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8: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812

国内刊号:21-1397/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适应市场

现在随着企业改革的进行,重组改制,进行产业结构重新调整、重组资产、改制分流、增效减员等改革措施的进行,不仅对企业职工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心态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职工及企业的现实利益都产生较大影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我们所处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现实状况,对职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帮助职工解放思想。企业职工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要想推进企业改革必须要帮助职工解放思想,落实改革措施更需要思想解放。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其实主要是帮助企业职工破除和摒弃旧思想、旧观念,培育及树立新的观念。1、在企业发展上要破除老传统,破除“等、靠、要”的“不作为”的旧观念,树立新思想,“世上没有救世主,生存发展靠自己”,现在市场竞争残酷,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引导企业职工强化“市场”意识,要实现由靠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到主动寻求出路的思想转变。2、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职工思想要树立“稳中求进,进中求稳”的观念,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到以变应变的思想转变过程,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3、要破除自然经济、小农生产习惯的影响,在意识形态上树立“发展无止境,创新到永远”的思想,抓住改革的机遇,加快发展速度。4、在企业经营商,思想上要破除以往“重产量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的观念,树立“以效益为中心,产量效益并重”的新观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切实注重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5、在择岗就业上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人人有活干,同吃国家饭” “进了国企门,就是国家人”的陈旧思想,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工作靠努力、岗位靠竞争、饭碗靠技术”的新思想,新观念。

二、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就必须根据人的心里活动规律来进行教育。如今企业职工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对企业改革加快速度已经形成了共识,心理承受能力较比以前已经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对许多的措施依然感到陌生,对企业改革的前景信心不足,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顾虑。例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过程中,有的职工会担心失去现在的工作;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有的职工会担心收入减少,生活无着落等等。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职工思想变动很大,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就要跟进。职工思想会出现种种波动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各项改革制度政策还没有完全理解,心理没有做好完全准备,承受力弱。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就要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帮助职工增强信心,克服职工恐慌心理。这就要求在做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帮助职工正确分析形势,客观看待困难,了解企业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

三、增强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它必然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分配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社会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权利和利益的分配关系就必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各种利益关系涉及到每个职工,必然要引起职工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有些职工在改革过程中只片面的看到你多我少、你得我失等蝇头小利,心理就产生波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就要跟进,增强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企业职工之间等级、奖金等方面一拉开档次,一些职工就觉得吃亏了,一些职工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阻力。这就需要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跟进,避免这种阻力的产生或者减少阻力。既要向职工宣传企业发展的前景,也要把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及时告诉职工,使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大局,只要职工明白了企业发展归根到底给广大职工带来利益和幸福,职工就会主要调节和客服“不公平感”和不适当的攀比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四、提高职工道德水平。道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长期以来,企业职工思想教育中,我们忽视这个社会基础,盲目地提倡道德建设的“高标准”,而忽视不同层次职工道德教育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不同类型的职工对道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不同,职工中出现不讲信誉,欺上瞒下、嫉贤妒能等,对于不同层次的职工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比如肯定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肯定职工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主张依据职工为企业发展所作贡献进行社会分配的公正原则,只有把道德教育确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广大职工的现实道德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地加强道德教育,才能达到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篇3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篇4

第一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抓发展机遇,推进教育科研创新;以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构造新的教学研究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的职能,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再创佳绩。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继续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加强对本学期的新课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指导,适时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活动,提高学校及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和把握能力;做好新课标教材的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调研和指导工作,深入基层,以教研组和课堂为教研阵地,了解教改动态和教学需要,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及措施。

二、大力推进教研创新

贯彻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改变教研工作方式,拓展教研工作内容。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强化教研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优化学科教研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鼓励教研工作创新。开展以校为本、以教为本、以学为本的教研活动,以新课程理念学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加强对教研的研究与指导,适时组织教研的学习、培训活动。同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教学指导

优化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把研究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研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开展学科的综合性教研活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研究,继续开展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等。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处理好课程改革与教学常规的关系,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常规的完善,以落实教学常规,保障课程改革稳定运行。

加强对教学的指导力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抓好初中阶段的起始教学,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夯实

