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宫工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22:0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宫工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宫工会总结

篇1

关键词:青少年 社区矫正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32-01

国内相对稍早一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研究上,并简单的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可运用的专业方法进行探讨。而新近的研究多数基于某一理论或立足于某一视角,对社会工作介入到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具体方法做深入的剖析,常常结合实际案例来生动和具体的分析这种模式的效用。

青少年罪犯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帮助青少年罪犯顺利地回归社会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董明伟借助现代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探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策略。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弱化案主的问题,而更多地关注案主的优势和潜能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关注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而非问题。(2)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之间是合作的伙伴性关系。(3)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认为青少年应该为其自我恢复负主要责任借助优势视角,分析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三个层面的策略:发现优势、发挥优势和发展优势。

费梅苹在社会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认为,青少年罪犯的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互动的结果。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了解青少年罪犯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情境的基础上,帮助青少年罪犯在自我认知、行动策略、意义认定、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促使其产生改变,并通过构建全新的社会互动情境来帮助青少年罪犯改变偏差行为,达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绝对不应是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的“专职”,而是由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人员、辅导人员、教育人员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矫治队伍。社区矫正的目标不在于执行报复和惩罚,而在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具有“适切性”的人道主义服务,增进其社会化的能力,回归社会并回报社会。人与环境互动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前提,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实践理念,这些都极其符合青少年社区矫正(马良,2006)。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介入方法主要集中在对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的讨论上。上海在2003年开始将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费梅苹分析了上海个案工作方法运用于社区矫正的状况,她认为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对于社区矫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费梅苹,2004)。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被大多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中,具体来说,个案社会工作可以为矫正对象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网络,并将这些社会服务网络整合起来。个案社会工作有以下四个介入层面:(1)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能有效地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中。(2)引进个案社会工作流程,贯穿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中。(3)个案社会工作纳入社区结构,建立社区矫正网络体系。(4)运用个案工作专业手法,建设专业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刘念,2007)。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就是为矫正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它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流程,强调每个人的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特殊性,它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改变。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个案工作上来(汤啸天,2004)。

团体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优越性是因为青少年特殊的身心特点,青少年的同辈交往要求强烈、相互影响明显,所以团体工作方法就特别适用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和矫治。当面临较多的情况相同或相似的青少年罪犯时,可采用团体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团体工作程序大致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团体矫正工作的前期任务主要是对成员进行研究和诊断,设定对案主的治疗目标。团体中期的任务则是进行干预和治疗。团体后期的任务是引导团体成员将团体内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团体以外去,为成员离团后的生活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安排。(黄海燕 金艾裙,2006)小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特征包括:(1)小组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2)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并能协助小组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3)小组工作者要努力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总之,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也是开展社区矫正的重要手段。(梁赋,2010)

社区矫正除了针对矫正对象,改善其偏差心理和行为,还包括针对其社会环境改善。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以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为取向。一方面通过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矫正对象更新改造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开展社区教育与居民参与,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并能充分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培育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自治意识,最终实现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目标,同时也能用事实证明社区矫正价值所在。(王金元,2010)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由于其特有的专业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其他功能需求,促进社区矫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梅苹.社会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3).

[2] 费梅苹.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 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3).

[3] 马良.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

[4] 田国秀.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矫正青少年罪犯中的运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5] 范典.浅议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农业大学,2007(5).

篇2

基本技能成重要赛程

参加大赛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0多名职业、非职业指挥。他们中有的来自专业院团,有的是院校学生,还有多年来为我国基层群众合唱活动做出贡献的音乐教师和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会等单位的干部,经各地合唱协会初赛后进入在中山进行的复赛和决赛,年龄全部在45岁以下。

决赛分A、B组,内容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难度上的差异。第一项是笔试,根据所播放音乐答出作品名称,指出演唱者的错误;根据评委所弹的和声确定和声属性;视唱练耳。主考评委称,这次所出题目考虑到参赛选手水平,是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但这第一步就表现出了参赛选手之间较大的差距。音乐院校的学生和进行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选手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也反映出业余指挥在基本素质上所普遍存在的不足,大大影响了他们进入决赛的步伐。在第二项比赛对双钢琴的指挥中,曾指挥过多个合唱团的选手往往对作品的诠释较深刻,表现出他们在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方面的优势,而“院校派”则往往以指挥的规范、准确胜出一筹。

