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9: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

篇1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公布*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的通知》(鲁教研字〔20*〕4号)和《*省“*”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鲁教研字〔20*〕2号)、《*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鲁教科字〔20*〕1号)(以下统称《管理办法》)的精神,我厅组织专家于20*年*至*月,对*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397个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现将评估情况通报如下:

一、中期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通过评估,督促项目依托单位和学科、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不足,在余下的两年多的时间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期间形成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更有价值的经验。

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情况。

评估方式:采取了学校自评、材料送审评估和现场考察评估等3种形式。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11个省级筹建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议;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对31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材料送审评估;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73个省属高校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抽查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首先听取学校关于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和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核《*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考察表》及背景材料,然后进行质询讨论,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意见,给学校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期评估和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各单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单位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较为显著,基本完成了各年度规划任务。各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获奖、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增强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建设带动了内涵发展。各单位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化建设重点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级筹建重点项目的依托高校,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把重点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全面统筹,正确处理规模与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力加强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

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检查发现,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力争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已经完成新老校区转换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20*年至20*年共投入建设经费4*86.5万元。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1*04万元,“*”到目前为止,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28653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期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省新增的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部是依托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起来的。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检查的单位普遍认为,由于重点建设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实验室、人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地起到了全面推动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单位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学历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很多单位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20*至20*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化率明显增加,有的学科达到了90%,形成了具有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三)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各单位均制定了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氛围不断浓厚,与“*”期间相比,各单位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强化建设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3957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1项,增长幅度较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0项;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519篇,达到“*”期间收录论文总和的72.3%;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5次。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对区域经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了多方面资金支持,使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部分重点学科实验室已经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使得研究生能够较多的参与科研,得到了较好的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较“*”期间明显增长,有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人均达到2篇。20*年我省获得的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4篇全国优秀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6篇来自重点学科。

(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单位都成立了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职能部门、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部分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努力健全重点建设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问题与不足

(一)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检查发现不少高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组合成团队,团队中青年骨干力量发展潜力不明显;有的高校将引进学科带头人与现有人员简单组合,团队凝聚力不够;个别学科仅有带头人,未形成学术梯队。团队的组建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的博士化,也不仅是引进几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基础的比较优势、区域或行业经济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具有发展潜力和明确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将是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各单位的科研实力较“*”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也有许多不足。科研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科研优势。理论研究的水平普遍较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特别是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方面标志性的成果少。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有的学科因人设置研究方向,使得研究方向不够集中,人员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团队力量,在承担大项目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重大成果。

(四)经费管理不够规范。各单位在匹配建设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但有些单位存在经费匹配不足额、不及时等现象,尤其是对非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科学,论证不细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展。

四、今后工作要求

经过几年努力,“*”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教育大省,代表学校综合实力的学科水平相对较弱。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选,尽管我省增长幅度较大,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5个,与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必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实条件,强化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水平。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大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又要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电子、控制、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以及医疗电子、微电子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不少单位已经行动起来,组建了一批学术创新团队,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还有的单位团队建设的意识还没真正树立起来,团队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应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团队建设意识,引进和培养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在团队内部形成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风气,承担大型攻关课题和高层次科研项目,增强创新能力,产生高水平成果,带动学科水平的提高。

篇2

行政管理专业是大连电大的主要专业之一。从2002年至今,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授学员累计超过一万人,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专业教学规则、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其团队建设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06年以前,教学队伍主要以专业主干课《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学校总结性评估和行政管理专业早期资源制作与教学研讨等目标。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自2009年至2011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类主干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并据此形成了以课程辅导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校级教学队伍。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自2011年以后,以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为目标,对大连电大全系统行政管理学课程群进行师资整合、课程整合。经过10年努力,把原有教师队伍整合成“和谐有序、协商互助、团结协作”的强有力教学团队,形成了以专业教学团队运作为特征、教学改革为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为特色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等要素相对科学而稳定的,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优质的科研能力、富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学习型教师教学团队。目前参与本专业团队的系统内教师达50余人。其中,校本部专兼职教师23名,教授9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8名。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之下,提倡“勤奋敬业、严格自律”的师德精神,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学员、服务分校及教学单位”的服务意识,实行宽严适度的测评考核制度,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品质提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

近五年来,大连电视广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电大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建设。第二,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第三,组织团队教师系统修订培养方案及专业规则,编写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加强教材建设与题库建设等。团队的核心及骨干成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持参与辽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参与中央电大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央电大论文类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获中央电大教学设计创新二等奖;参与省部级教学课件制作并获三等奖;主编的专业课程教材《公务员制度概论》,获2009年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获中央电大论文评比三等奖;主编教材5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工作、10余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团队骨干教师人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篇。

