效果[3]。
1.3全科医学缺乏吸引力
全科医生收入低是医学生将来不愿从事全科医疗的首要原因。全科医生收入远远低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收入,故许多医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全科医生工作[4]。也有患者认为全科医生知识不够全面,素质较低,害怕延误病情,不愿意去社区首诊。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不够重视,全科医生更多的是从事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临床工作较少,影响全科医生执业成就感。
2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建立完善师资保障体系
全科医学人才需具有综合医学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所有在职教师,均要利用假期开展临床教学实践,定期为全科医学生上晨课、举办小讲座,带领全科医学生教学查房、讨论病历。带教导师或基地秘书要关心学生,将全科医疗科打造成为学生的家,多和学习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及工作中有问题。全科带教教师分布在全院各个科室,可以组建微信群,在群里通知工作教学事宜、沟通科室工作情况。每年元旦召开全科联欢会,表彰优秀学员、优秀教师,对全科优秀带教教师进行5学分奖励[5]。
2.2发展全科医学科研工作
全科医学科研工作的深度与质量与临床专科之间有很大差距。我院不断摸索具有全科医学特色的科研模式,如申请大学教学立项、;利用社区医院资源,完成大样本调研分析等,促进全科医学科研发展。
2.3全面提高工作待遇
全科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医生回到社区或农村基层工作后,应该大幅度提高工作待遇,给予相应的工作津贴。国家在全科医生职称晋级方面,应给予倾向,主要考核临床工作能力[6]。改善社区医疗机构及农村卫生室工作环境,保障全科医生能顺利开展工作承担基层常见病诊治、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篇3
一、 全科医生学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科技检测、治疗手段的应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但对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成本与效益严重失衡;随着医学专科的不断分化,对疑难重症的解决不断有所突破,但医患关系淡漠却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在应付这些全球性的挑战方面,全科医疗与全科医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CON教授总结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 全科医生概念及其现状
经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将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连续、方便、及时、有效和经济的、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与各种专科医疗服务相互配合的,把社会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的新型医生。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全科医生国内外医疗卫生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提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征的基层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的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免费医学生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临床基本诊疗能力。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三、 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没有全科医学师资的认证制度,师资队伍管理混乱,各地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素质不高,尤其是专职师资缺乏,大部分临床兼职师资以及社区基地师资未经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全科医学教学能力。师资本身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的师资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对全科医学了解不多,特别是对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实践经验缺乏,难以在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实际的案例贯穿在教学中。其次,师资培训中的问题,当前,我国在全科医学发展过程中已认识到师资建设的不足,然而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师资队伍的组成、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探讨得还不十分清楚。有些地方急于求成,教师只培训几天或只参加了一两次短期培训即成为师资,这样的师资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在师资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有经过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流失的现象。据对曾经接受过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医学师资的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只有经过培训后仍从事全科医学教学与培训工作。那么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及培训后的人员不脱离师资岗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后,其他因素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师资建设的问题除本身因素外,国家的政策、环境等都对全科医学师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现阶段国家在全科医学师资的学历、个人发展等政策上没有一定的优惠,各种待遇不如专科医师的高,而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社区基地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医院条件差,因此大多数医师不愿意做基层师资。同时相对于医师工作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对医师的制约,他们更愿意从事医疗工作,而不愿意带教。
篇4
关键词 全科医师培训 进展 挑战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0-0017-06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FANG Liu1, ZHANG Kan1*
(1.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since 1990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of GP training in Shanghai,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GP who are willing to “going down, staying dow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 it is not only to lie on the training system itself,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uil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which is attractive to GP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progress; challenges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也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重要措施。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推出各项新举措,加大投入,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全力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1 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回顾
1.1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自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开始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至2005年前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目标的省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到2005年底,全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
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七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中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全科医生的指示精神,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了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的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在各区县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90名全科医生任务,并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篇5
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
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
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
篇6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患者、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20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患者、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高尚的品质: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执着的科学精神: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患者和急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患者和老年人进行定期随访,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患者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及时对档案数据进行录入上传,根据随访情况,随时更新、添加档案内容。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各级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指南》《乡村医生手册》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篇7
【关键词】全科医师 教育培训 现状 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全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739家,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的3.5%,据《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全科医师不足6万人,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万人口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我国需12万~18万名全科医师[5]。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大量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全科医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数量充足、业务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资源面临不断流失,使得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数量极度不足。