激励前进的动力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在总结首届全国合唱指挥大赛时说,既是比赛,就是残酷的,但更重要的是大赛让从事合唱指挥的朋友们更多地了解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赛后,很多选手把这种残酷当成激励,成为加快提高自己合唱指挥水平的动力。广州大学城建学院艺术团指导教师左静年仅23岁,她说,与自己学指挥的师姐一起参加大赛,不仅学习了她们的长处,而且从更多的获奖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知识,更有对合唱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参赛选手中有一位已近不惑之年的熟面孔,他是多次在全国合唱比赛中指挥团队获奖的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的陈顺桥。虽未能进入决赛,但陈顺桥仍用一切机会观看其他选手参赛,并录下他们的指挥资料。谈起未能获奖,他平和地说,自己前来参赛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对于第一轮的笔试口试内容,多年来已经生疏,但这确实是作为合唱指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指挥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回去后要好好补上这一课。斯琴是内蒙古歌舞剧院青年合唱团的助理指挥,她来自马背上的民族,生长在大草原。这次来中山参加合唱协会的首届合唱指挥比赛,斯琴看到了许多同行的优秀表现,也听到了老师、专家们对参赛选手们的指导,她说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知道了怎样努力才能做一名好的合唱指挥。她说,将在中国合唱协会这个大家庭里不断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为草原人民争光。

难得的面对面交流

合唱界资深音乐家、合唱指挥家王树人、萧白、吴灵芬、徐瑞祺、王秀峰、李西林、桑叶松、高奉仁、张以达、左文龙、朱有臻和台湾省指挥家杜黑组成评委会,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常务副理事长李培智担任监委。他们以严谨、认真、公正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大赛期间,指挥们与参赛选手面对面的交流,表现出老一辈指挥家对年轻一代合唱指挥人才的深爱与期望,也为选手们追求合唱艺术,努力学习提高的精神所感动。选手们纷纷就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与各位评委展开了车轮战。他们说,与这么多指挥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机会太难得了。

年轻一代肩负着希望

在获奖选手中,武汉音乐学院的段轶柯是引人注目的佼佼者。他以B组总成绩最高分而与另一位选手同列B组第一名。29岁的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金野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以A组最高分独夺二等奖。

两位年轻人在第一轮的笔试和口试中,就以出众的表现吸引了评委。在接下来的指挥双钢琴比赛中,段轶柯对《希伯莱奴隶》这首合唱曲的深刻理解,仿佛超出了他那略显幼稚的面庞,生动而准确的指挥肢体语言打动着所有在场的人。金野在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上也凸显出其基本功的扎实和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所具有的激情。

段轶柯的才华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来自台湾的指挥家杜黑当即决定提供一切相关费用请他赴台进修深造,显示出老指挥家对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一片诚心。

篇3

(一)夯实基础工作,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集中登记整治活动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政法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年”的总体部署,我区从三月份开始连续开展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集中登记整治活动。针对春节后大量外来民工涌入我区的实际情况,在二季度开展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集中登记百日整治专项活动。动员专管员、派出所民警、村居干部集中上门宣传和登记,组成摸排组,落实责任田,努力摸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用工单位底数,切实增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中,悬挂各种宣传横幅30多条,张贴《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集中登记整治活动通告》300多张,发放致新*人的公开信、致出租房主公开信用30000余张,编印《新*人服务手册》等宣传资料30000本。活动中专门制定方案,明确各街道、派出所的工作目标,建立周督查、月考核通报制度,并将考核情况直接与社区民警和专管员的奖金福利挂钩。3-7月份共新登记流动人口79522人,出租房屋11416间,今年新增出租房达到在册总数的30%。在四季度开展了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整治冲刺行动,通过整治冲刺行动,努力使我区暂住人口登记率达到90%以上,出租房屋登记率达到95%以上,人户一致率达到70%以上。在全市抽查考核中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摆脱我区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工作落后的局面。消除流动人口管理死角,使全年暂住人员办证总数超过去年2%,出租房登记数超过去年10%。行动中层层召开动员大会,专门制订实施方案,印发各种宣传资料4万余份,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严格考核,落实奖惩等措施,做实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迎接省、市、区考核做好基础工作。

