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3: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篇1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篇2

突出一个特色,实现德育花开满园

以“与智慧相伴,与科技同行”为核心理念的“科技教育”是高都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省级课题《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开发了科技系列校本课程,内容有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实验、科技小论文、科学家故事等,把德育融入科技校本课程之中。例如,学校的无线电测向项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同伴之间的合作;在全省无线电竞赛中,队员们在山地里团结奋进、共同克服困难;在科技种植园里,同学们懂得了“粒粒皆辛苦”,也懂得了国家的进步和强盛需要不断创新的道理;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小考察、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树立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世界观,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教育”让学生从内心到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德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经过几年的发展,“科技教育”已经成为高都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学校寓德育于科技实践之中,开辟了德育工作新途径,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营造一种文化,创设校本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催生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深厚土壤。学校制定了《临沂高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

学校在理念文化建设、视觉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幽雅的校园环境、生动有趣的科技廊道文化、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多彩的学生生活文化、高雅的艺术体育情趣,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精心打造“心育文化墙”“科技文化教育墙”。教学楼的宣传标语、走廊的名人名言,让墙体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珍惜光阴、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少年宫的廊道充满科技文化气息,并且贴近学生实际,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特色,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科技的力量。学校的“墙文化”让师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渗透于心,化为品质与行动。

让每一棵树都会传情。学校种有多种花木,过去,不仅是学生,即便是老师对它们也不甚了解,关爱不够。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上网查资料,整理出这些花木的科属、名称、习性、用途等相关信息,增加学生对花木的了解,也培养了对花木的感情,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的每一棵树成为每一个班全体学生的“感恩树”“心愿树”,“树文化”成为校园又一道新风景。

搭建一套平台,开展校本德育活动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德育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种动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去经历。学校不失时机地利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开展德育活动,利用班队会、教师例会、升旗仪式等大型集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检验。例如,学校开展了“文明礼貌月”“网上祭英烈”“首个烈士纪念日”“向国旗敬礼签名”“感恩母亲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效果显著。

每年的科技节,学校组织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科技手抄报、科幻画、科技研究论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创造等学生所喜欢的科技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了科普活动平台。学校开展的“鸡蛋撞地球”“纸质结构承重”“科幻画”“科技模型”“科技制作”“科技小论文”“纸飞机滞空时间”等科技竞赛活动,提高了队员的动手能力,开发了队员的科技智力,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成长;学校还开展了《无线电初步知识讲座》《电子入门知识讲座》等专题讲座10余次,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科技的魔力,了解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重大影响,唤醒了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另外,学校引导学生阅读科技类的书籍和报刊,读书的过程就像同许多品德高尚的科学家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使自己的语言、行为和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这些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3

一、整合课程内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

科技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与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知识方面更加注重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而将科学课程与科技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学内容,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围绕“认识学校里的植物”这个主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读物,了解学校里的一些花草树木。例如:观察小草是怎么成长的,来设计小草成长记录卡,然后报告研究的成果。或者成立“科学植树小队”,开展“一队植一棵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习植树的方法,并设计研究的问题和活动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开展制作叶贴画等系列体验活动。并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开展给树木除草、浇水,以及设计广告语、制作环保宣传小报等活动。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

二、挖掘乡土资源,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课外活动,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资源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几项学生感兴趣的、适合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开辟种植基地,搭建科技实践平台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教学“植物”单元时,在科学老师引领下,各班同学纷纷认领小树,与树为友,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定期观察植物。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劳动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他常识,平时还经常不定期地为植物松土、捉虫、剪枝等。在种植、管理、观察中掌握各种花木的生长特点及管理技术,并懂得养花、种树能美化环境、美化家园。通过参加种植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在自家小院种植花卉、果树,从小积累劳动经验。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像朋友似地精心养护花草,花草才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你,从而激发起学生精心养护花草的欲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劳动最光荣”观念的理解。

