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7:0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常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常识论文

篇1

我在直奔中心阅读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从抓中心词入手。

有些课文可采用提炼中心词为直奔中心的突破口。我在讲授《一个苹果》一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在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做的泪花。)直奔句中的中心词“关怀”,再抓住各相关部分迂回开拓,牵动起因、经过。如: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苹果是怎样来的;战士间是如何传递苹果的,一共传递几次;找出描写苹果的句子,画出描写战友们干渴的句子等问题。通过认真思考,仔细琢磨,反复读、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开拓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二、从抓中心句入手。

《幸福是什么》这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导下,经过亲身的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的故事。文字浅显易懂,篇未点题,中心突出,如果教学仍从部分出发,沿着字、词、句、段的顺序讲读,学生则会感到味如嚼蜡。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单刀直入中心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再顺着这条中心线索向前逆推、读、议全文。根据文章的结构,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掌握中心句后,然后用“三个牧童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是怎样体会到自己‘幸福是什么’这个念头的?”“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逆推扩散去理解课文,最后根据板书内容,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总结全文理顺作者思路,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和文章的思路统一起来,收到了点面结合的整体性效果。

三、从抓中心段入手。

篇2

【关键词】营销学灌溉管理作用

针对巨大而疲软的冬灌用水市场,我们从营销学的理论入手,先分析市场,制定正确策略,围绕棉田和果树冬泡,广泛搜集市场信息,积极做好市场调查,科学做好市场预测,结合市场营销理论,采取“三改一加强”措施,打开冬灌用水局面。

从2000年抗虫棉大面积应中以来,洛惠灌区的棉田面积一直居高不下,冬季预留的棉田是一块块空地,多年群众用水观念只用救命水,不浇高产水。造成冬灌用水连年滑坡。一组数据表明。据我局实验站分析资料:灌区的粮经比由1999年的48:52变为2000年的25:75;到2003年的19:81;饮水量从1999年的12300万m3到2000年的6400万m3,少引5900万m3,2003年比1999年少引4300万m3。西渠头站2004年工作十分被动,原因就在冬灌。与2003年比,全年少引水545万m3,冬灌就少引水461万m3。因此,要想取得全年引水的主动,抓好冬灌的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

1改变经营思路,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

棉花下播前,不灌水无法下种。这是群众对棉田冬灌泡地的习惯认识。抓春灌用水,是我们去适应市场。棉田冬泡能高产,激发棉农进行冬泡,是我们去创造市场。创造冬泡市场,实际上就是争取泡地的群众。客户往往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需要,这就是需要去刺激和鼓励。首先要及时宣传,有效动员。宣传用语要有亲和力、富有吸引力;多讲冬灌的效益,少谈不灌的危害。过多强调不灌的后果,反而引起群众的逆反心里。冬灌积极性会越来越少。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本没有买某件商品的意识,在广告宣传的反复刺激下,就会心甘情愿地去消费。其次,要长远考虑,抓好示范。人都有趋从和仿效心里。看见别人在干,就有可能跟着干;听说别人挣了钱,自己就会学着做。事实是打动客户心里最好的钥匙。就像移动公司送话费,目的就是为打开长远市场。第三是精心策划,及早准备。创造市场,必须进行实现策划和准备,把握火候。学会知道要下雪,提前去送碳,知道朋友饿,及早架好灶。冬泡应该在12月份上冻前期进行,等到12月份该冬泡时再抓冬泡工作,显然为时已晚!这时地已上冻,群众无法犁地整田,也就不可能再冬泡。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先期工作,11月份就成为抓好冬泡工作的黄金时间。

2003年,西渠头站为了冬灌果树的用水市场,集思广益,全站职工每人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写一份宣传材料,最后归纳整理成站上的宣传材料。要求站上职工亲自发放,宣传材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发放完后紧接着搞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果农对材料观点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再一次加深宣传效果,提醒群众总结经验,刺激果农冬灌的欲望。据调查,这次宣传活动,使站上果树冬灌面积提高了30%以上。

2001年,西渠头站为了打开棉田冬泡的用水市场,做出了“只要有一户群众愿意冬泡,我们就会把水送到田间地头”的服务承诺。当年冬泡棉田2.6万亩,每亩增产籽棉70公斤左右。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成为后来宣传的活广告。冬泡面积2002年上升到3.2万亩,2003年突破4万亩。2004年冬灌宣传时,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的农谚,虽然客观原因(2003年50年不遇的秋涝),但2004年棉花面积未减少。

2改革经营管理,从计划供水到营销管水

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灌区用水市场的差别划、个性化不断增强。洛惠渠供水不但受作物需水规律和天气的影响,更受洛河来水的严重制约。用水紧张时,河源反而没有水。这就要求我们把按计划用水,靠提高价格增加效益的经营模式,改为依托自流从洛河取水的优势,进行合理定价,抓住先期,提高市场占有率。

2.1打破用水原计划的条条框框,全站内部灵活调配,通过零星带动,打开用水局面。

2.2结合市场情况,考虑各种因素,寻求最佳的供水模式。棉田泡地最佳时期是3月中旬到4月上旬的30天时间。以西渠头站为例,全站实有面积不足6万亩,棉田不足4万亩,冬春灌任务引水778万m3,收入181万元。要完成任务,,需引水600万m3,日需流量2.34m3/s,要满足这个流量,义井需水13m3/s。显然这不可能!如果4万亩泡地放在春灌,每亩按120方需水,共需水480万方,价格按0.3元/m3,才可收入144万元;若在冬灌期间能泡地4万亩,春灌一亩地80m3就够了,4万亩地320万m3水一个月时间就有能力供够。

2.3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合同供水可以抓住先期,提前占领市场,平衡上下游负担,缓解矛盾,但若管理跟不上,容易产生浪费水量现象。将合同供水和节约用水两者进行有效嫁接,统一实施,对洛惠灌区来说不算难事。“三改两全”灌水技术方案等,是洛惠渠过去创造的享誉国内外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只要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和完善,就能起到双赢的作用。

