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上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00: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网上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网上教学总结

篇1

一、初来乍到,调整心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这学期是我来到职校任教的第一学期,虽然之前有2年的教学经验,也去过企业实操学习,但是重新站上讲台,也相隔有一年多了。现在总结和回忆起来,刚开学有段时间,也确实是焦虑过,担心自己教得不好。但是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好每一节课。于是,我就在每一节每一节课中,慢慢熟悉和习惯这边的教学习惯。荣幸的是,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们都很热心,很热情地解答和帮助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是感动。 

二、重视课堂,活跃教学

在这学期中,一开始,我担任了四门课程,有电商基础课,商贸班的网店运营课,电商班的网上开店课,还有美育课。每周14节,课不多,对比我之前的工作强度,这个教学量让我有十分充裕的时间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特别是电商专业班,高一级的电商基础课,和高三级的网上开店实务,我都花了很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反思和积极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能学有所成。

三、 承担任务, 兢兢业业

这学期,我还很荣幸地进入了电子商务竞赛小组,协同邓洁莹、卢嘉玲等老师一起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在整个竞赛辅导过程中,我很认真向老师们请教学习,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竞赛的相关内容,并积极协助辅导,最后,经过我们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佛山市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更大地提高了我们队带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我认真踏实,勤勤恳恳,努力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为部门争光。

四、反思不足,继续努力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7-03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31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丁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网络研修的内涵

网络研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它是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1]。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交流与互动、管理与评价,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虽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基础上的一种虚拟的学习型团队[2],但却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的主体。网络研修具有节省成本、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专业反思、专业发展等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与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

当前,网络研修平台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软件系统:CMS(内容管理系统),以内容储存和分享为主要功能的网站较多采用的系统;BLOG(网络日志),网络研修平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试听感受;BBS(网络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些网站会选择其中的某种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或者将多种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虽然上述几种软件系统的价格不高,但其功能却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一些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中。由于这些软件系统不是专门针对教育开发的,因而并不能满足教师研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比如教师研修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BLOG是“由个人管理的发表文章的系统”,通常是由个人提供某一话题的相关资源,如果将BLOG作为网站的技术支持系统,显然存在技术与需要上的矛盾,这也是当前许多网络研修平台无法有效组织活动的技术层面原因。在课件领域,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灵活简便的PPT,但对于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效果无异于“小黑板”,甚至还不如小黑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于可以制作精美PPT的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由此可见,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

2.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

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网络研修平台的核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经过有意识的设计,通过沟通、分享、合作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以求互相促进的学习型集体。其中学习者主要指广大教师,助学者包括研修员、网络班主任、辅导者、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许多研修教师对其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体会不到自己是在与其他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是单纯地作为浏览者从网站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下载所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等。虽然获取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其更大的功能是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相比于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组织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专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不足。由于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同,在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经常需要专业教育人员对该问题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解释和指导,使得研讨能够顺利进行。而实际上,被邀请来的教育专家很少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帮助,当研讨活动遇到瓶颈时,往往被搁置或者烂尾,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

创建规范的网络研修管理体系,是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当前学校网络评价与管理落后,管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网络研修缺少规范的评价制度。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网络管理者并没有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教师发表的博文、上传的教学资源等。因此参与教师不清楚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参与状态。其次,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有力的约束制度。参与行为处于一种无组织管理的状态,教师便自己决定参与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发言次数,部分教师甚至打游击战,网络上显示在线,但实际却在做其他工作,这些都是不利于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因素。由于缺少相关的问责制度,研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随机的,不存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当辅导员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时,就无法使研修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或者无法灵活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导致集体研讨活动程序混乱、分工不明,甚至偏题。此外,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激励制度。教师参与多半是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或自身兴趣,加之表现突出或积极的学校、教师团体或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表扬或奖励,因而并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氛围。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质量的对策

1.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

创建先进的网络研修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的物质技术保障[3],当前网络平台在架构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教”“研”“修”一体化平台。“教”是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研”是指将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修”是指以教学评价和案例探讨为主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以个人日志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记录下来,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更深度、更广度的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第二,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服务于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资源。教师将自己的隐性智慧显性化,并通过校内网进行文件的互传、共享,帮助学校建立校内教育资源库。同时,学校还应与专门的资源库或其他校园网络建立资源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第三,建设能够深度交流讨论的研修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总结不仅能够帮助自身专业成长,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研修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对此,平台可以提供类似于QQ的聊天软件,方便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小组讨论。

2.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

研究表明,教师更关注诸如观课评课、主题研讨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4]研修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网络交互深度:第一,丰富网络听课评课方式。教师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再将其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将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共享,教师进行网络观摩和网络评课;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进行专家同步点评。其优点是,既不会打扰现实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增加了教师听课评课的机会,使得普通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多的交流伙伴。第二,增加网络集体备课的频率和效率。网络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单独备课,它的特点是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同时还具有普通集体备课所不具有的灵活性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备课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很高,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合理的备课程序,同时加强备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在教师陷入实践僵局的时候,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从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打破自己专业视域上存在的局限,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