一、二年级基础,加强毕业班复习教学指导,研究实行新中考方案的备考工作,制定新的应对策略。搞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附加:

第一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5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诚信;导师责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近些年,随着高校被授予的专业硕士点逐年增多,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扩招趋势,研究生录取人数的增加同时,研究生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出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尤其在一些专业中,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背景使其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生在读期间又不能用心学习,因此为了获得学位不惜造假,学术诚信缺失由此产生。那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导师又有哪些责任呢?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论文交易现象普遍

如果上网搜索发论文,就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学术交易网站,这种网站,只要花钱,自己就什么都不用干,就会有为你专门安排的论文为你服务。有很多研究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读书期间自己什么都没干,最后拿着买来的论文混得了文凭,这简直是对学术制度一个巨大的讽刺。这种在研究生中出现的的现象,是学术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它将神圣的学术低级化、庸俗化,为学术市场的畸形提供了支撑。论文交易对研究生知识的获得、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精神的传承及对高校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求甚解、弄虚作假

很多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愿意费时费力,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对于研究结果不求甚解,甚至弄虚作假欺骗老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追求科学精神的信念少之又少。因此,在科研中,一些研究生伪造数据,互相抄袭,不去核实内容的真伪,放弃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顾及自己的人格,投机取巧,已经形成非常严重的风气。

(三)科学研究过程中违背学术传统,急功近利

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学术传统,需要学术传统的熏陶。学术传统是一辈辈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淀的学术文化,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学术传统是高校科研的基础和支撑,背离学术传统,学术创新无从谈起,学术传统对学术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术传统能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学术规范,能为学术批评提供良好环境,能为学术的发展提供探索的动力。因此,研究生的学术成长离不开学术传统,需要学术传统的熏陶。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学术生态的失衡,人们的学术价值观被扭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在研究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学术量化的考评制度的缺陷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采用量化考评制度。主要看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奖励的数量,以量化评价来刺激数量的提升,以科研成果数量作为衡量读研期间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在攻读期间,投入一切精力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得来没人去管,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研究生为了达到考评的标准,为了能够毕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有的研究生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承受研究过程的艰辛,只能学术造假,这也是学术诚信缺失的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

(二)学术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事物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术环境主要是指校风、教风、学风层面上的东西。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影响,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转变原有的思想并提高到新的思想水平。社会大环境中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的教育,正是通过耳濡目染、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来实现的。

学校的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学术态度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会促进人健康的、先进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会使人产生落后、不求上进的思想。如果学校从导师到学生都能坚持刻苦的专研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坚持真理,亲力亲为,那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肯定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可是目前高校中教师学术造假也是普遍现象,这种环境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三)研究生自身的主体素质

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养成实际上是个内化的过程,关键在于主体自身,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养成的有效性。前面我们谈到学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自身的素质更重要。对于什么事情都求真的人来说,科研过程本身对他是一种乐趣,是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样的人很少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然的情绪。对于浮躁的来说,会主动迎合不端的学术潮流,甚至引领这个潮流。只注重得来的结果,而不去钻研业务。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师责任

研究生虽然都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然需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因此,研究生导师起到的不仅是学术导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思想的导师、人格的导师。研究生的导师应当担负起这双重的责任,方为合格的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术诚信的缺失是导师失职的结果,所以,在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负起责任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师的导向责任

第一,导师在辅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对研究生的价值导向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依据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表现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等形式。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导向,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要帮助研究生处理好价值导向和研究生的价值取向统一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导师的导向责任还体现在目标导向上。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自身应追寻的目标的有机统一。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是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又有过硬的专业水平的人才。那么研究生的自我追求不仅要学业优秀,思想上进也是同样重要的。研究生学习首要的目标应是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精神素质、锻炼品格,这样才能达到导向目标和追求目标的统一。

第三,导师在研究生的行为上也要发挥导向作用。行为导向是指人们仿效一系列整合好了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不是指单个的、孤立的行为,而是强调行为的组合,强调这种行为组合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导师在这方面要积极引导,帮助研究生们组织他们行为的榜样。导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导师在科研过程中能够给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使研究生行为符合规范。强化导师在学术诚信方面的正面影响,一方面,让导师以学术诚信的“自律”形象教育和影响研究生。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促进导师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术诚信的“他律”到位。

