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2 00: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篇1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方面

教研室全体教师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国家大事,坚持读报、收看电视新闻。

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文件,在学院和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中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在学院组织的为保证玉树地震灾区顺利渡过难关的捐款活动中,教研室教师积极踊跃,奉献爱心,表现出良好的师德素质。平时,教师们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院规章制度和纪律,团结进取,积极向上,谦虚谨慎、爱岗敬业。老教师无私帮带,新教师虚心请教,使教研室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勃勃生机。

二、课程教学方面

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3名,均具有讲师职称;3人中,1人孩子尚幼。面对困难,大家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依然承担起全校各学部各专业的《大学语文》必修和部分专业《应用文写作》必修以及《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学,并出色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全部教学任务。

(一)任劳任怨,不挑肥拣瘦

分配教学任务时,本教研室教师从不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对于教研室主任分配的教学任务、课部与学院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能愉快的接受并认真圆满完成好。相对于《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是教研室最不容易上好的一门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门课理论性强,操作性突出,选讲的原著、元典多,要想吸引学生,需要下大工夫,同时也需要教师本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教研室邹老师、杨老师能积极主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同时,还有的老师主动承担两门课的教学,教研室能顺利完成课部和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跟以上老师的付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授课认真负责,课下积极研讨

本教研室教师对工作兢兢业业,本着为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本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每位老师的备课储备量都在100%,并且都是新教案,即使本门课已经上过多遍;课后都有教学心得。教研室的老师利用周三教研活动的机会,交流讲[来源]课心得,探讨,讨论教材内容编排情况。如何能在毕业班搞好教学,教研室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就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多次召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讨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组织青年教师集中观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本学期,教研室组织了一次青年老师的《大学语文》课的观摩教学。以教研室教师为主,艺传学院的郑济飞、冯威老师,江苏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的田宝老师参加了本次观摩课教学活动。事后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并邀请教务处、人事处领导和教学督导参与。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针对本次观摩课教学每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了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在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对参与讲课的老师进行了裁判打分,并排出了名次。另外,大家还阐发开去,就观摩教学如何选篇目、如何讲好课文知识点,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观摩,每位教师都获益匪浅。希望这样的教学活动继续办下去。

(四)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研室教师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们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教研室所有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制作精美大方,尤其是杨敏艳、邹运月老师的大学语文和文学欣赏课,融视频、语音、画面于一体,颇得学生好评。教研室老师在本学期授课过程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职老师曾凡云在班里聘助教,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杨敏艳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实践。正是教研室教师在本学期教学中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求变化和创新,才使教研室教师在学院教学考评中一直保持良好的成绩。

三、科研方面

本学期,教研室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课题方面:申请校级课题一项,项目名称:独立学院应用文写作课程“案例—互动 ”教学法研究;申请者:张成 ;所属单位: 基础课部。

论文方面:2篇。杨敏艳老师的文章《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张成老师的文章《急切实现功业 热烈追求理想——对崔颢《黄鹤楼》诗情基调的探讨》;均发表在本学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学报上。

教材方面:修订大学语文教材一部;主编:张成、邹运月等;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1)对于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本教研室教师都积极主动参加。4月份学院图书馆组织的校庆六周年征文等比赛活动中,老师们都踊跃投稿;6月份学院党委组织的全院拔河比赛,基础课部派出的队员参加机关代表队,夺得第一名。

2)联合校团委、学生会主办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辩论赛,第五届“励翱杯”演讲比赛以及灵兮文学社首届征文比赛,本教研室教师主动承担起评委职务,为学生公正、公平打分;为大赛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3)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生活,5月20日,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团委学工处、基础课部联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春之韵”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篇2

假期实习能够锻炼我们的能力,但不是朋友一拉、老师一说参加实践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脑袋一热就上了,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在持有正确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咨询,然后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毕竟大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农村,最后也要服务于农村,及早深入社会有助于大学生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

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生产、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人才。实践教学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学科专业背景的了解;通过实地动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使其开阔视野、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劳动观念,激励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