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第一,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形成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第二,建立网络研修约束机制。每位教师的登录次数、浏览时间、上传资源数、发表日志论文数、回复评论、参与课题数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转化成分数汇总到网络终端,并自动将其与所在学校或科室相匹配,网络管理者对于得分低的学校进行通告,以此督促学校加强管理。第三,建立网络研修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如对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小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公开表彰,如博客之星、协作组之星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课件比赛、讲课大赛、基本功大赛等,同时对前几名颁发奖励证书。这些奖项或表彰都可以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积分,作为学校考核的参照。第四,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不仅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将学校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水平视为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促进网络研修早日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3]马立,郁晓华.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4]关晓明,蒋国珍.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Issues with and Solutions to School Teachers’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DING Yue

(School of Educ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内容;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70-04

?本文系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立项课题“中职语文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ZZZ6)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沈彬,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管理。

一、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开发的原则

1.职业系统性原则。课程内容的设计指向中职语文教师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的系统,即课程内容的设计追求的是教师工作需要的新的理念、教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即服从语文教师职业的系统性。这既是由网培课程的学时决定的,更是由受训对象的学识、成人特点等决定的。

2.内容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开发依据当下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即教师们在工作中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定,在情境分析梳理若干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等,通过大纲解读、教材辅导、教学实施三大模块,使受训者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教学能力,获得专业发展,使课程内容贴近教学实际,而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灌输艰深的理论。

3.对象发展性原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全面使用,文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对我省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使广大教师面临新情况。对此,教师必须积极面对,认真学习,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必遭淘汰。基于以上分析,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内容的开发应坚持面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发展的取向,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创设教师发展情境,丰富教师发展内涵。努力使学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4.案例典型性原则。有专家说:“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1]课程内容的开发倚重省内相关专家以及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借助他们的学养、智慧,更借助他们的经验,选取教学工作中一个个鲜活、典型的案例,“写真”教师教学生涯,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有效的方式。

5.资源丰富性原则。作为课程内容,其集聚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培训质量的高低。开发过程中应整合视频、PPT及教案、作业等丰富资源,为学员受训提供蓝本。准确、科学、直观、丰富是课程内容资源的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

根据“江苏省首批中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工作方案”的要求――以“行动学习”理念为指导,紧贴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为教师提供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及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提升教师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我们将课程发展史中四大经典之一的情境模式及其开发方法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模式与开发方法。

情境课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理论家劳顿(Denis Lawton)首先提出的。劳顿认为课程开发研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文化分析的基础上,其立论依据在于课程要致力于最普遍意义上的知识传播,发展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使学习者善于适应社会与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并能对其施加影响,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支配。斯基尔贝克(M.Skilbeck)在对劳顿的课程模式改进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了情境课程的研制模式,被称为经典的情境课程研制模式,共分为五步:(1)分析情境;(2)确定目标;(3)设计方案;(4)解释与实施;(5)评价与调控。情境课程模式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课程研制模式之一,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研制理论,不失为一种灵活性、适应性较强的课程研制模式。[2]

分析情境。研究分析江苏省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现状,梳理出当下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语文教师的培训需求后,确定了教学内容与课程形式。设计包含7个选择性话题、1个建议性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苏北、苏中、苏南15家职业学校283名教师进行调查分析获得课程开发的第一手资料:(1)需求与方向。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语文课程改革理念。(2)内容与形式。内容上偏向优秀课例展评、教材教法、大纲解读。形式上偏向结合实例的讲座、学术沙龙、案例评析。(3)师资与资源。培训师资偏向经验丰富的一线骨干教师、课改专家、教材主编。培训资源偏向课件、视频、教案等。(4)过程与评价。偏向于在线学习,提交教案与现场说课、完成相应的作业。调查分析显示了培训对象的所思所需:一是关注能力的提升和理念的更新;二是讲求实效,注重实战训练,真正得到实惠;三是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多讨论、多交流,资源共享;四是学习过程中能建立学习小组(QQ群),相互讨论,互相提高。

确定目标。广泛听取意见、我们调查分析、反复论证后,在对相关培训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课程观是:课程目标以培训对象需求为依据;课程内容以培训对象职业内容为主线;课程实施过程与职业活动紧密结合;课程组织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培训对象为主体;课程评价以教学能力素质为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为:遵循职业教育语文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利用省语文专家、骨干教师及教师培训中心等资源,按需施教,研究、开发、应用结合,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努力培养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省语文教师,促进江苏省职业教育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力图集各家之长,概括共同规律。

