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8: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网络平台 设计基础教学 实践

一、设计基础课程网络平台部分课程设计

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年级基础课程。课程着重解决学生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所以要完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平台作为学生预习与复习的平台将是比较好的辅助手段。因此,从辅助教学手段的角度对设计基础课程网络平台部分进行课程设计。

(一)建立整体课程的任务安排

1.读懂大纲

分清各教学内容的类别、各知识点概念的陈述、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在课程设计方面能够上下互相承接。根据大纲要求,建立起课程框架,合理安排好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及作业完成时间。

2.利用WEBQUEST建立网络探究平台

首先是总体课程任务的规划,方便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把握。内容有课程大纲、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知识点、重难点的分布。列举学生在整个课程里面要完成的各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建立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学习方法的教程及论坛发帖的教程,给出超链接,要求学生自学简单的教程并初步学会使用方法。

3.确立课程任务概念

在课堂的第一节课,将课程的安排、要求及网络使用方法,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需要领取任务进行预习与复习。

(二)建立整体课程的过程安排

1.利用WEBQUEST网络探究平台建立

建立网络平台课程的过程要注意合理性,时刻注意应以线下的基础课程为主,把过程定位于课前预习作业与课后作业过程两大部分。根据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设定过程任务,而且对过程描述必须非常详细,步骤设定要具有逻辑性,每步都有专门的网络课件与视频教程的超链接对应,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类,如描述性任务、探究性任务、总结性任务,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逻辑系统和掌握设计思维能力。

2.课堂过程与网络课程要进行联系,网络课程是课堂课程的铺垫

网络教程可适度取代课堂教师讲授PPT课件的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要点的讲述,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在确保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网络教程的同时,将网络教程的过程步骤打印下来供没有电脑的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课前领取学习任务过程进行预习,课堂有目的地完成作业,课后领取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3.设定过程的同时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任务的过程在设定初始有一个原始标准,教师在结合大纲的情况下,要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进度,不利条件的克服情况,如缺乏网络条件、作业量过大等问题。激励学生在不偏离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整体学习进度要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过程的任务,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能有充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建立课程资料库

建立网上网下的课程资料库,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过程和进度进行学习。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比较耗时并需大量相关资料,需要教师把握方向,发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补充,才能建立起资料详尽的课程资源库,而相关的课程资源库所包含的内容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课件资料库,学生能按顺序自学;

2.历届学生作业资料库,可将优秀作业及常见问题作业分别作资料库,方便检索;

3.优秀教材的示范作业资料库及大师鉴赏资料库;

4.教师示范作业视频资料库,教学过程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技法的原理和步骤,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分析资料库,出示相关的作品要求学生进行评析,教师加以评价,形成教学互动;

6.延伸课程资料库。通过网络问卷或线下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建立起相关的课程任务,学生对课程了解之后加入探究性研究,丰富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7.学生资源搜索分类练习库,为了培养学生的资源搜索能力,对之后的设计课程起铺垫作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源还可以丰富以上各个资料库,使其能持续发展。

(四)建立网上学生作业上交制度与评析制度

根据档案袋的管理办法制定每个学生的作业上传管理方法。利用论坛,按照课程和班级划分区域,进行集中管理;每个学生按照“课程—班级—学号—姓名”的规则建立作业、上传帖子,作业全部上传到属于自己的帖子里面。作业上传以照片拍摄的方式辅以文字说明,照片上传需要加上学生的姓名水印,以防盗用。每个学生从第一次作业到最后一次作业,以及作业过程的集中展示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每次作业上交后完成评析,及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答疑。学生能在教师的评析中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使学生即时地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弄清教师的评价标准,确立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建立学生的作业总结库

将学生的作业与总结分开管理,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管理。学生的总结贴包含自我评价问卷以及课程心得总结,方便后学者在此区域从师兄、师姐的学习经验中对课程有总体印象,根据经验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外部资源链接库

1.外国优秀网站链接

2.国内优秀论坛资源链接及介绍

3.建立学生主动交流资源

二、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应用的成效与总结

(一)实践应用成效

1.网络平台使用实录

全部课程共有8天,分别对每天的课程进行一定的记录。

课程的第一天,对学生拥有网络的情况做初步统计与了解,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拥有电脑人数15人,占全班人数35人的42.9%,学校有网络中心的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情况,IP登陆及注册人数10人。

课程第二天课,要求学生熟悉网络环境并上传作业,制定学习计划。学生注册并使用网络平台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5人,占总人数的71%。课堂了解未能上网学习的学生,原因是:(1)没有个人电脑;(2)没有网络环境。具体解决方法是将网络课件与部分图片打印输出,将网络课程教案制定成教材,提供给学生,解决学生缺乏网络环境的问题;要求学生间相互帮助,利用网络上传作业。

