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6: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劳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劳动总结

篇1

则不然。我们可以从身边初中生数学的成绩上看出,并非一味的、机械式的做题就能达到提高成绩、熟练技巧的目的,从初中生做题习

惯到数学解题思维都需要有效的方法。文章就是以初中数学有效解题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

关键字 初中数学 解题方法 思维转换

一、引言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生数学的考查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注重了对数学解题思维方法的考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与生命,是搭设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

华罗庚先生曾讲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数学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数学的教学不是表象性地堆砌知识积木的过程,而是实质性地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当前初中生数学解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解题思想“过死”

解题思想“过死”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来自于教材,我们从初中数学教材(不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改教材)中不难发现初中数学大多数知识点都是通过章节反映的,先有例题,让初中生对知识有个初步的记忆、理解,最后再习题中给出相应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但习题所用的知识点过于单一;二是来自学生的思维定势,在上述教材的“精心”安排下,初中生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遇到这种的题就用这一种方法解,使得解题过程生搬硬套、思想硬化,没有自己的思想。

(二)解题思想“欠总结”

大多数初中生数学解题思路单一,不会总结经验,缺乏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十分健全,在学习上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不善于总结做题的思路和经验。

他们很少会独立思考一些解题方法,大多只是模仿书上的例题和解题思路,也只是沿用老师教授的固定的思路或者相关参考书上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少有学生总结自己的做题经验。大多数初中生做的题目虽然多,但没什么实际效果,因为做题的过程中,没有融入他们的独立思考,也就没有什么印象,做完之后过不了多久就忘了,自然就没有什么效果。

三、改善初中生数学有效解题思考

通过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结解题经验,教师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强调数形结合、通过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刺激初中生养成有效的解题思维。

(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结解题经验

在开始学习初中数学时,同学们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不会的题,不能放任不管,应该赶紧去问老师或者同学,这样会对这种类型的题或者这个知识点更有印象。而做错了的题,也应该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好是能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其抄录在上面,写好错解和正确解法,表明错误的原因,下次再看时就一目了然,这样的错误也就不会再犯了。

(二)数学教师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三)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取长补短,相互为用”,是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根据数学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数量关系,又揭示其几何意义。这样,数量关系获得几何解释,可以使问题变得直观易懂,使人易于洞察问题的本质;几何问题得到代数解释,可以使几何直觉、合情推理等转化为程序化操作的代数运算,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并使人获得对问题的精确化、理性化的理解。从而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这种结合,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其解决问题可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四)培养初中生通过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重在分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更要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维。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另外善于总结经验、运用数形结合、数学建模思想举一反三,才能有效的解题。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一个初中生,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走下去,你的未来就是自己决定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初中生学生自我评价范文一: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一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一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初一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一年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一年的初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但是,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初中生学生自我评价范文二:本人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初中生学生自我评价范文三: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明辨是非,关心国家大事。在校,我模范遵守校纪校规,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初度的责任感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我严于律己,报名参加团章学习小组,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我学习成绩一般,从不气馁,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

在学习上,我学到了以前很多不懂的知识,这得感谢老师的耐心教育,但这也与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重视锻炼身体,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达标。我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能认真负责做好每一次值日生工作。

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还应更细心,防止因审题粗心而失分,争取在初考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向祖国汇报。

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思维能力日趋增强。13岁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在心智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形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他们不仅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也可以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和证明,这为他们进一步打下了学习能力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知识信息日益丰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生不仅要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信息,还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得知识,而且在密切的人际交往和信息网络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通过研究活动变得更加认真学习、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勤于思考……这也为初中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的课程绝大部分离不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搞社会调查,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2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陈基本程序

第一步,确立课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定课题;另一种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确立课题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经深思熟虑不仅会给研究过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有可能导致失败,有时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导意义。

第二步,制仃计划。小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组织形式。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组以后,为使课题顺利实施,必须制订相应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参观方案的编制等。

第三步,具体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持之以恒。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常常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要坚持下去很不容易,没有执著精神,课题研究就无法贯穿始终。(2)要及时总结。课题组将前一阶段在社会实践和查阅资料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3)要展示成果。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适当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步,评价激励。研究性课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包括参与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现的协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中应采取客观认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研究性课程的成绩可以作为政治课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之一,纳入到最后的总成绩中去。

