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准扶贫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13: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精准扶贫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X市深入贯彻《X省教育扶贫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以“一提高、两降低、三全面、四保障、六倾斜、八免费”为总揽,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两个X%”为主线,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师资,强力控辍、精准资助,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一、改薄强师,乡村学校一所不差。
为了让农村的贫困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X市把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
近两年,X市投入“改薄”资金X万元。到X年底,该市X个省级贫困村的小学(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均达到“X条底线”要求,提前完成合格学校创建目标。X年X月,该市启动“教育一体化项目”建设,拟投资X.X亿元,将全市X所学校(幼儿园)纳入“四改三化”建设计划;投入X万元建设X所农村学校、X套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统筹中央资金近X万元,用于大市中学、上架中学等X余所乡村学校的公租房建设以及围墙、道路、给排水、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和教学设施,让学生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不仅让“农村娃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这是X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为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与质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X市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城区X所优质学校与X个省级贫困村小学“联谊结对”,分别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条件改善、教研教改、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整体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是抓补充,优结构。X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补充新教师,X年共补充教师X名,新进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薄弱学校和贫困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
二是提待遇,激活力。
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指标优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出台《X市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根据偏远程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感动X十佳教师”、“最可爱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四有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三是抓培训,提素质。
X年,该市教师(含校长)参加国家级和X省级项目培训共X人次(国培、省培计划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培训者月培训X人次;小学“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培训X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共X人;普通话培训X人;普通话培训师培训X人;学分补休培训X人;合同聘用教师岗前培训X人;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X人;市本级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X人),通过培训,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二、精准资助,结对帮扶一个不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能不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贫、精准资助。X市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把精准摸底、精准识贫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该市为每个贫困学生安排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年春、秋季学期,该市近万名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走访摸底,宣讲扶贫政策,摸清学生底子,告知受助情况,落实控辍措施,从生活、精神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帮扶手册》,学生就读学校、学段、家庭住址、帮扶教师、联系方式等清清楚楚,各学段的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受助情况告知等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有帮扶资金、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也能轻松找到责任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识别无错误、资助无遗漏,X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一套Excel数据录入模板,即“学生信息匹配宏”。通过“信息匹配宏”,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园)学生信息与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匹配,全市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更加准确,从根本上确保了“识贫”的精准性、“扶贫”的全面性。
此外,该市认真落实“学籍属地”资助政策,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对本市在省内外县和外省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入学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统计汇总后分别向学籍地资助部门发出公函,协调学籍地落实资助政策。对经核实未在学籍地享受资助的学生,将其纳入本市名册,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同时,对外地在X市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该市同等对待,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
靶向精准,扶贫效率才会高。在彻底摸清底子后,该市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据统计,X年发放国家政策资助资金X.X万元,资助学生X.X万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补天窗”项目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共计金额X.X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人,发放贷款金额X.X万元。此外,该市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资助学,X年发放助学金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名。该市教育系统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助残日”、“X·X助学日”和“慈善一日捐”活动,X年共捐赠善款X.X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学生的资助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强力控辍,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辍学,X市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学生、贫困学生及控辍工作实施意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监护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关爱机制,实行农村留守儿童跟踪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室,切实加强了对问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关爱活动,捐款捐物,扶志扶学,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篇2
为了推进教育助学脱贫工作精准化,根据上级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工作要求和我市教育助学脱贫工作实际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助学脱贫2017年暑期大走访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走访时间:2017年暑假期间。
二、走访对象: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长。
三、走访形式与内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组织教师及学校(幼儿园)工作人员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中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幼儿)家庭情况,通报学生(幼儿)在校(园)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表现,听取学生(幼儿)家长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走访中,要注重宣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资助政策,通报学生(幼儿)在校期间享受资助的项目及金额,查看受助项目及金额填入《扶贫手册》是否准确、完整;如填入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未填入,要当即帮助学生(幼儿)家长将受助项目及金额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
四、有关要求:
1、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是宣传教育助学脱贫政策、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成效的基本形式。各县市区教体局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认真做好走访前的各项准备,组织精干人员深入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的家中(xx职业技术学院要对本市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走访做到全覆盖),耐心细致地做好走访工作;走访人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平等交流,通俗易懂地宣传有关政策,认真解答学生(幼儿)家长的问题,虚心听取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学生(幼儿)家长知晓资助政策和自己孩子在校(园)享受的资助项目及金额,确保学生(幼儿)受助情况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走访情况要逐户填写走访记录表(样表见附件1),并将录入学生(幼儿)受助信息后的《扶贫手册》拍照打印件或复印件连同走访记录表搜集整理由学校按年度、按年级及班级为单位存档。
