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23 02: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知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化学氧化法;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试验装置
试验用水为制药废水经生化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COD初始浓度为2500mg/L左右,电解槽为10×10×15cm的有机玻璃槽,阳极板采用钛涂钌氧化电极,阴极采用石墨电极,电源采用电源使用MPS702 直流电源( 最大电压36 V,
最大电流30.7 A),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装置图
2 检测方法
试验中COD浓度的检测采用K2CrO6氧化还原滴定法,采用的仪器为COD微波消解仪。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的控制,达到对原水COD初始浓度重要性的考察。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原水不同稀释倍时的控制,达到对处理水质COD浓度的有效控制,分别采用稀释0倍(COD浓度2000mg/L)、稀释1倍(COD浓度1000mg/L)、稀释两倍稀释2倍(COD浓度670mg/L)。
试验条件:电流:4A;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3显示了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溶液中COD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出水COD浓度为483.43mg/L,COD去除率为75.75%。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得:电化学氧化法对COD的去处效果不随初始COD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电化学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氧化剂的量是控制COD氧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3.2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电流密度是影响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电极表面积恒定时,单位面积提供的电量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也随之增大[3]。但试验中的电流密度不能无限增大, 当电流密度超过某一电流阈值后, 电路中过量的电子不经过电极反应而直接流进溶液,使电流效率下降[4]。
本试验通过电源电流的恒定控制,达到对试验条件中的电流密度的有效控制,本试验将电流强度先后分别控制在1A、2A、3A、4A、5A、6A。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4中可以发现:试验电流强度从1A逐级上升到4A过程中,原水中COD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及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极板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电子在极板与原水中COD之间的转移速率加快,原水中氧化性极强的H2O2和HO·自由基反应速率也大幅度增加,从而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内所产生的具有氧化作用的活性中间产物越多, 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也明显提高;但在电流强度从4A上升到6A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虽有下降,但已接衡,COD去除率仅略有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受到原水中COD初始浓度的限制。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3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将初始pH先后分别控制在2、4、6、8、10、12。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5显示了在处理时间45min的条件下,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初始pH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试验pH从2逐级上升到8过程中,出水中COD随pH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即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间接氧化时阴极生成的H2O2与Fe2+构成Fenton试剂氧化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而过低的pH对H2O2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利于OH·的产生[7],随着pH升高,抑制作用得以解除,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得以正常进行,COD去除率得到显著提高;但在pH从8上升到12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又有显著上升,分析其原因是碱性条件下, 阴极还原析出H2,与Fe3+形成Fe(OH)3沉淀, 体系中Fe2+的再生受到抑制, 对HO·的产生再次造成负面影响,使得COD去除率显著降低,考虑COD去除效果,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且在该初始pH下,经45min的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后,出水COD浓度为405mg/L,COD去除率为79.75%。
3.4 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铁试剂(Fe2+)不仅具有催化Fenton 氧化反应的作用, 而且同时可作为絮凝胶团的前体,对COD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铁试剂(Fe2+)的加入使得整个COD去除过程成为电絮凝与电化学氧化作用的耦合体。为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铁试剂(Fe2+)加入前后COD去除效果的对比,达到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验证。
本试验先后控制铁试剂(Fe2+)的有无,达到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验证的目的。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初始pH:10;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5 铁试剂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6显示了铁试剂(Fe2+)加入前后,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即在试验开始的0min到45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地线性减少;在45min到6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出现COD浓度上升的现象;在60min到9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COD浓度又开始线性减少,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向原水中投加一定量的铁试剂(Fe2+)后, Fe2+将会与阴极生成的H2O2构成Fenton反应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10],同时伴随OH·产生的Fe3+相比O2具有较大的初始还原电位,可在阴极上与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生为Fe2+。Fenton氧化体系生成·OH氧化电位可达2.8V,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OH作为亲电基团,具有较强的进攻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并最终将它们氧化成CO2、H2O以及简单的有机物。
4 试验结论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相关因素的有效控制,得出的试验结论如下:
1)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初始电压、初始pH、电解质、极板间距)的有效控制,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为最佳的处理时间。
2)从考虑到COD去除效果及节约能耗,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
4)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电化学氧化法处理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即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羽堂,张飞白.电化学氧化技术去除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2007,35(1):6-10.
[2] 王静,冯玉洁,崔玉虹.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J].工程与技术,2003,12:19-22.
