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3: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育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柔性管理;实践应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教育不断创新改革,以刚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开始显露出弊端,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随着柔性管理逐渐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缓解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矛盾得到缓解,丰富了高效教学管理的内涵,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1传统刚性化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很早就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管理服务理念[1],但刚性化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服务人、发展人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并且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导致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办法直接照搬本科教育的做法。传统的刚化性教育以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训,但是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适得其反,忽略了学生情感、尊严等心理因素,无法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尊重、交流、互动等都无法做到。

2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靠外力,而是从内心深处去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大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这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为培养全方位的专业化人才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刚性化管理,着重强调制度约束与量化考核,并没有顾及到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和教师工作,不能客观准确的量化考核,形成教育的功利色彩,导致管理出现问题。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折时期,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刚刚形成,刚性化管理简单的灌输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被尊重的心理,半压迫式的管理会使学生更加不愿意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柔性教育却是通过沟通交流等这种非强制性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接受这种管理,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弥补了刚性化管理的不足,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管理那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是为了约束学生,将学生控制在规矩的范围内。

3柔性管理的基本特征

3.1柔性管理中的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为精髓。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民主意识,从思想与行动上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自觉性和凝聚力,只有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才会重视教师的存在感,让学生自觉的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

3.2柔性管理中的互补性

一味刚性化的管理制度自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柔性管理,必然会导致纪律松散,柔性管理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立足点,没有了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就等同于失去了开展柔性管理的机会。柔性管理下形成的对学生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恒久性,而有了刚性管理管理的基础,当学生与教师成为和谐的一体时,所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也就自然的迎刃而解,所以,只有在刚柔并济、比例适度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去寻找刚柔管理上的融合点,才能真正的、完整的、高效的完成高职教育管理。

4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运用

4.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柔性教学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是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承受着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而柔性化管理可以增强与学生的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明确,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制约被管理人,而是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始终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避和改善传统刚性化管理模式中的弊端与不足,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实践行为[2]。

4.2提高教职员人的整体素质

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人员,如果只是依靠行政命令或者制度约束,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的灵活性。教师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地位。柔性管理的基本方式就是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一种认可,想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教师首先就要做出表率作用,走出条条框框的约束,积极创造与学生的宽松育人环境。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每一个动作行为,对学生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方,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在学生之中的威信,还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用自己处事的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影响,让学生在表率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地改善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

4.3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柔性管理是以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而校园文化是凝结学生跟老师、学校的精神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优秀的、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发展,还会激发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带入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有利于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认识[3]。

4.4在柔性管理教育中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以刚化性的模式管理校园,所以,学校内所存在的激励机制也比较单一,偏重于惩戒模式,使其无法发挥出良好的激励效果。将柔性管理理念带入校园的奖惩措施构建中,不断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完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加大对其潜能开发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5在高职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所需注意的问题

柔性管理与刚性化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者则是靠制度的约束,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应用柔性管理时,应遵循管理效果的滞后性,不要忙于求成。同时,也不要制定太多的管理制度去约束学生,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制造更多宽松的弹性空间,通过学生的真诚交流、平等互信、感情激励等,逐步实现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地发挥潜在积极性。

6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鲜明,每个人都在强调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前提下,如果还是坚持利用刚性管理的制度去约束学生,反而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柔性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学生管工作的主要趋势。但同时,与刚性管理相对比,柔性管理也有自身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综合两种管理方式,不断地思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子.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J].东方教育,2014,111(11):256.

篇2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张潇予.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251-251.

篇3

论文关键词:情绪行为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期刊网。

二、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在19世纪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激奋向上的和受到压抑的,高度紧张的和完全松弛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人们总是抱着一定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持有肯定态度,就会产生满意、快乐、喜悦、崇敬等情绪体验;反之对事物持有否定态度,就产生憎恨、压抑、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表情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情绪研究的历史中,有许多理论流派教育教学论文,他们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很多解释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兰格理论是早期的情绪理论,一般人们首先是受到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情绪,并由此引起某些身体变化和机体反应。但他们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例如,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流量的改变,才是情绪产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如果把情绪的过程分为三种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绪,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维是把情绪图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绪—表情排列的话,那么詹姆士认为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绪。通常人们说,因悲痛而哭泣,因愤怒而打人,因恐惧而发抖,但如果确切的说的话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愤怒,因颤抖而感到恐惧。

三、情绪行为教育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反应机制,是机体对环境某种刺激回答的机制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绪引导作为进行某种反应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手段。如果你要让学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形式,就应当注意让这些反应在学生身上留下情绪的印记。情绪反应对我们行为的所有形式,对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想让学生具有最好的记忆力,或者想让思维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们都要关心这些活动是否受到情绪的激励。经验和研究表明,对有情绪色彩的事实总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事实记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情绪的感染。

