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8: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习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学习个人总结

篇1

1、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就十几减9教学为例,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 个桃中拿掉9个桃,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2、3、……9,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 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再拿去盒内的6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从盒内拿出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还有的说: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2、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习惯,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观察

11-9=2 12-9=3 13-9=4 14-9=5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对策;学习方法

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不同。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化W作为学生的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生产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趋向系统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化学较好的高一学生也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化学考90多分,为什么高中化学学习越来越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概念模糊和未建立微粒观

概念教学是很多老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不会理解化学的概念。例如化学计量是很多同学在学习高一化学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特别很多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把单位mol和物质的量混淆,不能理解“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概念,把其处理为“一堆”,而是认为是“一个一个”。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作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计算这部分,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中未形成“微粒观”,不知道物质微观下还有哪些粒子,不能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的实质,以至于在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很大的问题。

2.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差

高一化学经常会有大量综合性的理解性的考题,不再是初中化学那种更多只要记住就会的题。例如有些的图示计算题、实验综合题中实验流程图的考查等,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审题能力,还需要综合分析能力、快速发现题眼的能力。而初中化学更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对解题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见,进入高一化学学习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解题能力。

二、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的成因

通过分析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究其原因很多。比如有的是初中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难度不大,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掌握不牢。对于一些经过系统有步骤方法的学习的学生对化学学习还是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三一学年,加上中考,学业紧张,所以很多老师更多的是针对考点进行讲解练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初三化学没有入门,更多的是记忆。特别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更多的是微观上研究物质,这对于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宏观上,不能很好的从微观上进行理解性的掌握。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高一新生的化学知识零散,没有系统,表面化,不知道“为什么”,也缺乏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应具有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了学生要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和规律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化学学习的进度安排不合理

初高中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难易和课时安排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教学进度快。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前面知识都没有弄清楚,再学习新内容,很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改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策略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于以后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高一学生化学的低效的问题应该结合其综合特征进行处理。其策略如下:

1.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彼此对对方教学要求了解甚少,造成初、高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师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先天缺失。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初中教材进行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够有利于衔接。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建立相关化学概念。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解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小结巩固的习惯,能够将零碎的、知识量多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认为化学难学的原因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受初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影响,还是以记背为主,很少去分析思考知识的实质。很多学生还未形成微粒观,不能去理解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所以教师可以将微粒观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化学的实验是许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些化学史,激励学生去探索化学的魅力。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将初中知识更好地过渡到高中知识中,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并为今后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师;化学学困生;教学策略;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自2004年以来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小教专业,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入学后大都不能适应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我们称之为化学学困生。随着学校的逐年扩招及生源质量的下降,化学学困生的比例逐步增大,学困生转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也成为我们对待和处理化学学困生问题的决心态度和奋斗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及转化措施,使化学学困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后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下面就笔者在化学学困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总结如下。

二、化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1.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通过研究学困生的入学测试成绩及与其本人交流,我们发现造成化学学困生的现状是长期问题积累的结果,这种现状既受个人内部因素的驱动,也是外部不良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内部因素中,既受原来薄弱的知识基础的智力因素影响,也受到来自学习动机、兴趣、方法、习惯、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每个学生的情况又表现出不同特点和差异。

2.化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除了加强班级师生及生生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动机、自信心以及方法习惯等方面有一个提升外,在化学教学中也针对学困生的情况提出了“因人而异,重点突破,在逐步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积极改善学生的各项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三、转化化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1.立目标、晓之以理是前提

(1)要督促学生及早确立化学学习目标。在学习初期阶段,化学学习目标的确立要本着低要求的原则,帮助部分困难学生制订化学学习计划,包括单元学习计划和复习计划。通过谈话、交流等各种形式明确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2.学得法、树之自信是突破

化学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中首先要纠正的是不当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化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提示,使学生通过不断实践,逐步适应和熟练学习方法。随着化学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逐步产生了。对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应采用渗透的方法,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课时教学、习题教学及复习教学等各种途径强化学生的学法意识。