下面就讲讲我的大学生教学实习经历吧,很令人难忘的回忆,它是我大学以来的第一次教学实习,从中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因为我要照顾比我更小的学生,看到他们纯真的眼神,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担负起教育他们传授给他们只是得责任。目前各大高校都有着各自与学校专业相互挂钩的教学实习基地,这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当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只是在实习中观察老师前辈们怎么做,更多的是要亲身尝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要定期书写实习报告或心得,这样才能很好的总结实习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开始我先较快的了解整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记得刚开始和小同学相处时,我急着找潭老师了解班级情况。但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可能当初我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想一想潭老师并没有做错。我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毕竟我面对的还是学生,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考验。接下来我就通过班干了解了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工作。其次,我再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了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不了解,这时我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师生之间就应该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

我能在潭老师的指导下,辅助她主持日常工作并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我的是监督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卫生。在监督的同时,不忘教一些道理给他们,能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比如作业上交,很多同学每次过来不是说自己忘了做作业就是说不会做的理由来拖欠作业。通过自己对他们的监督及必要的思想教育,一部分同学能很好的改掉不写作业的坏习惯。特别是我们班的张明,每次作业都不写,到了后来都是他主动把作业本给我,看到上面写满满的,我非常高兴。我想他们还是比较懒,学习主动性不够,像此类学生就需要我们的监督和引导。除了作业,还有卫生打扫,女生比较认真积极,而有部分男生就非常懒,总是推推拖拖。对与这类学生,就应该给他们明确的任务。我们班有太多调皮的学生,我发现自己很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你不能对他硬来,你越是态度强硬,他就越反抗。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在平时和他们多交流,能够在平常的交流中适当的通过一些言语对他们作一些引导。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2-01

1 引言

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因多方面原因,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2 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教学资源相对欠缺,教学模式有待创新。现阶段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材的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图书资料的缺乏的重要问题。其教学理论、方法都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词汇、语言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唯一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评判者,翻译知识传播单方向的从教师指到学生,注重终端的翻译效果,缺少互动的实践。第二,教材编排、教学课程与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设计。国内高校针对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教材编排与课程设置应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学重点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大专院校未单独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产生迷茫的感觉,就业过程中所学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

3 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分析

伴随国内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然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态人才需求相脱节,改革翻译教学理念已势在必行。

第一,改革翻译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实践平台。高校首先要肯定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蓄地从教育心理学、语言教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吸收养分来促进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中高校要科学安排大学翻译教学的修课时数,由专门教师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平台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第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强有力的培养机制,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专业化的学术训练是大学语文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是校园建设之根本。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层次教师资源的引进,现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体系建设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缺少自我提升的空间,需要引进专业知识过硬、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人才来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的空白。

第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做支撑。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师结构是优质课堂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具备优秀专业知识基础、强大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组织能力与教育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传授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强化自身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知,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学科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材施教,铸就学生学习品格。

与此同时,紧跟社会的动态需求,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进行精准的内容讲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实时更新传统的教授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锻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与实践能力,为现代化的社会输入真正的可造之才。

4 结语

国内高校大学教学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翻译教学师资的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制定系统完整的翻译教学大纲,编写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翻译教材,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强化实用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人才目标,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01:96-102.

[2]陈璐.基于演化原型框架的汉字教学设计及其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4

(一)重视语文能力培养,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

过去的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视,相反对于能力培养却没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理念的多元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是多元化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树立多元化的思维,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采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建构符合实际的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模式也应该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大学语文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这个目的来设计的,因此设计出来的培养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本要求,但最终是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

(一)在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培养模式中首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只有有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能谈得上培养。在未来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能力培养上。应用文写作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国学经典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应用文中的计划书的写作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划书的写作格式,写作内容等基本内容,更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来对计划书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而言在讲解过程中就要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计划书的写作更加感兴趣,写出来的计划书也更加符合实际。

(二)在未来的大学语文培养模式中要把学生主动学习与老师科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这个目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以一个大型的任务为中心,让学生模拟场景。比如,学生模拟组织秋游活动,可以先代表班级向分院领导行文请示,得到上级批复后,学生模拟代表分院向各班发出通知,然后做秋游活动的计划,活动结束以后,完成此次活动的总结,并向上级汇报活动情况。一个项目,学生可以训练到六个文种的写作,并且让学生有身份感,比平时的空洞教学要生动形象,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真正达到主动学习。讲评作业可以用学生的作业为模板,学生互评,老师点评,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三)在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培养模式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实现教学的基本目的,但是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现出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国学经典是我校大学语文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论语》的学习最为重要。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学习。电视,网络上关于《论语的》解释非常多,于丹讲《论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在学习论语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向大家展示这些讲座。通过这种形式会使得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论语》是我国最为经典的儒学著作,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论语》的学习,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篇5

