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6:2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拿我们柳州市来说,坐落在柳北文化街商业广场的嘉华影城就是这个城市色泽鲜活的大型影院。也是目前柳州市影院设备最先进,影厅设计最标准、设施最完善、服务最专业的影城。该影城总投资400万,营业面积800余平方米,拥有3个影厅,共394个座席。其中,一号厅182个位席,二号厅123个位席,三号厅89个位席;是集休闲、视听、娱乐等多维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数字化影城。嘉华影城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都全力打造“专业影城”,给每一位观众带来绝对舒适、震撼的观影体验。宏大的影厅空间,厅内高度均超过 6 米;阶梯式座椅排距达1.1米;影厅内座位错层斜度达30度;美国dolby-sr/d/e数字解码器、jbl screenarray影院阵列、jbl 三分频主音箱3632tl、皇冠公司专门为电影院而设计的cl系列功率放大器、德国施奈德高端镜头等,使您体验、享受最顶级的震撼视听。
为使顾客坐姿轻松、自然、舒适,全身心享受影片,影城特别安装了帅康座椅公司生产的高档豪华座椅—千禧之星系列。该系列座椅造型大方、舒适、美观、和谐、现代感强:椅背、椅座乃整体设计,三维一体,聚氨酯模高回弹发泡原料,源至进口;其自起设计,复位准确,无噪音,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影城更注重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开放式票房,站立式售票,专供您选择心仪的观影座位。厅内向导员的甜蜜微笑,个性化服务、定将使您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卖品部为您准备的观影套餐,均是精心挑选,琳琅满目、安全卫生、口感一流、营养丰富。尤其是那美味诱人的爆米花—全部采用美国原装进口的专用玉米粒,配上香甜可口的奶油,定将使您怦然心动,垂涎欲滴!
秉成:“诚信、专业、以人为本”的精神,他们不懈追求,努力成为龙城最专业、最优秀的影城。先进的设施,星级的服务,灵活多样的票价,精彩纷呈的观众互动活动……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影客充分体验宾至如归的感觉。
但是1994年的克拉玛依友谊馆大火,让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无法忘怀。于是在如此辉煌的大型影城之中,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及相关的安全问题。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消费和娱乐的夜总会、ktv、网吧等公共场所也不断发展壮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场所中的各类安全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近几年全国范围内不时出现一些群死群伤事件,主要是由于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消防设施不到位或堵塞、关闭通道营业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场所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灭火及逃生自救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生火灾,手忙脚乱,人员疏散困难,极易导致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笔者就当前的城市影院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谈点浅见,以供探讨。
一、城市影院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市公共娱乐场所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看,基本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中,耐火等级基本符合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硬件上,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通道不畅(有的上锁),消防设施损坏,装修材料不符合要求等。在软件上,业主和从业人员消防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是公共聚集场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城市影院为例:
1.选扯不当,危害增大。主要是使用的建筑物形式多样,公共娱乐场所很少有独立的建筑(因为单独建筑物的花费相当昂贵)。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个局部进行装修和改造,有的是在商场、办公楼的某个楼层,有的则在废弃的仓库或厂房内,有的甚至是设在商住楼里,这些建筑内部的原消防设计是不能满足娱乐场所内消防安全设计的许多特殊要求的,经营项目与建筑防火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建筑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不足等先天性的安全隐患。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高标准建筑物使用的竞争也越强烈,而我市适合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设立的建筑物更显出自身的先天不足,尤其是设立在地下一层的场所占了整个娱乐场所的10%,这些场所的设立虽不违反《娱乐场所管理条列》与相关法规,但是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主要是安全疏散更难,受烟、火侵袭的危害更重。因为地上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上升人员往下层逃离,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路线与人员疏散活动的路线相反,当人员逃到着火层以下的地方就比较安全,地下场所则不然。烟气上升人员往上层逃离,人员在垂直方向上的疏散速度大大低于烟气上升速度。如果人员在水平疏散中对火灾的反映迟缓,或心理紧张,或认不清疏散方向而延误了时间,就会十分的危险。所以设在地下室的娱乐场所场所防排烟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2.可燃、易燃物品多、电气负荷大。电影院等场所,是专供公众娱乐休闲的公众型聚合地,因此,他们往往十分注重环境的舒适典雅。现在这样的娱乐场所越来越讲究豪华气派,为了迎合和追求美观,违规装修,瞒天过海,大量采用可燃材料进行装修。另外,场所内装饰的窗帘、墙挂、沙发等通常多属可燃物,直接导致火灾荷载幅度增加,并且大幅度降低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旦发生火灾还会产生大量的致人死亡的有毒气体和浓烟。有的没有防火间隔,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扩展蔓延。有的间隔带设计不尽合理,反而影响人员疏散。
3.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娱乐场所本身就具有行业特性,许多场所内部通道错综复杂,仿佛走进迷宫。甚至于一些电影院的影厅,在进行装修的时候为了充分利用建筑内部空间,或者为了隐蔽一些角落,往往在走道两侧或拐角处布置影厅,有的则故意设置弯道,有的在影厅外、通道上设置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彩灯,令人不知身处何地……这样的建筑设计或许会给人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但是却从客观上大大影响妨碍了消防安全工作,如果发生火灾,将会导致人员无法疏散,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等重大问题。
4.用电设备多,着火源多。现代的许多电影院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或者为了吸引顾客,而采用过多的电器设备,诸如影音音响,各种灯光,多数空调等。这些设备用电量极大,并且功率也大。还要长时间连续运转的话,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有些灯具表面温度很高,一旦可燃物品靠近极易引起火灾。
场所里由于用电设备多,连接到电器的线路也多。电子线路纵横交错,倘若安装,使用不当,也很容易发生火灾。这是电气设备产生的高温和电火花构成了危险的点火源。除上述电器点火源引起火灾之外,由于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人员流动量大、素质杂,行为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常会作出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有的趁着兴致玩火,有的吸烟乱丢烟头、火柴梗,还有的为了营造浪漫气氛点燃蜡烛照明。更有甚者,
有的歌舞厅、网吧、游戏室偷偷违规集吃、住、玩、乐于一体,利用液化气、电热器、电炉、煤炉等烧水、做饭和取暖。还有的使用酒精、丙酮、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拭电器元件,这些易挥发的易燃液体遇点火源很容易引燃。凡此种种人为点火源也是极其危险的。5.消防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不善。业主只重经济效益,法制观念不强,存在侥性心理,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员工更是消防安全观念淡薄,缺乏防火知识。这是公共娱乐场所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造成该类场所火灾危险及火灾隐患的根本所在,是必须引起充分关注,并尽快获得解决的首要问题。综观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安全意识差,表现在:
(1)我行我素。业主和经营者擅自进行场所的修建、改建或扩建,而不向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报告和实行建筑设计的防火审核。完工后,在没有取得消防安全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试营业。
(2)规章制度不键全。有的根本没有定消防安全制度,也未建立防火安全组织和层层责任制;有的虽然东拼西凑了一些消防安全规章制度,也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而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3)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经营者和员工在娱乐场所电影院使用前未进行任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致使从业人员没有树立起消防安全观念,也不懂得场所内的火灾危险所在。既不懂得消防基础知识,也就不懂得火灾预防的方法,更不知晓初起火灾扑救的基本技能,也不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更不了解火灾时如何引导疏散场内人员。有的甚至不会报火警,不会使用灭火器材,自然更不会实施有效的灭火方法。虽然相关部门每年都举办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由于场所员工更新换代快,造成有部分新上岗的员工没得到有效的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4)缺乏应急预案。娱乐场所电影院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场所没有制定自防自救的消防措施和应急疏散方案。即使有预案,制定后也束之高阁,躺在保险柜里睡大觉。不经实地演练,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5)消防安全管理不善。场所内随意使用明火烧水,做饭或取暖;维修中焊接,切割等带火作业无人监护;随意吸烟,乱丢烟头的现象到处可见;随时乱拉乱接电气线路;也不按规定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和消防设施检查等等。
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触目惊心的火灾隐患,近年来全国范围时有重大火灾发生,血的教训提醒我们火魔时刻都在窥视着、等待着,一旦时机成熟,便要出其不意地施展其威力,给我们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城市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隐患特征
火灾隐患具有许多特征,所以,为了更好地杜绝影院等公共场所的火灾发生,我们有必要认识并且了解火灾所具有的隐患特征。
1.隐蔽性。隐患是潜藏的祸患,它具有隐蔽、藏匿、潜伏的特点,是一时不可明见的灾祸。它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显现出好似静止、不变的状态,往往使一些人一时看不清楚、意识不到、感觉不出它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成熟,逐渐使隐患形成灾害。如发生在1994年1月30日的杭州天工艺苑商场火灾,起火原因就是隐蔽在商场顶棚三楼第6号家具包房内吸顶灯电源线故障引起短路打火,熔珠喷溅在下部席梦思床垫上引起可燃物而起火并蔓延所致。
2,危险性。隐患时事故的先兆,而事故则是隐患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的许多火灾隐患都很难彻底的消除,所以,恶性火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历经了无数血的证明。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火灾,309人死亡。原因时4名无证上岗的电焊工违章电焊引起的。在我国,许多已经发生的特大火灾惨剧告诉我们:一个烟蒂,一盏灯,一个违章的行为,甚至于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危险。
3,突发性。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隐患也不例外,它集小变而为大变,集小患而为大患。几年前,广东省深圳市安贸危险品贮运公司清水河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8人,伤873人,经济损失巨大。清水河仓库原本为干货仓库,贮存一般的生产、生活所需物品,仓库建筑结构、防火间距、水源布局、道路等尚可,后改为贮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无论从贮存化危品仓库的建筑防火等级、库与库之间的防火间距、消火栓设置及用水量等均不符合消防规范要求,已存在着严重的消防隐患,再加上在贮存过程中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化学物品性质相抵触、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混存在一个仓库内,更加引发隐患从量变到质变,集小变而为大变,最终造成震撼全国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隐患突发成灾害事故,在化工企业中为多数,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4,随意性。俗话说:“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来自瞬间麻痹。”有的隐患的产生和造成祸害,都直接取决于人的消防意识的淡薄和消防知识的缺乏,消防意识的淡薄和责任心的缺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必然引发日常工作中的随意性。1986年3月7日,杭州笕桥脱水厂三楼成品仓库发生火灾,经过5个多小时的扑救,扑灭了大火。火灾烧毁库房180平方米,生姜片50吨,蘑菇片5吨,直接经济损失55.66万元。起火原因是仓库保管员违反消防管理规定,在仓库内用火柴当剪刀烧断棉线后,未将余火完全熄灭,余火沿棉线阴燃引起火灾。隐患的随意性,极大多数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这种隐患的产生也极大多数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祸害。
