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3: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篇2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道德范畴。古代先哲们认为“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诚乃立身之道”。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更是人际交往中的美德,是维持正常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则。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诚信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诚信缺失问题。
1.考试作弊严重
多年来,考试作弊已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问题。一些学生平时对学习不重视,考试时以作弊的方式索取个人成绩,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大学里司空见惯的行为之一。在普通的校内考试中,一些学生夹带资料,交头接耳抄袭别人答案,甚至传递答案。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针对有屏蔽设施的考点,个别大学生购买专门的反屏蔽设备,如此高科技的作弊手段绝对难以被发现。一些学生不仅在平时的考试中作弊,甚至在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型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此外,找“”替考,考前考中买卖答案等已不再是新鲜话题。
2.学术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自主学习占主导地位,不再像中学受教师的监督管理,因此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表现出更自由的特点。一些大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不强,将大好的学习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逛街购物上,平时不翻课本,更不主动学习,等到交作业时相互抄袭,或者直接上网搜索现成答案,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时也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上网抄袭,甚至直接找机构。此外,一些学生在人数较多的公共课上,不按时出勤,编造各种理由请假,如到医务室开病假条,这种现象在各种节假日前后尤为明显。
3.求职材料作假
由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重。因此,一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单位的需要,获得更好的实习或就业机会,修改在校考试成绩,伪造各类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情况和社会实践经历。个别大学生甚至提前为此做准备,通过和辅导员、班干部处好关系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入党、评选各类荣誉称号,使自己的求职材料“脱颖而出”。此外,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办学评估中加重砝码以及多招学生,要求毕业生必须在《就业协议书》上盖单位公章,于是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绞尽脑汁弄虚作假。
三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他们对自身要求与期望都较高,当目标与现实有差距时,不免会作出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此外,大学生自身修养也与诚信缺失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于实用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当他们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时,诚信不佳的情况便会出现。
2.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创造性与积极性增强。然而,一些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常常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甚至不顾道德与良知的约束。经济领域的不诚信向社会其他领域蔓延,也势必对大学生诚信意识造成冲击,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行为严重背离了诚信道德,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这种思维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甚至造成诚信丧失。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人们的关注,它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因此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自由放任,不闻不问;有的家长将“老实人吃亏,能投机取巧才聪明”的错误思想灌输给孩子;有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成绩,重才轻德,忽视了对子女的诚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智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智力高,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学生受家长在道德上的错误导向的影响,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表现出不诚信的行为。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量化,没有真正走向现实生活,这导致学校德育功能缺乏。因此,学生心目中的德育往往“应试化”,成了标准答案和政治口号。此外,大学阶段管理相对松散,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上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难以认真钻研学问,甚至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于是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而诚信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与高校德育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高校才能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理才.试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诚信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79-02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按新机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就目前而言,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专门研究显得相对贫乏,对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诚信问题研究更少,同时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混乱的价值观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多个层面加强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
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业方面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大学生的“本职工作”。但是,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主要表现为损毁图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考试后找关系乃至威胁老师以求过关或获得高分,作弊者的手法也越来越多,使用手机、无线耳机,甚至找人替考等等)、抄袭论文等,在平时的学习中,也缺乏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而且一些大学生在评奖、评优、入党、保研等方面也不是靠自己真正的实力,而是采用其他歪门邪道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经济方面
