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0:0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十月至十二月我部负责了我们计算机系辩论比赛的选手培训和参赛工作,虽未夺冠,但让我们大家都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
2.十二月我部主要的工作是承办了从策划直至最后成功举办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给予广大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的,同时使得学习部每一个成员都得到了充分锻炼的 -“我的大学 我精彩”朗诵比赛!
本次朗诵比赛的圆满举行象征着新的学习部的竣工;象征着学习部新的开始;以及学习部新的气象的展示。同时本次大赛还给予了文学爱好者锻炼口才的机会,带给他们学习汉语不只是书本方面的许多方便与快乐,也给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娱乐带来了一份目的性,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支持。但是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们组织方面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的力度不够,报名人数较少,没有达到活跃大多数同学校园生活的效果,致使我们组织的这次比赛没有产生预期的影响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和活动中,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同时由于时间紧,以及场地安排不过来,本次比赛被推迟了近一周,但这并未打消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积极参加比赛。最终,比赛于十二月在e栋208教室举行,我们邀请了503演辩协会会长和503话剧团团长等领军人物以及系部领导们的到场,他们对参赛同学进行指导与点评,并从中评出了优秀选手,同时选出了一批朗诵的精英,为以后的比赛人才的输送准备着。
另外,即将开展的演讲比赛,我们都已在认真地准备着……下个月我们部仍将本着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细微的变化,努力做好份内的事的宗旨,更好、更快的完成我们部力所能及地工作,并将协助其他部做好工作。当然下个月的工作的开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我们单独无法解决时,我们也会主动去寻求帮助。最后,总结起来学习部的工作有点烦杂,但前几个月经过我部部员的齐心协力,有效率的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前几个月的工作,下个月我们还会发扬这种精神去完成更高、更远的工作!
下面我对学生会学习部将来的工作提一些建议。
我觉得以前学生会的工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各部门之间的界线。大家干活时总是一起来,有人在就上——因为确实活也不多,人也总是没到齐。这一现象在我们现在这学生会中不应再出现了,但“一起干”又未尝不可?在各部门没有干事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会官比兵多、兵等于零,每个部门单独做,是做不出什么东西的。另外,我部如果要搞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再推陈出新了。我想,我们是否能去涉足平时没有涉足的领域呢?因为可以学习的太多了。事实上,如果这方面的学习活动能开展起来可以更好的提高大家对学习的兴趣。就拿平时不是怎么涉足的诗歌创作吧,真正有这方面才华的一定不少,如果让他们都聚集起来学习,带动更多人去学习,那岂不快哉?我认识一个经管系的同学,她就很精通诗歌,基本上一个月会出2至3首自己写的诗。所以,我们应该尝试高质量的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大家去阅读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给同学们介绍趣味哲学或一些通俗易懂的悖论等等。这样的活动看似与学习生活相去甚远,但实际上仍然是在求知,并且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我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源于一时冲动,显然开展这样的活动有一定难度。果真要开展这样的活动的话,或敷衍以“××主题班会”,或由学习部联合所有干部来策划,搞得轰轰烈烈!实在被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话,我认为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剪报活动也是不错的,当然,是以比赛的形式!这项活动早已有过粗略的筹划!其实,我们计算机系分团委学生会学习部所有成员们已经和经管系等系部文学爱好者讨论过要建立个社团的事情以及社团创建的目的和创建后的效果收益!我们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更多的人才,主要涉足领域有英语,中文,日语和韩语的交流以及诗歌的创作,和503演辩协会共同培养演讲、朗诵、辩论方面的人才,以应对各大赛事!
我这些拙劣的见解,请主席团审阅。谢谢!
