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0:2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专题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篇1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复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兴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最早开始于美国,并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当前高中化学知识的无序性和复杂性,为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记忆与归纳能力,有必要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高考化学复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复习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树状图或者心智图,旨在表达发散性思维,通常以一个概念为起始点,跟随思维的深入形成的一个不断发散、拓展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笔记,其用途主要是整理和归纳杂乱无序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概念进行放射性思考.思维导图在特征上表现为形象化、易操作,在学科教学中得到教师的青睐,应用广泛.将思维导图用于教学,主要是以学科知识单元的多元性和智能理论为依托,在心理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发散式教学,转变机械式学习为系统化学习.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中,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者与参与者,贯彻人本化的教学思想.

二、思维导图绘制方法

绘制思维导图要注意:首先,学生需要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笔和一张白纸,同时学生头脑中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思维主题,将这一主题以图形的方式画在纸上,这些主题表现为简明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周围都要留下一定空白.其次,学生通过联想和回忆,将这个知识点主题引发的下一级知识点呈现在白纸上,并注明与上个主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要使用颜色各异的笔绘制每个知识脉络的联系,尽可能减少文字使用比例,让思维导图更加直观而富有趣味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最后,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让学生自己绘制,尽量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彰显自己的个性,使学生抱有充分的信心去完成各自的思维导图,绘制后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避免学生之间思维导图出现雷同.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复习阶段的应用策略

1.以小节为单位,构建复习阶段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在思维导图中,最小的单元是构成其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构建最小部分、最小单元的化学思维导图开始,归纳复习阶段的化学知识网络体系.当高中化学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教师有必要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每节课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通过将化学各个知识点串联贯通,让整个课堂的知识脉络一目了然,从而增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碳和氧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及它们的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对碳和氧相关特征进行总结,使学生能抓住重点,从而积极参与化学知识体系构建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后作业训练与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设置一定难度的课后作业,为后续复习中化学思维导图支架的建立打好基础.

篇3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33

首先,要明确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任务。

通过高三化学复习,使学生掌握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结构,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应化学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化学素质(自然科学基本素质)。具体来讲,不同复习阶段有不同的复习任务。第一阶段的复习任务是通过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章节知识系统化和深化,初步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第二阶段的复习任务是进一步巩固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化学知识模块,总结归纳高中化学基本规律,进一步优化学科思维模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的复习任务是进一步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应试心理素质)。

第二,第一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一轮复习基本方法大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2. 勤于练习,好问、善问;3.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强化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作用;4. 注重章节知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初步形成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5. 注重实验,善于把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策略:(1)确立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念,不断强化自我激励,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是顺利完成第一轮复习的思想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坚定不移的落实复习计划,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技巧。这既是完成复习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2)明确主次关系,提高复习效率。每年总有一部分学生复习很努力,看了不少的资料,做了不少的题,但总感觉成绩提高甚微,甚至为此感到很苦闷,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复习过程中的主次关系,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首先是要明确教材与教辅的关系。课本是一课之本,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要以化学课本为主,以教辅材料为次。

当然,以课本为主,不是抱住课本不放,不用或少用教辅资料。以课本为主主要体现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应以课本的编排体系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某一本教辅材料,教辅材料应该是为以课本为主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服务的。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教辅资料包括平时的各种练习题回归教材的对应章节,从而不断完善和深化高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轮复习中,不要刻板地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复习,而应按照《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统一规划教材的复习顺序和内容安排。其次,要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忽视“双基”盲目追求能力。如复习化学概念、理论时,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而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时,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积极探索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长期坚持,基础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高。再次,要明确通过复习提高能力为主,知识的简单记忆是次要的。因此,要努力避免简单重复做题,陷入“题海”。在保证适量的练习量的基础上,要努力弄清题目考查的目的是什么,举一反三,紧紧抓住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3)注重复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充分体会高中化学所反映出哲学原理,并依此相关原理指导化学复习。化学思想是化学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既是他们对化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看法和观点,又是他们研究、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思想、“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互依存”的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以及中学化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问题转化思想和整体分析思想等。在化学总复习中,要注意体会这些化学思想,有利于形成化学观念,有利于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其次,要重视记忆方法。根据“遗忘曲线”可知,记忆存在着“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中应注意合理安排记忆重复的时间和次数,如采取“先密后疏”、“先及时后分散”的策略,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应使用合适的复习方式,如限时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整体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等。应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如规律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再次,要重视培养化学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如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假设,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等。当然,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不能脱离学科实例和练习,而应贯穿于日常的学习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求解过程去细心地体会、总结和交流并反复的运用、逐渐掌握。