2、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可与学校(幼儿园)正常家访、学生(幼儿)资助“百千万大走访”活动、义保机制宣传活动有机结合,确保不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
3、各县市区教体局要加强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的督促检查。各县市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将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及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3)报送本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及市直学校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直接报送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于8月底分别将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2、3)连同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报送市教体局“xx市教育扶贫工作群”()。
篇3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1.精准扶贫的背景与意义.顾文思意,精准扶贫就是粗放扶贫的对立意思。精准扶贫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一改以前政府的“漫灌”式的扶贫工作机制,地方优化扶贫整合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上。从国务院的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提到:“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对不同的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真正达到精?史銎丁>?准扶贫能做到正对性强,通过有效合理的办法将扶贫的物资精准送达扶贫对象的手中。
2.以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为例,实现精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的企业为基地,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会计实训,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对有条件的基地,可以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方面进行培养,对于没有条件的学生,以手工计算为主,比如在点钞,装订凭证、珠算、假钞鉴别等。这个实训培训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首先,让贫困地区的企业的提供实训基地,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能获得一定的劳动力,学生也获得了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表现优异,就可以留在企业任职,这样贫困地区的企业能够解决人才短缺的大问题,还可以解决当地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员工,企业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讲,通过会计实训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这样的实训还能够节省国家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国家在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技能。比起一般的精准扶贫,这样的教育扶贫方式更有意义。
二、教育扶贫的意义
1.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计划中重要的一项计划。常言道“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因此,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鼓励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种导向是非常成功的。从本质上看待问题,“教育好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教育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决策,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民生工程。近些年来,随着很多高校的扩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也导致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村的群众也更加坚定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也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学生也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失去了原有的判断。通过教育扶贫,首先就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扶贫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能够上大学,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
2.通过教育扶贫提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岗位。就目前而言,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没有接受过,或者是很少接受过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低,导致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如果能通过教育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一技之长,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教育扶贫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为他们取得一个较好的竞争岗位的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措施能为他们增加一生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能让孩子们精神上受到熏陶,有更多的见识,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了希望和梦想,在对抗贫困的道路上有精神支柱。
三、会计实训对接精准扶贫的措施
1.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目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但理论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训过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种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目的:首先,通过基础的会计实训,能够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为主的经济业务,能够掌握基本的经济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并且能够对这些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其次,还要通过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实际操作,了解原始凭证的一般性传递程序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熟悉建账的方法,掌握现金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也尤为重要。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快速系统地学习和完善会计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经系统学过的《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名会计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也非常关键。通过基础会计实训,要培养作为一名会计师应有的风险意识,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和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
2.实训内容与贫困地区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最基础的会计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日记账的登记、账目的汇总与处理程序。即使是相应教育扶贫的会计实训课程,也要力求实训的内容完整性。在实训之前,就要跟管理实训的教师传达好实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课程是每个进入工作岗位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这为学生的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经过学生的切身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的认识片面化,让学生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尽可能完善会计实训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标准的电算化实训实验室应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有相关的最新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多媒体会计仿真模拟软件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软件等,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正在逐步取代手工记账,应该尽可能的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电算化方面的培训。
3.?e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实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实训的考核结果来评价,因此,在实训结束后应该由当地的企业和管理实训的教师一起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爱岗才能敬业”,只有热爱岗位的职员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岗位的工作。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热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对这份工作真正做到“懂、会、做。”并且,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篇4
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学校民主管理
规范教代会工作,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础。我们紧紧抓住省教育工会开展学校教代会星级评估工作的机遇,在全市各基层工会广泛开展了学校教代会星级教代会创建工作,共创建“五星级教代会”8个,“四星级教代会”12个,“三星级教代会”22个。星级教代会的创建工作,使全市各中小学的民主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项工作也受到了XXX教育工会的充分肯定。
二、用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工会经费的管理
党的十以来,我们用八项规定精神规范各基层工会经费的管理。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工会主席和工会财务人员培训班,学习工会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统一账务管理的要求,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一是规范工会经费的来源,使工会经费的来源合法合规;二是规范工会经费的支出,包括支出项目、支出标准、报销程序等,把有限的工会经费用在刀刃上。