3改进服务质量,从强化管理到全面服务

推销界有句金言:顾客永远是对的。灌区的每一位群众都是我们的潜在用户,要善待群众。中国有句名言:关系是金!与灌区群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义务推销员。顾客的满意也是我们最好的广告。按照乔.激拉得调查总结出的250定律,即一个人影响250个人的关系法则,如果对一个群众的用水问题处理不好,我们就会失去一片忠诚的客户。不要和客户对立,失去关系。当我们吵架赢了的时候,也就是效益损失的开始;当请求群众理解我们的无奈时刻,就是我们信誉下降的转折点。为什么失灌面积都在下游,为什么个别群众或个别地区长期不用洛惠渠水,我们应进行深刻反思,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改进工作,重新找回失去的市场。

3.1建立浇地专业队,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3.2及时掌握水情,为用户提供信息。

3.3合理调配流量,确保下游流量稳定和群众用水相对稳定,减轻群众负担。

3.4工作前移,事前杜绝,避免问题发生和处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优质服务就能赢得顾客,赢得了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我们的服务每改进一步,灌区群众的满意度就能增加一份,我们的竞争力就会提高一度。

篇3

投稿须知

1.内容新颖。文章要求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须是作者原创。

2.突出实证性,理论联系实际,用真实数据、案例支撑观点,以严密的逻辑性推演结论。

3.深入思考、力戒空谈,避免一般性的知识描述,拒绝常识性介绍(如意义、作用、特点等),杜绝教科书化。

4.本刊组稿范围以栏目为准,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宏观论坛、封面文章、调查归来、产经透视、区域经济、企业纵横、学术视点、金融与投资、对外开放、异域撷英、经济工作等。

5.采用规范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语言,避免使用陈旧、过时以及文件、网络流行格式写作。拒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虚话。

6.论文架构一般以“一”、“(一)”、“1”、“(1)”为文章层次,通过简洁清晰、层次鲜明的标题方式提炼主要观点。

7.论文体例要有摘要(200-5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城市、邮编、参考文献(附后)等,文章后附作者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篇4

[关键词]跨课程 教学资源 行政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苑秀芹(1977- ),女,内蒙古通辽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教育事业的推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开放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学习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载体。如何开发符合不同专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适合远程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一、建构跨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一,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容易被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章节知识点之“树木”,难见课程体系之“森林”。其二,知识的联系性容易被忽视。单一的课程资源难以对在诸多课程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有效整合,这样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劳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局限于一门课程展开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有限。其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易被忽视。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往往以帮助学生应考为目的,即便现在有的课程开始关注于实践活动,但仅涉及实践活动的特定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实践经验的整体认识,过于专业的教学资源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建设思路,特别是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呈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某一课程建立对一门专业的整体认识,而对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毕竟不同学科课程共同构成的知识体系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专业教育必然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将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从而避免课程对知识本身某种程度的“肢解”,全面、整体地展现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

2.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节省教学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同的课程相互独立存在,但是重要知识点往往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所体现。此时,以该知识点为线索,整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该知识点。同时,由于课程教学往往在时间安排上先后有序,因此,此前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在后一课程中如果能被进一步强化,无疑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也有所裨益。如果将多门课程都涉及的公共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资源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学投入,节省教学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教学活动。

3.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足学生需求。开放教育学员均为成人,其学习实用性强,自我导向意识明确,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体验的整合,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务和问题需要运用跨学科、跨课程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提炼不同学科的理论,并且将之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学生需求。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要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服务为目标,帮助学员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这样做,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可以变得更加生动,使理论的实用性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有机关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强调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并非抛开课程而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恰恰相反,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可以说,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开发教学资源的前提准备。强调和突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为了避免教育活动终止于课程教学现象的出现。跨课程建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后续保障,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二、跨课程教学资源的着力点: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目标,无论是选题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首先思考:教学资源设计是否可以避免课程教学平台的重复建设?教学资源设计能否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教学资源设计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开展,有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资源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将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作为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着力点。下面以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基于理论重点建构课程间关系。行政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与学科,在形成过程中它以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好这个专业和学科,无法绕开这些理论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均按照课程的设置被划分开来,为适应学科的需要,不免会人为地对理论进行“修剪”,使得理论的整体性无法充分体现。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例,作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为当代政府行政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行政实践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这一理论在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课程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中,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西方行政学说、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这一理论,在公共管理学、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等课程中还被作为核心内容来加以介绍(如下表所示)。

注:所用教材分别为齐明山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丁煌主编的《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波主编的《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周晓红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二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宁生主编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不难发现,此时仅仅依靠不同课程进行教学,难以还原该理论以整体面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难免会有所偏差,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重复讲述,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一理论作为核心构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展现该理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除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外,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知识点也是如此,可以分别进行教学资源建构。

2.基于“社会热点”推动理论运用。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接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下开展活动。因此,将行政管理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可以拿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起到整合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学习的作用。

以医疗改革为例,这是切实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构上看,这一过程是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与“行政职能”这一知识点紧密结合加以认识;这一过程是政府决策的过程,可以与“行政决策的程序、原则”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医院的改革,可以与“非营利组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协调、合作,还可以与“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

此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拿医疗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内容,但是学生并未对这些热点问题形成整体认识。而这样的教学资源建构思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同的课程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问题形成特定认识,它们共同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基于“工作难点”指导现实事件。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建构还可以立足于“工作难点”,对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整合。这样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并非生硬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的针对性会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无疑会有所提高。

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涉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对基本常识、操作规范、实用技巧的介绍指导实际工作。以“如何形成团队、开展合作”这一日常工作难点为例,可以将“团队管理”作为专题,综合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概论等课程的有关内容,分别就什么是团队,团队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团队成员的沟通、日常礼仪等内容分别加以建构。

4.基于个人兴趣点开展自主设计。在教学互动关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到教学资源设计中,以往的资源设计往往由教师根据其教学对象特点的假定展开设计,最终需要经过教学充分互动检验其效果。事实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课程关系、课程内各章节关系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自主设计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兴趣,围绕有很大兴趣的知识点不断地建构、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专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程,终将会打破课程界限,建立对专业、学科的整体认识。

