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如同生物有机系统,“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7],社会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子系统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存在和运行的有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次的结构和子系统构成和运行的,其中教育者(老师)和受教育者(学生)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师生信任结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子系统之一。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如前所述,社会系统的组织和结构形态决定了社会系统内诸结构和子系统的形态和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是由师生信任结构的高一级结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内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人际交往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8],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因而师生信任的产生、维持和发展过程都是在高校教育空间内完成的。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逐渐时代化,其教育的空间已经开始由相对封闭向比较开放转变,但是校园空间仍然具有封闭型空间所具有的一般特点,高校校园仍然与外界具有物理意义上的界限,“其教育对象和内容也是相对特定的某一部分人群和内容”[9],这些特定的受教育者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都是在校园场域内进行的。因此,受教育者在校园空间内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向是向内的和稳定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空间是向内化的。一方面,在这样的空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在较长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师生熟识、互惠关系,学生就能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基于高熟悉度和良好情感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园内与学生的长期交往,教师能够在长期的教学和管理中,“以理以德服人”[10],通过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此外,基于长期频繁的沟通交往和内心情感的师生信任关系也会进一步催生校园共同体意识,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是校园)就如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11]9,在这样的“熟人社会”的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向内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具有了情感和人格的属性,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师生交往的过程趋于单一、重复和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如同“熟人社会”具有了“传统性”,而在这样的组织空间中,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即基于人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是其主要的信任形态和特征。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具有的“传统性”即以特殊主义人格信任为主要形态的“熟人社会”的特性决定了其系统内师生信任的结构具有同样的内涵,这种特殊主义人格信任结构是一种基于主体间品质、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具有人格与“人性”。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师生系统信任结构

现代教育已不再像早期教育生活那样具有高度的自为性,“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12]43,“大学更多的是其环境的创造物,并与它们的环境一样,始终处于运动中”[1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封闭的教育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现实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现代社会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越发开放化、复杂化、多元化,这都对校园空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师生之间依靠传统“熟人社会”中情感维系的人格信任关系受到巨大挑战。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现代性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灌输”为手段、“背诵”为目的、“强制化”为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时展而逐渐向开放化、主体性、生活式的现代性教育靠近。在一个信息“快餐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子系统总是与它所在的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表现在现代大学中就是社会大环境与大学小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14]。当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广泛,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简便的时候,学生获取知识、讯息变得轻松快捷。正处于转型期阶段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易发、多发,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和速度快捷。当社会的信息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发生不对称甚或是矛盾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权威就会逐渐被各类诸如腐败、贪赃枉法、自私自利等失信、失范行为和现象所解构,教师权威的流失便是可以理解的,最终师生之间信任关系也因此受到侵蚀而渐渐式微。其次,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和学生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也很难让广大学生去认可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把合乎最广大人民即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把社会认可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这些教育内容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直接抽象化的知识,而另一部分是超越当下现实的与现实存在“距离”的知识和观念,正是这些知识和观念使得学生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现矛盾和反差,因此学生就会质疑思政课的内容及教师的权威,最终影响到教师的被信任度及师生信任关系。众所周知,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面向是向外化的,人际交往的广度空前增加而深度却逐渐减少。交往的广泛和频繁使得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好的效果的教育活动都不能仅仅止于对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专注。课堂教学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传统阵地,但师生间的课后交往和互动越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模式变量”的划分,根源于现代社会的广泛流动、传统个体权威的消失和总体生活面向的向外化,现代社会必须建立起基于普遍主义的信任规则才能稳定、高效运行[15]58-67。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现代性教育色彩的逐步增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权威的逐渐流失和信息社会中师生生活面向的向外化与多元化,仅仅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单一的师生课堂交往对于建立师生之间稳固的信任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建立基于师生频繁交往互动和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关系,师生之间还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系统信任结构,即构建独立于师生人格和情感之外的抽象化的信任。诸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吸引力和落实校内外与广大学生切身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各类规章制度以及管控和积极引导社会和网络媒体等系统化信任变量。只有全面构建现代性社会环境下的普遍化信任才能稳固持久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由单一的人格信任向既是人格信任又是系统信任的双重性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既是一种立足于人的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正在走向普遍主义的系统信任。

三、结语

篇2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的分类因政治思想教育对这个世界真正对象的功能不同基本上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和生态功能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治思想教育价值分类中提及生态价值,其概念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对人们在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人们对于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正确、有必要的认识、对目前这个世界所将要的严峻的社会环境状态,从而需要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以改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影响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的发展价值与实现的因素