大学生在经济上不诚信最突出的表现为: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无担保的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但很多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使得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这项资助。三是恶意欠缴学费,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离校后,都杳无音信,这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棘手的问题。
1.3 就业方面
就业方面,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伪造简历、任意毁约。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现。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竭力发挥包装之妙用,夸大其辞。而且在一些诉讼纠纷当中,由于大学生签约时考虑不周、信用意识不到位,任意变更、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诉讼纠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也有一些毕业生“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秩序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损害了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形象,对大学生将来步入职业生涯非常不利。
2 独立学院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透过独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看到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社会因素
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和主要原因。当前我国法制和信用体系等尚不完善,社会上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再加上公民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也比较薄弱,使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道德诚信体系,对身在其中的个体的行为取向产生了误导。而大学校园并非与世隔绝,加之大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必然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
2.2 学校因素
在我国独立学院教育中,诚信意识教育未能形成系统化教育,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的直接因素。一方面,现有的高校德育教育往往过于简单化,有不少高校德育教育只体现在课堂上,基本没有实践环节,而且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讲这些诚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甚至许多高校未开设诚信教育课,导致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对解决独立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管理中诚信监管、制约机制不完善,学校在具体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和不诚信现象,也无形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规律,自然培养不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2.3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根深蒂固的。长期以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是一味地关心子女的智育发展,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德育教育;也有很多家长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交流谈及学习方面多而道德品质方面少;甚者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虚伪的事情,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家庭教育是导致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世界观与价值观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这样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认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诚信的几点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种种现象,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问题的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3.1 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学校的持续努力
首先,学校要将诚信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逐步建立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并认真履行应尽的各项义务。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政治说教和理论宣传,应深化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实践。我们要善于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利用与创新,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诚信行为的机会。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讨论、演讲等活动,借此使学生更加懂得诚信的内涵。其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使大学生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使诚信意识遍及校园。第三,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大学生在诚信教育方面影响最为直接,因此,独立学院的诚信教育必须与师德建设相结合。第四,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与家长共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2 净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要适时大力宣传诚信作用,弘扬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深刻理解良好的信誉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能自律。因此,社会需要通过法制强制规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政府部门要重视、扶持“诚信为本”的民族美德,通过立法、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各行各业行为,并要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的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3.3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体系
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于培养他们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要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档案与银行、人才市场建立联系,以此作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求职等的一项重要参考,这可以使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教育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估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逐步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这有助于他们自觉的确立诚信目标,增强诚信意识。
3.4 构建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