四、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型: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消极情绪,谴责,训导,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情绪期刊网。

2.忽视型:对学生的情绪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情绪不能及时察觉,或者是有意的摆脱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将学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决问题。

3.放任型:接受学生所有的情绪表现,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导,不给与引导,完全放任发展,认为这种状态与自己没关系,不处理。

4.辅导型:倾听心声,重视一些负面情绪,并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不嘲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行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注意你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留下的情绪印记,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要培养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

2.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的表达观念,以及毫不含糊地应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3.教师本身热情、灵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传递,生动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等,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4.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在理想教师理论中提出认为教师要具有关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谊和信任的六种基本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建立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决定了个体内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绪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论文关键词:招生,成因分析

 

近两年我县中职招生主要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春招是队长普高无望学生的提前录取,秋招是对未普高录取学生的二次招生,从招生数量来看,都未能完成上级安排的招生任务;从生源质量看,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普高的盲目扩招导致管理不够到位,使招生秩序混乱,招生市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我校招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滋生,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也直接导致我校生源严数量严重不足,其三是中国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家长总以为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就连中招考300多分的学生也不惜血本将孩子送入普高就读,由此导致中职学校与普高招生比例1:1的要求相差甚远。每年我校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招生,依然效果不佳。“招生难”已成为制约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招生现状的感受,谈谈招生的应对策略。

一、规范招生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招生有序

201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多人,一高招了1600人,二高三高达到3500人,普高招生共有5100人左右,四高和息县职教中心招有400人,粗略计算一下2010年初中毕业生流失1700人左右,2011年秋季初中毕业生7000人左右,去年普高招生和流失学生共6800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如果今年按这个数来估计,中职学校最多招200多人,按我校发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招生筹力度,为我校中职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学校的招生内耗,同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的招生行为,对于不规范的招生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处罚。确保招生有序进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新生入学校资格审查,对于中职招生,严禁擅自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高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对于低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不予注册学籍,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确保中职招生有序进行。

二、春季招生顺其自然,加强职教宣传,落实职教政策

春季招进校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动来职教中心学习的,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就业或对口升学,这一部分学生比较稳定,第二类学生就是“读职教中的料”,他们由于程度差,在初中长期受压抑,他们上职高在心理上出于一种逃避,他们认为职高管理松懈,不学习,到职高就是一种解脱,而报读职高,一段时间的新鲜感后,他们会选择放弃而退学。春招主动来职高学的学生少而由于老师家长认为是“读职中的料”的学生多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国。所以总体来说,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安固,学生稳定性差,相对秋季招生流失多些。并且学校要向社会宣传工作,力求每一位学生及家长了解职教,了解职教政策,了解我校风采。

三、纳入统一招生,提高生源质量

现在学校招生时有招无类,什么样的学生基本都要,加大了学校的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我校招生应设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有入学门槛,不是所有人都想进来就进来的。因为如果一个班上几个难管理的学生耗费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往往多余其他学生的总和,并且这几个学生对班级中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教师对他们的正面教育。往往也就是这很少一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毁坏的学校的声誉,照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注重兴趣特长,引导专业选择,减少学生流失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方式了解到:在专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中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一部分学生为就业而选择专业,一部分因为好升学而选择专业,还有少部分学生以对专业的兴趣作为选择依据,初中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兴趣主要以“专业名称”或“专业介绍”为基础的,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当学到一定时候才发觉所学专业很不适合自己(这也是流失的原因之一)。俗话说,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干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另一种是干最适合自己的事,所以专业教师要加强专业引导、讲述、演示本专业及相关工种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特点,分析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喜欢,最大程度的减少流失。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招生人数的多少,不仅是招生工作的好坏体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和办学质量的好坏。要解决招生困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把中职生培养成真正的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突破“招生难”的瓶颈,让学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陈永涛

QQ:258322349

篇5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一、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此言一出,语文老师自觉反省,然后,成群结队去寻找“多快好省”的路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多快好省”的路似乎还没有找到。只怕是老账未了,新债又添。这不,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喧嚣:一是,少慢差费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警惕新的少慢差费产生。

静心想想——

1978年,“科学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呢,吕叔湘先生这样说,振聋发聩。其实,也不止是教育,整个国家都在百废待兴啊!那时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少慢差费”,可是,又有哪一个学科不是“少慢差费”的呢?要说最差,英语学科当之无愧。差到何种程度?上大学后,依然要从ABC开始学起。

因此,吕叔湘先生所谓的“少慢差费”是打上时代烙印的。那就是个“少慢差费”的时代,岂止语文!

