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0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信息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

篇1

本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以JSP为主要开发技术,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开发平台,结合Web2.0时代中Ajax等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系统开发。

(一)B/S模式

B/S(Browser/Server)模式是对传统C/S(Cli⁃ent/Server)模式的改进。它将应用从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3个层次,构成了浏览器为前端、WEB服务器为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为后台的完整3层体系结构。由于服务器端集中了所有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客户端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便可实现数据访问。这种模式开发简单、部署灵活、维护方便、共享性强,能实现全校师生随时随地的访问和管理需求,而且成本不高,非常适用于本系统的开发。

(二)JSP技术

JSP(JavaServerPages)是由Sun公司倡导建立起来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它基于Java并继承了Java的所有优点,为创建安全快速、高度动态的Web应用提供了便捷方法。它能够适应市场上包括ApacheWebServer、IIS4.0等在内的大部分服务器产品,可以方便地整合到多种应用体系结构中并扩展到支持企业级的分布式应用中,是目前B/S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本系统中,采用JDK为运行平台、Eclipse为开发工具,搭配Tomcat6.0运行服务器来进行JSP开发。

(三)Web2.0技术

1.Web2.0简介

Web2.0是相对于传统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利用WebService、Ajax等技术手段,依据6度空间理论支持,实现了数据和网页分离,开创了以微内容为基本单位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在技术上提供对更多移动设备的支持,带给用户真正无缝的在线体验。相比Web1.0门户性、内容性、封闭性的特点,Web2.0成功实现了去中心化,开创了一个面向用户个性化应用的、开放的、联动的互联网新时代,使用户成为网络信息的主体,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

2.Web2.0相关技术——Ajax

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Web2.0的核心技术之一。Ajax为B/S结构中的数据传递方式带来了一场技术和理念变革。其最大特点在于提供用户与服务器端之间异步交互的能力,允许从服务器“按需取数据”并只对页面进行局部更新。这种方式优化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传输,减少了不必要数据的往返及带宽的占用,使服务器响应时间大为缩短,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四)SQLServer2005

SQLServer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基于标准SQL语言提供强大的企业数据库管理功能。相比之前版本,SQLServer2005的优势体现在:集合了分析、报表、集成、通知、复制、统合、开发、管理等功能,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好兼容性,允许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访问,还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和部署经济有效的BI解决方案,为高性能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带来极大便利。

二、系统分析

(一)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设定的研究目标,系统主要实现两大功能:学生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互动平台的构建。通过对汕职院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调研和综合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如下。

1.权限管理:

进行用户权限的分配。

2.班级信息管理

提供系、专业、班级信息的初始化设置和管理。

3.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提供学籍、学籍异动状态、奖惩等基本信息的收集、维护和查询。

4.入党事件管理:

对党支部信息和学生入党历程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按党支部、年级、专业、班级等字段对入党历程记录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

5.贫困认定管理:

实现贫困认定申请的在线提交和审核,提供贫困认定记录的查询、统计和导出。

6.综合测评管理:

完成综合测评相关原始分数的收集,自动生成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和获奖等级,并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

7.奖助贷管理:

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3个项目的在线申请和审核,提供申请条件的设置,实现申请资格的自动筛选,并提供奖助贷记录的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

8.宣传版块管理:

在系统主页上建立校园新闻、通知公告、资料下载等版块,用于新闻公告、提供资料的上传和下载。

9.互动版块管理:

实现校园论坛、在线咨询和班级博客3个版块功能,供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由系统管理员在后台统一管理。

(二)性能需求分析开发出来的系统应具有如下性能:操作便捷,数据管理有效便捷;较强的交互性;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良好的扩充性,需预留与其他管理子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的接口,实现更多数据的交流和共享。

三、系统设计

(一)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将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

(二)具体模块设计

本文从4大模块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子模块进行设计论述。

1.权限管理子模块

这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重要子模块,提供权限管理功能。从汕职院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采用系统管理员—教学系管理员—辅导员—学生4级访问设置。各级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登陆后拥有相应权限。其中,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其他角色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赋予。

2.入党事件管理子模块

实现党支部信息和学生入党信息的管理,主要提供学生入党历程的记录,以及党支部信息、学生党员信息的查询。通过该模块,辅导员可以查询名下班级所属党支部的信息,并负责对学生的入党历程事件进行管理。这里将入党历程依次划分为递交申请书、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4个标志性事件,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各个入党历程事件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可以对名下班级所有入党记录按入党阶段和专业、班级、时间段等不同字段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教学系管理员可以对系党总支和党支部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也可对全系所有班级的入党记录按入党阶段和其他字段进行查询、统计和导出。学生在这里仅能查询本人入党历程事件和所在党支部的相关信息。