三、立足教学本质,助推青年教师发展。
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是教育工会的一项常规的工作,并逐步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青睐。近几年来,我市每年都要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部分青年教师,为了使这部分青年教师早日成才,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通过学校初赛、镇处复赛、市级决赛,再把优秀选手推荐到宜昌市参赛,使一批新秀茁壮成长,脱颖而出,也为XX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克难攻坚,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驻村精准扶贫以来,我作为驻村工作队员首先是学习掌握各项政策,并将扶贫政策逐户宣传到位,同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实施一户一策。同时,尽最大努力争取各项政策并落实到位。先后为XXX村争取了200亩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通村公路指标2.6公里、还为12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筹集资金10万元,为每户贫困户发放双莲鸡苗50只,为贫困户送去春播种化肥5.2吨,把为民办实事放在工作的首位,为黑土坡村整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力做好XX中学迁建的各项协调工作。
篇5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今年xx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势头良好,目前进入常态化推进的关键阶段。为抓住年底前有限时间,集中精力,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经研究,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印发〈全省脱贫攻坚2017年冬季行动方案〉的通知》(x脱贫发〔2017〕x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紧紧围绕 “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提出的实现“贫困人口、贫困县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退出”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按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确保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年度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二、行动重点
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脱贫退出标准,全力以赴做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一)按照贫困县退出办法和对教育考核指标、全省追赶超越季度点评要求,各区县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测和督导检查,建立完善控辍保学台账,建立“一对一”帮扶联系责任制,落实控辍保学“七长”制责任,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不漏一人。(责任部门:基教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二)加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条件改善项目继续向贫困县学校倾斜,统筹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和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责任部门:计财科、成职教、各区县教科体局)
(三)加强对学生资助经费的监督检查,全程跟踪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学子女享受资助情况,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应享尽享”。(责任部门:监察室、计财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四)以“幸福成长 爱满教育”——帮扶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系列活动为抓手,着眼教育脱贫工作常态化和工作实效性,持续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圆满完成教育脱贫一批目标任务。(责任部门:人事科、德育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五)继续加大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力度。要求各区县通过进校、进村、进户走访,印发学生资助政策及流程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用最大的力量和最强的举措宣传政策、宣传工作,最大化提高政策知晓率,做到家喻户晓。(责任部门:市教育脱贫办、各区县教科体局)
(六)全面做好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区县协调衔接工作,落实各项帮扶协议,确保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区县全方位的开展。(责任部门:市教育脱贫办、各有关区县教科体局)
(七)积极开展盐铜教育协作帮扶工作,开展“双十百千”活动(即开展10所学校结对共建、10名优秀青年校长到盐城挂职学习;100名骨干教师培训、100名志愿者到xx支教;1000名建档立卡户子女读书资助、1000万教育扶贫资金投入)。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得到更多资助。(责任部门:人事科、计财科、德育科、各区县教科体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事事有人管、有人干,要有明确具体的帮扶任务、目标和责任,确保活动有序、有力、有效。
(二)加强监督。为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推进,各区县教科体局、市教育局新区分局、局属各学校要定期开展活动总结,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市教育局也将适时对活动开展情况巡视检查。
篇6
乡村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乡村以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利用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势必能形成持久高效的精准扶贫产业模式。乡村旅游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应积极适应产模式变化,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专业、适用的旅游人才,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和稳定开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旅游模式,目前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没有统一认识。总结乡村旅游的共性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此为旅游吸引物招揽游客的旅游活动。这里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包括广义概念上的农业资源,既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的相关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狭义上的种植农业,但排除在城市内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中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范围内,为农村富民扶贫工程做好人才保证,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乡村旅游起步更晚,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独立学院虽起步较晚,办学件条件与传统大学相比有客观的差距,但独立学院可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易于创新等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概念,1998年周远清教授将此概念界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现笔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方面探索独立学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自身资源特征、文化特色理解、研究、开发不够深入,所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普遍趋同,没有突出地方个性化特点。再者经营者以乡村本土农户为主,缺乏旅游市场环境、地方文化特色,没有深入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也缺乏活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乡村旅游呈现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简单形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上一定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急需的人才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拥有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大局意识,具有互联网及生态环保思维,掌握旅游、民俗文化、农业(农林牧副渔)、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设计和创新等技能,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富民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开发、设计、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二)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独立学院要在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并需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课时比率,使学生扎实掌握乡村旅游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应用性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十分有限,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探索以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系统地建设课程项目。再次,要结合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乡村旅游是旅游专业与更多元化的专业领域交叉发展的探索结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充分研究独立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融合性。可以采用“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即将乡村旅游项目从开发建设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解剖为不同任务版块,以解剖后任务板块对专业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细化课程设置。例如:将乡村旅游项目划分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活动设计、和运营管理三大板块,每个版块对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农业、民俗文化等专业领域。(1)结合学科版块和任务版块的特点,课程可以被细化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居环境设计(包括村落、景区、游览通道、住宿餐饮和建筑等)、体验游乐项目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互联网技术应用、旅游安全、服务技能与素养等课程板块;(2)独立学院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开设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动植物学及种植养殖生产实践等课程版块;(3)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开设民俗礼仪、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物和风味饮食等课程板块;(4)独立学院可结合各个知识板块开设相应的成功案例实地研究与考察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近距离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实用性技术能力能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的比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任务版块在保持各自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不能相互独立,要以服务于乡村旅游实践为纽带,使各任务板块彼此衔接。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条件
