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07 04: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论文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学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1)明示时间节点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洪建峰.基于Web的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2]亓俊国,邵轩.网络环境下成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10):11-13.
篇2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基于JAVA EE平台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六西格玛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疏浚工程进度管理
对商业建筑项目成功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建设项目统一信息平台研究
农电工管理项目问题研究
基于电网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中PERT/CPM与CCM的比较及实证研究
合资企业项目沟通管理
宝钢大方坯连铸过程机国产化项目管理研究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我国高校修缮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青岛奥帆基地项目建设管理研究
基于J2EE的项目管理系统安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胶济铁路改造项目管理之工作分解和进度管理
广州新电视塔项目实施管理研究
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以中生金域公司为例
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项目的管理分析及应用
国内中小型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封装开发过程进度管理的研究
电信运营企业传输工程成本控制研究——以佛山移动传输工程项目为例
长输管道工程进度与控制
唐钢步进炉翅片管式蒸汽发生系统及项目管理
一重集团曲轴锻件技改项目经济评价
中国工程监理企业向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转变的研究
电影制片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策划研究——以A公司为例
大丰110kV草庙变电所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
小规模开发团队过程改进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路径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内蒙古海满一级公路项目管理优化研究
精益建设理论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丽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化的采购管理
江中集团基于ERP项目的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无锡电信IPTV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
青龙场立交桥维修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探讨现代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简要探讨现代风险管理。科学合理的风险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价值;相反,缺乏风险研究将不仅威胁企业本身,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所以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险管理是如何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并分别分析不同理论的优长与不足,旨在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使经济实体产生损失。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
二、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差异
目前,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派系包括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权衡理论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这是种静态分析方法或库存理论,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风险。例如,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成本威胁。然而,企业产生负债并不总是坏的一面,有时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所得税支出。啄食顺序理论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提出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啄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权衡理论中,权益和债务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债务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无论权益或负债太高都不利于企业运作。然而,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最低的融资方法,以使风险最小化。另一个差异是对债务的处理是两种不同方式。权衡理论里债务是用来减少所得税支出,使企业能够保持充足资金。在啄食顺序理论中将对比不同的债务风险,从而考虑哪种债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虽然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他们同时都观察到不同的融资方法都会影响市场价值。其次,他们都证实,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虽然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对融资的不同看法,都是寻求最好的方式来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风险。
三、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风险危机
风险对于国际企业的威胁极为严重,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可能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全球。以索尼公司为例,索尼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产电子产品,如今是一个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多元化企业。索尼的产品主要是音频、视频、信息、通信、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PC电脑行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索尼的竞争对手如IBM、联想、戴尔和华硕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索尼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设计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许多厂家也将索尼元件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之一。作为国际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索尼同样面临许多风险。根据索尼2006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索尼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尽管索尼公司收入增加156亿美元,增幅8%,但是与过去同期比较毛利润却降低将近94%。索尼财务报告解释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问题电池召回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索尼公司的品牌信誉,同时使索尼遭受约4.2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除此之外,2008年索尼企业再次召回有问题电池,此次召回影响范围是全球PC电脑制造行业。由于索尼电子产品质量的良好口碑,许多著名的PC制造商都使用索尼电池作为其生产的一部分,如富士通,戴尔和联想。问题电池召回事件同样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一些公司正在考虑起诉索尼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这进一步使索尼的品牌形象受损。二是索尼的电子娱乐部门SEC损失惨重。索尼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PS3游戏机项目,PS3的研发成本极高。但是由于负面信息和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PS游戏机销售量大幅下降。索尼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改进的方面:首先,索尼需降低其信用风险。由于召回问题电池事件使索尼公司声誉受损,股东动摇对索尼的信心,直接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索尼为解决这个困境可以通过增股派息,以表明企业对未来仍然是乐观的,从而增强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下一步的改进是提高管理市场风险能力。巨额损失是由于索尼电子娱乐部门SEC不关心市场风险的结果。如果风险管理者意识到PS游戏机市场现状和对市场销量预测正确,从而确立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的站略,那么损失将不会如此巨大。此外,索尼公司在SEC部门投资最多,一旦对市场预测错误,那么它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索尼公司将资本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那么风险可以被分散转移或是避免。由于风险可能对企业存在消极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风险带来高利润,但是追逐高利润同时如果决策失误,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并保持效益?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会通过保险弥补损失。但这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它处理的仅是风险的结果。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通常使用四种手段处理风险,分别是风险保留,自我保险,转移和避免。风险保留是发生频率低、产生结果牵涉面小的常用方法;自我保险通常需要一个风险池或风险准备金;转移是指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潜在的后果严重,这样的风险通常被转移到第三方来规避;避免风险是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通常是高频率发生以及后果严重,意味着企业风险的潜在收益不能弥补风险成本。除了以上方法,企业投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所谓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而回报却不显著减少。仍以索尼企业为例,索尼企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来支持企业的运作以抵御风险。在研发PS游戏机产品时,外部环境即市场,全球PS游戏机销售不如往常。索尼可以研究为什么消费者降低了对PS游戏机的购买,是否是因为产品过时还是PS游戏机已经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是这样,替代品有何优势,PS游戏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索尼可以制定战略然后重新安排对PS游戏机的投资,应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促销而不是开发技术。对于内部环境,索尼企业可以努力保持资本结构足够强大,为更高更集中的投资SEC部门提供支持力量。
四、结语
总之,本文针对的是风险理论的机会和威胁,并以索尼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风险管理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不完善的风险研究会导致企业遭受财务危机。管理者只有重视风险,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康尼.《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的理论关系》.企业财务与会计杂志.1982(2).
