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5: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政策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 课堂渗透。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述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节知识时,我将最新的时政热点――朝韩危机问题引入到课堂,2010年韩国“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摩擦不断,美国不停搅局,以藉此巩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呼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关切,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东北亚的长治久安。这个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列举出相关的知识点: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 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2. 时政开讲。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 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4. 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中佛山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中,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特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佛山最近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热点,设置了一道问答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佛山案例馆举行开馆仪式,50个红色CHINA功夫李小龙雕塑震撼亮相。活动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未来城市馆”,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为主题的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材料二:2010年11月29日,历时三载、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的祖庙全面修缮工程圆满竣工。千百年来,祖庙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契机,祖庙恢复传统的秋祭、乡饮酒礼活动,并赋予其更加包容的新内涵。
材料三:2010年10月14日,佛山召开“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文化魅力之城、文化创意之城、文化民生之城”。
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回答:祖庙的全面修缮对佛山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佛山在开展“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中,应怎样将佛山打造成为文化魅力之城?(4分)
5. 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 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 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 阅读报刊。学校、班级征订《佛山日报》《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 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可做好摘记。
篇2
一、课前用“播报”,调动积极性,培养多维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由组长带领组员收集、整理近周内的时政热点,汇总讨论后围绕一个热点,本组播报员进行播报。时间3~5分钟,播报员要简述相关的时政热点,接着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实现情感的理性升华。例如,在学习《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广泛搜集马航“MH370”失事和韩国“岁月号”沉没资料,该组学生在课上播报了以“生命和自我保护”为主题的课堂展示,介绍了两次事件的发生概况以及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并发出了“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活动倡议。
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资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渠道感受生命之美,学会自我保护技巧和方法,强化了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二、课上用典案,点智慧之火,收学习之花
课堂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选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讨论这些时政热点。在学习苏人版《护佑生命健康》这一课时,我继续引用了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作为新闻背景资料,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学会逃生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教师再结合本校刚刚进行过的防震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安全教育,介绍地震危急时刻逃生的技巧和方法,起到了注重知识应用、积极实践的效果。
三、用时政热点,测学习效果,达三维目标
例如,苏人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中,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掌握情况,我利用多媒体先后出示了我市的特大地沟油事件的时事资料,让学生先判断地沟油生产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学生在判断中巩固了消费者权利的知识,在思考时又理解了我国法律对消费者权利的维护。
然后,我又出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让学生讨论,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法律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该做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课外活动多样化,整合资源进行时,道德践行更有力
篇3
关键词:复习课 情景创设 重视热点 作业设计
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社会复习课尤其难上,由于社会是开卷考试,许多学生不理解命题方向,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已学过的知识,翻翻书总会找到的,不复习没关系,产生“厌复”情绪。因此,如何增添社会复习课的新鲜“血液”,理清知识网络,培养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复习激情,成为我们社会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复习情景,增添复习兴趣
复习课的内容多为学生已接触过、教师已讲解过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复习情景,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复习情景
传统复习课教学习惯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因为复习课所要温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样不妨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来当小老师,让他们给同学进行复习,整理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考点一位学生主讲,教师旁听,在小老师复习完后,让听课的学生给他评价。然后教师进行知识补充、提升、拓展。上课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认真“备课”,听课的学生为了找出上课同学的不足而认真听课。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2.角色扮演游戏情景
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景,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们自主探索,会使复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3.创设闯关、抢答、竞赛等活动情景
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模仿电视节目中的闯关、抢答、竞赛等活动形式,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会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活跃。
二、联系时政热点,激发复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最后,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同时,还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中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复习兴趣
社会复习课的作业不能仅限于基础知识训练,更要提升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用作业来提升他们的复习兴趣。所以复习课要优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尝试个性化、合作化、趣味化、生活化、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以最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完成最有意义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既培养兴趣又增强归纳应用分析能力的目的。例如:
1.归类整理知识点
2.制作相关知识的对比表格
3.撰写调查报告或政治小论文
4.制作黑板报或手抄报
总之,我们在复习社政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创设了良好的复习情景,巧妙设计好问题,优化作业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充实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网络,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肯定就能上出一堂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姿多彩的复习课,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达到“乐复”的效果,提高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试教通讯.2005.19-20.