当然,理论重点、社会热点、工作难点和个人兴趣点并非孤立的,在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过程中,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更强。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与开发的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加以建构与开发,在此大体概括一些常用的手段。

1.课程学习阶段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分别对其理论价值、对社会发展及工作推动的指导意义加以强调,使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关系。此前,这样的方式已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以运用,成了常规性手段。只要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进一步加强,便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专题课件的制作。目前,网络课件和小课件往往将课程内的重要知识点作为专题,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在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的思路指导下,上述做法还可进一步深入、拓展,适当融入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工作难点问题紧密结合,便会有效地将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

3.日志学习法。日志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工作岗位的运作状态和过程,形成实践日志,然后对实践日志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效果的方法。开放教育的学生均为在职学习,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工作的实际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各自实践观察或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加以讨论、总结,强化学习效果,力求指导工作。

4.行政管理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亦是帮助学生明确课程间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此前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题讲座的安排和设计。如果在教学安排中加入一些专题讲座,穿插于课程教学或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完成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集中、综合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与手段。近几年来,有关本专科学生要不要写论文的讨论日益热烈,之所以会出现此讨论,很大程度上缘于毕业论文已经沦为大学教育的“鸡肋”,其实效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倘若在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中有针对性地融入跨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使师生明确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做实,那么“鸡肋”一说也便不攻自破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跨课程教学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寿明鹤.构建电大开放教育下的自主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篇5

关键词:交通-发表电子信息论文-职称

“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不单纯是让学员用其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学员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日常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各有不同,在面对具有极大偶然性的工作任务时可以使用“警学结合”模式中所积累的理论经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指导。用“警学结合”模式来完善学员初期的工作实践经验,达到真正提高学员上岗后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质量。真正的“警学结合”模式是在实践工作和理论指导之间搭建一条通道,这一通道将弥补学员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短板,而这一短板的补齐才是“警学结合”的真正效力所在。

一、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对学科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安学科具有社会性、应用性、群众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公安学科建设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决定了“警学结合”的必然性,决定了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也必须走“警学结合”的道路。

(一)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从实践中来”公安交通管理的基础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建设发展的基础,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交通违法犯罪的方式、手段和特点不断变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遍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已经变化的情况,并从中分析规律,找出对策,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不断创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交通管理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致最终失去生命力。

(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到实践中去”之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是因为它们能够指导实践,能够使公安机关承担起政治和社会责任,实现公安机关的事业目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标是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和保障道路畅通有序。交通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网络技术,开辟与道路交通相关的网站,设置《交通便民服务》、《出行安全服务》、《道路交通信息》等栏目。

在网站上主要交通干线的信息,及时提供动态的路面信息、行车指南、天气预报、交通地图、行车常识等便民服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结合学科理论,交警部门切实加强了交通组织规划,在主要路口、路段增设一批电子警察、电子卡口、信号灯;通过合理优化路口、优化信号配时、增加停车泊位、进行交通诱导、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增设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措施,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有效、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极大地减轻了交管部门的管理压力,切实提高了道路通行率,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生命力是否强大,不是由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评判,而是由公安实践来检验。如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不能指导实践,它必然会被淘汰和废弃。正因为这样,理论和学科建设不仅是公安院校所关心的,也是公安机关所关心的。

二、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立

(一)根据交通管理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配套的交通管理课程体系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开展交通管理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交通管理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专业课平台、拓展课平台等,完成对交通管理工作职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必须对过去的道路交通工作手段、方式、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工作规律,完备课程体系,并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是交通管理知识和交通管理技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实践应用为主导,适应社会立法规范和先进技术的要求,把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写入交通管理课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警务改革成果和典型实战经验。同时,对实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认识、困难和瓶颈也纳入教学内容,让学员了解现实工作,并启发、引导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以实践调研工作为手段开发交通管理技能类课程课程开发人员必须通过对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实践调研工作来了解实践中所需的技能,开发出能够切实反映交通管理实践技能的课程。

三、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

(一)科学安排学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将入学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一学期进行上调。原因在于学生在第四学年中,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东奔西走去应聘、面试,有诸多从业考试科目以及上岗培训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将不会安心实习。如果在此学期安排大段时间的实习工作,可能会使实习工作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对个人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日后的就业工作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甚至会影响就业。

(二)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分阶段实习将入校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集中实习调整为各学期阶段性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安排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让学员们对交通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实践上的初始工作体验,更让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在执法工作中,保护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安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员入学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两周至三周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入校两年以来的理论知识进行中期的实践工作,把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最后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整学期的实习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检验自己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充分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实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实习后重返校园,回到课程学习中,这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实践工作中自身的局限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日后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夯实基础。通过这样的实习工作,使即将步入社会的警校学员学会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有的规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出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人们通过认识规律、通过感知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再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经验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有生命力。因此,毕业提前进行的交通管理实习工作,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在校学习转向社会实践,然后返回校园学习。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和升华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与创新性是让学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的实习工作充分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个人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情实景地了解到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威武雄壮”、“光鲜亮丽”的背后充斥着很多酸甜苦辣。通过个人的反思和每日的实习工作,使其更加明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认真地完成各项实习工作,无论自身擅长与否,也要保持积极肯干的工作态度,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就会逐步适应工作、学会工作,使其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进步。然后返回学校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完成这次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循环和升华之后,学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基本能够达到工作要求,具有一名正式干警的素质。

(四)构建完整的交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培养需求,交通管理专业必须形成一个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建设与交通管理实践工作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营造真实的交通管理职业环境,紧跟公安科技发展前沿,体现公安实用技术,在建设对接实训基地时要充分凸显“警学结合”的特性,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形势和环境来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情、实境、实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在模拟完成交通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单项或综合技能的训练。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的作用,并使其逐步成为推进“警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领域。