(一)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前提性条件

主体向客体转化能实现价值和价值主体,而且是政治教育向价值转化的一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其价值为主体所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主体的觉悟能力和思想水平,其价值才能的到体现也就是由可能向现实转变。而且这个提高过程是有现实要求的,它的客观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政治思想教育价值的。在主体向客体转变的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主体需要是一个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的前提性条件。根据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也就是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考察价值。这样有两类主体一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第二类是处于一定政治思想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上所讲的人都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在某种社会关系下。这些人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人,特殊人以及个别人。因为这些人的客观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与政治思想教育属性的关联,建立起了客体需要与主体属性的相互联系。

(二)客体主体化的基础性因素

作为价值客体,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的价值发展的体现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能否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说,分析价值客体条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政治思想作为价值客体怎样才能产生客体属性的讨论。在此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系统论的构造作用观理解,结构是系统因素的内部状态,是关于构造、联系、秩序和空间的内在状态。作用是系统在与外界背景的相互区别与相互磨合中所表现的发挥某种作用或实现某种目的、可以表现出来的作用。因此我们了解系统所具有的构造与性质是依靠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而系统的特征包括非本质的,本质的都由系统的构造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功能由结构决定。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提高认识功能、赋能于人功能和系统优化功能是有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以及结构所确定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是由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价值客体的客体属性决定的。

(三)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因素

要想实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必须做到价值转化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统一。首先我们分别了解下价值转化和价值创造:价值转化是以主体及主体需要、客体及客体属性确定为基本条件的,但如果仅仅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即价值主体具备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产生了客体的属性,价值的实现仅处于在主客体价值间的转化的层面,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的创造。此时,我们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直接同一”这一关联性因素的重要中介作用,使主客体价值转化过程开始产生质的增量,并在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创造。

(四)价值实现的内驱力因素

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因素是指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所应具备一套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应当是一套能够实现主客观之间价值的传递、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和价值转化的有机统一以及动力的产生、储存、传递和作用的机制。有关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且那些因素对其实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可研讨性。

三、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如何完善和增强其基本功能

在实现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进行一定的完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完善呢?作者仅从政治思想教育生命力建设的角度,对完善和增强政治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探讨,即“服从性规律”与“自为性规律”。接下来就对这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说明,“服从性规律”是指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自身建设应该依靠这个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发展的内在表现。政治思想教育在其自身生命力的建设,应当符合前面提及的其自身建设的两大规律。作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充分的反映社会、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二,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其三,要具有足够的有效性,这样就要求不能存在空谈、形式主义。

(二)要重视实现系统整体的自觉

但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讲,自发和自觉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具有一定的联系,自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状态,而自发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及其所在组织所表现的一种现实状态。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发通过一定的中介实现自觉,从而实现从起点到最终目标的过渡,而这个中介便是培育自觉的方法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发为实际,通过培育自觉的方法和时间,去实现“自觉”这一目标,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核心任务、促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生态和发展的自觉,是高等学校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一种自觉(这种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同时又是一种能够科学理解人文化发展、摆脱形而上学干扰的自觉,更是一种建立在一种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类型的机制上的自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思想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首先要培育高等学校人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主要包括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其次要去其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等学校人文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党、政、校三大前提,在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且责无旁贷。第二,如何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作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必须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高度上,对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挖掘。第三,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保障性和约束性,就必须根据人文化发展的要求创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和有效的机制,为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和约束。第四,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的全员性,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化的培育框架。该框架应广泛涵盖个行政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各个层面。第五,掌握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关键方法,即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以及当下和将来之间的关系,努力的开创一种人文化发展“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结语

篇3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客观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高校生的必修课。其授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坚持党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因此,势必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教学案例法。通过引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有效选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完全类似于做思想工作,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自身选择和设定的部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意志和社会意志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案,很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声有色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该课程内容和性质而做出的有效性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并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准中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达到汲取教学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再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从而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性原则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用案例,根据具体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切实可行的问题,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3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最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的“实践性”并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而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体情境中,同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理解新时代的思想道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3.1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单纯的“传道以授业”,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从一位“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3.2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即要系统化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学前引导性的开展小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或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而定。