(一)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各大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将大学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工具,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分析技巧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重视语文的工具。这种观点未能充分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目的。采用这种教学定位的高校往往都没有重视语文的结构性特征,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种是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性质的学科,其重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将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和价值作为主要的探索内容,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这种观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容易导致学生语文基础性知识的缺失。第三种观点则将语文定位为一种文学性质的学科,其以语文的发展历史和经典的作品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学科教学模式容易陷入纯理论化、纯文学化的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语文学科设置不合理,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

大学语文一般被设置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高校将语文课程作为学分考核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专业课程是各专业的教学重点,而语文学科则一般作为考查科目出现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学习常常被束之高阁,学生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上,其学习语文的目的则是为了修满学分。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也不重视自身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学科设置容易造成语文学科的边缘化,也不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语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学生需求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将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反感。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既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创新和改革,也不愿意从当前的问题出发精心设计语文教学方案,而是采用固定的、原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来学习语文学科知识或者探讨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也严重的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索

(一)立足实际强调人文性和基础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学科精神

随着新形势下国内语文教学标准的制定,各大高校也开始思考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模式。从语文的专业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上进行分析,语文学科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和语文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探索语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定位应当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市场需要为基础,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另外,鉴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语文还应当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情感交往素质培养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感受为引导,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转变不仅需要明确的定位,还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设置。高校需要从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的联系性出发,根据专业学科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合理设置语文学科的教学思路和考核方式。对于那些与语文学科联系紧密的人文学科,高校可以将语文的应用能力为重点,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辅助,首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对于那些对语文基础能力要求较低的专业,高校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为辅助。通过这种差异性的语文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安排,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时代性,重视学生的需求

新形势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引进先进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以更加科学的教材设置为基础,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为途径,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炼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利用合作方式、师生讨论方式、课题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和人文性。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悲苦;虚无;解脱;原罪;救赎;疏淡;浓重

中图分类号: I20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55-02

在回答人生悲剧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时,现代文学大致有三种答案,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阶级论,将人生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持这种论调的派别以左翼为代表,最终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用以消除苦难。第二种是佛家之论,认为人生本来就苦,正所谓茫茫苦海,回头是岸,只有解脱是办法。最后一种说法是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必须通过忏悔和自我救赎,才能得救。诚然,第一种侧重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后二者则侧重文学与心灵的关系。下面就以许地山和为例,略谈宗教对其二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悲苦的解脱:顺与避

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悲苦意识”,其代表作《缀网劳蛛》这部小说集所展示的现实人生多是苦难的:《商人妇》、《缀网劳蛛》中饱经人世坎坷的惜官、尚洁;《命命鸟》、《换巢鸾凤》中为争取爱情而死的敏明、加陵及和鸾;《无法投递之邮件》、《慕》中受生活煎熬的青年;也有儿子久无音信,老来寻子却又在混乱中失去儿媳的云姑(《枯杨生花》)和夫妻感情甚笃,却又被活活拆散的祖父母(《读〈芝兰与茉莉 〉因而想及我的祖母 》);还有妻亡女幼的关怀以及失去父母的海角底孤星……这其中包含童年的凄苦、孤独,青年时期为追求爱情、理想所受的煎熬与痛苦,中年丧妻、丧夫、丧子之痛,更有老无所依,晚景凄凉的悲叹,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一生所可能遭遇的苦难。

这种悲苦意识来源于许地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他的人生浸透着种种悲苦,生下来就逢台湾变乱。19岁时,因家道贫困,开始自谋生活。21岁赴仰光任教,后入燕京大学读书,随后又经历了父死、妻亡……。而许地山自小就有的佛缘使他的悲苦意识与佛教观念相遇合产生了一种悲剧情怀。他生长在崇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经常诵读揣摩许多佛家经典著作如《法华经》等。1913年,21岁的许地山曾到缅甸仰光的一所华侨学校任教,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更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1922年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过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回国后又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当教授,对宗教有着精深的研究,著有《道教史》、《大藏经索引》、《佛藏子目引得》及许多关于佛教的论文,对佛教教义本体有精深之评述。也正是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使他的悲剧情怀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散文和小说里。