篇3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多元化的、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团队建设的效果。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其相关论文中介绍,20世纪70年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计划、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形式,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国外开展教学团队合作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团队模式”,团队成员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教学问题或某个项目开展交流,共同完成合作设计目标、任务呈现集体工作过程呈现反馈与改进合作工作评价等事项;另一种是“小组互补模式”,团队中确定多个小组,每组一般有3~5个成员,各小组针对整体目标的若干个分解任务分别进行研究合作,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多种团队成员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模块教学、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外出学习与分享等。

(1)模块教学。学校不同类型教师各有特点,例如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较擅长理论教学,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更有优势,采取模块教学,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教育质量,更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具体而言,模块教学主要是将课程教学分解成多个环节,每个教师专司一两个环节,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够使得每个环节完成得更精细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团队具有规范的交流合作机制,更有利于模块教学的开展。

(2)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目前很多高校采取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小班研讨提供了师资,对于班级规模较大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员分别带若干个讨论小组或讨论班,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讨,而且教师之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小班研讨内容、方式、方法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了小班研讨的效果。

(3)课程互听互评。课程互听互评是教学团队教师合作的另一种模式。这不仅是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有效载体。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摩,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上的经验,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展视野、把握前沿、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方便团队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综合评教系统“同行听课”模块中专门设置了“教学团队课程评价”功能,即在每位老师的听课列表中自动显示本团队其他成员的课程,方便教师操作,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

(4)外出交流与学习。教学团队的成员除了增强内部交流,还应“走出去”。一是与本校其他院系的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会风格各异,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可以丰富和革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走出学校,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或其他交流活动,拓展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实践。

4.营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团队成员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就是团队精神。通过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才能在工作中团结互助,互相认同,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更大的效益。面对各种问题,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做到平等沟通,。团队并非要完全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而应包容多元化的观点和做法,教师在自身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教学团队的重要指标。教学团队担负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而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团队的评价也应以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标志。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教学团队要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具有明确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2)突出对团队整体的评价。对教学团队的考核与评价不应该是对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人评价的总合,而是应该在个人业绩考核的基础上,突出对团队成绩的考核,加强团队运行制度、团队合作文化建设方面的评价。

篇4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从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内涵、研究内容及建设状况进行分析,为我国专业运动队风和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 专业运动队 复合型 教练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产生了许多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众多学科之一的体育,也不免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但是这种交融协作关系在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同时又给运动训练增加了难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运动训练不断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是朝着分化与整合的方向发展,教练员个人已无法完成对科学训练的工作。在这种趋势下,组成一个团队负责科学训练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就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所以科学训练实践在客观上推动了团队合作的出现。

从国内来看,多学科联合攻关作为教练团队的雏形,被证明是我国备战大型比赛的有效形式。但训练与科研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为实现科学训练,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教练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水平是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的首要任务。

深刻认识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的本质以及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团队“科学训练”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合作的研究,加强国家拳击队教练员、研究人员、领队等的合作为实施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论文等进行了研读和借鉴;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采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教练团队的称号不一,但本质相差无几。

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具体称号有很多,主要有“训科医管”一体化、“复合型教练团队”和学习型教练团队等。所谓“训科医管”一体化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夺金牌为目的,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主体、科研服务为支撑、医务监督服务为保障、科学组织管理为前提,为了快速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而监理一起解决团队工作计划、队伍管理、后勤保障等的工作体系[1];“复合型教练团队”是指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为目标,加强训练过程中领导与决策、执行与保障工作,促使“训练、科研、医务、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以管理干部为龙头、教练员为主体、科研人员和队医为两翼、外聘专家为外脑,各方形成合力,实现“最高水平”的训练管理体系[2]。所谓学习型教练团队是指教练员团队中的主教练、助理教练、科研教练、队医等每一位教练员在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采用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取得创新的自主管理的团体[3]。

在定义上就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教练团队的认识是一致的: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复杂,仅仅依靠有限的知识和单一的手段已不能取得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提高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凭借教练的一己之力樱井不能满足优秀运动队的发展需要。当代的运动训练越来越离不开科研、医疗和管理的支持与服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以训练为核心,科研、医疗、管理为支撑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关于教练团队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国内众多学者对教练团队进行了研究,但是每个人的切入点不同。有的学者以教练团队在训练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的落脚点,认为教练团队中的各要素在实践科学训练的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以某一具体的运动项目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该运动项目中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必要性以及该项目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组成及其成员的职责[4];有的学者从运动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对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管理结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发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团队建设的视角,重点研究了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建设实际以及团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团队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5];还有学者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着手,对教练团队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三)主教练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效果不佳是当前影响国家队教练团队建设的主要阻力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在优秀运动队中科研人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动训练要讲求科学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将是优秀运动队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他们的工作也需要教练的大力配合和支持,而科研成果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由于主教练与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不信任,虽然制定大量规章、制度来保证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但是更多的表现出非合作或者表面上合作。因此,在科研成果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教练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冲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专业运动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教练团队的未有一个固定的称谓,学者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是当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建议

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由教练员一个人说了算的训练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教练团队的民主决策、科学管理、集体监督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训练的效益和质量。破旧立新,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复合型团队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 ] 史国生,张辉,钱竞光等.训科医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运动队备战重大赛事中的作用――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队备战全运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02(01):6-7.

