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扶贫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20: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工作者扶贫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师德问题
1.忽视言行举止,损害师德形象
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交谈过程中,忽视自身的语言习惯,偶尔夹杂污言秽语,或者黄色笑话。他们认为只要不是面对学生,只要不步入课堂,就应该享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在他们的眼里,认为这些语言习惯无伤大雅,只是一个“口头禅”或者“冷幽默”,导致同事、师生之间的不能文明交往,引起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的侧目。更有部分男性教师忽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无顾别人的感受,公然在学校公共场合抽烟,使得整个办公室“乌烟瘴气”。对于忽视自身言行举止的师德问题,不仅诱发教育行业的不良思想和不良作风,影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氛围,引起不同素质水平群体之间的内部矛盾,更会从侧面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误导学生的道德标准,损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形象。
2.狭隘偏激思想,阻碍师德建设
部分教育工作者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上级的认可,竞赛活动中得不到展示的机会,期末考核过程中得不到优异的成绩,或者在竞岗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肯定,产生了狭隘思想,影响和谐交往。如猜想是否有同事与其作对,从中作梗;是否有同事运用阴险的手段,获取功名等等。教师队伍中的这些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主观猜测,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论甚至过激的行为。如经常在同事身边挑拨生事,在同事背后搬弄是非,目的在于营造同事之间产生不和谐的气氛,获得心理的平衡;甚至采用胡编乱造、污蔑造谣的手段,肆意在网络平台或者私人场合妖言惑众,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狭隘的思想和偏激的言论,不仅损害了同事之间的和谐交往,破坏了校园纯洁高尚的文化氛围,更严重贬低了自身的人格和教师的形象。
3.价值取向偏离,限制师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部分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消费投资欲望。日常交流的话题从原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成买车买房、投资理财,从原来研讨的教学科研活动,转变为“股票行情分析”“网络营销策略”等研究。交流场所、交往环境充满了金钱的气息,物质上的欲望迅速膨胀,对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屑一顾,甚至鼓吹“弃文从商”,诱发“一切向钱看”的势利观念。“以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的负面思潮,过分注重金钱和利益,容易使人轻视精神上的成就,忽略精神上的满足。当教育工作者与商人混为一谈,踏入到追名逐利的漩涡当中,教师行业将难以体现其神圣和高尚的特质。
4.沉迷庸俗娱乐,玷污教育行业
部分年轻教育工作者队伍,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逐渐转变成“老油条”角色,开始沉迷庸俗的娱乐活动,却淡忘原有的职业理想。完成了“常规教学工作”后,肆无忌惮的利用“私人时间”,开展如打麻将、打扑克、打游戏等娱乐活动。某些过度沉迷的教育工作者俨然把教育工作当成儿戏,上班就开始“约局”,大肆谈论“战绩”,甚至还积极拉拢其他同事共同参与这些带有赌博性质,腐化思想的娱乐活动。沉迷庸俗娱乐会使人丧志、不务正业,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教学质量,更会贬低教师身份,玷污教师行业,沦落至受众人鄙视,受世人唾弃的不堪局面。
二、探索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师德问题的解决之道
1.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并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内外兼修的善行者。在课堂上大力宣传礼貌用语、文明规范,课后却背道而驰、粗鲁庸俗;在课堂上努力宣扬言行自律、关爱他人,课后却肆意妄为、损人利己。这些违反师德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将严重损害师德形象,阻碍师德建设。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更需要在日常交往中,认真研习师德内涵、师德规范,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学会推己及人,明确教师身份的社会价值,反思自身言行会诱发的不良影响。更要做到表里如一、严于律己,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自觉营造健康文明的交往环境,努力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
2.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高尚的师德品格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抱有宽广的胸怀,拥有宽阔的气度,用谦虚恭敬的态度学习优秀师德典范,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学会不断总结和检讨自身的言行得失,“好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一句寒三秋”,努力做到慎言谨行,构建和谐融洽的交往氛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因斯坦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教师,是美的耕耘者,也是美的播种者,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端正自身的思想品行,由内而外地散发心灵之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拼搏,成为行业专家;通过不断地研习和深造,成为行业典范,实现最伟大的职业成就。
3.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生活作风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必须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教师的身份是崇高的,神圣而不可替代的,清廉的形象不仅体现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工作作风。教育工作者要摆脱金钱的诱惑,端正价值观的偏差,首先要学会辨别交往的群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不务正业、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的人群应该适当疏远,对于积极进取、心胸阔达、德才兼备的人群应该主动靠近。自觉融入健康向上的交往群体,可以得到思想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升华。其次,可以通过学习一门高雅艺术,如琴棋书画,培养宁静致远的文雅气质,修炼纯洁高尚的心灵神韵。还可以参加各种有益健康、修身养性的团队活动,如拓展、登山、探险等,体验生活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找准奋斗的目标,散发清廉的魅力。
4.在人际交往中传播师德的仁爱思想
篇2
一、指导思想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紧迫任务。要加强对控辍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总体思路,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控辍工作,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零的目标。
二、主要措施
摸清底数,分类指导,责任到人,奖惩分明。具体要求是:
(一)依法控辍:
1、要求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适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每年3月和7月是敏感时期,要认真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有关规定,杜绝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务工、务农、经商行为的发生。
3、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有关控辍的规章制度,召开家长会时明确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依法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4、依法强制性确保控辍工作的落实,并协助当地政府对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出“辍学生返校通知书”,如未按规定期限返校,应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实施行政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
5、要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二)管理控辍
1、深入帮扶联系村,与往堆村第一书记到小学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及对村适龄儿童就学入学率进行了了解,经了解未发现有适龄儿童辍学情况的发生。
2、学校要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学生学籍卡和规范的学生体学、转出、转入手续,要建立详细规范的学生学籍档案资料,并要逐步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之管理科学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籍管理情况定期检查,并记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档案。
3、开展创建无辍活动,同时要求学校在校内开展创建无辍班活动,及时总结表彰和宣传典型经验。
(三)教改控辍
1.积极配合联系村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很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一个也不能少”,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更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持这一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
篇3
同志们:
这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六次全会精神,正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刚才,**同志总结了20*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了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发展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切实做好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实现省级教育强县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把握教育了发展规律,创新了教育发展理念,转变了教育发展方式,破解了教育发展难题,提高了教育发展质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育事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启动实施新一轮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全年撤并教学点28个,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撤并任务。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1317万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10816平方米,25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完成了防雷设施安装工程。积极开展了数字网络进校园,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多媒体“班班通”工程全面启动,学生用机达到1:8,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课率、教学仪器使用率均达到100%,教育公平与和谐教育稳步推进。三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第二幼儿园和县高级中学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学前二至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在了1.5%以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8%,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首批赴惠山职教中心学习的214名学生中有177名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83%。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桥镇乡和劳山乡创建为“市级教育强乡镇”。四是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宣传师德新风,强化教师“责任兴教”意识,广泛开展以“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暨第24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校长73名,奖励资金5.6万元。9月2日至3日,**来我县亲切慰问一线教师、视察教育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县教师的工作成绩,极大鼓舞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投入培训经费86.5万元,培训教师2300多人次,培训率达到100%,新聘优秀专本科毕业生49名,逐级末位分流教师18名,选派27名骨干教师深入基层薄弱学校进行支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五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形成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整体育人的新格局。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成市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5所,县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6所。去年全县参加高考学生898人,一本上线39人,二本以上119人,三本以上481人,大专以上803人,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五,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六是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全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生20086人次,补助资金561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助困工作,筹集资金44.7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358人,办理贫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231万元,确保了385名贫困学生接受教育。认真组织了高考、中考、小学调研等各类招生考试工作,避免了考试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确保教育招生考试公正、安全。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取得实效,教育满意度不断上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倾心关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县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教育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教学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二是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仍然面临着很大压力,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初中教育仍然是我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全县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五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障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六是尊师重教的氛围还不浓厚,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这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可见,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事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迎接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矛盾、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真正使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之更加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全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是我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实施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学校要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着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坚持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等配套工程,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下功夫研究国家投资的政策导向,挖掘政策潜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县教育、财政、经发、国土、城建、税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降低学校建设成本,使学校建设的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启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项目,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部室建设,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要抓好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化分析系统、教育科研网络和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网络教育论坛,促进教师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继续实施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县高级中学公寓楼和县初级中学、*初级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洗浴以及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年内全部完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办好学校,首要责任在校长。一是要锻造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校长队伍。一个好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找准定位。校长的办学理念、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极大影响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每一个校长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都应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审视学校办学过程中是否把握了正确办学方向、是否明确了办学目标、是否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等。其次,要以身作则。各位校长要立足微观层面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教育家,少当“社会活动家”。目前我们个别校长沉湎于交往应酬,有的甚至不务正业。为此,我们这些校长要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剖析考情、研究教情、分析学情,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推动我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第三,要依法治校。认真落实教育法规,严格依法办事,狠抓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重视良好校风的培育,通过抓好作风、教风、学风,培养学校的良好风气。二是要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师德建设。探索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全县广大教师坚定献身教育、甘为人师、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培养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形成率先垂范、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树立执着追求、乐观向上、勇于负责的精神风貌。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着重抓好骨干教师到市级名校“跟班”学习制度,学习名校在教育管理、教学业务、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县开展“传、帮、带”活动。要把每年县财政安排的教学培训经费用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上,真正落到实处。第三,要优化师资配置。继续统筹做好教师队伍“招聘、转岗、调剂、清理、支教”工作,优化队伍结构,逐步解决教师配置地域不均、部分学科专任教师欠缺的矛盾。第四,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要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奖教基金的激励作用,对教育教学效果好、师德师风好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要给予优先照顾和表彰;要关心教师生活,热心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五,要全面完成布局调整。坚持“就近撤并、整合资源、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原则,年内所有教学点必须撤并到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努力形成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高效运行、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全面促进教育公平。