2.开展“小科学家”社团活动,搭建探究舞台

课堂是个小空间,生活才是大舞台。我们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带领学生把科学实践活动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究、体验生活、学用结合、服务生活。

我校为了全面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展了“小科学家”社团活动,科技小论文小组、小发明小组、科技实践小队等。利用每周四中午休息时间,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团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喜欢的科技探究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无处不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结合少先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意识

少先队活动以课外、校外为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同样具有开放性。

1.主题比赛,全员参与

每年一次的科技节系列活动,如,科技实践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每年一个主题。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比赛,全员参与。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的“科学小能人”比赛也是全员参与的一次大型的主题活动,这些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上街宣传,体验快乐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积极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活动的同时,又做到了利用学校的文化优势,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学到的节能减排知识,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体验到处处有科学的魅力。

3.展示成果,品尝成功

为了展示同学们的时间活动成果,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成果展示,引发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分享大家的活动成果。让学生根据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和活动心得写成小论文,结合信息技术课,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比赛,在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科技实践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课内外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些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相信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万兴,韦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与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5.

[2]陈绍奎,傅喜明.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南.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2.

篇4

一、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论文,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设计“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投骰子、抽纸牌、跳绳、拍皮球、猜拳”等自选活动,利用这一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注意搜集数学信息,用数与形来描述数学事实,汇报活动情况。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本质、算理、思路、操作过程、特征等知识,开拓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小论文。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小学数学论文,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这样,不但丰富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而且对性质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说计算算理

加强计算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教学:38+24=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讨论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个位上8加4得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过口述算理小学数学论文,学生能准确进行计算,掌握两位数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3、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小论文。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5、说几何特征

几何形体的学习重在说其特征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出示圆柱模型及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出一个圆柱体的形状,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说出圆柱体的特征。上下底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侧面,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能得到“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的教学过程中。

三、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篇5

【摘要】:科学教学是探索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都十分肤浅,如果强加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在新课改下、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扮演理想的角色,应该扮演兴趣火把的点燃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幽默亲密的知心者、发明创造的引领者。只有让他们亲手实验,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弄懂自己所想知道的事情,让他们乐意去做,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起来就会轻松愉快,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的点燃者 情景的创设者 活动的促进者 亲密的知心者 发明的引领者

我们的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的扮演应该要引领学生大胆地对科学现象猜测、猜想、思考,并且又要脚踏实地的去指导学生进行严谨的、反复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经历失败与成功,成功与失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探究中进行问题的验证,学会反思、分析、总结,认真地写好实验记录报告,掌握科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与实践中去。下面谈谈如何扮演新课改下科学教师重要角色。

一、兴趣火把的点燃者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始于好奇”(阿西莫夫语)“好奇”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科学实验活动的成功,就要先让学生对实验活动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我要实验”,“真想试一试”,“好想过把隐”。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先用温度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温度计里面的液柱会随着温度的高低而上升或下降感到惊奇、疑惑、急于去研究、探究其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魔术导入法,将紫甘蓝水喷洒在白色纸花上,让白纸花变成红色,让白纸叶变成蓝色,经过二次喷洒后,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为什么白纸花会变鲜艳的花朵?同一壶水中为什么能喷出红色与蓝色?以此来诱导学生向往奥秘神奇和知识无穷的科学王国,激发起学生下一步实验,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爱,科学活动有味、有趣、有劲。从而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境界:“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所以教师应该是兴趣火把的点燃者。

二、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先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了某些问题,学习和掌握了某些知识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思考、讨论、实践。

如在教学《小灯泡亮起来》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到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并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后,再提出了:“电灯是怎样亮起来的?”“电池在哪里?”再如《桥的研究》,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千姿百态、拱形、圆顶形、球形、薄壳形、波纹形基础上,再提出了:“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哪些地方要抵制压力?哪些地方要增强拉力?学生就会深层次地去探究。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去解决问题。最好把问题引导到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挑战、碰撞,碰撞得越激烈,问题的研究就越深入。最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又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因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三、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刘默耕老先生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没有“经历”、“探求意义”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在搞科学实验。实验活动要多一点探求,多一点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只提供几张连接图,学生准备电池、小灯泡、导线。接着进行分组操作,看哪组采用连接的方法多,让小灯泡先亮起来。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连接设计,合作操作,结果有的组方法多多,效果很好。