(六)形成适应交通管理工作特点的实习模式为了适应交通管理工作常规性、服务性等工作特点,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以往按部就班的固定毕业实习的方式,转向采取灵活实习的方式。要根据公安机关的实际需求,适时安排学生实习,形成开放性的实习教学模式,兼顾基层单位对交通管理警员补充的实际需要和提供学生进行交通管理学习岗位的现实要求。在提高了实习效率的同时,也使交通管理工作的实习效果更加明显。

四、在“警学结合”模式下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无止境时展瞬息万变,各种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交通管理工作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使学生了解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中只有多学、多看、多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公安业务技能。

(三)使学生认同“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理念实践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通过交通管理实习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交通管理专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实习中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四)“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学员总结经验、形成经验知识的思维模块,这一模块将弥补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指导所引发的理论性思维模式在交通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交通问题是多元化的,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与突发性。在学员面对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突发性工作任务时,理论便不能再满足学员在工作中的需要。警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产生的。

篇6

论文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信息开发 思维 思维导图

论文摘要:随着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对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思维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教授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书中曾提出:“我想思维科学似乎应该是专门研究人的有意识的思维,即人自己能加以控制的思维。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已从单纯的档案保管者扩展为同时作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1]。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鉴定,网络信息归档及其档案化管理、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新问题、新事物的探究都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客观性的把握,对所面临问题深度和广大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背景下,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模式,去解决档案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同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些转变,以更加符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信息开发思维素养的需要。

一、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

(一)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定义

寻找问题原因思维指当一个问题出现时,追根溯源,探究问题是如何产生。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档案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当遇到与档案相关的问题时,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更多的以如何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不应该以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为自己思维的出发点。而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问题发生时,不是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更多的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去解决档案信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更高效的思维模式。

(二)由寻找问题原因思维向如何解决问题思维转变的必要性

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问为什么。所以,档案人员应该在学习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这方面思维的训练。

比如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在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一个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整体,归入一个档案馆。

2.规定移交的应由有关单位收集齐全,必须经过整理,必须经过鉴定。

保管期限要划分准确,要具备一式三份的案卷目录(一份经档案馆签收后退还原但单位保存),一份作为档案馆的检索工具,一份由档案馆存档),同时还应附一份有关档案及其形成单位历史情况的说明,与该部分档案有关的资料,应随同档案一起移交。现行单位在档案移交之前,应就档案的移交时间,移交方式等具体事项与有关的档案馆取得共识[2]。档案工作人员在参与接收现行单位档案时,需要判断接受的档案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而无需探究原因。这是一种档案工作的思维模式。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应有意识的问自己该如何解决,有什么解决问题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渐渐的由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向问如何解决的工作思维模式转变。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惯性。

二、由主观性思维向客观性思维转变

(一)主观思维、客观思维定义

主观性思维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是客观地接受面前所看到的信息而是加入自己的背景知识且根据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判断,推断后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原始面貌,而客观性思维指在接受信息时,只接受客观信息本身,而不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

(二)强调客观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等工作中的原则与判断标准都是非常客观的,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判断,切勿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另外,在实际的各项档案工作中,客观地表达档案信息和接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量的减少沟通障碍和对信息内容的误判。同时客观性思考问题比主观性思考问题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所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利用者之间在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都必须客观的接受信息。另外,档案全宗构成的条件、判定档案所属的全宗、档案统计工作的步骤及档案真伪的鉴辨、档案鉴定的程序等都需要做到客观。王向明教授在《档案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客观性。如(1)在档案著录的要求中提到,档案著录应遵循以下要求:档案著录应客观地反映被著录档案的实际情况,在对著录对象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和选择过程中,应以著录对象为主要信息源,如实反映档案的实际情况,即使对某些需要著录人员自拟的内容,也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掺杂个人的观点或褒贬,更不能无中生有,随意增减。对某些不能确定的内容,应进行细致的考证,对考证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存疑;对档案中某些词不达意的部分,甚至错误的部分,一般也应该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照录,但应在自拟内容部分或附注内加以说[3]。(2)在档案检索中,主题分析的客观性是按照档案或提问的本来面目分析其主题,标引人员在分析档案或提问的主题时,一定要不偏不倚,切忌掺杂个人意见,主观猜测和褒贬,以避免或减少主题分析误差的产生,保证主题分析的网罗度,专指度和一致度[4]。

另外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合著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也多次提到档案工作对客观性的要求。如(1)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性要求档案类目和档案材料的划分应该具有客观性,对于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力戒随意性,由于档案不同于其他资料,它是在机关活动中系统地积累而形成的历史产物,所以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从全宗成分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全宗内文件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联系,应当竭力保护它们在立档单位活动中原有的某些主要方面的历史联系,为此,要按照不同机关、不同档案的情况,科学地选择分类方法,合理地设置类目,准确地归类,使全宗内档案的分类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立档单位活动的面貌[5]。(2)档案的鉴定应遵循客观性规则,会计档案鉴定应当避免主观性的决断。会计档案的鉴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标准,以及对会计档案本身保存价值的合理预测为依据进行,各个立档单位都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本单位的会计档案的实际情况,绘制本单位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以指导本单位的会计文件、会计记录或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任何随意处置会计档案的主观性、武断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避免[6]。

(三)客观性思维培养途径

客观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学习档案学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应有意识的要求自己只接受档案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在阅读档案学教材及文章中,在涉及到档案学现象的描述时,只允许自己客观的接受现象描述的字面意思,不做任何的主观猜测。

在日常生活与人谈话时,需要做到只接受对方说话内容信息的字面意思及字面意思的前提,不加入已有的常识。跟对方讲话时,假装对方什么都不知道,尽量把要表达的内容说的尽量详尽,齐全。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模式的训练

(一)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定义

所谓演绎思维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这个中心主题思维层层向外辐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细致化,这符合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直观的呈现。而归纳思维指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概括。

(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在档案中的应用

全宗内文件的分类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个别,偏重于分析的方法,偏重于演绎法,立卷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偏重于归纳法。因此,分类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按着某种异同将全宗内的全部文件,统一分成若干部分或层次,而且一分到底。