第三,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二轮复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挂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策略:首先,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题复习计划。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二轮复习中既有学科专题复习,又有综合科的考练安排,学习强度大,适应综合训练的难度大,因此,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使整体复习进度与自己的复习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忙中不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次,突出重点专题,学会舍弃偏、难、怪的题目。第三,重视做题质量,不强求做题数量。重视自己的薄弱点、易错、易混、易模糊点,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重视错题集的使用,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盲区。

第四,第三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定时训练,规范训练,回归课本,规律重现。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端正做题的态度,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规范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讲评后要注意将知识点回归课本,反复准确把握基本规律。

篇4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81-03

[作者简介]潘海澜(197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高中化学课程为保障全体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建立化学思维打下基础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化学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和《化学2》,一方面它们形式上虽然是独立的,内容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1》是《化学2》的基础和反映,《化学2》是《化学1》的补充和深化;另一方面,两者实质上构成一个整体,它们满足了后续课程对化学知识结构的要求,以及建立化学思维的需要。要顺利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做好《化学1》和《化学2》的教学衔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地位的衔接

首先,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高一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化学不仅具有承接初中和开启高中学习内容的功能,而且高一化学的知识难度、思维跨度让中学生深感困惑与畏惧。《化学1》全部内容与《化学2》大部分内容又恰恰落在高一阶段,因此就赋予了《化学1》和《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地位的重要性。其中,《化学2》延伸了《化学1》的教学地位,它既包含着必修课程中的核心理论知识,又在必修和选修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其次,《化学1》一开始就充当了“铺路石”的角色,其内容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关键性等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让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有用。而《化学2》犹如给“铺路石”添加“黏合剂”,进一步巩固了化学的地位。两者在教学中缺一不可又相互支撑。

最后,目前在高中会考中,《化学1》和《化学2》比重共占90%,其中《化学1》是重中之重。在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化学1》《化学2》比重占60%左右,而《化学2》比《化学1》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可以说这和高考要求的必修、选修各模块均有联系。由此可见,无论今后是否选择学习理科,学生都无法忽视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

二、教材内容的衔接

《化学1》《化学2》作为必修教材,主题突出,难点分散,两册教材遵循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合理衔接,构成了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一)各主题教学内容的衔接

《化学1》《化学2》不以单纯的知识为线索简单地组织教材内容,而是把体现化学发展和化学与社会这两个主题的一系列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如《化学1》中的在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传统矿物到信息材料,《化学2》中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等主题,融合了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要意义和学习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相关化学知识的衔接

《化学1》《化学2》在相关知识材料的安排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册教材分层有致,布局合理,顺应了学生能力的要求与发展。例如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在《化学1》中描述了有关反应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不同于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有些以离子态进行,需要学习离子反应,这些内容多是基础性介绍与学习。到了《化学2》,强调的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要求学生感性认识、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并通过化学反应限度建立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概念等,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2》除了相同知识内容有衔接外,对理论的提升、规律的归纳也做足了铺垫。此外,除了《化学1》与《化学2》之间的衔接外,同一册必修教材上也有层级的衔接。例如“电解质”的知识,《化学1》专题1在物质分散系中以电离角度对电解质提出定义,专题2中的离子反应则是从导电角度再次提到电解质,为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奠定基础。

