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2: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高层次培训惠及面过窄
我县共有137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职教师89名,兼职教师48名,2014年我县教育局共组织了两批次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达210人次,也就是说,相当部分教师按受了两次培训,这是我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然而,由表1可以看出,我县体育教师“走出”巴马接受职业培训者凤毛麟角,毕竟,县级以下基层体育老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解读等方面确实需要专家“批点迷津”,更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视野,多与同行交流,更多地汲取新思维、新理念。
1.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为区教育厅和县教育局,主要来源为县教育局,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可见,我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
2.巴马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2.1培养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体育教师的培训应以此为理念。如同当今政府扶贫一样,与其发放现金扶贫,不如技术扶贫。在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广大体育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那他会在体育教育理念变迁过程中,成为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者。就提高体育教师的从业素质而言,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以及新运动项目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所以,与掌握了捕鱼技术才不经常有鱼可吃,是一样的道理,广大体育教师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不断“充电”的方法,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科学合理的规划培训计划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以身体活动为特征。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以这一特征为基点,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健康水平,基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关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新课标解读、体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还要注重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术科教学方法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自助菜单式培训,肯定会大受体育教师的欢迎。科学合理规划培训工作,不仅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取舍方面,应该还包括形式的多样化、与国培、区培相衔接的“市培”、“县培”以及学校级的教研室培训的层次化。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如现场观摩、理论学习、技能提升、交流切磋、听专家报告,可以“按需所取”,既经济又实用,而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实现各级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实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利益最大化”。
2.3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为更多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全靠政府财政支持经费额度必定有限,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项事业建设都需要投入,教育投入还不能占GDP比例过大,既使我国GDP连续30年高速增长,但毕竟底子太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所以,相关部门就广扩经费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如,从体育彩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或者,设立教育名人、体育明星、企业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这都不失为当今现实状况下的好办法。笔者有时思考,现今我国有的足球俱乐部动辄花费上千万欧元引进一位大牌球星,试想这上亿元的人民币足够数万,甚至十数万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经费了。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体育教师培训这个问题,基层体育教师会获得更多职业提升的培训机会。
3.结语
篇2
下面将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着,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3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轰轰烈烈的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重点通过《教师职业心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专题培训和考试,使我们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当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等都有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的培训,不但提高了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组织教育教学调查、实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使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广大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质和教育科研、创新能力。
4、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进修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
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充分认识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篇4
继续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根据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素养的提升列为主要任务:覆盖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具体提出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建设新型育人队伍、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以及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五大主要路径和保障措施。秉承“儿童优先”和“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这是深圳市教育局为全面落实党的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行动。