3.重主体、生成兴趣是保证

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关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化学学困生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和适度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努力易于达到教学目标,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的目的。

(1)用活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比化学知识更具操作性和形象性,通过感官刺激,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实验环节,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化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将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

(2)建立学习交流小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讨论、交流等各种形式消除化学学困生的种种顾虑,让他们敢于和善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化学学困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提高,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有难度的知识点要恰当处理。对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要采取多分析、多引导、多点拨的方式去解决,对化学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决不轻易放过,要及时地测试和反馈。每节课结束前可以通过学生总结、小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注意难度要适当,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多关注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提问或交流时经常给予鼓励。

4.励勤勉、养成习惯是巩固

篇4

一、化学实验课是绝不能被忽略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丁肇中先生在他的一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谈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许多学生在真正面对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的时候,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众所周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化学实验课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亲身实践的实验精神,让每位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多带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在实验中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化学的无穷奥秘与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爱上化学,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什么是格物致知,在动手动脑中培养每位学生的实验精神。我想这一点,无论是对化学学习还是其他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的学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化学实验课应走入学生生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平台。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鸡蛋壳和食醋的反应及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清洗餐具、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等。这些家庭小实验都与化学知识联系紧密,能够走入学生生活,化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这些家庭小实验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把家庭小实验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家中准备材料,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进行定期检查,还可以在一段学习时间后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及家庭小实验,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能起到巩固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紧密相关,进而增强我们对科学的热爱。

三、化学实验课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化学实验课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与以往的课本教学不同,他注重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更加充实、丰富、精彩。教师在讲解完实验操作与实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并让学生记录下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对每组学生的实验进行评比,拓展延伸一些课外小实验传授给大家。在实验结束后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做些练习,或者留些时间给学生,谈谈这节实验课中自己的收获、反思与评价,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总之,化学实验课应该变得活泼、轻松、有乐趣。在快乐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篇5

1.内容安排松散累赘。

新课程倡导淡化学科,强化自然生成,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新课程模块教材中不再出现原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等化学学习逻辑知识体系,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呈现”让学生慢慢地体会。这样的安排虽有其合理性,但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偏见。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化学知识只要记住即可,没有规律可循”等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的处理常常只能点到为止,轻轻带过,模块教材内容偏重“广度”,既无法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又构不成科学体系。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2.实验教学明显弱化。

新课标教材中各化学学科模块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而教学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6课时。这样的现状往往使学校和教师“理所当然”地缩减相对不够刚性的学生实验时间和空间。而对于一个以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学习模块——“实验化学”,学校和教师只能“望洋兴叹”,因为既难以很好地保证相关课题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更无法满足一个学期内组织所有平行班同时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师生对实验教学“过犹不及、敬而远之”的心态。

3.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高中新课程各化学学科模块是平行设置、互相独立的,但事实上却存在较多的不合理设置及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教学要求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内容的教学活动最多只能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而学生再次深入接触相关教学内容是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中。经过近一年的时间间隔,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原理的认识只能从头开始,且不同模块对一些概念的阐述的不一致常常令师生无所适从。因此,每一次学习都似乎不够透彻,同时又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二、化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1.增强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情感因素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化学学习的动机在不断增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化学知识量的不断积累,趣味性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动机产生的作用逐渐减小,而情感的作用逐渐占优势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素的培养和运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增强化学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社会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调动情感因素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情感认知和谐地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越喜欢老师,就越喜欢学习。教师应主动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平等相待,沟通师生感情,运用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以情感人,以情促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1)完善合作小组的分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强调合作学习中的要素组成,指导好每次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内的分工,强调每个学生的职责,使得每一个合作成员都有事可做。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了。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2)在合作过程中加强教师指导

虽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及时启动并且正常进行。教师可引导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独立想方法,然后轮流发言,记录员分别作记录,最后小组设计总体方案。教师对学生组与组之间的讨论要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保障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建立一种以鼓励性、赏识性为主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之中。化学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当然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时,也不能将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要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合作态度与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3.加强习题训练,避免题海战术。