(三)各活动栏目的衔接

在两册教材中呈现了各种栏目,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索能力。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教材中大部分栏目数量相近,说明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连续性与一贯性,而差异之处则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衔接。如《化学2》中“拓展视野”比《化学1》多出近一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学科,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扩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栏目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实践性的栏目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经验记忆水平向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理解水平转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剖析所学内容。

(一)重视起点,善于引导

为何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化学难?关键在于初高中教材有部分内容脱节。福建省初中化学使用的是粤教版教材,而高中则使用苏教版教材。教师除了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化学课标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起点教学”,即起点应低、起步要小。好比开手动档汽车,起步要慢、稳,否则就会熄火,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太难、太深、太快,会事与愿违。

《化学1》在专题1就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主题,运用多彩的化学物质图片展示物质世界,又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入手,恰当铺垫,帮助学生温故知新。通常专题1在教学上所花费的课时数也较多于其他专题。而到《化学2》教学时,也依旧未脱离“起点”的要求,以“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切入,与《化学1》的专题1相对应,承前启后、由浅入深。

高中必修教材的教学应以课标为基准,处理好教材内容,不能随意加深和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注意把握“深浅”,懂得“取舍”。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中多个专题都出现,在教学中不必马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较复杂的计算,以及“单线桥”等内容,这些内容可在《化学2》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再逐步引入。不可能讲全、讲透的,那就不必多讲,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限,因此应尊重教材的设置,分专题、分步骤、分层次教学。总之,不要短时间就将内容讲得很深、很难,要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高中必修教材中模糊了演示实验,提倡学生探究实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作出相应改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思考、边思考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可按照“精心设计―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当然,《化学1》的演示、探究实验多数能直接操作,而到了《化学2》,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如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反应机理(如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有毒(如苯的性质)等实验明显增多,那么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手段,使用视频、flas演示、网络等资源。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教材设置各栏目,由“交流与讨论”导出“问题解决”,进而到“整理归纳”,使教学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在三个不同年级表现不同。学习《化学1》时,学生刚步入高中,对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兴奋的心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态度,但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要依赖老师。高二阶段学生热情已淡去,既没了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易出现“分化”时期。因此,学习《化学1》时,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各物质性质,从而了解一类物质的所有类似性质,以记识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掌握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要求,了解“怎么学”的方法。到了《化学2》,应在“怎么学”基础上要求“理解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更需要学生拓展知识面,学会反思,提高分析应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化学的学习得一步接一步,不可有一丝松懈;一环扣一环,不可掉链脱节。教师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更应该做好教学衔接,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 谢鸿雁.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2] 葛修海.浅谈苏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的设置结构[J].学园,2012(24).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实验;操作;总结;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学习既要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又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强化理论学习,重视实验操作观察与分析,注重所学知识点得考核、总结与实际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三个环节的有序结合,逐步形成“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一、重视基础,强化理论学习

高中化学偏重于实验探究,即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对此,教师应密切把握教学目标,将各个学习阶段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教材内容、实验要求与课堂研究外部因素对教学的要求等,从系统目标的高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理论强化计划,从而为后期实验与总结环节的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三章“金属极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将后期实验中频繁用到的各类金属的特性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不仅掌握金属自身的特点(包括化学符号的书写,与氧气、氮气等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所产生的物质等),而且也应熟练把握其化合物(如铁锈、铜锈等化合物的化学式、特征等)的特色,从而在后期实验与总结中提高熟练度,再一次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验

实验是调动学生参与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现象的多变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等都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学习时,应充分对其运用。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首先教师应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物质先后加入的顺序等,对于实验结果,教师应号召学生自行总结,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现象、总结实验本质的能力;最后,强化引导总结性学习,基于学生的总结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定论,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在探究金属纳的性质时,教师应先复习“钠”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钠的初始颜色,用一定量的滤纸将金属钠表层的油性物质吸干,然后用小刀将其表层物质去掉,进一步探究其颜色;实验二,将一定量的酚酞试剂倒入烧杯中,然后将切好的金属钠放入其中,仔细观察“钠”与酚酞试剂的变化等;待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所观察的内容,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到化学方程式的推理等,从而整体把握“金属钠”的特性,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考核与总结并重,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过程