[2]克劳伊.风险管理要素.2006.
看了“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2.保险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3.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篇3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企业标准是对设计、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统一规定,是一种特殊的文件。编制企业标准是固化现有的产品设计、制造、试验等各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诀窍,防止知识和技术流失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企业规范化生产和秩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如何有效的开展企业标准编制工作是企业标准编制与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特种飞行起研究所所标准编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为其它单位的有效编制企业标准提供了借鉴。
一、标准编制的质量管理及存在问题
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顾客满意,而“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的精髓之一,其强调对影响质量的每项作业都应建立明确规范的作业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接口。也就是清晰地了解从计划下达到标准完成的所有过程活动。对标准编制活动和相关资源实施控制,确保每个过程的质量,已达到预期的结果。下面详细地介绍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标准编制的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1.制定企业标准编制程序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科研生产的保障。在企业标准编制工作过程,605所严格执行企业标准编制程序,明确标准的技术要求和监督管理要求,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保障条件支持。如把标准编制成果与职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任命挂钩,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编制标准的积极性。
2.加大编制标准知识宣传
对于当前的标准编制工作,技术人员中仍有一些人不太理解,认为:编制标准是额外工作,是“没事找事”。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标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想障碍,有必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使大家认识编制标准的重要性。组织开展标准编制知识培训,宣贯标准化战略背景意义和企业设计、试验、工艺的标准编制难点,使标准编制人员对标准的编制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试验规范立项要点要有研制过程中需要的模拟(仿真)试验,特产品、特殊结构、特殊参数、特殊性能的验证方法等关键内容。
3.实施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
年度计划的制定是保证完成企业标准的首要环节,是规范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按照年度计划,结合605所型号研制的实际情况,标准化职能部门编制各类通知,明确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如标准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意见征求,并定期检查每阶段标准修改情况,每月标准编制情况等内容。
4.制作标准编制模板
在系列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出现了标准编制内容和编制格式的错误。如企业标准的前言内容五花八门;标准中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不规范:参考文献列入规范性引用文件,遗漏正文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同一文件中引用文件是否注日期前后不一致等等;试验标准中缺少试验设备、试验条件允差;修订的标准前言中缺少与前一版标准相比的重大技术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标准化职能部门制作各种模板来统一标准编制格式,应用反映良好。
二、关于标准编制的几点建议
1.顶层设计是首要环节
企业标准的编制需要各级领导重视,605所从编制标准的选择、编制人员的分配、时间节点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策划。编制标准的选择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和605所产品型号研制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并结合605所构建的标准体系,挑选比较成熟的标准进行编制。
2.组织机构是保证
为了有效开展企业标准编写工作,专门成立了企业标准编制领导小组、技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为企业标准编制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在技术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工作组来组织开展工作。工作组是由编写人员和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标准化职能部门)负责企业标准的编制计划和具体实施工作,专家组负责各阶段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把关。
3.队伍建设是关键
为了保障企业标准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最高设计水平和技术核心内容,一方面企业标准的编制人员都是科研生产上的骨干,校对审核人员更是专业上面的专家。企业标准编制团队由老中青结合,老专家带动青年骨干组成。青年人思想敏锐、活跃,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工作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用自己编制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型号设计、制造和试验,编制标准和实践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老专家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由他们负责把关企业标准中实实在在含有技术诀窍,含有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关键设计方法、关键加工经验等。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各类标准编制知识培训,使标准编制人员对标准的编制要点做到心中有数,提升企业标准编制水平。
篇4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显得后劲不足,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及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为目的,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办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置管理概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早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随后在日本快速发展并风靡全球。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国际标准组织也对其作出了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人教育管理,进行教学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传人我国,80年代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践,90年代部分中小学掀起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热潮,21世纪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积极进行ISO认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三)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内涵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早应用于生产型企业,要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全面质量管理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国各个高等教育组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及社会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师生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但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过相继出现教育经费不足、机构冗杂、专业设置冷门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一方面促进了办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和谐、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和谐、招生与就业的和谐、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和谐,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对教职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此举能够让教职工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实现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方式、社会满意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实现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需求。
三、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最近几年在各大高校得到迅速推广,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服务意识也逐渐加强;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学校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进,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结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
(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不愿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学校都怀疑其可行性和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学校不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同时,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没有涉及到学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之前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没有分析出当前学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范围和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重点,往往虎头蛇尾,?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层面上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要求,对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没有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开展质量整改工作。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学校的不重视。