许地山在《无法投递之邮件》的《覆少觉》中说道:“唉,怀书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一个人最怕有‘理想’……朋友们说她是‘愚拙的聪明人’,诚然,她是一个万事伶俐、一时懵懂的女人……‘理想’和毒花一样,眼看是美,却拿不得……”[1] 原始佛教有三个重要的命题,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三是一切皆苦,这三个命题被称之为“三法印”,成为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诸行无常,是一切皆苦的依据,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因缘何合而成,故无自体,无自性,无一不是迁徙转变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人因无明而常生执著之心,这正是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以佛法看来,爱情不过是海市蜃楼,如幻如梦如泡影,只有破执着,才能获得大智慧,从而得到解脱。还如《愚妇人》[2]中,作为一名石女的愚妇遗憾自己没有孩子的命运,但作为智者的樵夫却认为少了生产之痛苦,养育之艰难,正是她比天下女人幸福的原因。由此可见小到爱情大到整个人生,人生的悲剧在于无明,即因没有智慧,而起的虚妄之心。

那么又如何从这种无明的悲剧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借助佛教的智慧,即选择“顺”和“避”的人生态度。许地山曾对这两个字做了如下注解:“如果所谓最后胜利是避不是去,是顺不是服,那么我也可以承认有这回事。所谓‘避’与‘顺’不是消极的服从与躲避,乃是在不可抵抗的命运中求适应,像不能飞的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3]可见“顺”就是守本分,顺乎天意,“避”就是不争,不作违背常理的事,这一点在佛经有明确的出处,《菩萨缨络经》说,“顺第一义谛为善,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恶”,顺实际上成了佛教伦理中对善的本质规定。在佛看来,顺有二义,一是顺应佛教揭示的无我、无常的真理,即《大乘义章》所云“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二是益事,如《成唯识论》所言:“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为为善”。可见人生如蜘蛛网,难保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正合乎佛家“正精进”的主张。虽然前方道路迷茫,悲苦再所难免,但仍然要积极入世。作者借用佛家思想,没有导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而是通过平衡内心,获得智慧,进一步强化了生存意志。尚洁惜官的乐天知命,逆来顺受自不用提,玉官的多舛人生路上每一次努力,也都可以看作佛家“正精进”思想的反映。

二、原罪与救赎

戏剧大师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刻画出了繁漪、周朴园、周萍、陈白露等可憎又可爱的人物形象,并由这些人物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爱情的毁灭,理想的消亡,生命的消逝……然而,这些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周朴园曾是踌躇满志的个人主意者,坚信靠个人的力量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家庭,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妻子的背叛、儿子的、前妻的重返,彻底摧毁了他的个人信念。抱着伸张正义初衷的仇虎没能改变复仇计划后不安,甚至为复仇付出了几乎疯狂的沉重代价。究竟谁在作怪?谁在主宰一切?宇宙之中定有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这就是原罪。如果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纯粹理性精神对这四部优秀作品进行整体观照,毫无疑问,就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无论是其主题构成还是悲剧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浓厚的宗教情绪和上帝意识,蕴藉着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基督精神的敬仰,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认同,是不难发现的。

在青年时代抱着人生应该是美好善良的纯真信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但是,当他走向社会之后,纯真的人生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天真幼稚的美梦,使他完全陷入了理智的惶惑之中。他从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自己称为“原始蛮性”的力量正在引导着人们走向堕落,这使得他深深焦虑不安。对于人性自身弱点的深层焦虑,正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情绪。察觉到,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回归原始的野蛮,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一切都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失衡状态,导致了人类社会永无休止的残暴、邪恶、贪婪、和堕落等丑陋现象的发生,使宇宙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状态。于是,虔诚的爱的信仰也因情感的压抑逐渐发展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变成了沉郁而凝重的“恨”。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感,使迫切希望能够寻找到“人究竟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答案,此时早已浸透于他大脑潜意识层里的基督教人文意识使他想起了拯救人类的“上帝”。这就是精神人格与创作动因的根本之所在。