4小结

篇4

当今世界全球一村化,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主义市场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备受青睐,改革开放气势如虹,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概莫能外。学校面临新的形势,需要知机识变与时共进,多管齐下,努力提高在校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重大匪朝伊夕。面对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知己知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了如指掌洞幽察微,密切关注世界的发展,结合新时期特点,构建卓异的全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胸有成竹,再接再厉,要清楚地认识到,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必须在新时期的改革大潮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凡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严格地贯彻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对前人的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吸收,同时要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绍隆优秀,发展自我,面对新的形势,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与策略,为社会和民族培养更多的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人才,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维护民族的强大和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申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使人们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尤其是精神文化。文化代表着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建设;祖国的强盛和繁荣,需要文化的裨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笔莫能罄,安可言喻?国家文化软实力皆赖此提升。教育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胸怀坦荡,认真掌握文化知识,“用仁栽种吉祥地,以爱耕耘智慧田;道义肩挑飞步走,真知手捧小心传”,与人无忤,效法圣贤,处处谦让,心静无垢,德行渐长,智慧日增。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严格拒绝腐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杜绝不良思潮,凝聚社会精英力量,推动在中国的繁荣,用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润心灵,武装头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一度做到宰相职位,《宋史》记载范纯仁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审慎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德行不断升华,团结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维护党的政策,团结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响应民族的号召,发扬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洗涤世风,移风易俗,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宣传公共道德,去除不良习气,弘扬时代新风尚,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从我做起,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义无反顾,引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加强公共道德,增加自信心,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

随着西风东渐和经济全球化,鱼龙混杂,利弊相生,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对社会上形形的人事,学生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是很高,真善美与假恶丑容易混淆。随着物质的发达,很多人精神空虚,行为虚妄,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社会的矛盾日趋复杂,社会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与分配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就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学生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调节、心理保健能力差,所以出现的问题多多,以致有些人甚至出现颓靡、堕落与崩溃。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勇于张扬个性,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够准确地辨别是非,通过思想教育,能返本还源,洗涤身心,壮大、深邃、丰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生活和集体的归属感。除去课堂上的教诲,在生活方面要关注学生,在细节方面要叮咛嘱咐,对学生进行全心全意细致入微地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爱,针对他们自身出现的问题,耐心地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卸掉心灵的重负,从而使学生拥有自我肯定和认同感。丰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校园的和谐、教师的亲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真正的过硬的本领,在学校里不虚度时光,充分利用好青春年华。

篇5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及发展人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文理念,突出其人文关怀的特点。做好人文关怀的贯彻,对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由于人的本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的方式教育人、理解人,从而带动人的发展与进步。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体,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不断塑造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素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提升,能够完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便是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则是贯彻人文关怀理念,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念,同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力量[2]。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是对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必须立足于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突破,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精神与其他学科精神有效统一,使其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其兴趣较差,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创新性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思想,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但是教师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及信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

2.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综合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人文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现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批判性地传授外来文化,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4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以此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有效对各个学生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人文关怀下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用乐观的态度生活。

篇6

(一)开拓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三)增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距离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四)更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接受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

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三)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

(四)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

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摘要]网络已经引起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影响。本文论述了正确认识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为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问题。

[关健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法制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篇7

在高校中的功能探析作为高校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事件的源起、发展和结束整个过程中施展着包括事前的导向指引功能,事件发生发展中化解矛盾与冲突的功能,以及事件解决后总结反馈功能,时刻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指引导向功能

从根源上预防事件发生之所以事件参与主体聚集成群并引发,究其根源,是因为某些共同关注点或相同的利益诉求的出现形成事件的起源,包含很多方面,如政治上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中不公正事件以及学生对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不满等。然而,作为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及把握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会严重影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走向。因此,如何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三观”,从容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以及合理处理问题进而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教学讲座、思想宣传活动、师生交流等方式方法,使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深入渗透到大学生当中,从而充分发挥导向指引的首要功能,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问题,从根源上预防高校的发生。

2合理利用教育说服功能

化解矛盾,维护高校环境稳定和谐高校一旦爆发,在没有阻碍、任由事件发展的情况下,偏激性、多变性和冲突性将逐步表现出来,影响事件的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事件原本的出发点和性质,给事件带来众多不可预知的危机。在事件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事件起因、参与群体以及事件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结合眼下存在的矛盾激化、事件走向歪曲等问题,秉承“早发现,早解决”的工作方针,适时运用分析劝说、教育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而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发展中重要的教育劝说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地化解种种矛盾,为防止事件激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事件解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3重视反馈功能

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事件再度出现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在高校逐渐平息并最终得以解决后的一段时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反馈时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校方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公正处理事件并做好善后工作,给予违规者严肃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参与者和全校人员。其次,必须通过分析事件的源起、发展和解决的各阶段来总结事件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务必对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方式方法和不得当之处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再次,校方应当结合反馈信息,重点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生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层出不穷的问题。另外,为从预防入手、切实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而制定一套针对性预案也刻不容缓。反馈功能作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功作的重要一环却往往遭到忽视,但实际上不容小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吸取已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维护校园的长久稳定,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高校中陷入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有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通过分析当前发生的一些高校,一些表层或隐蔽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阻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变相促进了高校的滋生与发展。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寻求并解决此类问题突出体现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足