三是要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配全配好科研人员,形成县、乡二级教科研网络。积极做好中、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县教研室引进、研究、指导、推广优秀教研成果的作用,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三)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力规范学前教育,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办园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标准,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巩固发展多元化办园格局。积极推进幼教改革,加强幼儿教育实验、科研的管理与指导,努力提高幼教普及程度和质量。做强做优普通高中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建立政府投入和学校收取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校际协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产业的外向型办学模式不动摇,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学生技能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抓好教育质量提升这个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五)切实强化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才能出效益、管理才能出成绩、管理才能出质量。加强管理,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要牢牢把握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两大主体,下功夫去研究管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抓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进程,细化管理环节,以全面发展为根本,学生成才为目的,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涵盖学校安全、后勤、教学常规、队伍建设等各个管理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管理,配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和医护人员,积极解决学生宿舍通风、取暖等问题,不断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责任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严格卫生许可,全面认真地整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堂,杜绝师生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配合的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定期召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教育管理职责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出实招、出妙招、出绝招,确保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县级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各乡镇要依法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应职责,主动解决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确保教育工作领导落实、职责落实、措施落实,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依法保障投入。要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比例,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基建工程、重大物资采购和各种形式校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在严格制止教育新债的基础上,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化解后奖励”的原则,加快化解“双高普九”遗留债务。畅通社会筹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格局。
(三)加大督导考核。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职能,加强过程督导,建立健全乡镇、部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监督检查制度,由县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教育工作履职情况开展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评价乡镇和部门年终工作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将考核和统一考试结果及时上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继续实行乡镇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全面开展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努力在全县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篇4
几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克服基础薄弱、体制不顺的困难,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硕果累累,教育质量又上新的台阶。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但是,今天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委、管委会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教育,关注老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总结成绩,也要找出差距,既要看到困难,更要奋勇争先。借此机会,我对全区的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希望。
一、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十六大的报告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是根,是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五千年的历史没有被割断,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里头靠的也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所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这点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在提高人口素质而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强烈。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尤其是我区处于赣州改革发展的前沿,对人才、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办好教育事业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集中力量办了一个黄金实验小学,较好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工业园内学生就学的问题,受到了好评。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今后我们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办更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批农民在失去土地、改变身份后,如何真正地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办好现有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教育,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否则,实现跨越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均衡协调发展这个长远利益着眼,切实办好学校,办好教育。
二、广大教师要不断进取,以身立教,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迫切需要我们广大老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成为胜任新时期教育的新型教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第一,广大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教育人,高风亮节,为人楷模。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
第二,广大教师要育人育心,爱生如子,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向世界的人。育人比单纯的教书要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爱心,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用热爱和真诚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第三,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做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园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实施以学生全面发展的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广大教师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在现代社会中,停滞不前、抱残守缺、凭借经验,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感。广大先进教师、骨干教师要做不断学、不断进取的模范,因为先进和骨干都是相对的,今天是先进、是骨干,如果放松学习,停止进取,明天就不是先进、不是骨干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给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展示了新的空间,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是对我们职业态度、教育能力、知识结构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没有新的观念,就不会有新的实践,理论和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形势。