篇2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g);白介素一6(IL-6);C反应蛋白(CRP)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险性较高的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其发病的直接原因。本文就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四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四者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1)入选标准:选择2007年11月到2009年11月入住我院患者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91例,其中1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10例、女74例,平均年龄为62±8岁;合并糖尿病21例、高血压40例、高脂血症53例、有吸烟史46例),10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65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68±7岁;合并糖尿病26例、高血压45例、高脂血症36例、有吸烟史35例),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工作人员体检健康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0±5)岁),无心、脑、肾病史,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血糖生化指标均正常,并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心脏检查无异常者。
(2)排除标准:A,有严重感染患者;B,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C,有恶性肿瘤患者;D,有全身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患者;E,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抗凝药物等可能影响血清Hcy、Fig、IL-6和CRP水平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1)ACS组于症状发作就诊后立即采肘静脉血,SAP组和健康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2)冠脉造影:由心内科专业医师操作,选择常规经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左冠状动脉至少投照4个,右冠状动脉至少投照2个,必要时加其它。
1.3 器材与试剂采用凝固法测定Fig,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采用ELISA读入擦法与Ultra-Mark型酶标仪(Bio-Rad公司)检测IL-6,试剂盒购自Euroimmun公司(德国)按说明书操作。检测仪器采用OLYMPUS AU 640全自动分析仪及Sysmex血凝分析仪。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进行x2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291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粥样硬化组31例、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105例及多支病变组95例。冠心病患者与体检健康者组及冠脉粥样硬化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Hcy、Fig、IL-6和CRP水平ACS组的Hcy、Fig、IL-6、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
表2,入选人群Hcy、Pig、IL-6和CRP水平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Hcy、Fig、IL-6和CRP水平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分组中Hcy、Fig、IL-6和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cy、Fig、IL-6和
2.4 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以是否有冠状动脉病变为因变量,以Hcy、Fig、IL-6和CRP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ig、IL-6和CRP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其中CRP的OR值最大(OR为2.515,见表4)。
3 讨论
ACS是冠心病的急性事件,其中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又被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
Hcy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血管壁表面容易形成血栓;Hcy还可促进内皮介导的凝血系统及抑制蛋白C活性,影响血液凝固状态及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本研究发现在ACS患者中Hcy含量高于SAP患者及健康成年人,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邹德学等的研究结论类似,这可能与Hcy参与了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在冠脉病变程度统计学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
CRP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已经被大量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清CRP远高于SAP组及对照组,提示炎性反应程度越高,粥样斑块越不稳定,心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本研究证实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RP的值也越高,在ACS患者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OR值最大,这与龚春等的研究类似。因此,降低血浆CRP水平可减轻AS的发展与恶化,从而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的新的治疗靶标。
Fig是重要的凝血因子,而且是急性期蛋白,Fig的含量升高可以与其他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互促进而诱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Fig水平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一方面通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llIa受体结合或直接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Fig升高可降低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从而加速血栓形成。本实验结果显示ACS患者的Fig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说明ACS患者存在高血凝状态,血液粘滞度增高,并且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与文献报道相似。因此,临床上应注意纠正高Fig血症,以改善预后。
IL-6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指标,循环中的IL-6是由许多细胞包括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其存在是白细胞和内皮细胞激活的关键。Verma研究表明IL-6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IL-6可以进一步使血管内皮的活性氧簇生成增多,氧自由基激发氧化应激,引发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加速动脉硬化。本研究发现IL-6在ACS与SAP的比较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且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其IL-6在血液中的含量越高,这可能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
篇3
1.1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操作性很强,计算机类课程大部分的操作技能是实践的,是一种动手能力;二是指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它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这种实践性更多的是指一种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应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性能力,实践能力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二是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要有与计算机行业相适应的动态性,学生必须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三是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2高校计算机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发展是以评价作为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高校教学评价要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注重总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教学评价当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新高校的教学评价还一直沿用传统单一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但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和计算机人才发展的需要,因为其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忽视过程的综合与创新。缺乏形成性评价,教与学间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地向学生、教师反馈信息。学生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优点及不足之处,同时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依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2.2评价取向单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这也往往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上只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就是期末统一操作测试(教师出卷,学生要找题目的要求完成统一的作品)。教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而单一的评价,只注重本门课程的内容,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同时,在整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融入,导致学生思维狭窄,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1.2.3教师单向评价,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功能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多数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而无权参与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一种单向的模式,而缺乏学生的自我评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是只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是优秀的,而多数学生都处于中常水平,部分学生处于“差”水平。从而,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告知环节,仅仅给学生一个结论:优、中、差。在整个教学评价当中,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自身还存着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在此基础上该如何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总结性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的程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改正。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评价他人),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评价的同时也是自我的反省。
2促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的策略
