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7: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篇1

1.1社会多元化因素严重

作为高职学校而言,相对于本科学校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在学历上相对处于劣势状态,而且,作为文秘专业来说,属于纯文科类专业,专业技能是写作,相对于技工类理科专业而言,专业既能优势也处于劣势状态。

1.2经济多元化背景深厚

在固态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文秘工作是整个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里重要的“理论喉舌”,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宣传作用,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随着非公有制体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逐步的发展,许多单位不再单独设置文宣岗位或者淡化文宣作用,这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打击是相当大的。

2.文秘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1正确定义文秘工作岗位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秘书”工作的影响,大多人对文秘岗位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写作固然是文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对于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秘岗位而言,二者绝对不是划等号的。文秘岗位既要处理社会交际问题,又要处理文案工作,是整个单位负责上传下达的一个关键环节。至于社会上一些对于文秘工作认识上的偏见和歧视,老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因势利导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地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对于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心理干预,力争把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

2.2正确理解文秘工作的思政教育重要性

目前,企业单位对文秘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政府部门,因为在对外交往,特别是涉外交往工作中文秘工作人员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明确自身岗位性质,树立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是文秘工作人员的优秀素质体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树立以单位核心利益为主的集体荣誉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3明确文秘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

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下,文秘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因为日常的社会交际和文案处理工作势必要紧跟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一切从大局观念出发,一切以政治走向为主导。在这其中,政府部门的文秘还稍好一些,企业中的文秘往往在工作中忽视政治因素的存在。对此,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重点强调和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政教育学习工作。让学生把文秘知识的学习和政治大局挂钩,培养学生灵敏的政治敏感素质,从而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为上级领导在政策决策导向上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在这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政治需要提供相关的文案给领导作为参考意见,那样就又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背景下,文秘工作要在政府决策引导下完成对企业相关文案的组织和整理。学生在这其中最为欠缺的是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在课堂环境中根本学习不到,这就需要校方实习指导部门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最好是国有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在实际环境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态度。在实践学习完成后,老师还要认真的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汇总和点评,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3.文秘专业思政教育未来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文秘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人生阅历的同时对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是有帮助的,现在的思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未来拓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信息互通平台,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教育,在学生实习和上岗试用期阶段也要进行跟踪式教育;二是邀请一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返校给学生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在文秘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思政理念;三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时掌握学生课余时间的心理变化,做到防微杜渐事无巨细。

4.结束语

篇2

>>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探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学术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问题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 走向主体间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与重构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的现实问题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对传统“灌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 传统文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网络时代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 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12] 李辉.论“以理服人”和“以学养人”的辩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4,123.

[6]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韩宏,蒋建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8]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J].每周评论,1919(31).

篇3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篇4

【关键词】高校 艺术类 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专业的学练中,体现自我的特点,学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也都突出自由、个人主义的观念,一切都是以个人的喜好和风格为出发点,普遍存在个人主义观念浓厚、极度关注个性化的事物。这样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教学下,许多艺术类学生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较强。一方面表现为生活的独立性,艺术类的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多,在经济上相对其他类别的学生较为独立;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上的自我和个人主义,他们无意或下意识的将艺术创造中的艺术个性化转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较为突出,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个人的行为自由,独来独往、有穿着随意,不修边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的过分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情感体念,集体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二)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高考中文化课分数所占比例较低,他们主要以艺术类专业成绩为主。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使艺术类学生出现严重的专业技术为主、文化课为辅的现象,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使得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这种现象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专业学生密切相关,我们一提到艺术类学生,往往看重他们的艺术专业造诣和专业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身上的内涵。缺少人文素养和内涵的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和运用,这将是教育的失败。

二、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外因分析。

艺术类学生上述思想特点的外因主要包括:高考制度强调专业分数重于文化课;艺术类教育体制中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轻视文化素质课的学习;教育形式和艺术创作实践中个性和风格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于艺术专业理解和看法以及社会利益的驱使等。

(二)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因分析。

一个人的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和能力的决定因素就是环境和教育,而这两个因素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中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和高考体制下促使了学生上述思想特点的形成。

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专业课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任务,专业课老师是他们最为认同和效仿的楷模。因此,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巨大,专业老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外,还应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修养,使自己的良好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育家曾指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化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专业教师在自己领域中应达到精益求精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自身艺术修养,培养自我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较细致的洞察力、敏锐的艺术思维心理定势、丰富的创造性、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等。这些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使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能育人。例如,在专业课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阐明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弥补其他学科知识的缺失。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很多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是从事本专业教育,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在进行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时,改变工作方法。同时,提高艺术类教育工作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捕捉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走向学生、接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

(三)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加强对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考核的份量。使其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一对相辅相成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艺术类学生抵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专业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作为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也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开辟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扬长避短,使艺术类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邢栋.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7).