3.贫困认定管理子模块

主要实现贫困认定事件的自动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贫困生信息库,并与奖助贷等模块实现数据交流。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填写申请资料、提交贫困认定申请、查询申请的审核情况,并查询本人在校期间各年度的贫困认定记录;辅导员可以查询学生提交的申请记录和申请资料,根据申请资料给予审核是否通过的响应,可以修改审核结果,还能按年度、班级、学号、姓名等字段查询指定审核状态(全部/通过/不通过/未办理)的记录,并将结果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学系管理员可以按年度、年级、专业、班级等字段查询本系通过贫困认定审核的学生名单,并将名单导出作公示用。模块中,通过审核的贫困生信息,允许为奖助贷管理子模块所调用,为奖助贷评选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来源。

(三)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信息流转过程展开研究,进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E-R模型。该模型清晰反映了系统中主要实体的结构关系。由于SQLServer是关系型数据库,在接下来的逻辑设计阶段,需把E-R模型转化为对应的关系数据模型,再根据这一关系数据模型,绘制出具体的数据结构表,为下一步的数据库实现做好准备工作。

四、系统实现

(一)系统模块的实现

1.系统主页

实现后的系统主页。主页上不仅提供了用户登陆界面,还提供校园新闻、通知公告、资料下载3个信息版块,以及进入校园论坛、在线咨询和班级博客等网页的链接。

2.贫困认定管理模块

实现后辅导员的贫困认定管理页面。在该页面,辅导员通过选择相应的年度、年级、专业、班级和审核状态等信息,得到指定审核状态下满足所选条件的贫困认定申请记录。点击单条记录后面的“查看”链接,可以查看该生提交的详细申请资料和该申请的具体审核情况,在该页面最下方点击“审核”链接,还可在刷新后的页面中对该申请做出响应。

(二)系统关键问题的解决

1.数据库连接问题

JSP与数据库的连接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JDBC技术直接访问数据库,另一种是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前者需要为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连接;而对后者来说,数据库连接被作为对象存储在一个Vector对象中,它一经建立,可被不同的数据访问请求共享,这种连接的复用能为系统节省大量资源。这里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来实现。其基本配置策略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为连接池设置一个初始的连接数目和一个允许扩张的最大连接数目,当连接请求超过当前连接数目时,连接池会逐个添加数据库连接,直至达到最大连接数,此后的连接请求则被加入请求队列,直至有一个连接被释放。

2.Ajax技术的应用

篇2

(一)高校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也是滞后不前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一直缺乏必要的高校和社会关注度。当扩招开始后,学生成倍增长,然而需要进行这些信息处理的服务器和存储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升级。甚至在有些高校,学校机房所使用的计算机还是很陈旧的淘汰机型。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辛苦开发的软件系统在老牛的带动下发挥不出应用的作用。要知道,计算机硬件水平是整个系统得以实施的平台所在,如果没有完善的硬件配备只能导致,校园网络管理瘫痪。长此以往,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成了摆设。真正成了老牛拉破车了。

(二)高校教师计算机水平技术有待提高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招聘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时候,只要以管理水平和思想教育水平为基准线,而忽视其自身基本素质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阶段我国高校整体缺乏信息化处理的概念和要求。在这种观点下,政治教育才是核心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所在。然而,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数字化校园的推广,这从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定了性,从数字化的角度为现阶段我国的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剧本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由此可见,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综合性数据处理的核心时代。笔者根据多年所学,有感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中的种种问题,拟设计一套全新的高校信息化工作平台,以数据驱动的交互管理为基础,来实现各个大数据的综合后台管理,并根据高校目前需求,定制各种功能性板块。通过单账号,多站点的方式来实现整个资源合理化利用。

(一)关于设计需求分析和背景分析

第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各部门应当配合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的使用并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系统的操作和处理要求,以便于管理人员开展日常的数据维护和查询、更新工作。第二,按系统设计定制权限。举个例子来说吧,该系统采取权限分离制,高校高层领导可以管理学生所有信息,辅导员可以查询信息并对部分数据拥有修改权利,学生只拥有查询信息的权限。对不同类型数据,采取不同分段操作,这样才能最合理的进行资源利用。

(二)关于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板块设计

本系统拟设计这些信息板块:

1、学生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学生的各项基本资料,如专业、班级、学号、政治面面貌、民族、住址、联系方式等等;

2、学生教务信息模块:包括对学生各种成绩的处理,如四六级成绩、等级考试成绩、学期成绩等等,教务部门安排接口,便于该部门进行更新维护;

3、学生辅助信息模块:包括学生各项辅助信息,如奖惩记录、奖学金信息、贷款信息等等,学工部门设计接口,负责定期更新维护;

4、学生住宿管理模块:包括对学生生活等各类情况的记录,如住宿情况、卫生情况、各项卫生评比等等;

