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部分职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就业指导应与德育工作、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应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如何教导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兼顾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增加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等等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端正人生价值观、择业观,确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场就业形势,在择业过程中准确定位,果断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职场打拼中能有所作为。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在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校的改革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这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进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无可替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职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时抓好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勤学苦练和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结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目的性,避免盲目和短视。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指导,就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把学习和职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3、促进形成新的就业意识,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思想指导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就业指导中重点抓好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适应就业奠定思想基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充分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在毕业时能理性择业并顺利完成从职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还能延续到工作岗位,激励学生适应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中磨砺成长。
毕业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作为,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因此,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能将学校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自主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同时也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创业素质。职校毕业生,只要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就可以在创业道路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此,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人生价值,对改变职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就是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基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就业思想指导。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德育的角度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二是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守纪袁职、服务意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等。三是把就业理念、就业技巧、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和日常德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就业的法制意识,接受新的就业理念。
把德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抓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择业误区,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义利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二是求职应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加强应聘态度、从业态度的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地衡量得失,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衣着打扮、语言谈吐、礼仪礼节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突出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
2、把就业指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德育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就业思想指导功能。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透彻讲解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问题。以文化课程教育为基础,把握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文化课教育目的,促进和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导向,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专业课看成是思想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性的深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平台,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要保障就业就必须根据就业单位或专业对应的岗位标准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要及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编写对口适用的教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评定,适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好的教学效果。
3、把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职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教育工作,实现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在职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职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4、把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篇2
本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措施
一项活动的实效性, 通常是指活动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要素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 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教育效果的程度。①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国的现行政策, 毕业论文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客观要求, 为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观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帮助学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成长。但是, 学生事实上的表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1. 价值观上的差距。杭州团市委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作过一项调查。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 被访者中27.9%的学生选择了“事业成功”, 27.2%的学生选择了“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3.9%的学生选择了“为社会作贡献”, 17.4%、15.3%、11.5%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生活宁静, 平淡一生”、“有知心朋友”和“受人尊敬”。在回答“你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时, 有63.5%的受访者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 22.8%的受访者选择“使个人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观”, 15.6%的受访者选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可见,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大学生立足抽象的人的价值, 以个体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其社会行为的核心, 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 强调个体本位, 社会、集体次之, 把个人当作目的, 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 更多的注重物质的追求。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物质或者说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人们努力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④, 强调索取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向外界谋取必要条件的行为, 认为个人贡献与索取相应等价。
2. 行为上的差距。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认为是一种潇洒, 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竟被视为个性突出的表现。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校园内与大学生文化修养格格不如的不文明举止时有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 考试舞弊、旷课、逃学等现象在各地高校中均有发生。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 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学术上, 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道德上的缺失, 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进行剽窃等等。
另外, 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这一情况。上海地区高校的学工部门联合做过一次调查, 据调查,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是“形式化的需要”的占57.4%,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8.2%, 认为“没有意义”的占7.9%;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