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采用分工负责,从设计员、操作员、观察员到记录员。在每次的实验活动中进行角色的轮换,相互合作,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与快乐,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四、幽默亲密的知心者

幽默可以使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信任感、真诚心,让学生轻松快乐,来帮助学生不断地变未知为已知,变不懂为懂,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杠杆的研究》一课时,我首先抛出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看法,大家认为不可能,因为没有这么长的棒,我说与孙悟空商量借根金箍棒,可能行吧!这时有学生也幽默地说:“行!我仿佛感觉到地球正在抖动了。”这下子将科学家与神话连在了一起,将两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地连在了一起,让他们合作起来,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想象。如此幽默的导入,学生兴致盎然,其乐融融。如果教师让“科学” 幽默一点,更易激发学生探索乐趣、创新乐趣;如果让幽默更科学一点,那么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更高一点。所以教师应该是幽默亲密的知心者。

五、发明创造的引领者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学校创新教育发展、促进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发明创新能力、造就发明创意之星,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香港发明协会、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湖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共同举办“第3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创新伴我成长!(何继善院士题词)

二、大赛宗旨

以专业权威办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盛会

三、评审顾问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著名发明家)

张景丰(香港发明协会会长)

四、大赛内容

㈠学生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分为A发明作品、B创意设计、C科幻画)

2.现场创意制作(分为创意七巧板、创意机器人、创意纸飞机)

㈡教师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含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

2.创新教育论文

五、大赛特点

1.免费参赛。所有参赛者免收参赛费和作品评审费。

2.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以严谨合理的赛制和严肃规范的评选方式,公平公正树立大赛权威;以开放包容态度,办发明创新爱好者自己的科技节。

3.促进成果转化。以促进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搭建纸媒、网络、会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对接企业和投资公司,推动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

4.推荐上电视节目。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推荐获奖选手上电视节目,打造草根发明创意明星。

5.推选参加国际发明展。推选优秀获奖项目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和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让校园优秀发明项目走向国际大赛和顶级发明展览交易舞台。

六、奖项设置

奖项分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

1.发明创新作品评选: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中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30%、20%,小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40%、40%、20%。

2.现场创意制作竞赛:分类别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现场参赛人数的10%、20%、30%。

3.教师组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发明创新作品、创新教育论文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

4.单项奖:设最佳人气奖和企业专项奖(由企业赞助命名)。

5.团体奖:设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称号奖。

6.辅导老师奖:设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

七、参赛对象和作品申报

1.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免费参赛。

2.作品申报统一用电子版,按要求发送到专用邮箱,不单独接收纸质文件。

八、活动时间

1.作品及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审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复评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国总决赛日期:11月中旬(内容含发明创新作品终评、获奖作品展示交流交易会、现场创意制作竞赛、颁奖晚会、全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等)

九、联系方式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

大赛活动官网:,QQ群:276748993

组委会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咨询电话: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

篇7

【关键词】学案 课程改革 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60-02

一 引言

学案导学产生于一线教师的实践。2000年前后,一些高中毕业班教师为了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自发编制了学案。2003年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因学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相一致,从而逐渐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

目前,学案导学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教育的区域特点、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学生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以及学案导学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导致学案导学操作不当,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引导过度,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此,本文对学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学案导学的发展情况,总结学案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进学案导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 研究样本与方法

1.研究样本

本文先对中国知网中2002年~2012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搜索到文章272篇,其中核心期刊39篇,筛选掉研究对象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期刊6篇,共33篇;在优秀硕博论文中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搜索到文章477篇,剔除非基础教育的学位论文后,共28篇。最后,对符合条件的33篇期刊论文和28篇学位论文分析整理。