世易时移——

今天的语文教育怎样了呢?

我一直以为,没有比较,很难分出高下。拿同属于“语言和文学”学科的英语比较吧: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一小时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且要文通字顺、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新颖;而英语呢,只要用150个单词,写一段文字,大体停留在小学语文的水平上。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大体上能够读《史记》;而英语呢,凑合着简单会话。

在课时上,语文、英语大体相当。要论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语文则自愧弗如。

这还能叫“少慢差费”吗?

我最怕语文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再想想:母语教学,能够速成吗?假如识字可以速成,对文本的涵咏批评也能速成吗?皓首穷经,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孔子到近代三老,他们讲过语文教学要多快好省的吗?绝没有,多快好省只适合喂猪,不适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要改进的恐怕不是什么“少慢差费”,也不是追求“多快好省”。我很同意钱梦龙先生说的:“回归常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话,足以让我们警醒。

二、误尽苍生

《误尽苍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上,只有一个主题: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其后,余音袅袅,诸如“肢解文本、虚伪写作、缺少人文关怀”等等,不绝于耳。

语文,真的“误尽苍生”了吗?

大道理不说了,假如还有良知的话,我想请教:你认识的汉字,是不是语文老师教你的?教你识字的老师,误你了吗?

我还想请教:在你离开学校以后,除了你从事的专业以外,真正陪伴你一生的,是不是语文呢?

……

语文教师恪守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需要我们上成政治课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需要我们肩扛人文大旗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每次改革,语文学科不都是冲锋在前的吗?

不惟如此,语文学科还想着“大语文”教学呢,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教学外延就有多大,见过有如此气魄的学科吗?

语文教师,真的很尽心尽力。皓首穷“教”是真的,要将“误尽苍生”的帽子扣到语文教师的头上,我想喊冤,而且,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听得到。

谩骂,固然可以泄愤,却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语文,也是一门学科。面对母语教育,我们应该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谁都可以指责,谁都能信口开河!

三、莫言获奖与语文教育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按说,这是诺贝尔奖与莫言的事情,但身为炎黄子孙,为此多了一份自豪而举国欢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想不到的是:莫言获奖又将语文教育拉出来示众了!

或曰:特殊的环境成就了莫言,倘若莫言接受了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教育,绝无获奖可能。

或曰:语文教材的选材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莫言作品没有选入中学教材?

或曰:中学选修课,应该增加选修莫言作品的课程。

或曰:莫言获奖,其实是羞辱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在莫言获奖中反思。

……

这让我想到了韩寒。《三重门》出版以后,自然是一通喧嚣,喧嚣声里自然少不了对教育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作家的任务吗?作家是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吗?

鸽子,只能生出鸽子蛋。倘以为鸽子蛋太小,那应该去找恐龙。一味要求鸽子生出恐龙蛋来,就是要了鸽子的命,那也是不能够的。

莫言获奖,和识字有关,倘不识字,是一定写不出《蛙》来的。至于识字,和语文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敢妄言,说多了,还以为我要和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呢。

莫言获奖,和遗传有关,和他的个性有关,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莫言就是莫言,莫言获奖,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语文教育没有沾光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要检讨了呢?这太不公道了,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推敲。

四、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2012年11月下旬,我在合肥参加了一个“语文教育管理论坛”的会议,这个论坛只有市级语文教研员及部分有语文背景的名校校长才有资格参加,规格较高,影响自然也大。

主办单位特别约请了省外某位著名专家来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很精彩,有些观点也是第一次听到,诸如“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假如一个数学老师不会解题,一个化学老师不会做实验,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懂得写作且能写出作品的,不足20%。因此,8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假如,80%的语文老师都不合格是真的,那责任在哪里?那只能说,高校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想,是不是会写作、能够写出作品来的就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依我看,韩寒就不适合做一个语文教师。

正着反着说了半天,还是言不及义,判断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人以为,捞个秀才就可以开馆授徒了,也就可以做个名正言顺的“先生”了;现在呢,大学中文系毕业可以教高中语文,专科毕业可以教初中,中师毕业可以教小学,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一下子,就有80%不合格了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最低要求,也要把字写得漂亮些。仅仅看重写作,怎么看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

世上没有100%的金子,哪里会有100%合格的教师呢。如说少数不合格,那可能是真的。倘若说80%不合格,一定是危言耸听了。

假如以自己的长处,来看别人之短,别人全是短处,“80%不合格”就是这样来的吧!语文老师不必当真,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下去呢。