四、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全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各个高校的事情,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坚持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协调一致的推进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政府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推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高等教育组织的行政管理机构,争取实现垂直领导,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机构’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加深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实行“教育质量工程”以及“本科教育达标考核”,提高高校教师准入要求,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考核标准。通过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上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育部门要监督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但各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督促各个高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切实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到各大高校了解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改正方向,要号召各高校进行质量管理认证,规范质量管理过程,对严重违反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高等教育组织进行质量改革
学校是教育管理的载体,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高等教育组织内部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实现质量管理全程控制,要坚持正确的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质量保障、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的顺序进行管理。要落实质量保障,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质量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让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然后邀请专业的机构对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是否达标进行测评并作出客观评价,学校根据这些评价以及学生、社会的多方建议进行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内部一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如何确保管理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
既要强调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教学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人民银行 内部审计 质量评估
一、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意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公信力,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1]。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内审部门高效履职、规范操作,进而提升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意义深远。
(一)是顺应国际内审质量评估主流的理性选择
2004年,国际内审协会出台了国际内审准则,明确了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内容。内审质量评估已在发达国家付诸实践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2]。2012年,中国内审协会了内审质量评估办法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内审质量评估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是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主动顺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必将促进内审部门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内审工作质量[3]。
(二)是深化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人民银行把“改进审计质量”作为内审转型“四个改进”之一予以明确。分支机构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被评估单位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实效,进而推进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有效途径。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有助于推广国际、国内的行业最佳实务,分享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经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发展和持续改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审工作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展质量评估,找差距,求改进,将体现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以及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宣传至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有关人员,从而引导和推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确保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紧扣中心工作、规范、客观,为各项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四)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要途径
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作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4][5]。
二、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总行高度重视,为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人民银行总行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2012年,先后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国内审协会和的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参考执行,切实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质量评估深入开展。2013年,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要求,并组织部分分支机构内审人员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内审质量评估培训,学习掌握质量评估的工作流程、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质量评估的具体标准、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等内容,为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奠定了基础。
(二)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近十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积极探索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一是开展优秀内审项目评选活动。早在2004年,人总行就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优秀内审项目评选管理办法》,每年均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优秀内审项目评选活动。优秀内审项目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确定和审计方案、审计项目组织、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效果等方面。通过优秀内审项目的评比,充分调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和内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内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人民银行内审司及各分行、各省会中支每年均对内审工作业绩进行年度或季度考核。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为例,从2007年开始,就制定了《海口中心支行辖区市县支行内审工作(季度)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下发各市县支行,按季度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人事部门。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工作、基础工作和创新工作。基础工作主要考核内审岗位设置、人员配置、领导重视程度、审计项目的管理等情况;重点工作主要考核审计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审计工具和技术的适用性;创新工作则考核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创新性、是否尝试开展国际上已成熟的现代审计类型,增加了组织的价值、改进了组织管理和运作效率等方面。可见,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展的季度和年度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可以看作是内审质量评估的初级阶段,必将为深入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三)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人民银行在开展内审工作业绩考核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比如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内审工作业务机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内审工作业绩考核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在评价方法方面,能够熟练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评估技术以及现场测试、实地察看、查阅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方法。
三、开展内审质量评估的建议
(一)制定并完善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
内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审领域的一项新型业务,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无相关制度规定。为促进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卓有成效,建议尽快出台质量评估相关制度办法。如颁布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明确质量评估的频率、方式、内容、程序等,制定内审质量评估操作手册,细化操作流程,明确评估标准,为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6]。
(二)加强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培训力度
开展内审质量评估,人民银行系统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质量评估工作水平,上级行应适时组织质量评估专题培训,使有关人员深入了解内审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熟悉质量评估工程的具体程序,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长效化提供人才保障。
(三)强化内审质量评估成果的运用
开展质量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内审质量提升、增强内审工作实效,而强化质量评估成果运用是实现评估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各级行要加大运用质量评估结论的力度,一方面要将评估结果纳入每年的业绩考核,于经济利益相挂钩;另外一方面,要将评估结果作为内审部门年终评先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内审部门高效、规范履职。
参考文献
[1]阎银泉.内部审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2年33期.
[2]刘瑞芬.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3年第3期.
[3]陈苏明.构架海关内部审计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第11期.
[4]安茂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以A股保险公司为例[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年.
[5]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课题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年.
