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03-21 23: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体会怎么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积极完成组织分派的任务
1. 早操,是体现班级凝聚力,增强班级团结的重大活动之一。抓好常规检查,组织管理好跑操纪律,认真统计迟到旷操人数,做到严谨求实,及时向导员和部长汇报,做好通报工作。
2. 组织活动,协调学生会各部门,使校庆运动会篮球赛等重大活动顺利进行,膨胀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在大学期间展现自我,融入集体,感受大学生活的精彩。
3. 作为学生会一员在不与体育部工作相冲突的情况下踊跃参加各部门举办的活动,使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 注意语言文明,办事得体,行为举止符合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主动向老师学长问好,展现机电系学生会良好的团体风貌。
2. 干事间团结和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抒己见,全面有条理的规划活动进程,共同推动体育部的发展。
3. 锻炼自己的说话办事能力,做事干练不拖泥带水,不懂就问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4. 完善自己,多与部长交流,沟通工作心得,及时做好工作总结,抓好细节,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实践中寻找缓和紧张气氛的方法,掌握好待人处事的尺度。
三、合理安排学习实践
1. 高效学习,保证课堂效率,不违犯校规校纪,虚心向老师学长请教,配合老师搞好课堂学习氛围。
篇2
我的学生是表弟,一个初一的男生。表弟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但是有点懒惰,上课容易走神,特别是英语总是他的弱点,无论怎么学总是不见起色,以至于到后来只要看到有关英语的东西就头疼。因此他的英语成绩不尽人意。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近而考入重点大学。而他现在的学习情况,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忧。
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我毕竟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教好表弟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第一天的两个小时的上课中,我尽量与他聊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当然是有关于英语的。对于他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应该从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开始。从英语的一些趣味小故事,到比较出名的美国大片。我发现他的表情也变得鲜活起来。但是只要我一提到他的课本,或是一提到有关语法的东西,他的眼神又开始晃悠了。这使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一天的两小时家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跟表弟相处得还算愉快。
第二天,为了改善他懒惰和喜欢走神的毛病,我给他讲了我同学的经历,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上午工作两个小时,中间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其实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中间休息的时间里,他会和我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爱玩的网络游戏。对于他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流行文化,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 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的见解很独特,同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也能有更多更正面的阐述。通过这些交流我告诉他,在分析一个事情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会更为全面,这些思路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很有用处的。我平时会布置他用简单的英语写一些小随笔或是日记。他就在这段时间拿给我看,与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也就趁此机会修正他句子当中的错误,拓宽他的写作思路。
由于每天做家教,这就迫使我改掉了假期睡懒觉的习惯。开始的几天,他听课时,时常会走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那时,我心里会感到很恼火:自己如此卖命地讲,他却置之不理。好在我很有耐心,每当他走神时,我都会提醒他,并耐着性子给他讲下去。
他做题时,喜欢动嘴,而懒于动手;听课时,也只是“洗耳恭听”,从未做笔记。这正是他学习懒惰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讲完后,问他是否还有疑问,他点头表示全听懂了。过了两天,为了检验复习的效果,我对前一阵教的单词进行了抽检,但结果却使我感觉自己仿佛从九霄云殿一下子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是我家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事后,我不断地反思: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的原因?不管怎样,有一点很清楚:他根本没听懂。面对懒惰成性的他,我显得“束手无策”。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懒惰是学习的“大敌”,我只得不时地督促他,鞭策他,使他逐渐变得勤快起来。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如果他认真审题,仔细做答的话,我相信他会有很不错的成绩。我把我的想法和思路都告诉他,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我也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此后,我也经常给他上类似的课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也为之而感到欣喜万分。
篇3
我的学生是一名初中生,作为他的老师,首先我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他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但是有点懒惰,上课容易走神,特别是英语总是他的弱点,无论怎么学总是不见起色,以至于到后来只要看到有关英语的东西就头疼。因此他的英语成绩不尽人意。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近而考入重点大学。而他现在的学习情况,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忧。
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我毕竟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教好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第一天的两个小时的上课中,我尽量与他聊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当然是有关于英语的。对于他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应该从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开始。从英语的一些趣味小故事,到比较出名的美国大片。我发现他的表情也变得鲜活起来。但是只要我一提到他的课本,或是一提到有关语法的东西,他的眼神又开始晃悠了。这使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一天的两小时家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跟他相处得还算愉快。