设计方案。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设为三个模块:大纲解读、教材辅导、教学实施,课程结构遵循从国家要求――大纲到现用教材再到课堂教学的逻辑顺序。每个模块设置若干专题,专题下有若干话题。这样的模块式培训方案呈现的特点是:适应性强、目标明确、选择灵活、资料丰富、合作交互性强。

开发实施。网培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六个环节:确定教学内容系统框架的总体设计和原型实现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开发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设计。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团队人员的研讨,在反复研讨中不断修正,在集思广益中不断创新。课程开发后,在专家论证、上级部门审核、平台测试的基础上,即可实施培训。由于受训者面广量大,地点分散,层次不一,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管理便捷的培训制度,从培训对象、培训时间、考核方式、奖惩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网培的效果。除了上级部门的宏观管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发团队或者在聘辅导员必须及时跟进,配合上级部门在实施中做好三件事:一是及时了解课程的优劣,以利修正完善;二是掌握受训者的培训情况与效果,为上级部门管理提供依据;三是悉心辅导,为受训者释疑解惑。

评价调控。课程评价主要考察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开发的效果,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员、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中职语文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评价的对象应该由下列成员组成:(1)语文课程专家;(2)受训者;(3)电教人员;(4)课程开发者,等等。诊断、总结需从量性和质性两方面作出评价,为课程的调控提供依据,更好地达成课程培训的实效。

课程开发的五大环节既是具有逻辑性的链路,又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只有重视每一环节,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质量。

三、中职语文教师网培课程的内容架构

课程内容的整体架构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制定的工作方案的适合省中职语文教师需求的能够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成体系的要求,设计了大纲解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实施三大模块,从大纲、教材及课堂三个维度设置,既具结构的逻辑性,又具内涵的丰富性;既关照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又突出教学能力提升的重点(见图1)。

(一)“大纲解读”模块的设计

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2009年大纲”)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对“2000年大纲”的修订。“2009年大纲”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中职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我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急需转变观念、明确任务、理清思路、提升教学能力。

大纲解读模块的设计思路是:以我国职业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为背景,以江苏省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2009年大纲”制定专家解读为主线,引导职校语文教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员的原有基础、培训的起点及课程内容的重点,大纲解读模块不作逐词逐句、面面俱到的辅导,而是针对中职语文教师在理解大纲或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疑惑分专题进行设计。在情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为什么要修订大纲”“修订大纲的背景、定位、思路各是什么”“修订大纲要达到什么目的”“新旧大纲课程性质的比较”“如何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是什么”等当下中职语文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二)教材辅导模块的设计

教材辅导模块的的设计思路是:以语文课程目标和江苏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主编辅导教材为主线,立足江苏省职业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围绕职业院校当下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专家访谈等形式,辅导广大职业院校语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规范的课程目标,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色及教学内容与要求。

为使本模块的培训更具针对性,我们梳理了学员们关注的使用教材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围绕“新教材编写的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元方式”“新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等话题展开。

(三)教学实施模块的设计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我们依托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优质课评比、“两课”评比及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开发了“教学实施”培训模块。

本模块的开发重点考虑四个向度。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调查问卷中梳理了当下中职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围绕学员们关注的“活动串联促教促学的设计”“以学定教聚焦目标开展教学”“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等话题组织教学案例;二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本模块形成了课例与点评、信息化语文教学与点评、微课与研讨三个专题。以“主持人概说教师课例介绍点评”“主持人概说信息化教学设计点评”“微课实录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呈现。三是教员区域的覆盖性。教员从历年来省级优质课比赛、“两课”评比及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优秀选手中遴选,兼顾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四是教材文本的全景性。所录案例的教学文本涵盖江苏省语文新教材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板块,文体上覆盖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从实例出发,组织学员参与体验,真正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开发依托“基于云服务的网络学习平台”,按照教学设计、课程制作、网上教学、网上作业、互动答疑、网络考试、学习评价等环节进行。除了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学识的养成外,特别强调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要求学员搜集课程改革信息,了解中职语文教学动态,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总之,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和独特性,希冀通过本课程内容的培训,能有效提升江苏省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Online Training Courses

SHEN Bin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33, Jiangsu Province)

篇4

几年来,学校以提高教师电脑技能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充分利用大连教师网、金州教育网、东师大网、新思考网等,通过培训和教研的方式,让网络成为教师学习、研训、交流、展示之需,转变思维、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自己工作、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内容。

以大连教师网、金州教育网和校园网络资源为平台,加强教师网络技能培训,加强网络教研活动。

(一)采取“三大策略”

1.“及时反馈,评价跟进”策略:

(1)每学期末,学校评选“博客之星”、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校本研修优秀团队等,以资鼓励。

(2)教师教育博文及时统计、公布:班子成员每周例会由校长亲自反馈情况;全体教师每月统计一次并进行公布。

(3)对教师博客中的好文章及时推荐给上级网络、校园网和刊物等;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机会参与“教师论坛”等交流活动。