5.重复性。火灾事故发生后,由于没有严格地按“三不放过”原则来处理,火灾事故的重复性是必然的(尤其为化工企业)。只要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等因素未改变,同一隐患就会重复发生,关键的问题是事故后怎样吸取教训,改进措施,整改隐患,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方式,先进的技术设备来防止隐患的重复性。
6.季节性。有相当部分的隐患带着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一年四季,夏天由于天气炎热,气温高,雷电多,容易使可燃、易燃物由于高温的作用或雷击引起火灾,冬天又会由于风大物燥,用电用火增大,人们活动减少,容易引起用电用火不慎的火灾,而且风大物燥,人们活动减少,不能及时发现初起火灾,极易造成重、特大火灾的发生。
7.因果性。隐患险于明火,即是火灾隐患和火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消防工作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今天的火灾隐患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或后天的火灾,而今天的火灾就是昨天的火灾隐患。隐患是因、火灾是果,隐患是火灾的前奏,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在每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单位领导对隐患所持的态度不同,往往会导致消防安全工作的结果截然不同。“隐”与“明”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及时地发现和消除隐患,才可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8.时效性。 防火检查的目的是发现
和消除火灾隐患。但消除火灾隐患还必须讲究时效性。这些年来我省发生的几起火灾事故,在火灾发生前,当地消防监督部门都多次签发过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就是由于责任部门没有及时有效地落实整改,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深刻。为此,整改火灾隐患,必须讲究时效性,对一些整改难度大,本单位确实无力解决的,应在整改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城市影院的火灾预防必然成为消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火灾预防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则在于如何通过各种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来消除火灾隐患。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没有火灾危险或不存在火灾隐患,只不过是多与少,大与小的差别而已。所以,作为公共集会场所的影院,一定要在思想上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观念。可以这么说:消除隐患是最好的防范。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隐患的产生及发展规律,把消防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
三、城市影院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及对策
遏制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是新的形势对相关监管部门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为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火灾危险性的认识。应严格执行公安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严格消防安全管理。
2.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消防安全。公安消防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对不合符标准的(消防设施、设备不全或失效的),必须予以纠正,凡安装固定封闭窗栅栏的必须责令限期拆除,营业期间不得封堵疏散通道,不得关锁门窗。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开业前应当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或者开业。各相关发证照部门共同把好消防的前置条件关口,对未取得消防部门验收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相关证照。
3.从源头上抓起,严把“四关”。加强设计、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检查,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设计、审核、验收,加强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是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确保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走上规范化的消防安全管理轨道的重要手段。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安全疏散、电气线路、内部培训、消防设施等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都有详细的规定,对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设计、审核、验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关,不留隐患。把握好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第十二条、《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六条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六条条款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消防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申请开业的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要严格检查、严格把关。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消防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自防自救能力。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的业主在申请开业前检查的同时,要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除每年要进行一次安全培训外,对新上岗人员要及时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不得上岗。要学习和掌握《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定期开展自查,消除火灾隐患。从业人员要做到“三懂、四会”。“三懂”即懂得本部门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自查整改一些的火灾隐患;“四会”即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火灾。
5.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和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缺少是导致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在营业期间始终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是杜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基本保障,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以任何理由堵塞和关闭。要加强对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应急照明以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维修保养的督促检查,保证其完好有效,确保发生火灾后,能够进行有效补救。
6.文化执法部门应把电影院消防安全工作列入日常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警钟常鸣。在日常检查中,上述防范措施中第四、五点内容,做到每次必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防范于未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城市影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四种机制和三个转变
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自身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好两点,首先是安全有保障,其次是凭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来赢得客户。为此,公共娱乐聚集场所应建立“四种机制”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应实行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划分消防安全责任区,构造消防工作责任“链”等三方面入手,明确法定代表人为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落实场所各阶层、部门的负责人为该责任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中,应着力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消防安全“责任链”,使消防安全责任得以在各个阶层、部门以及各级责任人中进行传递,让场所员工明确自己在消防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消除单位消防管理盲区和消防安全责任空白点。
二是建立教育预防机制。场所除参加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的培训外应根据消防安全涉及面广、内容多、科技性强的特点,重点抓好内部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以岗位操作规程及操作技巧为主要内容,把消防科普知识和消防安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培训,使操作行为规范化。同时,要搞好适应性教育,视不同情况按需施教。对一些重点场所、重点岗位的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消防部门统一考核发证;对一些非重点岗位人员在就业前的上岗培训中,必须把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其中,努力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三是建立消防安全运行机制,各场所尤其是实行租赁、承包、联营的场所。要在明确经济指标的同时,明确安全指标,各场所预先制定周密的疏散预案。根据人员密集的公共娱乐场所的建筑特点、物品情况、人员活动情况,考虑火灾时烟气可能充斥流动范围以及安全通道的特点等,预先制定详细的疏散预案进行演练,使每个员工都掌握各自分工及战术、技术要领和技能。力争在发生火灾时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促使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分解到各个阶层部门、每个工种,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做好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建立管理保证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出事,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格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配电房操作规程,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形成。
通过以上“四种机制”的建立,最终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是实现观念的转变,变以往安全工作“要我管”为“我要管”、“被动抓”为“主动抓”,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当作自己的事,真抓实干。确切转变抓消防安全工作政府热、场所业主冷的局面。
其次要实现机制转变,实行“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安全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有章可循、违章必纠的消防安全氛围。
最后要实现作风转变,力戒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确保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留死角,努力提高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自身预防和抗御火灾的能力。
篇2