当以这种文化心态和精神品格进入实际创作过程时,他用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世界末日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博爱意识,精心地构思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的主体意念框架,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创作实践,统统纳入基督教文化的伦理规范,进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即:“恶”(原罪)――“毁灭”(惩罚)――“善”(再生)。最能体现基督精神的体现在《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安排上:远景是一个教堂医院的客厅,并间接交待了这房子是周家卖给教堂医院的;近景则是屋内格局和陈设的特写,这屋内的一切都已“呈现着衰败的景象”,唯有壁炉上方“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现在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炉前的一张旧圈椅,映出一片红光,这样,一丝丝的温暖,使这古老的房屋还有一些生气。” 画外音是远处飞扬而来的教堂的钟声和“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作者强调“最好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时间是大年三十,人物除了修女看护和小孩各两位,主要是一位“头发斑白,眼睛沉静而忧郁”的“苍白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周朴园,作者借周朴园的忏悔向我们暗示了整个人类只有通过救赎,人类才能得救,才能重返伊甸园。

三、疏淡与浓重

可见,同样是人生悲剧,解释者不同,所给的答案就不同。作为东方智慧的佛教把基点建立在人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往往抽掉客体去营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这种自信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感,而是来自主体的神秘感,这必然会转向对自我和神秘的主体功能的崇拜,因而,佛法讲求智慧,讲求开脱。西方的基督教,是对造物主的崇拜,把一切都交托在神的手中,通过忏悔获得拯救。表现在审美风格上,许地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往往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体验,散文则充满禅思意趣,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崇尚悲剧,他的剧作渲染恐怖描写死亡,故事情节显得十分神秘怪诞,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段形成了一种大悲、大恸、大彻、大悟的悲剧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篇7

第一,重视程度不足。当今社会,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学校为了学生的就业取向,更多的设置专业课程,学生出于对现实的考虑,也常常忽略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大学中语文教学被忽视,语文教学被直接的忽视,间接上也就忽视对大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第二,缺乏明确目标。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诗词歌赋、古今名著等,通过语文学习,对大学生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提升自身修养,形成健全人格,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缺乏特别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缺乏明确的主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大学生还不能得到真正的怡情益智的东西,也就无法较好的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第三,缺失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注意素质培养,重视精神建设,人文关怀从教育的主体出发,体现了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吴宓提出文学教育的作用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但当前语文教学中恰恰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无法真正进入学生内心。革新大学语文教学,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第一,深入挖掘教材,培养高尚情操。文学历史上,不乏志士仁人,他们已将高尚道德情操反映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作品,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

当今社会倡导扬正气,树清风,清正廉洁,公正开明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古代很多优秀作品都蕴含这种高尚的精神,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千古名句,是当时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也激励着现代无数有志之士奋发图强。挖掘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以此来教育大学生,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充实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第二,注重综合教育,提升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等,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教育大学生要学会和平相处,懂得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实现共赢。第三,拓展教学资源,充实精神家园。狭义的语文教学指语文课堂教学,广义的语文教学指课外生活的外延。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大学生在“小课堂”中学习知识理论,在“大课堂”中锻炼综合能力。现在高校有些大学生感到生活无聊,学习乏力,精神贫乏,语文“大课堂”能很好的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例如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杂志征稿活动,既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去边远山区和农村支教支边,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城乡生活差距,感受边老山区农村的生活状况,看到农村的落后,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条件,立志努力学习工作,为改善中国的落后山村,建设美好家园认真学习,不断努力。

篇8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目前在全国许多大学中都受到重视,是各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2004年4月,在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92年周年之际,来自内地,港澳等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研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在武汉大学,共同研讨大学语文教学。与会者的共识是:只要不把大学办成技校,只要大学还是大学,大学语文的作用就不容忽视。学者的主要问题不是要论证大学语文多么重要,而是要研究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

二、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缺少热情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群体应该是社会中最理想的文学部落,承载着文学的希望。因为大学生拥有诗样的年华,充满浪漫情怀,渴望借助文学来宣泄和诉说。但是在电脑、电视、网络,多媒体的“围城”中成长起来的今日大学生,即使在文科院校中也普遍缺少像昔日大学生那种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这必然在以文学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上有所反映。教师的热情投入与学生的冷漠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为师者徒唤奈何。当然,一些教师凭借厚重的学术根底及颇具魅力的艺术表达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可惜这不具备普遍性,而更多是源于教师的个人优势。