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整体去把握,才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需要用到演绎的思维,而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过程是程序化,流程化的操作,需要归纳性的思维,档案人员只有灵活掌握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中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三)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的训练工具——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2.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的应用。(1)如何制作档案信息的思维导图。档案信息开发中,最大档案信息的主题(档案信息的名称或书名)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对不同档案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2)档案信息思维导图要求:1)运用代码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档案信息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2)箭头的连接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3)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这样更有利于阅读。4)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5)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6)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档案信息过程中,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3.思维导图在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1)成倍提高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档案馆藏中的新知识与复习整合已有的档案旧知识。(2)激发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3)让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档案人员将能够达到众多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想达到的目标,包括:快速的记录档案馆馆藏中档案资料笔记。(4)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有助于档案信息直接的融合与交叉,建立新的联系,对信息有所创新。(5)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的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7]。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档案信息开发人员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训练,也需要思维科学领域新鲜研究成果的注入,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达到最大化的利用,促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关于"十一五"档案学科发展的调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若干设想[G].档案学研究,2010,5:5-6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87

[3]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1):231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2:209-210

篇7

关键词:专业+创业;实践;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体现“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四年四推进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具体如下第1、2学期:理论上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验实践层面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创业通识实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考证、经济应用文写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等。第3、4、5、6学期:理论层面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实习、生产管理课程实习等;创业基础及创业实验(实训)包括人才测评实验、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创业体验等。 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其中第7学期,主要在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创业孵化园进行实验和实训,具体项目包括创业资源与商业计划书训练、参与项目运营管理、Syb培训、ERP综合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商务谈判模拟等;第8学期,将学生推向市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

二、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普适型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掌握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底蕴与情怀,二是面向全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创业哲学、创业心理、创业素质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三是展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自我设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路径。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教育,本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分析基本方法与工具,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基础,为学生解决专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分析工具及解决办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方向教育,本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先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教师利用学校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素质、性格测评,全面了解的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专业课与创业课相结合,深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仅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中小企业创业、分析创业实践案例,创业风险,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知识能够深度把握。最后,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本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学生进行ERP实训与SYB培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流程与创业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并指派相应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选择创业的学生前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后期组建创业团队,提交创业项目策划案,进驻创业孵化园。

该创新实验区运行的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自主管理

“四年四推进”的主要内容:

“四年四推进”是指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即在每个年级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目的实施的学生自主教育项目,辅助培养方案的实现,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推进阶段:新生适应期和定向期,这一阶段目标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上如何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或讨论式;生活上如何从依赖式转变为自理式或自立式;与同学相处如何从本土化转变为区域化或全国化。将来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专业介绍;个人四年学习规划:理想、目标、计划、措施;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及其他。

第二推进阶段:“专业+创业”知识积累和探索期,这一阶段重点打牢专业与创业知识基础,全面进行锻炼培养。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方法,具备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展现个人特长优势,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牢固夯实学业基础,为后续就业、创业、考研冲刺做好准备。该阶段具体工作及方法途径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练习与交流;听专业学术报告;学习如何查阅和积累资料及其他。

第三推进阶段:社会实践与职业确定期。这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本科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业完成及资格证书获取;会做一般性社会调查;根据老师安排完成实践独立课程;能够完成阶段性课程论文。在第二阶段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工作: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专业与创业实习;学年论文写作与交流;职业去向的确定;完成独立实践课程及其他。

第四推进阶段:目标实现期。该阶段目标实现,创业的实现阶段,包括个人创业、团队创业;考取研究生或顺利就业。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的选择及组织创业;明确考研目标,并参加考前辅导班培训。端正就业思想,并掌握相应的应聘常识和技巧,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者创业计划书。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措施:创业项目的确定,创业团队组建及创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答辩;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参加校内外招聘会;开展“珍惜在校时光,我为母校添彩”活动。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基于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利用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示范、管理作用,从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学生学术行为与导师连带责任制,同时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权利等方面入手,解决这一学术失范问题,净化研究生学术环境。

近年来,学术道德失范是学界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中学术腐败行为更是时有发生。诚信是社会良性运转之本,学术腐败最大的危害,就是毒害一代青年学人的良知,摧毁社会的价值观。偷换数据、剿窃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仅不利于研究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益于国家科研水平的提升。这种学术腐败之风现在已严重污染了研究生的学术环境,因此,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纯化研究生学术氛围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势在必行。

我国对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一般采取的都是导师制,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川作为研究生导师,有义务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自觉地担负起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的责任。同时由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在研究生培养及养成良好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导师将发挥重要作用。

1.研究生导师负责制

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研究生的培养要“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直接影响其教育质量。

导师负责制,又称导师制,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一般是指研究生人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或其它一些形式,选定在校期间的指导教师,在完成必需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以后,再跟随导师从事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由导师实行“个性化”的指导。在我国“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有指导教师,导师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年度学习计划,论文工作计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直接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做到教书育人。

2006年教育部又推出以完善科学研究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强调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可见,导师成为研究生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对于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生中学术失范现象严重

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职称、金钱等)。研究生作为特定群体,其学术失范行为即是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获得学位的目的[4J。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一方面表现在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常识和规范意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剿窃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低水平重复或一稿多投、多发等等。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的驱动下,研究生的生源趋于多样化,人学动机复杂化,面对竞争、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研究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偏失。其次,由于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大,造成师生比例过高,加上导师还有科研压力,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兼职,造成导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再者,有些高校出现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其中不乏某些著名高校,出现的多起论文剿窃和学术成果造假事件,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它说明了在我国高校和学术领域论文抄袭和剿窃现象已经从一种变态,发展为一种常态。

诚信的缺失,学术道德沦丧,一味抄袭、剿窃他人劳动成果,无法推陈出新,研究生个人能力、素质、道德修养等不能得以提高,违背了教育的意愿,并且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助长其惰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新时期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既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我们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寻突破,挖掘导师负责制对研究生形成良好学术道德的作用。