目前“千刊一面”已成为我国高校学报的一大特色,倘若我们去掉高等学校名称,很多大学学报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家学报。1 公开刊物如此,内刊更是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就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而言,尽管几乎每个省都有司法警官类院校,且基本上是一校一刊,但公开刊物仅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等极少数,绝大多数此类院校学报都是内刊,每期发行量以百位数计,交流和赠送除同类院校外,主要面向的是监狱劳教等司法系统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对社会普通读者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作为行业内部的刊物,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定位不端,办刊指导思想不太明确,片面学习本科高校学报的做法,即过分重视“学”——学术理论研讨,忽视“术”——监狱劳教基层实践,盲目效仿法学类本科院校学报——法学理论研究文章过多,司法实践应用范畴文章偏少。部分刊物以能多刊发基金项目课题文章,专家、教授文稿为宗旨,片面追求文章的所谓博大精深,盲目跟风、模仿、攀比本科院校学报, 一味追求学术化、“书卷气”,而对司法基层文章关注不够。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稿源问题。监狱劳教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警的理论水平差,能够以“论文”形式阐述观点的并不多;而理论水平高,成文符合论文习惯的教师又空谈理论,缺乏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实际上,学报的专业化,不仅仅指内容的专科化、学科范围的集中化,还应该从理想状态上看,还应该实现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学报出刊标准的专业化、设计装帧的专业化以及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的“化”,对于本科院校学报尚路途遥远,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来说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如何专业化是一个尚未有人探讨的问题。军事院校有讨论,公安院校学报有讨论,但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一直被忽略。这直接就体现出这类院校学报专业化十分不够,对读者的影响实现太小。
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形式上的特色化
大体而言,高校学报专业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由专业性大学创办的专业性学报。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论坛》,因学校的专业特色而成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报;二是依托不同综合性大学的同一学科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三是由同一类型的专业性学校共同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现更名广东警官学院)和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政法学刊》;四是单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报通过专题策划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如《郑州大学学报》充分利用本校的学术优势及学报的综合性优势,组织了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题,既充分发挥了学报综合性的优势,五是高校之间的合并带来了学报专业化的新契机。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在合并之后将原来的综合性学报划分为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版本,有些高校更借此机会创办了一些专业性期刊。2
以上五种模式,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最可行的当然是第一种。然而,问题仍然存在。专业性大学创办专业性较强的学报是以其强大的学术背景为依托的,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欠缺这样的学术资源。此其一。其二,与其他学报一样,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也处于“综合化”与“专业化”的摇摆之中。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院校都在努力地发展自身,专业越建越多,学科范围也越来越大,凡是与司法沾边的都尽量开设;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1984年的文件(教育部教高1字027号)和1998年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3号),“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明确规定了学报的办刊宗旨。特别是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建本文转自dylw.net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期109号)进一步规定了学报必须冠以学报全名及学报须刊登本校稿件。高校学报根本就没有只刊登某一专业论文的权力。尽管“司法警官”已属于较专业化了,但就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基础类的语文、英语该不该上学报?法学类的民法、行政法该不该上学报?一个学校开设的十几个专业几十门课,相关的学术论文该不该上学报?在办刊经费、人事、行政上都要依附主办学校的高校学报,对这些文章都说“不”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在现有体制下真的无法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在现有体制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认真分析研究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依据本校独厚的学科优势作为开设专业栏目的基础,进行栏日调整即分栏,精心组织,办出自己的品牌栏目。目前,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栏目有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社区矫正”、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的“监狱学”、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监所理论与实践”等。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服务监狱劳教队伍建设,服务实战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化管理的需要,行业化特色明显。依照一般的想法,其在“特色”上应该不成问题,专业化道路甚至应该比一般综合性大学学报更平坦,然而,事实并不如此。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此类院校学报的栏目看出来。但栏目下的论文在每期学报中所占比例极少,甚至有的学报根本就没有这些特色栏目。
特色栏目开设以后,应提高这些栏目的文章比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司法”,因此可仿效公安类院校学报的做法,在行业上做足文章。如不应拘泥于遴选研究视野博大的法学论文,监狱劳教应用技术理论、应用技术的成果形式也应在刊发之列。针对司法警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及时刊登教改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和新方法以促进交流,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3因此,在确定特色栏目时应多联系自身实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学报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特色栏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解好“特色栏目”这个题。没有真正把握住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内容,诸多栏目涉及的范围包含了不同学科,定义却较为宽泛,没有形成问题意识。
二是为特色而特色,这种特色栏目的建设形式大于意义。有些学报虽然设置了特色栏目,但并没有真正依托本校或本地优势,话题单一或者思考重复,没有真正严肃、科学和有分量的稿件,难以真正凸显特色栏目的特色属性;有些学报虽然开设栏目比较有特点,但是对栏目缺乏整体规划,意图不明确,仅仅是相关论文的汇集,没有长期性与连续性,削弱了栏目的特点。
三是行政命本文转自dylw.net令对特色栏目设置人为干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学术”理应是学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但在一些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严格限定特色栏目设置的思路和选稿用稿的标准,以现行的行政意图干预特色栏目的建设。4
因此,设置学报栏目应注意其标志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三个特点。所谓标志性,是指栏目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和鲜明特色,并将特色栏目建设与学报建设融为一体,使特色栏目成为学报的“标志性”产品。如果栏目设置没有独特之处,而是一般化、平庸化,学报必然暗淡无光,读者关注学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也难以持久,作者更难从栏目已刊发的文章中较好地把握栏目的方向。失去了读者和作者,学报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特色栏目,其主导的话语权力便能够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作者群,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进而形成权力、知识和受众的多重互动。5
确定特色栏目后,其他专业的论文通过别的栏目照样可以在学报上发表,但特色栏目与一般栏目论文所占比例应呈倒三角形。“红花要有绿叶衬”,在确保特色栏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栏目的选题策划,因为它能增强学报多方位的吸引力,为学报增色。
三、 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内容上的优质化
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衡量学报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就无法树立该学报的权威性,学报的权威性不高反过来又影响编辑部无法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如此恶性循环对学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学报的发展最终依靠刊物的学术质量。提高学术质量,编辑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提高稿源,二是严肃审稿,三是加强编辑的在职培训。
(一)提高优秀稿源
优秀稿件是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需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编辑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稿源质量:
首先,确保校内优质稿。由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基本上都是内刊,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课题结题,均不具有说服力,由此造成了校内优质稿的流失。针对这种情况,学报编辑部应一方面采取对优质稿件采取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的政策来确保本校内的优质稿,另一方面争取学校的优惠政策,如学报上发表文章可以算科研分等等以吸引校内的优秀稿件。
其次,引进优质外稿。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利用独厚的优势,瞄准本校内部有特色的专业或优势学科,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挖掘这些学科的稿件来增强学报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利用优秀的内稿来吸引外稿。在引进优秀外稿时应改变以往的办刊模式,开门办刊,无论是内稿还是外稿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公检法司一线的稿件优先采用。
(二)严肃审稿
大学学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被采用是由审稿结果来决定。因此,严肃审稿是提高学术质量的永恒主题,是保证刊物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来说,提高审稿质量可采取如下途径:
首先,加强编辑的初审。初审的任务是审查稿件是否重复发表或变相重复发表;稿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造性,学术水平能否达到发表要求,是否符合办刊宗旨。严把编辑初审关,将初审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其次,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专家除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者,审稿方式的选择。编辑部采用双盲法,即审本文转自dylw.net稿人不知道稿件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审稿人是谁。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和杜绝人情稿和关系稿,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审稿过程的影响。
(三)加强编辑的在职培训
另外,提高编辑水平也是专业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大多是由教学科研人员转行而来,且专职人员很少,主要是兼职编辑,由于缺乏编辑学科和监所理论的专业知识,审稿校稿时难免出现偏差。另外,编辑部隶属于科研处,教学、科研、编辑三方面的工作一起抓,没有足够的精力选题、组稿,这也是稿件质量上不去,专业化道路不好走的原因之一。应加强对编辑的在职培训,系统进修、短期轮训都是提高编辑水平的好方法。
基金来源:本文系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
注释:
[1]赵广示.创新:破解高校学报同质化难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5.