篇2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思考 实验 练习
化学,首先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的理想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它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基础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是需要我们投入许多精力并不断学习的学科,接触得也比较晚。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应当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尽力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以及概念极易混淆等困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和实验操作关,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拟结合自身体会就优化初中化学教学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此学科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才会热爱化学学习,才会勤学好练、刻苦钻研,才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也才会真正地收到实效。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倍加喜爱。但当他们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甚至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就会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使兴趣持久、稳定下去,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人手,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化学史的教育,在讲述化学的发展和形成时,宜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如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力求更进一步地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训练他们的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 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消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二、注重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大纲要求: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除了需要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要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等等。
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所以,初中化学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的形式,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得出结论,以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课堂知识有效拓展延伸,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三、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率,课后再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率,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也就是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当然,这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知识吸收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的强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理工科类学科,反复练习,多多动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认真学习再加上课后练习的巩固,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真正地掌握化学知识,学会举一反三。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在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下,力求做到让学生们抓住教材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才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02860-3/O.919;
[2]唐维杰.兴趣:浅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你说我说,2009,(08);
[3]衣龙亮.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期刊网;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探析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化学已经悄然的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化学知识不仅是顺利通过中考的保障,更是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在此,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加以研究论述。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实验比较缺乏
化学学科主要研究物质间的连锁反应,实验对于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直观形象的了解化学现象及原理,结合书本的知识和解释进一步加强对化学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更具有实践性。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中,教学所用的实验仪器陈旧,实验次数有限,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这种问题仍然比较常见,导致初中实验教学效果极为有限。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针对于考试知识要点来在课堂上教学,这无疑就失去了很多考试之外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结合生活思考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写什么学生们就在自己的书本上写什么。再加上沉重的功课和作业,学生们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没有将化学作为一种生活工作所需的科学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切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学好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通往求知欲大门的一把钥匙,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解释一些化学的反应,通过一些实践性的知识让他们对化学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去理解,减少死读书,读死书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
大自然中有着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很多的微妙变化需要我们带着求知与探索去发现,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平时的户外中,积极的让学生融入自然中,感受着自然本身的化学变化,也不仅仅限于化学实验器材来去了解化学的本质,这样不光能开阔学生学习化学的视野,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不是把学生框在一个教室里让他们做做不完的试题。
2.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化学认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习化学这一学科,通过影像的放映和各种平面、立体动效的展示,化学不单单是一门仅限于用书本去了解的学科,它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用动画等形式去描绘和介绍化学间分子间的微观反应,从而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化学间的反应具有不稳定性,化学实验中也会伴随着危险,一些强酸强碱之类的物品可能不合理使用就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去模仿化学实验的操作,也可以用各种音频及视频软件辅助我们去了解一些化学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和规范,这样就可以使学习化学不再单一和死板。老师教学也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可控性。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还是有些初中院校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时间也相对较少,还需要学校加大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学生营造尽量好的学习条件,以满足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求。无论是书本教学、实验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相互弥补、共同进步,要注重积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3.多样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中试卷得分占了大部分比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检查和反省能力,教学模式中应当有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并且淡化用考试成绩作为是否学好化学这一门学科的主要因素,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环节。教师应当接受学生的合理意见和问题反馈,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不仅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去改变,也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丰富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更好的发挥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教学形式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这是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共同的感受。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彻底在身心上解放学生,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中获取真知。也只有这样传统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殚精竭虑学生学业无成及师生一起陷入苦教、苦读的境地的尴尬局面才不会再现。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下定决心更新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课改形势的要求,积极尝试适合本班学情的新型教法。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师生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互补的关系,教师所有的设计和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服务的。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要看他们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效果而定。更进一步来说,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要在很大程度上看教师的引导。换言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要视教师是否巧妙采用新型教学形式而定。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内容和形式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先是通过自主学致了解本堂课的知识要点,了解化学现象,弄清变化原因,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应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化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基础之上,教师组织学生提交、汇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对这些疑难分门别类,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提升了学习效率,这样就不会出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教师不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对学生已掌握的东西唆重复的局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更有针对性。事实证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是真正体现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是尊重学生学习能力,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豪感,促进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方式,是值得所有初中化学教师尝试、施行的。
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边学边做的学习方式取得的效果最好。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堂都讲究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合理、有效、有趣的方式合作、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化学作为一门特别讲求注意科学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注重科学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真知的科学,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多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初中化学课程安排有许多的化学实验,化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教师演示实验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的不良教学习惯。要对学生有充足的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好实验,不必怕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实验课程做足、做好。
以“酸的性质”章节教学为例,教学大纲给我们的要求是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可是不少教师会担心学生不认真对待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实验事故,因此就取消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只能是观察,其效果是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所无法比拟的。而实际上,只要化学老师交代好注意事项,讲清楚实验的操作步骤,特别指出如果不按正确步骤操作的危害,学生是完全能够独立把这个实验做好的。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教师授课轻松自然,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酸的性质有最为感性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解决学习障碍并产生疑难,为下一阶段合作探究创造可能。在这里,自主学习效果决定了合作探究的结果。自主学习效果越好,合作探究的深广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我们之所以提倡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方向。在学习中,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独特性,进行思维的有效互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范围并最终充实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得很好的,特别对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办法。如学生学习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后,对于这一系列知识往往会有所混淆,掌握得不是非常好。这个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建立起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使得这些知识系统化,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对这些知识混淆。
参考文献:
[1]余柏志.“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0.