3导师负责制对规范学术道德行为形成的作用

造成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但也不是不能作为。比如现今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并实施,就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主张以知识为载体,将思想道德培养与之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3.1主导作用

对研究生而言,导师不仅是他们学位教育的指导者,更是今后从事科研、学术生涯的引路人,作为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的骨干、精英,导师的独特地位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除了一年级有较多统一上课时间外,其他的学习安排多以导师为核心,围绕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导师关心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成长,由导师实行“个性化”指导。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导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学术道德规范。纠正研究生在科研、实验、论文写作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另外,研究生无论是搞科研、做实验、,可以说导师都是参与指导和同意的。作为自己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学术良好行为道德形成中,导师的主导作用无可争议。

3.2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及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 %。导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对研究生产生深刻乃至终身的影响。导师要首先起到一个表率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科学前沿。少数导师受职称评审、成名成家荣誉利益的驱动,自身学术道德低下,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及时教育纠正,甚至采取姑息、鼓励和默许的态度。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不良的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以后的学术和治学的态度。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导师在严谨治学方面要首先为研究生树立一个榜样,在他们的学习乃至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3管理作用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由于采取导师负责制,学生的院系观念往往趋于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以实验室、课题组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导师为核心的小团队观念。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交流机会也更为频繁,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交流与接触,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导师则正好可以凭借与学生经常单独交流的特殊优势,在平时的交谈和科研工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端正学术态度。

4加强导师责任制对学术道德的规范作用

4.1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美发展负有全面责任,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都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良好的品格、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唯真求实、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一些人自身就缺乏学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对所带学生的指导在道德上自然存在局限。

导师首先要对该领域具备一定水平的了解,要能够切实的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因材施教,增强硕士研究生对本学科的研究兴趣,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这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其次,高校应规范导师遴选制度,重视新任导师上岗培训,加强导师师德建设,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同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打破终身制、竞争上岗、实行年聘制等阴。再次,对导师经常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4.2建立完善的学生学术行为与导师连带责任制

要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可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导师责任机制,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这样,导师无论在最初的接收学生时对学生的考察,还是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会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要大胆的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强调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如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署姓名,甚至抄袭剿窃、篡改事实、系统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将受到严惩。以此促使导师下大力气管理学生和注意自己的学术行为,从而维护研究生教育的正常秩序,树立优良的学风和科研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切实改善学术不端现象。

4.3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利

在招生时,学校应该赋予导师更多的权利,这时,导师不但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要注重他思想道德素质和人品的考察,全面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一旦录取,导师就要对他负起应有的培养责任。

篇9

5月的昆明,热闷难耐。 2015年5月14日,夏日炎炎,记者一行对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著名区域经济专家卢正惠进行了专访。采访地点就在云南财经大学校园,卢正惠教授的家里。他身着一身唐装,表情淡定从容,浑身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给人一派谦和的印象。简单寒暄之后,我们便进入了采访。

孜孜求学路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卢正惠认为,人生是由许多选择组成的,其中有小选择也有大选择。而小选择和大选择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本身的影响,而在于选择时的理性、勇气和对选择初衷的坚守。对今天已是功成名就的卢正惠而言,最令他欣慰的不是头顶上大学教授、著名区域经济学专家的光环,而是在每个人生的关键节点,自己都做出了正确选择,并且心甘情愿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必须的代价。因此,每每回顾过往人生,回顾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他心中没有遗憾,有的只是从容和笃信。

1965年,卢正惠出生在曲靖市沾益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农民。那个时候,坐落在滇东群山深处的卢正惠的家乡被贫穷的阴影笼罩着,人们在基本的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着。造成贫穷的原因,有历史的后遗症,也有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在卢正惠的整个年少时期,他们家里一贫如洗,虽然父母像春耕的老牛一样,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着,但家里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愁下顿。他说,在生命的初始阶段,他就目睹了生活最狰狞的一面,这对他来说,既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贫穷让他饱尝了忍饥挨饿的煎熬,幸运的是贫穷激发了他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6岁那年,父母把他送进村小学接受教育。父母的初衷很朴实,不希望孩子再重复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的凄凉命运,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上学,走出令人压抑的大山,到外面过上更体面而幸福的生活。

在上学读书方面,卢正惠有着极高的学习天赋,并且对学习非常感兴趣。他渴望知识,热爱学习,所以,整个小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都是全班最好的。

小学毕业后,卢正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初中。说到初中,卢正惠有太多的苦涩和无奈。当时,农村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里多数老师都是民办教师,而且这些民办老师,多数是小学毕业来教小学,初中毕业来教初中的,这无形中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从小学开始,卢正惠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上初中时,他们的班主任,就是个初中毕业来教初中的民办老师,负责教他们三门课,但有二门课他居然都不熟悉,讲解起来磕磕巴巴不算,还经常出错。好在这位班主任聪明,知道卢正惠喜欢自学,而且学习成绩又好,就把教材上的题目,事先部署给他去做,等卢正惠通过自学做出来后,再拿着他的作业本去教其他同学。

初中毕业后,卢正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沾益一中。当时的沾益一中,是曲靖有名的重点中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能考取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各校的尖子生。

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卢正惠的学习潜能,渴望知识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也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卢正惠考取了云南大学经济系。当时,虽然家里贫穷,但国家每月给的15元助学金,已足够历来节俭的他学习和生活上的用度。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那时候,一部电影《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随之而来校园掀起了武侠小说热。同所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样,卢正惠心中有着深深的英雄主义情结,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武侠小说。每当看到小说里那些豪气干云,爱国家、爱民族,轻生死、重情义,面对强敌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侠,他都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被那些大侠崇高的行为深深感染了,精神和思想上都获得一种升华。

再就是看金庸武侠小说,不仅激发了他的英雄主义情结,还让他领悟到了书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他开始了长时间的思考,发现好的武侠小说中,有哲学、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等多领域的知识在里面。从此,他对哲学、心理学、《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大量涉猎哲学、心理学、《易经》等领域的知识,并始终信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