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有效性的保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处于学习的阶段(特别是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具有高水平的评价能力,容易出现评价较大的偏差和“情感分”,。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盲目开放式的评价,必须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有据可依,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得以有效实施、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是盲目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具体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学习者特征、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学期和教学实际条件等因素,应依据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学生发展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来建构,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学生发展能力学生经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多种学习能力及相关辅助能力,包括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思维辨析能力等等;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积极等方面。教师应当把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编制成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中各项指标和任务可分学生自测、生生互评和教师测评3项,使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中得以有效及时的反馈,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督促学生学习为手段,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
2.2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对学习的不断监控、不断评估和不断反思。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维度、多样化、多主体的评价,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参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中,应注重增强学生形成性评价自主意识和责任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不能让学生认为参与评价是增加学习上的负担,应让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富有意义的重要环节。
2.2.1反馈及时有效评价,增进评价价值意义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任务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以及时、有效评价的反馈,有效地给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给学习带来的意义和帮助,帮助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让学生参与课程成绩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
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可以取消统一出题的期末考试,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的单一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递进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从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由多次的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自评累加形成,学生自己本人的课程成绩的可以自己参与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比较自评和他评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性的提高。
2.2.3以评价加强生生间的联结,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责任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往中,内化意义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的增加或改变的过程。表明了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自主地、有意义地建构外来客观结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是简单问题的发现和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都要围绕真实、复杂的学习主题或任务进行探究,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支持与协助。生生间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估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互评可以了解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生间的联结,组织分散性知识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自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互评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更进一步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参与形成性评价不但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表现,体会形成性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责任心,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自律、自评、和互评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辨析能力。
2.3以“比赛”带动评价
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不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把学校各种专业作品比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团或学校知识技能的比赛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以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获得知识的运用的体验和成就感,学生能参赛中通过设计、开发富有个性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现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淡化分数意识,不以只以的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能力,不以单一知识掌握的多寡为优劣,在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能明白好的作品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又在哪些方面。
3结语
篇4
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使自己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国家已经开始举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就给我们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应该重视这个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服务。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听客”,知识点的记录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转变思想,转换观念,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创新教学方法。其实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可以以演示+操作+讲解+练习+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在思考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配合,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自我完善。学生也在这种参与教学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时,就引导学生和笔者一起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我们知道对于《计算机网络概述》这节课它包含了很多计算机概念,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以短片的形式播放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组成,营造了一个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接着趁同学们兴致高昂,笔者又结合短片与教学的内容提出来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①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想象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世界什么?②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③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④你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有多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播放的短片,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一定会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模式下,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的局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有用之才。
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应该积极与同行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互相交换教学心得与经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出现。我们知道,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只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与其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与组合。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别,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编排到一起,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组内优势互补,合作小组间达到公平竞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内,要明确各自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不搞个人主义,不搞一言堂,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各自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同学在课下结合网络与相关的书籍,总结出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在下次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总结情况,最后由我进行综合讲述,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模式下,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总结的情况。
篇5
一、教学背景
1.说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选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揭开计算机机箱内部神秘的面纱,进而为今后的计算机的操作、数据的存储、硬件的安装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计算机基础薄弱,我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知道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部件;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2)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学会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协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探究形成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点:(内容不说):(1)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3)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教法选择。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演示讲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式教学,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2.学法选择。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协作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实物展示、竞赛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同学们都认识哪些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设计意图:首先请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可以给出简单的回答,教师都给予肯定,同时继续追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微型计算机系统》。