3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冲破思想上的禁锢,特别是我们乡镇初中更应克服畏难情绪,我们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一些课题,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密切性,具体表现在: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和结果的多样性,活动成果受表彰学生的广泛性。不少并非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同样能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并得到老师的赞许。

篇4

周津津

答:暑假到来,看到补习班、强化班的招生广告,我相信很多家长又在摩拳擦掌了。此时此刻,我想提醒家长们,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给孩子补一补劳动课。

会做简单的家务,是每个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家长应当明确,做家务对孩子来说,不是精力的分散而是有益的调节。特别是现在有些孩子怕脏、怕累、怕苦,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暑假里最应当做的就是“动”起来。

首先,家长要跟孩子讲讲做家务的意义。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必须学会,这是以后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此外,可以列举一些杰出人物小时候是如何独立生活的,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

其次,安排孩子做家务要适量,不要以机械的重复劳动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般来讲,孩子天性好玩,如果父母将做家务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孩子肯定嫌烦,甚至会认为父母懒惰:怎么什么事情都让我做?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区别对待,灵活掌握。小学生可在游戏中做家务;对于初中生,可从旁给予指导,如怎样洗衣、怎么做饭;对于高中生,买菜、洗衣、烧饭这类家务完全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以体现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做完一件家务后,父母最好分析总结一下:孩子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不足。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生物学学科教学,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几年的课程改革,但是,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课教学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课时安排少,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由于要应付统考学科(语文、数学)的学习,很少上自然课,造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致使学生兴趣低落,给农村中学生物学学科课改教学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整个农村初中生物学课教学处于一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勉强维持的低水平状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关键。本文就农村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与对策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彻底改变师生评价制度,培养兴趣浓、有创新习惯的优秀学生

经过这几年的课改实验教学,反映出农村初中生有很大部分不适应课改教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很低,学习习惯和主动性都较差。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项具有长远效应的基础工程,必须从入学阶段抓起,彻底改变传统的方式评价学生和教师,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生物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物教师应主动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初中师资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素质的偏低,已经成为影响实施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培训提高生物教师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感性知识,却是实施生物学学科课改的有利条件。其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可采取培训提高与自学相结合,鼓励教师努力学习。再次,无论是受过还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生物教师,都存在一个培训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问题。组织短期实验技术培训班,对现任学科教师轮流培训。2008年暑假,由省组织举办的教师素质创新学习培训,就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举措。

三、优化课程内容,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需要

针对教学内容缺乏乡土特色及灵活性差等不足,教学时间安排较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弥补:(1)根据“一纲多本”的精神,为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物学科课标的要求,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删、补、调”教学内容。(2)增补乡土或地方教材。通过乡土内容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县情、镇情教育。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意识。(3)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以及进化、生态、环境和法制等观念。(4)结合动、植物的生活规律,联系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实际,渗透职业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用、可信。(5)开设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愿望,选择反映现代生物科技、农业科技、健康与卫生、优生优育、生态与环境等内容,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与参观,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现代意识。

四、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教学过程应着重做好:(1)立足农村初中生物学教育的现状,做到教学规范化,教师必须按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2)引入活的生物或实物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部动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农村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生活或生产实际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最后再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3)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感知,积极地思维,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概括出其中的概念和规律,学会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4)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当堂消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材施教,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外兴趣活动使那些对生物学有兴趣、有志向、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是因材施教、因志施教的有效途径。此外,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一些调查访问活动,走访当地种蔬菜、水果和花草的种植专业户;养鸡鸭鹅、养猪、养鱼等养殖专业户,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增强商品生产意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为将来学生的升学深造或择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小康社会的共建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德育课堂;生活化