篇6

关键词:化学课外实验;功能;形式;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若能合理、有效开展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这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和培养科学素养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课外实验的功能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能面面俱到,所以,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是将义务教育的化学课堂延伸的一种途径。

1、激趣功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始终兴趣盎然

初三化学作为启蒙式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学习动机不够成熟,学习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一旦感到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课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课外实验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实际、需要。从兴趣出发,让课外实验的开展,去激励他们不断的探索与求知。

2、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但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充满好奇。但是,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知识不足,分辨能力差,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如果不用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去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他们在课外有时就会无所事事,就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课外实验能够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外实验去占领和引导他们的课外生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3、培养功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这块天地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个性的极好形式。课外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得到全面发展,还有,化学学习的特点是探究,而探究的主要手段是实验。课外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实事求是、严瑾认真的科学态度、动手动脑、交流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化学课外实验开展的两种主要形式

1、小组课外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是学生课外实验的主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远近,按照就近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3―5人,并推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召集、协调开展课外实验。小组课外实验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进行。每小组在课外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各小组制定出计划,在征得同意后方可开展实验。学生在课外实验时,要求是在:有组织、有纪律、条理性、科学性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课外实验后,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小组总结、交流、评价、反思,保证课外实验开展的效果。

2、个人课外实验

个人课外实验主要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单独进行的家庭小实验。其作用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践、利用所学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独立能力。

三、课外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课外实验不单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会 “准备――实验――记录――分析――交流――总结――反思”等探究过程。所以,开展化学课外实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内容的选择要合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实验的内容时,一要考虑趣味性,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该实验;二要考虑科学性、渐进性、实用性、探究性、创造性,要让完成的课外实验有着价值;三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那些,仪器和药品能就地取材,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完成。四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尽可能同步,如探究蜡烛和蜡烛的燃烧、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电解水、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区分氮、磷、钾肥、自制酸碱指示剂等,都应在相应的知识学习后进行。

2、构建民主的探究性氛围

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化学课外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但不同的学生在能力、经验、思考问题等方面有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实验时,要注意让各小组营造宽松、民主、活泼、自由的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组内某个学生说了算,不能只是“尖子生”说了算。发扬民主,共同探讨,共同完成,是小组课外实验所必须的。要让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共同体验、取长补短、共享成功。

3、及时评价、总结、交流与反思

一次化学课外实验开展后,教师应根据实验的内容,及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外实验进行总结与评价,交流与反思。在评价与总结时,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和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获得喜悦与鼓舞,激励他们以后的学习。在交流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注意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共享探究成果的同时,注意找出自己在课外实验中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反思不足,交流所得,使每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中得以锻炼成长。

4、注意化学课外实验的安全

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对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教师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实验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如交通、用火、水电,不要打闹,遇事冷静、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和步骤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开展,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天空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去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化学课外实验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发展自我,提升科学素养。开展好化学课外实验,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在化学学科教育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与探索,那么如何在学生对刚接触的知识提高兴趣,教师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化学学科的特性。在网上有个转载率非常高的视频———异常凶猛!实拍美国化学老师的疯狂化学实验,许多学生都转载并加以评论,纷纷表示“如果有这样的化学老师,谁能学不好化学。”这大大说明了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上很重要,它可以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使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魅力所在,在化学学科的特性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可否认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教导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通过教师的实验,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科学认识,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理论基础,这两点相结合,就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化学变化,比如:看到苹果腐败,他们就会想起化学的方程式,通过化学方程式,学生就会很清楚的了解,由哪几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的这种结果,从而使他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如何防止或延长苹果的腐败期。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进入到化学的世界。

二、通过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与观察力

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与观察能力,在教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分析事物在转变过程中的细节,最后让学生来总结。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弱势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对科学严谨性的认识。探究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的追求过程,在素质教育中,让学生追求知识效果要比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来的要快,这个过程是教学上最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多留意学生记录下的所观察的笔录。