2.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三 学案导学述评

1.学案导学的理论研究

围绕“学案导学”这一中心,从以下几个视角对现阶段的文献梳理,以弄清目前学案导学的研究背景。

第一,辩证思维观。蒋惠英在其硕士论文“学案导学法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案导学中,教师是外部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意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的“教”就会因缺少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第二,人本主义学生观。詹明静在“基于全人类教育观的学案导学教学法”中指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促进思维的活跃、个性的弘扬。民主、平等的导学环境是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起的心理学派,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人。教学活动应该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第三,双主教学观。学案导学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双主模式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过程见图1。

第四,新课程改革观。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案是基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理念,是师生共同参与并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或一系列学习事件的综合。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提示、学习设计、考题例析、探索实践、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学案导学有多种做法,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在课前自学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2)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3)精讲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4)练习巩固。学生做学案提供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从数量和内容两方面对学案导学的文献进行了整理。

第一,文献数量。从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到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对“学案导学”的研究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说明“学案导学”仍然是一个教学热点。

第二,文献内容。从文献整体上来看,笔者发现这些学术论文总体反应的是“学案导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实践应用以及认识,如井婕妤的“生物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的探索”、刘宝团的“学案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导学”大多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等学科中,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几乎为零。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学科性质以及应试教育现状决定的。

还发现没有将“学案导学”应用于小学课堂中,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此阶段的课堂中应用“学案导学”。

虽然关于“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已有很多,但教师对其的认识还很肤浅,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教学内容的习题化,最终使学案成了习题集,学生的负担越发加重;还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的目的是为减轻教师负担。

通过阅读分析文献知道,学案的设计原则有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梯度化等,所谓梯度化应该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学案的目标设置中、习题的设置中等有所体现,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觉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但笔者在仔细阅读了大量文献后,也未发现能够很好体现梯度化(分层)的教学实践案例。因此,这是“学案导学”的一个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最后,教师设计的学案应该能够体现地区特点,发达地区学校的学案设计应更能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案设计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养成等;能够体现学科特点,语文学案的设计注重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数学学案的设计偏向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再者也应随不同阶段内容学案有所变化;能够体现课型特点,新授课的学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练习课的学案就偏重于学生对内容的应用等;能够体现年级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这就要求学案中包括趣味性强的活动,吸引学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学案中复习、预习的部分逐渐让学生自己课前解决。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精讲、多练、严查的课堂教学原则。

四 总结与建议

1.总结

总之,学案导学可以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既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创了教师擅长教学、学生擅长学习的局面,最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读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刻明确“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含义。

第二,小学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及认知特点方面的内容,从而解决小学阶段不使用学案教学的现状。

第三,编制学案时,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开展高效学习。正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第四,在学案的反思评价过程中,学校应营造一种没有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使教师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互帮互助,取得最大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润生.对学案导学的批判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2]张荣华.学案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操作程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3]王晓莉.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赣榆县青口二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数学 习惯培养 主动质疑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但是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听讲不认真,不敢提问题;有些学生做题时不审题,也不善于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如果让这些坏习惯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深入研究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课、读书、验算、自习、预习、书写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提出问题的习惯。

4.合作探究的习惯。

5.阅读课本的习惯。

6.认真审题的习惯。

7.认真作业的习惯。

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形成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2.实施阶段:(1)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项目;(3)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争取家长的支持;(4)通过预定的课题要求和实施策略实施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总结阶段:(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2)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二)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总结法等方法

(三)措施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期待进步。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必要的监督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消除懒惰心理。建立起课代表领导的数学组长负责的双层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作业和复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可根据这些步骤的落实情况即时调整课堂,并可实施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自申报课题后,数学教师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的分阶段性,特别设立了低、中年级的研究,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中年级由成丕林、修嵘嵘、刘艳芳负责,低年级由周彩霞、杨宗兴、贺贤波负责。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篇9

一、立足课堂,用足课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立足课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学得灵活,学得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亲历了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了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形成和谐的课堂文化。