道德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历来都很强调,因为道德礼仪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部分[1]。然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之迁善”,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玄虚[2]。反思现实教育,学校德育课堂在反映生活实践方面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分析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从而为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教育与人类是“共生”的关系,人类的产生诞生了教育,教育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教育最初的出现与人类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还极端落后,每天只管吃饱穿暖、繁衍后代。而渐渐地,当老人与小孩从劳动中脱离出来的时候,教育也应运而生。意识到需要对下一代进行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讲解,那些富有经验并且有空闲时间的老者开始对缺乏认知的小孩进行经验传授,他们教授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素材,也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经验,他们的生活与教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陶行知更是直接将“生活的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也是为了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定义为生活与教育的关系[3]。教育离不开生活,德育也离不开生活。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只有生活自己能够为其制定法则,除此之外,不管是在生活之上,还是在生活之外,都不再有意义了。”[4]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离不开的,德育也是如此。初中生的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生活化,当德育不再是口耳相传的教学形式,而是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时,学校德育的功能才能实现。

2.可行性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道德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而德育的生活化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提出的。要进行德育生活化,首先必须了解德育的内涵。有人提出了大德育观,也就是社会学的德育观,它的内容有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5]。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德育应该包含其他内容,如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等[6]。邵晓军和赖雄麟指出:思想政治这样的生活形式是很特殊的,它既有真善美的统一,也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统一,当然,生活才是它的背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离不开人类生活的[7]。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而生活就是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德育课堂生活化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编写以德育课堂生活化为主体的问卷,对各个年级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初中生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状况。调查对象为贵阳市两所中学的初中生;调查方法为抽样调查,每所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调查一个班。调查问卷共印300份,实际发放共计235份,取其中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共计88份,女生共计92份。

1.现状分析

(1)初中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德育表现不同关于初中生的德育表现,我们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中,在有关学生的到校情况这个问题上,有91.7%的学生从不迟到、早退,而一周迟到1次的有7.8%,迟到2次以上的只有0.6%;在有关课堂表现的这个问题上,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55%)的学生在课堂上会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这也反应出学生们对课堂的错误理解。学习不是坐在教室里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融入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有用知识。(2)德育教师的言行对初中生的影响很大为了解德育教师的言行对初中生的影响情况,我们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进行检测,主要从学生对德育教师以身作则行为的评价角度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德育教师的言行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有78.3%的学生认为,德育教师的以身作则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而数据显示,同样还有一部分德育老师没有很好地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也就是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3)德育课堂与初中生生活的联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德育课堂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学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德育实践。但是,很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还不能灵活地运用德育,也就是说不能很好地将德育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4)学校的德育活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德育行为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它是对学生道德意识和水平的具体反映,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可从学生的德育行为或者说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具体情况而得以反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很积极地参与班级劳动,说明很多学生都还是比较喜欢参与德育活动的。但是,数据也显示,有不少学生对参与班级活动的行为不是很积极,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想参与班级活动等。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具体践行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还须进一步改进。(5)初中生的知与行并不能达到统一学生的知行是否合一是衡量学生道德素养是否养成的重要指标因素。调查中,我们从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孝敬父母两个方面进行了考查,意欲通过调查学生的理想对他们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了解学生的父母的孝敬情况而反映他们的道德行为情况。调查显示,在第一个问题上,有超过40%的学生有着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的理想,也有近40%的学生是希望将来自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有近15%的学生希望改变家庭处境,也有近5%的学生缺乏自己的理想。在孝敬父母问题上,有近80%的学生认为会孝敬父母,但也有近15%的学生属于自我中心主义者,也有近5%的学生不知道会怎么做,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会孝敬父母,会直接顶撞父母。可见,有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不能达到统一。综上所述,当前的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中探索解决的办法,对提高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原因分析

(1)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稳定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看,他们都是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在生理上,身体的成长变化让他们感到迷惑和新奇,他们还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却又不得不接受,因此,很多人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对老师也会产生叛逆之感,这也对德育教师的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扭曲,他们会对是非对错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些都对德育课堂的教学造成了影响。(2)德育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对于德育教师来说,学生的反馈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当然,最重要的是德育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德育课堂上,他们会对学生讲解德育的相关知识,但往往在课后甚至在课上会不经意地向学生传达出错误的信息,当学生们发现老师的言行不一致时,就会对老师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3)德育活动的预设和生成难以统一在德育课堂上,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很多德育教师会采用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将活动带进德育课堂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活动开展的方式、学生配合的程度等等,都是要认真考量的。