三、要举全区之力,尊师重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某一部门、某一单位,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下决心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以发展教育为已任。各部门、各单位在发展规划上做到优先安排,在财力安排上坚持优先投入,在工作部署上体现优先位置,主动为教育事业排忧解难,共同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还要把抓好教育当做工作重点。适龄儿童入学、保障入学率、扶贫助学、建立“控流保学”机制,这些都需要镇、村一级干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到每家每户去做工作。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和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三民”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教育工作。为官一任,不重视教育就等于失职,不抓教育就等于不抓未来。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去年我们把黄金实验小学建起来了,但目前学校各方面的状况与建成省级示范校的目标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快提高和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所自己的高中,中心城区也没有一所较好的初中。这些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水平,树立开放意识,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发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多铸造教育品牌,多推出几个教育亮点。不仅要办好基础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大家要好好琢磨,必须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第三,要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教育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象我们的干部、教师,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如果不是靠读书,很多不是在家里耕田就是当个打工仔。当然,那也是很光荣的,但不可能给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从每个个体来说,是教育改变了命运,是知识改变了命运。所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要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要加大投入,尽快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其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地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同时,安排部署2011年的教育工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一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省、地、县教育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结合威宁教育发展实际,按照我县“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以迎“两基”复查、“普实”验收工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全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得到顺利推进,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小学校(点)471所(个),在校生259636人,中学61所,初中在校生81490人,高中在校生13721人;小学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2% ;有幼儿园4所(民办3所),在园幼儿5103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5人;现有小学专任教师9968名,学历合格率为97.2%,初中专任教师3659名,学历合格率为98.7%;现有小学校舍面积650621平方米,生均2.51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325960平方米,生均4平方米,高中校舍面积90624平方米,生均8.5平方米;小学图书2199569册,生均8.5册,仪器468套,初中图书1536872册,生均18.9册,仪器69套;88所学校开通了宽带,远程教育模式ii学校379所,模式iii学校38所,49所学校装备了计算机网络室。
二、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工作
今年10月份,我县接受地区复查评估团对“两基”工作的复查及“普实”验收。11月份,接受省人民政府的复查验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我局紧紧抓住提高普及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扎实推进“两基”复查及“普实”验收各项工作。一是为确保省、地“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全县启动实施2011年学校建设项目132个,建筑面积15.1027万平方米。同时,2011年第一、二、三批校安工程332个项目学校工程建设按上级要求相继启动,新建校舍面积13.687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面积36.3992万平方米;二是先期投入经费2499.6万元,建成小学实验室326间,中学实验室198间,多媒体教室146间,购置仪器柜1580个;三是填平补齐小学成套仪器476套,初中成套仪器69套,小学音体美器械482套,初中音体美器械61套;四是投入大量经费补充图书1151126册,使小学图书达2199669册,生均8.5册,初中图书1536872册,生均18.9册,高中图书472599册,生均33册;五是职业教育稳步提升,教育基础得到夯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开展工作,职校现有在册学生1513人,有“同心智力工程”招生学生461名,学校还开办电大教育,现有在读本专科学员1600余人;六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92.96%。以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省地对我县的“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1月29日至12月3日,省人民政府组团对我县“两基”及“普实”工作进行复查验收达双合格,并评出了七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威宁四中、羊街中学、哲觉中学、金钟中学、玉龙中学、威宁一小、白马小学)。2011年12月中旬,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率教育局班子成员到威宁考察学习。
(二)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一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强化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工作,优化教师队伍,使全县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结构日趋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效益日趋明显,基础教育特别是初高中教育成绩喜人。今年,全县参加普通高考3858人,一本上线212人,二本上线1132人,三本上线1240人,本科共计上线2572人,上线率66.67%,专科上线1184人,本专科共计上线3768人,上线率97.67%,高考成绩综合评比居全区第一。中考全区700分以上4人,4人均在威宁,全县660分以上考生除毕节外居全区第一。
(三)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在国家、省、地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实施薄改工程、大班额改造工程、校安工程等各类教育工程,大量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使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学校办学的需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合格师资
通过不断整顿,补充、招考、培训、扩大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今年,新招录特岗教师1789名(其中国家级特岗895名,县级特岗894名),高中教师110名,配合人事部门组织完成了360名小学教师的招考工作,全县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充实。同时,加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一年来,共培训中小学校长、站长1500余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教师16000人次。“国培计划”全县3227名教师参加培训,参培率、合格率、有效学时率均达100%,优秀人数3189人,优秀率达98.82%,名次居全区第一。积极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过关和优质课评比大练兵活动。通过各类培训,大幅度提高站校长、教师综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全县“十一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11月份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并受到省地专家组的高度赞誉。
(五)站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强站校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局严格执行《威宁县站校管理实施细则》、《威宁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制定各种工作措施,使站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教师从教行为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六)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切实加强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使各项经费的管理使用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是出台了《威宁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意见》、《威宁县教育局关于学校财务报销暂行规定》等管理制度,校财局管工作效果明显,受到省教育厅计财处组织的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地区的反馈会上,作典型经验向全区推;二是认真配合县财政局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贫困生寄宿生生活补助等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三是指导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编制经费预算工作,管好用好经费,严禁用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补贴,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学校乱收费;四是配合县财政局按省教育厅在5月份对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建立长效机制,重抓师德师风建设
为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局和各站(校)都成立了以局长、站(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威宁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年终考评和绩效工资挂钩,把任务层层分解,全面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印发了威教字[2011]41号、42号、51号文件,大力开展以“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十个不”的承诺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和“六风”建设活动。由于各级领导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站(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根本转变。
(八)、进一步抓好各项综合工作