[2]欧翠珍.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与体制性障碍评析[J].出版科学.2008(3):49-50.
[3]王道春.公安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现状及特色之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39.
篇3
1.谈英语专业自考毕业论文写作
2.护理学专业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需求的调查
3.普通高校在自考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4.济南市开展自考毕业申报网络管理的尝试
5.做好自考毕业设计工作之我见
6.某高校自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7.自考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8.对公安本科自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体会
9.护理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与对策
10.天津理工大学高自考项目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11.高自考英语类专业毕业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英文)
12.护理自考毕业实习规范化管理实践培养
13.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
14.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5.自考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现状分析
16.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自考部视觉传达系2010毕业设计优秀作品
17.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18.上海市高教自考毕业生自学时间统计分析及应用
19.谈公安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几个问题
20.运用情感教学提升全日制自考生的自考合格率
21.高校自考班的困惑与出路
22.创新形式 创造成功——“董元奔自考助学模式”探源
23.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经济学分析
24.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5.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现状、原因及对策
26.自考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7.构建和谐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秩序
28.面向劳动力市场发展全日制中专自考教育
29.关于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探讨
30.对自考毕业生择业观的思考
31.教师自学考试与江苏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32.卫校学生自考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33.试论高校自考助学班的教学监控
34.浅谈我院高护自考毕业生情况
35.提高科内护士自考通过率的体会
36.档案干部荣登上海高教自考优秀生光荣榜
37.自学,我生命中的永恒
38.高职院校办自考本科应严格把关
39.杨延谛:十一岁的自考大学生
40.在校中专生参加自考之我见
41.“三多”自学法
42.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热情服务 从严治考——抓好高自考工作的体会
43.自考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医院管理的启示
44.新疆护理自考本科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及对策
45.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一个清华女博士的自考情结
46.自考助学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7.高职自考前程似锦——联大应用文理学院高职自考助学班创办之路
48.“三自”大学的产生与社会效应——锦州师院培训中心办学实践评介
49.综合性医院自考护理大专临床实践管理工作探讨
50.校园自考热悄然升温的启示——宁波林校在校学生参加大专自考、函授情况调查
51.全日制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双证交互式教学改革的研究
52.打造自考品牌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53.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模式创新研究
54.高教自考道德教育的探析
55.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
56.搭建自考助学平台 构建自考育人体系
57.就自考助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探究
58.试论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班集体建设
59.浅谈高职学校高自考的教学管理
60.提高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刍议
61.自考助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探究
62.高自考助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63.自考新生环境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64.江西民办高校自考助学的困境及改革对策
65.自考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66.新疆护理自考本科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及对策
67.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策
68.某高校自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69.自考报名系统中角色访问控制权限的设计与实现
70.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71.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72.三网融合下的自考助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研究
73.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基于湖南H高校1689名全日制自考学生的问卷调查
74.增强自考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难点解析
75.从“蝴蝶效应”看自考助学学生管理
76.“自考”+“职业教育”模式的自考助学广告专业培养方案探讨
77.构建自考助学模式 提高自考辅导质量
78.浅谈高教自考网络助学发展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79.我国普通高校药学专业本科自考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
80.高教自考命题质量三要素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
81.优化自考服务支撑体系 推进自考教育可持续发展
82.自考创新与思维
83.推进中职与专科教育衔接自考学生管理的思考
8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自考助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85.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86.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提升自考助学机构教学管理能力的研究
87.对提高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88.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89.人才成长“立交桥”背景下中职与自考高职衔接研究
90.自考校园文化的特点、作用与管理
91.本科自考助学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调查
92.基于自考“中套专”衔接试点助学模式路径的实践与思考
93.论自考助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94.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95.应当重视和研究自考文献资源建设
96.江西省自考助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7.论民办高校内统招取代自考
98.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省高职类大专自考为例
99.21世纪高教自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00.一站式数字化自考学习服务中心研究与实践
101.回归“考”的本质——浅谈MOOC时代的自考定位
102.网络自考助学系统的建设与分析研究
103.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责任教师评价体系探究
104.自考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105.论自考主考学校的“助学”
106.卫校学生自考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107.护理学专业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需求的调查
108.论教育选择对全日制高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109.浅谈高校本科自考助学的困境与出路
110.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问题分析——基于某高校2009级全日制助考班的研究报告
111.中高职自考衔接的课程衔接与教学模式研究
112.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113.新升格本科院校自考工作的发展思路——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114.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115.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
116.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及互认的难题和对策
117.自考全日制助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18.新形势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9.自考助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
120.自考助学广告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121.论成人自考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对策
122.自考社会助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3.普通高校“自考二学历”教育管理模式——以新疆昌吉学院为例
124.从自考招生看成人自考教学中的问题
125.浅析新形势下高教自考的人才培养定位
126.自考教材发行服务研究
篇4
一、汇报开学以来的工作
我校本学期共有教学区队23个,由于客观原因整个教学区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所有的老师都毫无怨言,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教学工作。基础教研室组织了十二大队国旗下的演讲比赛和十一大队每周一升国旗的演讲,以及迎国庆60周年华诞书法展,在此活动中语文教师和书法教师都付出了辛勤努力。法律教研室和计算机教研室安排了队的论文答辩工作。警体教研室承担了2009校阅表演。公安教研室承担公安业务知识系列培训。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低端生源,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头疼的问题,有些学生叫几遍都叫不醒,有些学生出言不逊,所以教师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关键是了解学生。
2、教案质量要进一步提高
现有教案的问题不是不写,而是我们静不下心认真思考,例如有没有精选案例、有没有深入的教学反思,有没有讲练结合
3、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阶段工作
1、教师队伍建设
2、学生活动
(1)法律教研室写出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改革试行方案
(2)基础教研室写出读经典演讲比赛、迎元旦书法展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书法兴趣小组方案
(3)计算机教研室写出计算机技能比赛实施方案
篇5
论文关键词 治安承包 行政 法律化
时下,学术界和实务界针对日益繁杂的治安现状,就治安承包的争议开始升温。社会治安究竟是应该强化的政府职能,或者可以适当进行私化;治安承包是否应该是一道解决好众多社会治安问题的良药?但仅就目前的我们国家的法律层面而言,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治安承包尚不具有合法席位。横向来看,实施治安承包应该是顺应社会潮流,那么国家可以运用行政法法理作为理论视野,以行政法作为主体法规手段,科学地对治安承包进行控制、引导与完善,促使政府与民间组织或个人形成开展治安工作的伙伴关系,可能会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治安承包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合理性
治安承包在理论上契合新公共行政理论。倘若按照传统公共经济学所倡导的公共物品的有关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社会成员所共同进行消费的相关物品,特征表现在消费方式上具有明显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治安问题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上午公安队伍通过治安防范与治安管理等运作手段,保证安全并提升公民的安全感,所有在治安区域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收益,从而无法排除他人同类受益;就提供公共治安而言,单位公共治安的成本供给,根本不需要特别地追加资源的个体投入;同样,每个人对公共治安的实际消费不排斥与妨碍其他人同时享用享有。伴随着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公共提供并不等于公共生产”已经在公众流行,公共政府提供和私人生产的现象一并出现,因此公共物品消费与提供引入了竞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以及财政赤字等压力,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不断的降低。于是,公共行政逐渐变化:政府公共权力重新进行配置,政府的地位开始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行为开始发生变化。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以全新方式同社会、公民与组织开展合作和竞争。政府与民间开始建立公私部门伙伴关系的新型公共行政。
治安承包契合当代警务改革的实际与理论。被称之为第四次警务革命的社区警务,在国外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意义上的社区警务依托社区与服务社区并举,其目标是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从而保持社会治安构建的良性秩序。治安承包实际上不是单纯政府行为,也并非单纯民间行为,综合表现为警察职务行为和居民自治行为的紧密结合,地方政府主导并对各种社区治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因此,治安承包实际上符合第四次警务革命发展时代潮流。当前,第五次警务革命已经开始酝酿:对警察部门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来规划警务考虑成本与效率;利用市场与社会的力量来推行警务工作的社会化。治安承包在新世纪同样满足这次警务革命的特殊需求。