2.教师缺少自信

应该看到,经过二十余年的新陈代谢。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连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也有了比较充分的师资保证。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陈旧也大大限制了他们,使他们难以施展身手。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等,影响了他们的热情,有的教师干脆改换门庭,另辟蹊径,寻求自我发展。

3.教材旧颜难改

我们的语文教材一直是文选式,这在中小学阶段确应如此。文选式教材我们也是最为熟悉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都是文选的范本。即使在恢复高考二十余年中,大学语文仍旧是文选形式。以文选为底本,在注释,通读,梳理脉路的基础上解析,概括其蕴涵的思想意义,总结其艺术特征,做出美学的和历史的评价,这一套路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定式。中学阶段语文课一直唱主角,六年中十二个学期的单一学习模式学生总不免心生厌倦,求新趋变的心理让他们对大学的语文学习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式上都有所期待。

语文学习的目的和作用在中学和大学并无根本差异,但在学习内容、方法和要达到的水平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大学语文决不能简单重复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要有明显的特色,特别是在教学深度上力求有“大学”的味道。近年来,高中语文几经重大改革,教材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入选课文数量多,涉及知识面宽广且富有时代感,又辅以配套的课外读本,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视野较为开阔。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抱有更高的期待。目前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有限的文选中有相当部分与中学教材重复,很难适应高校大学语文教学。

4.课程建设缺少支持

在高校中,公共基础历来难与专业课相比肩。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其中大学语文课程尤为艰难,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赢得了一定的名分,但并未真正得到从社会到学校的认同和重视。即使在全国文科学校中,课程设置也没有保证,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标准,随意性很大。时开时不开,有开有不开,必修选课没谱,课时多少不定,总是跟着感觉走。在有些非文科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常常被置于压缩甚至取消的尴尬境地。

三、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教材内容

新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以中国文学为主体,大体按照文学史的线索分为十余个专题,介绍,阐说文学现象。还可设两个专题如《两希风范/希伯来,古希腊文学景观及影响》和《小说大观/西方小说发展流脉》等,介绍外国文学,分别涉及西方文学的基本精神和西方小说艺术发展概略,能够帮助学生“窥一斑知全豹”,从文学的角度触摸西方文化。还可设置《文学理论》专题,帮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欣赏文学。在编写体例上不再沿袭惯有的文选讲解模式,而是通过专题式的习题讲解,将学生在以往大量感悟式,习得式语文综合训练中得到的零散知识和人文思想整合,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系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要实现从过去的注重文本的单向传授式向教学双向的讨论式转变。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教学手段也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尽量创造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真实环境,气氛或语境,让学生投入其中进行思维与写作,以避免语料单一造成的简单模仿,以及语言表达上的枯燥。应用文体的应用目的决定了教师结构的复杂性。作业批改也可以以引进学生相互间出题,相互批改后在由老师最后指导的方式,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尝试聘请一些有实际写作经验的人士及专业教师对应用文写作进行教学,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讲读模式”:背景简介——自读课文——总结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课堂练习。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也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不失为一种新的,可行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3.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工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授课课时少的特点,可对一些文言文加译文,对古典诗歌的选择可根据诗歌发展的脉络挑选一些有体裁代表,较短小的名篇。应用写作的教学也可以在增加一点实用文体,以便于学生自学。大学语文应用教育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大学学习阶段服务,即教学有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写作;二是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服务,如留言、邀请、却约、计划、总结、假条、通知、介绍信等各种日常应用文体。我们应该为每种文体提供足够的范例和写作练习,以便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迅速找到最基本的写作依据。

4.提升教师水平

首先,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师,才能按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其次,教师的知识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吃不透,那又怎么能准确地传授知识呢?如果还采用中学的那套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5.改革考试模式和方法