(4)教师的个人电子化档案、学科整合资源、东师理想资源库等不断充实和完善,每学期末检查、展示,并将此纳入对教师个人考核结果中。

(5)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激励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发证书、照相、戴大红花、大会表扬、物质激励等。

从被动到自觉,教师积极参与大连教师网“我的初始从教之路”、读书征文和“板书秀”活动,且能取得好成绩。学校被学院评为首届“我网我问”活动组织先进单位。

2.“加强培训,分层指导”策略:

学校采用外请专家与内用高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外出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始,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老年教师要过关、外来教师要跟上,以便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在培训的内容上,从开始的打字训练、计算机简单操作,到后来的课件制作方法、资源的搜集与修改、网页的制作、课件脚本的写法、电子邮箱的使用、电子白板的应用等。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培训。

(1)系统知识技能培训:

对全体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家庭用网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了解实情,有针对性地、根据需要随机结合实际进行十几次的系统培训(写博客、网络论坛、查杀病毒、利用qq聊天、上传资源等技能培训),同时下发系列可供教师操作的材料,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参加校本研修,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让教师经常性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

五年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达25次。仅电子白板设备培训一项,自2009年9月安装后,教师参加区级全员培训2次,学校培训3次,校内全员逐个操作过关考核1次,才使教师短时间内能娴熟使用,提高教学效益。

(2)活动中培训:

学校搞制作和运用课件、资源进行说课、运用电子白板达标课、骨干教师电子备课比赛活动等。

(3)课题任务式培训:

利用学科整合课题,选择微机教室操作模式,进行教学观摩、诊断分析研究活动。

3.“班子带头,示范引领”策略:

班子有紧迫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思考自身如何用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意识开展工作,如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研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将要面临的变化,从而改变常规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突破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

学校领导不仅自己带头,而且力图通过常规工作促使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亲自培训教师、考核教师、推荐好的网站和博客,推荐教师读网上好的文章,关注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师写的博文进行回复评价,设立几个长期交流研究的平台,而且结合自己部门工作,引领教师。

截至目前,班子成员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市区政务办公系统浏览通知已成常态,通过邮箱及时进行班子常规工作小结和部门工作及时反馈已成自觉,渐渐地引导师生,使校园内办公自动化具有了某种可能。过程中,引导、督促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意识和修养,尽快形成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课题引领 促进落实

学校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学科拓展能力四方面入手。

在课题的实施中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1.领会精神启动课题2.制度保障层层激活3.各种培训转变观念4.问卷调查找到问题5.打字开始强化训练6.各种平台促进研究7.网络教研开拓视野 8.典型引领自主发展

1.领会精神启动课题

(1).建立课题制度。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进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

(4).撰写研究方案,做好研究前动员工作。

(5).组织专家进行课题论证、研讨。

2.制度保障层层激活

3.问卷调查找到问题

4.各种培训转变观念

认真研究了《课题实施方案》,自07年9月“十一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启动之后,学校就按照区要求,扎扎实实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认真研究了《课题实施方案》,并针对困惑专门请来了――2008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钟绍春院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2008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 刘茂森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王淑文主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有效课堂教学》等讲座。请来了区信息中心林主任、臧教授、曲玉梅老师进行讲座。陈利平院长。于华主任及各学科教研员――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王志光主任、陈永欣老师进行讲座。

5.从打字开始强化训练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关键。如果教师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也只能是“凑合”。在教师培训上,我们采用外请专家与内用高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始,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老年教师要过关、外来教师要跟上,以便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在培训的内容上,从开始的打字训练、计算机简单操作,到后来的课件制作方法、资源的搜集与修改、网页的制作、课件脚本的写法、电子邮箱的使用班班通的使用等。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培训。

6.各种平台促进研究

本课题研究一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一个学期为研究的一个循环周期,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本程序,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研究的流程为:“教师发现并提出整合教学问题教师带着问题进行集中学习或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同伴互助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活动----教师整合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升华”。在研究活动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案例分析为载体,以教育教学诊断为手段”的教研活动模式。各种各样的“诊断组活动”形式,主要凭借丰富的教育教学诊断活动,使其行为转化为教师的自我行动研究,在诊――断――治的过程中相互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和学科整合的业务能力。 活动以自我提高式:上引路课、展示课、骨干展示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课、示范演示课、课改观摩课、典型教师汇报课、评优课、课前说课、实验操作课……同伴互助式:“师徒研讨课”、校内研讨课、组内研讨课、竞赛观摩课

7.网络教研开拓视野

每学期学校都安排一节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课观摩研讨活动,课后研究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整合点选择、资源利用等),于学校自建的学科整合网页上即时研讨,培养了十几个学科研究骨干,促动了整合实验研究不断扎实和深入,学校开展网上论坛或教研活动已成常态化。