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1.构建实践性、创新性师资队伍。拥有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独立学院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高校教师招聘条件,不能仅以学历和学术背景作为选拔条件,还要把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作为重要聘依据,组成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从业资历和技术能力精湛的实践性教学团队。另外,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会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团队,还必须创新教师团队的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行业实践工作任务,并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其实际工作业绩。例如: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工作,也可以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不少于规定量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将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和创造的行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标准,以及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团队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2.构建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教学环境。从物理环境看,由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自筹自己方式为主,所以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仅靠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条件是无法实现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要跳出常规的校内教学模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划、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运营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放在行业实践工作环境中进行,利用行业内部领先的信息、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长板,补自己的短板,为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先进的教学环境,并打通校企相互输送专业人才的双向通道。从心理环境看,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疏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还要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风貌,通过成功的职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通过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实例使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独立学院要克服资金、制度等困难,灵活、主动地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集全社会优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于自身,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工程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想为富民扶贫工程培养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就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培养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更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收听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研究、参与实践为教学方针,以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己任,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全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广泛的行业合作教学环境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采取以乡村旅游实地环境为课堂的参观调查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为核心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学期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见习。在全部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方法中丰富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得到普遍、高效的应用。这与现有教材编写的结构思路、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有限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还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比如,缺乏经典的乡村旅游案例教材,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案例不经典甚或不足的尴尬教学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也不够全面、深入,这客观上限制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再比如,独立学院很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行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但教学检查却以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语言的运用,教态礼仪、板书,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有效性的长效考核机制,这客观上约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改革。独立学院必须从实践性、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有经验、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实用型乡村旅游人才。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人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优劣的评价,要通过校内校外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首先,检验应用型乡村旅游培养模式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是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他们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分析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查掌握行业前沿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能力素养,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此外,教师还要对校内人才培养对象——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学习角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向毕业生调查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职业能力双认证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从学生学习业绩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要通过学生的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培养效果是主要的评价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但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两个职业能力认证(即“1”个乡村旅游旅游从业资格认证和“1”个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要求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开展管培生计划,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在规定的实习期间内,由校企双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并组织专业职业能力考试,按成绩划分职业晋升等级,等级越高,培养效果越好。把学生所获取的具有实践含金量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认证按数量和等级量化,作为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落实。对于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取得业绩的高低、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也要适当分配比率,将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子。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数学探究;问题设计;数学思维
12月21日―23日,笔者去淄博十一中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观摩活动,选手是优中选精,课亦是精心准备,亮点频现,节节精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成为优质课教学设计的共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让导学案的“引”和“导”更有效,笔者认为要注重数学探究教学.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创造和获得数学经验.