(二)导师的育人责任

教书育人是教师在业务教学活动中,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教书育人指寓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业务之中。无论哪个国家、那种层次的教育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导师的立场、世界观、思想品德以及教学态度等都对研究生具有楷模作用,所以,导师的素质与言行,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因素。导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导师的行为方式都会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导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能够坚持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坚持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那么,他的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必定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篇6

求真务实 克难攻坚 力推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时期科学发展张增顺 (8)

着眼当前 谋划未来 努力实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常吉 (11)

立足文化 依托科技 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田海明 (14)

数字出版,我们共同的关注迎春 子乐 (16)

编辑要有“站位”意识——《谈美书简》编辑历程的启示郝铭鉴 (36)

立项带动研发,策划提升绩效——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集成方案”迟宝东 胡彦博 靳灵芝 (45)

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杨海文 (49)

大照片小照片运用实例任悦 (53)

学术期刊封面封底信息翻译刍议王栋 (56)

浅谈学术论文鉴审中的学术交流朱大明 (60)

浅析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选题策划与内容选择——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为例李宇 (63)

对跨媒体合作的思考——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跨媒体合作为例钟慧丽 (67)

略议3G网站的媒体特征与受众本位的编辑策略韩冰 (71)

浅论编辑的情怀、理念与追求朱法元 (79)

浅谈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李红 倪春梅 (82)

找回工作中的真实马学海 (93)

中国成为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思考柯维 (4)

加强总编辑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必然要求李朋义 (7)

与时俱进,履行职责,做好总编辑工作——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的总编辑工作高峰论坛综述仁文 (10)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6)

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工作总结会议暨人事处长培训在宁波举行仁文 (75)

企鹅出版集团调整全球业务经营架构王艾 (88)

整合媒介资源,促进媒体发展——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陆莹吟春 (17)

关于中国编辑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吴平 (22)

编辑主体意识及其强化辨正吴有定 (25)

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蔡雯 (29)

《选题论》再版琐言赵航 (33)

知音共赏、优化升华的主导方——《方舆胜览》部分编辑文件分析熊国祯 (36)

不朽的大师 永恒的传奇——复旦版《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出版札记贺圣遂 (39)

策划出版“清华版工程硕士系列教材”有感宫力 蔡心奕 (44)

浅谈外语学科学术著作出版孙玉 (46)

选题工作的方略与选题论证的工具杨九诠 (49)

浅议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五个方面——以中国新闻奖获奖广播作品为例王宇 (55)

收视行为“碎片化”背景下省级卫视的编排思路岳广鹏 (59)

浅析个人博客助力图书营销的几种方式——以部分畅销书作家的新浪博客为例王立平 李军蓓 (63)

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蒋玮 (69)

图书出版流程质控链的建立与实施齐学进 周晓洲 (71)

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参考答案(2009年) (76)

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答题情况分析魏运华 潘正安 李红 (79)

永远的情结张小平 (83)

啊,我那可爱的“红气球”瓜田 (85)

那浓得化不开的情谊——访尼泊尔编辑家协会散记周百义 (86)

浅谈互联网时代青年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萧潇 (89)

《咬文嚼字》批评的特色与意义陈信凌 熊婧婧 (92)

从中国走向世界:我国科技出版的发展之路——评《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谢新洲 (95)

关于出版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几点思考柳建尧 (4)

商务印书馆对促进国际出版文化交流的贡献杨德炎 (7)

关于编辑创造力的思考贺圣遂 (11)

老树新枝林正茂——访江西教育期刊社社长、总编辑贺林香岑边 (16)

论编辑风格的形成周蔚华 吴燕 (24)

论编辑活动的普遍属性马瑞洁 (27)

精心策划 全程参与——以《我的事业是父亲》为例潘炜 (34)

做好高职教材编辑策划工作的思考郭慧珍 (38)

执行政策法规,做好医学选题策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双效选题为例郭向晖 (41)

《重庆商报》的创新发展之路刘建春 (45)

彰显档案魅力 满足文化需求——以《中国档案报》副刊《档案大观》为例屈建军 (47)

编导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孙玉双 赵越 (50)