我觉得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领域中,学生所能借宿到的人和事进行融入,前提条件是必须的到学校,家长,社会大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支撑。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践行和落实。 首先,在学校层面的话,就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融入。
如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小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中学生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小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1个以上社团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9小时、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提倡基于动手探究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完成10个探究性课题,初中、高中阶段各完成10个研究性小课题等。
其次,在家庭方面,通过各种亲子活动,和分享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网络交流。在此,在社会方面,通过社区服务,和实践锻炼(社工活动),进行融入各类活动,我相信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效果。
此外, “素养”是深圳基础教育的三个回归: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审美,并最终指向幸福。联盟将以深圳教育这片蓝天为卷轴,以“素养”为行动坐标,绘制属于深圳教育人的大梦想。
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将品德素养提升排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传承深圳精神”的任务:立足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加强特区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识深圳、热爱深圳。《指导意见》还对一些行为进行了科学量化,强化了可操作性:
首先,要让孩子重了了解什么是“深圳精神”,其次,可以尝试在科学学科中把人类每次的科学创新中深圳发生的变化,深圳做出的贡献融入到深圳精神中来,再次,可以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在孩子充分了解深圳精神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用话剧、课本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可以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把“国际素养”和“深圳精神”融合起来 。
新的深圳精神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一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精神的引领,才足够实效强大长远地繁荣昌盛下去。作为深圳人,深圳一名人民教师,如何将深圳精神灵魂精髓传承和引领给我们学生,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亦为使命。
1、首先通过情感渗透,引出我们热爱深圳主题。有关于广东或者深圳的课程,我们可以相互穿插相关内容,引出,什么是“深圳精神”16个字,前任父辈如何在深圳中努力换来今日成就,学生是纽带作用,我们应引以为傲。
2、教学设计:16个字未必能在一个课程里完成。在合适的课,点到即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掌握。
3、成果展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的课均有成果展示环节,也是检验课程学生是否掌握和激励学生巩固知识的态度有所进步。是否做题出奇创意、是否努力高效、小组合作是否团结等等,均给予及时评价,及时提醒学生:我们是深圳人,我们具有深圳精神。
继续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20XX年继续教育培训,使我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我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因而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熟悉有进一步进步能自觉地参
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想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习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进步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进步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学xxx程中我重视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进步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三、重视交换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换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通过继续教育网上培训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进步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寻求新知的摄取。今后我会努力实在不全身心肠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续教育学习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熟悉的点拨思想的疏导。总而言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成功的对我来讲可谓收获多多。我们要切实进步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的熟悉。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教化的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而中国的教育几经盛衰走至今日面向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面对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价值,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要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而要达此种教育目的,首先就必须从改变教育者开始,一个现代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完善自我,我自完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是自己广博的学识。
万事德为先,尤以师为重,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屐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师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不会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环节。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网络化;岗位培训
收稿日期:2006―04―16
校长学学校长长学校,这绕口令似的文字道出了国际教育界公认的一个基本规律:校长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所学校的成败。也同时表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应该也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对此,本文围绕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从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谈谈自己思考的网络化中学校长培训模式。
一、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的三个不足