经过前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中期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得学生对既定的化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实践证明,最后环节的考核与总结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于同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全方位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口头考核与笔试的方式,在课堂上可提问学生前两个环节所学的内容,也可将已经学过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通过批阅试卷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从而制订有效的纠正与弥补性措施,利用一体化教育推进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总结“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即将“钾、钙、钠、镁、铝”等化学符号、特性进行对比总结,对其与气体发生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观察性总结,即成立“金属专题”,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与条理化,方便后期的复习、做题的参考。

实现“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重点探究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这三者分离,应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综合考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优化教学计划,做到理论、实验、总结的完美结合,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其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并能够跟随教师的总结步伐,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做题效率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苏立强,陈国良,等.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3(01).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化学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基础学科,不过,很多学生都觉得化学知识相当难学,想要取得学习的进步十分困难。和其它科目对比的话,化学有着强烈的自身特色,而且也确实有许多难点。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色,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化学会难学、哪里难学;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化学的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收效与更理想的考试成绩。

一、反思学生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是课堂绝对的主角。因为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烈的年纪,所以高中生总有很多灵光一闪的新想法,化学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新想法向其他同学传播与推广,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另外,有些富于创意的新想法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为化学教师提供教学的新思路,从而令教学更加完善。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好像根雕艺术家拿到一个树根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急急忙忙的就开始雕刻,而是要仔细揣摩这个树根与什么比较神似、它的形态比较适合什么风格、存在哪些结构上的不足等,之后才会慢慢的精雕细琢出一件完美的作品。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要先认真的分析与反思,之后再采取富于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实际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他们的化学基础、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基于这些信息,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二、反思教学内容

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内容是上课之前的重要工作,因为教学内容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只是熟悉这些并不足够,教师必须深刻反思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也正是每个教师对相同的知识点都有自己独到见解,进行的教学过程完全不同的原因。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重要依据,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可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教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一项关键资源而已,绝不是唯一的、仅有的资源,教材再也不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引导文本,而是一种教学的参考以及知识提示载体,是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的教学资源;另外,高中化学教师不但是重要的教材参考者,也是重要的教材完善者。这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些全新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仍然处于试行的阶段,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很多东西都不是成型的定论,更不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教学新要求,教师完全可以对其提出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找出具体的改进与完善方法。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有用资源的同时,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单独设立一个专题,记录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这样不但能够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教材的增补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建议。

三、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千差万别,不过,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欠缺与不足,有人推崇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人推崇更加专注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佳模式。不过,只要是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运用得当的话,都会有不错的教学收效;不过,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因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不相同,而且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教学环境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期待简单的套用了哪些教学模式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未免有些异想天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的时候,一定不可以限制于某些模式之下,而是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灵活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神秘的化学世界。我在为学生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先将自己的大脑放空,然后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研究题目设计的意义以及考查的知识点,一起研究解题的方法,一起找出最终的答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教学风格独特、方法新颖,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将刻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精彩。

四、反思课堂教学

(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反思。高中化学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反思。化学教师可以随机向学生提问或者通过临时小测验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安排。化学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自学时间与空间,不要自己从上课开始一直不停讲到下课。不过,这里要注重学习效率的问题,要将教学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上,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7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大学新生;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在化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食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化学由理科单科卷调整为理科综合卷(含物理、化学、生物)的一部分,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大幅下降,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大学阶段无机化学课程的信息量基本没变,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其对大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此,面向处在由中学到大学过渡期的大一新生,如何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无机化学授课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多管齐下了解新生化学基础,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

(一)新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内容和标准降低

新课标高中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新课标高中化学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必修内容,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等教学内容放入选修课程,大幅改变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同时,理科综合高考试卷中高中化学分值为100分,占高考总分数的13.3%,比150分的化学单科卷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减少6.7%。而且,由于化学试题多为容易和中等难度,导致近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学生投入学习时间显著下降,大部分新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变差,底子变薄,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无机化学感到困难。