5、学生财务信息模块:包括学生学费缴纳情况、教材购买情况等等,由财务部门设置接口负责定期更新维护;

6、学生图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在童书馆的借阅情况更新,由学校图书馆部门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工作;

7、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学生才加各类活动的记录、建立、职业规划、实习记录等等。由团委部门设置接口负责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关于云技术理念下的设计

篇3

1、管理班级学生成绩

学生成绩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教师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例如,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MicrosoftExcel软件将学生成绩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Excel具有精确的统计功能,可以准确地把学生的平均分和总分数统计出来,在提高评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

2、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管理

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理是现代化学院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德育和学习两方面,测评的最终成绩将作为学生总成绩的评定标准之一。因此,为提高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水平,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利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软件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功能对学生综合评测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班级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传统学籍管理的主要办法是班主任借助电脑的存储功能完成学生学籍收集和存储工作。传统学籍管理的方法不仅会耗费班主任大量时间,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纰漏,导致学生学籍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入学前期将学生信息录入电脑,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后期学习中需要查询自己的学籍内容,直接通过电脑便可以将学籍内容打印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会提高班主任的办事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对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学生家教人数逐年增加,为了对家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家教和家教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利用Excel软件将收集的信息做成表格,将打印后的纸质版表格交由各个专业教师,同时收集学生家教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5、利用计算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就业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要求教师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将毕业生信息制成表格,在开展招聘活动过程中将毕业学生基本信息打印出来。最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以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二、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学习心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笔者对全国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的维度,多角度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并提炼其特点,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抽取了全国四所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学院,湖南邵阳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情况调查,共发问卷1667份,回收问卷1662份,有效答卷1660份,回收率为99.7%,问卷调查共设40个题目,其中单选题37个,多选题3个。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并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

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不强,这些学生是学校“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真正意识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改善自我的思维方式,提升处世能力。他们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要求。问卷结果表明,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拿学分,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25.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作用,31.6%的学生认为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

2.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较为欠缺,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占54.5.%,他们认为专业学习更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政策的要求,它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联系不大,即使被动地选择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更多地把它看作获取学分和评优评先之需。

3.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轻视学习的态度,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问卷结果表明:有4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迟到的情况,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旷课的现象,甚至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从来没有认真听讲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强弱体现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还是消极。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46.5%的学生表示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感觉,兴趣不大,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

4.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表现在:上课时,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或者睡觉,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更是逃避学习,很少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书籍。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情感复杂,学习动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43.2%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淡薄。

功利化的价值观,按郑永廷教授的观点,认为,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衡量的是个体利益指标,隐藏的是浮躁的心态”[3]持这种价值取向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专业课的学习对立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强化自身的工具意识(如:外语,电脑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类学生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认为知识管用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为它对自己找工作直接有用。与此相反,那些对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间接有用、潜移默化有用、终身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就认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或者作用不大。因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不如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那样有强烈的需要意识,缺乏作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而去主动参与。这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的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教理论课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多余的。大学生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由此而产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出学习需要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压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狂妄与自大、逆反心理、应付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4],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与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旦学习受挫,则容易意志消沉,自我意识易产生偏差,对学习没有热情,或对学习产生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就会武断地认为是非专业课可以放在一边。同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易受朋辈心理的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学习情绪不稳定。

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应对,由此,重视专业知识、眼前利益,而没想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内在精神动力转化外在压力的价值取向的方向,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持教育“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而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主体性,这就在根本的意义上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也压抑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对不坚定,不信仰,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事业心不强,因而在教学中表现为: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授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有些教师知识面较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有些教师的人格及生理和心理素质欠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力不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和就业观,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也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知识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各种社会思潮等非思想也鱼龙混杂而来。网上的这些消极信息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些缺乏良好的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诱变,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持存疑甚至排斥心理。

(2)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些高校较多注重专业学科建设,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而较少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有些高校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一共识。这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

(3)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5],家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母离婚,有的单亲等,这客观上容易使一些意志脆弱的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薄弱;有的家长自身思想素质不够,自身榜样力量不够,很容易使其子女效仿,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够高。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培育与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就觉得枯燥乏味。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因素

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紧密,缺乏现实性、时代感,特别是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少见,而一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内容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体系,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及课堂设置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太强,讲大道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并且回避了一些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学生觉得理论的东西太多,太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5.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中“灌输”得多,过多注重书本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制约、创造性思维受束缚;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宣讲取代思想政治及品性修养,淡化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品格上的养成教育;一些教师较少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样与学生的交流随之减少;一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亲和力。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要么是出些提纲让学生背,要么是开卷考试,使得知性与德性分裂,这样,自然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相应对策,努力化解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2]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72.

[3]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4]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篇5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研究公共管理理论对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使其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科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对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意见。

【关键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