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对举足轻重的校长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这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我国1989年开始启动全国百万校长培训工程,“九五”期间开展中小学校长的继续提高培训,这对提高广大中小学校长素质和能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还不够完善。
首先,目前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实际上是以指令计划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小学校长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划拨培训经费,每年指令相应的培训规模、培训类别、培训对象等。这种培训模式领导有力,上下协同,课程规范,管理严格。但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校长却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都无从选择,培训的积极性势必难以充分调动。而各地培训部门也主要把精力集中在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指示,对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被动应付。这种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只对“第三者”――管理者负责的培训模式容易导致彼此沟通不够,摩擦较多的尴尬局面。
其次,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往往以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往往是培训导师课堂讲授一元方式,往往使用统一、严谨而未必新颖、适用的教材。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比较严格,系统性强,培训导师一般都是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学者、教授,能传授给校长们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容易忽视学习者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学员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开发。在培训过程中,组织者也开展一些跨地区、跨省乃至跨国的实践项目,自然以教育调查考察为主要目的,但经常交由旅行社组织,免不了有公费旅游的嫌疑,行色匆匆中,效果也自然打了折扣。
第三,奉旨进修的很多校长、准校长,参加培训的中心任务就是得到那本结业证书。他们的角色认知主要是校长、准校长,对于培训机构学员的身份,由于没有转化为内在需要和自身行为,自然有着有意无意的抵触情绪。培训期间,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牵挂着学校的一举一动,遥控着学校的人事、财务,不时飞车回去处理紧急公务,在工学矛盾的处理上,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即便集中学习时间保证了精力,但实践反思、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很难再自动将自己带入学员角色,他们撰写的论文,总结经验的多,理论思考的少,有自我独到的观点的更少。尤为可惜的是,结业之后,船到了码头车到了站,很多中学校长又为学校正常运转忙乎开来,缺乏继续学习、自我更新的动力。
二、网络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模式的构建
(一)培训主体的社会化
教育部1999年12月30日实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二条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还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直接主导,下辖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具体实施,基本上是单线条的。
由于1989年和“九五”期间两次开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基本上属于岗位培训性质,具有基础性、普及性、补偿性的特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还勉强能够独立承担。但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校长培训需要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境外培训机构大量涌入,民间培训机构蓬勃发展,许多高等院校也利用其师资、场地等优势开展成人培训和继续教育,教育培训产业不断发展。
对于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必须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原有教师进修院校基地建设、强化培训功能的同时,公开引进其他经过资格认定的社会教育实体参与竞争,共同参与校长培训工作。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又要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从而达到整合和利用优质培训资源,组建综合交叉的立体教育网络的目的。
(二)培训类别的细分化
按照《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校长职业培训的类别目前已经经过区分:新任校长必须职前上岗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帮助他们认识办学规律,上岗后迅速适应环境,再逐步积累管理经验。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职后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帮助他们获得理论支援,全面掌握学校的常规管理,稳步成长。之后,有针对性开展研修培训,促使那些进入称职期的校长掌握管理主动权,大胆创新,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过渡。
这项规定适合校长的成长规律:一名校长大致要经过预备期、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时间。但在具体的培训计划、管理中,其实还应该分得更细、更具体。
校长众多,但来源背景复杂:职业中专校长与普通高中校长之间经常各念各的经、各有各的调,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彼此的办学经验难以借鉴,示范中小学校长与普通中小学校长各自面临的处境天壤之别,即便在同一个学校,负责全盘工作的校长与行政、后勤、教学等领导岗位也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如何让各位校长都能找到学习的兴奋点,这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安排培训任务的时候尽量按类别、层次进行分岗培训;其次,培训部门也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员们的不同,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如案例讨论、教学考察都可以分组进行。
(三)、培训目标的职业性
《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与岗位要求(试行)》中规定的校长岗位要求包括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在《“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中提出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的要求。这里反映了我们对校长培训的一贯目标:强调政治与业务并重,提高校长整体素质。
但短期培训无法做到高、大、全,多方面兼顾,容易导致的是全面落空。其实,“政治强、作风正”这些素质应该在教师培训和准校长选拔过程就已经完成,明白地说,一个作风不正的校长,我们几乎难以通过短期培训促使他改邪归正,而必须通过法律与规章来约束。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多数是教师出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而优则校”,但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他们还缺乏领导艺术、对校长的职业性特点把握不够。