为了改善他懒惰和喜欢走神的毛病,我给他讲了我同学的经历,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其实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中间休息的时间里,他会和我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爱玩的网络游戏。对于他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流行文化,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的见解很独特,同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也能有更多更正面的阐述。通过这些交流我告诉他,在分析一个事情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会更为全面,这些思路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很有用处的。我平时会布置他用简单的英语写一些小随笔或是日记。他就在这段时间拿给我看,与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也就趁此机会修正他句子当中的错误,拓宽他的写作思路。
由于每天做家教,这就迫使我改掉了假期睡懒觉的习惯。开始的几天,他听课时,时常会走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那时,我心里会感到很恼火:自己如此卖命地讲,他却置之不理。好在我很有耐心,每当他走神时,我都会提醒他,并耐着性子给他讲下去。
转眼他就要开学了,我也结束了为期二十天的家教生活。他的学习态度比以前端正了许多,学习也知道勤奋了,以前的疑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父母很感激我这段时间对他的帮助,看到他的进步,我也很欣慰。这些天来,我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他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喜悦。
篇4
一、基本情况
美术组本学期共有教师8人,分别担任美术、书法的教学工作。美术组工作有其特色和活力,但由于课程综合性较强,教研组工作的开展仍需各位教师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多多探讨。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教研工作安排,在这个特殊疫情学期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改理念,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我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三、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1.以学科转变为契机,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作业形式,提高学习效率,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2.拓展教学范围,把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作业向课外作业延伸,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积极设置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使之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培养目标:
贴近生活,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生活餐”。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在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教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乐学善学,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主要措施
1.切实实施课改,加强定期视频研讨,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探讨教法、交流经验。实行定期视频研讨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系列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撰写学习体会,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学习能力。人人写教学随笔,人人上教研课,人人参与评课,交流教学心得。继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做到备课多交流,视频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先说课,再讨论,再上课,再评课,最后定教案,使每节课都能达到良好或良好以上的水平。
五、主要工作和安排
1.期初结合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开视频会议共同商讨拟订教研组工作计划,保证各学科工作开展目标方向统一,增强教研组凝聚力。
2.各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把成果预设做在前面,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达到成果最大化这一目标打下基础。
3.分组,分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4.单周组内进行一次视频业务交流,如教学反思、教学设想等
5.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把教研活动作为教研组的主要工作来抓,不松懈。
6.严抓学生的常规管理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
7.根据学校各项主要工作,协助学校和各部门开展好工作。
六、周活动计划
周活动安排
第一周:1.学习《XXXX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2.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呈报学校审定。
第三周:学习《综合组教研组工作计划》通告具体活动安排。
第五周:专题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美术兴趣减弱怎么办”
第七周:探讨:学生的性情问题。
第九周:组内公开课研讨活动
第十一周:组织听课活动。
第十三周:公开课研讨活动
第十五周:公开课研讨活动
第十七周:各项教学检查,资料整理。
第十九周:教研工作总结
篇5
一、利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升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就需要从传统呆板、僵化的模式中走出来,用生动活泼、新颖趣味的原则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出趣味语文课堂,利用此来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教学氛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乐学。如,在《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由于课堂单调,让学生觉得非常乏味,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兵马俑,为了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兵马俑”的视频片段,此时,学生会被兵马俑深深的吸引,并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此时,再利用通俗的语言艺术将图片、文字和视频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利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将某种景象、状态与情景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兴趣则是学习的主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材料是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这是实现高效率教学的秘诀之一。