通过建立诚信情况和奖惩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使诚信奖惩有章可循,进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的可靠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激励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视其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院要对诚信奖惩机制的开展、落实以及其客观性予以监督,切实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流于形式,以便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诚信意识,使他们的诚信精神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自然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诚信尽管出现一些问题,但大学的整体氛围是好的,我们要以此为基础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但诚信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教育主体,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努力培养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杨江水,吴阳红.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 庄青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解决方法探究[J].商业经济,2007(5).
[3] 李远贵.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篇4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包括珍爱自己生命与漠视非己生命的反差、混淆虚拟生命与现实生命的界限以及过分张扬工具理性价值忽视价值理性。优化生命意识教育应以回归生活与德性为起点,着力于90后大学生幸福感受力的培养,改善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生态循环系统。
论文关键词:虚拟生命;幸福感受力;教育生态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便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苏格拉底通过呼吁“认识你自己”将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自然回到人自身,这也蕴含着以人的生命为目的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则大大发展了“人是目的”的思想,他们把目的王国从哲学理念转回到现实的可能性生活之中。他们要求人不再围着其他东西转,而应围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内含着对每个人的充分尊重,是教育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关系的重要纽带。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面对90后群体,社会高速发展不断彰显物质财富与技术的力量,生命延展的长度以及拓展的领域可以依赖科学改变,但是生命价值的内涵却在成功与财富的局限空间里无法突破,由此导致生命意识教育问题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焦点。
一、技术与虚拟的共谋: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探析
1.珍爱自己生命与漠视非己生命的反差
马克思曾指出,人追求幸福的行动并不一定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与能力。“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90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国家技术革新、人与自然关系由征服到和谐转变的历程,社会飞跃式的发展不断印证工具理性的适用而忽视价值理性,由此导致90后大学生强化了自私的个性,习惯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忽视他者,形成道德冷漠与漠视旁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个人小的利益获取不惜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90后大学生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抚养过程中无意识将其置于中心位置使其自我中心主义不断膨胀,部分家庭不惜代价地满足子女需要的教育行为更加剧了其自私的德性。他们融于集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后,作为社会组成成员的部分,从而失去了家庭王子、公主式的备受关注的骄傲。集体与社会中难免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冲突,在此冲突中,部分大学生采用极端的剥夺对方生命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持刀将受伤妇女捅死的理由仅是主观上个人觉得农村妇女太难缠。其二,漠视动物生命与自然界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人定胜天的思想不断得到科学飞速发展的支援。这使得90后大学生中存在两种危险的倾向。首先是漠视动物生命,虐待动物。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常有饲养宠物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内也饲养宠物,但目的显然只是为了消解空虚与寂寞,所以出现了高校校园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遗弃宠物激增的现象。此外,环境责任意识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淡薄本质上珍爱自我生命漠视非己生命反差的表现。
2.混淆虚拟生命与现实生命的界限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生活的巨变,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即“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90后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网民超越了地理、时间、对象等的限制。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扩大了生活的圈子,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一方面,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形态;另一方面,网络也正在为生命意识教育的社会生态制造一个新的难题,它使个体的发展出现无序状态。
首先,多元异质道德文化对中心——边缘两级框架的瓦解对生命伦理规范的冲击。网络的无中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异质伦理文化,不同时段、不同类群的道德文化都能在网络上共存,这样,大学生就有机会去领略多样的异质的道德文化,并激起他们进行比较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主流的道德语境框架很难控制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反而为受教育者道德价值的无中心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其次,网络游戏不断升级暴力张扬不仅导致大学生群体网络游戏成瘾的病态,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甚至把虚拟世界中杀人的游戏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酿成悲剧。过多地迷恋网络游戏给生命意识教育带来的影响包括淡化责任意识。虚拟世界所为游戏者编制一套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序,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游戏的过关可以忽略生命伦理规范。
3.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误区
马克思·韦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追求效用为目的,而价值理性则强调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合理性。现行的生命价值教育过多的强调工具理性,掩盖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其急功近利的心态。于是个人功能给社会功能让路,社会本位代替了个人本位。由此,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以下误区,其一是过多关注生命的索取价值忽视奉献价值、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90后大学生家庭经历了财富趋同到贫富悬殊的变化,加之社会转型期间由于国家政策调控不当所引起的“非常态致富”,在导致物质基础极大差异的同时,所激发的多元意识不断瓦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基础。在这样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与奉献社会相比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二是过分强调成功标准而忽视善恶标准。90后大学生背负着家长成龙成凤的殷切希望,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革命开始被竞争的丛林法则所裹挟,加之择校、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让孩子成功几乎成了家长唯一的要求,由此忽视了德性的养成与历练,忽视成功的道德方向。 转贴于 二、回归与优化: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1.回归生活与德性:生命意识教育的起点