与教师或者其他行政干部不同,校长的职业角色主要是领导者、管理和教育者,是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胜任的领导工作。因此,管理部门要考察、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学习需求,探讨新时代校长培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怎样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探讨中小学校长向教育管理行家转化的内在机制等,应该针对中小学校长的职业特点,偏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决策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应变能力。
(四)培训内容的开放式
目前,培训内容几乎都由培训机构单方确定,这种“官方”确定的封闭模式对校长的实际需求关注不够,培训效果差。培训机构可以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征求校长们的意见,共同确定构建以学校管理为核心的培训课程,使之体现发展性、实效性、针对性、开放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内容生成的开放性。每期校长培训班,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系统以及实际需求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要本着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管理部门下达培训目标要求――培训部门设计培训菜单――培训校长反馈意见――培训部门形成本期培训计划――管理部门认可”的思路,生成培训的内容。
二是培训内容的开放性。基于中小学校长的年龄、经验、背景、需要和追求的目标差异很大,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些偏爱管理,有些重视教学,有些要求掌握教育技术,有些希望了解政策与法律,有些特别关注招生与毕业。培训内容最好能以校长们需求为导向,以学分制的形式推出,在确定理论、政策和管理的必修课后,不妨让他们在从多家培训机构生成的多样化、综合化的课程菜单超市中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成长实际的相应课程进行研读,累计完成规定学时即可结业,颁发证书。
这种参训者与培训机构共同确定培训内容的课程模式、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结构尊重了校长们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他们的领导心理,能够达到校长们的支持,既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达到拓宽新知识、总结新经验、探讨新问题的教学实效,培训中校长考勤等老大难的管理问题也基本上可以化解。
(五)教学模式的集群化。
就当代校长短期培训的教学模式而言,发展趋势是以灵活多样的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为价值取向,适宜采取集群化教学模式,主要有:
一类是专题式课堂讲授。建立在选课基础上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把握校长们的需求,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课程或专题讲座。一般来讲,岗前培训可组织以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进修为主的专题讲座;提高培训主要是更新知识的专题辅导讲座;而研修培训则可以推出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专题辅导报告。
二类是聚焦式案例分析。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或成功或失败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后,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从多种方向、多种角度来分析、思考、讨论并作出各自的判断。在案例讨论中进行系统归纳、下面总结,使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三类是仿真式情景模拟。它可以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供一种模拟学校管理的自然情景,让学员们扮演校长或其它管理者角色。这种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员高度投入、学员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训与提高校长各方面的能力。
四类是社会化考察研讨。组织学员到名校采取聆听经验、交流互动、切磋探讨、撰写报告等方式学习,通过社会调查考察开阔中小学校长的视野,拓宽思路,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类是社会化考察研讨。组织学员到名校采取聆听经验、交流互动、切磋探讨、撰写报告等方式学习,通过社会调查考察开阔中小学校长的视野,拓宽思路,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还有讨论法、自学辅导法、代岗见习实习法教学模式,但所有的教学模式均应以潜能开发、素质培养为价值取向。集群式的使用,有利于培养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
(六)培训导师的双师型
目前,对于校长培训的导师选择,有两种观点:一种中国式的,坚持由学者来担当培训导师,因为他们站在理论前沿;一种英国式的,认为应该由校长来培训校长,他们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实前者容易出现就教育论教育的现象,后者也不乏犯经验主义错误。
由于我们的培训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所以培训导师也应该由校长和学者共同来担当。一些专业性的课程、前沿性的讲座应该交由学者来完成,但在实践培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校长,包括那些取得明显成功的校长,他们的实际经验有说服力、推广价值;也包括培训学员之间的研讨交流、相互启发。
所有的培训导师,都应该经过选拔。理论学者型的要提供他们到中小学调研的机会,促使其指导培训时更有针对性。经验校长型的也应该对他的成功加以梳理、结晶、升华。要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导师队伍。
(七)培训全程的网络化
网络化的优势和理念应该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延伸。凭借全球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应该是未来中学校长继续教育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把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工作、学习、提高的综合效益。
通过互联网,管理部门可以培训计划,培训部门可以培训菜单,供校长选择,并实施培训,培训导师可以向学员传递信息知识,布置作业、检查学员学习情况。学员在家庭、学校就可以与培训导师进行交流,接受指令,询问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也变单一行政性指令为多向选择式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而中小学校长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就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组织网上“走校访学”的活动。一张网络,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促使中小学校长长期的乃至终身的自我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与提高是一个具有时代内涵的教育命题。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呼唤着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又呼唤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实现具有时代性的转变。尽管实现模式转换可能存在不少困难,但是社会的需求、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去改变实践,才能构建起以能力开发为核心的新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UNDP中小学校长提高与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比较研究.
〔2〕张炳光.中美两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比较.中国教师网.