篇6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特殊性,以及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共享中的信息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前言
网络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纳人到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众多信息网络营造一种信息共享氛围,经过有序管理把网络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给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在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良好管理和有效保存,信息质量(InformationQuality,IQ)越高、内容越丰富,共享程度就越髙,信息精品越多,人们从中捕捉到的信息灵感就越多,信息交流就越活跃,决策失误就越少。可以说,信息质量是网络信息共享发展的前提,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髙效等实质问题,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价值。
但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既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信息质量问题,也不同于物理产品的质量问题,其信息质量管理的质量特征、质量控制方式都和传统质量管理完全不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也相应要求具有新的质量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
2.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控制的变化特点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IQ问题已突破过去的技术层面的IQ问题,表现了信息质量的社会属性特征,其内涵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网络性”、“问题性”和“社会性”,是三者的“综合性”。“网络性”是指所有网络信息质量问题的发生都与网络本身产生着某种关联性,是在网络共享环境中产生的;“问题性”是指共享信息存在着内在结构的缺失,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并具有“原发性”、“紊乱性”和“破坏性”;“社会性”是指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结果均具有社会特征;“综合性”是指IQ问题的整体解决办法具有系统综合性,也说明它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其信息质量控制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2.1时空虚拟化、控制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适用
传统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在时间、空间和约束边界相对确定的系统中进行有秩序的管理控制,确定系统质量控制的范围是哪些、控制程序从何时、何处环节进行等等。对IQ问题可以通过追溯发生问题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来追踪1Q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则是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时间成为可逆性的、可随意前后调整了的;而且空间的无限开放性与不确定性使得无法准确确定每个信息数据可能贮存位置,时间和空间已不能成为IQ问题可追溯性的一个可靠依据。这使得传统“盯梢”式的质量控制将因为找不到质量控制的边界与时序而失控,呈现一种控制措施和实际现状的“背离现象”。
2.2IQ问题传播的实时性、快速扩散性造成IQM的难度加大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影响,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易变动、难以追溯根源等特点,也使得传统质量控制作为“结果式控制”而非“预防式控制”的无法适用。除了产生“garbageinandgarbageout”的问题外,也会由于信息质量控制的乏力出现“Goodin,butgarbageout"问题,即:即使输人髙质量的信息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也将会产出低劣的信息产品,而且网络IQ问题产生损失是巨大的,所进行数据修复等质量补救措施的成本更大,使得IQM的难度加大。
2.3共享空间的虚拟化,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
传统质量控制是能够界定质量管理角色,且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下,不仅存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还有信息的管理者三个角色,而且同一个人在同一交换中可以轻易地兼具提供者与使用者的身份,实际上,网络共享环境中三者在互动过程中很难区分角色,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容易出现质量管理职能和角色的缺位、错位情况,进一步影响质量维护、改进的责任分配、动力激励等,造成IQM难度加大。
2.4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M变成一个“多中心”网络型控制模式
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大多以系统内明确相互关系和控制结构为条件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以质量控制部门为中心开展质量控制活动,而网络共享环境则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每个共享组织都与周围建立共享联盟,甚至一个组织可以和多个组织同时构建不同的共享系统,其IQM不再是具有质量控制中心的管理机制,其运作和管理更多地靠网络环境的宏观调控以及网络共享中各个组织内部自我管理与松散的共享联盟来共同维系。
2.5网络共享环境中的质量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变化
在成熟的传统质量管理体系中,控制对象具有相对稳定性,控制目标一致,控制手段较固定,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流动性与控制领域局限性的矛盾、控制目的的一致性与控制理念多样性的矛盾等原因使得人们对“控制”的理解、对“控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对“控制”标准的设定也一定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意味着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控制中需要采取更多的质量约束要素,并根据每一个具体“场景”不同,筛选不同组合的质量约束要素。
总之,传统质量管理方法在网络信息共享下已不能完全适用,在网络共享环境下需要新的信息质量管理思路、质量管理办法和措施。这其中,首先就需要对共享信息的质量特征有所认识,才能为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探索。
3.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数据)的质量认识
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除了具有一般信息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特征(如:共享性、非排他性、原始性、动态性、分散性和时效性等)。尽管它和物理产品生产中的其它资源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物理资源的特有属性,如表1所示,
可见,信息的质量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般地,对信息自然属性的质量是比较明确的,即信息的生产者对信息的适用性、可靠性、新颖性、研究性、完全性、经济性等客观性能可以通过诸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合同等加以约定。这样所提供的信息如果在自然属性上有一般质量缺陷(例如:信息在某些环节上如数据格式质量或者使用说明不符合要求,不足以影响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和严重质量缺陷(如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信息的来源错误等)较容易判断。
信息的社会属性一般难以统一确定,常指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程度。对涉及内容方面质量及缺陷程度较难准确判定。在此方面的一些质量特征也很难进行直接测量,例如:Wang等人给出“准确性”作为固有特性之一,不能够直接测量,而必须借用其它“代用特性”来测量?4];而且,信息不像物理产品那样具有质量特征的反面对称性,如“及时性”很难有对立面[5]。这使得对信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不同。传统的物理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产品质量特征的对立面特征(如质量缺陷)进行识别、把握,即通过质检员的检验,控制不合格产品的通过。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的生产过程中,这不仅因为信息的一些质量特征难以测量,而且这个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信息生产中,通过雇佣大量的质检员以防止把有缺陷的产品发送给用户。这样的系统会使组织付出高昂的信息质量控制成本,如数据审核人员从抽样数据中,测试录人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就像质检员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检查产成品质量一样,其代价昂贵且效率低下,而且审核人员在这个过程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会发生新的错误。
—些专业人员在数据管理上的研究和实践上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验:预防质量缺陷比修理质量缺陷花费要低,“阻止错误数据发生的成本仅是修正产生的错误数据成本的1/10”。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把信息总成本降到最低,对信息的质量控制必须注重差错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检查。
在目前国内外在信息质量管理研究中普遍缺少统一的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应网络信息共享环境的信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专业标准情况下(如类似制造业的IS09000等),有专家认为可以把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可以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管理信息的质量,Wang教授等人认为将信息看成产品,尽管物理产品和信息产品不同,但从质量特征来看,将不影响分析的正确性。这个质量特征就是“Fitnessforintendeduse”,即“适合于有目的的使用”或者是“满足或超越用户期望”。目前,这一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各领域对信息(数据)质量解决中。