课程第三天,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点评,评析作业的闪光点及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相关资源搜集,并上传作业。辅导学生熟悉网络环境并专门教导作业上传方法。学生开始上手,并尝试使用网络资源,留言提问。教学开始有互动。

课程第四天,针对学生的进度问题建立对应教程,要求学生进行对应学习,并运用网络资源做自主性课题研究,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了解课程的要求及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网上收集到的回帖数字仅为8贴,占学生学习人数的23%。调查其原因,学生对其中的学习指引导向不够清楚,未能及时完成学习,这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还需注意,要简单实用,指引性明显,学生才能及时完成教学安排。

课程第五天,学生补全作业,并在课堂学习中看到网络学习的好处,课堂练习中学生皆进入学习状态并开始享受学习过程,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并乐于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有部分同学仍向教师提问:“是否能这样做”?在教师肯定之后,教师出示示范作品并加以引导,帮助其肯定自己。后教师在网络平台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在独立完成时未能知晓其他同学的过程,教师在网络平台出示过程后,学生反映较佳,在教师的评语指引下,学生能够轻易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方向。

课程第六天,学生开始适应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提够阅读书籍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并相互了解书籍的优劣,得以相互交流互动。学生开始有自主学习的苗头,能对自己作品做一个记录和分析,并确立研究方向。

课程第七天,要求学生继续上传作业,教师进行评析。完成情况良好。

课程第八天,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的总结及问卷调查,全部上传到网络平台。这给后学者提供参考资料和学习建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安排。总结全部安排放在统一的目录下方便查阅,并建立学生作业网上展厅,展示学生的作品。

2.学生反馈意见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网络平台课程的实践:如提出:(1)你感觉通过网上学习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较之不用网络的学习呢?(2)参与网上学习给你带来的好处、弊端在哪里?(3)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不足之处、需要改正的地方?(4)教师用什么方法能让你更容易掌握要点和方法?(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之后是怎样解决的?(6)对师弟、师妹等学习课程的建议和心得。

学生对问题1的回答35人中有30人做出“有一定帮助或有积极性帮助”的回答,5人回答“帮助不大”。对问题2的回答主要有以下方面:

优点:

(1)可以借鉴、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便于开拓思维和眼界;(2)网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时间;(3)通过网上学习能够和同学们更好地沟通,互相学习,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4)增加师生间的交流,能增进关系的融洽。

缺点:

(1)不够生动和网络硬件的不完全普及;(2)第一次接触的同学较多,感觉完成程序相对复杂,课时紧张,上传作业的程序增加了作业工作量;(3)容易分心,沉迷网络。

对问题3—4集中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的意见,收集情况如下:

(1)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讲解针对性不够强,过于深奥及复杂化,需要简单化或能举例说明问题;(2)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材料、范画不足;(3)课堂进行集中讲授需要更多的指引与作业评价。

对问题5—6的设定主要是要了解学生有没有使用网络来解决问题,以及整个课程的心得如何。情况如下:

(1)有5个同学是直接回答使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问题,大部分同学回答是直接请教老师解决问题,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两者结合解决;(2)对师弟、师妹的建议主要涉及课程本身问题居多,有部分同学会建议师弟、师妹提前接触电脑常识。

结语

教师必须要明确思路,在解决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以网络课程作为良好的教学手段进行补充。锻炼授课能力,简化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师生沟通渠道,这些都是教学手段外的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的方法编写一定的调查问卷能更迅速促进课程的建设、放大教师的缺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1.可行性判断

经过一次的教学经验,从整体的课程建设到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学习气氛到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大部分学生觉得网上学习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程实验阶段,能有大部分学生觉得网上课程对其有用,这对教师有很好的鼓舞作用。学生的作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学习积极性高,除了网络资源起到一定作用,正确领悟大纲要求和课程内容也有一定作用。

2.教学资源库的继续丰富

教学资源库的丰富需要发动课题组的教师,还可以建立分论点,让学生小组集体完成,深化教学资源,形成点状发散的教学资源,长久下去,教学资源库将极大丰富。

3.规范化管理

有一个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法使教学程序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参考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规定进行课程建设,这会使课程建设少走弯路,更有效率。

4.教师要不断深造

网络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属于摸索性的实践行为,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如何让课程的整合作为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或将优秀的教育经验,如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融入教学整合中。

(注:本文为校级资助课题,G2100103)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A.V.Kelly.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K.S.Brown.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型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混合式培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12-03

随着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实践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授教学,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不但与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关,同时也与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格魅力、思维方法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等因素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开始受到关注。所谓混合式学习(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把传统课堂学习(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学习(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混合式培训是基于混合式学习(教学)的概念而提出的。笔者认为,所谓混合式培训是指在整合不同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培训课程的设计使传统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有机融合,从而使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过程主要包含受训者的学习过程和培训者的教学过程,因此,本文中的“混合式培训”与“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有时将等同使用。