[2] 韩开成.优秀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9(05):447.

[3] 王倩.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教练员团队建设研究[J].内江科技.2012.01(01).

篇5

基于科研项目而形成科研团队,通常成员是跨学科、跨学历、跨职称级别、跨单位、跨年龄等具有明显梯队结构特点而组成,是以完成项目为中心和目标的群体组织结构。基于科研项目而形成科研团队,普遍有两种组建模式,22一是随项目立项而形成团队,团队持续伴随项目研究过程,项目结束也是团队解散;一是先成立科研团队,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项目的完成。科研项目团队具有一定的优势,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团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团队结构具有为实现同一目标的高协作性。在整个过程中,团队人员为实现同一目标经统筹安排同心协力完成研究计划。每个成员都需要为研究任务的完成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或独有的优势,共同组成的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而会比单打独斗更适合项目研究。团队组织具有项目研究所需的多学科集成性。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具有一定时期、复杂的研究任务,不同的研究方向或点都可做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组织科研项目研究团队时也需要首先考虑成员擅长的研究学科领域,以便应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团队具有项目研究结果的创造性。项目研究是一个在以往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创作的过程。有些项目研究成果显著,对整个学科乃至生活产生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多数项目都是大量的积淀过程,为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的前期研究。也有些项目,成果难以量化,比如文科类高职院校,其大量项目都是基础研究,成效难以评价,但不能说成果毫无价值。成果类型普遍有论文、著作、教材、作品、软件、专利等等。不同类型的成果,其创作性程度也不一致,成果评价机制也应有所区分。

(二)项目研究中团队存在的不足

项目研究结果的不可确切估量,使团队投入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任何科研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能否达到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效,项目研究能否产生预期的学术成果,这是难以保证的。项目研究内容通常有多个不同侧重方向,在团队成员研究专长与研究内容上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即团队结构合理性欠缺。理想状态的科研项目团队,应该由能够引导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头人、能够协调管理分工与合作的管理者、能够从事一线研究活动的执行人员等构成。他们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切实发挥其作用,履行其本职,只有这样,团队才能称之为实质意义上的项目团队。然而,目前,尽管各项目组按照需求组建了一些科研团队,但普遍存在以下通病:成员结构失衡,未能真正满足项目研究需要;或成员组织到位,但成员未能尽其职责,项目负责人包揽所有活,成员空挂名。团队文化欠缺。各高职院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是建立在科研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科研项目而开展分工与合作。这种因项目需要而组建、因项目结束而散伙的团队比比皆是,其成员多数出于晋升职称或职务需要而参加团队。这种“临时性”团队,通常缺乏团队文化,成员积极性比较欠缺,相互间沟通互动较少,对项目研究的贡献也是零碎的、拼凑的,影响研究力量的凝聚,进而影响整体研究实力。缺乏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氛围,对项目的研究创新、成员的个人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研项目的开展,团队的运行,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影响团队绩效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项目团队本身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团队结构的合理性

如上所述,团队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项目不同内容的研究需要,成员技能是否能互补,优势能否凝聚,团队文化是否和谐积极等,会影响整个研究项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团队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人学术能力的创新提高。

(二)绩效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有效约束及制度保障。只有制度完善,团队绩效管理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根据项目不同类型与层次,适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项目的团队,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方法和制定不同的考评体系和标准,将绩效管理与项目特点、团队特征相结合,是切实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三)团队管理的有效性

通常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整个项目的分工与合作,调配项目经费与资源使用,掌握和控制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度。因而,是否有效的管理与调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研究。

(四)成员的科研激励程度

科研激励能否到位,既关于成员的科研利益,也影响到成员的积极性。总体而言,科研激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利益获取,成员参与项目研究、追求“绩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包括物质性或经济性报酬,如科研奖励、项目经费分配等,也包括精神性报酬,如成就感、自我实现感、声誉等;其次是能力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能力提升的需要,提升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更高的利益;再次是产权,科研成果的最终产出凝聚着科研人员连续性的前期投入,是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与智慧果实,成果产权是科研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而一项科技产品往往凝结着科研人员前期投入的所有人力资本,因此,科研人员对其科技产出的产权要求更加强烈。‘产权’也就成为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强而有力的激励因素。”另外,成员的激励因素也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个人兴趣爱好,工作自觉自律性等。