从适用范围看,将信息看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息管理系统或微观组织内部应用传统QM方法解决IQ问题,如可帮助一个系统或组织分析存在的IQ问题,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但若将其不加区别地从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扩展到更广泛的网络共享环境中使用,将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信息看成产品则容易使IQM过于注重信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信息的社会属性,过于注重信息的外部质量特征的把握而忽视内在质量特征的认识,它缺乏对共享信息的全面认识。
4.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传统信息质量管理主要是对传统纸质媒体等信息产品的质量控制,结合传统质量管理办法,它已经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目前对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研究和认识并不充分,还没有形成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表面现象来分析二者的不同。通过上述分析认识,总结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4.1质量控制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传统IQM通过对印刷文献的加工实现信息产品的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过程中注入的知识、技术、工艺,客户需求越多,品牌越着名,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髙。组织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新的信息产品,并在信息产品中注入尽可能多的科技成分,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因此,传统IQM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是通过对庞大的、分散的、孤立的、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的采集、加工和组织,方便用户的査询、检索和获取,使信息资源成为有序、系统、全面和集成的资源,并根据不同用户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的目的是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
4.2质量管理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同
传统IQM是对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整合形成其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式相对简单,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过程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机构来共同完成的,而不像微观组织内部那样集合在一个供应链上来完成。因此,还必须从宏观层次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协调。以科技文献信息共享为例,目前世界上数万种数据库产品是由数万家机构开发完成的,信息的生产者和信息加工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联系,这就使宏观层面的IQM非常松散,质量控制力度弱化。同时IQM作为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主要手段,其形成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化工程,需要社会各组织髙度的协调和管理,需要政府的介入并发挥主导协调作用。
4.3质量管理职责和环节划分不同
传统IQM是以部门、工序及岗位来划分质量管理的范围和分解质量管理目标的。网络共享环境下IQM常常结合信息生产过程来认识,通过划分信息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来理解其增值性,如信息采集、标引、录人、加工、服务等等,使信息价值链上的分工与协作较为明确。事实上,信息价值链的单元经常很难清晰明确细分的,它们的差异是隐含的,常常各环节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信息的增值环节体现在信息形成的每一个细化的过程中。
4.4质量控制方法和实施手段不同
传统IQM方法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实体分析,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较为“封闭”中的“闭环”质量管理模式,QM控制因素较易控制,通常可以引入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传统QM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进行管理;而网络信息共享领域的IQM则既是一个微观组织的质量管理范畴,更扩展到跨组织、跨地区、跨领域等宏观层面的质量管理问题,且更易受到宏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如果简单采用传统QM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解决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质量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网络共享环境下IQM的要求。新的IQM的管理重心开始不断地向外转移,并将外部影响因素纳入IQM考虑范畴,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社会属性的特点。
总之,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具有技术性、网络化、动态性、标准化、整体性与协作性、分布性与统一性等特征。
5.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要求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和共享组织的微观管理,IQM的宏观调控就是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保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引导参与建设的组织完善其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共同提髙IQ的系列活动。IQM的微观管理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较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它主要围绕网络信息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等)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通过标准控制进行质量管理,是对信息质量形成过程的整体控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对信息本身以及其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促进信息质量及其管理过程的改进。这一过程中需要各个共享参与者(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及管理者)参与信息质量维护、相互协作,遵守共同约定,密切合作,发挥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高效利用。因此,对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应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5.1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的是一种引导性控制而不仅仅只是强制性控制
网络共享环境下IQM是面向全体信息共享参与者的,更强调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它主要依赖于对人的思想与意识的正确引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盯梢式”的控制,事后把关式的质量控制,也不仅仅只依赖于一种强制性措施。它应该包括两方面:既有规定、限制活动,又有教育、疏导活动。IQM是两者的结合和统一,既要一方面鼓励、引导、保护参与者实施规范允许的信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设立约束条件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和组织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充分发挥IQM对网络共享发展信息的控制作用。
5.2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重视网络化自治的自我质量约束管理
网络信息共享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质量控制由原来垂直型的组织化控制转向一种平面型的多中心网络化控制,这一变化造成传统的质量控制的弱化,但这有利于形成一种自我质量约束式管理,即发挥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担负起某种质量维护职责,因此,在强调通过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强调网络信息参与者根据网络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目前宏观管理在缺乏大量信息共享管理法规、标准等的情况下基本是通过一些信息共享组织的管理规范和参与者的自我质量约束来落实IQM,使形成宏观外部约束和组织内部IQM相结合,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5.3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
网络共享环境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在这样一种庞大、复杂的联系网络中,其IQM强调是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它通过信息共享组织之间、共享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共享系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相互影响来完成彼此的约束与引导,这种开放式控制是一种互动性控制,将更有效联系用户,以用户质量需求作为IQM调控的最高目标,使在信息共享发展中求得动态的共享新秩序。
但要有效实现网络共享环境下的这种开放式质量管理的效果,还需具备其他条件:①逐步完善的外部宏观信息共享管理管理规范制度;②不断健全的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制度;③在不同信息共享虚拟联盟间IQM机制的形成,就是要在虚拟联盟中解决由于不同组织的资源状况各异、技术条件不同、信息资源质量不同、数据管理水平也不一致、目标用户群不同等产生的诸多差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协议、统一质量约束标准来逐步形成虚拟联盟间IQM机制,起到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作用;④网络质量文化:就是使参与者对IQM的认识趋向一致性,形成一个合力;⑤提高参与者的信息质量素质,这是实现自我质量约束管理的基本条件。