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外面的书店里看到了一本易经方面的书。他欣喜若狂,买回来后就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由于当时他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还没有到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读起来颇为费劲,对于书里很多知识他都一知半解。但他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越是读不懂,他越想读,就这样,他把读那本书当成了攀越一座知识的高峰,硬是把它啃了下来。而且在啃那本书的过程中,也让他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选择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回想当时的情景,卢正惠告诉记者,对年轻人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训练选择能力的阶段,这种训练应该呈现在很多项目上。其间,年轻人不断试错,又不断校正,最后终于懂得了选择。相对小学、初中、高中应试阶段的学习,大学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以及自由选择知识的机会。这期间,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找到专业之外感兴趣的知识,确立今后人生的定位,对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很多时候会忽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常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可以庸庸碌碌的了其一生,也可以变得精彩无限,精彩得远远超出自己和旁人最大胆的预期。大学校园里洋溢着青春气息,而青春代表着青年,青年时代的使命,就是以惊喜和谦卑之心,努力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接通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相对于历史,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精彩而又复杂地存在了无数年。我们属于初来乍到者,能够站稳脚下的一角,已是万幸。从这一角扎下根去,刻苦钻研,必能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和追求卓越的理性之光相辉映,必能与历史的久远与辉煌相共振与回荡。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精彩与永恒。

一路转换跨越

1986年,大学毕业了,卢正惠揣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单,回到家乡曲靖,他被分配到曲靖经济干部管理学校当老师。当时,到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当地的精英,他们有资历、有实践经验,惟一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人都是各企业的厂长、经理、最小的也是车间主任之类。面对比自己年长,又有着深厚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他感到忐忑不安,毕竟他当时还不满22岁。好在那一辈人懂得尊师重道,虽然讲台上站着的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后生,但同学们还是给予了他这个小老师足够的尊重。为了回报大家对他的信任,他每次上课之前都精心准备,因此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差池。

一年之后,他被调到曲靖地区行政公署从事行政和经济工作,而且一干就是近十年时间。期间,他跑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掌握了当地的第一手资料,且由于工作原因,他对区域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大量有关区域经济学的文章。同时,在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易经》知识方面的修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家乡工作了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到了云南财经大学当老师。说实话,当初对到大学当老师,他心中是有想法的。首先,他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不足以胜任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工作;其次,到大学工作就意味着要转行,对一个深爱本职工作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件值得庆祝的事。但是,当上级的一纸调令摆在他面前时,他还是无条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从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九年了。这十九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到县份上挂职任副县长,其余时间他一直在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年,他教了很多学生,虽然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他教过的学生之中,不乏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作为一名老师,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每每想到他的那些学生,他就为自己从事的这分神圣而伟大的教师工作,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当然,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他从未放松对学术的研究,其间,他先后出版发行了《非均衡的过程――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模式》《美女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模式》《时尚美丽经济学》等学术著作,以及涉及区域经济学、管理学、易经、心理学、哲学等学术领域的论文150多篇,主持与参与完成的科研课题40余项。

在卢正惠众多的学术著作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2010年推出的《美女经济学》这本学术著作。当时,这本《美女经济学》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都觉得 “美女经济学”这个概念颇为新鲜,当然也不乏想入非非者。然而,卢正惠对《美女经济学》的解释是:“美女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女经济是一种利用女性的美丽创造财富的经济业态;美女经济学是研究美丽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美女自古有之,美女经济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美女经济的兴盛与繁荣,则是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和影视传媒业的繁荣而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所以,美女经济的繁荣是盛世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精神需求与审美水平提高的标志。美女是美女经济的先锋和代言人,美女经济是真善美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风向标。美女经济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审美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真正的美,是真与善的完美统一,真正的美女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一致。今天,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经济领域,无不留下了美女的倩影,美女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成了活跃经济、繁荣市场的基本要素,经济围绕美女转已是不争的事实。

美女经济源自于人类的爱美之心,从古至今,美是挡不住的诱惑,正可谓是“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美的享受,是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当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加重视追求生活的质量与品味,更加重视追求美的事物、美的享受,更加重视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生。因此,美女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实是人类对美丽事物、美好生活追求的正常反应,也是满足人类积极、健康的精神需求的必然结果。

由于美女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而对美女资源需求的无限性矛盾,便产生了美女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美女是优质稀缺资源,稀缺资源的属性是数量越少,其经济价值越高,所谓物以稀为贵。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供给这对矛盾,决定了美女经济永远是短缺经济,永远无法达成市场均衡。美女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的对象,都是公众的聚集点,“一家有女百家求”,自古至今都是普遍的现象。但是,美又是短暂的,红颜易老,正如“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并且很多美的事物都是无法复制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利用美丽资源获取经济收益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理性的经济人自然懂得美丽资源的价值,并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利用体力资源、智力资源和利用美丽资源获取经济收益都应该得到尊重,只要是通过正当行为获得的,都不应该受到歧视与非议。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人是有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美女聚集的领域是经济繁荣的领域,美女集中的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美女聚焦的产业是朝阳产业,比如影视娱乐业的方兴未艾就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国有垄断行业群体等,无不都是美女如云的地方。美女作为最美丽的经济资源,其无穷的经济价值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由此形成的美女经济产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人类爱美既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本能,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步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东西方哲人均从人性角度讨论过美的问题,以及美的魅力等。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生活的品质成了新的社会时尚与趋势,富而思美,富而思乐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生理需要最重要、最强烈,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了支配人类动机与行为的动力。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把经济成长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社会推进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就可理解为追求最大化的幸福与快乐阶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美丽、健康、幸福快乐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提高的标志。

譬如,现在世界各地经常举办选美活动,一般人看到的是活动选出的美女,而经济学家看到的活动引发的经济效应和经济业态。所以说,在经济学中,美女是一种优质的人力资本,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对这些进行分析研究,并不难理解。而且卢正惠还表示,最近他还将推出一本新的学术著作《时尚美丽经济学》,这是他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写出的,耗费了他不少精力和心血,这本《时尚美丽经济学》是对“美女经济学”的进一步系统化与科学化。目前,这本书已正式出版发行,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当下新的经济学概念和新的经济业态,可以领略到从经济学的逻辑解析美丽资源的价值。

卢正惠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开发、县域经济等的研究,2012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模式》一书被IUD(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推荐为领导干部区域经济50本必读书(见《领导》2012.3),为我国对区域经济现象的探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收获了应得鲜花和掌声!