(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改变学习方法的意识和预期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有不同要求,学生个体的化学基础也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的化学基础、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与困难、对教学方式的期望和建议,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改变依赖教师教学内容和计划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适应大学自主性学习方法,教研组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中化学基础、新生喜欢的大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的频率等8道选择题及对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对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期望等2道开放题。我们期望通过调查问卷活动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大一新生初步建立一种意识,即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三)从绪论课开始,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无机化学是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传授基础知识,又教授专业性理论。该课程具有比高中化学更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具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尚不适应。教师需要从绪论课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通过在绪论课上与新生讨论、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指出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一是大学课表没有中学时排得满,学生在课外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大学课堂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时往往只讲授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消化和掌握;三是大学学习中没有大量的习题、频繁的考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大学生不能像中学生那样完全依赖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学习,而是需要在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实现多层次学习目标。通过教师在绪论课和后续课堂上的引导,大一新生认识到了自主性学习和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时我们再引导大一新生重视学习的三大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整合及前后所学知识的关联,促使其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四)以典型应用案列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几乎全部属于基础无机化学的范畴,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很少涉及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不能反映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无机化学没有意思,因此对其缺乏兴趣。我们在讲授基础理论时注重引用科技前沿和生活实际应用的案例,或无机化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我们讲解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时介绍天然蛋白质的G298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G298若太大即稳定性太强,则蛋白质不易降解或难以发挥生理功能;G298太小对稳定性又是有害的,会使得蛋白质对微小变化过于敏感;天然蛋白质的G298位于-30~30kJ/mol之间,其稳定性既不强也不弱。我们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结合幼儿吃太多糖容易产生蛀牙的原因及用含氟牙膏可防止蛀牙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典型应用案例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结构知识。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新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高中化学内容联系比较多的一部分,包括s区、p区、d区、ds区和f区元素,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卤素、氧、硫、氮、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铁等重要元素和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是高中化学的必修内容,大学阶段可根据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第一,课堂讲授。理论性较强的重要结构、化合物性质可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如大π键和极化对碳酸盐分解的影响。第二,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采用预先布置问题课前自学课上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熟悉、易懂的内容,从而有耐心、信心、能力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学生完全自学。一些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如氢、稀有气体等)可安排学生课后自学。教学中将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进行合理分配,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元素化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元素及化合物重要内容时,应突出微观结构决定或影响性质与性能这一内部规律,引导学生将元素核外电子结构、价键结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前半部分学到的化学理论贯穿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由物质的微观结构推知其宏观物理及化学性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宏观性质及其应用再反过来理解化合物结构,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枯燥繁多的化合物性质前后呼应起来,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此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主应用化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意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基本上沿用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生为考而学,没有将学习目标和重心放在掌握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上。无机化学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考核也应采取适应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和关注点放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自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专题小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等。元素化学部分以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基础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辅。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2∶2。创新考核方式不仅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评价和导向调节作用,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将精力主要用在综合理解、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创新上。通过教学改革,大多数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文字编辑:李丽妍)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1):20-22.

[2]张燕.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47-48.

[3]徐志珍,张敏,田振芬.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02-104.

篇8

关键词:衔接点 课程标准 初高中 双向明细表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一)“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未能得到真实的落实。

虽然新课改所倡导“学会学习”的理念己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如果初中学生已经“会学习”了,笔者认为即使部分知识点在初中没有强调或是细化,但由于学生己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这些知识点。但真实的情况是不容乐观,与“学会学习”理念形成剧大反差的现实是大多数学生的不会学习,尽管老师们既“探究”又“合作”、既“导学”又“活动单”,然而比之于实效,老师们自己也感到这些做法难避“作秀”之嫌;“作秀”与“应试”实为“学会学习”的一正一反两个杀手,扼杀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差异。

初中阶段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三)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而高中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学能力。如果学生还是像初中那样等待老师将内容讲出来,不加思考的记忆,没有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囫囵吞枣,不能真正地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初中的学习方式己不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