3.2全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不够
本科教育方面:全国目前约有近30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本科学历教育[5]。全国目前有上海、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及规范化培训的普及度不断扩大,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全科医学专业还未得到全面推广,许多落后偏远地区也远远没达到普及规范化培训的条件,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任重而道远。3.3全科医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什么样的全科医师是合格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全科医师资格考试后的全科医师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考核,与国际标准有什么差别,目前还没有全国级别的全科医学技能考试考核,无法客观、有效、真实地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成果加以检验。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科医学培训要求考核形式呆板,造成人财浪费,效用底下。
4未来改进方向和目标
2002年,卫生部等11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全科医师制度。虽然与美国、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全科社区医疗体系相比,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师质量和社区医疗卫生差距较大,但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投入保障逐步扩大,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进展:
4.1增加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数目及全科本科生数量
面对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革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壮大教师队伍,并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满足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6]。
4.2提高社区全科医师待遇,吸引更多的全科医师
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及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吸引力,使得全科医学生想进来,留得住。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于某高校座谈会上指出:“强基层”不但要“强人才”,还要“强政策”、“改观念”,要高高举起全科医学的旗帜,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这是检验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全科医师的待遇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全科医疗的队伍中来。
4.3全科医师培养做到规范化、全国化、制度化
前几年我国各个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始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3年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8周)、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100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32周)和CDC实践(8周)。经过这样的培养,全科医师才能上岗,该模式得到广泛认同。简称为“5+3”模式,培训基地主要建在各个三级医院,后期4个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由于制度未真正成熟,带教医生对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培养中待遇非常低下,导致很大一部分培养中的医师纷纷跳出了培养计划,重新选择了专科或者转行,一部分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经过3年大医院的轮转,也不愿再到基层工作。所以我国对全国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加入全科医师队伍的这些人要有足够的重视,且创造更多的晋升和提拔机会。才能使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水平。
4.4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参与
全方位深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政府、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合参与,使继续教育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医学人文素质,多管齐下,未来的全科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才能造福亿万群众。另外,三级医院办社区,是我国现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些较成功的例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必经途径,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锐意改革,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方便的医疗场所,才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祝丽玲.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9-70.
[2]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80.
[3]王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认识[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2):141.
[4]杜雪平,钱宁.复兴医院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37-1038.
[5]龙淑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医药前沿,2012,2(11):18-19.
篇8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全科医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横向思维(以症状为主线)培养。全科医生担负着基层大量患者的分诊工作,需要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对各种疾病进行合理处置,而对急、危、重症患者则先救命再治病,故教学中应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以疾病的发展为主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热、心悸、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贯穿引起该症状的疾病,结合病史、症状,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救治,再根据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疾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2)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目前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降阶梯”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目前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病情可能进展至何种阶段,哪些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首优的问题。通过这种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全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误诊率,避免了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
3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
虽然三级医院急诊门诊病种丰富、病情复杂,但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少,且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全科医学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分析、总结并提出诊疗意见[4]。带教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科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全科医学生执业环境进一步总结该疾病诊治过程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点,带着问题去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能力。
4联合互联网教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培训
急诊工作量大,患者较多,带教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繁重的工作,因此讲解示教时间较少;而且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威胁生命的因素,教师无法像其它专科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教;加之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常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救治生命活动,导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减退。为了解决这一客观矛盾,我们急诊教研室开展了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互联网平台互动教学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平台互动学习弥补了教师讲解示范少这一缺点,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5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除了承担社区临床综合救治工作,还承担了慢性病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患者发病急,危重症多,临床急救技术操作有一定危险性,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转归往往不理解和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学生沟通技巧。此外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全科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杜绝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总之,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顺应全科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文静 陈安宝 关黎 韩瑞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2]王晓龙.以急诊医学为依托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81-83.