(二)协作学习,探究新知
1.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电脑机箱一个和系统盘一张。同时教师阐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系统。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2.布置任务:将课前已经编好号的7个比较主要的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条、硬盘、显卡、声卡、网卡)分别分给七个小组,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小组内协作探究完成以下内容:硬件名称、硬件品牌、型号、功能和性能参数。并在组内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汇报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汇报过程出现错误和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改正和补充。最后发给学生一份教师提前做好的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此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小组竞赛,巩固提高
在第二个环节之后,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计算机硬件学习文档,然后小组派代表完成竞赛:猜猜它是谁?最后选出两个优秀小组以示鼓励。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强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评价与反思
篇6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2-0101-03
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操作练习才能够扎实掌握具体操作,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要想重复地给学生讲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样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1]因此,笔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入微课,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反复观看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2]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3]它最大的特点: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尤为明显。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微课,共享在网上或让学生拷贝到手机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学习。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教师新授课,二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微课用于新授课
根据教学过程划分,微课用于新授课包括五个环节,即课前预习、导入新课、知识理解、练习强化及总结拓展。
1.课前预习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涉及具体的事物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如果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准备,经常会造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及新课所需的衔接知识内容制作微课,并让学生提前观看、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例如,笔者在讲解计算机硬件部分时,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够结合实物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在展示单个零件的内部构造及拆装步骤时,也很难顾及全部学生。因此,笔者将计算机硬件构成部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了解硬件的构成和形态。这样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硬件知识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就不会觉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抽象。
2.导入新课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制作新颖的、启发式的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性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设计好的微课,并抛出问题:在购买计算机时,你是选择内存容量大、硬盘存储大、CPU(中央处理器)主频高的计算机还是选择配置较低的呢?全部学生都会选择容量大、CPU主频高的计算机。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衡量硬盘和CPU的依据是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概念,即字长、时钟主频、存储单位。
3.知识理解
在展开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详细地讲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接着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当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时,触发器、存储过程、函数等概念及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避免死记硬背相关概念而不知如何应用。同时,采用微课展现知识点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稍差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微课为这些“慢热型”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和课后巩固的条件。
4.练习强化
计算机的一些理论课程内容较抽象,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熟记于心。有些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相对较差,如果课后不加强练习巩固,他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知识的学习忘记先前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定量的、实用性较强的习题,并制作微课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网络层和运输层的时候,很可能会忘掉前面所学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相关的、系统的,这样就会增加学习后续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将一些练习制作成微课,即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使其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重点及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纳入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微课,并在每节课结束之前播放,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训课上会表现出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技能操作水平不够灵活、熟练。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上,教师通常会拿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相关习题来讲解、操练。如果是平常练习时候做过的题目,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同样的知识点变换一下题目,他们就感觉无所适从。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概念及具体操作步骤,而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他们的操作技能就很难再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合理地运用微课,则能够有效、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对于那些知识掌握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布置更高层次的任务,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完全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教学效率。
微课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高校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在该课程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点量大、分散、新旧知识交替,而且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教师经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微课的出现,引发了课堂改革,即将整个教学切片,每个切片都是一个微课,且每个切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之间不存在联系,形式可以是某一议题、某一重点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某一个微课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调节、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且可重复播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导论”时,“计算机工程”这个模块,知识点涵盖了CPU、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因此,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独立的微课。有的学生可能在CPU的理解上感觉吃力,有的学生可能弄不清楚哪些设备是内存、哪些设备是外存,这些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微课展开学习。
经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因此,教师可将微课引进学生的视线,为学生开辟另一个学习的天地。微课的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将其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展开学习,只要学生自身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例如,计算机技能一类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课堂上学习结束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现象,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生搬硬套地进行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没领悟透彻就下课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微课,并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移动式学习,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在进行全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与等级考试培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等级考试APP学习软件,把一些微课上传至软件系统,并增加练习功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专业的微课实训教学平台,同时提供手机APP软件,并将一些实训的内容分解,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实训过程,提高实践技能。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在传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它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将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微课的教学要求教师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抓住微课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的“微”特征,并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微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按需学习,学生既能查缺补漏也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微课势必会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时军艳,孔小婧.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311-312.