6.结束语
篇7
前言
南宁市金湖路中国人保大厦建筑面积15848平方,造价6000万元,总高20层,地下一层。作为建筑工程产品的房建工程,由于工期长、投资大、建设地点固定、露天作业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施工工序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建成后的项目投入使用是否安全可靠,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阶段是形成建筑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房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都存在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房建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能否达到国家规范和项目业主投资的要求,决定建设产品的使用功能、寿命和经济效益。
1.成立项目质量管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条件。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工期及业主要求进驻施工现场后,首先要成立以项目经理、项目总工为首,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及施工技术人员为组成人员的质量管理领导班子。 由质量管理领导班子编制项目管理质量目标、项目质量管理方针、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点及项目质量管理办法等,由项目总工审核,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项目经理组织实施。 实例证明,施工质量品质优良的房建工程都是与施工项目强有力的质量管理领导班子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分不开的。
2.施工准备的控制对工程施工过程很重要
2.1 核对设计施工图, 提出施工图疑问, 参加设计施工图交底。项目部要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工程、安装工程等专业进行施工图纸审核,图纸审核要注意专业之间的交叉和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征对各专业提出的施工图疑问进行整理,并将疑问递交项目业主及设计院。 这就是图纸会审,这样可以解决施工图中各专业设计之间的矛盾、错误和遗漏,为房建施工扫清障碍,有利于控制房建施工质量。
2.2 根据房建工程规模、 项目特点和施工企业技术力量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准备和组织施工的全面技术经济文件。 对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两方面的控制: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必须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 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能否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工程项目满足符合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要求。如南宁市金湖路中国人保大厦,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静压桩的施工方案,用先挖土再压桩,还是先压桩后挖土的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现场狭窄、基坑边坡度大、地下水多、不利边桩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后者的施工方案,取得了桩基施工工期短、成本低、生产安全、质量试压检验合格的好效益。
3.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3.1 组织施工技术交底按照工程重要程度,单位工程开工前,应由企业或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全面的技术交底。 工程复杂、工期长的工程可按基础、结构、安装、装修等分几个阶段分别组织技术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技术人员、参加该项目施工的所有班组长和配合工种组长进行交底。 各分项工程施工时,再由施工技术人员和班组长向操作工人进行全面交底。交底的形式除书面、口头外,必要时可采用样板、示范操作等方式。
3.2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在施工中,根据施工准备阶段做的房建项目控制导线网进行房屋基础、主体的轴线、标高进行控制,对于项目业主给定的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和参考标高等的测量控制点应做好复核工作, 经审核批准后,才能据此进行准确的测量放线。
3.3 材料质量控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要按型号、品种,分区堆放,予以标识;对有防湿、防潮要求的材料,要有防雨防潮措施,对容易损坏的材料、设备,要做好防护,减少材料损失、变质。要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加工、运输、贮存建立管理制度,可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占用量,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按质、按量、按期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要按规定进行检查并抽样送检,以确保质量;凡未经检验和已经验证为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工程设备不能投入使用。
3.4 施工机械设备控制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应根据项目特点、工程规模和工期要求,按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确定其使用形式。机械设备的使用形式包括:自行采购、租赁、承包和调配等。 究竟采用何种使用形式,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要注机械配套。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 ” 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良好性能,搞好机械设备综合利用,尽量做到一机多用,充分发挥其效率。
3.5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工序亦称“作业”。 工序是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控制是为把工序质量的波动限制在要求的界限内所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工序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稳定地生产合格建筑产品。房建工程土建施工中,其中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工程、砌体工程、抹灰工程的施工工序质量作为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
3.5.1 模板工程一般模板工程都要做专项方案。 施工模板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的承受住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荷载, 施工前要对关键部位的模板、支架进行设计和安全验算。如中国人保大厦的大堂 顶层梁楼板,跨度12米,高9米,其施工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经专家组讨评定认可后实施,保证了工程质量。
3.5.2 钢筋工程钢筋级别、种类和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采用,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当需要代换时,应得到设计单位同意并完成变更手续。 钢筋必须按相关的验收标准及验收程序进行。 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之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5.3 砼工程应严格按照试验室出具的配比通知单进行拌制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若施工现场砂、石含水量发生变化时要调整试验室配合比,换算成为现场施工配合比, 严格按施工配合比对砼所用材料计量。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砼时,应清除已硬化砼表面上的
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砼层,并加以充分湿润且不得有积水,在砼浇筑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砼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恸柱浇筑前应先在底部填 5~10 厘米与砼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梁板要整体浇筑,浇砼时要保证砼保护层厚度;砼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即开始浇水养护,梁板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小于 7 天(有外加剂的养护时间为 14 天),柱可用塑料膜包裹保持内部水分。 应随砼的浇筑在搅拌地点随机取样,按有关规定留置用于检查结构构件砼质量的试块,送试验室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3.5.4 砌体工程(填充墙)砌块应有出厂合格证, 砌块品种强度等级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砌筑砂浆要严格按砂浆配合比通知单对材料进行计量、并充分搅拌,砌筑砂浆搅拌后的稠度以 5~7 厘米为宜。 现场砌筑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成后 3h 和 4h 内使用完毕, 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 30℃时,必须分别在拌成后 2h 和 3h 内使用完毕。墙体砌筑前应先在现场进行试排砌块, 摆砖原则为上下错缝,砌块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 1/3。砌筑前设立皮数杆,立于房屋四角及内外墙交接处,间距以 10~15 米为宜。填充墙砌筑用的空心砖、轻骨料砼小型空心砌块应提前 1~2d 浇水湿润,加气砼砌块砌筑前,应向砌筑面适量浇水。 其余按施工规范进行验收。 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之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并经主体结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即抹灰工程。