8.典型引领自主发展

自07年以来,获国家级优课12节,省级优课3节,市优课27节,区优课40节。说课比赛在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成果累累。其中汪昱的《詹天佑》获全国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王晓莉的《什么是圆的周长》获国家二等优秀说课奖;刘艳艳张义军葛俊鑫徐敏白玉爽均获。刘艳艳的音乐课《欣赏 唱脸谱》获全国说课大赛二等奖。名师纪纪娜.骨干教师王晓莉、张志秋、周艳梅、赵桂梅、王宇、吴玉梅、王娣、许建华、刘艳艳、赵红、刘雪芹、于洁、毕娜、郭秀玲、徐敏、白玉爽、张义军、孙莉、汪玉、葛俊鑫等。

学校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设备将在按照辽宁省教育强区标准,2011年内逐步完善更新。

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实践;强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14-2

一、形成习惯,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首先,对教师个人阅读的建议。一是组织各学科教师通读钻研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这是一项基本功,对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也是“童子功”,只有通读且非常熟悉了全套教材,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并能准确地把握本年级、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二是组织各学科教师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近日,历经十年课程改革实践后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已经颁布。每位教师都应系统地研读任教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文本。三是鼓励教师正常订阅几份本学科的教学杂志,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和科研成果。四是倡导教师每学期研读一两本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专著。这样的倡导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提,但是好像教师并不能积极响应,原因似乎是要求过高。其实细细算笔账就会明白,不是要求高而是习惯未养成!以色列人均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本书,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年读三四本书还嫌多的话,那是说不过去的!再说,就是读四本三百页的书,平均每天也就读了三四页而已呀!所以关键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将完整的教师个人生活看成是一只飞行的鸟儿的话,这只鸟儿的“一体两翼”就是“教书、读书、写书”。如果没有读书这只“翅膀”,鸟儿又怎能飞起来呢?

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应该是“看书只看皮,读报只读题”的浏览或湖光掠影式的,而应该是深入地研读。研读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地读;研读就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体会;研读就会联系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所以研读追求读的“质”,而非过分追求读的“量”。

其次,学校层面要调动教师的读书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研读。一是解决动力问题,除了相关考核中设定相应指标,用行政来推进之外,还可设立专项的读书经费,为教师读书提供相应的奖励,如有的学校就实行了书籍代购制(请教师关注最新的学科教学的书籍,买来后先阅读,读后写出材料向同行推介,然后将书上交学校图书馆,学校给予报销。)二是营造读书的氛围,学校应倡导教师做书生教师,为建设书香校园积极努力,鼓励教师自觉组建读书小组,激励培养读书骨干。三是提供交流汇报的平台,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推介活动,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现场的,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

再次,区级层面的组织和管理。区教培研中心定期推荐读书目录,定期设计阅读主题,组织区内读书沙龙,开辟一网一刊的“教师悦读”专栏,定期评选区内十大藏书教师,评选读书标兵,给予适当奖励。

二、把握本质,让实践更具专业品味

第一,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学习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努力聚焦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做到观念和行为的双重转换。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思维的发展”,通过不懈的探索实践,努力形成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具有新区特色的“教学品牌”和教学经验,直至形成新区的教学理论。

第二,无论是课堂教学研究还是学科培训,都需要有适切的主题。组织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个活动应该纳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同时,每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当时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每个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衡量主题适切与否,一方面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能否急广大教师之所急,另一方面要看主题与活动的定位是否匹配。区教培研中心要组织相关学科研训员在调研的基础上整体规划阶段性教学研究的专题,主要从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来确立研究主题。有了确定的研究主题,就能让全区学科教师的研究聚焦在“一点”上,使研究具有针对性,也能使活动具有深刻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各学校应根据区教培研中心的统一部署,在学期初就做好全校各学科教研活动的整体安排,同时要引导教师每学期重点做好1到2个课例的专题研究。从“课前慎思——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后反思——改进设计——再次教学——撰写总结”等环节全面细致地进行课例研究,这样通过几年的积累就能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研究的案例集。同时,校长、教学业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行政听课评课”,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学校还应组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教研活动,在不同的建构中,形成对话、深化认识、,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区教培研中心要进一步打磨、优化并推广旺庄实验小学的“一课二上三讨论”的“同课精构”校本教研模式。力争使每次的课例研究都做到“活动有主题、讨论有话题、评议找问题、聚焦成课题”,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在“备—上—评—研—改”的全程跟踪改进式课例研究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区教培研中心的各学科研训员,要组织相关人员在学校相关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符合我区学校实际的、具有新区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较为科学的学科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开展有质有量的观课评课活动。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要学会听课评课,要带着充分的准备去听课,要选择一定的视角去记录,要能从司空见惯的教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化作研究的课题。在这种充分的学科专业互动中,实现参与活动的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加强反思,让写作成为实践的延伸

专业写作是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的快车道。要让教师的实践充盈着理论的元素,必须使教师的工作课题化,即要让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开展课题研究。从新区“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省、市立项的研究课题,而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如何指导一线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呢?