三、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探讨

(一)合理组织项目团队,优化人才组织模式

从高职院校战略长远发展的角度,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各级行政主管单位、其他院校、企行业等力量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多学科领域,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团队结构。在掌握项目研究特点与方向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切实需要,在树立学术权威、智力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下,构成项目研究团队,团队研究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一致,达到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融合。团队之所以为团队,在于凝心聚力,从而优化了整体实力。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为个人创新提高提供有利环境。因而团队文化不可忽略。团队不是成员任务的简单组合。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凝聚力、有利于创新研究,利于成员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团队文化,科研团队才会有传承、发展的根基。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内聚力,创设科研氛围,使整个团队成员朝统一目标努力。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倡共享与开放、竞争与合作,崇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创新团队绩效考评

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要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科研数量来看,的数量,出版著作的数量,成果获奖等数量,举办过多少次学术活动都是评价指标。从质量来看,核心期刊或被收录、引用、转载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论文、著作被引用的人次,成果获奖的级别,团队学术活动对所在单位、学校、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贡献等可以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尽管科研活动大体上能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但项目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持续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间有些成员可能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出版著作,但可能对项目研究提出了正确的或重要的、关键性意见,对项目整个研究过程具有不可量化的贡献。这也是团队成员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评价。

(三)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约束、规范绩效管理过程

机制的科学性、完善性对团队绩效管理起着导向、约束、规范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引导科研项目团队建设。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趋势的改变,管理制度也应及时调整。随着科研项目立项数量的增多、项目层次与级别的提升,高职院校对科研项目研究团队的管理也愈发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逐步摸索出项目管理制度,将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管理纳入制度的规范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各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目前团队绩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团队激励机制、团队的经费使用绩效管理制度、项目团队成果奖励机制、项目过程管理制度、团队绩效评价制度等等。

(四)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使绩效考评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有的从项目成果数量与质量着手的,也有的是从项目的类型进行分类制定的,也有多考评主体的考评方法等。科研项目类型和研究成果的千差万别,加之许多评价指标难以全面量化,对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需要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全面的考评方法。一是建立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绩效指标,使团队绩效管理的开展具有可行性。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其绩效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和层次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以项目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为目标,在要求团队完成项目成果如论文、著作等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成果质量,论文引用率、转载情况,或者所产生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反响,同时还要注意潜在的影响,比如团队的学术道德、学术影响、学术贡献、团队文化、成员水平能力的提高等。综合多方面要素而构成的科研团队绩效考评体系,才能有效、正确地达到评价作用,才能对团队运行形成积极影响,引导、督促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研究成效。这种考评是在区分对待不同级别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有利于各级各类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引导团队加强研究力度。二是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的科研团队实施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的特点和研究规律,各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偏向基础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偏重应用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与经济价值相结合;对于偏重于技术开发类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成果创新为次。根据项目研究类别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便于科研团队的研究创新,也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操作行。三是科研团队设立梯度,分为多个层级。在规定的团队建设期内,不同层级的团队在项目完成上有不同的考评任务。团队成员争取到的不同级别的项目数量、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项目成果的学术贡献度、项目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等等,这些集中在项目上的考核都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四是采用多主体的全面评价方法,体现绩效考评的公平公正。考评人员有评估人员、学术专家、教务工作者等,都有各自独特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角评价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将更多的不同主体参与到绩效考评中来,更能体现出绩效考评的全面、合理,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团队 文化差异 团队凝聚力 文化维度

一、引言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特定人群之间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对于特定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它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在跨文化团队中经常会阻碍管理及日常的工作等。如一些管理者在跨文化活动,表现出的本文化主义的倾向,忽视跨文化的差异,阻碍了群体有效的交流与协作。文化差异会影响跨文化团队的管理,但不一定是负面的,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教育水平、风俗习惯、文化敏感性、目标期望等等方面。

团队凝聚力是指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团队对其团队成员的吸引力和聚集力,是以对团队核心组织者及整个团队满意程度为标志的向心力,是体现团队内部相互依存和协调能力的亲和力。这种固守在团队内部的全部力量,包括最重要的力量——团队组织吸引团队成员并凝聚力量的能力,就是管理心理学中赋予“团队凝聚力”的基本内容。

因此,本论文以团队为研究对象,以团队凝聚力为研究内容,从文化视角解释多元化团队的文化距离及文化差异,揭示团队凝聚力与心理背后的文化差异基础及其影响机制,力求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具有理论及实际应用价值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此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理论与假设