如,在《观潮》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无法产生共鸣,教师即可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鼓励学生闭上眼睛来感受潮水的声音,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可以如闻其声。可见,如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语文基础来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言”和“思”的机会,采取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对于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三、用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巩固学习兴趣
常言道:“环境创造人”,家庭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家庭学习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形成、巩固和深化。正如典故“孟母三迁”的描述,孟子正是由于拥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在日常家访中,笔者发觉一些家长允许孩子在客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甚至有些孩子的书桌直接被摆在客厅,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学习、成长,更不用说巩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了。笔者认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应该包括以下因素:1.孩子必要的学习空间。在家中,孩子应该拥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安静地学习、思考;2.家长与孩子的充分交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合格的家长是一位“雕塑家”,他应该“胸有成竹”地教育孩子,指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将自己的孩子塑造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3.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主动与教师沟通,互相了解情况,共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见,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巩固、深化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58-02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七年级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数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没上多久,有的学生兴趣就慢慢消失。其原因: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形象思维占主导,而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占主导。因此七年级正是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写“数学日记” 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他对每次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因此,数学日记有着独特的作用,值得让学生去写,去思考,去创造。
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我尝试让学生每天写一则“数学日记”。经过两届学生的尝试,我和学生都有了所获。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 写“数学日记”的好处
(一)有助于培养反思的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反思中往往也伴有概括、比较、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有了数学日记之后,便为学生提供了反思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充足的时间静静地回忆:本节课我学了些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还想了解些哪些知识等等。如下列几则日记:
9月1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数学课上书上在日历中找规律有一道题,连续5天的日期之和为20,问哪天回家?老师让我们课后去把20改成其它较大的数字 ,想想是否有简单的方法算出。你注意到了吗?1+2+3+4+5=15,2+3+4+5+6=20,3+4+5+6+7=25------。我发现连续5天的日期之和必为5的倍数,且它们的平均数是中间一天的日期。因为5个连续自然数中前两个数分别比中间的数小2、小1,而后两个数分别比中间的数大1、大2,相加刚好把小多少大多少相抵消,和为中间一个数的5倍。为了确保正确,让我们用字母试一试:设连续5天的日期为a-2,a-1,a,a+1,a+2;则和为(a-2)+(a-1)+a+(a+1)+(a+2)=5a-1-2+1+2=5a,因此连续5天的日期之和为5的倍数,我还发现和也是中间一天日期的倍数。所以已知连续5天的日期之和要求这5天的日期,我们只须用和除以5就得中间一天的日期,再依次推即可。但我又发现一个月末与一个月初连续的5天的日期,比如29,30,31,1,2;28,29,30,31,1;28,1,2,3,4等,没有什么规律,只能见机行事。
9月13日 星期四 晴
Hi,我是0,一个变化莫测的数!在小学时我是一个自然数,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但在初中学了有理数后我不再是最小的了,身份也很特殊,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比正数小却比负数大。我表示的意义也很多,可以是起点,如尺上的刻度从0开始;也表示不多也不少;在温度中是一个具体的量等等,快来重新认识我吧。
9月15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们认识了并运用了数轴。数轴是一条直线,可无限延长,不过要画一条数轴还得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才行。有了数轴,我们就可以用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而且它还大公无私,每一个不同的有理数,它都只会安排一个位置给那个数。数轴还给数安排大小,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一丝不乱,井然有序,如同生活中的温度计从下向上由低到高。我还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要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左小右大,问题解决。
从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新知识善于比较、尝试归纳,掌握了一些数学能力。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数学日记”的写作正是学生启动自己思维去学习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对知识的理解或应用不断地提出质疑和反思,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
(二)有助于学生与数学老师的沟通,能减轻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压力,增加学习动力。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有理数有关概念时有些困惑,作业出现很多错误,失去了信心。他们在 “数学日记”中谈了学不好的原因,谈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还谈了对教师的要求。我通过个别谈话或在学生“数学日记”上写批语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感情,交流看法,分析出错的原因,解除了不少学生学数学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如:
9月13日 星期二 小雨
今天的考试卷发下来了,我得了70分,心情很难过,在小学数学成绩还不错,为什么到了初中我的成绩就怎么差,今后怎么办?老师,你能帮帮我吗?