[3]富学林.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J].提高临床急诊教学成效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篇9
针对这种状况,吴开锋等10名省人大代表向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建议,要求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代表们建议:第一,要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由省财政转移支付,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要切实落实省、市政府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为农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基本条件。第三,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城市卫生人才支持、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逐步改变农村卫生人才薄弱的现状,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设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
办理结果:投入专项补助资金 培训农村卫技人员
对于代表们提出的建议,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会同省财政厅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并于2007年7月2日答复了代表。省卫生厅表示,根据代表们的建议,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农民健康、公共卫生建设、社区健康促进、科教兴卫等六大工程。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省卫生厅以《浙江省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为依据,制订下发了《浙江省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3年内,通过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学历教育升级计划、在职岗位培训计划、乡村医生注册培训计划和其他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至2010年全省重点完成23600名全科医生、2400名心电技术人员、4800名社区护士、50000人次注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任务。同时,积极支持卫生管理、药剂等人员参加多种方式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社区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二、为保障《浙江省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省卫生厅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浙江省省级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决定在“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5000万元。资金补助将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倾斜。资金补助标准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脱产班每生补助3万元,业余班每生补助5000元;欠发达地区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每生补助1500元,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每生补助1200元,医学检验、超声医学、放射医学、心电医学岗位培训每生补助500元,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每生补助300元,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培训每生补助500元。
篇10
“我们经常讲‘功成不必在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是慢活。一个周期下来就是3年,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地做下去,现在已经招收12万人了,明年再有7?8万,后年再有7?8万,到2020年,几十万好医师就出来了”。
10月15日,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重庆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作报告时动情地表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改革举措,关乎医改成败、关乎人民根本利益。
她指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深化医改、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打造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破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瓶颈”难题,发展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有利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对从根本上提高临床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养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实施一年多来,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组织管理更加健全,保障措施配套跟进,基地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整体工作成效显著。”李斌在报告中指出。
会上公布了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名单,共有24家医院上榜。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的评估显示,今年全国有4个专业基地被亮“红牌”,撤消了基地资格;2个培训基地医院和12个专业基地被亮“黄牌”,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者,将撤销其基地资格。
李斌强调,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生命线,但不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医院之间,在教学意识、基础条件、组织管理、支撑保障等方面仍有差距,实现培训同质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今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连续三次被通报表扬的基地医院将被给予嘉奖;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除了撤销基地资格外,还将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调整其主要负责人。“其目的是为确保所有培训基地都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才能给各级医疗机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李斌说。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会议内容多为“纯干货”,显示出国家卫生计生委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视和决心。这与此前李斌在卫生计生委工作部署时,要求各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好的要求是一致的。
“看得出政府是下决心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当成国家战略来抓的,这对提升医生整体素质,缩小地域差异,确保分级诊疗落实到位,都是基本保证。若培养出一大批能独立规范行医,具有专业精神且地域差异不大的年轻医生,中国老百姓就有福了”。美国西雅图瑞典医学中心资深全科医生赵卫国对住院医师规培抱有信心。
各地探索“开花”
“一年多来,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李斌说。
在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名单,重庆医科大学一附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8个单位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4家培训基地。
首先在制度体系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培训管理办法、培训内容与标准、培训基地认定标准、招收和考核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制逐步得到完善。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表示,这些配套文件的及时到位,有利于加强基地的能力建设,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有效指导做好培训招收工作。
更可喜的是,各地为细化落实政策,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的配套措施。重庆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纳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任务,在财政、人事和学位等各方面确保政策落地。上海深入实施“行业人”管理模式,健全劳动人事管理、培训和考核等六方面的配套措施。福建出台了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培训期间社会保障规定等9个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