生命意识教育从目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与幸福能力;就其过程来说,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幸福。虽然不能说生命意识教育偏离了它的轨道,但不能否定的是在今天的生命意识教育中,这种背离生活与漠视德性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种生命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自己的本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正如威廉·格拉斯尔博士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中所描述,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在学校所做的事与他们的课外世界完全分离了。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意识教育之初衷是想花上一段时间,让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自觉升华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识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大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只有回归到生活过程中大学生才能从社会整体系统的视角理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从自我感受的视角对事情做出武断的决定。正如刘次林在《幸福教育论》中指出的,一个自杀的大学生如果能体会父母从十月怀胎到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到大学阶段的曲折经历,以及该行为带来家庭社会的伤害,他就不会把自己的痛苦看做是越不过的大山。
此外,生命意识教育必须回归到德育为先的轨道上来。当前生命意识教育将生命意识的核心价值张扬为成功与致富,这使得道德修炼的衡量标准显得空洞,放弃自我生命与剥夺他人生命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其仁爱与爱人之心的缺失正揭示了生命意识教育对道德修养的忽视。
2.幸福感受力的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幸福虽然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但是它对个体的生命质量、对社会的进步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如果说幸福观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水平,为培养大学生感受幸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的话,那么,对大学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更应是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一种潜能,这样潜能的开发与唤醒必定是需要生命意识教育作用的发挥。
生命意识教育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力。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激发大学生产生幸福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然而一些大学生却缺乏幸福的感受,或者说因感受幸福能力的低下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比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中,生活几乎能够提供其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大学生不仅不能感受自己所处的幸福情景,有的反而滋生郁闷、沉重与负担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幸福感受力的待提高是其中原因之一。正如赵汀阳深刻的指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感受力可以通过生命意识教育来形成和改善,幸福感与对幸福的感知及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关联,弗洛姆指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提高相关联;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联。”现代生活中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金钱关系、钱权关系等畸变的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大学生对真的幸福生活的感知,钝化了大学生的幸福感,这在“生在福中不知福”的90后身上尤为明显。生命意识教育有责任担负起彰显90后大学生幸福生活的重任,使学生形成感受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去追求幸福。
3.优化教育生态:改善生命意识教育的环境
杜威认为,“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一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通过个体活动,塑造个体行为、智力和情感倾向。对于生命意识教育而言,它也存在一个生态环境的问题。生命意识教育社会生态环境循环互动可以看做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循环互动体系。
(1)家庭环境:生命意识教育的细胞。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生命意识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家庭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家庭环境由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和家风构成。优化影响生命意识教育的家庭环境一方面要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不能仅为了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忽视家庭团结和睦,要营造完整友爱的和谐家庭。家庭的分崩离析往往是子女生命意识偏激的源头。此外要维持家庭成员至少一家三口基本的结构,减少长时间的家庭成员的距离隔离。要营造民主平等议事且内含社会道德的家风。
篇5
关键词:积极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有效途径 团体 开展
本文系新疆职业院校“十二五”规划项目“中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喀什地区卫生学校为对象(项目批准号XJZZDY042 )”课题的研究成果。
《正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中等职业学校使他们大部分人最终的落脚点,找准教育切入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表现出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性、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团体等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并创新开展的心里健康教育,探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对中职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如:我校90%是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宗教因素等影响,加上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上职业学校出于无奈只能是最后的选择,认为无法就业前途渺茫,从而导致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如何使学生摆脱这些消极心态的影响,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呢?