三、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对策建议

要做到德育生活化,就要让德育回归到生活中去。一般来说,有这样三种形式的德育生活化:在学校规定下的两种分别是日常生活呈现的德育和非日常生活呈现的德育,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终身教育则是第三种[8]。从这三种形式可以看出,德育除了学校德育之外,还包含其他内容,但不管是学校还是非学校德育,都是在生活中的德育。学校德育要做到真正的生活化,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初中生的德育素养必须全面养成

一个有道德的初中生,不仅要掌握好德育相关知识,更要注重道德素养的全面养成。全面养成指的不仅是在学校中完美表现,更是在社会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德育素养体现。在家庭中的德育表现,简单来说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好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情,而在社会生活中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他们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决心,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的生活化,必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检验理论,这就不能是片面的行为,而应该是贯穿生活始终,达到从一而终的德育。

2.德育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老师就必须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也就是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在这里指的是老师以自身行为为标杆,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引导,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争取让他们以自己为榜样,慢慢养成自己的德育素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多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的关注对象,因此,以身作则是每个德育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3.德育课堂需要融入生活化元素

就德育课堂来说,要做到生活性,不仅要注意将生活融入课堂,更要做到将课堂延伸进生活。而情景剧这样的方式功能性就很强,学生们能参与到活动中,也能发挥想象联系生活进行表演,当然,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也能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同时,让学生们组织属于自己的活动能更快地锻炼他们,得到更多属于他们自身的知识。除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德育的生活性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德育与生活的相互作用。德育课堂上的生活化内容给学生们提供了了解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积累知识,为生活实践做好准备;反之,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带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他们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主管臆想,而是变身为体验者。这种相互作用是生活化的完美诠释,真正做到了德育课堂的生活性[9]。

4.德育活动一定要具有有效性

德育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能够给学生一个参与实践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活动带给他们的东西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束后的教师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感知到的会让他们更有信任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真实的德育。教师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而不是以自己的看法为主,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情况等因素可能对活动造成的影响。在设计活动时,就要考虑这些因素,综合设计一个可行、有效的德育活动。

5.德育过程中要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和收获,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在是非对错面前,运用道德观去指导实践,这就是知行合一。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掌握了较系统的知识,能够分清善恶,因此,他们具备了实践的前提。当然,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要把“知”与“行”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知识的指引下去实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完善自己的道德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对于初中生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懂得实时引导学生理解知行合一的具体内容,并能够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施艳,杜尚荣.中小学道德教育启用“家、校、社会”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

[2]王正平,著.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陶行知.教育生活漫忆全集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卢梭.爱弥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赖雄麟,邵晓军.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省察[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 心理障碍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科目,同一个群体学习的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及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语文学科性质的特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务必切实符合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预防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高效化、节能化与非功利化的道路。

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的各方面又发展得相对平稳,所以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致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突出,并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目前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患病率为21.6%―32%[2]。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出城市学生。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他们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常常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也不读书、不做作业,或者贪玩游戏、迷恋上网,或者东游西逛,得过且过。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又一个体现。语文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想提高成绩,效果常常不明显。所以,当他们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他们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同时刻苦努力也不够,于是考试屡考屡败,从而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形成了松散、惰性的坏习惯,所以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他们稍微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就说:“我一看到题目中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连看都不想看,更别说做了”。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这也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他们有时候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马上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也充满一定要学好语文的感情。但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了,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这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障碍。

5.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农村初中生有的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6.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农村初中生中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因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农村初中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在教学情感上,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在运作过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取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在选用手段上,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以粉笔、黑板为媒介,而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评价途径单一。这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即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表现不仅要能读能写,还要能听能说,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作出判断。仅仅一次的书面考试是不能完全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今天的成绩不能一定就是明天的成绩,只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评价途径的单一性,往往直接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缺少良好的教学艺术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特征,教师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学生就会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讲课枯燥乏味,教学设计陈旧老套,教学语言平淡无味等,这些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师应该合理疏导,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科学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初中生中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很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这样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都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2.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专门建立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档案库,并协调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有兴趣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津津有味地学,即使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若学生无兴趣,就没有动力和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4.使学生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可以充分用来进行课外学习。为此,作为学生,每学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有差异性,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扎实,如此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学好者春风得意,学差者垂头丧气。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异同,提前预防启迪学生。指出成绩的好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好总结,想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差距、找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悦纳自己。保持正常心态,正确认识一时的成功和挫折,就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6.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3],所以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学会浏览、精读、略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布尔贝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4]。这说明师生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任何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真诚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学生会喜欢这位教师,也愿意学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态度粗暴,一味地批评挖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极积性。