1数学探究教学的原则
1.1立足教材,精选内容
探究问题的选择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突出关键的知识点;(2)突破学习中的难点;(3)凸显知识的易错点;(4)注重思维的增长点.分析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本知识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必要.一节课不可能开展次数过多的探究活动,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次或两次高效的探究活动即可.
1.2基于学情,启发思考
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知发现未知,所以要对学情进行评估.问题设置要注意起点合理,提倡“跳一跳摘桃子”.可以采取“小步子”的策略,化大为小,分解难点.必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
1.3提升素养,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探究要帮助学生提高兴趣,认识自我,激发自信,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探究活动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能抓住“主线”进行学习,进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结束后,要注意进行小结,彰显规律性.
2数学探究教学的方法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这就是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内涵.探究性问题设计可以将教材内容优化,变平淡为精彩.
2.1从“特殊”到“一般”
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重点在于“铺垫”,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借助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得到问题的解决思路.
案例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课例:两点间的距离.)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有两点P1(x1,0)和P2(x2,0),那么P1和P2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如果线段P1P2平行于x轴呢?
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中,y轴上有两点P1(0,y1)和P2(0,y2),那么P1和P2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如果线段P1P2平行于y轴呢?
问题3: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x轴上一点P1(x0,0)和y轴上一点P2(0,y0),那么P1和P2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问题4:一般地,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P2(x2,y2),如何求P1和P2之间的距离?
这4个探究问题的设计:问题1和问题2提供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的线段长度求法;问题3的解决办法是勾股定理;问题4与前面3个问题自然衔接,解决办法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必须首先利用问题1和问题2的方法求出两条直角边长.
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探究思路是优质课中大部分选手采用的方法,递进的问题设计,得出一般问题的解决思路,小梯度、慢节奏,最后思维得到提升.
2.2趣味性的问题设计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感受要差于对数学图形的理解,而对数学图形的理解要差于对空间几何体的感受.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很关键.
案例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课例:点到直线的距离.)
引入:有一天,笛卡尔生病卧床,但他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代数方程则比较抽象,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同样几何图形可不可以通过代数形式来表达?
不经意间,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据此,他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代数和几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同学们请看:
现在蜘蛛网上有一只蜘蛛P.
思考1:蜘蛛网上粘住一只蜻蜓M,蜘蛛如何爬行才能最快到_蜻蜓的位置?为什么?
思考2:蜘蛛要用最短的时间到达蜘蛛网上的直线l,蜘蛛应该如何爬行?为什么?
总结:这个最短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假设蜘蛛的位置P(1,-1),
问题1:如何求出点P到x轴的距离?
问题2:如何求出点P到y轴的距离?
假设直线l的方程为x+y-2=0,
问题3:如果蜘蛛在蜘蛛网中心的位置,如何求出蜘蛛到直线l的距离?
问题4:如何求出点P(1,-1)到直线l的距离?
小组合作学习: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注: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5:请同学们自主推导,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
2.3开放性问题设计
这里讲的开放性的问题,是指答案不固定的题目.高考中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唯一,但是日常教学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必唯一,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案例3习题设计(课例:两点间的距离.)
习题: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某地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为帮助位于省级公路同一侧的A、B两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准备在该公路的边上选择一点P,修两条可直达A、B两村的乡村公路.
(1)假如你是决策人,你将如何选择P点的位置?