第一,要考虑如何选择研究的内容。一般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所谓“自上而下”是指以学校的主课题为龙头,学校下发子课题研究指南,引领全校教师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所谓“自下而上”是指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尤其是课堂教学实际)和自己研究思考的兴奋点,自主选择合适的问题转化成小型课题或微型课题,来进行研究。

第二,为有效开展小(微)型课题研究,各校应协调相关教师以任教学科相同和研究内容相关来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深入开展研究;区教培研中心也要设立小(微)型课题研究同盟,除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外,在一刊一网上开辟“小(微)型课题研究”专栏,提供平台让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并定期组织成果评选。

第三,区教培研中心还要协同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对学校(教师)考核的细则中增加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条款,从而提高教师研究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以此将教师“卷入”到研究之中。

提倡教师开设自己的教育博客,逐步增强教师记录教学行动和反思教学得失的意识,使教师逐步形成记录自己教学经历和教学反思的习惯。区教培研中心要协同教育局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考核规定,促进各校的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研故事。每一位老师还应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力争形成过程性和终极性成果。如,围绕课例研究记录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可撰写“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点滴感悟”等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长期坚持积累,必将从中获得裨益。同时,加大政策引导,提供经费资助,鼓励支持教师著书立说。

四、虚实相济,用活动滋润共同体发展

为将课例研究落到实处,各校应积极开展“半日研修”活动,根据学期初的统一安排,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开展,使课例研究活动制度化。同时,要让面对面的实地教研活动与隔空的网络研修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效益,努力优化研修方式。

网络研修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

篇6

一、网络研修,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给学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应用信息媒体技术带来了方便。茶余饭后,教师可以坐在电脑前,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方法,完善能力结构,学习新技术,完善素质结构。从而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

二、网络研修,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渠道

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首要前提是备课。然而,受一定地域的影响,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只能一个年级一位教师,有的教学点直到现在仍然采取复式教学的做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区”新体制建设切中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害,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辟了渠道。不仅活化了教师集中备课的形式,而且为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七个学区,在各学区校长联席会议的有效组织和引领下,在致力于“校本研修”的大背景下,同一学段、同一年级的学科教师单元集中备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在或已经成为桦甸“创建教育强市”的一股洪流。

三、网络研修,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

随着“农远工程”的顺利实施,桦甸市教育系统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网络建设,已形成了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的网络格局。这种蓬勃发展的教育信息现代化形势,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致力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激发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使“物,服务教师,服务教学”逐步成为了现实,而且在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使网络研修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发挥。

以桦甸市苏密沟中心小学为例。该校是一所农村中心校,下辖5个村完小,共有学生697人。2010年末,该校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网络媒体建设就实现了中心校与村小的“一键通”。

项目开发之初,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文稿演示,随着项目开发的步步深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项目开发由文稿演示逐步转化为如今的演示性“电子教案”。目前,这种“演示性电子教案”已在全市的小学范围内,在吸收——批判——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得到广泛而有效地利用。不仅成为该校大力开展网络研修的主打品牌,而且成为全市教育教学信息互动的窗口和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网络研修,学校教师共同提高的载体

在“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研修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的各学科教研员都建立了“教研员网络工作室”,基层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及时地与教研员取得联系,沟通交流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解惑答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个学区的每个学科都分别建立了教师QQ群,指定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的学校业务校长、教务主任或学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任该学年或学科组的组长,组织带领学年或学科组的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这些措施,不仅使广大教师提高了积极参与网络研修的思想认识,更使一些年轻教师(新教师、特岗教师)在互动交流中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网上论坛”增加了见识;通过网络观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视频,增长了知识;通过教研员的“网上评课”,增强了信心,通过网络点评他人的博客、说说,增进了友谊。

篇7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比较

近几年来,外国许多大学倡导和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了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与发展性评价制度并存的局面。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于教师的未来发展、潜能发挥,用评价的数据来分析教学得失、师生需求,也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研究实践,给学生提供相对满意、创新的知识和工具,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反之,用评价的数据来乱罚款、乱批判、任意惩罚教师,必将怨声载道、离心离德,其结果是教师、学生、大学三方没有共赢、只有共败。