评价, 英语论文认为辅导员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 “不清楚”的占6.3%。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能根据学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地作出反应、提出对策,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当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所具有的双重效应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充分展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是积极的, 但是还是有不少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欠缺, 经不起各种诱惑, 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高校里盛行的学生兼职、硕士论文家教等社会活动让众多高校“兼职一族”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学校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间的反差, 对学校所强调的理想道德与现实社会存在的断层感到困惑, 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 据某高校调查结果表明, 6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的现实反差太大。⑥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以及存在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非正常关系也强化了学生这种失落心理和矛盾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和美誉度。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稳定性缺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能够深入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 他们的素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留学生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并且缺乏稳定性, 这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现行高校体制的问题, 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 也有许多其他人员。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常常将辅导员职位作为安排留校教师、行政富余人员、复转军人和高级教师配偶等的岗位。然而,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来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而言是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高的思想觉悟, 具备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辅导员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理论性非常强的队伍。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 滞后于时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医学论文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个性的行为主体, 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精神。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 不能适应这一现代人培养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思考,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或者仅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分析或者口号宣传上,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教育内容还很少, 很容易给学生以故意回避的感觉。另一方面, 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 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尽管当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高校重视,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仍比较单薄, 尚不足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原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敢于直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 单向式灌输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回应。另外,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总是把学生当作客体, 主体与客体界限分明, 教育成了特权, 他们单纯为教育而教育, 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 不准那样, 说教多于启发, 指责多于疏导,给学生以势压人之感。由于大学生处于主体意识的成长期,对此有着本能的抵抗心理,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5. 高校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予以协助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学工系统管理多, 职称论文教学环节渗透少。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行政工作长期分割没能形成合力。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分工论”, 即行政领导和教师管专业教学, 政工干部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专业教学学习要求很明确, 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比较笼统; 教学过程中, 除了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他课程教学几乎只“单纯”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渗透其中, 学校大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意识”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高。
注释:
①郭新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探索》,1996 年第6 期
篇3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篇4
论文关键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兼具基础性研究特点的应用学科,培养的是深入探索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补充我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队伍的专门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决策。研究其培养创新模式关系到理论在中国当代传播的质量,影响到我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影响。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学科的后备人才百脉俱开,其研究与实践既彰显其对基本理论的深层皈依,又焕发出时代风采,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可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很大。课题组近期对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表明:
对于读研期间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这一问题,只有l3.3%的学生选择了有大幅提高,还有9.5%认为完全没有提高,22.7%选择有小幅提高,54.5%选择有提高;在创新能力对就业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竞有1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另有13.3%认为说不清楚,55.2%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只有1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仅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就很容易看出,研究生整体上对创新并不重视,并且读研期间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面,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而加强学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
1.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高校开设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多达600个,课程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显然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塑造。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搭建培养创新基础理论平台。
其次,要突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如航海类专业是特色专业,一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进入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根据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方向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效果较好。
最后,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充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也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更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时代命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影响到梯队导师的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意识又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持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可以促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应加大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既有厚重扎实的基础,又有纵深创新的高度。
首先,课程设置特色化。例如,不同研究方向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要有依据,三者之间自然衔接;增加不同行业定向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专门研究等,课程结构要合理。编著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的教材,教材陈旧、学术性差都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理论教育时代化。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可以在“研讨课”或“案例分析”中专题讨论,不仅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分析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有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应增加全球普适性学科内容,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另外,国外尽管不完全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确有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并且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作相应安排以拓展研究生理论视野的同时,增强其中外比较研究意识,有利于对国际敏感问题的把握,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改革培养创新的机制
1.创新日常培养机制
快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其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对其进行考核鉴定。一般来说,有三个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指导。
(1)入学启蒙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就灌输创新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可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与初入学的研究生交流思想,也可让往届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受与经验教训,帮助新生厘清思路,设定规划,尽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2)注重开题创新。开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创新必须洞悉学科前沿,论文选题应及早进行,而且,最好的选题是在不断地确定一否定一再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对多个预选课题的验证过程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认知和分析能力,也最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毕业论文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即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对某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新颖的,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优势;三是研究结果的创新,即研究所得到的与前人不同但是经过验证的结果,或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构想与操作模式。其中,研究结果的创新更有理论或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工作起点或者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使得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报考者多是因为相对好考,而不是有志于这项事业。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设利于开展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构建培养创新资助保障机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构建以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主,特殊奖学金、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奖助学金资助保障机制,从而为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4.设立双导师与复合导师责任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创新培养,导师的职责比以往更重,传统的“个人指导制”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应实施“双导师制”或“集体指导的复合导师责任制”。