本文将首先分析混合式培训的实质和结构要素;然后,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为例来具体阐述混合式培训的构建与实施,并对该项目运用混合式培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混合式培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旨在为其他培训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混合式培训的实质与结构要素

从形式上看,混合式培训是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混合,但从实质上分析,它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而更好地在培训课程中整合多种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从而给受训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给培训者提供多样化的指导环境和教学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混合式培训为多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以及学习文化、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从课程设计及实施的角度来分析,在培训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混合式培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结构要素:课程内容的混合,既有网络学习内容,也有面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活动的混合,既有网络教学、网络研讨与交流、网络辅导等,也有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学习环境的混合,既有课堂学习环境,也有网络学习环境;课程资源的混合,既有传统的学习资源,也有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既有传统的作业评估、考核等,也有在线测试、电子作业、论坛交流状态等。

基于对混合式培训结构要素的分析,下面结合一个案例项目来具体阐述混合式培训的构建与实施。

二、混合式培训的应用案例分析――“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项目

(一)案例项目简介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 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北京市中小学目前从事或即将担任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该项目于2006至2008年分三期进行,旨在为北京市每所中、小学校较为系统地培训一名能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

由于培训任务较重、培训资源比较短缺,考虑到基础知识和理论比较适合网络培训、项目单位有较丰富的网络培训经验等原因,该项目采用了混合式培训方式。

(二)混合式培训的构建

1.混合式培训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四个课程模块:网络课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面授学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校本实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总结与反思,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自我成长方面的全面提升。

2.支持混合式培训的网络平台建设

支持混合式培训的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系统:

(1)首页:主要包括学员登录入口、指导教师及培训管理者入口、主要功能系统入口等。

(2)学员登录系统。

(3)网络课程:包括学习导航和16个专题模块。

(4)学习论坛:辟有专题分论坛和班级分论坛等。

(5)学习资源:通过两种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库,一种是由培训者提供相关资源,另一种是由受训者上传资源(须经过审核)。学习资源分为重要文献、心理健康活动课录像、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专家讲座演示文稿等类型。

(6)在线测试系统: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部分,每个专题设考核题库。

(7)电子档案袋系统: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系统,包含网络课程测试结果、网络学结、面授课程反思日志、校本实习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心理健康工作计划、自我成长报告、培训总结等。其中,培训者开发了若干作业模板,对受训者完成学习起到支架作用;受训者可以查看教师的作业指导,还可以进一步查阅同学的作业作为同伴交流。

(8)学习状态系统:受训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网络课程状态、指导教师对作业的批复情况等。

(9)课程管理与作业指导系统:指导教师可以在线编辑班级信息、课程安排、查看学生学习状况和作业状况,并可以在线批阅学员作业。

(10)培训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者可以查看班级管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管理,包括终结性管理(网络学习成绩、各项作业成绩等)和过程性管理(作业提交情况、作业回复情况、论坛交流情况);分层次统计管理,包括各培训点、各班情况统计;可以进行学习资源库管理。

(三)混合式培训的实施

1.混合式培训的实施过程

首先,以面授形式向受训者讲解整体培训方案,同时启动网络课程学习,分发“网络平台使用手册”,现场培训受训者如何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和面授阶段的在线学习与研讨。还要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平台的各种功能从而能够顺利开展混合式培训工作。

网络课程主要以在线形式实施,同时以面授辅导作为补充。在此过程中,强调教师在线指导和面授辅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各班指导教师每日在线论坛值班,及时回复学员的各种问题,动态管理班级分论坛,并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适时组织面授辅导和答疑。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考核是:通过16个专题的在线测试,并在线提交网络课程学结(须经指导教师的审核通过)。

面授课程和校本实习两个模块以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和校本实习研讨为主,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组织在线专题研讨和交流来促进受训者的深度理解。对这两部分的学习考核是在线提交以下作业:每次培训的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和课堂实录,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培训总结和反思主要以现场汇报和交流的形式进行,受训者需在线提交个人成长报告和培训总结并接受指导教师的在线指导,也可在论坛上进行互动和分享。

2.混合式培训的结构要素体现

案例项目在实际运作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混合:

篇3

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柔性设计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一种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减少授课时空限制,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互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同时它作为一种教与学时空相对分离的松散式教学,其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网络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所决定。而课程内容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与重要内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方便、高效的学习环境,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面向网络自学的柔性目标

现阶段,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的转变中,简单照搬传统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课件或讲课视频进行网络重现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网络化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要求。因此在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培养――即柔性的概念,并从顶层设计上制定柔性目标与方向,从而引导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奠定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实现对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支持。