2.用足课本,用好课本,合理运用历史的足迹来分析、传承数学文化,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内容蕴含的文化意义充分地揭示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才能避免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如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中就有介绍了中外数学发展的历史,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成就、方法等内容,让学生在 “昨天的数学家故事”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二、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从小课堂“教室”迈向大课堂“生活”,在彰显教师智慧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智慧。教学中可通过个性化作业练习,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1.主题性作业。以五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的主题作业:路边的停车位都有哪些形状?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停车位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究竟有什么道理。通过调查、查阅资料,学生运用画图、文字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停车位形状不同的理由,撰写出立题新颖的数学研究性论文,他们的写作、反思、概括能力得到了综合的提升。

2.拓展性作业。以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中“你知道吗?”为例,我设计了一份拓展性作业。(1)质疑:课本中“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究竟对不对呢?(2)探究:让学生经历举例、探索、下结论、验证、质疑、新结论的过程,其中包含学法指导、知识锦囊。再如,四年级下册“升与毫升――美妙的琴杯”一课后,安排学生课上进行选题、分工、方案的交流,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在第二节上进行成果汇报。

3.反思性作业。低年级“语绘数学”实践园,中年级“数学板块”反思园,高年级“数学思考”集错园,使每个阶段学生在数学学力方面有所提升。如四年级下册教学时,当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进一步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以后,设计了“走进图形世界”的反思作业。这就是关联知识结构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点移动后形成线,线移动后形成面,面移动形成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开发资源,拓宽渠道,构建智趣省思文化

1.构建六个板块的虚拟网络校本教材,其中活动瞬间――记录了学生课间的数学游戏,课间的学习互助小组,数学周的精彩画面等。学法指导――以“教你一招”的方式,通过教师习题、错例分析,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最优的解题策略,将易错点、难点、重点逐一突破。智力冲浪――编制了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综合题、提高题、聪明题。数学乐园――教材进度配套的计算卡,学生的问题库、反思作业、实践作业、数学小报等个性化的作业。成果展示――学生发表的数学小论文、数学小发明、优秀作业等。资料链接――制作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数学绘本、数学故事及视频、数学游戏等。同时开通了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班级QQ群,各类适合本班学习的数学资料,给学生搭建了立体的学习资源网,拓宽了学习的渠道,构建了家校一体的学习网络。

2.开辟有数学“味”的楼梯间、教室墙文化,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面向低年级以数字变变变为背景,数学游戏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年级以数学符号为背景,学生作品和活动掠影为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高年级以数学家学术成就为背景,古老的数独等游戏为内容,激起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总之,让墙壁“说话”,是一幅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首“无声的诗”,其情深意切,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切实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3.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数学世界是多姿多彩、增智增趣的。每个学期会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数学活动周(日)实践活动,一年级抓一抓、数一数豆子,体会数。二年级七巧板拼图比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带着孩子在操场上走,体验千米,结合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建立孩子对高度、长度的认识。诸如此类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无声中体会数学,积淀数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自由;整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8-05

课程改革如何把国家意志、专家思想和顶层设计最终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中,是确保课改成功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教师,尤其是名优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各地、各校都花大力气,把全力打造名优教师队伍当作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实践。

针对区域实际,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跨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区域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跨学科骨干教师共同体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1]它的开放性如同普照大地的太阳一样给了我们无穷力量:它打通了学科、学段、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有助于教师深度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专业自由中实现整体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引领每一位成员进入一片片新的天地,帮助大家从一个相对单一的专业领域走出来,走进一片更为高远和广阔的天地。

一、倾听式研修: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

(一)读书,唤醒一双智慧的耳朵

1.跨学科阅读,探寻梦想融会贯通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倡跨学科阅读教育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当阅读突破功利、跨越学科之后,阅读的数量不仅仅是增加存量,它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专业视野。跨学科阅读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所有的学科,却又能跳出学科的框限,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学科中发现独特的思维模式,并进行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2.跨学科分享,传递温暖丰富人生