篇6
一、兴趣,营造和谐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鲜活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涉及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要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化学原理,设计一些实验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信任,创设自由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大哥或知心大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感到自由和被尊重.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说话要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使学生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态.
三、赏识,打造活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教师还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在评价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引入评价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对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堂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第一次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由于初中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加强情感教育,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引领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能过于苛求.评价不全是为了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就是给予学生发展的信心、勇气与力量.
四、智慧,构建灵动课堂
初中学生具有活跃、好强、好胜等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作探究和竞赛比赛等有效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要体现“多样化、时效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讲“空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并让学生思考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教材,突破要点,必要时为学生全面演绎规律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善于记忆.
五、创新,建造高效课堂
篇7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教学;运用
化学学科具有知识点众多、方程式繁琐的特点,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大大有利于推动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制作的工具有很多,除了基本的办公软件Word、PPT外,还有专门制作思维导图的制图软件mindmanager、inspiration等,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学会如何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思维导图的制作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将主题画在中间,主题可以用关键词和图像来表示;第二步,从主题向下逐步延伸“次主题”,并将其与上一级主题连接起来;第三步,在“次主题”后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尽量用关键词简单地表述出来,将其和它相关的主题连接起来;第四步,整理思维过程,完成思维导图后,任何一个主题都用一种颜色来表示,使思维导图显得更有层次,加深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制图方法主要有:重心法、倒推法和拓展法。
1.重心法
由于初中化学的章节性较强,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很难吸收和区别。但是,每一个章节都有其必要的知识重心,教师应在课堂上将某一重点作为主图展示,其他知识作为分支引导,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吸收。平行思维导图、直线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这一点。
2.倒推法
如果说平行的化学知识积累方法过于传统,那么倒推法与之相比则更具有趣味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最初的疑问到最后的解惑,都需要一定的顺序。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运用倒推法,将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提出疑问,破茧抽丝般层层揭开,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三角思维导图、环形思维导图可以达到好的效果。
3.拓展法
学无止境,教师要随时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课本上的知识可能太过于书面,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思维导图,总结教材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开来,进一步掌握本节内容。既可以充满个性,又能让学生对整体的教材进行感知。点状图、树状图都可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记的东西太多,物质的性质、颜色、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杂乱琐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理清思路,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而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思维导图是对知识的系统总结和提炼,以直观的图示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思维导图可以将化学课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内容梳理并压缩在一张图里,省去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重要的知识点,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还能帮助老师迅速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成效性。
与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相比,思维导图有更大的优势。第一,思维导图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将化学知识点自然地在图上表示出来。第二,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印象,加强记忆。第三,制作思维导图还能激发右脑发育,因为在制作导图时还是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其又不太熟悉,因此,课前预习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可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延伸新的知识,清晰地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有效预习。预习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预习不必全面展开,二是预习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不用囊括所有知识,也不必要求学生弄懂所有问题,只要让学生对预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就可以。
2.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化学常规课堂教学中,可在学生预习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听课中逐步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将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尽量标记上“已明白”“有疑惑”等,以便随时向老师提问。如图2所示,先在导图中心位置填写上本节内容,在“新课导入”中记录老师引入本节课的方式,或是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或是通过实验,在老师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依次把相关内容填上。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关键词填图,做好重难点的标记,日后着重复习。
3.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普遍的开展方式,然而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小组合作讨论效果并不好,且容易跑题。只有将学生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思维导图高度概括了一次讨论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此框架下讨论,可以极大提高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质量守恒定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质量的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呢?让各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安排一名组员用思维导图将大家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有的人认为“相等”,有的人认为“不相等”,也有人认为“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然后学生让以小组为单位去做实验,共同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看最后结果是什么。当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做好了,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清晰了。然后指派一个代表将思维导图展示给全体师生,相互评价各自的方案,最后形成统一方案,由大家共享。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还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复习课上,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复习。