(二)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级网络

我局从去年年度正式挂牌以来,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在全区各街道(农场)全面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在村居(企业、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制定了《*区街道(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组建方案》,按照有专职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服务窗口、有硬件设备、有工作制度“五个有”的要求配置软硬件设施,作为流动人口公共事务的服务性平台,把流动人口教育、服务、管理、维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基本组建完毕,形成区、街道(乡镇)、村居(社区、企业)三级服务管理网络。

在硬件建设上,城区和流动人口1.5万人以上的重点街道原则上要求单独设立,办证大厅不少于50平方米。目前其中*、*、*、*等都专门选址,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全面改装,软硬件设施比较到位,设立办证服务大厅,做到政务公开、制度上墙。其他街道(农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基本上设立在派出所。

在专管员配备和管理上,由区、街道财政直接保障的专管员按1000:1共需配备150余人,目前已配备141人,比去年增加了88人。大部分街道已按要求已配备到位。其中*、*、*、下陈、*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专管员队伍扩充后,我局按照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证件服装、统一工作台帐、统一业务培训的“四个统一”要求,会同各街道共同进行管理。统一使用暂住人口与出租房屋工作台帐和信息采集表;专管员工作时统一佩证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统一的所站工作职责、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检查考核奖励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队伍管理。

在村居服务站建设上,按一块牌子、一至二名协管员、一本工作台帐、一套工作制度的“四个一”基本要求着手建设,选聘协管员基本完成,工作台帐正在逐步完善。其中*街道各村居协管员的报酬待遇最为到位,效果也最明显。

(三)探索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我区立足各街道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力求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包干法。要求各街道(农场)流管所、派出所对本辖区的村居、社区以及其他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分块包片,落实责任,并与专管员的工作奖金挂钩。严格落实房东在出租房屋时必须登记备案,并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二是蚕食法。在管理复杂、薄弱的区块,集中人力、精力,综合运用“蚕食法”,排查一块,清理一块,整治一块,巩固一块,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整治行动的开展。并定期集中开展大清查活动,逐楼、逐户清查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提高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率。

三是工作地管理法。由*街道首先提出,在企业、场所等流动人口比较密集的工作地和管理不到位的死角,专门与用工10人以上的业主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状,落实企业和场地的管理责任。

四是卡片式管理法。主要在*街道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卡片式”管理,根据暂住人数,按照一户一卡、一户多卡的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信息登记和管理双方的信息互通。

五是集中居住管理法。积极推进流动人口适度规模住宿。推广“外来人口之家”建设,加强对“外来人口之家”管理及治安、消防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场所等改建适合外来农民工居住的“民工公寓”,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

(四)注重社会效果,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维护我区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我局开展定期上街宣传活动,每月到流动人员比较密集的街区或劳动力市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宣传咨询活动。发放《致新*人的公开信》,会同区计生局在*区青少年宫广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执法活动,同时组织开展了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内容的有奖竞答活动,寓教于乐,受到了广大流动人口的欢迎。在今年台风季节,会同区应急办、防汛办到海正、7816工厂、海翔药业等单位巡回开展防台知识讲座。第四季度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安全知识巡讲,收到明显的效果。

在“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中,开辟新*人家园,宣传十七大精神;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挑选人员组成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宣讲团,在宝石等企业开展了“展示自我新风采、融入当地新生活”为主题的宣讲,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来诠释十七大的丰富精神内涵;将流动人口余妹兰、陈学明等先进个人的事迹整理出来,参与区“十七大主题教育讲师团”到各街道、机关、企业宣讲;举办了以“投身创业创新、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新*人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外来务工人员投身创业创新的热情,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的认同感,归属感。

(五)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服务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为了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水平,保障流动人口工作的扎实推进,我局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周督查、月考核、季例会、年培训机制。每周派出局机关人员会同各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管理干部对专管员在岗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指导和督查;每月会同区公安分局对各街道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登记率、人户一致率进行抽查考核,及时将抽查结果向各街道流管所通报,并把考核结果计入年度对街道“两个社会”考核的范围;每季度召开流动人口管理所所长例会,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每年对专管员队伍进行集中培训,采取评先、比武等形式,提高专管员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协作联系机制。首先,局领导分片联系各街道(农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推行“一线工作法”,每月累计不少于一周下基层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基层所站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机关干部每人联络2-3个基层所站,担任信息联络员,及时掌握和反映工作情况并帮助总结基层好的工作做法。再次,建立流动人口专管员与警务室民警捆绑协作制度,整合力量,齐抓共管,对流动人口管理同部署、同工作、同考核。