基地建设和住院医师待遇均需要财政的强力支持,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业内共识。近两年来,除中央财政共投入69亿元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累计达到14.4亿元。江苏投入7500万元对全科专业学员和全科专业基地进行专门补助;辽宁对各级医疗机构参培学员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对全科专业学员额外再补助4000元,加大了向基层和全科的倾斜要求。
在人事政策结合方面,浙江、吉林、湖南、广西等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报考或者岗位聘用的依据之一。黑龙江、陕西、甘肃等地将其作为医院人事招聘的必备条件。
在学位与培训衔接方面,强化医教协同,国家卫生计生委配合教育部制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江西、海南等地出台专门文件,加强学位政策衔接。
基地建设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基地建设方面,此前遴选认定的55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按照每家500万元的标准,投入18亿元支持开展能力建设,初步实现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
在师资建设方面,两年来中央财政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共投入5800余万元、轮训师资2万人。河南、青海、新疆等将本地师资选送到北京、上海接受培训,宁夏等地区请先进地区师资送教上门。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培训基地,主动发挥教学优势,面向全国举办了多期骨干师资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该院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制度,实施了双导师制,分为专业基地导师和轮转科室助理导师,以保证培训质量。
在基地教学方面,过程管理日益严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针对各地医院此前建议,国家统一的结业考核题库正在加快建立之中。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展师资和学员间互评,助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将临床教学纳入绩效考核,提高师资的带教积极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中有很深的体会。该院院长李廷玉在会前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家政策是支持动力,探索完善住培管理模式是路径,落实学员的待遇权益是保证。
配套措施的跟进、财政支持的保证以及各地区的通力配合,制度实施的效果得到初步显现。据了解,2014年度全国共计招收5.3万人,2015年预计招收7万人,覆盖近80%的临床专业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招收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度,全科专业共招收5000余人,儿科招收近3300人,精神科招收近600人,均为历史最高。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培训学员中4500人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扶贫和人才对口支援工作方面,2015年自治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共计划招收650人,其中450人将送往北京、江苏等地培养。目前,上海、山东、四川等先期启动地区的一批培训合格人员已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其素质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和患者认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的措施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在学员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在10月13日卫生计生委召开的“培养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媒体面对面”活动上,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周与华用8个字总结了三年来他在基地的学习过程。第一是“从无到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一个没有临床技能的人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医生;第二是“无缝衔接”,“就是当我结束培训,成为一个临床医生,成为一个正式能承担所有医疗责任的临床医生时,我几乎是没有感觉的。这就是说基地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医生,让你完全去担负医疗责任。”他说。
薄弱环节不回避
李斌强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经过第三方评估,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首先,一些地方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目前8个省份至今还未成立工作领导小组;15个省份还未落实地方财政投入;个别省份甚至还未将中央的财政补助经费拨付到位,部分学员还没有充分享受到中央及地方的财政补助支持。
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许多地方政府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知之有限,并不十分清楚其重要意义所在。还有许多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县级医院,犹疑于“应付”和“被动配合”之间。此外,许多社会类媒体对此也不甚了解,甚至不清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实习的区别所在,公众更是无从知晓。
其次,工作进展还不平衡。总体上东部地区的认识程度、保障力度、推进强度以及生源质量好于中西部地区。培训基地之间在教学意识、基础条件、组织管理、带教能力支撑保障等方面仍有差距,实现培训同质化任务艰巨。个别地区和培训基地“入口”把关“松”,过程管理“软”,“出口”考核“宽”,与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标准相去甚远。
最后,紧缺专业仍然薄弱、全科等紧缺专业招收难、岗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制约合格基层人才的培养步伐。
此外,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将其归结为“三个不到位”,即对制度认识不到位,各级(包括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到位。他指出,对制度认识不到位,不仅仅是地方领导、基地院长,甚至一些带教老师认识都没有到位,“现在有很多的单位和医院都在争基地,这与我们过去这种传统的理念、领导的观念都有关系。领导都愿意挂牌子,像一个形象工程,有一个基地,院长就有成绩了,没有好像不光彩,把这个荣誉要了以后,就敷衍过去”。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李斌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卫生计生委要同当地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还没有成立领导小组或者联系会议制度的,务必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领导机构组建。
加快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执行进度、加大地方财政补助力度,落实学员补助,解决不同身份学员不同待遇的问题。李斌在报告别强调,各地务必用好管好培训的财政专项资金,决不能截留挪用、沉淀挤压、这是“高压线”,谁都不能碰,如有违纪,必将严肃查处。
狠抓培训质量,质量是规范化培训的生命线,一定要高度重视,任何时候都要本着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标准不降、尺度不松。强化基地动态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过程管理。李斌以郎景和教授为例,指出基地带教老师不仅要带业务,还要带人。
加强全科和其他紧缺人才培养。在教学安排、待遇保障等各方面,各地要向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学员倾斜。李斌强调,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已经毕业了,他们是全科医生的新生力量,各有关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有关政策,县级主管部门务必按照协议落实好他们的工作岗位、保障相关待遇,确保符合条件的都能参加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免费医学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参加规范化培训情况已经列入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重点督查内容,因为工作不力导致免费生无法就业入职的要问责。
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均衡发展。据了解,国家层面将在培训计划、基地建设、委托培养等方面继续加大对西部,特别是新疆、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积极探索,将这项工作纳入“精准扶贫”的项目清单。
此外,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要加快研究制定与培训制度有效衔接的人才使用制度。加强协同,逐步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作为医疗机构招聘年轻医生的必备条件,避免培养、使用“两张皮”。要加快研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重点完善基层和亟需紧缺专业岗位医学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充实到基层和紧缺专业岗位,有关医疗机构也要主动调整相关内部政策,使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基层医生与大医院医生都得到同样的职业尊重和相应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