1.支持不同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与速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建立层级化的内容框架与知识体系,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2.支持不同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

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它面对的不只是单一专业的学生,有可能有相近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来掌握他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非系统性的学习完整知识体系);因此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单一专业学生作为对象,需要为具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3.支持不同学习方法与认知策略的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巨大的差异,有些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式学习,有些是基于提纲的渐进式学习,有些是基于案例的应用式学习,这些都需要网络课程内容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以不同的知识呈现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针对课程内容的柔性设计

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不仅需要顶层目标的指引与导向,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设计中,进一步梳理与整合教学知识点,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挖掘相关的学习资源,突出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因此,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的指导,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单元化、平面化、环状化、案例化、可持续化”的具体设计方法,从具体的设计实践入手,实现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

1.单元化知识结构

作为一门具有系统知识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课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深度、目的与方法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单元化、层级化的细分、归纳和总结,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更具自主性,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设计不同的知识学习组合形式,并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起点的学习路径,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2.平面化层级框架

在单元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基于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地图”,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级关系。同时在具体“知识地图”的框架设计上,尽量形成浅而宽的平面化、层级化的形式,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快速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学习的起点,同时也为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检索与学习的途径,减轻了对网络课程本身的学习成本,提升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

3.环状化问题核心

单元化的知识结构与以理论结构为基础的知识地图虽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但难以支持学生对知识加以进一步的整理、消化与应用。因此需要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将单元化的知识点进一步排列成为以知识应用问题为核心的环状结构,建立知识点相互之间以应用为指向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知识点的应用指向与方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将新学知识整合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实现深层学习。

4.案例化资源呈现

案例作为一种直观地、范例化的知识表现与传达方式,其解决问题式的表现形式很好地串联起了知识单元的实践导向,与环状化的问题核心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利用多种案例形式,使其成为联系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之间的桥梁,形成“理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记忆-理解-运用”的层级递进。同时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上,采用引导式方法,将案例作为一个起始点,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和应用方式,并形成总结。

5.可持续化循环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建设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新设计等方式将学生学习实践与课程内容的建设紧密相连,使实践成果反哺教学,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来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与重点,对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优势,推广数字化网络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面向网络自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引入柔性概念,从顶层设计目标与具体设计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为高校教师明确网络课程内容建设思路,为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网络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国荣.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探讨与研究[J].信息技术,2011,(6):213-216.

[2]李鲁平.实施柔性教育强化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54-55.

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应用

21世纪,充满着技术的神奇与活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带给人们的是“快乐学习”,是便捷和十分的个性化,是最佳效果。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远程教育,促进了国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改善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其效果绝非以往的常规教育。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甚至可以彻底改变我们既有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是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个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工具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它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学习导航及工具: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5)开放的教学环境: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2、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1)个性化: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学习必须的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电子记事本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等。

(2)协作化:要发挥优势,为网络课程学习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进步使网络教育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动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为此,在设计网络教育时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5)共享性: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的设计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3、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包括构架、分析和设计;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我们理想的设计是重视学习目标实现、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

(2)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它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软件,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3)课程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之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判断。

篇5

关键词:竞赛;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过程式教学

引言

《网络工程综合设计》是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教师设计好各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以及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各个实验。设计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将几种相关的网络技术综合完成一次技术的综合应用。但网络工程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了很多的网络技术,如果只是对这些技术的简单设计进行验证,并不能使学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技术。因此,为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将竞赛活动引入课程的教学中,并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展开课程的教学。

竞赛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际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才能够真正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高,获得的知识越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根据Edgar Dale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对于一个知识点,主动学习的学生在两周之后能够掌握90%的知识,而只是上课听讲的学生只能够记住20%的知识。[1][2]显然,在《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将规划设计、构建网络系统设计成竞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竞赛过程,竞赛活动中的收获感和荣誉感会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主动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组网问题。

2.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自学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学生要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网络系统组建的竞赛活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网环境的需求,因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提高。

(2)合作能力

网络系统组建的竞赛活动,涉及了建网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一般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参与,这就要求学生之间要相互协调,合理分工,集合集体的智慧来解决网络系统组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应用能力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网络知识是目前《网络工程综合设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传统的项目式教学采用的是虚拟应用场景,对实际的需求做了较多的简化。而网络系统组建的竞赛活动是基于网络公司的实际建网案例,学生需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极其重要。网络系统组建的竞赛活动带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有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创新的可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就是把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整个工作过程由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四个行动周期组成,每一行动周期中包括行动步骤、方法手段、工具和组织形式,在学习中把这些工作过程映射到学校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3][4]