(2)若以该公路所在直线为x轴,公路上某一点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时A(-1,2),B(2,7),当点P满足到两村的距离相等时,试求出点P的坐标,并求出|PA|的值.
本题(1)的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思路1:到两村的距离之和最近,成本最低,体现节约;
思路2:也可以是到两村的距离相等,体现公平、公正.
众所周知,国家“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所以这道题目体现了“中国梦”、“四节”和“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德育渗透较好.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体现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要 “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2.4选择“入口宽”的题目
“入口宽”的题目是指容易寻找突破口,思路多的题目.高考中许多题目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题目既适合自主探究,又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4一题多解(课例:点到直线的距离.)
习题: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这里A(-1,0),B(3,1),C(1,3).
注:事先老师准备好小黑板,把图形画在黑板上,分到每个小组.
师:大家小组合作学习,将你的结果画在小黑板上,然后小组展示.
生1:(展示方法1,分割法)过B作直线平行于x轴,分成两个三角形求面积,利用底乘以高的一半.
生2:(展示方法2,补形法)过B、C作x轴、y轴的垂线,构造矩形,用矩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生3:(展示方法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度,再求出点C到直线AB的距离,得到三角形ABC的面积.
可能老师原来的预设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底边,然后求出第三个点到底边所在直线的距离作为高,这样会得到三种不同的做法.学生的解法尽管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合节拍”,但是展示了更多的数学方法――“分割法”、“割补法”、“公式法”,从数学学习的角度讲,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2.5形成结论
某些数学问题不容易理解,并且难以抽象出一个结论,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寻找结论,然后加以证明.
案例5经过两条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课例: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问题1:当λ变化时,方程3x+4y-2+λ(2x+y+2)=0表示什么图形?
问题2:当λ变化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探究:变换λ的值,并把这个值与此时对应的方程填写到下列表格中,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这些图形.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汇总全组所有成员的图形,寻找共同点,选派代表投影展示.
发现:这些直线的共同特点:.
证明:方程3x+4y-2+λ(2x+y+2)=0表示的直线恒过定点.
总结:方程3x+4y-2+λ(2x+y+2)=0具体表示什么图形?
提升:经过两条直线l1∶A1x+B1y+C1=0与l2: 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的方程如何表示?
至此,经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结论呈现,完成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这种问题探究的方式起点低,衔接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然,探究结束后,应该有必要的数学证明和说明,譬如讲清楚这不是经过两条直线l1∶A1x+B1y+C1=0与l2: A2x+B2y+C2=0交点的所有的直线的方程.
3对数学探究教学的思考
3.1 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简化”教学过程,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让学生记忆,然后“套公式”解题.学生尽管会做题了,但是不知道概念和结论的来龙去脉,不会分析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3.2数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数学探究离不开“问题串”教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些相P的边缘知识,或者出现思维“死角”.这样就会产生“新知”与“旧知”的思维碰撞,学习新知需要质疑探索,温故旧知需要反思,能将主动学习落到实处.
3.3数学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思维发散容易创新.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众人拾柴火焰高,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譬如一题多解,知识的交汇运用等.