我校就此问题次开展了《中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喀什地区卫生学校为对象》的课题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高考或中考失利的学生往往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最终的归宿,作为以医学类专业知识为主的职业学校,如何使他们热爱专业,发奋学习必须要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入学的第一年是学习汉语的预科一年,学生爱源于不同,汉语水平层次不齐,对学生强化汉语带来一定的难度,从基础汉语提升到医用汉语的攻坚阶段,因汉语水平差专业课听不懂,最后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其看到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造成综合能力下降,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学习动力和兴趣欠缺,长此以往则产生了厌学情绪,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2、行为中表现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等的特点。对良好的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等的给予拒绝,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思维发展不完善,喜欢独立寻求事情发展原因和规律。二家庭的影响,家长给予期望过高,给学生造成重大心理压力,同时又缺少沟通从而产生代沟,家长与孩子价值观不一致,造成矛盾产生;三学校影响,思想观念、价值观不同,四同学朋友影响,模仿同年人,由于在家里或者学校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自然而然就会在同龄人之中寻找共鸣,但是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而容易轻信别人,或者分不清善恶。五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完全是消极的,甚至是带有危险的。
3、心理素质狭隘,人际关系不够完善
我校学生普遍都处于青春发育期,属于性发育成熟而迅速,然而性心理却又很幼稚的阶段。因此,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有父母管到班主任管,由被动约束到主动约束行为的转变过程,有的学生戒备心强,不能很好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矛盾产生;有的学生生活在自己的半封闭或封闭的状态之中,交际范围不够宽广,不具备沟通的技巧,性格孤单,不够合群;有的学生在与异往的时候,部分同学会表现出无知、幼稚的一面,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沟通娱乐,人际关系不够完善,严重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警惕性。
4、缺乏积极上上的勇气,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从年龄上来讲,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处于从青春期转向成人的发展阶段,在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将是他们逐步走向自主、自觉、成熟、独立的性格转型期。从现实生活来讲,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又由于不能完全熟练的对新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丰富等原因,造成他们在新的学习任务和环境中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的状态,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茫然忧郁、恐惧不安,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5、缺乏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团体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而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尚没有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我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积极探索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措施和建议
1、首先要建设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团体,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诊断与干预知识、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知识等,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定期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清楚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及自身本阶段心理、生理特点。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从事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消除学生的错位心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2、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让班主任老师播撒一种持久的爱心,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师爱的爱心所取代,学生感觉到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于是心理的窗户随时打开,心理压抑减轻,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转变
3、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000)
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形势的需要,责、权、利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帮助
4、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正确引导中职生健康度过逆反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生成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因此,老师的批评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熟悉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其思想变化的一般规律,用辩证的方法处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做到教育有方,批评有度,因势利导,灵活多变,让学生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7、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学校以教学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能起到良好效果。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良好的健全人格。首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和赞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重视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8、举办各类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还能通过活动本身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通过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进行义务劳动,开展诗歌朗诵、歌唱比赛、民族舞比赛,摄影作品大赛等各种比赛,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展现个人才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奋发的精神。同时他们通过活动能增进情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9、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拥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面对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要改变以往的被动辅导变为主动。辅导教师应走出办公室和电话的局限性,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团体训练。同时还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如何处理在学习、交往、情绪、个性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烦恼得到解脱和疏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会