本土化:广东南方少儿频道的制胜策略张瑞红 (55)

2009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中级)试题参考答案 (58)

旁搜远绍 持之有故——评章宏伟《故宫问学》徐柏容 (64)

我们用什么来续写文明——兼评《出版六十年编辑的故事》胡守文 (67)

海伦·斯诺与她的中国作品王芳 (70)

中国编辑学会第14届国际出版学术会在南京召开 (69)

中国编辑学会第14届年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95)

首届网络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仁文 (96)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的历史贡献及研究价值卢培钊 (74)

高艳华与《五四飞鸿》董延梅 (77)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邹韬奋报刊编辑思想的核心及其时代意义袁新洁 (80)

编辑何以为“大”蒋子龙 (85)

是回忆录,更是启示录——喻建章的《我的七十年出版生涯》编余札记张国功 (88)

我的爱与怕 张利 (93)

回顾与展望——坚定信念,振奋精神 确保新闻出版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柳斌杰 (4)

探寻新规律 迎接新挑战——中国广播2009发展展望王求 (6)

创新经营 发展报业尹明华 (8)

推进三个创新,实现新的跨越彭波 (10)

2009年互联网业可能出现的迹象吴徵 (11)

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童文 (5)

、新闻出版总署、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黄涛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童文 (16)

传播动态 引领研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举行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齐蓉 (34)

敬告读者、作者 (55)

第二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子乐 (59)

第四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在洛阳召开陈少华 (9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转变观念,促进发展刘杲 (12)

编辑的使命——由两本再版书谈起李春林 (14)

改革开放30年校报编辑理念的发展创新汪保安 (17)

好书:体现着多重价值——参加“读一本好书”有奖征文引发的思考薛正昌 (20)

“外向型”出版物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以《快乐汉语》为例施歌 (22)

策划需明智 实现靠坚持——出版《现代经济辞典》的点滴体会芮从东 (25)

图书策划五个“点”熊穆葛 (29)

生活书店的“联合广告”范军 (30)

期刊编辑遏制学术腐败的审稿实用方法刘芳 易冰源 (31)

传统期刊网络化拓展的有效范式徐小敏 (35)

创意时代的期刊创意杨青 (38)

转制后少儿期刊编辑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以四川《少年时代》杂志为例史梅 (42)

社科学刊文前摘要需要规范化 (45)

弘扬文化 传承文明 开掘创新——广播评书节目制作的几点体会邹宇平 (46)

充分发挥电视评论的形象性优势李冰 周凤革 (49)

创作电视纪录片的几个关键点赵琪 张芳 (52)

把握重点热点 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舒斌 杨国炜 (56)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地方报业集团网站如何提高新闻影响力邱虎 (60)

报纸编辑出版业的新跨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尝试“第二次跨越”田胜立 (64)

编辑素质与悟性修养郑一奇 (66)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F0003)

陈廷一传记文学系列 (F0004)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王一婵 (72)

解析国外期刊动作的“规模化”与“专门化”张守荣 (76)

美国杂志品牌延伸的新媒体转向罗昕 (80)

篇7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 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 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 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节约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执行力度不大,使很多高校处于徘徊、观望的状态,导致我国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运行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后勤机构没有从根本上与学校分离。

高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这就为学校后勤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明确要求今后学校后勤工作的改革应围绕从内部管理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而进行。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含义、目标、宗旨、原则

1.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含义

所谓后勤工作社会化,就是用市场化的方式、经济的观念运作后勤服务工作。具体地讲,一是学校利用现有的校产资源、后勤技术人才,将学校现有的为教育、教学、教研、招生就业、生活服务的经营和劳务等后勤活动,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托管到成立独立的经济实体等市场运作方式,比照价值规律,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微利经营的思想为学校提供服务。二是学校利用社会上的资金、物资、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丰富的社会资源来承担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

2.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学校的后勤工作,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又有商品服务的属性。改革的目标,是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办学效益。

3.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

打破计划经济束缚,甩掉制约学校发展的本不应成为学校负担的行政后勤包袱,彻底走出封闭的校园化、部门化管理模式,实行开放的市场化、专业化、集团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既规范经济行为,促进增收节支,以服务带动效益,以效益促进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又能实现学校与社会后勤服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行政水平,实现学校与社会双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建设节约型学校,推进职业高校后勤社会化