(四)初高中课堂授课方式的差异。

在初中,课堂比较热闹,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学生活中的化学,学身边的化学。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化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情境导入生活化,概念教学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中考的因素,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考的考点,而忽视了学生学科后续发展的问题,一句话只要是中考不考的,哪怕该知识点对学生高中化学的学习的影响再大都是采取避之或是轻描淡写;而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很多概念较抽象,而且课时紧,教学节奏快,深度与进度的并重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继续沿用初中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仅满足于听记,学生就会缺乏积极思维,因此对高中的课堂就显得不适应。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处理

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衔接时间的处理。

目前大体上有以下两种衔接措施:第一种是开学第一个月不上新课,集中复习整理初中知识。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边上新课,边复习初中知识,以“分散穿插”的方法,从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化学用语等几方面补缺。笔者认为初高中衔接要注重其系统性,即应把初中化学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投射到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上,系统化安排初高中化学衔接,不要期望用一周时间完成全部衔接,要找准衔接内容、时机和方法,有序的实施衔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系统性原则下,制定出一个覆盖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的衔接计划。这样既能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上新课,又能使优等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咬劲”,有充实感。

(二)做好衔接点的研读与处理。

笔者认为处理衔接点的首要任务是系统的、对比的去研读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及中考的考试说明。这对从未教过初中的老师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研读初中的课程标准、教材及考试说明,才能了解哪些知识点在高中很重要而因中考要求不是太高而被初中老师、学生所忽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是通过制定双向细表、关注必修章节中所可能含的知识衔接,从而制出覆盖整个高中必修化学的教与学的衔接计划。双向细表的一维为衔接点、另一维为衔接目的性内容和方法。具体的做法笔者以必修1专题1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示例如下。

(三)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衔接不仅仅是知识。

初高中化学衔接实为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衔接的不只是知识内容,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更细节的听课、记录、作业等学习环节的优化,核心要放在化学的特征思维培养上。

篇9

【关键词】化学;复习;导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28-01

高中化学既有必修模块又有选修模块,既有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又有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内容多、范围广,到了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要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合理搭配,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复习的目标定位很重要。复习阶段,教师要以考纲的要求和学情实况的剖析为切入点,立足学情,解决学生在学习新课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正确处理好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的关系,以及知识与试题的关系,定好选考模块,以知识整合和题型的特征归属为基本策略,立足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为落脚点,立足考情解决针对性问题。一般来说复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重点知识强化,对易混知识归类、比较,对易错、易漏知识解析、巩固;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建立化学模型,能迅速将题目给的信息与化学模型建立联系,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有用的知识解题,并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进而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答题的规范化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形成应试技巧。

二、根据实际,统配课时

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可按每周的课时数量安排复习进度。化学学科的课时往往偏少,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做好教学计划,把原有的小专题进行整合,把教学任务细化到每一节课,以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我将主干知识分为了五大板块: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必修、物质结构选修。检测、讲评均列入计算课时中。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物质的量与物质分类、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电化学、物质结构等内容,可以用较多的课时;元素化合物包括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应用、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应用,物质的制备与分离提纯、简单化学实验设计评价与改进,可以用较少的课时;综合性实验探究,包括化学实验仪器与基本操作三个专题,可以穿插其中,一般用四五个课时即可。这样周密安排,教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三、设定专题,学案导学

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专题的设定很重要。设定的专题要尽量与高考试题接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解题能力,使其做到活学活用。复习之前,要合理分工制定计划和小专题,把整个复习专题细分给每一位教师,两位教师一组作为主要备课人,提前一周精心编制完成学案初稿并发送给全体组员,全组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做好记录,及时修改、定稿,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后印刷。导学案的设计可分为“考纲解读”“课前预习区”“课堂互动区”“课后巩固区”四大部分。“考纲解读”能使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课前预习区”要呈现不必在课堂上重复的但仍然重要的知识点;“课堂互动区”主要按照如下模式编写:典型例题―规律总结――拓展与归类――变式训练,即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掌握高考试题如何考查,从而梳理考点、总结规律、拓展归类,通过变式练习来应用、感受规律;“课后巩固区”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规律的总结与灵活应用。