3.5.5 抹灰工程抹灰用的砂浆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砂浆的配合比和稠度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砂浆中掺用外加剂时,其掺入量应由试验确定。抹灰砂浆及掺有水泥或石灰膏拌制的砂浆,应控制在初凝前用完。抹灰前应先检查基体表面的平整度,并用于抹灰层相同的砂浆设置标志或标筋,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砼结构等相接处基体表面的抹灰,应先铺钉金属网,并绷紧牢固,金属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100毫米。抹灰的面层,不得有爆灰和裂缝,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基体之间应黏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等缺陷。
3.6 隐蔽工程验收质量检查控制由于房建工程施工工序复杂,隐蔽工程质量控制点较多,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班组施工的每项隐蔽工程先由项目部施工技术员和班组进行互检,符合要求后,由项目部的质检员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再由质检员报监理进行专检,并按质量监督程序报上级部门进行抽查检验。在施工中,如果发现隐蔽工程质量控制点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召开分析会,找出产生异常的主要原因,并用对策表写出对策。如果是因为施工技术要求不当,而出现异常,必须重新修订标准,在明确操作要求和掌握新标准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施工,同时还应加强自检、互检的频次。
4.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工质量管理的最后关口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最后关口,主要控制手段是加强建筑成品保护和局部缺陷的修复。 在房建工程项目施工中,某些部位已完成,而其他部位还正在施工,如果对已完成部位或成品,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拖延工期;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损伤难以恢复原状,而成为永久性的缺陷。 加强成品保护,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加强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成品保护意识。 其次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 在房建项目施工中由于施工工序控制不当或意外损伤都可能造成局部缺陷, 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按程序和相关要求进行处理,使局部缺陷得以及时修复,避免产生质量问题。
5.结语
房建工程施工要通过现场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质量责任制,重点进行施工准备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段、 施工阶段和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可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营运成本,增加使用寿命,提高房建工程投资效益。
作者简介:陶兴广
篇8
一、转变观念,热爱本职工作
学校图书馆担负着传递信息的情报职能,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笔者所在学校在复评示范性普通高中期间,图书室的藏书量与日俱增,新旧更替更加频繁,对各种专业分工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而管理这些书籍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那图书管理员应怎样发挥自己在其职的作用呢?首先要转变态度,在一岗敬一岗爱一岗,由机械转为主动,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非常熟悉图书业务,不只对图书分类、图书论目、藏书建设与藏书组织、文献复制与保护、咨询与读者服务等技术方法熟练,还应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最后要有较强的组织才能。
二、做好服务,以人为本
1. 图书管理需要细心、耐心
(1)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采购、编号、借阅、归还、流转、销毁等程序以及各个程序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完善借阅、登记制度,模板的作用在于规范工作行为,指导工作开展,避免出现错误,提高办事效率。
(2)不定时地对库存书籍进行清点,核对电子台帐,确保对每本书的跟踪控制。尽量避免丢书、书籍破损的现象,对一些损坏严重的图书进行修复或更换图书或补给新图书。对于损坏、丢失图书的教师或学生,要求根据《图书维护与赔偿制度》规定进行赔偿处理。
(3)及时补充货源,注意对书籍的有效性控制。确保每本书籍都有一本库存,满足日常的查找、参考。做到新旧书籍及时更替和新书目录的及时。当新书入库时,应该尽可能地将其前言、目录浏览一遍,掌握其概貌,熟悉大概使用内容,加深记忆,便于查找迅速,提供便捷。
(4)图书管理员还需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深入课堂、教学一线了解教与学情况,了解教师、学生对信息的基本要求。这样,当教师、学生向图书管理员表示某种需求时,图书管理员便能够帮助教师、学生确定所需之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5)图书管理人员还应根据学生实际,主动介绍一些与学习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知识的宝库、精神的粮仓。在笔者所在学校 “三节活动”中图书馆举办了读书活动、征文活动,针对学生提出《在学习中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的作用》邀请市图书馆研究员开展了专题讲座;利用橱窗、板报、宣传栏、校办刊物等进行定期宣传,进行新书介绍、展示学生阅读成果、表彰优秀阅读生。
2. 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我们知识图书管理的服务对象复杂多变,每个读者的读书目的也不尽相同,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态度、仪表及语言等都会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产生甚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读者感觉到优质的服务。当遇到不按规定办理手续的读者,要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办手续,而不是只告诉他要怎么做,这样就会便于读者理解流程,而且也不会误解你是在故意刁难他,以后再借书就会按流程来办。
三、过硬的专业知识
1. 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领导的基础,缺乏专业知识将难于胜任图书管理工作。只有具备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懂得自己的管理对象,了解有关业务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本馆本部门确定恰当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行内行的领导。所以,工作之外,图书管理者还需利用闲暇时间研读一些图书管理论文,了解图书管理的最新动态。
2. 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3. 紧跟时展,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
图书馆是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功能知识服务场所。计算机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其管理数据库,不仅方便了读者的借用,还简化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减轻了管理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灵活地为读者检索资料,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 強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籍和报刊外,还要采购多媒体影像资料(如种类光盘),创新网上图书馆资源(数字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网上教学资源(相关的教学网站),增加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6-01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在施工中建筑物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为此,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可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施工目标(工期,质量和成本)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是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程序的连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施工风险因素的分类,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施工风险分析,施工风险控制(即风险规避)。
2.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与识别施工风险分类和识别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连续地识别施工风险存在的过程。即确定施工风险之所在及其主要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其后果作出定性估计,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施工风险清单,以列出所有有意义的施工风险。要达到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合理分类。
2.1.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通常根据其特征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施工风险进行分类。 2.1.2施工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施工中各种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主观性较大,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和分析的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等。本文提出一种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即用表格把施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列出,在利用上表进行风险识别时,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填入表格然后汇总确认,在工程施工各阶段均可进行风险的识别,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2.2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施工中进行风险识别与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评估与控制,由于风险因素的差异很大,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施工中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2.2.1施工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量(值)=概率(P)×风险影响(I),在定性分析中主要依据是(1)风险管理计划;(2)已识别的风险;(3)概率范围与后果;(4)假定的条件;(5)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在定性分析中也可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和管理控制。例如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或工期的严重拖延,成本的大量增加,就需要加强管理。