1.提高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最大的节约

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后勤社会化就无从谈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高校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也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要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学校在编的后勤职工,要区别情况对待,加强学习教育和职业培训,尽可能安排工作岗位或妥善加以处理,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对从人才市场招聘的新进员工也要合情合理确定他们的工资待遇,认真执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做到合法用工,努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如果高校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考虑职工改革承受能力,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是不结合实际地推进改革,就容易在职工中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思想阻力,从而影响校内安定团结的局面。因此,高校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使改革既有利于维护学校利益,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也要有利于维护后勤职工利益,调动后勤职工积极性,更好地做好学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只有体现以人为本,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

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有文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献身稳定的后勤工作的干部、工人队伍是做好高校后勤节约工作的保障。争取做到“闲人不养、懒人不留、能人不亏”,要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采取培训为主、引进为辅,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后勤干部既善于与学校内各级领导、部门的沟通,与广大师生的密切联系,又要积极参与行业内各种会议和活动,要善于授权和分权,摆脱繁杂的事务,创造有利于后勤事业发展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宽松的成才氛围。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起让师生满意的新型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离开了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使改革有领导有组织地推进;要优化整合学校后勤资源,规范校内后勤市场秩序,既要搞好新校区的后勤增量改革,也要推进老校区的后勤存量改革;要逐步适度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后勤发展活力;要引导学校后勤集团立足校内保障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校外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实力;要加强后勤党建和职工思想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高校后勤改革形势,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等。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和不断推进改革,进一步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后勤事业发展。

3.以人为本,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才能敬业,敬业才能干好工作。后勤工作非常繁杂、辛苦,每项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某个环节出现疏忽,都会影响后勤工作的进程。因此,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做到非常细致,力争把每个环节考虑周全。同时,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支持后勤人员,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要带头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国有资产、财务、办公用品、接待、车辆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运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杜绝在工作中花钱大手大脚,作风上大大咧咧的现象,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处处精打细算,节省开支,管理者更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工作中,要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敢于打破陈规,大胆探索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在思维模式、服务方式、运行机制上创新,改革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做法,理顺工作关系,从而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后勤服务水平的目的。

后勤干部、员工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经常开展“节约资源”工作,制定供用水电管理办法、巡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奖罚措施。对违反用水、用电、用汽、用暖的单位和学生采用经济处罚,坚决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坚决杜绝“热得快”、“电暖气”、“电水壶”等用水、用电器。各办公室下班后关闭所有不用的用电设施,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采购时,尽量用节能灯、低排量汽车等环保产品。利用大会及每周的例会,总结节约资源工作,使广大员工树立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思想,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4.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

结合学校后勤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节约意识,营造节能氛围,向管理要效益。由于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大部分活动区域都在公共场所,易于相互影响,让学生参与学校节能管理及节能活动的组织策划,用学生的点子和学生社团对学生相关区域进行节能管理,让学生感受其努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群众影响,让他们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确立自信心,积累实践经验。用能源问题的相关现实材料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用事实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意识到节能的必要性;及时公布本校水电使用及浪费情况,使学生意识到节能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自觉地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

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十多年循序渐进的改革成功经验证明,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结果。

学校的后勤工作不单是传统理解上的管理和福利活动,而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先行性和保障性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纵观后勤服务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的基建维修、物资供应、膳食服务、医疗保健、绿化管理、清洁卫生、水电保障、货币资金的流通等,其间蕴藏着一般经济规律所具有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后勤服务既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商品意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后勤工作。

四、立足校情,实事求是,进行合理资源整合,走适合于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综合工程,其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既与社会改革、市场孕育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有关,也与学校的办学历史长短、规模大小、所属行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外部环境、生源结构、就业形势、后勤固定职工多少等状况有关,又与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下的学校总体改革的进程密不可分。

五、后勤改革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

行动的变革,首先应是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关键在领导。在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之中,加强对后勤改革的教育和引导,使师生员工,特别是后勤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为后勤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健康文明的运作环境,保障后勤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2.强化服务育人的宗旨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后勤工作同样具有教育的属性,后勤工作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师生员工提供服务,并以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来触动和教育学生,可以说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举止、良好的校园环境对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均有着较大的影响。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篇9