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引入主题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组员之间相互交流、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二是在黑板上共同合作完成,全班学生共同完成一幅思维导图,首先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主题”和“次主题”,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分组讨论“次主题”后,然后由每组代表在黑板上分“次主题”绘制,最后共同完成。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归纳、总结化学知识点,通过与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快速消化所学过的课程,提高记忆力,增强印象,进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归纳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仍旧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与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贤露.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7).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课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44-01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置一方面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不同于常规的试验课程,探索性实验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因此在内容设置上要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试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鉴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对象,探究性实验课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方法、提高素养,规模如果较大会给教学对象增加难度,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基于以上几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课前准备
第一,实验预试。相比于实验演示和讲课与实验同时进行的预试,探究性实验课的预试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进行实验预试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影响此次实验顺利进行的多种因素,而且要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着重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制定好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指导方案,注意事项可以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包括仪器操作、药品配置、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废物处理以及安全等方面的事项,而指导方案是教师用以巡视用的,包括巡视的路线、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的需要指导的内容等。
第二,实验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器材等,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确保仪器与器材的可操作性,并且要保持实验室干净、卫生。
第三,实验分组。实验分组的依据是实验的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实验仪器的数量等情况。分组的原则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操作的机会。
二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确保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相关事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进入实验前的自由讨论时间,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关实验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进行实验仪器及药品的检查阶段,由学生自主进行,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进入到实验阶段,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师指导重点
第一,实验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果成功呈现、学生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长期以来,实验操作问题一直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师面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应在巡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耐心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操作不规范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二,实验观测。教师要针对实验过程中需观测的现象及要点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以依据这些现象让学生判断实验是否成功。实验成功后引导学生结合观测的现象以及实验原理对实验的内容进行理解,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在生活的什么地方有应用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若实验不成功,则依据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原因,并依据可能出现的原因重新对实验进行调整,直至实验成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内容,到实验后的分析、结论以及学生对此次实验的感受等都属于实验记录的范畴。
四 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做的工作包括实验仪器清洗、实验药品整理、实验废物处理、实验室打扫、实验报告填写等。教师需做的工作包括:(1)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看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入注意事项内容中;(2)总结实验过程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指导之后依然效果不佳的问题就要列入重点内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3)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实验操作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否成功将理论运用到实验过程中、是否从实验中学到了知识等;(4)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或药品等问题造成实验失败的现象,对仪器或药品予以调整。
总而言之,按照以上几点进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的设计,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科.谈初中化学探究实验课[N].甘肃日报,2012.4.16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创新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也是促进民族前进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初中生的科学素质是初级教育革新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是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渠道。
一、科学合理创设情境,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创新意识
要想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得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一定得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便会对新知有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并且,如此一来,还可以帮助初中生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新原理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来,进而实现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譬如:通常而言,大家一般觉得水和火是无法相容的,可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一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就如白磷便能够在水里边产生自燃,所以进行实验便可以向大家证明水和火在某一种情况之下是可以相容的。
二、结合化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创造和发明当中,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往往是其的前提条件,而其的核心便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学会自我实现之创新性能力,譬如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便是创新素养的一种具体表现。比如,在对"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在使学生应用文字这一方式来表示出在实验室里制取O2之化学反应的相关表达式,能够讲出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的名称和操作的要点,以及初步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实践过程,还要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相关反应与原理,明白催化剂的相关定义和催化功效。在这一前提下再向初中生提出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思维与展开想象的问题:(1)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当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一些问题呢?(2)长颈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插入到液面以下的位置呢?(3)导气管为什么就不可以伸入容器中太长呢?而为了能够培养起初中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还可提出以下的问题:(1)倘若实验室里的器材暂时不足,这一装置当中的锥形瓶我们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2)长颈漏斗这一器械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在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创造性能力得以有效地锻炼与加强。