[2]李木林.《教学巧设活动,课堂充满灵气》.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篇4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背景
历史地看,“研究性学习”可以溯源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应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逐步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推广。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专题和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开设是教育对时展和挑战的一个有力的应答。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政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对这些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研究性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调查问卷,得出研究成果;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论,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来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政治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政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要求开放性的教学,要求真正把学生作文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政治教学对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善于从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恰当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
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依据高中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政治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例如,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对商品概念的研究学习。
首先,政治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为共同开展研究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可以预设为理解商品概念而必须提出的一些问题:(1)空气、阳光、泉水是不是商品?(2)农民生产的蔬菜、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老百姓把自身生产的部分粮食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作为地租的粮食是不是商品?(3)汶川地震,全国各地捐献给灾区的衣物、饮用水、方便面是不是商品?(4)玩具厂生产的玩具,被摆放在超市里面出售时是不是商品?后来这批玩具被检测出不合格,被超市下架,这个时候玩具还是不是商品?(5)教师节期间,学生送给老师自制的玩具贺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祝贺,这个贺卡是不商品?
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主动去开展探究、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另一些同学来回答或判断,验证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开展与高中政治教学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
开展研究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就是就某一个或几个月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撰写报告――成果评价与展示。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既可以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设计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积累资料;学会真实地记录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效果等;研究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教师对于学生的研究报告,应及时的给予认可和鼓励。成果展示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它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大撞击、资源大交换的机会。
3.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时政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在时政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学习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重大时政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参政意识和议政能力。教师不仅要在学生搜集、整理时政信息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而且要在学生运用正确的政治观点评论国内外重大时政中起指导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是根据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事件的原则立场,对国内外重大时政进行评述。
参考文献:
\[1\]何鸿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浅谈教师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中生 时事政治 实践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早已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也是会考、高考必考查的内容。而让学生明辨是非,不至于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事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时事教学是师生锻炼的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渠道,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政治教学或受制于升学模式,或因缘于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对时事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的体会,从时政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政治考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省推行的高中政治新课改后,新的课程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时事政治材料新鲜真实,加之报章传播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克服了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观念内化。时事政治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尝试
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教育提供载体,时事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又基于以上三点,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1.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征订《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人民日报》、《时事》杂志等,办好班报新闻栏目,课前2—3分钟新闻评述(主要由学生讲)。每两周举行一次时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时事的学习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把时事融入课堂。具体做法有:(1)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2)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事实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和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教材上的政治理论观点分析时事中的热点、难点,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3.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但作为政治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4.改变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主动。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老师,而主要靠学生,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
1.时事政治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内容具有了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面对选择的问题,即每一重大时事内容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还有法制、哲学等,内容的综合由此带来教与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学生必须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2.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成果具有了创造性与多样性。通过活动创设,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在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或实践了多角度思考、小论文、综合论述题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他们总是想着要怎么样和别人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巩固和提高,而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
3.时事政治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现在的高考命题,纯粹的时政选择题没有了,都是以国内、外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设题,答案多与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核心主干知识紧密相扣,理解程度要求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使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08.
[2]陶锦秀.将时事教育融入政治教学[N].江苏教育报.2009.
[3]周成军.时事教学之我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
篇6
一、课前准备研究
教师要根据教案的设计和课件安排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时事热点,例如在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引入充分的时政话题来加强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看待问题。下面的几个案例就可以运用到本单元政治基础内容的教学。