网络系统也有它的生命周期,网络系统的组建一般也遵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布线实施、调试变更、运行考核、管理维护、升级改造等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将这一系列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利用竞赛的方式来对课程进行学习,效果比传统的方式要有效得多。

教学组织

1.课程内容设计

《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紧紧围绕如何完整地构架一个网络系统进行设计,课程组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的一些真实网络工程案例,精心设计了该课程项目。首先选择三种类型的网络:校园网、园区网和行政网络,在每种网络中又分为新建、扩建子类。按照网络工程实施的过程分成如下子任务:①撰写需求文档;②备份设计;③网络安全结构设计;④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选型及详细的设备清单;⑤IP地址、VLAN、路由、ACL等规划设计;⑥布线实施方案设计;⑦设备调试实验;⑧系统验收、测试、总结。

这些任务以“任务链”方式出现,它们之间存在体系和内容上的联系,一环套一环。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网络公司承建网络系统的工程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今后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2.课程组织实施

课程的教学组织按照网络工程项目的进程顺序进行。具体如下:

(1)学生分组

按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工作态度的不同将学生分组,以便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及时向教师反映本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困难。

(2)制定竞赛方案

教师与实习基地的网络工程师一起将每一种类型的网络系统建设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将每个子任务作为竞赛通过的关卡,只有完成了前一个任务,才能继续下一个任务。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完成度的评价等标准制定好,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

(3)任务完成答辩

教师组织各组成员对完成的任务进行答辩,与实习基地的网络工程师一起对各小组提供的任务完成报告进行分析,并评比打分。

(4)系统评估测试、交流总结

整个系统完成后,各小组间开展相互交流,由小组长或指定的组员汇报,相互提问。然后对实习基地给出的各子任务的实际实现方案进行观摩,再相互讨论,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3.课程考核评价

《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实行结果考核与过程监控相统一。过程监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求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工作过程的每道工序、每条流程都将影响产品质量。所以,随时监控每位学生子任务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每位学生完成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小组内学生自己排序和教师掌握的情况相结合给出过程监控得分。结果考核:以每个子任务的竞赛答辩得分计算。

小结

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式教学法,可以与《网络工程综合设计》课程的过程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积极参加。教师也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工程案例,改善教学质量。竞赛的作品又可以为开展新的竞赛活动提供新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其他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网络技术,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Guo B,Zeng Y L, Lei G, et al.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in local academies[C].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09:438-440.

[2]Mao C Y.Towards a Question-Driven Teaching Method for Software Testing Course[C].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2008:645-648.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网络营销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在教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在实施任务过程中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主动学习到相关知识点,增强自身学习信心,非常适合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电子商务实践课程。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1.1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教师组织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施任务、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过程当中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工作任务,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1.2明确职业技能方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围绕学习任务来组织课堂活动的,学习任务就是攻坚的堡垒,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务必会去分析任务分解任务,明确要完成哪些工作去达成最后的工作任务目标,也清楚了每一项任务要实现岗位中的哪些技能要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非常明确学习目标、技能目标以及职业目标。

1.3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施任务、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亲自参与到任务的全过程,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去完成工作任务,而任务的设置都是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是模拟真实化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会了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电子商务实践课程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2.1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操作性强实用性强

电子商务课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应用文/傅则恒物流管理等专业)常设置的一门实践基础课程。电子商务课程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注重电子商务结合信息技术的综合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应学会并能熟练操作电子商务交易一般程序、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网络营销设计与分析、电子商务一般网络安全技术和电子商务物流设计与包装等,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多、操作的业务能力要求高,课程的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

2.2电子商务实践课程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教师组织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施任务、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假设、模拟工作等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让学生切实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学会电子商务工具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次,电子商务知识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而更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精髓。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应用

教师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工作任务,学生据此工作任务来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总结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主学习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本文以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中常见的网络社区营销这一实训项目为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3.1提出任务

设计恰如其分的工作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基础,任务设计的过于简单,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任务设计的过于困难,又使学生丧失了完成任务的信心。这就考验了教师设计任务的智慧,如何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里的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网络社区营销知识、学会使用各种网络社区工具进行营销的技能的目的。教师把设计好的网络社区营销任务书发给学生,引入任务,布置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任务书把握工作任务的要领,整体把握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

3.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方向和总体部署。教师引入任务后,先对网络社区营销任务作简单的分析,简述本次学习任务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指明要完成任务的标准和主要工作内容,给予途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的方向和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初步了解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确定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明确各人职责。

3.3分解任务

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子任务,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尽快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方向。教师提醒或建议学生可以把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继续分解成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若干个子任务,在这些子任务中,包含了本课题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学生在任务的分解与小组成员分工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进一步明确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个子任务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具体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3.4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行动导向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有效学习、调动学生去积极探索,让学生在预设的模拟真实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社区的角色、确保学生按照预设的方向前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准备的各种资料与教材来学习网络社区营销相关知识点,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请教老师等方式来完成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子任务,继而完成网络社区营销的整个任务。