9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老师帮我分析了试卷上错误的原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觉得试题并不难呀。我在想:为什么只要老师轻轻一点我就能懂,老师没讲解前我就做不来呢?我把老师讲的思路和老师没讲之前我自己的思路进行了对比,终于发现了问题:我自己做的时候,只把自己的思路局限于一方面,做不出来却仍继续朝这方面想。而老师却有很多思路,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条,这样再经过融会贯通,题目就变得简单了。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做题目不能钻死胡同,要学会探索更多的方法。下次考试一定考好。
“数学日记”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就会对数学及教师产生情感倾向,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学生经过“数学日记”反思自己在每一天、每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与成长历程,可以从中捕捉自己不断战胜困难,解决遇到数学难题的瞬间体验,享受帮助其他同学突破难关的愉悦,在这些被记录了的点点滴滴的美好记忆中,学生的信心一点点地增强了,并由衷地发出激励自己的自我评价:我真棒!我真行!这无疑将成为学生不断争取进步的动力。
(三)交流“数学日记”,评价学习心得,促进自己的提高
每周开展“数学日记”交流活动来评价学习心得。学生在日记中有的作自我评价,说明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解题思路的阐释,对解法的选择;有的在评价别人时,表达对他人思路的看法,对他人解法的认可程度,对他人学习的总体印象,对他人学习数学的建议,甚至还提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方法等。这一系列的“评己”与“评他”过程是以合作交流、互利双赢为基础的。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所写的:“我在评价别人的进步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评价自己的进步时又看别人的进步”,正是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每一位同学在其他同学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畅谈学习的收获和感受,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数学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生利用“数学日记”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 “数学日记”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在 “数学日记”中,学生会记下老师哪一段话最有趣,哪一种方法好,记下老师哪一个问题没讲清,哪一堂课枯燥无味,某个问题还有哪种新的解法等。从这些信息中,教师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可看出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教师通过及时的总结,就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数学日记”就如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教学,折射出学生对我们的态度,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地了解学生,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
(五)有助于学生跨学科学习,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老师渗透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减轻了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数学。有的学生为了在日记中使自己所写的内容表达更清楚明白,就千方百计、搅尽脑汁用恰当的词汇来表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学生感到写“数学日记”有东西好写,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写“数学日记”。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慢慢地,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开始,七年级有的学生觉得没话可写,还有的学生干脆记流水账,从上课写起写到下课,样样都写。只有极个别学生写得确实不错。面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写“数学日记”:
(一)有一写一,实事求是。有一点就写一点,有多少就写多少,只要把想对老师说的内容写清楚,能使老师看明白就可以了,不要乱写一通。
(二)不拘格式,如同聊天。学生在写“数学日记”时,好像跟老师面对面聊天,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凡是与数学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讲究写作格式和要求,非常随便。
(三)三言两语,不必罗嗦。学生在写“数学日记”时,能用几句话写清楚的就不要用两句话,能用一段话写清楚的就不要用两段话,不必用华丽的词句来修饰,不必罗嗦,别使老师看了不知所云。
(四)有内容就写,不必天天写。学生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做数学作业时,有心得体会、疑难问题、意见建议……就写,没有就不写,不强求一律,也就是说,今天有以上内容,今天就写,明天没有以上内容,明天就不写,什么时候想写,什么时候就写。什么时候写好了就交给老师批阅。
三、批改“数学日记”
(一)认真对待学生写来的每则“数学日记”,及时批阅,逐个点评。 我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一定做到有问必答,有的面对面的回答,有的在学生日记后面写批语,以示我对学生在日记中写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二)注重交流,加强鼓励。我看了学生的“数学日记”后,对写得好的、有创意的都加以表扬鼓励,并每周在课堂上宣读,相互交流,贴在黑板报上展示。对写得不够好的就加以指导。只有这样,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才有意义;学生的“数学日记”才会越写越好。
通过这段时间的尝试,不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能力大有提高,而且学生在上课时也特别留意听老师和同学的对话,特别关注用什么方法学习好,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能和同学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非常有信心。
篇7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80-001
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认为,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早已研究过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值得研究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写科学小论文那是科学工作者该干的事。实际上,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一定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小论文的选题。
根据我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经验,我觉得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兴趣入手、从疑问出发去选择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从小处着眼
科学小论文,突出的就是一个“小”,它和科学工作者根据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写的论文不同,和科学家攻克世界级难题不同,我们要求学生用孩子的视角写出一个和大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世界来。不要长篇大论,不要面面俱到,具体来说:要说透一个概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设计和做好某个实验,阐述一个实验现象的实质;写出某学科某章节的学习体会等。
小到一根头发,一滴水珠,一片叶子,都可以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位学生阅读了《有趣的头发》一文,文中介绍了头发的一些有趣知识。得知亚洲人的头发可以承受100克的重量,而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头发只能承受80克和60克的重量。他很想知道家中谁的头发“质量”最好?是不是都能承受100克的重量呢?尽管我们都是亚洲人,但老人的头发和小孩的头发,白头发和黑头发,长头发和短头发,它们能承受的重量都一样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每个人的头发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测试了3~4根,计算平均数。
同种颜色,不同年龄的人,一根头发的承受能力相同吗?