8.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由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语文课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教师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微笑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是的,面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学会用心去滋润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2]蓝燕.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为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0,3,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素材的滞后,教学内容的抽象,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文本的反复训练,使得部分生物课堂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呈现出高耗低效的不良态势。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灵活简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课堂教学的瓶颈,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开掘智力潜能,是构建高效课堂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了比喻、比较、联想、感知、归纳等简易教学方法,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立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和系统化,教学化繁为易,突破重难点。

一、比喻,知识形象化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具有一“喻”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如讲循环系统的血液循环时,把血液比作运输车,心脏比作动力机关,血管比作车路,毛细血管比作货物交换站,这样就使复杂的过程和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记忆,容易掌握。

二、比较,知识立体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通过概念对比,使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概念,深化和活化概念,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一章时,需涉及相似的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混淆,我则把它们搬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得知: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呼吸运动则仅仅指呼气和吸气两个动作,它的结果只是完成呼吸的第一个环节;呼吸作用则是指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它们,而且还充分理解了这些概念间的区别,不再张冠李戴了。

三、联想,知识趣味化

生物学中许多知识理论性强、抽象、枯燥而且需要识记,单凭教师语言传授,初中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牢或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不到位,就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对生物现象的分析,伤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启发学生联想身边的生活情景,却容易理解、掌握、运用生物学知识。如在讲人通过呼吸运动完成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时,通过呼吸肌收缩,使胸廓容积扩大,肺被迫扩张,肺内气压下降,低于大气压,从而完成吸气。而这一知识就非常抽象的,理解记忆起来非常难。于是我就让学生联想生活场景,吸气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好比我们去要别人的东西,自己得去拿,去劳动,对于肌肉劳动工作就是“收缩”;要来了一些东西,得有地方放,所以空间得变大,而这里就是指容纳气体的肺要扩张;又因为肺是在胸廓中,所以胸廓容积也是变大的。这一联想使学生在趣味中很容易就把这一过程记准记牢了。

四、感知,知识生活化

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早有感知,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发现并利用,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时,由于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没有学到,学生难以理解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动力,我就利用学生生活中用管喝奶的例子做类比;在学习血压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回忆浇地时,水管上有时有小洞,冒水时因水管内部水压的不同而冒水的表现。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回忆与感知中豁然开朗,达成教学目标。

五、归纳,知识系统化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 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转型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考能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比‘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高位阶的能力,是可以用之于改造世界的有效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实践阶段,学生思维模式逐步定型的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应有之义。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规范老师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很多人将“道”理解为“道德”,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规律”、“方法”的意思。孔子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规律时说过这样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也”。举一反三就是要求学生从“一”中掌握其规律性,并能够以这一规律去分析“三”的存在,从中找出“三”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从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教学各阶段的应有之意,也是各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借助互联网获取的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种教学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得,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既是一种帮助,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干扰;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往往都是在老师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资源的累积就会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如何让自己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分析、鉴别资料的能力,合理利用辅导资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知识自身的更新速度还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都在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意味着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知识淘汰速度的加快与对新知识需求加剧的矛盾运动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习观念,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界转换观念,不断拓展成人非学历教育,更需要帮助人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劳动者能够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4)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到来导致的全球竞争加剧,致使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也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对待。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在不断地发掘和发现规律并将发现的规律用于教学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2 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的发现和传授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维方法。出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同,当前我国的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开始逐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当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每门课程所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掘出来,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更需要去发掘学者们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如何将个别的物质运动的现象总结为一般的规律性的总结的。这种发掘和发现,也就是将规律、定理的发现过程加以还原,以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原理和方法。

(2)要做好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运用示范。在引导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原理以后,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思维方法的价值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和模拟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检验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实际上包含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态势,然后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但由于对思维方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往往在实验开始之前缺乏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实验结束以后也缺乏对相关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存在着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契机,做好方法论的展示、总结和提升,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并通过试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看到在实践之外的理性推理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与实践来进行验证,掌握具体的思维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方法。这种情景创设既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实验,也可以是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破解模拟场景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分析方法。