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分析文化差异的一个理论。文化维度是荷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及其同事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采用的概念。它包括霍夫斯泰德1980年在调查53 个国家的11.6万名IBM 员工的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个文化维度,即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ortainty Avoid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和刚柔性(男性主义/女性主义,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之后霍夫斯泰德在1987年以东方文化构面为基础提出了“儒家思想”的第五个维度,即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 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权力距离指下属人员(或两者)感受到的上级和下属之间的权力或影响力的大小,指对组织机构中权力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多为层级式领导,拥有严格的评定工作价值的体系,决策过程中成员基本上很少有发言权,只需要完成上级指示,不愿超越角色多说多做,以免被视为是挑战领导的权威,这样就限制了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参与。因此做出假设:认为拥有高权力距离价值观的成员就比低权力距离价值观的成员表现出更少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也就不容易产生任务冲突。各团队成员只顾完成自己给予分配的任务,在相当程度上就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性,因此会增大彼此之间的关系冲突,降低团队凝聚力。

不确定性规避表示人们对于不确定的结果或状态的规避程度。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文化体系中,人们比较不愿改变、不愿冒风险、畏惧失败,学会忍耐,接受不同行为的社会文化,认为冲突是不愉快的,从而可以减少冲突,提高团队凝聚力。

个人主义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个人的目标更加强调、重视,相反在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下相对更强调团体的目标。集体主义观念会使得团队成员把亲近的他人作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作为团队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和牺牲,偏爱团队工作,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融洽及团队的进展,从而减少冲突,能够提高他们的行为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通过调节组织不公平感增加员工的团队凝聚力。

对于男性化/女性化维度,Hofstede认为其本质含义在于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进一步延伸意义是男性化有英雄主义、果断力和物质成功等方面的偏好,而女性化则表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谦和、关照弱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偏好。有研究发现性别取向对团队凝聚力存在显著影响,女性化特征与利他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男性化特征与公民道德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长期导向暗示人们的目标导向不仅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在未来,于是接受教育、节俭和毅力等儒家思想倡导的伦理价值成了影响组织凝聚力的关键。儒家坚持的是“忠”与“孝”的伦理.它是坚持固有传统人际关系原则的遵循与永恒。有研究指出,长期导向的关系交换能为组织带来相当多的利益,且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因此,可以建立假设H:文化差异对团队凝聚力有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H1:权力距离与团队凝聚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H2:不确定性规避与团队凝聚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H3:集体主义与团队凝聚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H4:男性化与团队凝聚力显著负相关关系。

H5:长期导向与团队凝聚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验证以上假设,调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访谈和小样本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研究设计及测量工具的缺点并做修正,从而预测测量工具的可行性以及调研问卷设计的效度和信度。第二阶段利用修正的调研问卷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采用电子调研问卷和纸质调研问卷两种形式,对各种类型的团队总共发放450份问卷,问卷回收383份,问卷回收率为85%。

相关分析是说明客观事物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的过程。Multiple R为相关系数,当相关系数为0.3-0.69时,变量间呈“中度相关”;0.7-0.99呈“高度相关”;1呈“完全相关”;当相关系数为正值时,变量间呈正相关;负值为负相关。在一般研究中,由于实验误差的关系,完全相关很少出现。R2为决定系数,可以用来评估变量间的解释能力。

本论文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各个文化差异本论文维度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权力距离与团队凝聚力的相关系数为-0.480(p

不确定性规避与团队凝聚力(r=0.072,p=0.188)、男性化倾向与团队凝聚力(r=-0.025,p=0.654),故假设H3b和H3d均不成立。

总结如表2,我们要高度重视权利距离、集体主义倾向、长期导向这三个文化维度,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四、研究建议

组织要发展,需要建设高效的团队和提倡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又是团队文化的主心骨,具有高凝聚力的团队,既可以增强团队竞争力,对整体组织的发展又起着很大的协调和稳定作用,从而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经上述实证研究后提出了如下几个构建高凝聚力团队的建议:

1.进行文化维度分析,识别不同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要协调管理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价值观、不同行为模式,也就是对团队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文化融合。

2.合理构建团队成员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文化差异与团队凝聚力关系紧密,确实会影响团队凝聚力,在考虑团队成员组成时,要重点考虑区域文化差异,这也启发我们在团队成员的挑选上具有同样技术能力、专业水平时优先选择其中的几个价值观、合作意识相似性的的人进入团队,从而保证组成的团队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倡导权力距离差距小,强集体主义倾向、强长期导向的团队文化,从根源上尽量回避团队中关系冲突的产生,提高团队凝聚力。