篇7
【 关键词 】 计算机专业课程; 教学; 形成性评价
A Brief Talk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Teaching Computer Disciplines
Xi Xian-jie
(Ta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ZhejiangTaizhou 318000)
【 Abstract 】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operating computers is the teaching aim of computer disciplines, which determines the model of assessment. But traditional summative assessment used in computer disciplines has some shortcomings due to its lack in assess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So,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formative assessment should be applied in computer disciplines. It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and promot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develop coordinately: teaching knowledge, cultivat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 Keywords 】 computer disciplines; teach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1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特别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年,全国高职院校为1109所,浙江独立设置高职院校47所,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己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且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计算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课的教学相关,如何进行合理、有效达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当然对计算机教学来讲教学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本文就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2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及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2.1 总结性评与形成性评价的比较
形成性评价是由斯克里文1967年在其所著《评价方法论》中提出的概念。总结性评价是以期终或者课程结束后的单独或统一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定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结果多以精确的分数体现。这种评价方式易使学生产生投机性,只要考试前临时抱一下佛脚,不易激发学习相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不易保持学习兴趣持久性。而且这种结果性的评定方式更助长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马马虎虎应付的思想,忽视了在大学阶断重要的学习的积累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不能适应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重点点评、学生互评、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的学习过程、行为、态度、成果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这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
2.2 形成性价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因为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讲,计算机专业课程水平不高,因为对计算机专业来讲,有很多是与程序打交道的,而程序设计就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会有一部分同学到真正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上,就觉得自己不行,产生了不想学的思想。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总结性评价形式,一考定终生制,肯定达不到想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加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法,使学生看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成绩,可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相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兴趣。形成性评价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与创新能力。运用形成性评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计算机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达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与目的。
3 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形成性形评价
3.1 评价策略的选定
篇8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引言
计算机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进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顺利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面对全校学生,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值得高校计算机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达成不良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达到的结果,高校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总大方向来看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从细节上看,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应用一些工具型软件,或者主动解决一些计算机问题;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之外,还有些学生也要求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略有涉足。但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分类细化,导致很多学生学无所用,还有些学生“学不会”,以至于总体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也不好。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计算机已经是目前普及的个人工具,但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例如Word文档编辑中的一些细节等。然而,正是由于计算机是普及性的个人工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学习兴趣不足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的缺席率居高不下,课堂控制难度大、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3.学生实践能力弱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了解计算机基本运行规则、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应用、自行解决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但是,除了安装软件、打游戏、进行简单的杀毒和程序处理等问题,很多学生对基础软件的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弱。学生实践能力弱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低,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这两类课程。例如,文学专业以及英语、历史等专业,在撰写论文方面需要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文字处理软件,那么,应该对这些院系设置专门的文档处理和应用专题课程;而生物、物理、化学等专业对计算机编程应用较多,则应该专门设计实验程序编程课程。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上机演示和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任务和案例系统地融合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自学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
3.开辟课外教学资源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始终应该以知识的应用为前提,而校园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应用空间比较狭窄,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如何重要,学生因为应用频率低,始终不会对其产生重视。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建议高校开辟课外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参与实践的方式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帮助学校图书馆进行电子书录入和编辑;组织计算机、手机基础程序问题解决小组,帮助学校周边的居民解决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去电脑科技城进行周末实习实践,通过为顾客介绍电脑的配置、应用性等,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的课外教学资源的开辟能够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边学边用,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应用性。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课外资源的开发进行解决。但是,这些问题解决对策的应用需要以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这意味着,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致力于本校计算机学科建设,只有这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勤勤.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9):101-102.
[2]殷昱煜.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03):115-116.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备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教师,如何将计算机基础课上好,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仔细研究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实际技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获取或者交流信息的工具,把学生带进一个计算机的科学世界中。在以前我们经常说的是要想给学生提供一碗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只有一桶水恐怕早已不够了,学生需要的是一口井。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知识,这样才能更加娴熟地驾驭好每堂课。
一、用心备好课
1、备教材
备教材,从讲授角度,将不同版本与不同层次教材中的相同内容进行比较,选择好的切入点来准备讲课内容。
2、以学生为本
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态度,在掌握他们的一般情况的同时也要掌握他们的个体情况。将学生们的知识体系以及新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让课堂真正变成以学生为本。
3、备内容
将处于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贯穿到授课的全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最科学、最新的知识,把比较抽象的内容用最为熟悉的例子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社会知识,更应该有计算机领域里相关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将各个知识点灵活地加以连接。备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形成其教学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二、精心讲课
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开始。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应该向学生展示出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利用一些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或者是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光驱、主板、键盘、CPU以及硬盘等部件。这样可以通过感性地接触来刺激学生触觉、视觉和听觉,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消除他们对电脑模糊性的认识,让他们保持一种亢奋的情绪,轻松学习计算机知识。