以往大学语文的考核,只以最终考试一卷决定,因而一些学生忽视日常学习,不重视平时的阅读,写作训练,等到期末考试前借来其他同学的笔记临阵磨枪,进行突击复习,考完试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自然又丢得一干二净,头脑里只留下分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如平时、期末二者的比例可以改为5:5,这样的考核更能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使被压抑、浪费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第二、改革期末考试试卷内容。在题型方面可以适当减少填空题和名词解释题的比重,加大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日渐式微的大学语文课堂现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仅凭学校自己的理解来规定课时的多少。由于有些高校学制普遍较短,且教学偏重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安排之余,才会想到安排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安排课程一般一周也不会超过两节,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讲座、选修课、大班授课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甚至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清晰,又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十分混乱,部分高校是直接采用中文学生本科教材稍加删减直接变成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对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偏重经典的教材显得“繁、难、偏、旧”,其中的古典文学知识体系与他们所需要的语言沟通实践技能有不小出入。大学语文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能跟着混两个学分就达到目的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热情,通常一本教案用好几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教法都一样。(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一方面是教学方法落后,研究陷入困顿。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手段依旧是围绕课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忽视学生的感受,缺失课堂互动。而且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文本知识的传授,不考虑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理解上的要求。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还由于国内目前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偏重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基础薄弱、考评机制单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学功底普遍不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在考评机制方面,按要求本应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多项考核,但许多高校与教师都依然延续用一张试卷进行测试,以分数定成绩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价值

首先,内容明确、针对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安排微课视频教学先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每段视频或者说每段微课只针对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结构完整的微课程。这既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又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反复观看,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方便理解,这比起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凝聚学生注意力,节约时间成本,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表达生动、吸引力强。一方面从教师的层面来说,由于授课与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结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传媒手段,通过视频、图片、动画效果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视听语言更清晰深刻地将一个知识点抽丝剥茧,解释清楚。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拉近学生与大学语文之间距离的桥梁。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展示探究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除课堂发言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报告、演讲、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这种生动的表达同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灵活多样,自主性强。当前大学生受到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了,然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是学习时间上的灵活多样,教师课前将微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二是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不会的内容上,可以反复看、慢慢看,实在不能理解的留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生就可以互动交流,教师同样也可以在线上对这种交流进行指导。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做一个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中再对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最后,资源整合、普适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和互联网联系紧密,具有流通性强、普适性强的特点。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微课质量。微课如果设计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做好微课,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对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搜集整合所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小视频等,以丰富自己的微课内容。二是整合其他高校教师的微信视频,进行对比分析,优化自己的微课内容,在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业务水平,达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一旦确立下来,推广起来也比之前学界广泛讨论的翻转课堂更加适应中国大学语文的教育,翻转课堂毕竟是西方的理论传入中国,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学生和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对学校软硬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在国内大范围地推广。

三、“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型构建

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科技进步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特别是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教学方式中的主流。(一)课前知识任务输入——创建“微课”视频学习媒介课前的微课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微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精练、知识点精确等特点,同时微课也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微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介绍,这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学习,以节省课堂时间。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是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生僻字的介绍,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其典故或易错点,让学生反复学习。比如,在学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故做成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次是作品赏析,利用微课可以增加音频的特点,教师可以插入画外音、小视频、音乐、Flash等,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比如,在遇到《红楼梦》节选等经典文本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二)课中内化吸收——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将教师从冗杂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和协助者。学生要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首先要根据之前微课的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学生会问到“舒婷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致橡树》”“这其中的树都代表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棵树的形象的”等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小组中给出一个意见,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将答案汇总,让学生比较哪些答案更贴合实际,或是把学生的答案综合一下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动脑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价,对产生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次发言中改进提高。(三)课后活动辅助教学——拓展语文教学平台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拓展课外教学平台。大学与中学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也有更丰富的社团文化生活,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完庄子的《逍遥游》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关于“人生来自由还是不自由”的辩论赛;学习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情景剧大赛。这些比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诗经》《楚辞》等经典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四)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发多纬度学习空间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学习者置身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内容”的大环境中,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实现了颠覆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是囿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范围也可以无限延伸。微课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听懂为止。除微课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建立其他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供学生在课下交流讨论,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随时解决。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直播授课,学生有意见能及时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不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评价模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教师的调整也可以更加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篇10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大学语文;教学;运用