[2]李霞.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3]寇荣.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保定学院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篇5

>> 高校自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探析 自媒体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 浅析自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高校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研究 自媒体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加强物流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Dale Peskin:WeMediia:Introduction,http://wemedia/weblog.php?id=p3.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⑥李浩源,刘军汉.微博问政:领导干部上微博[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6):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6-01

引言

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前沿,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信息化入手,使信息化能更好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当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完善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继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词遂应运而生。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方式的一种综合,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包含下述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那些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配位关系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的。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按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来运作并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有着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机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感知、教育、激励和调控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因此,信息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有着积极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打破了时空上的界限。(3)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手段、方法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注意在借鉴、吸收、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一)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突破必将推进实践的大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时机日趋成熟。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信息化内在约束机制建设和外部教育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争取建立起一套适合公益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特点的运行、保障、协调、创新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思政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严重缺乏既熟悉信息化特点、掌握信息化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的教育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着力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团队,形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创作者的人才梯队。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最富有生机、活力、创造性,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琴.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黎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3]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4]薛琴.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篇7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两个重要教育活动,对高职生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脱节与疏离,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和有机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现实诉求。本文试图从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角度,就如何构建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当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牢固树立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人本化观念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坚持个性化教育,突出和弘扬人的主体性地位。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正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差异,最大限度地给予人文关怀,积极为受教育者个体营造最适宜其发展的现实条件。 (二)个性化教学职业生涯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且要把学生看作具体的、成长中的动态的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行为习惯各异,思想政治素质处于不同的层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也有差异。(三)双向性教育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中生成和建构发展的,要与受教育者进行主动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主体的生涯发展意愿、规划、要求,再以辅导、教化等多种形式反馈给受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话语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中交流互动中充分地享受思想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获得内在的提升。

二、明确定位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摇篮,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教育内涵中的职业性,尤其应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着重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相吻合。(二)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独立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沿着正确轨道去思考、选择、实践和创造,以便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三)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格不仅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尤为重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求具备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等健全人格。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才会在现实条件下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视角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提升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高职生职业教育,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群,形成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机会,从职业岗位出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步达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要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让他们在校期间就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树立服务基层、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和艰苦条件下乐于奉献的作风和优良品格。(二)加强个性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职业生涯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成为各具特性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低,学生自卑感较强,对前途缺乏信心。高职院校应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德育的重要内容,及时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应当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及时解除恋爱交友与人际交往中的迷茫与困惑,提高承受压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帮助他们身心同步成长,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结合新时代推崇知识、智慧和创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人才观念;引发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应是职业生涯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刻苦钻研,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努力探索职业生涯视角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转变思想政治理念课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高职院校应在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高职生的个性特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辟有利于本校高职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交接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实行模块化教学。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分化成不同的模块,或者是浓缩成不同的专题,如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化成适应教育篇、思想教育篇、道德教育篇和法律教育篇模块。

第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引进激励机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如《概论》的教师去考取经济师或会计师资格证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去考取律师或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便于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融合。此外,为了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创新“双师”的内涵,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三)注重产学结合,利用校外育人环境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特点。实践单位有形无形的教育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是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进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自己所学的专业情况,亲密接触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专职人员,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树立乐业、精业、勤业的理念,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四)利用网络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以网络为载体向学生广泛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宣传科学、文明、民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信息革命为契机,与时俱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建设统一的沟通平台,方便快捷地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等活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教育的时效。(五)坚持以生为本,营造全员育人环境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管理、教学、服务的全员育人环境。应树立“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先”的核心办学理念,并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以服务观念、平等观念和亲情观念关心、培养每一个高职生,了解和关心学生的需要、要求和呼声,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体教职员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近学生的身边,倾听学生的心声,确立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办实事办难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思想和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切入点,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曹诚.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J].教育评论,2005.

[4]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5]田必琴.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6]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7]闰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生中所要经历的职业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学习、工作、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发展趋势等。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单一的概念,它是与家庭、组织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个人家庭、工作和社会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一个人的职业期望或多或少会有些许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方向、职业发展、爱情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系统,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行程符合社会所需求的思想道德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所需的综合素质,如品格的塑造、个性魅力的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等;将引导大学生培养在专业方面所需的基本素质,即提升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找准目标,包含学业目标、生活目标等,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枚“利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完善其社会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而获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本质也是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对学生的共性教育出发,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现实目标和职业目标的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从职业规划的探索期向成熟期过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更加合理清晰。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都在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们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教育过程上的融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上是将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使其思想观念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实现个人发展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指导学生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环节和过程中,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职业观念的转变过程。因此,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来说,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教育内容上的互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了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其重要内容在于“德”的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仅包含设计职业方向、职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等,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互通,从思想理论上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的途径。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两者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及互通融合会进一步扩大。