从畅谈“同读一本书”的体会,到“我读我荐”,工作室阅读活动注重的是合作和分享。大家在跨学科的阅读中寻找共同的教育节点,借助多种方式,如读书会、博客、微信、QQ群等平台进行跨学科的分享。多样的表达方式、多角度的交流丰富着每个共同体成员的阅读视角。大家共享读书之乐,自我教育,也互相教育着;自我提升,也共同提升着。

(二)课堂,发现一束生长的光亮

1.跨学科视野,于无声中渗透

工作室主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用跨学科的视野,努力把教育理念贯穿、渗透、结合在自己所任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寻找学科与教育的结合点,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发掘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跨学段相生,寓教育于多彩活动

这个别样的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一手”,将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将学段之间的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如小学邀请幼儿园教师杨蓉给他们讲有趣的绘本故事,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又如任教高中化学的赖军老师,在高中组织了环保社团,开展丰富的环保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受邀到开发区的初中和小学开展“我是小小科学家”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生根。参与的老师也从中接受了他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并能联系生活,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跨学科眼光,发掘学生无限潜能

作为教师,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沙粒里发现金子,能将钻石精心雕琢放射出光芒?工作室成员相互交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现并引导有潜能的学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如原本教过中学体育,现在又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仇小进老师,利用他的专业眼光,在不同学段分别开展社团活动,在幼儿园开办“我游戏,我快乐”社团;在小学组织“与球交个朋友”的社团;在中学举办“让武术精神放光彩”的社团。不同年段的不同社团,让他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培养出了有特长的学生。

(三)活动,练就一对隐形的翅膀

为促进工作室成员了解彼此特点,优势互补,并以工作室成员为核心,激发全区教师共生共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师德演讲:爱的光芒播撒心田

我们面对的学生,蓬勃着朝气和希望、充满着暖意与爱意,与他们相处的日子是多么美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如何能挽住这匆匆流逝的岁月,让美好不再尘封于自己的记忆,或者消散于风中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教育随笔并以演讲的方式激情表达。工作室在全区开展了“牵起学生的手一起走”“我愿是学生的幸运星”等演讲活动,掀起了一股师爱的旋风,让许多一线教师体会到教育人生的价值,更让一线老师们从这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小故事中体会到爱的智慧、领略到爱的艺术。

2.沙龙研讨:教书育人的才情碰撞

著名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科学根源于交谈。教师成长也需要交谈。“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社区,鼓励各种意见和看法的自由表达。

我们定期围绕某个主题举办成长沙龙。因为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们坐在一起,侃侃而谈,教育的智慧就这样不经意地流淌出来。有时一个人很久才能想明白的道理,通过沙龙活动,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在沙龙研讨活动中,大家既增进了感情,又增长了知识。

3.讲座引领:实现个体间的有效融合

在开发区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开放的区域环境中,每个教师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体烙印,对教育工作的个体理解隐藏在内心深处,常常会带来沟通的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工作室每个成员个体能量的放大,带动全区教师在教育方面实实在在地快速成长,讲座引领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专家引领。或观看专家的讲座录像,如由广东省教育学院李季教授主讲的《叙事教育——拨动“情弦”的教育艺术》、南师大教授高德胜主讲的《道德教育的二十个细节》等;或聘请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区教研员等作专题报告;工作室主持人季春华开设了《今天我们怎样开发自己》的专题讲座。

二是同伴互助。工作室成员中谁的思考成熟了,就会不定期地举办理论讲座。如成员李小琴和严亚雄两位老师就面向全区开设专题讲座,参加活动的不仅有来自区内各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还有慕名而来的开发区其他七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二、聚焦式发展:寻找个人成长的生发点

(一)个人自评报告,认清自己高点定位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自我认识和分析是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工作室邀请南通市名师导师团为每个成员一一“把脉会诊”,拥有了专业成长的生命自觉,正确剖析了自身优劣,每个成员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用更高的目标来引领和调整自己,教育人生再次拥有了更远大的努力航标,大家在规划中放飞着自己的梦想。