“双导师制”是指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中聘请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校内导师为学术导师,校外专家为职业导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更有利于研究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制”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更有利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合导师制”,指建立学科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在以主导师指导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集体指导的优势,集众家之长,以利于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5.坚持科学研究创新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导师除了抓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培养研究生树立和强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吸收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其从一些基础环节开始熟悉科研的流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的研究视角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结论的获得、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规则。在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让其独立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完善培养创新实践的路径
1.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
助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知名院校中,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方面,很多本科生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助教通常是由全日制的优秀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可以丰富其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金来补贴生活开销。大连海事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始于2008年l0月,既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助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且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助教研究生细致入微地答疑解惑,或进行小范围的辅导,既“助教”也“助学”,还提高了办学效益。今后导师还要加强助教工作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助教既达到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不失时宜地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
2.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校内本专业内部学术交流,通过导师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探讨和观念交流;还可以参加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为研究生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其次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相关会议,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二是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调研,通常安排学生到学科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院校去,通过参与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名师讲坛等方式“取经”。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领域。
3.丰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中医学七年制专业 学生管理工作 创新研究
一、对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背景
中医学七年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及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新模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现阶段还处于不断研究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原有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七年制发展的需要,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根据不同特色的七年制教育而发展进步。
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集现代思想和传统医学知识于一身,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其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等特点,根据其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人性化色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既要坚持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反映中医学教育本质的特征,又要兼顾与时展相结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与引导,创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促进传统中医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基。
现今的中医学七年制学生处于更加开放多样自主的社会中,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实效差的弱点,其在教学方法上的得失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唯一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他们的需求、个性与发展的实际开展教育,使之接受与信服,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辅导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和谐心理教育为基本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将以情感人理念贯穿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
天津中医药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寓情于教、寓理于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为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显著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人才中的导向作用。以情感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情与理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提供了理念和方法,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
对于中医学这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专业,学生管理者最好是医学专业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专业的自豪感,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这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掌握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加强各方面文化素养。同时管理工作者也要不断通过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互补学习及应用,让学生树立专业创新意识。
(四)借助媒介拓宽学生工作渠道。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管理毕竟是做人的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既要了解当前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又要关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借助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思想上的进步。
解决新形势下拓展工作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手段,拓展新的空间和途径。我们通过学生QQ等新的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习状况,对学生旷课、上网游戏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掌握学生最新动态,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新形势下学生的管理工作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进入网络教育平台,这是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至高点的有效途径。
三、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为提高学生科研和临床能力服务
(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早期进入科研研究。
七年制教育是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一体,注重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是培养七年制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七年制学生是本硕融通,应该在早期开设研究生硕士课程,我校针对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在七年制学分制管理学生中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导师平台,提供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如鼓励学生申报我校“创新基金”项目,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市级“挑战杯”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学生搞科研的氛围。
中医专业七年制培养的是中医临床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临床教学和带教中,给学生灌输的大多是临床医疗知识,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也是毕业后做个临床医师,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一名合格的医师必须医、教、研全面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临床,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来促进科学研究。所以,我校在学生学习期间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科研讲座等方式及早地给学生灌输科研思想,为学生将来独立搞科研打好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强化导师责任制。
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的导师要根据七年制培养目标,关心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各项科研调查和总结,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评审,导师的责任非常重大,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导师是关键。因此,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对中医专业七年制导师的管理和考核也是势在必行的。
四、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也有个体自主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应把学生自主管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在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锻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自律、自强的自我约束与发展体制,从而树立更强的职业责任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能力,达到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七年制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应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思路,通过改革优化管理路径,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促使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个性得以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平.对七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6(4).
[2]方楠.目标管理在中医院校七年制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
[3]吕玉波,翟理祥,舒彤,邹婕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4(2).