篇8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局文件精神,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和控辍保学工作的有序进行,进一步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益,我校在本学期末集中开展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思想,强化组织领导。
我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经验,逐步建立起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制度,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进送教上门工作有序进行,我校组织成立了以齐军飞校长为组长,高学文、白惠龙为副组长,高学文、刘瑞霞、云建忠为成员的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送教上门工作。
二、核实信息,明确工作任务。
我校通过走访和电话沟通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取得互动,赢得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他们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温暖和社会的关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了解的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孩子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惯用的沟通方式、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孩子的脾气、性格等,根据这些情况我安排每个孩子的送教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送教上门”基本定位在“生活适应、活动训练、适用语算、爱好促进”这几个领域,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用个性化家庭教育方式。
三、制定方案,送教服务到位。
我校制定具体的送教上门工作方案,在教导处的组织下,相关人员深入残疾儿童家中,给残疾儿童带去喜欢的玩具、书籍,教他们做喜欢的游戏,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现在孩子能够简单交流,对老师的话也有回应,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能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校教师积极开展工作,为残疾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免费量身打造送教到家的优质教育模式。
篇9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人,完成目标任务的人的%。全市劳务品牌培训共人,完成目标任务的%。一是抓就业政策落地落实。以落实中央、省、市稳就业保就业系列政策措施为抓手,主动进入疫情防控主战场,稳定和扩大就业。主动对接各类企业、项目的用工需求和城乡劳动者、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场,岗位信息 余万条,帮助家企业招聘员工万人。二是强化技能培训。紧跟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力职业发展需求,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劳务品牌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截止 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完成目标任务万人次的%,已兑现补贴资金万元。三是主动靠前服务。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坚持“面对面”收集意愿、“一对一”健康体检、“点对点”返岗服务、“心连心”跟踪上岗,累计为万农民工办理健康证明,组织专车专列专机班次,帮助万农民工实现安全有序返岗。四是做实兜底保障。坚持把疫情防控与安置就业结合起来,先后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万个、临时性疫情防控公益性岗位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因疫情无法返岗农民工等人员就业万人。
(二)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解决后顾之忧。一是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研究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社保政策知晓度不高的问题,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全面完成退捕渔民应保尽保工作任务,针对未参保城乡居民开展精准扩面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人,参保率达到%。二是巩固社保扶贫成果。建立动态清零机制,代缴万名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万元。将5944名年满60周岁、未领取社保待遇的贫困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待遇领取人数达到55.6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4.81万人,当期累计支付基金6.73亿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06元。三是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上线运行全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平均单笔业务相对以前提速60%。大力推广“掌上12333”等载体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公共业务“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全面推行导办、预约、延时等“家人式”服务,累计开展上门慰问式认证1000余人次。
(三)实施乡村人才创优提升行动,激发农村活力。共为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批次人。其中,乡镇学校招聘教师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护人员人,乡镇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人,有效解决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配合乡镇机构改革,已对各区县余个乡镇事业单位完成了岗位设置核准。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2020年成功招募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名,深入我市边远乡镇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三支一扶”专项资金400多万元。
(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提升行动,维护合法权益。积极履行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部署开展了根治欠薪春季、夏季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治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共立案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2件,向司法部门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8件,为567名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597万余元。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5起,将2家欠薪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联合惩戒。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工条件受限制。我市农民工达到了万余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的限制,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部分农民工失去了就业竞争力,很多农民工面临不能就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
篇1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农业现代化需要职业农民去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去实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关键一环,同时怀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给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怀化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1.1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利条件
一是,“一极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怀化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就给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三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怀化已经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并行公办学校与民办教育机构协作的农民和农村后备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积累丰富的经验。
1.2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阶段,2013年洪江市作为湖南的10个试点县之一参与试点,2014年麻阳、靖州加入试点行列。2015年后,又有通道等县市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2015年全市完成培训4450人,2016年培训总任务3700人。总体而言,各县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区重视,有些不重视,有些政府扶持,有些不扶持。做得比较好的,如通道等县市区在组织机构、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培训课题选择、培训目标、培训质量等方面都是做的比较好的,深得上级部门的认可。
2 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怀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关政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等,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2.1 怀化现有职业农民数量不多、素质不高、基础不牢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平时只顾低头种地,不闻外界时事,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缺乏参训热情。
2.2 考核监管不到位
一是,过去的绩效考核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部分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为了追求“高效”、“数量”,往往采用蜻蜓点水般浅层次的培训,培训质量没有保障。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上有待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标准不统一、欠科学。