学校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学生重视度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类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建立起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并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等宣传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将课程仅仅视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没有真正了解并内化课程所要传达的信息;心理辅导机构更是无人问津,调查显示,极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甚至有些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形同虚设。故而,学生重视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与效果,为高校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是高校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组织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以讲座、社区实践等形式,深入渗透到学生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2高校辅导员队伍急需专业化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是发挥高校在研究、倡导和宣传和谐价值取向方面的优势作用之关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较低、人动频繁的问题。一方面,非专业人员很难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阻碍甚至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兼职和以此为跳板的辅导员难以全身心、长时间的投入学校事务中,给工作带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的缺失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聘用具有专业素养的辅导员、形成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只有在专业而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的努力下,才能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缺陷

须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为高校发生提供了动力与便利。在事前阶段,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忽或不完善,使社会、政治、学校中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有机可乘,成为事件发生的“推手”;在事中阶段,应急机制的缺乏导致事件的不可控,进而扩大了事件波及的范围,加深了事件的破坏程度;在事后阶段,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事件及总结经验教训,将给事件消除负面影响与类似事件预案的准备造成障碍。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全过程中所需的机制制度,以保证事件可防可控。在事前阶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交流等方式为一体的预防制度,将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在事中阶段设置应急机制,将事件的发展状态置于可控的范围内;在事后阶段设立处理及反馈制度,做好事件善后工作,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取经验教训做好总结。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于走向成熟,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丰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当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种观念,形成文化自觉不是凭空产生,它需要一个载体,本文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文化自觉一个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化自觉的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合格接班人。

文化自觉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文化清醒认识,包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提升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衰的支撑点。但如何形成文化自觉,又如何提升呢?我想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文化自觉的载体,这是比较现实,也容易见成效。

二、形成文化自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有效地开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目的是把一种不自觉思想逐步变成自觉行为,深刻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文化自觉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要始终坚持以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鼓舞斗志;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宏扬和继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归宿。

当然,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文化自觉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要把一种意识提升成为一种责任;把一种观念变成一种行动,离不开理念教育。人的意识来源于人的社会生活,生活体验生成的东西往往是感性的,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升华成为理性认识,然后,形成人的一种习惯(自觉)。但是,关键是要付诸行动,把这种所谓的习惯当作一种责任,在实践中把理性认识东西变成指导人的行为,形成文化自觉,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以及信息时代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我们要想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凝练和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以思想品德塑造、人文精神熏陶、创新精神培育有机融合为内涵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文化建设理念。按照该理念的要求,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宏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载体,在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坚决抵制庸俗和低俗之风,确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阵地,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重要功能。并且,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必须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促进和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

此外,可以借助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扩大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更广泛的作用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调动文化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通过新闻、电影以及各种传媒手段把理论灌输、道德教化相应的环境中,使寓教于乐,改变单纯教学硬性灌输的状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式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以便学会抵制各种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树立科学、健康的文化消费和休闲方式。从而提升文化自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

篇9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认识不足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网上购物、娱乐、交友、学习等,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成熟,部分大学生甚至为了逃避学习压力整天沉迷于网络,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影响着不少大学生的思维判断及行为。而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生活化认识得不够全面,没有深刻意识到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为思政网络教育即简单地提供一个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或上传一些课本资料即可;或是认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的重复实施。这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没有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实际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网络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对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必要的引导。此外,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浏览不健康网页,一直以来虽有部分思政教育者很关注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但仅提出一些口头建议,没有从网络游戏本身的危害对其进行引导,故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工作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教育者缺乏网络生活化教育经验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化给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专职老师,他们大多忙于日常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体验网络生活,部分教育者虽然有自己的网络生活,但也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所需,很难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此外,部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者对网络教育技术不熟悉,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不能及时洞察到,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引导。

(四)教育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当今课堂上仍占主导地位,不少教育网站只是将原有资料上传网上,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这与强调个性的空间、微博、朋友圈时代相去甚远。此外,风靡网络学习平台的网络新课程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如翻转课堂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视频短小精炼,其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此课堂还有教学手段先进、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小组化学习、老师角色导师化、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而纵观目前大学教育,并没有利用慕课、翻转等网络学习平台的特色来教学,以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主动地、有效率地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三观”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的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全能人才,必须结合网络与学生的生活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掌握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高校扩招,高文化水平人员增多,社会对人才要求具有更高标准,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也成为社会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虽具有较成熟的思想意识,但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结合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心理和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解决问题,从而适应社会需要。所以,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为学生所接纳,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及时平等的思想交流才能实现,没有思想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就变得单向化了。思想交流能够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针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现状,只有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交流中来,进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网络生活化教育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通过在网络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入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如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与选择的权利。网络全面、多角度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理解网络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中有充分的话语自由权,能针对某方面的问题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意见,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微博、空间、朋友圈等虚拟网络发展迅猛,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如正确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网络的健康安全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证实施,更需要人们的自我约束。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网络空间健康向上发展,而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周而复始,整个网络社会将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五)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深入发展,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使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并为其所用,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教育渗透到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兴趣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和现实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可行性