(四)教育功能上的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发展、职业指导为桥梁,它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道德观、价值观,为其职业规划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也体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的分析自身特长、兴趣、个性等,充分挖掘潜在能力,进行个人职业目标的合理定位。

因此,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极大的动力性,通过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人和现实需求,更易于被学生所接纳,从而内化为其职业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始终贯穿其中,使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深度,积极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形成浓厚的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中需求,又达到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

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职场训练。一方面,要广泛的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等,将谅解相结合,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园文化载体和实践载体充分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场体验活动,更早、更全面的了解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真正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指导和帮助学生,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的学生类型,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其阶段性和系统性。如在一年级,主要进行养成教育,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二年级,主要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侧重进行生涯设计;在三年级,主要开展实践创新,进行职场训练,侧重拓展素质;在四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辅导,侧重择业、就业。虽然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但是每个阶段又彼此相通,互相补充。

篇9

关键词: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49-02

当前,高校大众化是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事件。教学机制在推进高校大众化进程中,起着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良好的机制可以使高校大众化系统成为一个自适应组织,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有序高效地运转,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学者们对高校推进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建设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

一、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众化的必经途径,也是推进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学者们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之中。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标题同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机制”两个词的论文有8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制度说、组织结构说、体制说、机能说、方法说、综合说等观点。

1.制度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全体组织成员遵循的稳定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是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工作程序,制定办事方法的条例、规则、准绳、办法、标准、章程。

2.组织结构说。有学者针对于系统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构成和组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由主体、目的、动力、环境、保障、控制、方式、程序八要素构成。

3.体制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一定目标导向下,在一定条件保障下,在一定动力驱使下,相互协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实现其目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机构的总称。

4.机能说。学者指出,机制是机能实现的保障和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和作用相互关系的构建和功能创造。

5.方法说。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

6.综合说。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有机因素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要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二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内的各有机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制约、影响而形成的作用原理和工作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目标的桥梁和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层次、各侧面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原理的反映。

二、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类型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类型做了不同划分。

1.从领导行为来看,可以分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工作机制是领导机制的执行和落实。工作机制由保障机制、预警机制、监控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等组成。

2.从管理运行来看,主要有启动机制、调控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启动机制,就是激发组织成员动力、引导领导正确决策、制定工作计划、使计划有效实施;调控机制,就是强化调控权威,健全反馈系统,建立目标管理体系;评估机制,就是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大众化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制度保证、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支撑等。

3.从微观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不同的机制,内部传导机制、外部传导机制;内部输入机制、外部输出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或双向互动机制、内化外化机制;等等。

4.从互动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分为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互动机制,主客体互动机制。

5.从显现程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显运行机制和隐运行机制之分。显运行机制包括人员编制、奖励处分、机构设置等。隐运行机制是指内隐的、不明显的方式::如精神氛围、制度的设计、环境育人的影响等。

6.从运行范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可以分为外运行机制和内运行机制。

三、高校推进大众化教学机制创新研究

有学者分析了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规划机制和目标机制尚不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不够成熟,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改进,这些对我们教学的实效性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学者指出,高校推进大众化机制创新,包括内部机制构建和外部机制建设两方面。内部机制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和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外部机制指全员育人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由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两部分构成。有学者指出,建立健全优化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力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建立优化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绩效。有学者认为,大众化教育是长期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一定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其一,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理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职责;其二要建立监督制度,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其三要设立专项普及教育基金,保证经费投入;其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理论宣传队伍的作用。有学者借鉴企业界“质量保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提出要保证和提升高校当代中国大众化绩效,需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当代中国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为保障和提升当代中国大众化质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提供的条件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包括工作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三大部分。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实效性,必须实现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关系协调、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结构优化的工作格局,创新领导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支撑,创新保障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状态最优化;通过建立科学有效检查考评制度,创新评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有学者指出,推进高校大众化,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正确的导向;合理设置目标,建立动态的目标管理机制;充分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不足之处