篇6
2、以普及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己任,审核职心理教师指标抓落实。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乐清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主要由市教育局学生科负责,局领导和科长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为了普及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科与政工科多次沟通协调,努力为各中小学争取心理职教师的指标,有的学校虽严重超编,但只要是配备心理职教师,一律开绿灯。去年,在学生科和政工科共同努力下,全市尚未配备心理职教师的学校都争取到了心理职教师的指标。后经过调查了解,许多学校要到这个指标后却挪作它用,致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去年下半年,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采取学区初查和教育局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核实全市各中小学校实际心理职教师指标数(到目前为止仅23人)。并要求各中小学校,从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高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今年还没有配备心理职教师的学校,政工科将收心理职教师的指标,促使各校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3、以研讨、交流、培训为抓手,在普及的基础上促提高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为了促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总结提炼经验,展示我市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氛围。每年乐清市教育局根据浙江省和温州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文件精神,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活动课设计和个案辅导分析评比活动。这项活动逐年规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xx年向温州选送了8篇案例,获奖7篇。其中一等奖3篇,乐清市外国语学校高芳芳老师的《和妈妈说再见》、乐清中学李见雪老师的《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不想》,乐成镇五小孔沪生老师《抽刀断水水更流》;二等奖2篇,市三中 伏忠国、李云鹤《一例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和乐清中学卢倩倩老师的《走出他人的目光》;三等奖2篇文章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同时,市教育局采取“请进,走出去”的方法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如乐清市外国语学校、白象中学等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乐成镇一中、乐成镇实验中学等学校结合家长学校邀请浙师大和温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截止目前,我市有10多位老师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级资格证书。
4、以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为依托,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树品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温教学〔20xx〕60号)精神,我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站的评估工作,并以心理辅导站的评估工作为依托,初步推开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特色学校”试点工作,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我们通过班主任培训、建学校心理教育网、到学校指导等各种途径,向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轨的学校宣传运用心理辅导优化德育工作的意义,创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以求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品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了乐清中学、市三中、市职业中、育英学校、乐成一中、乐成实验中学等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市三中还被评为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市职业中、育英学校、乐成实验中学等被评为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一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Abstract: While teacher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ed during recent year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roportion it takes in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still low, especially in in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e shortage of total amount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other is the longterm lack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eachers' education. Since Jiangsu i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llsca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funding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us further intensify inservice teachers' training,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teach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ee normal 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 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 548亿元,2007年达到25 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 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 600元,住宿费约为1 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9.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即是"经济关系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同时阐释了教育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引言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怎样认识和解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教育领域来看,怎样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等一系列市场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1]。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性市场是全部经济关系的凝结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中;全部生产要素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在供求关系上,市场要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量的关系上表现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在资源配置上,则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2. 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2.1 市场经济使得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进一步加重
从目前来看,农基础教育未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同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种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占同龄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儿童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这种失衡显然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宗旨[3]。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资源的自由流动性得以加强。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下,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城市,表现出了极为严重的"缺钙"和"骨质疏松"症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城市的师资力量在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2 市场经济运行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由于其存在明显的竞争机制,使得原来人才与岗位之间"一对一"的分配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对一"的竞争型关系。需求方在供求关系上表现出更大的选择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先天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出明显的有心无力。所以,看似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筹莫展,仍旧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如何面对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严格挑选一个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增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长率的不同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九五"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4年为3.21倍,2005年为3.22倍。经济条件是制约现代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便无从改善,师资力量得不到补充,教育质量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束缚。
3.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简而言之即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城乡教育而言,城市教育由于基础条件、教师资源的优势,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成就,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和创新促进教学的更大进步。而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教师资源流失,从而加重了农村教育的不景气。这样就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现象,即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同时,城乡教育体制没有完善,农村教育建设滞后造成的。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应当说是要极力避免和防止的,因为这种现象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如果不妥善解决会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4. 应对策略
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
私以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须发挥有形手的作用。首先,政府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其次,给农村教师增加工资并及时发放,允许农村教师有第二副业以达到增收的目的,避免农村教师为了生计而奔入城市的现象发生。第三,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能够安心塌实地留在农村。
4.2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农村教师一般学历不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与城市教师有较大差距。通过实施对农村教师的切实有效的再培训与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从根本上缩小与城市教师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再教育可以使在职农村教师的思想得到升华,责任感加强,从而投身农村奉献教育的决心更加坚定,避免农村教师的过度流失,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使农村孩子上的起学
农村居民(包括教师)的经济收入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和教师的流动问题,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经济增长的成果才是缩小平服差距的根本方法。
5. 小结
基础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国能否真正富强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体制上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努力创设良好的城乡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干忠主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8.P30.
[2] 张绍焱主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P59.