三、通过让学生自做实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对知识的把控到什么程度,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实际能力,前面我们说到通过实践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学生理论知识,通过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科学性的进一步认识,当学生可以完成前两步的时候,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到底有多少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了。在这个时期,可以让学生通过已学到的知识自己做一些小的化学实验,并将这些实验道具带到课堂上来,逐一演示在大家眼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集体中将自己的发现成果展现给其他学生,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动力。而看到其他同学的演示,同学们也能开阔他们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利用道具来贯彻理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道具,就是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发明创造,这是通过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增加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认识。

四、分组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进步

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前几项工作也就到了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完成了实验,做足了功课后,实验报告就是他们最后一项任务了,这个时候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对实验的理论基础的加强,学生在讨论时,会产生分歧与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恰恰是最关键的,也就是学生在知识体系中的短板。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教师能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与同学们交流的同时解决问题,就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学生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材料,来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同样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各持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交流中将相互的观点互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总结

篇8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影响因素;教学建议

高一是学生从初中向高中阶段的一个过渡期,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在教材知识、结构等方面有较多的改变,而且这时候的学生心理正处在幼稚和成熟的交结混杂区域,不知道如何把握学习方法,很多同学一上高中便出现成绩滑坡的现象。怎样解决在高一入门阶段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任课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化学学科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

对高一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我最主要采取两种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主体为高一普通班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化学的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的原因、喜欢的授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高一学生所做的调查分析中,学生感觉学习的困难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教材的变化,内容的变化,教师讲解的变化让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加大,从而心理压力大。初中化学重在客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的类型,要求掌握的反应难度和深度较低,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另外,教材中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与高中化学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素养就有了一定的差距,高中化学要求要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起点高,内容多,难度大。这样由于课程的难度加深,知识容量增大,导致一部分同学成绩下滑,给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反复讲解演练,从而逐个击破。考试时学生只要死记概念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学生已经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不善于自主探索。高中化学要求学生从思维方面要有一个质的飞越。对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是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做练习完成作业,不会自主地预习、复习,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学习现状并不满意,却没有对这种现状采取积极的措施;有的学生明知照搬初中学习方法无法解决新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学生依旧照搬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对高中化学。这样导致一部分同学尽管付出了努力,但结果并不能如意,使得部分同学陷入了“怎么学都学不好”的怪圈之中。

3.学习中存在惰性心理。我校这一届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基础相差较大,有些程度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化学用语都没掌握好,比如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经常通过课外书籍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积极获取化学知识。学生只是通过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取化学知识,课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题。课下很少看化学课本,很少预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调查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后无法搞懂课本上的内容,大部分的学生即使上课能听懂,课后也很快会遗忘,并且生搬硬套老师的解法,没有真正消化吸收。仅仅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能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我期望等也都是影响他们的因素,只有了解到这些原因后,才能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做一个参考。

对症下药,激发非智力因素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靠智力因素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总称。它包含动机、兴趣、情感、学习习惯等。学生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教师应怎样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来使高一的学生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在这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共同探讨和参考。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为重要。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跃。二者之间形成的跨度势必会导致学生心理的考验。如果我们老师忽略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只是一味的抓学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对高中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以热心的微笑对待他们,让学生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学习,个人的进退同样影响着老师和其它同学的进退,这样学生会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优良的自身条件。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经之一。”可见兴趣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多动脑子,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比如教师要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对于每一堂课充满期待。授课中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就环境污染展开辩论,可以就某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化学线索,这样多元化的课堂会让学生爱上化学。

3、重视实验、激发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诸多的化学理论或结论都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化学实验能促进学生领会教学设计思路,能引导学生通过试验验证规律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讲授与探究活动相结合的化学课。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多设置贴近生活实际的演示试验和富有趣味的化学试验,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当中。比如在某课中我设计了滴水着火、吹气着火的试验。学生们很惊讶,也很好奇,很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贴近生活的试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求知欲。在实验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

高一的学生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那么这一阶段的教育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只要我们意识到这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让学生得到平稳的过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森 《 现代教学论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篇9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初中化学 衔接