3 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体,初中生思维能力能否真正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出来,能否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探索性学习模式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很难完全发挥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特别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独当一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学生对情况做出独立判断,然后以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模式从思考“是什么”到追问“为什么”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创新不够重视所致,也与中华文明追求一元认同,即强调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关。现代工业文明不仅需要掌握“是什么”的具体知识,也需要掌握“为什么”的思维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特别是从多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既包括肯定角度的思考,也包括从排他性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已有知识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在追问“为什么”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3)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质疑习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追问“为什么”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就是对已有的结论乃至公理从某一层面提出诘难,考察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正是对宏观领域的物质运动定律是否能够应用于解释微观领域物质运动进行质疑,从而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也正是对上帝创世说的质疑中发现了生物进化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疑的能力和勇气,哪怕这种质疑并不能证明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是错误的。只要学生养成了质疑的能力和勇气,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断提升。

4 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的主导作用。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教师的教就无所谓学生的学,同样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没有教师的教。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学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因此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核心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发挥。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有限自由”发挥。由于当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现阶段并不现实。一旦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思维缺陷而使自己走入思维误区,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偏差而导致自身的思维缺失。

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兼顾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资源;学习能力

教育学认为,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中,引发、衍生出来的对教学活动进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效能其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的认知成果。如母爱教学法、杨思教学法以及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等等,都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动表现和集中体现。实际教学活动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情感,引发学生的强烈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重组以及构建。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中,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构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近年来,本人结合新课标要求,结合切身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了尝试探索,现将自己的实践探索心得和思考进行简要论述。

一、激发初中生表达学习体悟的展示策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的参与对象,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判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达到“身在曹营,心在曹营”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重视教学中融洽、适宜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切身感悟教学氛围的激励性,让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初中生能够更加准确捕捉到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切身体悟三角形稳定性性质的广泛生活意义,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几根小木棒,分别组成一个四边形以及一个三角形。在学生构建好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两个图形进行动手训练,看看哪个能够扳动,哪个不能扳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际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点,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这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指出,现实生活中椅子松动时,经常会在两根椅腿之间构建一个三角形进行固定,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学习情感得到了共鸣。

二、引导初中生及时关注思考的助推策略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不是全体性的,而是出现在某一类学生群体或少数学生个体身上,教师只有迅速捕捉、判断学生的思考体会和学习心得,并进行及时运用和放大,使个别性的学习体悟变为全体性的学习心得,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利用,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和思考,参与其中,将少数人的认知成果变为大家共同的关注对象。

在“一次函数问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如图1所示,求两直线的解析式及图像的交点坐标”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解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问题解答途径和步骤无从下手。此时,教师根据优等生的探究成果,让其中一位学生阐述上述问题解答思路。该学生指出,在解答该问题时,将一次函数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该问题的解答。此时,其他学生若有所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方程的角度、函数的角度以及“数”的角度、“形”的角度等方面共同探析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认识到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深刻联系。最后,教师要求全体学生结合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进行上述问题解答活动。这一过程中,及时引导全体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进行关注,为后继学习提供了更好的伏笔。

三、强化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点的阐述策略

当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学习活动,形成了生成性教学资源以后,初中数学教师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积极性的鼓励。通过适当的阐述,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从而形成更具推广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习惯以及学习观点的形成。

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特征、方法、作图步骤”等内容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ABC平移后得到DEF,如图2所示,若∠A=80°,∠E=60°,(1)你知道∠C的度数吗?为什么?(2)在(1)中,若AC=BC,BC与DF相交于O,DO与OB相等吗?说明理由。”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问题活动。学生在结合图形的平移特征、方法、作图步骤等内容基础上进行解答。(1)小题:通过平移将已知条件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角C的度数。(2)小题:可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角,进行解答。解题过程略。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策略,将解题方法进行适时总结和放大,向学生指出,在解答涉及平移与其他知识综合的问题时,只有找对对应定点和对应线段才能解决平移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并形成解题策略,为学生更加高效解题提供了方法指导。

总之,在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因生制宜,有的放矢,将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作为实施生成性教学资源运用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英.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