五、高效课堂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属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就有问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个道理,明明白白。

但近年来,我们却高举起“高效课堂”的大旗,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效率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指一节课教学了多少内容。问题是,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这还真的不是什么“高效”,倒有点“搞笑”的意味了。

比如吃饭吧,为了提高效率,能将两顿饭合成一顿饭吃了吗?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提倡狼吞虎咽的吃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率是高了,却与吃饭的宗旨相悖了。

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揠苗助长违背常识。

但“高效课堂”还在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方兴未艾。且有了一定的套路:课前“导学案”引路,课后“练习”巩固,课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等等。课堂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地被占用,这样的“效率”,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谈论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以为不可思议。我倒以为,这很正常。该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不能玩;现在,没有课业负担了,他们便要补起童年缺失的乐趣。

最近,90后的年轻教师也渐渐走上教坛了。他们现身说法,带着自己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比起中年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应啊,应试教育的幽灵在循环往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责任感的行政官员、老师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有人早就看到“高效”的负面作用,而提出“有品质的课堂”“绿色课堂”等等,可惜的是,呼应着聊聊。

今天,我们高举“高效课堂”的大旗,也许,明天就能易帜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快,这一点我倒是坚信的。

当我们重新举旗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选旗的人能更多的考虑:现在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快乐”。

教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六、课堂生成

在“长三角语文论坛”上,在“长三角名校联谊会”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了许多节来自长三角的名师的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评课,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直在吵架。

一种似乎是主流的声音,在高扬: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便认为:只要是课堂“生成”的,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同时,又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痕迹太重,就是“做课”,就是“守旧”,就应该遭到批评。

为此,我特疑惑。

疑惑一: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不要“教案”的。教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预设”。

疑惑二: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人而异。一个学生生成一个问题,30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问题,50个学生便有50个问题,倘要全部关注,能关注过来吗?

疑惑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疑惑四: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假如是个性的问题,那其他学生不成了“陪客”了?

……

我很担心,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常常是借题发挥,犹如脚踩西瓜皮的教学课例,已经并不鲜见了。

预设和生成,最不应该吵架。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一盘散沙,教师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生成,不关注生成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学生的。既要预设,又要生成,这才是正途。

用“生成”反对“预设”,实在是讲矫枉过正了。在实践中,走上了极端的一些人,恐怕应该回头看看了。

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面对这样的命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附和。更有甚者,还自觉地喊起了“大语文教育”的口号。

冷静地想一想: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的本义,就是指生存。没有水火,人是不能生存的,这是至理。这样看来,举凡与生存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它的外延。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涵盖在生活的外延内。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偷全部包容在内了。

能够涵盖生活的外延的,似乎只有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但语文不是文学作品。语文,能涵盖吗?

中小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才是她的主要任务。讲品德修养,有思品课;讲历史兴衰,有历史课;此外,还有数理化各门学科呢!语文,究竟算哪根葱,就把“生活”全部揽进来了?

你听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英语的外延有多广”,或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俄语的外延有多广”吗?假如听说了,也让我们分享哦。

有些专家,把语文弄得太复杂,甚至想让语文肩扛起所有的任务。这类人是不是忘了一个基本的史实:语文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后,实际上已经和“经史哲”分家了。譬如兄弟分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毕竟自立门户了。语文,只是文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老大”呢?

生活的外延太大,语文学科玩不起!语文老师,更玩不起。

八、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教师办公室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罚教书;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在这种调侃中,读出了一种情绪: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专项调查: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兼职情况。结论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兼职工作更多:学校的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校刊校报的编辑、班主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校本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在唱主角。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老黄牛”。

但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说两个常见的现象吧:

其一,高考中,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满分绝无可能;可是,要考低分也难,倘低于60分,便很弱智了。正因为在分数上很难拉开距离,家教,似乎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课外时间,也要让给其他学科。

其二,各种考试,矮化母语。比如考研,英语、政治必须要过“国家线”,语文嘛,靠边休息!

因为学科本身问题,也因为社会的评价问题,种种因素相加,致使“语文”沦落。

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换言之,即使语文教师想把所有的问题扛起来,他们能扛得动吗?

心累了,自嘲了:“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然而,语文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名家辈出,观念翻新,论文层出不穷,问题却越来越多。当每个人都要成为“叶圣陶”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叶圣陶”了。

尽管如此,我一直坚信:一个国家的母语在衰落,而有人却说这个国家强盛了,这应该是自欺欺人!中华民族强盛之日,一定是汉语言浴火重生之时!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希望出现这样的调侃:上辈子好修行,这辈子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