3.5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对整个网络社区营销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它可以让学生对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完成任务过程适当做出点评,指出在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过程的亮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总结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的得失成败,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地学习探索。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的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多多使用鼓励的语言,主动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长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满足感。

3.6总结任务

总结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总结本课题的主要知识点、关键技能的操作步骤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与结果,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技能的熟练运用。教师总结网络社区营销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完成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子任务的关键技能和操作步骤,分析学生在完成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回答学生在完成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在网络社区营销实践课程里面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及其适用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特征,以网络社区营销这一项目为例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应用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个恰如其分的能成功实施为前提的网络社区营销任务,学生通过分析任务、合理分解任务等关键环节能够快速找准学习方向、明确工作内容及小组分工,通过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网络社区营销工作任务,进而对任务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总结与巩固实施任务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创新的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陈婷婷.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应用[J].才智,2010(28):135-136.

[2]李静.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25):5.

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4C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当代大学教育在培养工程人才时,要求学生在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融合发展。专业知识学习是载体,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是唯一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諸多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现象还普遍存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也不买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所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成为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愿意尝试和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借口。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深入思考“教与学”这一系统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研究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的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实现矩阵,从而缺少深入有效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网络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开展中,学生却反映这门课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教师也觉得课程内容和实验内容不好设计。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把握不到位,教学中缺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机制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1 “卓越”工程师的4C能力要求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第2批“卓越计划”改革项目。在推行“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围绕“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等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卓越”计算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在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分析时,总结了创新思维/精神(Creative thinking/spirit)、批判思维/精神(Critical thinking/spirit)、自信(Confidence)、沟通(Communication)4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缺少“创新能力”的人也很难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是个熟练的“技工”,而无法成为独立解决工程难题的优秀工程师。

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善于“思辨”,而创新思维又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在“怀疑一切”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又源于其“自信”、敢作敢为、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沟通”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而现代组织都强调团队意识,重视协作,这就要求组织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基本要素也是相互统一的,自信的人敢于批判,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不断地寻求突破,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强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现在人们更注重团队创新,尤其在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团队合作的要求比较高,良好的沟通更能促进协同创新。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善于沟通”是提升学生内在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生将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基本素质而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在“卓越计划”实验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4C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中的4C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该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引入4C能力培养目标,针对4C能力要求改进教学方法,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开展4C能力培养实践,使课内课外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课程教学采用“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方法,按照“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团队探究、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的策略组织教学,分为以下主要过程。

1)问题设置。课前教师给出思考题目,如“如何解决网络通信中传输错误问题”,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归纳设计,针对每个课程单元模块提出一个大问题,同时设置若干小问题,对应该单元重点知识。课程知识点、问题引导及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2)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预习,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可行方案以解决命题,如采用“奇偶校验法”发现错误。建议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研读并评判教材,敢于质疑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案。

3)分组讨论。学生课前进行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在批判中发现和纠正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并进行自由交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善于听取意见和敢于坚持主见。

4)观点表达。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讲解本组研讨得出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给出与书本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一点不易做到,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实践中给每3个小组分配1个主题,每个小组15分钟,3个小组一共利用1节课的时间介绍本小组理解或提出的技术方法,由师生共同质疑分析。

5)教师点评。教师利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各小组针对课前布置的问题提出陈述观点并相互交流,如“我用Hash函数发现通信中传输错误”、“我用加密方法避免传输错误”、“我用CRC方法发现错误并纠错”等。教师则进行引导、答疑解惑、总结归纳,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给予剖析评价,如“哪种检错方法效率高”、“哪种方法能纠错”、“哪种方法不可行”,再对比讲解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方法,讨论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优缺点,在互动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其获得认识上的提升。教师最后讲解教材中给出的方法,即目前的技术标准,帮助学生分析和体会其中奥妙,以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总结。根据课堂研讨,学生在课后通过总结笔记和完成作业,优化各自方案,查找问题的症结,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正确结论。

7)实验验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课内实验学时较少,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院校会开设“网络工程”或“网络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师讲授实用网络技术或工程应用。为此,我们将以实验为主的“网络工程”课程作为网络原理课程的配套课程,将知识划分单元重点,除了验证性实验,还引入针对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如组网规划并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器软件配置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直观体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鼓励学生针对实验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

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对比修正、实践验证,获得正确优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提升了教学效果。从知识内容上看,计算机网络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主线,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以及各层协议之间的接口。网络体系结构体现的分而治之思想贯穿课程始终,而协议的概念与实现是课程中心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协议的语义、语法和同步是网络通信核心技术思想,也是课程重点。围绕核心知识点,教师针对能力培养要求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用对应的技术与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设计协议,包括数据通信单元格式、交互模式等设计,并解决处理效率、可靠性等问题,有利于树立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针对课程重要知识点,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达到使同学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的培养目标。