2.2.2施工风险的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和最可能分类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明确施工成本,质量和时间目标的概率以及其所反应出来的趋势。
2.2.3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例如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目标就是要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即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规避,采取这种手段有时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花费,但较承担风险,这些花费比风险真正发生时的损失来说就少得多,目前建设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就其原因就是施工者赶进度,省成本,未能注意风险规避效应的辨证关系。施工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有时反而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如在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或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任务则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事件则可以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有发包方来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则是保险,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把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如施工中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的伤亡事故)转移到保险公司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种方式,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在施工合同条款中明确索赔权力,施工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进度安排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并就产生损失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明确责任,如是业主(发包方)的责任则要提出索赔。如业主付款延期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可提出索赔并可获得赔偿,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则可以采取加班加点,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普遍认识不足,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关键是(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建筑企业实现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组织好成本核算与管理,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
成本的核算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中实现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的手段。
1.1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本文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项目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1.2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程序:
1.2.1 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
1.2.2 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哪些应当计入本月的工程成本,哪些应由其他月份的工程成本负担。
1.2.3 将每个月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工程成本。
1.2.4 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以确定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实际成本。
1.2.5 将已完工程成本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中。
1.2.6 结转期间费用。
1.6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1.3.1 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1.3.2 核算主要因素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
1.3.3 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
1.3.4 成本核算成果。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1.4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4.1 项目成本的均衡性。工程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各有特点:
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
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目前,我们沈阳冬季重点项目也在正常的施工。
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常施工期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4.2 分包工程的成本核算。
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
2 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成本:
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2.1 搞好项目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2.2 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2.1 成本的节约。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2.2.2 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的全面控制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
2.2.3 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目标的责任要全面。
2.2.4 动态成本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3 降低项目成本。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包括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等方面。
3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搞好项目成本核算和管理,只有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才能使项目成本降低,才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1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成本日益透明化。提升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才能使企业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
3.2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使建筑企业战略发展。通过成本核算与管理,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总之,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项目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在我国建筑企业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论文的工作,才能使建筑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各项消耗,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实现企业飞速向前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石新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2]《施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徐大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工程项目经济核算与成本控制》,李书源,高晓兵,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4]《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于广荣,天津市政工程杂志,2004增刊
[5]《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范水源,建筑经济杂志,2003.8
[6]《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分析》,王云翔,市政公路杂志,2003.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