三、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知道,化学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身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初中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全面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方案全权交由学生去设置,实验全权交由学生去实践,问题全权交由学生去分析与思考,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行化学实验能够有利于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概念、了解其中的性质以及揭示其中的原理与规律,培养起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等,培养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求学欲望,促使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譬如,在对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提供出一些进行化学实验的仪器让学生自行去设计实验,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灭火的方式与方法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可以借助实验这一方法自主探索出关于灭火的相关原理。在给初中生提供了药品仪器:火柴、蜡烛、烧杯、坩埚钳、水和石棉网以后,引导初中生自主设置且亲自动作进行实验操作获得了许多熄灭烛火的办法:运用坩埚钳夹掉灯芯、用嘴吹灭、用烧杯盖住烛火、用泼水破灭烛火、用石棉网盖灭烛火,之后再分组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对比各种燃烧条件以获得准确的灭火知识原理。在此实验中,学生一直是作为主体来实施科学探索的,这样便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会探索,并且对初中生的洞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演练活动,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探索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2位学生由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在市科技小发明设计竞赛中获得佳绩。
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科技的活动当中,通常而言,科技活动的实施会在某一情况之下会直接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想尽各种不同办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组织活动的过程当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实施正确而有意义的引导,与此同时,也可对科技活动给予一定的提示,促使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初中的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想发展和增强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并且还有许多种方式和方法。但是,即便如此身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努力掌握新型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精神之意识,努力挖掘与课文教材相关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优良的科技创新思维的能力,借助合理性的激励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创新思维品格。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新喜.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J].岁月:下半月,2012(4)
[2]邢玉清.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3]孙洪.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C,2012(2)
[4]李相楼.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2)
篇10
关键词:教学内容衔接;教学策略衔接;学习方法衔接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初中、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以下对高中化学部分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再现知识、初高中化学知识对接点列表进行比较:
二、教学策略的衔接
1.做好入学教育准备工作,为初、高中衔接打好基础
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明初、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化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2.构建问题梯度,实行层次教学,切实做好初、高中衔接
(1)在教学中从高一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问题梯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2)重视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3)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1.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规范,形成习惯
(1)预习
课前熟悉所学知识,划出重点、难点及模糊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选择一本好的教辅材料帮助理解,并使零碎知识条理化,从而达到有备而听,以便抓住重点,解决疑难。
(2)听讲
课堂上要始终坚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如果走神,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理解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也就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学会记笔记。高中化学的课堂知识容量大、内容多,学生单纯靠记忆是很难记住课堂上的全部知识的,必须学会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当然有些细节尤其要注意,一是准备一本笔记本,而不是随便在纸上或书上做笔记;二是先听后记。
(3)复习
为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听讲后要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既包括理解记忆知识点,又包括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形成规律。课后及时复结,及时反馈,有问题及时找老师或与同学沟通解决,不留知识盲点,使知识为自己所有。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练习和反思,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
2.因材施记,形成知识储备
有人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所以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把知识点牢记在心,这样做题时才能活学活用。刚步入高一,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化学用语,如果教师把各种趣味性语言交替使用、合理搭配,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对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学用语──口诀记忆
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高中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可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例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莫忘记。
例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亚硫酸根锰酸根。牢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概念理论──对比记忆、概括记忆
针对一些相近或对立的抽象概念,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便于记忆。
例3.氧化还原反应:升失氧还氧;降得还氧还。
(3)实验步骤──顺序记忆
例4.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缩、红。
3.培养联想、类比和归纳能力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根据初中化学的特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新知识时,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知识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联想和迁移,并进行归纳,完善知识的“点、线、面、网”的结构。
(1)相似类比联想
类比是分析比较的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因此推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迁移到另一对象的思维方法。
例5.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根据同类相通的特点,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2)相反对比联想
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统一的,引导联想可以把相反的概念联系起来。在引导分析其中一个概念的同时,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并分析,自然会得出另一个概念,并深刻认识概念的本质区别。
例6.在苏教版高一必修1专题一“概念”的学习中,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氧化与还原、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均可进行相反对比联想。
-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总结会方案
- 下一篇:幼儿园期末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