每次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就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学内容,要坚持精讲精炼的原则。这里的精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讲清楚重点、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所谓的多练是指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去机房上机操作,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性、协调性、迅速性以及灵活性。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争取将专业性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保证技能操作示范的规范性和熟练性。在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中,多是通过键盘命令来对软件进行操作的,尽量减少鼠标的操作这样可以节约授课时间,还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最新的相关领域里的动态来挑选课堂范例的素材,保证实例通俗新颖,具有时代的特色。尽量做到语言的简练、有亲和力、清晰以及规范。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一定要符合规范,将鼠标和鼠标指针、窗口和窗体、菜单和命令区分开来。
在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利用好示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在讲Word2003应用软件的时候,一开始就会有一个综合任务的示例,这个示例能够为Word2003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工作。开始讲解的时候先启动Word2003,接着录入文字、排好版,然后插入表格和对象,最后是图文混排和打印输出。学生通过这一示例就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学会常规的操作技能。在讲解网络的基础知识的时候,通过校园网,让学生浏览教学页面、教学资料库以及网上图书馆。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下载需要的学习软件、收集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够提高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是核心
计算机课跟其它的学科不一样,学生只有通过听讲和实际的操作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同时只有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不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想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通过上机练习学生才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理解知识内涵并将其加以巩固。计算机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把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实践又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要安排足够多的课时让学生多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安排学生上机之前,老师一定要认真地布置好本次课的要求,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指明应该加以注意的事项。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疑问给以及时解答,纠正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集中讲解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在本次课结束之后,归纳和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细心地反思
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总结成功之处以及成功的原因。同时,对于不足的地方更应该加以总结,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还要总结学生们的课堂反映,注意学生反映热烈还是反映一般,老师一定要细心地总结好每次上课的感受。我们通常将备课、上课以及反思这三个阶段比成是播种、耕耘和收获三个阶段。经过辛苦的播种、耕耘才能收获到甜美的果实。而且收获这一阶段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必经阶段。
五、要充满热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激情、显示出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课技巧自然能够在无形中感染他的学生,让学生喜欢他,进而喜欢这门课程,"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人需要理解和尊重,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多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把课上好。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将每一堂课上好,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备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和谐发展进步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总结,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穆庆华.如何在大学上好计算机基础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篇10
因此,这就表明着计算机的教学具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前言:在目前的社会当中,因为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基本技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进行计算机的刻苦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造以提高其技能以便学有所用,可以为自己的未来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本人多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本人总结了些许的体会,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1.对于学生心态的科学指导
作为计算机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基础差,对事物的理解较浅。在学习中容易形成两个极端:第一个就是在学习简单内容时就认为计算机非常简单,认为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学懂而最终不能达到目的;第二个就是在遇到稍微难学或难懂的知识时就立即松懈,认为计算机非常难。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自身障碍。所以我们要对于学生的这种心态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对症的下药,让自负的学生脚踏实地,让自卑的学生,可以更好的骨气学习的信心。而且作为实际教学的我们教师,也要在实际教学当中最开始就讲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自我定位,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所在,不让他们盲目的学习。
2.教学模式
2.1 教学设计
首先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关键是设计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的依据,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2.2 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第一个优点是可弥补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的缺失,第二个优点是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在具体做法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口述回顾、画知识结构图等方式。若有可能,也可让学生先试着总结,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把好关,即把知识点陈述完整。
3.教学措施
3.1 分析讲解与学生模仿操作相接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为该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制作贺卡,课堂上通过讲解这张贺卡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学生们看了展示的一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会对将学的知识有何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部分是图文框,哪些地方可用其它形式替代。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文本框、图片、图文框、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修饰、美化贺卡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方法。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已经有所准备,因此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做到有所准备,教学时,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良好。
3.2 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对于那些已有完成该任务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采用以下的方式。如果是有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在、每个教学单元内、每堂课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的“任务”都是由教师在课前编好程序,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尝试着编出程序。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计算机系统和学校联系起来。将计算机系统比作一所学校,操场、宿舍、教学楼、食堂等比作硬件系统,而将全校师生可以比作软件系统,因为他是维持学校运转所在。全校师生软件系统中教务处可以比作系统软件,各个班级可以是应用软件,由教务处(系统软件)来安排教师工作,分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之后教师可以把计算机和人体来比喻一下。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如同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就好比是计算机的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可以让学生明白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在展示了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并用计算机让同学来辨认各部件让同学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主板、CPU、显示卡、扩展槽、硬盘、内存条、软盘驱动器、电源及插接口等。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来讲解计算机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硬件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特点。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当中,特别是现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当下,作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最大可能的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才会具有非常大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在不同的场合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激发和培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更大可能的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好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竞赛要先给出要求及题目,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情况下,使竞赛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多年计算机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这些教学体会在广大的计算机学生当中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程度更深,掌握的只是更加扎实,还有让他们更能很好的应用这门知识,还有它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和了解计算机这门技术,也能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