1、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德育工作。根据省、地对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员育人职责,努力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节俭教育、感恩教育、妥协教育等活动,认真组织好“祖国好、家乡美”诗文大赛、“颂歌献给实验区”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自信自强、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爱父母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狠抓德育工作,师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养成,文明程度得到较快提高。
2、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教育系统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了目标责任。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廉洁教育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县教育局会同纪检、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建立健全学校收费巡查制度。组织人员对35个乡镇教辅站和县直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教育人事工作。积极配合组织部,成功推荐副科级以上干部11名;积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除公开、公平、民主推荐选拔任用所缺站校长外,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为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公开组织教师进行笔试、面试,建立“站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使一批掌握一定管理理论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人才库,并对进入人才库的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培养,为培养合格的站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完成1324人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按照事业单位聘任要求,完成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及聘任工作;完成初级2420人,中级385人,高级59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及推荐工作;筹备了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庆典活动,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200名。
4、维稳工作。坚持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做好全县教育系统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认真查找分析不稳定因素的起因,积极排查化解,把矛盾消化在基层。今年共受理举报件75件,其中县委宣传部网络舆情信息转办3件,互联网信息3件,县“三级联动”领导接访转办3件,地区局交办4件,县委局转办8件,县人大室转办3件,县纪委室转办6件,上级领导签转督办信件7件,当事人亲自送达和通过邮寄方式来信38件次,举报电话5件次。现已办结73件,其余2件正在办理中。四是对来自各乡镇各校、社会各界人士反映的问题逐个加以分析研究,积极调查处理,对重点举报单位进行督办,对重点人进行帮助和教育,均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同时,全面完成了1999年整顿在册的1800名代课人员的调查清理核实工作。并以威教字[2011]185、186、187号文件对959名原代课人员作辞退处理,对58名原代课人员作一次性补偿处理,继续聘用了404名代课人员。最终为县委、政府解决代课人员待遇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基本稳定了代课教师队伍,为有序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招生考试工作。以严肃考纪考风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措施,以人为本,依法治考,全面加强教育考试环境的综合治理。今年有效组织适龄儿童入学,完成初中招生32796人,基本完成普通高中招生和职高招生任务。认真组织完成1462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统一考试工作。
6、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做到“应贷尽贷”。受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828人次,办理贷款1275.8万元。同时,办理“招商局集团助学助教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45名,资助贫困优秀高中生150名;办理“深圳---贵州助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学生60名;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17494人次,金额1309万元。
7、教研教改工作。教研教改工作始终坚持以“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强化优质课评比、校本教研、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等为重点,促使全县教育教学强根固本,提质增效。今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及研讨交流,初高中政治、初高中化学、高中生物等优质课评比及研讨交流活动,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393人给予表彰。高度重视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推荐上报优质课23节,评选上报优质课件、优秀论文省级353件(篇),地级25件(篇),教育教学资源得到全面开发。2011年3月2日,赫章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率教育局班子成员到威宁交流学习。
8、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为确保师生安全,我局进一步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强化防控措施,切实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力度。一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我局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强调学校的安全、稳定。二是明确职责,加大学校安全管理力度。局机关各职能股室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公安、交通、卫生、消防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了网络式安全防范体系,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三是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初步形成了人人重视、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综治、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四是各站校始终坚持学校教育“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严防事故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局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安全防控水平。
9、工会工作。认真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切实履行工会职能,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利益,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教代会为载体,抓好学校民主管理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工委留守儿童组织机构,认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10、教育督导工作。遵循“督政为主、督学为重”的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加强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帮助学校指出问题,帮助学校认真整改,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认真督促各乡镇抓好迎“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各项工作;积极督促各学校认真抓好“整脏治乱”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11、结合威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制《威宁县2011---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威宁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贵州省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教育规划》,明确了威宁教育发展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目标。并编制了《威宁自治县“两年提速”发展教育规划》、《民办教育实施意见》等。
12、积极推动威宁民族中学西校区建设和威宁民族中学“申办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相关工作。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11月22日,威宁民族中学“申示”已通过初评;积极和省教育厅对接,协调相关部门,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幼儿园建设、威宁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等相关工作。
13、积极组织教辅站和县直中小学人员,对全县教师档案进行整理归档,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省委组织部于10月23日组织专家验收,达到一级标准。黔西县教育局2011年2月27日至28日到我县考察学习。
14、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一年来,认真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化建设,以培养优良校风、学风为目标,努力将“尊师、爱生、文明、守纪”的校风和“勤奋、踏实、认真”的学风铸就成校园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化、形象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的文明育人的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大、政协有力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各涉教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努力的结果,总结成绩的目的是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更好地抓好以后的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虽然近年我县教育从各个方面发展较快,但各项指标与全国、全省、全区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甚至差距较大,按我县提出“两年提速”发展要求,问题多,困难大。