随着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如何积极探索中职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中职职业教育必须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度过各种心理压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的时期,针对这几项因素加强教育,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尤其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就要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成山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胡元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
3、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作者:路鹏
上传时间:2012年8月9日
作者简介:热米拉・玉麦尔,女,维吾尔族,出生于1964年5月,在职研究生学历,校长,正高级职称。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解决;原则问题
从高职教育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学结合探索。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对于有些问题由于影响深远,且具有方向性的导向作用,亟需要解决,否则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可能会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深入“灵魂”。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且落实到实处,高职教育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必须把握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向、目标与大目标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方向――工学结合。这是大目标,要想实现大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小目标来完成,这是问题的关键――怎么真正、具体、有效做到?共识观点认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具体工作。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这要求有点过高。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会计工作的普适性相当高,对会计都难以做到的,许多普适性较差的工科、理科专业就更难以做到。理由一,环境和身份的转换,不同企业的工作环境、办公流程都存在明显差异,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必须的,适应期长短因人而异。理由二,具体会计工作的岗位有差异,大企业的会计岗位细分更明显,可能只有出纳岗位无明显区别;理由三,企业的性质、业务多少和类型、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程序都有自身特殊性,在三年(实际只有两年半)时间内,要让高职学生全面掌握不同行业的业务、同一行业的全部业务处理是不切合实际的。业务的全面处理,估计对很多985院校的毕业生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可以从每年的CPA的会计和会计证书的通过率求证。理由四,过去一个学徒要出徒,需要一个专职师傅3~5年的培养,现在几个月能完成?理由五,会计准则、制度,税法规定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中,有可能刚毕业,法规又变了,原来学校学的可能是错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
基于上述理由,高职的会计教学具体目的、方向: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内容。对 “基本”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还是有共识,笔者认为“基本”为:购、销、核算三种。购和销不用解释,核算包括各种数据计算,如工资、存货成本、折旧计提、经营成果计算和纳税计算等。计算贯穿各个环节,这是不分行业、规模的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共性业务。2.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务操作。这个“基本”内涵应该无异议:包括开立新账、凭证填制、凭证装订、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税务处理。
在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后,才能与工作“对接”,如果一味追求业务的全面、对所有企业的适用,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实质”后,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的处理在校未学、现实中新出现、制度新变化等新业务。
二、具备正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明确方向和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这个方向和目标?必须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教育理念。理念分两个层次: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笔者这里专指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哪一个级别、层次的人才?技工、技师、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这是很多学校、老师总要自我贴金――高级人才。这时候“选择性失忆”忘记了工学结合的实质是看学生的就业率。还不如放下身段明确目标――能干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二是教学理念。指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院的二级教学管理一定要重实质轻形式,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符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一终极目标。简单的由闭卷改开卷、考核改答辩、请企业人员上课等,这些形式是否需要一刀切?是否有效果?效果是否与成本匹配?需要深刻的反思和验证,不能为形式所迷惑,成为形式的奴隶,“围绕效果看方法”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认清教学对象、找准教学方法,探索教与学的矛盾解决之道
高职教育是和大学扩招同步,数量的扩张带来的质量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考200分左右进高职已经是现实问题了,这是大学进入平民化阶段的必然结果。现在大学生的素质下降,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题。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让老师们羞于启齿讨论学生素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仅凭太极端这句话就是不可取的。但是出于“鼓励”老师探索教育方法的角度,还是正确的。人类的智商、体力、技能历来都是金字塔状,最优秀的总是塔尖部分,而平庸的总是多数。大学的录取比例由5%左右扩大到50%左右,部分地区远远高于50%,这一数据变化深刻的提醒高职教育,必须面对教学对象素质的现实情况。对象变了,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注定不会成功。
六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讨论和运用,是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热点。肯定的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全面适用。首先不同课程有各自特点,特别是文科和工科的差异较大,不可能都用一种方法。其次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方法,效果更好。那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可取的,所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方法,是高职教学方法探索的方向。