篇6
作为思政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品格的学科,缺乏实践检验或没有经过实践强化的理论,是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并变成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的。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不但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以后实际教学或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才启动的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尽管该教育形式在欧美各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实属新生事物。因为是一新生事物,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却微乎其微。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实践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为了满足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检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足,是促进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各高等学校已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正常教学体系,也计入研究生必修课学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际运行起来有时常是一种形式,没有规范的教学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研究生参与的实践次数还会因种种原因减少,甚至存在有应付的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该环节对研究生的训练目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是,对研究生来说,还产生了轻松拿学分的误导。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四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体系,主要包括:1)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有两年学制,要让他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践能力得以充分提高,可采取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让其担任兼职辅导员,协助班主任管理本科生的日常事务;二是可以让硕士研究生跟随其导师参与一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其纠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形式。2)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不少高校重视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可以让硕士研究生利用假期和无课的时间参观考察,又可以让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和眼界,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应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利用研究生社团或其他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视野,培养个性,展示技能,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社会。4)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通过实践、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农村、工厂企业作为研究生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5)重视教学实习。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加强的是教学实习这一环节。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缺乏,而专业实习环节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毕竟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先导,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势必会大打折扣。另外,专业实习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可以说,抓好专业实习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加大教学实习的力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不但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要重视研究生育人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6)毕业论文的写作。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查阅资料,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研究生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现有基本原理、中国化、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硕士点。自学院开始招收培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起,学院就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学实践这一工作,专门成立了研究生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并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今天,随着学院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生培养也将由摸索期向规范期转轨,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王翠芳单位: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篇7
关键词:老子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76-02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形形的社会思潮影响,这使当下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价值观模糊、功利思想严重、信仰迷失等社会现象与问题。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可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上德若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德若谷”即崇高的品德好像幽深的山谷。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宽宏大量、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能原谅人、包容人。老子曾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1]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不仅是建设看得见的美丽,更是看不见的美丽即人的以德报怨的博襟。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教育。
1.“诚信不欺”的诚实守信精神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老子思想中倡导诚信地对待一切事物,希望每个人拥有质朴纯洁的道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把什么事情都与金钱、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诚信可言,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说市场上的生产者、销售者欺骗消费者,在比较纯洁的校园里,许多同学也把诚信“丢”到了地上角落里。如:大学生中为了拿到助学金或助学贷款,许多学生欺骗老师撒谎说自己家里贫困。还有一些学生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剽窃、造假,一些学生的求职简历造假。还有一些学生不守信用,为了自己的小利益往往言行不一致。在对某高校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条:“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如何?”只有10.9%的人选择了“有很好的效果”,72.3%的人选择了效果一般,16.8%的选择了“效果较差。”[2]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诚信意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2.“不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