3.领导应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

对领导班子凝聚力的研究表明,团队绩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领导者之间的意见一致性和高度合作,领导者应有意识的提高合作意向并体现出来,以身作则, 有很强的团队精神, 时时处处以团队利益为重, 为团队其他成员利益着想。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不独断专行, 注意使用、培养、爱护、信任团队成员,会给予他的下属充分的信任, 对团队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处理领导与下属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 以及团队内部的工作时, 能以事论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有利于缩短团队的权力距离,形成团结合作风气,提供团队凝聚力,最终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团队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进行跨文化管理和文化整合创新,实现“多元文化”团队到“单一文化”团队

跨文化管理是解决地域文化冲突的有效机制,文化整合创新是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对于异质文化,通过设计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如跨文化理解、培训、沟通、建立共同愿景等方式,尤其是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组织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团队整体凝聚力;异质文化之间通过相互接触、交流、吸收、渗透,继而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具有跨文化特色的团队文化。经过整合创新,原有各方的成员文化既失去了自身一些特质,又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团队文化体系。这种新体系在价值目标、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氛围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重新平衡了成员和团队两方面的力量,使得所有成员的价值观、愿景、行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团队文化产生影响的理念都趋于一致,使“多元文化”团队演变为“单一文化”团队,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陈志霞.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刘畅.组织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教学团队

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其中一门学科竞赛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深层次的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活动,构建了相应的数学建模竞赛教学团队。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些教学团队主要依托于课程的教学团队或者依托于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于是我们提出了建设一支融合制度建设、教学研究、科研活动和竞赛指导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高职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教学团队。

一、创新教学团队构建的具体实施

1、组建教学团队、优化人员结构

组建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教学团队应根据教师自愿的原则组成,通过自荐或由教师推选等方式确立团队负责人。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学术、教学专长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当。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优化团队人员结构,确定团队内部每位指导教师的主攻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对于团队建设急需的研究方向或技术力量,则通过内部物色、主动参与和领导动员等方式加入到创新教学团队。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打造出一支专业面宽、职称学历层次合理、年龄结构适中、配合密切、形成高效率高情商的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教学团队。

2、设定教学团队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设定有效的数学建模竞赛教学团队目标是保障团队教学效果的首要保证。在团队目标建设中,必须具有长远发展规划和中短期建设目标以及特定学年和学期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并注意在工作中为教学团队设置不同层次的挑战性目标。在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方面,应对不同教师制定不同任务和发展目标,以确保教师发展的分类分层推进,以有效激发并保护教师的教学热情。

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增强团队驱动力。当团队处于竞争环境时,其创造力和潜力才能得到激发。外部压力的存在,能够加强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意识,使团队的凝聚力得到相应提升。

完善团队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制定出一整套关于竞赛培训、辅导、竞赛带队、团队研讨、外出调研、交流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实施公平竞争、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点采用项目化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依据项目难易程度,有时还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常用的其它教学方法有实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师生互动法等等。

(1)实例分析法:如在讲200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NBA的赛程分析时,引入循环应用的实训项目。

(2)分组讨论法:各项目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各小组之间讨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3)启发引导法:对于有一定理论和操作基础的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三维绘图,由于前期已经学维绘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因此,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操作相关函数。

(4)师生互动法:实训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实验相关问题,做好总结归纳,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研究、加强团队科研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教学团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竞赛指导方法研究、竞赛赛题研究、竞赛论文写作研究、软件编程研究等,全面提升团队指导教师的水平。同时以竞赛创新教学团队为基础,有计划的加强团队内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组织教师申报数学建模各级科研课题。数学建模竞赛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数学建模竞赛水平的提高。

5、加强竞赛指导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数学建模竞赛教学团队要加强竞赛指导,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引入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提起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科学实践的兴趣,扩大参与面,营造数学建模的活动与竞赛的氛围,真正地实现教学与竞赛实战的互动。另外,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目前我校数学建模技能竞赛主要依托于“二大竞赛”: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学校的数学建模技能运动会。

二、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

通过实践检验,我们认为这种高职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教学团队一种有效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团队,能够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数学建模学习有挫败感和厌倦感的学生明显下降。从整体上看学生正在重新产生对数学建模学习动力和热情。第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加强,主要体现在用数学建模的知识点查阅和对知识点进行求解的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第三,教学团队的合作能力明显加强。由最开始的配合生涩,到目前的团队配合游刃有余,教师获得了团队合作的亲身经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另外,我们教学团队还申请了厅局级数学建模课题两项、校级数学建模课题两项和数学建模网站一项,更重要是我们所指导的学生在参加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两项全国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两项省二等奖和两项省三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芝,兰红,杨书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41-43

[2]解玉鹏.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8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篇9