篇9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主要内涵; 发展现状; 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2-001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资源,输入“教师专业化”进行搜索,查阅2000年至今所有研究者所撰写的有关教师专业化方面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分析我国研究者10年来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相关交叉专业的知识联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
“教师专业化”这一名词自从由来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例如游小培等人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国家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的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的来说他们认为教师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综合体,国家对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有规定的学历、能力和道德标准,并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相关的认定和管理等制度。此界定全面具体的描述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但对教师自身条件涉及的比较少。
陈琴,时伟认为对教师专业化的界定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着手,“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这一界定重在说明教师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不断成长,同时保障教师专业化良好外部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其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从不同的理念出发来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其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居多,研究的成果大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实践研究方面有待逐步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职业培养出现前后脱节分离现象严重,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一体化和情感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普遍偏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现行教师培养模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更好的为培养优良教师服务。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1.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入手
孙晓蕾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他借鉴了人类学中的“整体性视角”和多方面的“背景分析”等研究方法,指出应当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整个教育的发展合为一体,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更好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杜秀萍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她认为终身教育就是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来实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从最初的职前教育直至离开教师岗位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最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2.从学校相关制度改革入手
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出发指出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的最小单元,是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没有课程的良好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祝庆昌指出要以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并且狠抓教学基本功,学校定期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评价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从教师自身内化入手
申继亮,姚计海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阐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承诺、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发展等心理基础,它的心理本质在于教学反思,强调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孙超认为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应当具有新颖和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电子、数字资源,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将外在的制度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终身职业理想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广大研究者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游小培.教师职业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23
[2]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孙晓蕾.人类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J].教学理论,2010(3)
[4]杜秀萍.终身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 2008(6)
[5]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6]祝庆昌.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现代阅读,2011(10)