如何进行行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使学生学习已经越来越功利化,单纯的去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的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是在为了以后的职业或者各类考试。而大学语文既不属于考试范畴,也不会为学生职业增加多少砝码,因此这个地位的教学是很尴尬。但是作为文科教师,他本身的职业责任就在于提升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面对这种尴尬的场景,他需要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比较有效的大学教育方式是学导式教学,所以本文展开对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应用的探索。本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首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点。其次是教师在学导式教学中的作用,最后讨论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一、了解大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由于一些大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灌输式的教学,使大学语文失去了这种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大学教育是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凭借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与课外实践。所以,教师如果按照中学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失去兴趣,导致对人文学科的厌倦。

大学语文在学校属于普及性的教育,科班出身的中文系学生一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是除去中文系以外的专业,理工科、经济、外语等需要在他们专业之外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国家教育部规定,学生需要在大学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大学生身心发展与中学生不同,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他有相当的经验知道自己的喜好与大致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划能力。大学生对课堂的要求不是教师运用技巧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希望在课堂上锻炼自己,为将来的前途做铺垫。并且大学生喜欢被教师当做朋友式的对待,而不是听话的小学生。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开放与宽容,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基本的为人素质。

另外一个方面是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也不够。由于高考属于文理分开的小综合,这就导致理科学生在高中时代对文科有了疏远,所以大学语文对他们来讲是陌生而不受重视的。这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的教学改善,学校注重人文教育将文史哲作为必修课,这可以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国外的大学一般在入学的一两年进行的都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文学和哲学的培养,这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很大影响。所以,不能从短期的功利角度去看待文科教育,它是一种看不见的资产,学习它是终身受益。

二、大学语文教师在学导式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学导式教学的内容,它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他们学习的导向。所以,这种学导式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积极性,也要求教师主动运用有效的方式,去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学习。

第一,教师备课充分,学导使教学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掌握要有分寸。其实学导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些老师认为这就是放羊式教学,不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其实学导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运用什么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先秦文学那块,《论语》、《庄子》、《道德经》等这些都是基本的教学任务,单凭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恐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用一些学生平时遇到的人生问题,这些古代的哲人是怎么解决的。他们面对功利世俗是如何应对的。用这些作用引起学生注意的线,然后给他们布置相关的参考书,进一步研读他们的思想。

第二,学生着手准备查资料等事宜之后,教师并不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由发挥。而要去检查,去了解学生在资料中获得了什么。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去阅读《史记》的一些故事,学生或许刚开始被老师的故事吸引了,所以才去看《史记》,当他们亲自阅读的时候,遇到很多阻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疑惑进行疏导,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那些书籍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的存在不是事必躬亲的灌输,而是指导学生阅读,减少他们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不是帮助他们阅读资料。

三、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刚才我们探讨了教师、学生分别在学导使教学中的心态,职责等问题。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和学生兼具以上两者的思想,那么课堂教学很容易顺利进行。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作用的还是在于教师的方法。

1、注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不要以为大学生就可以很耐心的听一些理论的堆叠,其实他们更倾向于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与知识相结合,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某些人生感悟。文科的学习本来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教师只需要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抓住学生此时阶段的兴趣点,就可以进行一些教学设计。

2、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

例如一个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大家有了分歧,教师可以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下去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论点。这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辩论、演讲或者是研究。一些大学语文课程要求进行简单的田野调察,教师可以对田野调查的方法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去自由组合,去调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做一个指导辅的工作。当学生把自己课题资料拿回来之后,教师应该在此时讲给学生一些分析方法,做课题整理资料甚至是如何组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虽然是普通的田野调察,但是如果认真对待,对于学生以后市场调查能力,社会分析能力都有一定帮助。学生在调查、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各小组进行演讲发言,其余小组作为专家评定。如此以来一堂生动的大学语文将会使学生热情高涨。

3、注重成果验收

如果教师把引导、指导都做好了,不去检验最后的成果,这样也不利于教师总结经验,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理科学生一般不喜欢书写,不喜欢总结,但是总结确实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益处。教师应该在每堂课上进行阶段总结,学生动笔写出自己最近的感悟或者是对某些人文问题的看法。这些文字都代表学生在近一些阶段的人文思想。无论学生以什么的方式写,写出一些什么,都能体现他对社会、对自身、对待生活甚至未来的某种素质是否在提高。

四、总结

学导式教学是大学阶段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目,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开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恩师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高竞艳.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04).

[3]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

[4]张成,陈谦.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5]郝春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6]杨丽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