关键词 科研团队 团队网站 运维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6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LIANG Chao[1][2], RUAN Weijian[1][2], YAO Lei[1][2], HUANG Bingyue[1][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ultimedia Software,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it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advocacy platform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Compared to individual scholars site research team site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am as the ma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t has a wide coverage, timeliness and reliability of stro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xperience in building personal Web site does not fully meet the research team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need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the research team of siting practic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eam focused on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sites, and thus brought the unique needs of team sites on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eam websit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正逐步从早期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自由探索转变为以国家战略为目标的协同攻关。在此背景下,科研团队由于方向性强、互补性高和覆盖面广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下最为普遍的一种科研组织方式和工作形态。

作为一种高效的工作聚合形式,科研团队最重要的一项职能体现在对外的宣传与交流。一方面,通过及时地向外界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可以有效提升科研团队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来相互促进,最终推动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相比于传统的学术论文和会议,基于网络的对外宣传与交流方式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点而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深远的学术影响。同时,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表现手段,科研团队可以将专业性的科研工作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学生报考,而且还可以面向公众社会进行科普宣传,一举两得。

目前,已经有许多文献在讨论学者个人网站的构建方法,但是极少从科研团队的角度来探讨网站的运维与管理经验。相比于个人网站,团队网站由于人员构成复杂、目标任务多样等特点,因而在网站运维和管理上更具挑战性。这种差异使得传统个人网站的建设方法不再满足于科研团队网站运维与管理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梳理科研团队网站与个人网站在定位、目标和功能上的差异,理清科研团队网站在运维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问题,然后结合笔者的实际建站经验,给出我们的经验与建议。

1 科研团队网站

1.1 科研团队与科研团队网站

科研团队是一种有效的科研人力资源组织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以科研人员为主而组成的群体。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科研团队决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科研团队强调:一、目标共享。即所有成员应该围绕共同的学术目标来开展工作;二、优势互补。这要求团队成员在专业和分工上要有所区分和各自侧重,避免同质化研究;三、团队协作。科研团队中的成员彼此之间要能够相互依赖、彼此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四、文化认同。即团队成员要真正认可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接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并愿意身体力行地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基于上述讨论,科研团队网站与学者个人网站在目标定位、信息内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构建、运维和管理科研团队网站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1.2 科研团队网站的特点

如前所述,科研团队不是个体科研人员的机械聚合,而是围绕共同科研目标而彼此协助、相互支持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差别的存在,使得科研团队网站相比于学者个人网站在目标定位、信息内容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对象定位在团队。科研团队网站与学者个人网站的首要差异体现在两者的目标定位上。前者旨在通过对团队整体的宣传与展示,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团队,培养青年人才巩固团队,稳定拔尖人才带动团队,最终的目标是促进整个科研团队良性发展,提升团队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后者旨在通过对个体的介绍与展示,向外界展示学者个人的学术背景和科研实力,从而增进外部对个人的了解。

(2)内容服务于发展。发展是科研团队永恒的主题。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普遍工作模式,科研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吸引、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稳定。这种多角色的定位使得科研团队网站在内容上要承载着比一般个人网站更多的职能和要求。落脚到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体现在各种功能化的栏目,如团队的人员构成、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和应用、团队的集体活动等。

(3)质量依赖以管理。相比于学者个人网站,科研团队网站由于定位高、内容多等特点,往往需要一支专门的运维和管理队伍来保证整个团队网站的顺利运行。此时,网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团队网站运行状况的好坏。为此,一个好的科研团队网站首先要保证网站信息的真实可靠。传递的信息和观点代表了整个团队的集体共识;其次要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有效。能够将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及时、准确地向外界进行展示;最后要保证网站信息的顺利传达。使得所有希望了解到相关信息的用户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正常地访问和获取相关信息与资源。

2 科研团队网站管理

科研团队网站的质量直接依赖于管理团队的水平。按照管理团队的分工,其关键成员包括内容审校、栏目采编和网站编辑等,所涉及的核心事务包括信息和日常运维两个方面。

2.1 人员分工

(1)内容审校。内容审校负责对整个网站信息内容的审核和。具体工作包括:审核、确定各栏目的样式布局,审核、修改拟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审核、确定信息的时间和方式等。考虑到内容把关的重要性,内容编审的角色一般由科研团队老师或者高年级学生担任。

(2)栏目采编。栏目采编负责具体栏目内容的撰写和编辑。具体工作包括:收集本栏目最新动态,组织内容撰写,按照编审和编辑要求进行修改等。在科研团队范围内,建议挑选专业性强且文字功底好的同学长期担任固定栏目的采编。