二、我国治安承包的运作模式
我国当今的治安承包起源于农村。在1996年,山东泰安一名退伍军人承包该市一个村的治安,从而被媒体称为中国“治安承包”第一人。据相关资料统计,各种治安承包目前在我国的近十个省(区)运作,而且治安承包涉及范围与区域,已由单纯的安全防范已经扩展到公安机关行使的治安管理。根据运作的情况大抵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治安承包的山东泰安模式。治安发包人一般为村(居)委会、综治委或者物管公司等机构,相应的治安承包事务局限于本区域内治安防范等实务,所需的承包费用由发包人承担或由直接受益人提供,相应派出所只负责具体业务的监督指导。在山东省泰安市的治安承包就是这种模式,一般将村或街道或单位的整体治安或项目进行治安巡逻看护与安全防范,一般采取以合同价格承包给一定量的个人。而相应的发包方为村委会、居委会或其它单位,对应的公安机关与发包方共同对治安承包人进行量化考核,产生的承包费用则由发包方出一部分与群众出一部分加以解决。
治安承包的嘉兴嘉善模式。在2002年8月,嘉兴市嘉善魏塘镇推出一种“治安防范组合承包”的新模式。治安事务的发包人为地方公安机关,相应承包人的身份较为特殊,一般是公安机关内部的在职警察,然后再由所承包警察挑选组织保安队员。治安承包事项往往限于本区域内治安防范和管理,治安承包费用向直接受益人进行募集。另外还可根据发案与破案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民警与保安队员的对应经济收入,相应的治安承包经费则由警方出面收取保安费来进行保障。
治安承包的宁波郸州模式。2002年12月,在宁波市的郸州区五乡镇明伦村的一个村民名叫张伟忠公开竞标,比较顺利地拿到该村第二年度的安全防范承包权。一般而言,这种模式的治安发包人往往为村委会,对应的治安承包人为非公安机关或警察,是完全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并且治安承包的事项仅限于本区域内治安防范工作与部分治安管理一般性的事务,另外还可负责私房出租户和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等。相关产生的承包经费往往由发包人提供,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协助综治委的组织竞标并审核承包人的相应资格资质,并且负责对承包人进行考核。
三、治安承包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不足
治安承包的法律困境有待行政法进行破解。现行的法律框架使得治安承包只能在法律与规则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在社会治安上的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根本分野在于,在古代社会普遍合理存在私力救济现象,在现代社会一般以公力救济为主,少数私力救济只在正当防卫和进行扭送等情况才可以,还比较严格地规定这些权力均来源于相应的法律明确的授权。如果按照现代行政法的相应要求,行政行为如果非有法律授权不得开展;如果出现法律缺位,往往相应就排除任何行政行为;所有的行政活动都应该受到目前法律的制约和约束,有责的行政机关应该主动积极地执行明文法律,而且不得推卸和怠慢履行法定职责。在我国《行政处罚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之前广泛适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均有明确规定的条文,公安机关以外的组织与个人未经法律明确授权或委托均无权对违反治安管理的相关行为行使管理与处罚权,社会治安是各级政府及治安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目前运行的法律框架下,还不存在法律明文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将治安管理权赋予民间任何组织与个人行使。
治安承包具体模式在运作中存在先天不足。治安承包顺着市场经济而生的新生事物,具体在实践中运作必然存在欠规范甚至违法的做法。治安承包的参与主体混乱,就目前几种治安承包模式而言,发包方既包括有公安机关和众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繁多的居(村)民委员会和众多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等。有的发包方甚至将不属于自己行政范围内或职责范围的事务,错乱地发包给相应的承包人。与此对应的承包方分为组织和个人,这两者必然在治安业务的专业性与组织管理规范性方面均处于不规范不完善的阶段。我国至今还没有实质性引入规范化的与私人保安行业相匹配的市场运行机制,因此要想在较短时间内科学提升治安承包双方主体的相对应的专业水平明显不切实际。治安承包模式的具体运作也目前呈现无序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警察机构与专业社会组织之间关于治安承包的理性合作关系。
治安承包在现实中往往引发负面作用。治安承包在推行市场化运作与管理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与一段时间内能够达到较好的治安效果,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公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职业化与报酬货币化等相应的困境与难题。但是,治安承包从长远来看,必然会随之产生一定副作用。一是容易导致政府的治安职能错位。政府治安职能的错位表现为该管的事没有管或没有管到位。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管理经济和干预市场经济方面的力度相对而言较大;但是在提供法治与秩序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治安承包虽然一方面可以使公安机关减轻工作压力,但同时也容易对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采取一包了之,甚而至于成为甩手掌柜。二是治安承包过程容易导致滥用职权。我国长期以来的公安机关具体的治安行政执法对治安实体与程序均有严格的一套规定,成熟的专业警务人员往往需要经若干年专业培训与实际工作方能合格。然而,治安承包却将专门由警察才能行使的公安行政执法权,放心地交给既无执法资格又没有法律专业素质与基本警务技能的对应承包人来行使,如果监管不力或不当,一定会造成承包人滥用职权或者非法办案,甚至发展到私设公堂和刑讯逼供,或者可能出现法盲执法怪圈与恶人治村的诸多怪现象。三是治安承包很容易引起权力寻租。就治安管理而言,公安机关所应该追求的是社会公众效益,然而治安承包者往往首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使相关的经济激励异化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赚钱工具。四是治安承包容易加重负担。在承包经费的来源上,一般的模式差不多均遵循谁出资谁受益和花钱买平安的交换原则。尽管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提出了“多元共治”和引入社会公众力量来参与管理,这种目的应该是为了降低政府管理的运营成本进而达到减轻公众负担,但往往这种花钱买来的平安在客观上却使公众承受了经济分摊的繁重负担。
四、我国治安承包制度的法律化过程
在我国,应该从行政法等法律方面和制度规则方面对治安承包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不断增强其存在夫人生命力,应该尽量避免可能因无章可寻而致其无声无息消亡。理性地看,我们国家对治安承包进行不断的控制、引导与完善过程,其实质就是自身法律化的完善过程。
第一,明确设定承包事务的法定范围。就治安承包在承包事务范围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治安防范承包”与“治安管理承包”这两种类型或者两个方面。目前的治安防范应该是我国现阶段治安管理重点,肯定要将预防放在首要位置。法律明文规定的部分非强制性治安管理事务可开展相应的治安承包,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治安行政教育与治安行政监督等具体事务,都可以列入治安承包的对应的事务范围。
第二,法律明文规定治安承包人的专业资格。配好与选好承包人是实行治安承包的关键核心环节,就现实情况而言,如果对治安承包人的资格作过高的要求显然不合实际,法律应该规定基本条件和选任程序。另外还要抓好治安承包与开展保安服务的科学结合,还要促使承包人进行整体素质普遍提升教育,保证能够有效承担治安防范与管理的专业职责,另外也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私人保安队伍进行运作。
篇6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公安发展;实战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公安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是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努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离不开教育和培训,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结合体,只有始终把公安继续教育贯穿于实际工作中,教育与实战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效平稳的发展离不开公安队伍的有力保障。公安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至关重要,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公安人员的建设,也就是人民警察个人素质的建设。公安继续教育是建设一支优秀的警察队伍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安继续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有哪些,公安继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公安继续教育的时代特点
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警察这个职业是政治要求高、社会性强、科技含量大的职业,这就决定了警察这个职业的继续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毫无疑问,公安继续教育应该对培养对象传授警察专业知识,训练警察专业技能,培养警务实战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警察是国家的执法者,又是管理者,国家赋予警察极大的权力,人民群众对警察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就要求警察的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都要高于一般人。因此,公安院校的继续教育应特别重视全面育人、持续育人,尤其要加强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以及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塑造,既强调文化素质、警务素质、身体素质,又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既强调专业能力,又强调人品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又具有良好的警德、警风、警纪和必备的理论基础、专业能力及发展潜能、与现代警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相匹配的适应公安岗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 公安继续教育对公安教育全面继承的特点。公安继续教育基本上依托于各地公安院校,因此,公安继续教育无论从教育的形式还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要全面地继承公安教育。
2. 公安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由于犯罪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犯罪手法越来越先进,公安人员素质也要迅速地提高。因此,公安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公安继续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3. 公安继续教育不受重视的特点。公安继续教育一直是我国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多年来各院校倾向于重视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为提高公安队伍的学历层次,近年来又从大学生中招录公安干警,加剧了公安继续教育地位的下滑。因此,公安继续教育在各院校都存在不受重视的特点。
二、公安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安继续教育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认真回顾反思,却发现其并没有形成具有公安本质特色的独立形态。概括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1. 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多,实验、实训课少。公安继续教育在教学形态上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真正的训练与实战能力培养很少;通常理论课的学时要占到60%以上;实训、实验课不到40%,警务技能课所占比例更小。教学安排上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需要,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特点。
2. 在课程体系上,照搬学历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公安继续教育基本上脱胎于公安学历教育,许多课程都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如政治理论、法律、心理、照相、计算机等。这些课程照搬照套,不做任何的调整,直接形成所谓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与根据公安工作需要添加的一些专业课,共同形成了和公安学历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体现公安教育继续教育的需要。
3. 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由于公安继续教育对公安学历教育简单照抄照搬,结果学历教育脱离实战、脱离实际的问题同样被移植过来。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跟不上公安工作的变化,公安继续教育没有突出体现时代特点。
4. 教学方式主要是封闭式的自我运作。公安继续教育形态的运作节律,基本上是公安学历教育的模式,教学上基本没有实战部门的参与,与不断发展的公安实战警务情况基本脱节,造成了教育不能契合公安工作的节奏,培养出来的学员还需要在参与公安实战中重新学习。
因此,克服上述弊端,构建符合公安工作时代要求、适应公安实战要求的公安继续教育新形态势在必行。
三、公安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公安继续教育培养的学员基本都是在岗的人民警察,他们担负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经受着公安实战的严峻考验,面对着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工作。他们为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希望通过公安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强化警务技能。公安继续教育为适应这种需求,必将向不间断教育、终生教育的大方向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转贴于
1. 实行主体性教学,学习、训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人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教师培养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公安人才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是将来公安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而能不能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实行教训一体化,教学更贴近实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相分开进行的做法,将被教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将体现教训一体化的原则。教师在每堂课的设计中,将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纯理论”的教学形式,为学员留出适当的训练时间,让学员对教师说讲的知识进行处理、消化和演练,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战能力的转化。具体的教学训练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实践操作、分组讨论、双方辩论等训练方式。