随手可得的材料,随时可做的实验,随即可得的结论,这么一根小小的头发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
二、从兴趣入手
冰箱不是保险箱,怎么样保存食物,食物才能更好地保鲜?蔬菜冷藏前是洗好还是不洗好。有位学生因为妈妈买了苋菜,准备洗洗再放到冰箱里,姥姥不同意,说那样菜容易坏,两个人各持己见。为了平息她们的争论,想来想去干脆做个实验,用实际结果来证明她们谁是对的。
这次充满趣味的探究过程成了很好的科学小论文的素材,这位学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名为《蔬菜冷藏前是洗好还是不洗好》的小论文。
三、从疑问出发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动物是有耳朵的,有些动物没有耳朵,但有类似耳朵功能的结构。我们观察蜗牛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蜗牛有眼睛、有嘴巴、有齿舌,身上还有呼吸孔,就是没有发现耳朵。蜗牛是靠什么器官来接收声音之类的外界信息的呢?
我建议学生把蜗牛放在桌面,进行如下研究:
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对这些现象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那这个探究过程就是我们写科学小论文很好的题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心的话,偶然的发现,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去年10月肆无忌惮的台风“菲特”带来了大量雨水。早晨上班时,我发现学校里有些教室门口的铁皮柜子浸泡在雨水里,柜子底部生锈腐烂。为什么门口的铁皮柜子会生锈腐烂呢?那什么东西既能防止雨蚀,又不会生锈,从而保护我们的柜子呢?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做了生锈实验:
准备材料:
试管3根并标上序号①②③、铁钉3根、砂纸1张、软木塞1个
实验步骤: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砂纸打磨铁钉,将铁钉上的铁锈打磨掉。
2.在3根试管中各放入1根铁钉。
3.在①号试管中加入少许干燥剂。
3.在②号试管中加入半试管的水。
4.在③号试管中加满水,并用软木塞将③号试管口堵住。
5.将这3根试管放在同一个试管架上,静置一周。
篇8
袁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忌讳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操作、不实践一味地听。张彬福教授说:“懒教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快的教师培养出懒学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篇9
关键词:导学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因此,“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课堂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多年来笔者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归纳出“五步导学式”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是铺垫,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进入新课学习。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激情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
二、导读
读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也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新教材内容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对于一个新课题,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学生并不清楚,往往在读书时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导读”也就成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步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能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其一,指导学法,如时间的分配、分析问题的角度等;其二,适时掌握学生自读情况,就是教师要巡回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笔记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三、导问
导问是自主学习的深入阶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把握新课的疑难重点。这里所谓的“问”,强调的是学生的提问。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就必须担负起领路人的角色,引领学生向深度、广度去思考。比如老师先抓住一些关键性结论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质疑。如“生活与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各知识点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主要特点在于系统性和整体性,因而教学中要求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把握好广度。教师把相近或相似的现象和问题通过疏导和暗示,放在同一问题情境中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性。
在这一步骤中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学生感觉什么都是问题,往往问题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聚焦集思、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四、导论
导论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环节,目的是利用学生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讨论这个阶段指在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中,提高认识,特别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同时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讨论”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在教师的组织和点拨下,全班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②一般问题,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让前后左右四邻的学生进行讨论;③细小的问题,同座位的同学不时轻言细语地交换意见,这种形式从前一个阶段(自学)直到后一个阶段(练习)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教师在第一个阶段和这个阶段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都有讲究。一般地说,教师应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了深思熟虑,同时又掌握了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最难弄懂的难点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话。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话,首先不要讲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先讲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学生对问题已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时,教师才画龙点睛地讲解问题的本身,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五、导练
导练是自主学习的升华过程,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导练”指的是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练习设计应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为基本原则,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练习题应该是精选的、有代表性的。为此,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练习题的题型可以多种多样,新颖灵活,既有常规的填空、判断、选择、抢答等,也可以有联系实际开展辩论、评论等开放性试题,力求学生多思少写,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如沪杭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桐乡的王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上海”的讨论中,王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开始行动了。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不但漂亮,也很有用,我们能喜欢它们吗?”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一个学生说:“课文说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说它们爱炫耀果实。我不同意。我喜欢它们,它们不但有用,而且外表漂亮!”一个学生说:“花生长得不好看是天生的,改变不了。”一个学生说:“上学期竞选班长,三个候选人,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还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深藏不露,让我们怎么投票?”……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