一、研读教材,提高思想认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实施学科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材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活性、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知识是财富,教材是资源。新的政治课教材选取的都是那些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还有注意把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的抽象理论生动、形象地相结合。作为直接施教者 ----政治教师不仅要把这些精华知识完整地、系统地呈现给学生,而且还应该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生动而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现行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之多,如 具体内容为:与 《经济生活》模块相结合,教育学生要提升参加 经济生活 的 能力,具体为生活中劳动的能力、创业的能力、消费的能力、理财的能力、经济活动中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等; 与《政治生活》模块相结合,提升学生的 政治生活能力,具体为 民主生活能力、遵纪守法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监督能力、政治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等;与 《文化生活》模块相结合,提升学生的 文化生活能力,具体为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和体验 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文化生活的能力,赏析和体验优秀文化产品的能力,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等等;与《生活与哲学》模块相结合,在不断提高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自我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突出主体,培养学科能力

新一轮的课改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是新课改的直接实践者,而且还是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力军。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政治学科关心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一般地在教学中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即把各种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理论思考解决,这样比教师单纯地把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辩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例如:与高一《经济生活》的内容相联系,我们在教授学生一般经济常识过程中,渗透了一些生活能力培养的理念。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采用 FLASH动画,让学生来识别哪些消费观念是可取的,哪些消费观念存在着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讲授《企业及其分类》一课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申办一个企业,对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创业意识起 到了积极作用。还对高一学生开设了《健康与时尚》一门选修课,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提高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分析力和识别力方面产生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老师还可以指导组织学生开设跳蚤市场,对于培养学生消费和经营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讲授《银行与储蓄者》内容时,通过“如何让父母的余钱达到保值增值”这一案例进行探究,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理财、投资意识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不同经济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生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高三《政治常识》的内容相联系,在讲授学生一般的政治常识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政治生活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如对学生的遵纪守法能力,民主监督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学生的民主生活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课堂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灵活性,如每一节上课前请学生介绍一下“今日头条”都发生了哪些事,说一个与教材有关的时事趣闻,编辑时政小报,设计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时政小论文等等。总之,通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自我垂范,发挥身教功能

身教胜于言传。这已成不争事实。有人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此话不无道理。其实,每位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 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垂范,充分发挥身教功能。

那么当代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

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政治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

政治教师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优秀政治教师更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政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自来水”,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得心应手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洛克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好学、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

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政治教师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紧跟课改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努力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实践证明,教师的人格特质和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综合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是衡量某项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政治教学评价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以学习成绩好坏、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坚持“三维”标准,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政治理论知识的情况,还要看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还要看学生掌握政治学习方法的情况,如是否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否注重探究、善于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既要看学生是否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以及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还要看学生是否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能把掌握知识、提高考试成绩看作是政治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应该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所追求的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教师的教学观,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挥的种种因素,倡导创新能力培养并使之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创新,向传统教学挑战。只有通过教育创新,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求和创新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获得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创造新事物。

二、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不停地灌输,不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发展思维的条件和机会,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原有的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将逐步退化。而实际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不可能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中发展起来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平等主体,使两者在教学中形成互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通过环境创设、开放探究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掌握创新的方法,培养创新的精神。

采用“热点评说”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情境,让学生在宽松、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三、创新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的管理组织者要积极创新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强化课程作业。限制书面考试次数,减少考试难度,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教育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所谓课程作业指的是基于课程的长周期作业,它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探索性或研究性学习,深入思考问题或者把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模仿成人的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提交研究报告、论文或作品等形式的作业。教师在课业考评中应大多使用等级制和评语制,给学生创造较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其次,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尤其是采用动态化、活动化、游戏化。动态化评价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

四、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来实现思维的创新

发散思维是测定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力更丰富,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发散性思维还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思维还体现为批判性思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与权威,党所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创新思维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基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已有的知识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对学生的想法不批评、不指责,即使学生的看法并不正确;而是鼓励、引导,使学生敢想、能想、会想、善想,让创新的火花不断被撞击出来。“怀疑一切”就是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