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专项拨款,专款专用,全额保障。专管员工资区财政与街道各半负担。

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了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两个社会”考核以及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切实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五是建立部门齐抓共管机制。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专门以区委办、区府办名义下发了《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了区综治办、公安局、计生局等二十多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避免陷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孤军作战,包打天下的尴尬局面,使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真正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工作体制。

(六)树立良好作风,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一)建立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建设,切实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范机关办事程序,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学习、请销假、内务卫生、车辆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机关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开展十七大为主题的理论学习教育。召开了局党组会议,研究、制定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计划,订购和印发相关学习资料,利用每周学习日开展“我来讲一课”活动,确保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任务的完成。组织全局机关干部、流动人口专管员专门召开了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动员会,分期组织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原文、《》及相关知识。利用流动人口专管员在各村、居办理、检查暂住证的同时,面对面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使外来务工人员及时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根据省、市、区委关于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系列安排和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总体部署。今年3月中旬开始在*街道赵家村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因地制宜指导结对联系点(赵家村)开展工作,帮助其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我局积极组织机关人员深入各街道,积极指导服务管理所、站的筹建,解决筹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研究制定服务管理所、站的工作制度。于8月份开展“新*人”权益保障民主恳谈活动,进一步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下半年集中开展破解难题活动,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各街道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新的起色,但我们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不适应:

一是部分街道领导的思想认识与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形势不相适应。一些街道的领导没能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能更好地确立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总还认为流动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政府没有必要揽过来。有些以经费紧张、办公室紧张为由,认为没必要配那么多专管员,工作比较被动。

二是专管员整体素质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任务不相适应。目前我区专管员队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水平不高,信息化操作技能不高,群众工作水平不高,女同志多(占52%)、下岗职工多(占18%)、刚出校门的多,结构不合理,对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流动人口专管员队伍带来很大难度,与目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很不相适应。

三是较低的待遇保障与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而我区专管员的工资待遇基本上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缺少奖励工资等激励手段,这样的收入待遇与目前的物价状况不相适应,导致素质好的人大多不愿当专管员,在位的一部分专管员也产生干好干差一个样的消极心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滞后的管理法规与当前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不相适应。如我省的《暂住人口管理条例》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公安部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也缺乏操作性,对出租房主和暂住人口登记缺少制约性,处罚幅度太低,行政成本很高,在当前登记主动性不高的形势下,难以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五是宣传信息的力度与当前的工作进度不相适应。应该说我区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是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尤其在窗口建设一块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但我们的宣传声势和力度不够大,缺乏宣传信息意识,造成工作缺乏知名度。

三、明年主要工作打算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以明年全省实施居住证制度为契机,不断创新服务管理理念、手段、领域和机制,加快提高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格局。重点做到“两个健全、两个提高、两个强化、两个突破”。

两个健全:一是健全三级管理网络。目前我区初步建成了三级服务管理网络,这项工作仍需高度重视,要强化各级的管理责任,会同各街道建好服务管理所、站,配齐配强管理队伍,完善所站运行机制,加强服务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效能,把各级服务管理机构建成“新*人”的温馨家园。二是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前阶段我区围绕新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运行体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这些机制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创新、去调整。要定期对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应对新的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对不合时宜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协作机制,并使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管用。

两个提高:一是提高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登记率。坚持与公安派出所的工作联动,以方法创新为主要动力,以集中登记专项行动为手段,以加大处罚力度为主要保障,以考核奖励为杠杆,力争使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登记率再上台阶,达到省市关于出租房屋登记率要达到95%,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0%,人户一致率70%的考核要求,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础。二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通过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典型培育,在全市、全省打响我们的品牌;要加强与劳动、教育、计生、工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开展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文体活动,丰富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发挥外来人员中思想正派、有威望、善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新*人解决衣、食、住、行、学、保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及时查处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契机,加强调研,为区委区政府制定有利于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