采访到最后,卢正惠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中,其实人们都是在赛跑,均在追赶着自己的目标;人生,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达到!一席话,让人思之良久,回味无穷。

篇10

关键词: 导师制 小学教育 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

导师制是目前全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导师制以牛津、剑桥大学最为著名,引入我国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研究生的传统做法,导师泛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中指导学生学习、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特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教授或副教授。近年来,导师制不断被尝试性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其他阶段,如一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据调查,部分小学也开始尝试实施导师制。那么,导师制适合在小学实施吗?

一、何谓导师制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新生入学后,学院当局会给每名新生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每一位导师在一段时间内带6―12名学生,学生每周一次到导师那里接受辅导。辅导方式自由活泼,一般为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导师要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取得进步,给学生布置作业和论文,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加拿大学者利考克教授两次访问牛津后感慨:“牛津给了学生某种东西,一种生活和一种思想方式……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1]可见,导师制就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

二、小学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导师制本来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小学么?

(一)导师制能弥补班主任制的局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这里的“人”当然也包括教师,教师自身的健康与发展已经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一般都是实行班主任制,班主任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要及时处理班级事务,也要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肩负的职责重大,工作压力也较一般教师大很多。从人本主义角度看,班主任制不利于班主任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而且,班主任因为管理学生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限制了其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再者,班主任制也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教学和管理的成效。据调查,通常情况下,一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上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他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这必将影响其专业发展。一个教师如果上不好课,势必降低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长期下去,教师威信全无,又何谈管理学生呢?

针对班主任制表现出来的诸多局限性,施行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弥补措施。第一,导师制下,管理教育学生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导师都要负责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从而缓解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班主任就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个人发展空间。第二,因为导师和学生交流距离的拉近和交流方式的亲近,导师能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使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导师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提高管理的成效。费巩先生反思他在牛津求学的经历时就认为:“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如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暂,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2]当然,导师制绝不能代替班主任制,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导师可以微观把握,班主任则需全局驾驭。

(二)导师制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要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从身心发展来看,小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还不健全,思想不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缺乏自学和自我管理意识。从学业特点来看。小学课程知识开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向抽象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转变,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了。如果学校能在这个时期给予学生一定的个性化指导,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导师制辅导对象相对减少,辅导方式相对灵活,导师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差异,更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个性潜能和心理问题等,从而更容易开出合理的药方,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3]有的小学生认为,导师制可以实现个体辅导,听不懂时可以及时提问,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心理有压力时,也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得到及时释放。这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小学实施导师制的实践性

导师制被引入小学是一个创新,已经引入导师制的小学都是在探究摸索阶段,导师制在小学的实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认为,导师制在小学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导师的选择问题

导师是导师制顺利运行的核心人物,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所谓导师的选择就是选谁和怎样选的问题。

1.导师的人员组成

导师的“导”是指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导师指导的多样化决定了导师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一般来说,导师要具备广博的生活常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热爱学生。因此,导师的人选成为实施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我认为可以施行全员育人与聘请、培养“专家”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强大的导师群体。

(1)双师上岗,全员育人。

双师就是教师即导师,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教书中育人,实现全员育人。教师担任导师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因为每个教师都要上课,都要坐班,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次数多,这就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担任导师可以解决“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也可以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但是施行全员育人,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导师与班主任的协调问题。班主任要大力配合,及时与导师沟通,向导师提供学生信息。导师也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帮助班主任解决教学管理中碰到的问题。导师和班主任要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管理的混乱。另一个是教师的思想问题。学校要及时疏通广大教师的思想,端正教师对导师制的正确认识。导师并不是对教师工作的加班加量,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教育应有的含义,只教书不育人会淡化师生关系,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聘请、培养“专家型”导师。

小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他们生性活泼,但他们同样面临学习的重任,于是不少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及考前抑郁症、心理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专家的诊治才能见效的。每个学校都会有“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也需要专家进行诊疗。比如对待单亲家庭的问题学生,就需要有心理的、家庭教育的等多方面的教育技术,而这种专业技术不是每一个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的。任命他做“导师”并不等于他就具备了“导师”的本领,有名无实的导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所学校,应该有几名经过认真培训的“专家型”导师,这些“专家型”导师一般应该由不教课或课时少而且有富余时间的人担任。

2.导师的选择方式

导师的选择应该坚持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刊登教师提供的个人履历、特长、爱好等基本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结合个人特点选择导师。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师生比限定学生选择导师的最大数量。同时,导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学生,当一个导师被选择的人数过多时,导师有权进行筛选,但是筛选也应把握一定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对更多一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由差到好依次选择。一个导师所指导学生的数量不能超过10人,否则就会因人数过多降低辅导效果。当然,导师所带学生越少越好,但从目前的师资配备来看是不允许的。

(二)导师的效度问题

导师制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但不能给教师增加任务,也不能给教师增加压力,这就牵扯到一个效度问题。应该怎样提高导师制运行的效度呢?我认为,应该大力扩展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导师应该打破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单一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多方式与学生交流,比如周记、家访、QQ、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沟通方式。另外,针对专家型导师,学校也可以设立导师工作热线、导师工作日、导师信箱等交流沟通方式,使专家型导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导师的考评问题

导师工作因其琐碎而难以量化,因此,导师的考评标准较难制定。但是,不论建立什么样的考评机制,都应该本着激励机制原则。我认为,导师的考评应该评价主体多元化,班主任、学生、教师、其他导师、学校领导甚至学生家长都可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如查阅导师工作材料、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座谈等。评价内容多样化,不但要评导师的导,还要评学生的学,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夏红卫.牛津大学:励志图新卓尔不群[J].知识就是力量,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