四、形成网络,突出重点

第一轮的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通过阅读梳理课堂笔记、编制表格、画知识网络图等方式,可以使学生较快速地形成化学知识网络。第二轮的复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在学案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选取高考中的难点作为复习重点,对于那些易错、易混、易漏点,则要求学生反复复习;同时还要通过拓展与归类,引得学生复习与这个知识点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即抓住线。二轮的复习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注意把点复习到位,把线梳理清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将知识的复习置于问题情境中进行,例题的选取即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在题目解决过程中的拓展与归类或将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也很重要。复习课上教师要尽量少讲,应多设置有层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关注一个高考热点,掌握一类题的解题思路,构建一种解题模型。

五、适时检测,反馈补救

篇10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模式 有效构建 高效课堂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应用于教学中,融于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给高中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高中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积极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扭转高中化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登台就讲和主导整个课堂,高中生少数参与、多数陪学的状况;为了把素质教育新理念和思想内化于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以高中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积极构建“分解、交流、解惑、提高”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个环节

“分解、交流、解惑、提高”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提高高中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分解

分解就是教师进行放权的自主学习,其目的是发挥高中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把它分成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引导学习,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入门,又叫帮扶式学习。接着是开放学习,有了前面的引导,选择合适时间让高中生自己看书并总结提纲,我们只需点明重点和难点就可,这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只有这样,高中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谁能把大知识框架有效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接下来就是一口一个吃掉它,有效分解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高中生能否积极投入自学,用什么方法分化教学知识,关键要看我们的水平,以及我们对教材知识点的分解能力和水平。这是我们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这一阶段,我们要做到“五要五忌”:一要认真学习课标和教材,有效分解课时目标与任务,切忌目标不明和任务不清。二要紧扣重点,分解简洁明了,切忌胡乱分解。三要用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切忌枯燥无味、乱谈。四要与高中生平等讨论和小结,切忌大包大揽。五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题,切忌胡乱选择。

2.交流

交流指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他们自觉主动地交流、展示和小结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体现我们教学智慧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精华部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否得到培养,潜质能否得到发掘,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品质能否得到启迪,关键要看我们组织交流能力和水平,这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技能。

我们设计这一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重交流展示的形式,依照从学生自学到小组讨论,从小组讨论到全班展示,简单问题在小组内加以讨论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的原则,通过给高中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注重交流展示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要以启发、引导和激励为主,多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再次要认真听取高中生讲解,积极查找问题和寻求对策,只有在关键处、讲得不够明了处进行点拨,才能通过交流、展示,使高中生共同提高和进步。

3.解惑

解惑是指高中生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对他们弄不清楚的难点、和疑点,要运用启发式有效引导,启迪思维。对于盲点、难点问题,要运用探讨式精讲,这环节可以融入交流点拨环节之中。

我们在解惑过程中要遵循“四条原则”:首先,疑问先在小组内加以解决,然后班级讨论,尽可能让他们经过小组探究解决。其次,高中生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再次,经过引导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精讲解决。最后,课堂上难以解决的疑惑,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加以解决。

4.提高

提高就是根据高中化学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对高中生进行训练,把所学知识有效内化,并形成能力。

我们设计课堂教学训练时要做好“四性”:首先是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组织课堂练习,做到学到位、练到位。第二是多样性,根据课型需要设计不同的训练,可以是巩固性练习性作业,也可以是专题训练,还可以是解题思路训练和课堂达标训练。第三是层次性,我们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高中生的需求。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能力提高题,还要有拓展延伸题。第四是及时性,训练题设计不宜过多,力求精选精编,当堂练习当堂解决,并及时反馈。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分解、交流、解惑、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是引导者,引导高中生有效自主学习,并准确确立学习任务。二是组织者,组织高中生交流和展示自学成果,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和平台,构建高效交流讨论。三是裁判员,抓准时机,启、导、讲、助结合,帮助高中生有效学习。四是参与者,与高中生一起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帮助高中生有效内化知识,并形成能力。

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