老子曾说:“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思想中慈爱、俭朴、不敢为天下先的谦让精神这三宝他非常喜爱。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即为奉献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外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他们相争,人也应像水一样处处先考虑别人,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1]天和地能够长久地存在,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那些谦虚恭让的圣人,由于为他人着想而得到爱戴。不难看出老子思想中许多地方都显现着奉献精神的光芒。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人都只想从别人以及社会中索取,从不考虑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公民都应为国家的腾飞出一点力。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努力充实、完善自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学生努力学习,工人认真工作,商人守法经营,政府人员执法为民,每个行业的人员都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也可说是我们对国家、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二、“道之博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道之博爱”是指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一种情感,是指教育者应怀有博大的胸怀,无论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坚持“道之博爱”的重要原则,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价值。
1.端正心态,以每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现在高校一些辅导员没有尽自己职责,往往工作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心一意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把辅导员的岗位当作自己升职的一个跳跃板。面对学生需要帮助、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不耐烦、不太乐意的表情。辅导员应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应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工作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努力为同学们办实事、解难题。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不断加强与学生沟通,多了解一些情况。辅导员必须把对待每一位同学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心态落实到工作中。如在评选奖学金名额或评选入党人员、学校优秀大学生,辅导员绝不应首先考虑与自己平时关系较亲密的同学,而应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由大家公开透明的选举。
2.加强情感交流,师生互注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做到人格感化、以情疏导。学生往往会对老师产生一种防范意识和逆反心理,不愿看到老师更不愿意听老师说教。在工作中,教育者只有用真挚的感情去疏导受教育者,让他们认识到老师是善意地帮助他们,这样会心悦诚服地听老师讲。在学校中有的学生死要面子活受罪,往往有烦心郁闷事或有实际问题需要辅导员帮助,却又害怕别人瞧不起等一些的心理负担不敢说出口。辅导员要真诚的关爱、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从心理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告诉老师。此外,辅导员要用帮助学生、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来打动人心。辅导员应具体了解班里同学情况,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困难补助或帮助找到勤工助学的岗位,用一些具体的事情感化学生。
三、“行不言之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老子教育思想中“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圣人教育方法的经典表述即“不轻易发号施令,只是身体力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4]。具体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是单独仅仅依赖外部的强制措施。教育者首先应要严格要求自己去做,而不对别人说教[5]。当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借鉴“行不言之教”这种我国本土文化。
1.“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主要是指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不人为地设置一些框架。老子曾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以及一些基本矛盾而采取教育方法,达到“无不为”目的。就像老子曾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简单仅仅依靠辅导员及老师自上而下的灌输以及面对面的教学,应把思政教育的内容无形地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地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启迪,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宿舍文化活动月中,使学生感受到宿舍和谐、团结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工作者要有一双察言观色的眼睛,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及他们的思想觉悟之势来引导说服。根据受教育者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观察找出根源所在,因势利导地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应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典范形象的方式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是随便地对学生们进行说教。一定程度上,老师还是学生的崇拜对象。学习生涯中,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也是最多的。不论专业课老师还是辅导员都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在学术研究、道德操守、理想信念等方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影响者和教育者。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形成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态度,老师们必须树立一种典范榜样的形象。
四、“道法自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之处
构建美丽和谐的社会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人们形成“重身轻物”的幸福观,知足常乐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1.“天人合一”的美丽中国理念教育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一个“美丽中国”的理念,这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和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们的敬畏自然、回归自然的认识。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天、地、自然四者共同存在于宇宙之间,人类与其他万物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局面。我们人类要持久的发展下去,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国家,必须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作为现代公民的文明素质,形成一种生态意识并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在生活、工作中自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重身轻物”的心态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都逐渐失去了本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涉及关于知足心态,“重身轻物”思想的教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老子的思想中,人们要怀有一颗清静的心,不要刻意没有尊严地争夺一些外在的事物。在人生道路中,灾难往往是由于人们自己贪得无厌造成的。社会中许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是最不幸福的,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幸运。事实上,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太在意外在的功利显名,只要按照自己的本性丰富扩充自己,摆脱消除那些浮华不实的东西,认认真真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现实生活中,每年选出的十大道德模范如李素丽、洪战辉等他们没有争名夺利,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虽说社会发展步伐太快,人们承受着家庭、事业、金钱等方面的压力,被许多烦恼困扰,但人们都应该学会释放自己、顺其自然,做事情时尽力就好,不必太苛求自己。在学校的学生们也应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努力完善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知足的心对待我们所拥有事物,努力活出一个自信、洒脱的自我。
当今时代,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老子思想的精华,不断消除大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且老子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顾玉萍.构建诚信教育机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9.