高一开学后,有部分学生因不适应高中化学新的教材和新的教法,在学习过程中先出现了“听得懂,会做些,不懂考”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知识点多、识记难、练习多难以完成”等问题,慢慢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过早出现了学习成绩倒退、分化现象,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分析:主要是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的初期阶段没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忽略了高中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衔接的问题。以下是我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方面的几点认识。

1.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学习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力,以及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作用的某些常识。它体现了初中化学教育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选修课程的设计,注重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它突出了化学教育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化学教育与化学工农业生产及科研的过渡性。

2.师资力量

我县农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师资力量问题令人担忧。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结构设置不合理,造成队伍结构失衡,化学教师严重缺编。有些学校化学教师队伍存在由其他科目教师改行担任的情况,少数学校是两所乡镇学校共用一个化学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无法正常开展基本的化学教学。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县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中学毕业生的化学学科基础薄弱。

我校是省一级达标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化学组教师结构合理,全组共有专职教师17位,实验教师2位,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有2位教师是省、市级专家组成员。12位教师至少有两届高中毕业班的教学经验,另有3位教师至少有一届高中毕业班的教学经验。教师积极性高、团结协作能力强。

3.教学基础设施

我县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教学配套设施不齐全,大多数学校虽然配有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却因数量严重不足而无法正常使用。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模式。我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正努力争取达到福建省高中示范校要求,每个班级配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学校还有公共多媒体教室十几间,另准备配多间具有专业摄像入门水准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有专用实验教学楼一幢,配有专职化学实验教师2人。

4.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及《三明市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意见》的通知,我市继续实行“两考合一”即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文化课考试合为一次进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录取的依据。我县初中学校的业绩主要以考上一中人数和五中人数作为参照进行评价,因此中考的成绩引起了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极大关注,给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三明市中考的化学成绩记载方式是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成绩等级差为2分,化学成绩对中考总成绩影响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老师及家长对化学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是同个等级分的同学的化学原始成绩相差也可能很大,如等级同为“A”,原始分可能为100分或85分。这些都有可能让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靠,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5.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常借助演示实验或简单探究实验入手,了解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教学目标层次低,缺少逆向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上,记忆多于理解,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学过的化学知识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就出现一大批学生的科学学习化学学科的习惯没有养成,还不能形成化学知识体系,未形成学习好化学学科应具备的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应借助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及技能。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研究性学习、假期“带法回家”、第二课堂活动、奥赛等活动,把高中生的学习面延伸到各个空间和时间段,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无处不在。

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与依据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教材教法和学习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且刚升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来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我们在高一入学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入学思想教育

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变化、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同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能否正确引导高一学生的思想是教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在高中化学第一堂课时可以开门见山地介绍学好高中化学的几点要素。

①教育学生对高中教师的“崇拜”。教师争取上好高中第一堂课,关心全体学生,辅导后进生,重视中等生的进步,努力做好、做强本职工作,尽快树立“名师”榜样,避免学生把高中教师与原初中教师进行对比。

②重视“记”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认为高中理科逻辑性强,只要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就能学好理科。但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化学要记要背的东西很多(如: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等等)。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记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应用。

③重视“勤”字的应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在网络上、杂志上满天飞,每个教师也有不同的心得,每个学生的经验也不同。哪种方法最适合我们呢?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模块学习开始一段时间内,勤记忆、勤练习、勤反思、勤总结,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掌握学习化学的要领。

(2)衔接知识的选择

高中化学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新高一的教学前期学适当用几课时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以起到复习和衔接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选择:

第一课时:尝试书写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符号及名称、介绍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的关系、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时: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究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情况。

第三课时: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情况,化合价口诀的理解及应用。

第四课时:常见离子的书写及化合价的判断,常见物质(强电解质)的溶液中含有离子的种类的判断。

第五课时:溶解性表的理解,常见反应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的判断。

第六课时:简单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万能瓶”功能介绍。

(3)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特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整理,让他们的知识得到升华。

(4)指导学习方法

篇10

【摘要】在当前课改的新背景下,由于学生自己基础较差、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大、各初中办学条件不同等原因,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有相当一批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学习,成为了学困生。本文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关心和爱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基础差、课程加深变难等困难,确定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是转化化学学困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1-01