为了与教学方案设计上的变化相适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将体现贴近实战的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请来自一线的有丰富经验的实战教官参与。通过请实战教官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战,而且更易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根据课程内容不同,我们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技能、操作类型的课程,如现场保护、现场勘察、盘查战术、派出所工作、查缉等,将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场、真实情景,实行体验式教学,让学员练习基本技能,通过切身的感受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涉及具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的课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灾害事故的处置与防范、活动的防范与处置等,将采用讨论法来实现教学的目的。根据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员思考、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切实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涉及综合性课程,如犯罪认定、案件查处等将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典型案例,让学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实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既能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员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又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将加强。由于国家赋予警察有效打击犯罪、保持社会安定和调谐治安秩序的责任,公安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公安继续教育培养公安人才,必须采取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多次反复而螺旋上升的途径。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实行教训、战训一体化,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充分利用高素质的学员管理干部队伍,通过与学员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以榜样和示范作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每一位学员,将对学员的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
参考文献:
篇7
一、从现实斗争需要出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强化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教育训练水平。
按照厅党委“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公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更多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公安专门人才”的要求,市局党委充分认识到公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强警”之路,把公安教育作为建设强大的公安队伍和强有力的公安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年初,市局专党委决定,将市警校和公安干校合并,作为市局民警教育训练基地,全面转为在职民警的正规化培训,制定了《长春市公安局民警培训教育三年规划》。为了解实战单位和民警对培训教育的希望和要求,训练基地由三名校领导带队,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了《发展公安教育切实为公安实践服务》专题调研;为加强“查缉战术”重点学科的建设,训练基地同样成立专题调研组,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警察学院、长春武警指挥学校等地考察学习,同时走访大案的指挥员与侦查员,跟踪调查了几年来长春地区发生的成功处置的典型大案。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工作,形成了《关于减少民警伤亡,强化民警警务技能培训》的调研报告。2001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办了民警查缉战术培训班以及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和机关民警公文写作培训班。根据调研报告,科学制定了民警训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学历教育相比,民警培训教学工作实现了八个突破:。
一是探索构建了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形成了政治理论与队伍建设、实用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知识、公安应用写作、警事技能、公安科技常识六大教学板块,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二是解决了教材陈旧落后问题,适时编写了适应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公安机关初中级人民警察培训纲要》配套教材,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发给培训民警使用;
三是创新了一些新的学科,由基础理论培训向技能培训过渡。为了贴近实战,针对基层和一线民警在射击、格斗、盘查、追捕、堵截、解救人质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急需提高技能和技战术水平的需要,增设了巡逻警务、社区警务、公安信息应用、侦查询问与讯问、刑事案件侦破与分析、人民警察心理、查缉战术、计算机网上查询与应用等课程;
四是以人为本,探索出了教学、教研、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快公安实践同步研究工作,使教学训练更好地为公安实践服务;
五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得到了广泛运用。从近些年来组织的多次教学问卷调查和民心工程意见反馈来看,广大民警参加培训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培训教学工作受到了各级公安机关和培训民警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公安教师队伍
市党委高度重视对民警培训教师队伍的培养。按照《教师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他们“育警铸剑”、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荣誉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使原先从事学历教育的教师迅速转轨,适应民警教育训练工作的需要,市局出台政策,积极为训练基地教师到实战单位锻炼创造条件。每学期的无课教师将被派往基层单位参加一年或半年的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参加对口专业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参加专业研讨会。有计划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调研,以调研促教学,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认真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每年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定期召开教师学术报告会,市局相关业务部门派人参加,对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整理,结集在局内专刊《公安研究》上发表,激发鼓舞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走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之路,制定了《关于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一批具有丰富公安工作经验、有较强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一线教师被聘为公安客座教师。通过几年的努力,市局基本建立了一支适应民警培训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培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二OO一年省厅组织的全省公安专兼职教师授课竞赛中,市局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两个个人一等奖,充分展示了我局民警培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在近几年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公安教育研讨会上,教育训练基地的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得一、二等奖,教学教研工作得到了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和“三北”地区教育研讨会组委会的充分肯定。
三、建立了科学的学业、操行考核机制,保证了教育训练工作真正收到成效。
在教育训练管理工作中,根据上级公安机关提高队伍建设水平有关抓好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突出政治建警原则,不断探索适应民警训练的新途径。训练基地把养成教育、作风培养、素质提高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做到管教结合,管教一致,管理育人。按照作风军事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完善了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课堂秩序管理制度及操行量化考核评比办法等。下发了《关于加强培训民警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培训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各类培训班要建立临时党支部,支部下设党小组,定期组织民警开展活动和支部学习;坚持民警培训政治工作例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使培训民警在培训期间能及时了解各项工作信息,了解全局中心工作任务。管理中,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从严管理,从严考核。对培训民警中的好人好事和典型,通过板报宣传、通报表扬等形式,及时进行宣传和弘扬;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作风涣散的民警,不宽容,不讲情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问题严重的,一律取消培训资格,退回原单位。对班次大、时间长或某些特殊培训班,要求各单位政工领导带队,常驻培训基地,共同参与管理,跟踪考核。同时,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理念,注重思想育人和亲情感化,在管理者和培训民警之间努力建立心灵沟通交流的平台,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活跃培训民警的身心,创造既紧张又轻松,既严肃又活泼的良好氛围,激发培训民警的学习兴趣,促进管理成效。
四、加强领导,全警动员,为全面开展教育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物质保障
篇8
[关键词]公安院校 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欧阳洁慧(1977-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警官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广东 广州 5102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警官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若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机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学校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①,为公安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发掘和展现科技创新功能,并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
一、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含义
1.公安科技创新主体界定。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从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看主体范围虽过于狭窄,但以“谁来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和解决创新问题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来,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显见的。此外,还可按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来分类,公安院校是群体主体,其教师是个体主体。
2.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内涵。《关于加强公安科技工作的决定》指出:“公安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强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结合民警的初任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职务与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上述主体地位和成果类型,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安院校教师个体或群体综合运用公安科技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师要把创新过程和成果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并贯穿到各类公安教育培训中去,为广大民警和在读大学生所掌握;三是创新成果内容涵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成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辅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任务。着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意识和科技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为公安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创新型人才、技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促进科技在教育及警务实战中的普及与应用是总任务。具体有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要着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公安高等教育发展和以科技引领的现代警务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