案例一:中国和菲律宾关于黄岩岛的对峙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中菲问题的起因、过程和处理对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树立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案例内容:中菲问题激化的导火索是,4月11日,在中国南海黄岩岛,菲律宾警方试图抓扣几名中国渔民,导致一艘菲律宾军舰与数艘中国海监船发生对峙。事件的起因有二:①南海领土争端是历来已久的问题,这是南海优势的地理位置决定的;②菲律宾试图寻求美国支持,与中国对抗。中国政府坚决捍卫的决心和维护核心利益的勇气,使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案例二:奥运会国羽女赛双被取消比赛资格
教学目标:伦敦奥运赛场上我国羽毛球女子双打的两名运动员被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而使国人蒙羞,使学生能够知道消极比赛事件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明白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具备荣辱观,要向世界展现我们的精神面貌和弘扬中华文明,不应该做出任何有损国人形象的事情。
案例内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羽毛球比赛赛制有了新的变化,我国羽毛球女子双打组合于洋、王晓理为避免与我国另一女子双打组合提前在半决赛相遇,在四分之一比赛中消极应对,最终输球,国际羽联取消了二人继续参赛资格。
教师课前准备这些材料,并且要安排学生课前对近期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时政材料进行搜集整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近期的时事,使其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课堂效果
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渗透性地讲授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重大国家时事热点,而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口述本周发生的一个热点新闻,针对该学生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这正好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机会,使全班同学参与到对时事的讨论之中。针对某一时事,教师还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以探索的态度来分析其他同学的观点,将收到多方面的益处。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给以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客观看待问题,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课后活动
1. 筹办手抄报或黑板报
当遇到国家重大时事时,可以开展与之相关的手抄报活动。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对正在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战绩的了解,可以举办以“中国军团奥运辉煌战绩”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或者办“奥运——中国史”的主题黑板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对了解体育成绩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 适当地举行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活动
可以在班级定期组织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流程可以是通过小组选拔赛,在小组中选出一个成绩最好的选手参加抢答赛,再根据成绩对参与抢答赛的选手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时事政治的兴趣,这对政治课堂的教学是十分有利。
3. 安排相应的课题或者论文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或者论文,让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例如,可以根据七年级上册的“做情绪的主人”为学生设计“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的课题;根据下册的“扬起自信的风帆”设计“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的课题;还可以根据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设计“青少年如何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课题。这样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对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更加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勇于探索真理,要使学生树立推陈出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思维,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意识;鼓励学生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远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上种种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耳目一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1.选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政治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国家宏观调控”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从“新闻联播”上摘录下来的新闻。播完后,我让学生总结新闻中涉及的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优越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紧密联系时政,关注社会热点
政治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身边的热点问题、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认识社会现象,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设计多样作业,创新评价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改变以前让学生记、背、做题的作业方式,使作业形式多样化,真正实现学生会用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调查某一样蔬菜两个月之内的价格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反映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写小论文,探讨里面所包含的政治内容。
三、教授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获取、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有效方法。
1.教会学生阅读
政治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学会“看书”,只有真正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应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
2.教会学生提问
篇8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颠倒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部分教师甚至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他们主观地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自行理解,只有老师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如果讲不到位,必然流于形式,囫囵吞枣。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一讲到底,把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但是,如果学生长期依赖于老师,必然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学习“等、靠、要”,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课堂应理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思考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讲解。
对于教材比较简单的内容,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目的。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例如在讲高二哲学下册《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本堂课要掌握的三个问题:一、理想的含义及分类;二、崇高理想的作用;三、青年学生对待理想的正确态度。然后要求学生用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学任务。之后,每一个问题找一名同学来进行分析讲解,再找一名同学对前面同学的分析讲解进行评价,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如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就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再由老师进行更正、补充讲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我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此类知识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占80%以上,这样需要老师讲的内容就不多了。而且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只需做宏观引导即可。
我认为这种做法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一堂课下来,不是老师个人“累”,学生“耍”得好,而是学生都很“累”,老师“耍”得好。
1.2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教材比较困难的内容,我采用先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掌握主干知识,然后老师对重点、难点进行了突破性讲解,不面面俱到,而仅是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再设计几个典型例题,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学《银行的分类及职能》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主干知识,并让学生熟悉教材10分钟,掌握主干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用20分钟由老师重点讲解三大类银行的性质、职能,并进行比较。重点比较性质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然后当堂练习5个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及时补充讲解,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热情
高中政治学科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1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发表时政讲演。