我国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研究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内涵、外延、主要构成的界定存在分歧。目前学者们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的概念厘定不够明确,对教学机制、教学体制、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基本概念研究不透,相互混为一谈,概念有些模糊。对机制概念的准确定位是研究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体制是基础,一定的体制总是要求相应的机制与之协调和配套;反过来,机制又会施加于体制中相应的制度,从而有助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也存在区别,体制是机构与规范的结合体和统一体,涉及组织与制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机制不仅涉及组织与制度,而且还涉及组织之间、组织内部制度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体制是机制的静态表征,机制则是体制的动态表现。制度指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影响的章程,总是表现为具体的条例、守则等,带有显性的特点,机制是指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带有隐性的特点,是相关因素为了一定的目标所发生的有机联系。制度为行为主体指明行为规范,对行为主体起约束作用。机制从机理上阐释行为过程,反映出行为过程中各要素的关联。机制和制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但有时取消旧制度并不会导致旧机制即时消失,颁布新制度也不会导致新机制立即形成,两者的更替有可能不完全合拍或同步。制度内化为观念后具有很强的惰性,但在实施中没有到位,新制度就算详细复杂,机制却依旧有可能沿袭以往。一些研究者将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与教学方法相混淆。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功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其他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研究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涉及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还涉及到教学制度的制定、教学效果的检查、教学硬件软件设施的保障以及教学人员的充分激励等。二是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高校各部门在推进大众化过程中要发挥“合力”,相互协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机制来保证各部门在推进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合力”?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大众化的机制研究。三是研究机制中“应该做什么”的原则性问题的多,研究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典型案例的少,实证研究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不够。目前学术界对大众化教学机制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或理论层面,缺乏对高校推进大众化教学机制的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研究。对高校大众化教学机制的规范性研究成果较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国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行的做法是,国家政策积极引导,政府指导调控,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相互配合,企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社团组织大力协同,个人主动参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如何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国内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未来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洁.高校推进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

[2]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J].求实,2006,(5).

[3]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4]秦岭峰.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界,2008,(8).

[5]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6]马福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简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7]刘新跃,王晓宏.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篇10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2-03

90后大学生作为现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改革逐渐深入、社会多领域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突出的心理特征、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当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为弥补其不足,应适时地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各种教育载体中,使教育对象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未觉察到的无意识教育。其将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受教育者看不到教育过程的实施,这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无反感、无压力的状况下以积极的参与态度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手段的灵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在正式的场合进行宣讲,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看似“无形胜有形”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式摆脱了僵硬的道德说教和灌输,注重道德的内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过程的平等性

教育过程的平等就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开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大家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他人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客体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教育别人或是被别人教育。这种教育的平等性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四)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固定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教育时间、空间和场所的限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校内外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综合有效利用。

二、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现状分析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他们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因此,对90后大学生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势在必行。

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项目组通过对辽宁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显现出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多选题)”时,57.3%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48.2%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1.6%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32.3%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90后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其教育目的不易被大学生发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而易被学生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与人交流和感受氛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所接触到的信息与思想政治理论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既进一步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们学校采取的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87.1%的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3.8%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4.9%的学生选择班级主题活动,2.3%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1.9%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还远远不够,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形式,疏于对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只能在活动中获得一些表面上的、浅层次的感官享受和体会,未能切实发挥活动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作用。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渠道拓展还不够全面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对学校目前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满意”时,42.5%的学生表示满意,36.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0.7%的学生保持中立。可见,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渠道拓展仍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满足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要求。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够完善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什么是你认为与老师进行思想沟通的最佳方式”时,32.8%的学生选择校园网络论坛,29.6%的学生选择博客、群和飞信,17.5%的学生选择电子邮件,11.2%的学生选择电话交流,只有8.9%的学生选择面对面交流。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缺乏网络技术知识或缺乏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很少或者基本不用校园网络论坛、博客、群、飞信群等新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和有效控制,也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 教育者综合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程度不够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来自于哪方面”时,46.7%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21.3%的学生选择专题报告,15.9%的学生选择与辅导员的谈心交流,10.4%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5.7%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教学。可见,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存在一定欠缺。辅导员和各专业课教师没能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其精髓没能得到展现,作用没能得到发挥,严重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高校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应用探索

(一)健全保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有效机制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有效机制是确保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时间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组织管理机制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较强的领导管理队伍,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中的管理评价制度;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高校设立专项资金并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做到资金充足专款专用;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时间保障机制,主要是保障教师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和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由衷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大学生对实践教育活动的满意度。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德育工作的信息量,使网络成为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首先,应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形势教育网、科技创新网、就业创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牢牢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断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时空和领域,打造立体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三)提高教育者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者必须具备能应对各种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主要包括教育者的综合知识素质、网络信息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巧等。要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知识素质,不仅要求教育者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而且需要其不断拓展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质与能力,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敏感度、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培养其高尚的信息品德,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对9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提高教育者灵活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巧,主要通过提高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其正确的沟通意识和恰当使用其肢体语言来实现,这些沟通技巧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多途径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资源

首先,应注重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门专业课程除了有其系统博大的专业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任课教师应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挖掘其中潜在的人文价值。其次,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网络,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应注重开发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3]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优雅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无意识的感染力,发挥教师的博学厚德对学生产生的强大感召力,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场”,让学生体验到的认同感和信服力。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对进一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有裨益。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晓蓉.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