(二)论文互评互批,携手进步共同前行

工作室成员借助自身的跨学科特点,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反观他人的文字,真正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活动中,我们将论文初稿上传至QQ群空间,每次安排好主评和辅评人,大家围桌而坐,针对各自论文展开了轻松、自由、热烈的研讨,其间有论点的纷争,有思维的碰撞,更有经验的分享。在点评过程中,组员们针对论文特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点评,既肯定成功之处,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互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时是主持人对每个人的文章进行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修改意见。有时成员中一人批多人的文章,有时是多人批一人的文章,有时是一人批一人的文章。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有效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育人理念。

(三)博客研讨交流,群体互动沟通无限

博客交流平台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让沟通无限,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共享智慧,有效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了自己的心灵感触和自我生命质量。

工作室成立初期,我们倡导每个老师都能建立自己的博客,为共同成长提供另一个研究交流的场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我们将每天上课、读书、管理班级的心得、收获及时上传,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教育思想和方法,大家在这种敞开的方式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相互促进着、提高着。如李小琴老师撰写的博文《孩子,你们是我眼中的奇迹》、严亚雄老师撰写的《就这样把他们丢下》等博文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四)精品课例打造,潜心课堂播撒希望

只有潜心课堂研究,将自己的爱与激情、坚持和聪颖投入到课堂中,才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根据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我们通过课堂研讨、主题观摩、有重点地议课等形式,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评价等方面潜心研磨和打造每个成员的精品课例。集体智慧的聚拢,让大家在融合中历练着、提高着。到目前为止,每位成员都整理出了1—2节有着鲜明特色的精品课例。

三、整体性反思,形成团队建设的核聚变反应

大家知道,同样的碳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可能会形成两种价值天差地别的物质,即坚硬闪亮的钻石或柔软漆黑的石墨。团队建设,也是如此。

(一)头脑风暴:转变思考方式

想起拿破仑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但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是啊,居高才能望远,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变得聪明起来、温馨起来,我们聆听,我们交流,我们碰撞,我们集思广益,我们相互启迪,在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集体反思中,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慢慢得到改变,教育理念就这样慢慢走向正确的方向,融合在彼此的言行中,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变。

如我们就“为什么上课时间总是不够用”进行集体反思时,大家最终一致认为是我们对孩子的不放心导致。而这样的“不放心”将会培养出一批只会听讲不会思考的人,于是我们共同反思,从不同角度寻求改变的策略;针对开发区外来务工子女多的问题,我们开展头脑风暴式的集体反思,大家或介绍自己的处理经验,或提出讨论话题,大家群策群力进行教育商讨,最终达成共识:要付出更多关爱,要给予更多赏识,要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再比如针对近几年中学、大学在校生自杀事件频频,我们认真反思,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已经教会了他们什么……一次次反思讨论中,带来了思考方式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因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我们明白了,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柔性碰撞:提升团队品质

一个团队的品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它却可以决定团队的发展方向,当我们的视角从硬性规定转向柔性碰撞,当信息化触角延伸到共同体建设的各个领域,我们看到大家的交流正从单向走向多维,工作室成员的交流正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随性走向透明和可控。[2]

工作室确立了共同愿景:太阳比灯照得远——在专业自由中实现整体性发展。我们还明确了个人发展目标,认为卓越的教师应该是:区域学生发展的责任者、区域教师发展的同行者、区域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区域教育发展的促进者、教育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同时,我们还确立了团队发展目标,认为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全体成员经验分享的组织、教师发展连续支撑的系统、团队成员知识再生的土壤、催生孵化名优教师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共同体的文化应该是:共享、共融、共生,共同体应有民主的氛围、倾听的姿态、合作的情怀,共同体得倾听他者声音,促进自我发展,应答学生成长。