一、国内四所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评价对比

本文的研究型大学泛指我国具备以下条件的大学:该大学开设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主要致力于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奉行科研优先理念,每年在10个以上学科颁发50个以上博士学位,每年获得国家政府各种科研资助2.4亿元以上,有教育部认定的研究生院的大学。我国现有此类研究性大学50个左右,它们目前既重视本科教学,也重视研究生教学;一手抓教学,另一手抓科研。学校中心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来回摇摆,从而造成教师人生规划的忐忑。通过比较国内一些研究性大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主要责任人和教研人员可以观摩、借鉴、总结我国研究性大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一)北京大学教学评估体系

1.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学生在网上评估代课教师。该校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任课教师的评估,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教务网及时查看成绩;并非所有课程都参加评估,完成列表中的课程评估即可;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三类课程的评价问卷是不同的。该校认为学生的意见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希望每一位学生认真、如实填写评估问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北京大学本科课程听课评教方式。教师工作纪律方面,检查教师是否迟到或早退;学生是否迟到或早退,如有否迟到或早退,填写具体人数。课堂打分项目:教师教学态度主要观测点、教学方法主要观测点、教学纪律主要观测点、总体效果主要观测点。听课人对每一个考察点评价,在优、良、中、差四等中选择,还要写出评语及建议;北京大学本科课程听课据说只是听课的实况记录,作为教师教学情况评价参考,不决定对一门课程的全面评价。

3.北京大学教师自评方式:本科课程教师自评问卷。为了改进和完善学生课程评估,北京大学设计了教师自评问卷,要求协助填写。参与自评的教师可以登录学校教务部网站进入教学评估室主页,下载网上教师问卷,填写好后E-mall发给学生教育评估委员会。主要项目: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的最突出优点、教师认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最急需的设备或服务、教师对课程评估以及问卷项目的总体意见和具体建议。

(二)清华大学教学评估体系

清华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参与评价教师的人员有:学校校长、有关副校长、教务部领导、专职人员、院(系)领导、督导组、顾问组、全体学生等。清华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指出,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专家重点评估、干部听课、学生评教、授课教师自评和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等五维评估。组织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对全部课程和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

(三)江南某农业大学教学质量单位评价体系

1.系部领导给教师打分制度。每学期末,各系部成立教学质量单位评价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系部的教师教学质量单位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6人。教师教学质量单位评价主要从教师教学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课外指导五个方面进行考核。五项评价内容总分为100分,各系部可结合本系部实际情况确定各项的权重、具体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并负责对系部的教师进行宣讲和解释。

2.学生在线给教师网上打分制度。评价指标:教师是否热爱教学,敬业勤勉,教书育人,共12分;教师是否能对学生课外学习给予指导,8分;教师讲课是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12分;教师提供或推荐的教学材料是否有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8分;教师讲课是否富于启发性,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2分;师生是否足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表达观点,并给学生引导,8分;教师是否能有效利用上课时间,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调节授课进度,12分;作业、考核等评价方式能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钻研,8分;本课程增进了学生的知识,10分;学习本课程后,培养和提升了学生自主性、反思性学习能力,10分。

学生在线给教师打分档次分为:这是一位优秀的老师:非常同意、xxx人同意、xxx人一般、xx人不同意、xx人非常不同意等;另外,在教务网页,还有学生留言,一般对老师有褒有贬。

(四)海南某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8

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根据总体安排,201X年组织200万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从中评选出2万堂优课。

二、活动组织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组织,中央电化教育馆具体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本地区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统筹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电教部门要做好活动的组织条件保障工作,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教研部门要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

三、活动范围

主要面向全国所有具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和普通高中等),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均可参加。

四、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教师网上晒课与优课评选两个阶段。

1.网上晒课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晒课功能,组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或地方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实名制网上晒课。

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的教师可直接登录报名、提交材料。通过地方平台晒课的教师可在地方平台上点击链接报名,与国家平台连通后不需再次注册。

2.优课评选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采取县(区、市)、市(地)、省(市、区)和国家分级评选的方式,对年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资源开展逐级推荐评选。

地方各级评选可通过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晒课功能,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省级评选完成后,将所推荐的优课报送我部参加优课评选。我部组织的优课评选采取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鼓励广泛参与,原则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版本每堂课推荐1个优课参与推荐评选,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个优课。

五、内容要求

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我部组织的优课评选者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内容须符合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可鼓励教师上传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

六、活动奖励

根据各地组织工作成效、教师参与规模和资源推荐质量等情况,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并对我部评选出的优课作者给予适当奖励,用于鼓励教师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七、应用推广

活动评选出的优课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可以为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电教、教研等相关部门,结合网上晒课和优课评选,组织看课评课,开展网络教研,分享典型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基层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踊跃展示自己的优秀课堂教学,促进生成性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示范性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八、时间安排

活动于201X年7月启动,201X年6月完成。有关具体内容、时间进度及技术支持等安排将以活动工作手册形式另文印发各地。活动工作培训会计划于7月下旬召开,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篇9