篇8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三、创新性科研实践
篇9
毕业生 文明离校 教育转化 着力点
一、引言
“问题学生”正成为一个时常“吸引”我们目光的群体。如果这种称呼是合理的,而非道德评判的,我们或许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正日益膨胀。目前,虽然“问题学生”只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小群体,他们处于学校的“边缘”,但并不是就可以说他们毫不重要,他们不必引起我们的重视,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威胁到我们的教育,他们也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毫不吝啬地说,对问题学生进行伦理关照、理论思考、系统研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不是边缘的甚至被忽视的内容,更不是束手无策的内容。
二、高校毕业生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高校问题学生是一个包含很多指向的集合概念,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学校毕业生中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滞于较低层次裹足不前、思想品德上存在较大缺陷、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这类学生或多或少在品德、学习、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有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违反宿舍规章制度、破坏公物、沉湎于网络游戏、聚众哄闹、酗酒、摔酒瓶甚至打架斗殴的行为,严重影响非毕业班学生的生活作息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这就是毕业生中所谓的“问题学生”。但问题学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有的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因此,毕业生中问题学生仅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高校毕业生中问题学生的表现
毕业离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期间,许多客观因素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了毕业生思想和行为也发生变化,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极易引起毕业生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行为失范
高校毕业生一般课程较少,拥有较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此时的他们常常会寻找另外的一些新的刺激,诸如赌博、破坏公共财务和设施、顶撞老师或管理人员、违反作息制度、自命“老大”,在低年级同学面前摆老资格,发生冲突用武力解决,借分别在即打架斗殴等,因种种原因没有拿到学位证或毕业证,而心有怨恨和不满,以各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等一些违纪现象和失范行为就涌现出来了。如此种种,都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而进一步造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和管理员之间的矛盾激化,给学校和学生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2.学习动力不足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出勤率低等严重影响了任课老师上课的情绪和效果,也相应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再加上社会上流行的“学(做)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等不良心态的影响,使毕业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其它事情上,如拉关系、谈恋爱等,使大四课堂成为“空城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人的素质以及整个校园的学习风尚,真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诚信缺失
一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使高校毕业生感到找工作太难。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种种条件,顺利实现就业,有的学生修改考试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专业学历和考绩证书、编造假经历等。二是在毕业时偿还贷款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毕业后不履行协议要求,拒不偿还银行贷款。毕业生的诚信缺失不仅使其自身道德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而且会造成学生之间,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对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4.心理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另外,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带来的失落心理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空虚心理,以及多种原因造成的自卑心理,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5.就业问题的影响
毕业阶段,毕业生会面临就业问题,当前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是比较严峻的,过高的期望和严峻的现实导致心里落差过大。再有就是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更是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和行为变形。加上临近毕业,与师长、同学、同乡话别、聚会增多,有的毕业生受环境影响或是就业不理想,就容易借机发泄,宣泄不满,从而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四、高校毕业生中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的着力点
文明离校教育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毕业生文明离校,离不开长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但从标本兼治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管理力度,多管齐下
针对毕业生日常生活行为失范问题,可以采取加强管理力度,多管齐下的对策。其一,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抓,纳入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工作中,统一部署,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成立校院两级“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部门等各方面力量联合,齐抓共管,综合管理。还应重点抓宿舍文明卫生规范工作,宿舍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深入宿舍了解情况,有效掌握离校前毕业生的主要活动,定期检查宿舍情况,清除空酒瓶搞好宿舍卫生,增强忧患意识,排除隐患。其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作用是关键。发动毕业班全体党员干部分工负责,做到年级、班级、宿舍楼层、每个宿舍都有党员或积极分子负责。其三,对毕业生中出现的个别严重违纪现象进行严肃处理。毕业生违纪可采用警告、严重警告、取消分配资格和勒令退学等处分。处分决定进行公布并记入档案。从制度上控制不文明行为的蔓延。
2.改变教学计划,把大四课堂放置于实践
针对毕业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改变教学计划,把大四课堂放置于实践的对策。笔者从实践出发,大胆建议改变计划,把大学一、二、三年级用于理论教学,并在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给毕业生指定相应的导师。把大四年级全部用于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补充相应的在课堂学不到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而友好的信任关系,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可以进行择优选择,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加大惩罚力度,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针对毕业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可以采用加大惩罚力度,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对策。对在校园中常见的诚信缺失现象要严肃纪律,严格处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共利益。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估、学习成绩、各种资格证书证明、学生与学校或其他社会单位所签订的合同、各种奖励与处罚记录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储存个人的诚信信息,以堵塞弄虚作假的途径,
使诚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解压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及时解答他们在毕业前的心理、思想问题,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应针对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形成的挫折、困闷、烦恼、焦虑、自卑、怯懦、失落和冷漠等不良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通过面对面谈心、在线交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及时进行认真疏导,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5.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以职业规划为基础,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也不是在就业当时才有的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职业指导工作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应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因此,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去发展及表现个人的才能,协助个人适应社会的变化与职业环境,以达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然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需要我们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其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就是专业建设的社会性和专业技能熟练度。专业建设的社会性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教学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技能的熟练度取决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能力等。随着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能力的提升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来获得。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就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高校、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以建设性的姿态,探索新机制,开辟新途径,追求多赢。
再次,多方联动,有针对性地组建多样化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有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能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高校、企业(单位)和社会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政府也要进行宏观就业政策方面的管理。高校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注意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与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另外,社会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
五、结语
对于高校的不文明离校行为,各高校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再次发生。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那么,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将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
[2]时章明.高校“问题学生”研究[A].冀学锋,罗繁荣,鲁良.新思路、新举措――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集[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文莉.加强和改进大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0).