如今,聆听窗外声音、袒露彼此心声、柔流碰撞已成为工作室成员之间群体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也成了跨学科教研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家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相互启迪、互相融合,不断超越原有的思想,团队品质得以更好地提升;与此同时,优秀的团队品质,也唤醒了工作室成员的生命潜能,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大家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着。

(三)深度融合:凸显课程意识

“跨学科”的特殊就在于其鲜明的动词形态“跨”。“跨”意味着一种交流、对话和融合,我们在探寻学科本质的同时更要充分理解学科的内涵,进行学科与学科的立体交叉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有效凸显课程意识。[3]

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知识其实都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知识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多种知识的支撑。因此,工作室提出要突破学科本位,以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努力促进知识的交融与渗透,从而向跨学科能力过渡。

工作室着眼于知识的综合化,将大家带入一个全新的境地。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在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不过分强调自己所属学科的特殊性,在遵循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多层次辐射:让太阳的光亮照得更远

(一)保持前瞻目光,倾心打造第一梯队

工作室第一梯队成员都是来自本区各个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成员最低荣誉称号为“区骨干教师”。我们认为名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较长的培养过程。三年来,大家通力合作,致力于工作室的发展,为自身发展和全区教师发展而努力着。我们以工作室为主要依托,每两周进行一次在场活动,同时,我们还建立工作室博客小组,不仅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使不同学校的教师有定期交流的固定平台,为全区教师解疑释难,引领全区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发挥了第一梯队的辐射作用。此外,工作室教学、教研成果还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公开教学、专题讲座、拍摄专题片、现场指导等形式向全区各中小学校辐射、示范,引领全区课堂教学。

其实,早在成立之初我们就把“辐射全区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全体第一梯队成员的共识,同时制定了梯队建设的具体方法,要求梯队成员要对照自己的职责认真履行。每学年,工作室会根据考核目标,要求成员提交相关材料,接受考核。到目前为止,工作室第一梯队10名成员已发展4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市级教坛新秀,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

(二)鼓励自我超越,着力培养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成员多为各学校青年骨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我们积极鼓励其参加不同层次的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学习机会、条件,使他们快速成长。在工作室第二梯队培养工程中,我们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台子、铺路子,营造青年教师间“比学赶帮”的氛围,创新培养方式,以考核带培训,以培训促成长。我们将课堂研究和专业知识考核作为考核内容,并将考核内容进行分解,每一项考核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二梯队的成长历程都是充盈智慧、润泽生命、涌动激情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接受考核的准备过程,紧紧围绕工作室管理方案,实行骨干教师帮带工程,而不以考核为最终目的。在工作实践中的锻炼,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带头、引领及辐射作用。几年中,他们积累了更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成员中有老师参加南通市信息技术比赛或市级一等奖,有老师获得市级青年教师赛课二等奖,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发区教师的精神风貌,业务素质都不断地提升。至今为止,梯队培养工程初见成效,第二梯队成员中已有5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三)改善心智模式,精心培育子团队

根据工作室的规划,每一位第一梯队的成员都必须组建自己的团队,团队组建的要求与第一梯队相同:一必须跨学科,二必须跨学校,三是每一团队至少5人。这样工作室第一梯队的10名成员在全区各学校组建了10个子团队,共59人。工作室对子团队的成员有发展规划,对团队负责人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从而使工作室向全区辐射有了发展之根。

为了让这批年轻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我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研究,重视开课前的“磨”课和开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每次开展的子团队研讨课,不但使上课人受益,也使听课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等产生了实实在在 的碰撞,形成了许多基于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共识,老师们得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目前,师徒共同上课、共同评课、互批论文等等已成为开发区教育的一大特色。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名师工作室将和每位成员一起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发挥“太阳比灯照得远”的团队效应,最终形成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和教师的个人成果,打造工作室群体的行动智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0.

[2]郑其绪.柔性管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3]燕校龙.高中化学新课程跨学科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Learn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ross-Disciplinary Leading Teachers

JI Chun-hua & YAN Ya-xio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Nant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Nantong 22600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