2.3 农民培训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
一是,农民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农口专业的教师大多年龄老化,且多数人已退休或接近退休,能授课的青年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课件制作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二是,实训教师严重不足。
2.4 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一是,现有涉农教育资源分散在农广校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党校系统、电大系统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不同教育机构之中,彼此分离,缺少沟通,没有共享,未形成合力。二是,实训基地不足,而且存在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2.5 培养模式存在偏差
一是,培养理念上,将职业农民培养等同于技能教育、等同于农民工培训。二是,培养内容上,重技能训练轻技术教育,重技能培养轻技术创新。三是,授课方式落后,目前农民培训仍以面传口授为主,培训手段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3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怀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规范。
3.1 优化激励机制
一是,优化激励政策,加大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力度,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数量。二是,设立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奖励与扶持基金,对于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者,提供一定创业扶持资金,对创业取得一定成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C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2 加强考核管理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对省、省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绩效考评结果要作为下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因素。鼓励各地探索由第三方进行培养效果评价的模式。二是,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学员座谈、实地查验等形式,围绕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创业孵化、跟踪服务、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学员满意度测评。做好培训总结和宣传,按照农业主管部门要求,按时上报总结等相关材料,并配合做好督导检查和验收工作。以避免培训监管机制不到位,短视等现象。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以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3.3 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每县要根据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师资纳入师资库,对入库师资要严格把关。各地要分级建立师资库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考核管理机制,原则上选派入库师资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并对入库师资实行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及时清退不合格师资。鼓励优秀师资在全市范围内授课,发挥好入库师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培养、选聘优秀实训教师。借鉴铜仁的经验,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职业学校可在不突破核定编制的前提下,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或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并可暂缓教师资格的限制。在参加人事、教育部门组织的公开招聘考试中,考试考核合格的即予以聘用,被聘用者三年内应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不予聘用教师岗位或予以解聘。鼓励企事业和科研单位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对兼职人员在同行业职称评聘中优先评聘,其任教情况作为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与普通高校合作,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师资。
3.4 整合教育资源
一是,整合职业教育、农民素质教育、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各类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沟通,构建多层次、多向度职业农民培养的立交桥。这方面通道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县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举全县之力,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用于职校新校区建设,将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三校建在一起,实现教学和生活设施公用,师资共享,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二是整合各县市区实训教学资源,建立市、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训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弱化的问题。目前,怀化市已有三十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每个县市至少都有2-3个,但各自独立,没有共享,这样,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又不能满足更多的专业实训。三是鼓励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创办开放性公共实训教学基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实训教学。
3.5 创新培养模式
一是,更新培养理念,不但要培养农业实用技术,更要注重培养职业农民的技术素养,不仅让职业农民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还要让职业农民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和改进创新的能力,还要注重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育工作,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培养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四是,采取“走出去,进来”的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让农民能站在现代农业至高点上看世界,思考和制定自身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又好又快地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效与农民的增收。走出去是把农民送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去学习别人好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理念。“请进来”是把声誉较好、规模较大、发展的潜力较强的涉农企业请进来,把优质的产品、先进模式及超凡智力引入怀化,使怀化的农民在发展自身农业产业的同时与大型的涉农企业的发展进行无缝对接。形成大企业带动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产业的大进步、大发展。继而走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从而打破“小农意识”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限制。五是,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由先前注重培训数量变注重培训质量。农民田间学校将以农民为中心,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田间为课堂,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田间学校将按不同的专业设置培训课时,结合农时生产,以节为单位,1节含有3-4个课时,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设置为1:2或1:3,围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由学员提出,培训中心的老师负责指导或集中培训。培训中心的老师解决不了的,还可以请教上级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努力做到课题围绕生产设、教师围绕学员转、理论围绕实践走。
3.6 推行精准培育
通道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的经验,值得怀化的其他县市区学习与借鉴。一是,精选培训课题。每年年初,各涉农部门及各乡镇入村到户开展调研,确定各类培训课题,选定各种培训师资,安排相关培训装备和培训资料,授课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重点指导和学员实践操作相结合,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践问题和困难。二是,精准培训方向。优先将具有当地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培训方向,培训效果和市场反应非常好。如2015年举办的三期培训,第一期的人头果培训,现在俗称“黑老虎”的人头果市场新宠;第二期的兰花培训,目前货源远远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第三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目前已有猕猴桃、人头果等多项侗乡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精准培训对象。将参训农民培养成发家致富的领头者和引领农村社会风气的示范户,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四是,精准培训质量。充分利用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咨询库,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来上专业课,大力推广参与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主题讨论和基地实训等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确保专业课培训效果。
- 上一篇:幼儿园上学期工会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一学年工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