(二)教育结构不均衡。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全县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只达1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接近42%。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三)部分站校的管理,部分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我县城镇、农村初、高中学生住宿问题亟待解决。我县地域广阔,校点分散,初高中学生入住率需达80%以上。全县现有学生宿舍10余万平方米。到2012年,初中在校生大幅度增加,现有住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住宿需要。按生均2平方米计算,还需新建宿舍面积10.43万平方米,需建设资金12516万元,由此产生大量的资金缺口。
(五)我县地域广阔,校点多且分散,师生数量大,基础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安全、、维稳问题是教育系统需要长期重视的问题。
(六)普通高中改扩建、学前教育工程建设、职教基地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等工程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威中西校区建设协调工作难度大,进展缓慢,很多工作亟待推进。
(七)、特岗教师接转后工资财政压力过大、威宁民族中学“申示”等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四、二0一一年工作安排
(一)按照县委提出的“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好各项制度,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威宁教育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积极配合好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包括职高)等各类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并加大督查力度,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尽早投入使用。
(三)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师考核管理。积极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提高校长、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配合省教育厅,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评估试点县”、“校本研修基地县”教改和培训工作的要求,大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大高中(特别是职高)考试及招生宣传工作,确保完成2011年高中招生任务。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大幅度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五)深化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德育工作,编写好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乡土德育教材,唱好“五心”歌。按照“六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学习,推动思想解放;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良好氛围。力争使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明显增强、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明显改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拓展以威宁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抓好现有职校及“同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农、科、教”统筹发展的路子,搭建“职业教育综合发展平台”,优化办学机制,增加职教投入,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七)继续补充整合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威宁民族中学“申示”相关工作,全力推进威中西校区建设,确保二评顺利通过,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八)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推进科研兴校,加大教研网络的建设力度,逐步在威中、二中、三中、四中建立远程教研系统,建立一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教育科研队伍。
(九)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把学校管理与“整脏治乱”、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新型农村中小学精品校园。
(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教师补充和培训计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建设一支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十一)认真做好大学生贷款和贫困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贫困生资助面,构建和谐教育发展格局。
(十二)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环境秩序的和谐稳定,解决好代课人员的稳定问题。
(十三)加大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抓好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验工作,统一组织全县性的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活动。积极向省、地各级推荐优秀课件和优秀选手,加大交流力度。继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充分依托已建成的教育综合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十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加强对各类教育经费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系统,规范使用生均公用经费以及其它教育经费,发挥好资金使用效益。
(十五)认真落实好“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切实转变部门工作作风,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篇6
课前预习。据调查,经常坚持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的学生有94人,占10.2%,课前一般翻看,未经仔细思考的学生有400人,占43.5%,偶尔预习的学生有360人,占39.2%,不预习的学生有56人,占6.1%。
从上面的调查显示,学困生在预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预习的习惯不良或没有形成预习的习惯。②预习没有针对性、目的性。③自学能力比较差。其特点主要是学困生没有按学习程序规范的要求进行预习和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形成的。
学习指导:①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②找出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本,以加强听课和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③复习学习新课所需要的旧概念、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④教师留适量的预习作业或提出预习的要求。⑤教师对预习的作业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批阅。
听课。据调查,上课思想高度集中,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有43人,占4.7%,注意听讲,能跟上老师思路,记下板书条文的学生有582人,占63.3%,思想不易集中,没有课堂笔记,被动听讲的学生有226人,占24.6%,笔记不完整、害怕回答问题的学生有62人,占6.7%。
从上面的调查显示,学困生在听课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思考问题不够积极。②精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③不能认真地记课堂笔记,或课堂笔记抓不住重点,条理性较差。④课堂知识不能有效掌握,他们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听课不求甚解,或稍遇到听课障碍,就不想听,结果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却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其特点主要是由于学困生没有贯彻听课要求,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使一些不良行为难以控制等原因形成的。
学习指导:①做好预习工作,知道听课的重点,专心听讲,集中精力,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②积极思考,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③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④记笔记抓住重点,简明扼要,课后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概括。⑤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掌握,特别对老师开头、结尾及强调的部分要集中精力听。⑥教师要经常总结学生听课的情况,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及时改正、改进听课的方法。
作业。据调查,看书复习后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肯钻研,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有130人,占14.1%,独立及时完成作业,遇到难题与别人讨论的学生有544人,占59.2%,边看书边做作业,遇到难题依靠别人的学生有213人,占23.2%,作业困难大,经常抄袭作业的学生有27人,占2.9%。
从上面的调查显示,学困生在作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对课堂知识掌握不够,课后又不能及时复习,作业不能及时顺利完成。②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③个别学困生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其特点主要是由于学困生听课方法不当,课堂知识不能当堂掌握,课后又不及时复习巩固,问题日积月累,越发严重而形成的。
学习指导:①先复习后写作业。②当天作业当天交,或第二天早自习前交。③勤于思考,进行一题多想,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训练。④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⑤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规范化的要求,并严格检查。⑥对学困生的作业降低要求,分层布置,分层辅导,使之较易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复习。据调查,经常复习的学生有120人,占13.1%,把书上的重点或难点做上标记,复习时对此格外留心的学生有569人,占61.9%,开始学习新课之前,对先前学过的材料进行整理的学生有121人,占13.1%,复习不复习无所谓的学生有109人,占11.9%。
从上面的调查显示,学困生在复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没有形成复习习惯。②对学过的知识材料不整理。其特点主要是由于学困生对复习的作用和任务认识不清、主动性不够而形成的。