篇10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1)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常规的管理
①开展“幼儿园半日活动观摩”
②对全县幼儿园一日常规进行检查
1 2 3 4 5 6 7(2)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
自从国家提出对于社会力量办园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以来,社会力量办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规范社会力量办园,确保幼教事业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幼教工作的重点。
①对社会力量办园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3月份,我们出台了《芮城县关于清理整顿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芮城县社会力量办园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文件精神,4月上旬,幼教组与职成办、教育股两个股室联合作业,检查评估了全县16所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对它们的办园资格、办园条件、办园方向、园务管理、教育教学及从业人员资格和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确保社会力量办园的正确方向,引导它们走出一条投入和产出良性循环的路子。
通过整顿,合格的园所有6个,限期整改的有7所,被取缔的有3所。
②是积极扶社会力量办园的典型。
我们通过多渠道宣传社会力量办园的典型,扶持了2—3所保教质量好、社会信誉高的社会力量办园作为示范园,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范围,使社会力量办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如:大风车幼儿园、大王新兴幼儿园等,就是社会力量办园的典范。
1 2 3 4 5 6 7(3)是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管理
“安全工作无小事”。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今年对全县幼儿园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安全工作检查。一是春季开学初的安全工作排查。二是秋季开学初的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幼儿园活动场地、器械、房舍是否安全;用水、用电等设施有无事故
隐患;食堂卫生状况是否良好;消毒设施、冷藏设施是否齐全;从业人员体检是否合格;活动室、休息室是否干燥、通风;厕所是否卫生、安全;幼儿接送制度是否完善;接送车辆证件是否健全;车况是否良好;门卫值班是否认真负责等等。同时,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成立以园长为首的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组,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进行排查活动,定期开会,定期培训,使每位教职工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努力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常识,切实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幼儿园各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安全要求,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同时使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搭建平台,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我们采取“资源共享、名园带动”的策略,确立了“以省级示范园和乡镇中心园为龙头,带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我县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一是示范园教师下乡支教。南、北两大园分别派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园支教,手把手地教农村教师,使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在示范园进行观摩活动,如:今年3月份的环境创设观摩,5月份的教育活动观摩,10月份的半日活动观摩。三是广泛开展城乡园“手拉手”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园在贯彻幼教法规、传播科学理念、开展教科研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示范园为中心,覆盖全县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如县直南、北两大园分别拉手县西和西东五个乡镇的中心园,中心园再带动农村园,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1 2 3 4 5 6 7(三)抓教科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为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一年来我县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纲要》,努力将《纲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逐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积极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是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园本教研是激发教师研究智慧,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所面对问题的有力举措。一年来,我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如南园的“利用一物多玩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北园的“利用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等课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撰写出了许多教育随笔、观察日记、教学经验、教育论文等,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进步。现在我们正在征集《幼儿教育探索》第十集文稿,并从中择优向省、市级推选文章60 多篇。这些成果不仅凝聚着全县幼教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并且真实的记录了我县教改实验的发展历程。