目前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功,一是订单培养,二是前店(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笔者更偏重后一种。订单培养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暂时满意,企业直接解决暂时的用人需要,且自身培养成本降低,企业满意;学校招来的学生有工作,提高了就业率指标,学校满意;学生找到了工作,不用为工作操心奔波,学生及家长满意。但长远看是一种短视行为。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存在是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倒闭,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能找到与原来企业一样的岗位?
问题的根结――高职教育是授之“鱼”还是授之“渔”的问题,其实质是教懂还是教会。懂了是知道怎么回事,能处理同样的问题;会是掌握其实质,能处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即触类旁通。而对“基本技能的实质”把控,是老师值得深入研究,传授给学生技能的“核心”所在。
对于会计教学重点搞好会计基础的入门教育,灵活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对会计的宏观结构有一个清晰的全貌,如同在“山顶看风景”――景点位置、路线一目了然,其他课程就是具体的“观景行程”。其次要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理解两者之间是不同角度“看风景”。一个对会计结构没有全貌的人是学不好会计的,即使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四、分清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契约社会,必须责、权、利明确。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成才,完全归功于学校的教育,是学校的自我表扬;完全归功于学生的自身努力,也言过其实。事物的变化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这是最简单的唯物辩证法。同是清华毕业生,不是人人都成功了。退学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没有上过大学的李嘉诚、丁俊晖也是成功的。一个学校培养出部分优秀人才、一个父母培养出一个出息孩子,是学校、父母、社会、学生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也才72。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自身――先天的智商和情商。其次是家庭教育,再次才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些都属于后天因素。这三种教育效果互相影响,因人而异,某一种教育都可能对某个人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李嘉诚的成功应该归功于自身和社会,丁俊晖应该归功于自身、家庭、社会(教练);又如手机游戏学校不教,多数学生都会玩,这是学生自学、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无能为力,担心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只求有一个学上,约束孩子一段时间,无形中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到学校,把不合格的“原材料”输送到学校。对于教育,社会有很高的期望值,无形中给学校、老师以巨大压力,而忽视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完成。
现在把对工作的适应、实习全部由学校完成,即把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学校,缩短教学时间,这是不可取的。五天工作制已经缩短了学时,高职教学时间实际不到两年半,半年时间用在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上。总课时在缩减,讲明白又要多花时间,而课程最基本的内容需要完成,这样的结果是基本理论和技能没学好就工作了,相当于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没完成,产出“不合格产品”,还必须要 “销售”进入企业,自然不能适应工作,而账又算在学校、老师头上。为了适应现实的学生情况,绝大多数的学校已经降低课程难度(会计证书考试难度可以看出),以求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同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训课时,适应企业需求。这样“工序未完工”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
五、切合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是关键,现在有双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席教师、免检教师等一系列称谓。但是评选出的“头衔”对教育起什么实质作用?个人认为只是某些“头衔”仅为荣誉而已。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名副其实的双师、切实能干的骨干教师和真才实学的专业带头人上面。
首当其冲的是双师素质培养。这种培养不是朝夕可以完成,也不应该是学校自封。首先必须界定双师含义。是讲师(教师)、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经济师、造价师?现在的师很多,大师很少。笔者认为所谓双师应该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人师傅。学校把教学经验定位成讲师这个没有异议,而实际工作经验定位成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证书评价,有点变味。双师必须要求教师有一定工作经验,就必须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相当时间的锻炼,才能积累出一定的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而不是有了某证书就可以认定的。对于会计老师到事务所兼职、到企业做兼职会计是可行的选择。其次经验需要时间积累,不是去了一两次事务所、到企业做一两个月账就能完成的。再次对于不同课程的教师双师认定要区别对待,把思想品德、英语等基础课认定双师的“玩笑”不能开。最后对于一些工科教师仅凭企业开出的一纸证明(去过企业时间)就认定双师的“水分”也应该挤出。
骨干教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学校骨干教师的认定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骨干教师要根据“骨和干”来认定,而不应掺杂人为因素。所谓骨者,是一个专业的脊梁,能讲授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在出现老师短缺时,能随时顶上去,承担多门课程教学。所谓干者,是实实在在地干实事――讲授课程,不是投机取巧,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离开这两者都不能称其为骨干。骨干教师最主要的核心是能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仅凭能上好一两门课程的效果来认定。特别是会计专业,会计老师不懂税法,不能回答学生的税法问题,同样审计课老师不能回答会计课程问题,这样的骨干教师有些滑稽。骨干教师的认定应该是根据实际业绩来认定,用量化的指标而不是靠“关系”的认定。
对于专业带头人是对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的认可,而不应该是一种荣誉。基本上各学校各自为政,自己出台自己的认定标准,最后认定的专业带头人,这一学术称谓变成荣誉“光环”,丧失应有的激励作用。一个专业带头人起码应该是本校该专业学术上的“头雁”,在学术上应该有所建树,可以量化的指标首先是科研水平,如:课题研究、论文数量和质量;其次教材编写的数量和种类;再次是能教授、且教授过该专业的专业课程数量(门数和课时);最后还要满足高职的教育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些指标都是可以实实在在的量化,不应该把社会上的某些领导,既是高学历、又是高科研产出、还是多种机构的理事,而从来没有干过实事、浪得虚名的不正之风带进学校,污染学校这片神圣的殿堂。
六、总结
笔者认为高职和本科教育应该有实质区别,一个重实践、重应用,一个偏理论研究。高职教育只有牢牢抓住工学结合这条主线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必须重实质、看效果,而不是改形式做样子,才不会误入歧途。在改革中学校需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理念、思路,同时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家庭的合作参与,学校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另外社会风气的净化、家庭的教育的跟进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种认为一学万能,一学永逸的观念必须抛弃。只有各方都尽到自己的应尽职责,高职教育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中文.高职教育改革十年思考――以会计类专业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4).
[2]袁中文.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08(23).
[3]庄西真.关于培养中、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01).
[4]郭劲丹.“双师型”人才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