学习困难,也称" 学习失能"(Lea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 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1]。目前,国内较普遍的看法是: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2]。

一,形成化学学困生的原因

1.1学生自身原因。

就我校而言,作为县一中,高一23个班中,每个班60多人,40人是线上生,20人是线下生,这小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就成为了学困生,学生主观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1从小学习习惯不好。不喜欢听讲,不喜欢做笔记,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做题。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跟班里几个学生的交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或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化学,很少能够辅导,对于孩子的完成情况,也没有很好的监督,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读好读坏都是他的事情,能读就读,不能读就跟出去打工",这种思想在部分有的农村地方比较普遍。当然,我们也不能期待每个家长都是教育家。在家里,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指导和监督。送到学校之后,因为学生的调皮,有些老师更是缺乏爱心和耐心。孩子就是孩子,爱玩爱闹是他们的天性,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学会对他们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就要让他们知道化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么样学习好化学。

1.1.2缺乏吃苦精神,抗拒挫折的能力差。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心理素质差别较大。小时候,有的孩子,遇到困难,父母或老师就鼓励他战胜困难,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的激励自己;相反,还有些学生,因为小时候一件小事没有做好,长辈就批评他"这也不会做,你真笨",结果这样的学生,必然就自信心丧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发挥其主管能动性,遇到困难就逃避,没有吃苦精神。这一点,往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的结果就是,以后他毕业了,虽然长大成人了,但是,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遇到问题都会逃避,在工作岗位中,必然就是一个不思进取极其平庸的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习。

1.2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特点及原因。 新课程标准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得到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理论及能力基础[3]。通过化学学习活动能使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正是基于为使学生具备作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而设置的,故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促使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化学学困生在这些方面的缺失,很难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要求。结合我的具体教学实践,我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2.1 很多学困生普遍反映,从初中进入高中,化学知识点繁、杂、难,衔接不大。新教材的编排新颖,但一线教师感到知识点、线、面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教学中对"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几乎涵盖了高中阶段几乎所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涉及反应多,知识点集中。并且,必修和选修知识层次悬殊太大,以学生必修课上所具备的知识,难以接受选修课的知识内容,很难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因此,老师讲多少,讲多深,学习学多少,怎么学,也是摆在当前师生面前教与学的现实问题。

1.2.2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还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一节课只有40分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各种活动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一般60多人,探究活动也难以照顾班各个层面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感觉工作量大,势必学生也会感觉学习任务重。

二,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办法

针对以上的困惑,我们身为一线教师,难道眼睁睁的看着问题所在而坐视不理吗?为此,结合蕲春一中的具体教育实际,我进行了以下总结和反思:

2.1参加校本培训,提高教学业务。学校每年会派遣教师去黄冈参加市教研究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会上,我确实领悟到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并总结。

2.1.1必修1按过去高考要求进行教学,至少要两学期72学时,现在只有一学期36学时,怎么办?课时不够,这是新课程开始后老师的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全面辨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前一定要研究课标,按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绝对不能用以前高考的要求为标准进行拓展和延伸。其次,借鉴其他实验区经验,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不仅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还要备教材、备学生。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新进教师讲汇报课,每位老师讲一节示范课,其他老师听课,评课。在这些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老师积极性,既是对讲课老师的激励,也让其他老师学习到不少东西。促进了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养成了老师课上比教学的习惯,使整个备课组乃至整个学校都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其次,在教学上,针对"老师讲得基础,学生上课能听懂,但习题不会做"这一突出矛盾,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建议:加强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每一课时的教案、同步习题等教学资源均先分配任务,个人精心准备,然后集体审定,大家分享。这样做,既减轻了老师备课的压力和学生的负担,又保证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高效率。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新课改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总结他人宝贵经验,善于总结反思是积累经验的最主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勤动脑动手,及时记录每个深刻体会,回味教学细节,经过长期的反思,我们一定会成为家长、学生、学校满意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雷雳.美国学习不良研究的现状评述[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1)

[2] 吴雷.综合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改变对策[J].职教论坛. 200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