方法要实现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高校首先要认识到网络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载体和模式,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网络及生活世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和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的生活化思政教育制度,从基本的建设、管理出发,做好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意识,利用网络的影响,结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所以树立意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教育者的动力,才能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受到学生长期关注和喜爱。

(二)将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跟上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发展节奏,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生活协调发展。高校应打造适合于大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生活化的新模式,通过网络将教育贴近生活,以满足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需求。思政教育者应关注学生常用的网络软件,如各种影音软件及聊天工具,设置影音评论,根据学生评论把握其思想动态,并进行相关引导和教育。还应注意娱乐、游戏、消费等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潜在优势,如将这些网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站建立链接,间接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此外,思政教育者可以与游戏软件研发者合作,开发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的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游戏时受到思政教育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教育者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中去,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生活化。

(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抽象,教学方式封闭守旧,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已不再受学生关注和推崇,甚至遭到排斥。所以,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另外,教育者要结合当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将教育渗透到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此外,随着网络课堂如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将思政教育与此类网络课堂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四)以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人们的热情参与,现实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快就会在网上引发舆论,每个热点话题后有成千上万的网民评论。这些评论是网民在特定时期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想和利益在网上的集中反映,这些反映对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如发生的昆明砍杀事件、新疆暴力事件、公交车纵火事件等对学生的精神冲击很大,此时教育者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网络媒体在宣传报道、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教育者可与相关网络媒体合作,利用网络媒体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最终使广大网民能够正确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当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依靠共同的努力完成。

四、总结

篇10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育方法错位、互动性严重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改革并强调教育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单纯地灌输某些教条和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开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程式化、消极化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表现得相当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方法错位

以“填鸭式”的宣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中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方法的误区在于,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完教材,不作深入拓展,未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阐发。甚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出席听讲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课程秩序要求,形式主义相当严重。

(二)互动性严重不足

师生互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实现被教育者内心的反省,从而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言行,本质上说是一种“攻心之术”。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了师生的沟通,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将无从知晓。遗憾的是,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教育方法错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性严重不足。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出现互动性不足的现象,如学校热衷于组织思想汇报、观摩学习等活动,但是仅有活动而无交流,其具体效果无从知道。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教育对象,而是有着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求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因材施教,但这是针对一些文化课程而言的,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的是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独有的迷茫和困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现、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当然,因人施教的成本是很高的,面对大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的需求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这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是未能更深入地揭示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人文关怀被等同于人文素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点不在于“人文”,而在于“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需求和观点,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得以激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观点的客体,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

2.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求学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强迫和高压下产生的。

3.鼓励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表达,且学生的表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4.拓展学生的空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意味着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创造空间,促进学生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1. 需求释放

目前缺乏创新性和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传授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双方的需求可以在人文关怀下得以释放,使彼此均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满足对方的需要。

2. 信息传递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攻心之术”,因而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则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具体想法,而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表达得到鼓励,主体需求得以呈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均可以明确地知道,从而有助于教师实现因人施教。可见,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简单来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更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等等。这些对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提升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笔者看来,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教育成本投入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成本问题。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学生个体需求等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对策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成本的高企。换言之,之所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于教育成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的,即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如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教师或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重轻的观点是有害的,应予摒弃;第二,实现整体上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片面要求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观察,在教育投入上可能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因而可以采取整体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成本上的均衡与适当。

(二)注重教育方法改革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单纯的灌输某些理念和价值,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如下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第一,平等沟通,教学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历程,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学生不应被看作客体,而是应被视作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平等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平视化”,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此增进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第二,增进互动,促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和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加强互动,才能促进了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因人施教;第三,有的放矢,个体甄别。限于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实现个体甑别,将最需要思想政治辅导的学生有效识别,实现对“问题学生”的特别关爱。

(三)强调教育效果反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严重不足够,思想政治教育徒有虚表的表现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应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应确立全天候、无休止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效果反馈机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教育效果,以改革教育方法,实现进步。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增强非课堂教育的比例,尤其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如微博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高校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而这些努力又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增进而终点,以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高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