(3)网站编辑。网站编辑负责将采编撰写且编审确认过的信息及时到网站上。具体工作包括:定期地更新人员变动、项目进展和情况,不定期地更新学术交流、竞赛获奖、团队活动信息等。虽然网站编辑不负责具体内容的撰写和审核,但是需要在信息时对信息形式做最后的把关,例如审查文章的字体、字号、颜色是否规范、统一,检查网页中的超链接是否准确、有效等。考虑到跨平台跨浏览器的支持,网站编辑最好能够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知识与技术,因此建议挑选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来担任。

2.2 制度

信息是网站运行最为重要的工作,涵盖了信息从采集、编写,再到审核、修改,乃至最终上线、存档的全过程。为了满足学术交流和工作宣传的需要,科研团队网站的信息选取、处理和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1)采集和编写。采集和编写是科研团队信息来源的基础。一般而言,科研团队信息会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在科研团队网站上进行,这就要求栏目采编人员能够对信息素材进行筛选。从学术交流和工作宣传的角度出发,科研团队网站的信息素材主要来源于项目进展,论文成果,竞赛获奖,人员变动,访问交流和资料更新等方面。

(2)审核和修改。审核和修改是科研团队信息处理的重点。由于栏目采编人员的经验、能力等关系,消息报道的准确性可能会存在问题,因此内容编审的核查就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内容编审在拿到栏目采编所提交的报道草稿后,要给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反馈给相应的栏目采编;当栏目采编收到内容编审的反馈后,要尽快依据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重新提交审核,以便最终及时消息。

(3)更新和存档。更新和存档是科研团队信息的结果。由于科研团队包括了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因此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开展。为了及时地反映科研团队的最近进展,科研团队网站需要尽可能及时地进行信息与状态更新。具体而言,对于即时性事件或者临时性活动,如论文录用、交流访问等,可以在事件发生后就做报道,保证事件的时效性;对于长期的周期性工作,如组会报告,人员变更,论文专利成果等,可以在每个月或者年的固定时间进行统计更新,从而保证信息统计的完整性。

3 结语

本文首先给出了科研团队网站的定义,然后分析了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在目标定位、信息内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独特要求。针对科研团队网站的这些特点,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建站与管理经验,提出了面向科研团队网站的管理和运维方法,内容涉及人员分工和制度等方面。期望通过本文的讨论,为需要搭建科研团队网站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03114);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20130141120024)

参考文献

[1] 黄春华,田珍.基于WEB的教师个人网站的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3(4):18-20.

[2] 陈静.基于开源软件构建教师个人网站的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30-30.

[3] 马文学.网站的维护与安全性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206-207.

[4] 钟文建.浅析网站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314-317.

篇10

关键词:本科 市场营销 专业建设 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2-01

1 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确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类型相对划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根据培养人才类型确立具有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组织。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学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判断能力及决策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概况,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特点,所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构成,所学习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的特色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的条件,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条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毕业后的深造方向,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分析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最终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基础扎实、专业面宽;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分析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具有良好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开拓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营销领域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成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风严谨、教风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团队职称结构层次较高。高级职称比例相对稳定,中级职称比例逐年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其余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团队成员的年龄实现老、中、青的合理配置,梯层式结构显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应依据发展需要,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完成更多高水平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访问学习,到国内知名大企业实习,实现教师百分之百具有企业实践经历。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参加各种市场营销相关的教学研究会议。了解专业现状和动态,实时跟踪专业前沿,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3 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科学管理、重点培养。

3.1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教师学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可以完成在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将学科中的最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3.2 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和管理

实施以老带新制度,在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材编写、教案制作、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

3.3 定期进行团队内青年教师的研讨与交流,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民主、宽松的团队氛围和学术氛围,提高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支持青年教师独立申报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以科研促进教学

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课题、出版高水平著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

3.5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为青年教师开阔视野,了解前沿学术动向、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供平台,使整个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水平能够稳定在市场营销学术领域的前列。

4 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4.1 课程体系建设

形成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特色,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以《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与案例》等课程为龙头,主要涵盖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企业管理》、《品牌管理学》、《广告学》、《企业形象设计》、《国际市场营销》、《零售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服务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核心专业课程。

4.2 专业教材建设

以精品教材为重点,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加大对重要专业课建设的投入,采取措施提升课程教材建设质量。定期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论证,每两年完成一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已有教材。尽量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市场营销专业优秀教材,或者各高等院校自己组织编写的优秀教材,或者译成中文的国外知名大学使用的优秀教材。

4.3 实验与实践教学

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实验与实践等应用型课程。让学生全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中,通过营销专业软件的开发,开设企业经营模拟和营销沙盘模拟实践性课程。高校还应与企业合作建设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百分之百使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视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率,有效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营销领域知识动态。充分运用快捷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辅导和学习的互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全部在教学中应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有机互补。加大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营销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鸿飞.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孟韬.市场营销策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鸿.营销策划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海.营销策划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孟韬,等.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叶万春.营销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