学习指导:①及时复习,要查漏补缺,回忆重现,融会贯通。②把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边看边背,记忆效果好。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④复习时要眼耳口手并用。⑤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把一个材料分几次复习比集中一次复习的效果要好。⑥在复习时,应该通过加工整理,把握知识的结构和系统。如,列出提纲、画知识树、画结构简图等。同时注意记忆的方法,如,比较记忆、归类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
考试。据调查,经常复习,以备考试检验的学生有259人,占28.2%,在参加考试前,阅读所有与此次考试有关的材料的学生有455人,占49.5%,临考前的晚上,才会对大部分功课进行突击复习的学生有138人,占15%,当准备考试时,变得紧张、不安或由于其他原因而难以为应试而学习的学生有62人,占6.7%。
从上面的调查显示,学困生在考试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有:①对待考试的准备不充分。②对考试有心理障碍。③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其特点主要是由于学困生对考试的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有偏差而形成的。
篇7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常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常州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常州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常州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篇8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
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2、“五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
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篇9
是谁,愿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之火 、化甘霖育桃李浇开理想之花?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有人说教师就是那一根根火柴,在瞬间的闪亮中创造着千倍、万倍的热量,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有人这样赞美教师“你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你用执着的热情,开垦冷漠的荒原;你像清澈透明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土地;你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你能把愚昧变成文明,你能让愁眉化为笑颜。”是的,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他们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塑造精英的平凡而神圣的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历经百年沧桑,长春市第七中学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几代辛勤的教育开拓者用他们的汗水培育着社会栋梁,学校从默默无闻中走来,在一步步中不断成长。怀着一种憧憬,一种好奇,一种惊喜,我们走进了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中,去破解成长背后的奥秘、品尝别有味道的教育大餐。
当迈进七中校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校园,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见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刘元学校长,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倾听刘校长介绍七中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领略刘校长独特的育人之道,感悟那份教书育人背后的幸福……
长春市第七中学历史悠久,至今已走过90多个春秋。90载春秋雨浇风铸,90载夏冬缔造明天。自1915年成立至今,七中经历几番转折最终“尘埃落定”。1915年至1949年的30多年里,学校由最初的两个教学班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学校,并在东北三省名噪一时。1955年8月在自强学校的旧址正式成立了长春市第七中学,2006年七中将校址迁到长春市西二条13号,开始了新的征程。作为吉林省重点高中,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长春市第七中学曾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可谓学子遍九州,桃李满天下。长期以来,七中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在以刘元学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率领全校教职工更新办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励精图治,厉兵秣马。
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康幸福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建设好和谐校园的意义深远。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和谐的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刘元学校长崇尚民主,提倡民主,并积极推行民主化管理。“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个精诚团结、崇尚民主的领导班子”刘元学校长这样说的,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实施的。七中的领导班子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在班主任的调整任免、任课老师的安排、后勤保障工作等具体工作的落实上都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保障学校可以合理、有效的稳步发展。在七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校领导的决策必须是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作出,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师当中听课,了解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关怀下,七中的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七中始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在七中,师德已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他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师德讨论,观看全国师德标兵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使广大教师的心灵受到震撼。刘元学校长十分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岗位练兵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由他倡导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在高一新生中创建美术班;进行年级组、教研组并存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刘元学校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目标立在大纲上,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花在备课上,点子出在课堂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们常说有备无患,七中紧抓备课环节,每周一进行教师集体备课,中层以上的领导必须参加,在确保时间、人数的情况下,备课制度得以全面开展。凝集集体智慧的备课制度,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掌握各科任教教师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学校还实行抽听课制、领导评课制和听课研讨制。每次抽听课后,由校长、年级主任、同科教师参加评课,尤其侧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评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为促进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每年都聘请东北师大、吉林省教育学院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做“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专题辅导。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外语等各项业务培训,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使广大教师更新理念,开阔了视野,在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知识的补充。 此外,学校每学期通过开展“探究、合作、创新”等主题教育开放月活动,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创新杯”教学竞赛活动,培养了教师努力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时期教学模式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年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施教能力,学校在教师队伍内部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如今已逐步形成规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活动有章程、有仪式、有计划、有总结、有验收。进入新时期,学校又前瞻性地提出“一、二、三、四、五名师工程”,即让教师一年进入角色,二年熟悉工作,三年胜任工作。四年成为校级骨干教师,五年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就这样,新促老,老带新,很快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一些“徒弟”在省级、市级综合竞赛中获学科“十佳”省级教学“新秀”的称号。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七中的每位教师都在用心“做”教育,爱学生如子女。 七中是一个大家庭,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七中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每位学生都沐浴着爱的雨露。
为了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七中以班主任为中心,课任老师、学年组长和校领导一同参与对学生的鉴定,包括学习毅力、学习成绩、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家访,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互相通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反馈及时。坚持不懈地进行分层教学、学情分析、教情分析活动,使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培养目标。
对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班和特长班,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这些特长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今已成为长春七中办学一大特色。