二要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力争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公安院校拥有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优势等。
三要加速和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为公安实战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战场服务,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价值诉求。
四要大力加强校际、校局、校与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并建立相关有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互动,建立校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六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园示范区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二、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现状
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地警官学院展开公安科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公安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与激励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创新步履维艰等问题,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呈现“分散、封闭、低效”状况,科技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1.公安院校科技创新难点与困境。如何同时兼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联动协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联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公安院校科技成果产出率与应用转化率比例明显失调;缺乏协同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难以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科技合作,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科技创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足。两类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也就越显著。从公安院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发展现状来看,公安院校的硬环境(如科技实验室、科技仪器设备、科技研究经费等物质环境)与软环境(如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等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不仅没有对公安科技创新过程产生最佳影响,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制约公安科技创新的因素,如科技创新氛围不佳、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足。
其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②,一方面导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自由和宽广,难以形成校局科技协同创新双主体紧密联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公安院校难以科学系统地掌握自身科技创新状况,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因而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稀缺。目前缺乏创新成果推介平台,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不易发表研究成果,公安机关也不便随时获取技术支撑,在成果使用转化过程中亦无法及时提供讲解,成果使用成效无法及时反馈,不利于成果的改进和再创新。
最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实施了“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对推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应用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警察教育30多年的历史来看,其积累尚浅,效用发挥仍有限。此外,从调研情况来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学生科技发展状况的具体数据,难以了解与把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总体状况。加之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经费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创建、人才培养必然困难重重。
三、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培养科技创新主体意识。首先,从主体出发,充分认识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对推动公安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及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对公安院校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质量作为公安院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断增强做好自身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提升公安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效能。如:公安院校应当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尽快制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双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实现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与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全面对接。公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公安机关组成战略联盟,探索不同“合作创新主体之间如何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寻求一个最佳的合作模式来使整体达到最优效应”。③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最佳状态。
2.增强主体素质,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科技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质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能力表现也不同。同时,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创新,只有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明晰各类型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并在机制创新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转化等阶段给予扶持。
其次,要加强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想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提升公安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校科技教育目标,在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科技专门人才的目标;二要发动参与和从事公安科技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回顾和总结过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共同探寻解决途径;三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进而调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3.合理圈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抓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科技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科技创新的思维模式、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要讨论研究专利技术研发、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一批融合、开放的“校局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要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政府专项拨款。二要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平台内涵、推动开放运行,支撑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警务发展。
最后,要营造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加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公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共识:围绕公安院校科研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落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内容;规范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原则;从院校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的整体建设和深入推进形成指导性意见。
4.科学选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公安院校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一要分析现有的研究基础及实验条件,明确优势和不足才能因势利导地发展科技创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设为载体,注重点(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等)、线(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学校、地区)统筹考虑;三要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战性、适应性,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驱动力,减少推广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四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及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尤其要争取重点科技项目;五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力推成果转化。
其次,重点领域选择及技术专业的设置要与警务发展需求相吻合。从当前警务工作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国保、经侦、治安、刑侦、出入境管理、网络安全监察与维护、技侦、监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装备、禁毒、反恐、消防、综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统应用。根据公安部组织实施的公安科技项目申报中的技术专业,结合公安院校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积淀,公安院校应当在着重抓好已开设的法庭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行动技术、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信息通信技术、制证防伪技术专业,对警用器械装备、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专业。
最后,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建设。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动要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二要优先考虑既能与警务工作联系紧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学技术类和软件应用类项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成果形式应当包括科技制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为主。此外,公安学科建设要与培养公安科技创新人才目标相结合,还要解决好科技创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问题。
5.推动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首先,要明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对提高政府和公安院校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路径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二要确定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要完善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应当主动与公安部建立的15个“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及各省级公安机关科技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合作,推动项目评价工作。
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确立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强公安科技攻关,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才能确保为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两个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释]
①王彦吉.公安科技创新:公安院校要当生力军[N].人民公安报,2006-03-03.
②汪志波.产业技术平台系统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琼芳,孙锐.知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适应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慧.和谐社会视域下公安院校职能探析[J].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欧阳洁慧.协同创新:公安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初探[J].政法学刊,2012(3).