[4]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5]项开来.大学毕业生请上好最后一课.中国教育报,2003,7(2).
篇10
在家里,这些大学生总是发脾气,任性妄为,从来不体谅父母,更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在学校,在物质方面可能还会出现与同学进行攀比的现状,不愿去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对于这一类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通过高中时期的不断努力终于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他们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殊不知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校园的新环境也会存在中很多问题。特别对于刚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而言, 第一次离开家,这会使他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对大学和高中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感到不知所措;对认识新的朋友,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于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同学来说, 他们基本上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 他们则更多地关注于毕业论文、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就业等问题。所以在这四年期间,我们辅导员应该作好各种工作,让同学们在不同时期可以很好地处理其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是受高中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自学式”,同学可能会感到一些迷茫,不知如何学习。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青春、阳光的环境,可以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以及校活动。同学们的交际圈不再仅仅是限于高中的一个小班级,而是一个专业的大班式的,同时,还有跨专业的联谊活动,班里的集团活动。除些之外,同学可能还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与诱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选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开导与引导。
高校专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是高校教师队伍和教师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承担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还须正确引导大学生政治思想,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具担任这个角色的能力。
影响高校大学生专职辅导员素质的因素:
个人因素: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 他们不同的价值在工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动机, 从而导致不同的工作结果。
领导因素:领导形态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的肯定在某一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有着促进作用。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应该关心辅导员, 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不断的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作为高校领导者他们应该以情感为纽带, 着重培养辅导员的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高校领导者应该经常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积极参与高校管理, 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感觉到更好地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
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对专业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的指导, 强化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感。其次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评价机制。
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条件:职业不同要求的人的个性心理也会不一样, 高校专职辅导员要比一般的代课老师要更具亲和力,做事情方面要更加耐心细致,同时还要求自身具备谦虚勤奋、敏锐果敢等特质,只有这样才能是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能力。
高校专职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要素:
知识文化水平:作为一个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根据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须具备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处理各种各样学生问题的实践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作为支撑,所以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
沟通能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个是学生管理。高校辅导员要想顺利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这就要求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
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具备的两个职业技能:一个是通用职业技能,即所有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必须的具备职业技能, 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文字表达能力、激励引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个是特殊的技巧和技能,即完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具备的, 这些特殊的能力,这些技能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能力、情绪压力管控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就业择业能力等等。
正确的职业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特定职业角色, 和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一样, 有着与专职辅导员角色相契合的社会形象,有着与专职辅导员相一致的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负责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高校专职辅导员的社会角色的定位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心系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求辅导员必须符合尊重、理解和融入学生,同时正直、公平、和公正的社会角色要求。
参考文献:
【1】边洪强.大学生班级认同感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1):30-33.
【2】蔡经卫.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青年教师,2007,(6).
黄鹤.大学生情感教育之我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1):65-67.
【3】常成玉,熊一兵.大学生情感教育工作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4).
-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