(2)是开展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是我县多年来一直推广的特色活动。今年我们以党政南、北园两所示范园为切入口,重新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并在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面铺开,教师、幼儿共同收集多种自然材料、废旧物品,通过折、编、卷、撕、穿、揉、捏、搓、剪、粘、画等方法制作了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各种手工作品。在手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 2 3 4 5 6 7(3)是注重督导评估,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每年我们都要对全县幼儿园保教质量进行督导评估。今年6月份,根据《山西省幼儿园课程指南》,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整合五大领域内容,与县直南、北园业务骨干共同
设计和制定了一套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测查题,对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大、中、小、托幼班的幼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测查,以评估为杠杆促进了全县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4)是完善业务指导网络,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三、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缺乏保障,幼教发展严重受限
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基本都是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的正常运转,而解决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幼儿园相当多的经费,所剩无几的收费用于园舍建设、配套设施、办公经费等方面就极其可怜,尤其农村幼儿园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二)教师队伍以教师为主,待遇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
(1)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
我县除县直南北两个园幼儿教师有编制标准外,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师都没有编制。在我县个别联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公办幼儿教师占的是小学教师的编制,因此公办教师所在单位就要每人每月向联校缴纳400元钱。《教师法》规定,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应该享受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但中央和省在编制关于中小学教职工新标准时,却没有涉及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幼儿教师的各项待遇从政策上得不到落实。
1 2 3 4 5 6 7(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全县603名幼儿教师中,有415名农村幼儿教师,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8%。其中教师350名,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84.3%。这些幼儿教师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这种似是而非的身份,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制、职称评审、评奖及其继续教育等许多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
(3)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一是工资待遇低。由于农村幼儿教师没有固定的工资来源渠道,其工资主要从幼儿园收费里解决,工资相对较低。最低300/月,最高600/月,平均工资为415元,低于劳动用工最低工资标准530元。
二是队伍不稳定。由于待遇太低,导致幼儿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一般是结了婚就脱离了幼教队伍),严重影响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力量办园发展迅速,管理却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这些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的不足,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但由于目前对民办园的审批与管理还不规范,同时,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赢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或低薪聘用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保教常规管理不够规范,小学化现象依然存在
1 2 3 4 5 6 7(½ÓÉÏÒ³)¡¡ËäÈ»¡¶¸ÙÒª¡·°ä²¼ÒѾ¿ìÁË£¬µ«ÔÚÎÒÏØÓ׶ùÔ°½ÌÓý½ÌѧÖУ¬ÒÀÈ»´æÔÚ×ÅÖؽÌÓýÇá±£Óý¡¢ÖØ֪ʶ´«ÊÚÇáÄÜÁ¦ÅàÑøµÄÏÖÏó£¬Ó׶ù½ÌÓýСѧ»¯ÇãÏò·Ç³£ÑÏÖØ¡£ºÜ¶à½Ìʦ¸ù±¾²»ÖªµÀÓ׶ùÔ°Îå´óÁìÓòµÄ½ÌÓýÄÚÈÝÊÇʲô£¬¸ü²»ÖªµÀ¡¶¸ÙÒª¡·µÄ½ÌÓýÀíÄîºÍÄ¿±êÊÇʲôÁË¡£ÓÈ
ÆäÊÇÅ©´åÓ׶ù½ÌʦËØÖʵͣ¬¸ù±¾¾Í²»ÖªµÀ¸Ã½Ì¸øº¢×Óʲô£¬ÈÕ³£½Ìѧ»ù±¾ÒÔʶ×Ö£¬ËãÌâΪÖ÷£¬¸ü±ð̸עÖØÓ׶ùÇé¸Ð¡¢Ì¬¶È¡¢ÄÜÁ¦¡¢ÐËȺÍÏ°¹ßÕâЩÓÐÒæÓÚÓ׶ùÖÕÉí·¢Õ¹µÄÁ¼ºÃÆ·ÖʵÄÅàÑøÁË¡£
×ÜÖ®£¬Ó׶ù½ÌÓýÊÂÒµµÄ¸Ä¸ïºÍ·¢Õ¹ÈÎÖضøµÀÔ¶¡£ÎÒÃǽ«¼ÌÐø¼ÓÇ¿Ó׶ù½ÌÓý¹ÜÀíÁ¦¶È£¬¹æ·¶¸÷ÀàÓ׶ùÔ°µÄ°ìÔ°ÐÐΪ£¬ÔÚÓ׶ùÔ°È«ÃæʵʩËØÖʽÌÓý£¬ÎªÓ׶ùÈëСѧºÍÆäÒ»ÉúµÄ·¢Õ¹´òºÃ¼áʵµÄ»ù´¡£¬ÇÐʵÍƽøÜdzÇÓ׶ù½ÌÓýÊÂÒµ½¡¿µ¾ùºâ·¢Õ¹¡£
ΪÁËʹÎÒÏØÓ׽̹×÷ÔÚеÄÒ»Ä꿪ºÃ¾Ö£¬ÆðºÃ²½£¬°ÑÊÓµãÍÆÏò¸üиü¸ßµÄÄ¿±ê£¬ÌضÔ2011ÄêµÄÓ׽̹×÷×öÈçÏ°²ÅÅ£º
2011ÄêÓ׽̹×÷°²ÅÅ
1¡¢Íƽø¹«°ì±ê×¼»¯Ï磨Õò£©ÖÐÐÄÓ׶ùÔ°½¨É裬ÒÔµã´øÃ棬´Ù½øÅ©´åÓ׶ùÔ°ÕûÌå°ì԰ˮƽµÄÌá¸ß¡£
2¡¢¼Óǿʦ×ʶÓÎ齨É裬·ÖÆÚ·ÖÅú¶ÔÈ«ÏØÓ׶ù½Ìʦ½øÐÐÈ«Ô±Åàѵ¡£
3¡¢½áºÏÅàѵ¹×÷£¬ÔÚÏØÖ±Äϱ±Ô°¿ªÕ¹È«ÏؽÌѧ¹ÛĦ»î¶¯¡£
4¡¢¼Ó´ó½Ì¿ÆÑй×÷Á¦¶È£¬ÔÚÏØÖ±Äϱ±Ô°¿ªÕ¹“·á¸»¶à²ÊµÄÓ׶ùÔ°ÓÎÏ·»î¶¯”¿ÎÌâʵÑ飬²¢ÏòÈ«ÏØÍƹ㡣
5¡¢¼ÓÇ¿¶ÔÉç»áÁ¦Á¿°ìÔ°µÄ¹ÜÀí£¬¹æ·¶Æä°ìÔ°ÐÐΪ¡£
6¡¢¶ÔÈ«Ïظ÷¼¶¸÷ÀàÓ׶ùÔ°½øÐзÖÀඨ¼¶£¬²¢°´±ê×¼ÊÕ·Ñ
7¡¢¿ªÕ¹ÐÂÒ»ÂÖµÄѧǰ½ÌÓý»ú¹¹µÇ¼Ç×¢²á¹×÷¡£
8¡¢×öºÃÓ׶ùÔ°²¼¾Öµ÷Õû¹×÷£¬°ìÓÐÒ»¶¨¹æÄ£µÄÓ׶ù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