篇9
一是突出抓好重大活动通信保障工作。认真做好春运、“两会”、“第五届中国国际旅游节”及“中国兴化第五届千岛菜花旅游节”期间的无线电通信保障工作;积极组织和配合教育、人事、公安等部门,加强对各类考试期间的监测监听,圆满完成研究生入学考试、省公务员考试、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会计师、卫生执业资格考试期间的无线电保障任务,查获作弊案件一起,抓获作弊嫌疑人2名,压制可疑无线电信号5个,有力地打击了利用无线电实施作弊的违法行为。我办被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突出抓好无线电管理“三服务”工作。走进公安局、文广新局、供电公司、通信运营商、长江通信管理处等单位,沟通了解重点设台单位无线电台站设施及发展、改造情况。与公安局分管领导探讨了关于拓展打击对讲机犯罪等方面的业务合作领域,与公安刑侦、治安支队相关负责同志研究制定了关于流动“伪基站”的查处及联合执法等相关工作流程;与市文广新局负责同志交流了擅自设置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的管理措施,就联合查处擅自设置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进行磋商,向通信运营企业了解《市城市移动通信基站规划》执行情况,帮助其解决在基站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突出抓好台站规范化管理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根据省无管局《关于开展全省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扎实开展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与市经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专项活动的通知》,组织内部培训,集中学习相关文件并按要求进行B数据库清理。
强化六项工作:
一是强化依法行政工作。上半年,我办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17项,办结17项,办结率100%。开展行政执法11次。根据网民举报,对兴化市林湖乡广电站违法使用卫星干扰器现象进行了查处。4月,联合公安、广电等部门共同查处建市以来首起非法设置电台案。6月,会同长江通信管理处、长航公安派出所、边防联合在长江段开展了“坚决取缔大功率电台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专项活动。活动共检查机动船舶25艘,现场发放宣传资料40余册,为船主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20多人次,现场拆除违规电台1部,对个别船舶电台超功率使用船主给予批评教育。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经请示上级、专题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决定保留原有6项行政许可项目,并上报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强化频率台站管理工作。上半年,我办共依法指配频率44个,收回频率6个,办理新设台站73个,为船舶申请呼号2个,核查执照到期台站58个,换发各类到期无线电执照267份。开展各项工作调研,探索加强频率台站管理新方法。对全市业余电台进行清理登记,整理形成我市业余电台管理情况调研报告,从现状、变化及下一步管理建议等方面对业余电台管理提出了意见建议;加强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频率资源调研和服务保障工作,走访市重大项目办,了解2013年我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分析其频率需求并做好统计工作,收集汇总频率需求情况并上报省局;组织开展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企业调研工作,对全市无线电产业进行摸底,了解无线电发射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产品、配套产品以及在研产品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并上报省局。
三是强化无线电监测检测工作。上半年,完成对四类常规频段占用度监测,累计固定监测4962小时(其中2个固定站共监测2162小时、4个小型站共监测2800小时)。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重点频率保护实施办法,重点加强对航空导航、铁路调度、供电附控等频率保护性监测,累计监测1023小时。查处了大众汽车特约维修站等非法不明信号13个。迅速排查了电信分公司、泰兴兴浦化工、火车站等设台单位干扰投诉7起,维护了设台单位的合法权益。对靖江太和港务、靖江国信港务、泰兴豪庭国际大酒店等单位进行了频率预指配监测,共监测预指配38个频点,进行新设台检测70部,执照到期台站检测235部,检测合格278部,合格率91.1%。
四是强化无线电管理宣传工作。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活动周”和“节能宣传周”相关宣传工作,协调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通信运营企业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公益短信,宣传防灾减灾和节能知识,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积极参与第十七届科普宣传周活动,接待区市民代表和科普志愿者40余人实地参观市无线电科普教育基地。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健全信息宣传网络,明确专人负责,制定考核指标,定期通报讲评,上半年,我办在市及以上各类媒体发表信息140篇,并有7篇专业论文被《人民邮电报》、《中国无线电》等国家级媒体刊用。
五是强化县级无管建设。制定下发了《2013年市(区)无线电管理工作考核细则》,从组织领导、台站管理、信息宣传、设台服务及配合上级开展工作等方面,制定了科学的考核评分办法,并与各市(区)经信委签订了无线电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在开展台站核查、行政执法、设台服务、设备检测、重大活动保障以及规费征收等专项任务过程中,注重与市(区)经信委协调联动,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市(区)无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请示事项,及时给予解答和回复,并结合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
六是强化机构自身建设。扎实开展机关绩效管理工作,年初确定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并被列入市经信委年度工作目标计划书,细化分解制定每季度工作考核内容和目标完成时限,及时上报目标计划完成情况。认真开展规费征收工作,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财务和资产管理,4月份,我办通过了市经信委组织的财务内审,根据省局文件要求,按序时进度认真开展无线电基础和技术设施资产清核和分类登记工作。规范车辆使用管理和公务接待制度,完善了报批程序。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基本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是在创优创新、专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在下半年工作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按照省局和市经信委统一部署,重点围绕全年工作考核指标,继续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参与做好亚青会保障工作。根据省局明确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做好现场保障工作,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开展工作协调,恪尽职守,勇于争先,展示无管办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
二是切实加强对重点频率保护性监测。认真完成重要时期、重大活动期间以及有关考试期间的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
三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根据全市效能监察要求,认真梳理权力事项,办理网上运行事项“零差错”,定期排查不足,不断完善提高。优质高效完成绩效考核工作目标,许可事项按时办结率100%,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规范有序。
四是认真做好台站规范化管理工作。认真做好频率台站库的完善工作,开展广播电视、雷达站、专业固定台和移动通信基站检测。加强铁路系统无线电台站管理,建立健全台站资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市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
五是积极争创全省无线电管理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认真筹划与组织条例宣传月活动,加强信息宣传,完成信息、论文撰写工作目标。
六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对不明信号查处、考试作弊等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提高案卷制作的数量与质量。
七是夯实基础技术设施建设。加强固定站、小型站、移动站、便携设备的巡检维护,进一步完善设备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安装应用设备网络规范化管理系统。
八是进一步做好不明信号和干扰查处工作。建立与完善非法不明信号定期查处机制,及时监测和查处违规设台行为,及时排查设台单位干扰投诉。
篇10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也可称作“关键能力”,最早是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具体地讲,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2]。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发展的综合能力[3]。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体系,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改革、外语应用模块,从而构建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4]。
(二)警察职业核心能力
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指各警种、各岗位的民警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下,在日常执法活动中,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内化、迁移,并且伴随民警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换而言之,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是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能够分析、处理、解决各类问题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警察职业意识,指警察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是警察从事警务执法活动所必备的职业道德、执法理念、责任感、纪律性、自律性和理念信仰、政治觉悟的总和。它是培养警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条件,具体体现为警察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综合知识与技能,指警察依法执行警务活动时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是从政治、法律、心理、侦查学、治安学、警务技战术、危机处置等专业课程中习得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是警察职业核心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社会适应能力是警察作为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是能够胜任公安工作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如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水平、个性特征、岗位角色认知等,是职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和创新能力,指通过科学管理学习行为,合理选择学习策略来获得信息并有效拓展的能力。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且呈现出高智能化、网络化、隐蔽化的发展趋势,警察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是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公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并没有准确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内涵理解模糊,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将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为[5],或者把职业核心能力理解为可量化的知识与技能。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安院校倡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会过分强调警务知识技能的岗位针对性,弱化公安教育中教育的功能。
(二)缺乏科学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公安院校普遍没有建立适合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公共基础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警务化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公安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实现公安业务知识的积累和警务技能的习得,从而逐渐形成警察意识。这种模式寄希望于开设对应的课程,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从社会学、教育学角度宏观地、系统地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导致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被人为地割裂开。另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基层公安机关实习等活动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没有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很好地渗透其中。
(三)评价体系单一
在考核方法上,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以量化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表现,难以考查学生自主性学习、沟通、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在评价标准上,所有人使用同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难以了解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程度。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法充分体现公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应有素质
受教学工作压力较大、教育学理论知识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仍处在“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很多公安院校的教师缺乏基层公安工作的实践经验,缺少对基层所队实际情况的深入认识,教师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与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一)正确界定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公安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突出警察职业特色,建设职业化、正规化的公安队伍。首先,要明确警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在公安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整体把握公安人才培养的方向,制订完整的培养方案,设计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警察意识、适应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努力推进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辅相成。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特点,因此,需要重新整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模块,并从多渠道、多角度向课程渗透。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在公安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特定功能的公共课、选修课,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知识、技能等内容的系统糅合,更便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掌握;活动课程在课程中通过活动使学生直接获得经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二课堂是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公安院校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换岗锻炼、社区走访、基层单位见习等实践活动以及警务化管理、基层行家讲座、创建特色警营文化等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健全警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从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努力创新,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第一,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或技能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利用科学的理念指导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一的任课教师拓展到基层用人单位、区队中队长、学生本人、团队合作的同学等,从更多的视角判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三,评价内容多样化,通过基层实践、实战案例模拟、研究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交流沟通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地考查、评价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四,评价方式立体化,在采用总结性考核的同时,适时使用过程性考核,以更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警察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