网络学习是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从课堂教学到网络学习,教师由传统教学的支配者转变为网络学习中的主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服务支持者、监督者。在网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积累、问题、反思、收获和感悟等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不同,网络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因此,学生要强化自主意识,主动适应网络学习环境,提高网络学习能力,自主设计学习行为,提高网络学习意识,变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整合,是认真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内容,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到课内与课外内容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功能,时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或期望,是切实可行高效的教学方法。

2开展网络学习活动,裨益课堂教学

认真分析高职生特点和生理学学科特点,基于网络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出适合高职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整合实施方案,开展“全天候、无缝隙”教与学活动。

(1)方案一:结合课堂教学,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

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将网络学习资源组建为网络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设置网络学习环节:学习目标→浏览网上资源(网上预习)→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在线测试、提交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心得→过程评测。①课前,学生按照学习环节,明确目标、浏览学习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②课中,教师将授课活动与网络学习活动相互呼应;③课后,教师布置在线测试(网络自动评判,并呈现正确答案和解释)和网络作业(需教师修改);④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及时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纠正教学偏态;⑤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并计入期末成绩。这样,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配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

(2)方案二:开展网络案例分析,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授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案例教学的准备、讨论、分析和总结环节,需要花费师生大量时间,而医学专业开设的生理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且大多是大班授课,实施案例教学常遇到很多困难,使得案例分析不彻底,达不到预期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案例分析,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如课前,在网络学习平台公布课堂教学案例,要求学生检索与案例相关的学习资源,并提交到网络学习小组,在教师网络引导下,经学习小组成员间充分分析、讨论,形成小组意见。课上,组长代表小组提交资料,阐述观点,教师再对案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网络开展的案例讨论资料丰富、准备充分,但也会有偏差,不深入、不透彻。如在讲述“离子对生物电现象的影响”时,曾举例“某女,50岁,秋冬季节频发下肢肌肉抽搐,查血钙水平较低,补钙后症状明显缓解。问血钙降低为什么引起抽搐?”学生检索到的资料非常丰富,网上讨论也很热烈,课堂呈现观点众多,包括“老人和婴幼儿低血钙的临床表现、低血钙抽搐的鉴别诊断、低钙诱发抽搐机理、低钙抽搐防治,”但很少有学生用生物电解释抽搐发生的机制。课上,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引导解释:内环境低钙,致使周围神经钠通道与钙离子结合率降低,细胞阈电位下降,兴奋性升高,触发抽搐。课堂授课要达到纠正偏差、深入理解、记忆深刻的目的。

3对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效果的评价

比较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对照组162名学生)与2014级(实验组152名学生)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P<0.05)。再对实验组学生“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多层次、多方位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学习模式得到学生认可。

4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学习资源是视频、在线测试、电子书等,而对配有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和学习导航不感兴趣。但若将全部课堂授课视频上传网络,既浪费网络资源,又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最好是借鉴MOOC经验,精心录制微课程后展示给学生。此外,部分高职生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通道有时不畅(网络),网络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滞后等,也是网络学习中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问题。今后需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解决,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5结语

篇10

中小学教师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北京市唯一的横跨三个五年的全员培训项目。“九五”时期的“四个模块”培训(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十五”时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培训,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十一五”时期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形成了教育技术能力的规范。目前,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已接近尾声,回顾与思考近四年的工作,将为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学提高绩效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1.解放思想----为培训指明方向

为使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与国家《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接轨,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为培训教材。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十一五”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意见》,要求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完成40课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从而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初期,教师中普遍有一个比较偏颇的看法,就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教育技术。为了澄清这一糊涂认识,首先在主讲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讲座以及配套的杂志追踪报道,逐步理清了两者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目标以及内容体系方面的不同,使主讲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2.探索模式----助培训一帆风顺

本次培训有学习平台支持,所以为远程混合模式培训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培训的顺利推进,经多次研讨和先行试验,探索了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

(1)培训方式的探索。本次培训采取二级培训方式,即由北京教育学院主讲教师,为十八个区县的一线教师培训。各区县的培训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面授模式或混合模式。面授模式是由各区县分学科组班,在网络机房环境下,采用专家讲座理念引领、主讲教师面授讲解、受训学员互动参与的任务驱动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混合模式是由市区(县)联合、人网结合、资源共享、分地管理的混合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即培训资源放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上共享,各区县分设培训管理平台,分学科组并组织培训的实施,培训过程以1/4时间面授和3/4时间网授的方式进行。

(2)培训策略的选择。在承继“九五”、“十五”培训成果的基础上,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采用的策略是:①整个培训要在学习者对已有教学案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体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②培训过程中,注重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体验实际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③培训过程中,培养学习者通过研究、讨论、实践等方式形成反思意识并完成记录。④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并注重讨论结果的交流。⑤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及时提交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⑥培训过程中,在保证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主讲教师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创造性的发挥。

3.总结经验----使培训提高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