每一位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积累时政知识,并在课堂的前5分钟由学生轮流演讲,发表各人的认识、观点,让学生相互交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到高三后期,还要求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方面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学生通过了解时政、关心社会从而深化对政治学科的认识,增加兴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进行辩论。
如在学习“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问题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先组内进行讨论、准备,然后推选代表参加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立场,能时辩是非。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物,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货币时展示各种货币,在讲信用工具时,展示并比较银行卡、信用卡。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变抽象为具体,变死板为生动。
2.4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学生认识学习的实践意义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坚持让学生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形成整体认知
第一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我都坚持让学生组建自己的(严禁抄袭他人的、资料上的各种结构表)网络知识结构,以把交分散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整体认知,加深对知识的自我理解。
四、加深情感教育,以情动人
篇9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复习方法已成为其关健所在,笔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提出“点、线、面”的复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点、线、面”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所谓“点”,即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高考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深人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
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
第三,教师应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相近的例如:国民收人与GDP;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整体、部分的关系与质变、量变的关系等。相似的例如:价格与交换价值;意识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等等。相关的例如:价值、价格和供求关系;联系、发展和矛盾;物质、运动和规律等等。
第四,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难点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中的转折。唯物论的重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辩证法的重点是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论的重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这些内容,老师必须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教材的关键是对考生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进而强调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最后由教师划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图标,再一次强化知识链条。(见图1) 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联系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重大时事,又要分析其原因、意义,并结合所学基本原理给愈透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既紧扣教材,又联系社会实际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重点、难点,并且学会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同时相应地提高了思想觉悟,真正达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同步提高。
可以这样说,“点”是搞好复习的前提,“线”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面”是搞好复习的关键。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要掌握好这三个环节,就能达到优化复习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所谓“面”,即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考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从多角度提问,既涉及经济常识,又涉及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因此,对筛选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例如: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充斥到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文化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材料一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军将周庄的小桥窄巷挤得水泄不通。周庄所能承载的游客只有6000人,而旅游高峰时每天要接待旅客2万人次。问:“周庄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各是什么?材料二文化保护所处的尴尬境地,折射出政府的管理水平。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背后隐藏的极为严重的文化危机,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问:在文化保护中,政府应该怎样提高执政能力?材料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对城市文化遗产只保护不利用,显然不符合时展。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往往拿不准‘度’,我们要的不是利用,而是‘永续利用”’。间: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篇10
论文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
1 全媒体整合给地方台带来的挑战
如今地方电视台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作为王牌节目的时政新闻的改革首当其冲,但由于新闻节目中存在会议新闻繁多、报道手法老套陈旧、内容模式化等问题,难以吸引观众。地方电视台应该如何创新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将其做的更加有声有色呢?这就要求地方新闻工作者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打破传统报道形式,使新闻内容更加充实、新颖。
现如今,各类媒体越办越多,时政新闻作为目前电视台的重头戏,很多时候全媒体其实就是很好地整合了电视台在技术和水平上面的一种综合研究,全媒体的整合其实就是将机遇和挑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电视台节目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功突破挑战就是将知识水平创新,新闻内容丰富。在全媒体的技术水平提高和将每一个创新点发现的时候,地方台就会有一个综合性的创新,质的飞跃,能够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
2 基于本土环境与受众本位理念的节目内容创新
一直以来,时政报道存在着内容不过关、报道新闻的形式老旧等问题,观众想知道的政策信息被湮没于传统的报道中,报道形式古板、老套,最终观众变得不喜欢,而且十分抵触新闻报道。
此前,由于我国正在发展时期,新闻媒体起着很大的作用,要发挥好祖国新时期“喉舌”职责,加强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报道,难点问题的引导解决,争取把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反映好,改变以往“报喜不报忧”的倾向。目前其实最为基本的就是需要结合好目前的本土环境,将受众本位的思想和节目创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现在的时政新闻需要做好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这个时候的节目理念创新和内容的传承也要注重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只有结合好本土环境的本位理念之后才能够将节目的内容创新。总之,很多时候吸引人们的关注需要的就是创新。
新闻的水平其实就是将资源的模式新颖化,本土化的新闻模式就是在现有的时政节目形式基础上的创新和技能水平模式的印象。目前的时政新闻很多时候只注重实际新闻报道,如果将新闻的时政技术水平与现场报道形式良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新闻的理念和新闻的价值就能直接、有效的表达出来。提升时政新闻的创新就应该将本土环境的新闻和有趣的新闻点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还会出现不经过严格的把控而报道的新闻,大部分电视节目的创新点没有更好的结合起来,网站设计论文这就是为什么目前电视和新闻水平没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和提升,这就是新闻的理念文化创新机制研究的困难所在。
3 构建通讯社模式的资源整合策略
电视跟其他媒体介质不一样,它可以看、可以听,观众通过屏幕显像和声音能感官地感受到录制现场。电视新闻用细节优势来吸引观众,才能让报道更鲜活。电视新闻有优势就肯定也有它的缺点,线性传播无法保留,导致它显现一会就消失了,很难让观众有记忆曾经看过。在诸多媒体中,能牢牢抓住观众心的往往是细节,平淡的画面语言、套话连篇的解说词让受众是喜欢不起来的。记者在现场的新闻想要抓住观众的心,他们只有要求更多,思考更多、更深,抓取注重细节才能写好新闻稿。
新闻的敏感性其实就是在通讯模式的资源整合水平,资源的策略就是在资源整合了之后将新闻的本土化和研究的创新点结合起来,做好构建起通讯社的资源整合模式化研究策略。这个时候的深刻机制主要指传播模式的机制针对细节的受众模式化研究,其中的细节其实就是构建好通讯社的资源模式。思想的新闻模式就是将资源整合,新闻的时政模式就是研究、促进新闻模式的综合性创新,高水平的新闻模式其实就是将细节的角度模式化结合有效的新闻传播。
4 结束语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新闻语言的应用、报道技巧的运用上都要仔细推敲。从内容提要、标题、同期声、字幕、特效等方面丰富时政新闻的表现力。编排上尊重新闻规律,轻重主次安排得当。工作人员要保持着创新的灵活性和对工作的激情,把信息真实有效地呈现给大众,让时政新闻更加有看头,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50-54.
[2]胡炼.科学技术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之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9(8):177-179.
[3]李志红,陈雅莲.网络交往——中介的革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27.
[4]许良.论技术的价值负荷[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