对于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七中更是格外的关注。2003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扶贫助学播洒阳光”活动,举行了捐献仪式,共结成30多对师生扶贫对子,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2003年9月,七中的王守艳和陈旭同学因家庭困难,几天没来上学,学校得知后,由校长刘元学、副校长何泉旗亲自带队,为他们送去钱款和衣物,使他们又重新返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七中教育的最大特点。即使是基础再差的学生他们也不放弃。正如有的家长所说:“七中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同学他们都管,都能管好。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近几年,七中高考成绩喜人。2004年,整体升学率达99%。为此,七中获得2004年长春市高考质量评比B组一等奖:有3科单科平均分列市直同类校第一:文、理科平均分综合排名列同类校第一;2005年、2006年高考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远远地超过了预计指标。2009届高三毕业生是在七中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是七中迁入新址后完整三年的一届,是实行新课改前的最后一届,也是七中截止目前招生最多的一届。面对这一届高三毕业生,七中将秉承“迎难而上,自加压力,为生存而战;竭力而为,团结拼搏,力争创佳绩”的精神,树立忧患意识,明确目标,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积极营造比实干、比实绩、比实效的浓厚氛围。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七中必将迎来辉煌的篇章。
如今的长春七中,不仅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学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新校区是原市实验中学的旧址。建筑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标准化的体育馆,规范的学生寝室,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10个,微机室、语音室4个,还有舞蹈厅、音美教室、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安装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备课室和远程教育网络,班级还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平台,硬件设备已具备了一类学校的标准。
篇10
帮这些刚进校门上厕所还不会擦屁股、经常提着裤子哭着走出来的学生擦屁股,在我们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以下简称“罗甸四小”)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罗甸四小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有留守儿童1400余名,来自全县所有乡镇的农村家庭。许多学生因为家中无人照料或是离家太远,小小年纪便远离父母住在学校,自己照顾自己。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每每提起这些孩子,都会觉得格外酸楚。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和谐。所以,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学校管理的首要工作,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学校而言,唯有真正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一点一滴抓起,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他们感到爱的温暖,才能够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罗甸四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在学校营造“像家庭一样的学校,像父母一样的教师,像兄弟一样的同学”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住址、家庭电话、是单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记录外出家长的联系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根据调查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的具体情况,落实扶贫助学及帮扶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册,客观、公正地记录留守儿童的各项成长情况,做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记录档案。
其次,为留守儿童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有行动方案、有制度、有工作计划和总结,有领导机构,有专人负责。学校实行问题留守儿童“家长”制。发动全校教职工都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建立教师联系留守儿童制度,鼓励各教师争当留守儿童特别是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各“家长”担起责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经济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纳入教师考核,与教师的晋级、评先评优挂钩,以此激励教师,多多关爱学校的留守儿童。
除了规章制度的保障,学校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也从各个方面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学校和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家庭的影响,学生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不讲卫生、言语粗鲁、厌学、邋遢等。针对此情况,每新学期一开学,学校会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养成教育,通过教师的关爱和同伴的帮助,规范学生的谈吐、穿着、卫生、就餐、仪容仪表、住宿、学习等行为习惯,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许多留守儿童内心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对自己缺乏自信。为此,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对结帮扶,倡导每一名教师都与几名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心理、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帮扶。建立起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教师针对心中有疑虑、行为有偏颇的学生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纠正行为。有时,教师也会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学生心里的问题,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五六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有一些女学生因为羞怯,所以总是把自己裹起来,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是两三件衣服不离身,结果不仅自己汗流浃背,教室里也有一股汗味。于是,一天下午,我把高年级的三百多名女生集中起来,跟她们谈心、聊家常,给她们讲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心理特征,告诉她们发育是正常的现象,无须害羞,说明她们正在成长。也教她们进入青春期,穿衣时应该在里面穿一件合适的内衣,外面再穿单衣,这样一来,不仅不用夏天捂好几层衣服,而且更显得阳光有气质。见到她们微微点头的样子,我很高兴,现在五六年级的女学生改变了这种怕羞心理,又变得阳光开朗了。
每年新生入学,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的生活问题,低年级学生普遍生活不能自理。通常开学的前一两个星期,我都住在学校,晚上去学生宿舍里,手把手地教学生摆放洗漱用品、叠放衣物和床上用品、使用卫生间、清洗衣物,等等。夜里还要巡寝两次,以防学生踢被子而感冒,特别是对有尿床现象的学生要提醒他起夜。有5个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时经常尿床,经过半个多月的巡寝提醒和指导后,他们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生理习惯,不再尿床。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通过校讯通平台、电话、网络、家访、家长会等途径,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网络,帮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遇到重大问题则请家长回家亲自参与解决。在春节农忙时,组织召开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子女情况通报会、座谈会,以此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每学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制定关爱留守儿童相关管理制度,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补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精准
帮扶。
曾有个一年级的住宿学生因为想家,下午放学以后偷偷从学校跑了出去,但是也并没有回家。得到消息后,学校迅速召开全体教师紧急会议,制订寻找学生的预案,布置了寻找学生的任务。会议一结束,教师们兵分几路,拿着学生的照片,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学生可能去的地方。游戏室、街道、广场、亲戚家,我们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从下午一直找到晚上9点,教师们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更顾不上休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把学生找到。
夜更深了,学生的安危时刻牵挂着我的心,我在心里呼唤着:孩子,你现在究竟在哪里?山里的夜晚格外黑,也格外危险。如果一直找不到他……我真的不敢想,也不愿意往下想。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终于,有消息传来,教师在学校附近的大口径排污水管里找到了他!所有人高高悬起的心终于放下了。家长从另一路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过来,拉住双手我的手,激动地说:“娃娃不听话,老师,让你们受累了……孩子在四小读书,我们家长是一千个放心、一万个放心!”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已是凌晨1点钟,但回想起家长朴实而又真诚的话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工作的价值,守护这群孩子的幸福。
没想到我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竟招来教师们的“嫉妒”。一次会议上,教师们对我说:“校长,你对那些孩子那么好,他们既不是你的孩子,又不是你亲戚朋友的孩子,而我们每天和你在一起,你却对我们那么严、那么苛刻,真是不公平。”我笑了:“如果你们和家长都说我对孩子不好,那我才要反省自己。对你们要求严格,那是对你们的爱,如果让你们随心所欲,那才是害你们。”会场先是安静了下,然后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教师们异口同声地喊:“校长,为了我们学校1600多名留守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我站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份艰辛的工作能得到教师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激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