我们把课程规划为6个主题,对应6大问题,每个主题又分为若干技术引导问题,对应这一主题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进行小组讨论,课后认真总结,形成单元报告并完成作业。课程实验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均有对应的配套实验内容,而且引入部分需要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从理论教学模式的组织到实验内容设计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学生反应热烈,虽然课程学习要求提高,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翁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敢于批判并尝试创新,在学习中加强了团队意识。

2)学生一致反映通过实验收获很大,尤其是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自己动手实现基于RS-232接口的通信,对异步串行传输及编码有深刻体会;通信数据捕获和协议分析实现了协议的透明呈现,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协议语法和语义的理解;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网络地址应用、网段管理及路由等知识。

3)改革试点班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

4 结语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7-01

随着当前飞速发展起来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已作为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学生感觉内容抽象、空洞,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积累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果,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定位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群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上主要以介绍理论、概念、定义及技术为主,内容多,范围广,虽与具体应用紧密联系,但不是以具体技术应用介绍为教学目标,而是以介绍具体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为重点。因此,教学定位应有所侧重和选择,把理论有针对性的与具体应用及最新技术相结合。

2.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课程教学过程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由于近年的生源扩招使得专业人数暴涨,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大多老师讲,学生听,教学目标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很少也很难得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本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技术,如果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后,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了。

3.教学过程监控与考评指标不够完善

教学过程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理应全过程地、多角度地完成使命。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大多以期末考试、平时表现等为主,教学过程监控不足。同时,现行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考查并没有充分明确和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效果无法直接体现,也无从明确教学改进方向。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教学改革一些建议和方案,总体思路为:根据专业定位,结合社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寻找和获得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打破现有课程考核模式,借鉴国外同类课程模式,增加阶段考核、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等多种考核指标。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资源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构建和改造过程,包括硬件资源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等;而教学改革是指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不同,改变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新的教学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多维立体化教学目标,高效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

(1)完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实践、批评性思维和创新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因此,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结构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一维度目标中,按照难易、单一与综合、基础与应用等进行层次细化。在此基础上,组织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安排。网络工程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网络结构及分层协议、寻址与路由、资源分配、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及网络应用等。内容繁多,如不经筛选,一个学期很难讲完全部内容,因此,理应根据专业定位和教学目标,精选课程内容:1)网络编程。介绍lnix和unix网络编程。2)网络结构及主要协议。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介绍,及相应的传输编程。3)网络定义、路由与寻址。包括网络中的命名问题,使数据能够传送到达远端计算机的寻址与路由问题。4)网络资源分配与管理。介绍网络如果公平、高效地把网络资源分配给网络用户,包括拥塞控制、队列管理、路由、防火墙、多播等。5)因特网介绍。介绍因特网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内容分发、P2P、数据中心、RPC等。

以上内容的选择,借鉴了国外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经验,第一部分安排网络编程内容,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和安排项目服务。从应用角度理解网络结构,为学会实现网络管理打基础;因特网介绍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内容总结,因为因特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把前面介绍的理论直接映射到因特网的应用上面,可以最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内容中没有安排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内容,这些课程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来说,依次会开设相应的后续专门课程来介绍。

(3)教学方式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改革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目标。1)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法,打破按课本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递进关系,设计了五大专题:编程语言应用环境比较;网络结构分析与改进;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分析;网络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探讨;因特网将何去何从。围绕这五大专题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2)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根据五大专题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配套安排课后作业和实验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做实验等寻找讨论专题的答案,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合作精神,提出创新观点。3)布置作业。改变以往作业以复习知识为主的形式,对不同教学内容,以实现应用为主设计相应的编程作业,如设计服务器方案、设计路由器方案、实现TCP协议、流量测试等,这些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编写成绩并调试,或通过实验取得数据等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

2.实行全程立体化的课程考核办法,保障教学进程顺利实施

考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开展的各项教学内容,由各项目的考评成绩最后构成学生期末总成绩,力求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努力程度、能力水平、综合表现等。

(1)作业考核。作业考核方式以完成的编程或设计方案运行与实现结果为主要依据,完成时间、采用手段、团队合作分工情况等均是考核内容,作业考核成绩占比设计为总成绩的20%左右。

(2)平时表现考核。以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效果、提出问题的质量等均计入平时学习过程表现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左右。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设置期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跟上学习进度,避免期末突击或作弊情况的发生。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形式和题型相同,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为期中占20%,期末占50%。

经过这样的课程考核办法改革,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监控,并把教学内容向实际应用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课程学习方向和不良学习习惯,避免了平时投入不足,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

四、结束语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精选和设计了课程内容,配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全程考核办法的执行过程中不断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保障,学习效果不可谓不好,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检验,凡是认真完成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内容的学生,在本门课程应用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光霞,唐惠林.教育转型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12):26-28.

篇9

关键词: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简介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网络出版、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它是一门将市场营销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实务类课程。网络营销与推广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核心技能,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到网店运营、搜索引擎优化等后修课程的学习。

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以后能够从事网络编辑、网络营销与推广等岗位的工作。

二、《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两个部分。其中课堂讲授主要以理论授课和案例教学为主。总体来看,当前《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难以跟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除了涉及相关的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的一些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当前互联网应用工具的应用。然而,当前互联网发展快速,新的营销工具与方法不断地出现,而相关的教材却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实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

网络营销与策划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此外,它还具有时效性特点。而当前的职业院校的实训环节通常是采用模拟软件来开展实训。模拟实训平台模拟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及各类工具开展营销推广。这类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网上信息、推广商品,网站优化与推广等实训,然而模拟实训软件往往过于简单、陈旧、脱离了互联网的真实环境。学生能够在模拟实训中很好地开展营销活动,但回到现实中却不知如果下手。如学生在网络模拟实训中对商品的选择与定价都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市场的真正需求,可能会存在一个鸭脖卖200元的交易存在。因此,这种模拟实训只是简单的流程模拟,没有考虑真实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实训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3.课程教学课时有限,不能满足培养网络营销技能的需要

职业校园的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通常开设课时为54学时,最多72学时。然而要在短短的72学时内就学会完整的网络营销与策划技巧是不够的。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技能需要学生长期去实践操作。

4.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教师在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授课中,理论知识与网络营销现状脱节,而实训环节也与互联网的发展不符,导致学生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性,内容比较空虚,因此,其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5.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效果比较差

由于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实训体系都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表现比较差,如在《网店运营》课程的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网店开展营销推广,最后导致学生失去信心,总体效果不佳。

三、《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其自身特点,培养符合网络营销与策划人才需要的网络营销高级技能人才。教师根据互联网的发展,深入企业学习,及时更新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从岗位能出发,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法和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开展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学习,掌握到真正的网络营销与策划技能。

四、《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真实项目学习与实训的改革思路下,在所在学校开展了实践,具体的改革实践过程如下:

1.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优化教学内容

鉴于教材的内容相比网络营销的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特点,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优化。教师从网络营销岗位能力出发,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设置知识与技能模块。总体将网络营销与策划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营销工具使用模块,综合运用模块。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变化不大,变动比较大的是营销工具使用模块,减少一些使用群体不断下降的模块学习课时,增加一些新营销工具的应用,如微信营销、公众号的运营管理、O2O营销模式应重点讲解。同时,网络营销综合应用也根据当前消费者行为特点给予适当调整。

2.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目前,网络营销与策划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模拟实训法等,教学方法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很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对于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就适合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而微信营销就可以选择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开展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实训。对于网络营销发展趋势则可以结合创业,让学生通过研究式的资料查阅,然后小组讨论出新的营销方案。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要想打破传统教学的模拟实训,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将网络营销与策划的知识与技能与真实的网络营销岗位的工作流程结合来,形成真实的、连续的、实操性强的实训任务。将课程教学设计成为实战化、项目化和任务化,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实训环节中能对应的完成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网络营销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将创业融入课堂,同时开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创业,将创业项目融入课堂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将创业项目参加各类电子商务技能大赛,通过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比赛中学习,并不断地完善创业项目。通常,在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建设自己的网站并进行优化、开淘宝店、微店、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站、店铺、公众号的运营,掌握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消费行为分析、产品的定位、营销策略的应用以及各类营销工具的使用。由于这些创意本身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在整个营销推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同时,整个实训过程可以完全脱离仿真的实验,直接在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往往为了运营好自己的网站、网店或公众号,除了在课堂中积极学习外,课外还能花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课时不足的缺陷。此外,参加技能大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地回顾自己的运营过程,总结其中成果的因素及不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对了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每个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笔者通常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每做一个任务都需要对其进行总结与汇报,完成相应的营销策划方案。教师和企业根据学生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成果给予综合评定,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其学习别人好的一些做法,同时总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节能。

五、总结

在经过一学年的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综合技能大大提高,积极性也明显得到提高。初步表明,笔者的网络营销与策划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未来还将进一步做好改革,确保教学过程中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从“教”为主逐步转变为“学”为主。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逐步开展“校中厂”,直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校企共同开发使用的教材。总体来说,网络营销与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跟的上时代、满足企业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级网络营销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彦.《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0(12).

[2]陈传红.《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商务,2013(1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入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