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两学一做学习总结

篇1

7月18日下午,重庆检验检疫局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重庆市级部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专题党课精神,然后对全局上阶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对全局下阶段学习教育进行进一步安排部署。最后重庆局党组书记、局长施宗伟对做了重要爱讲话,对做好迎接中央和重庆市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督导检查准备工作做了具体要求:

一是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全局各部门一定要坚持统一思想,各负其责,抓紧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突出学习教育成效,全力以赴做好迎接上级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

二是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局各单位要在本周时间内,集中力量,重点围绕是市委重点督导检查的八个方面,认真对照重庆市委组织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需重点解决的“七个不”问题,认真抓好自查自纠,及时落实和完成整改到位工作。

篇2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能力目标

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学法引导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获得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会利用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及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难点:正确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重点:理解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意义及法则运用。

疑点:如何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即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自制)构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运算

(二)解读探究

1、学生回答猜想后,多媒体显示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式相通”的类比思想,归纳分式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 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思考,由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创造能力。)

2、乘法法则运用

多媒体示题并解答。学习例1,理解和巩固分式乘法法则。并强调分式的运算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

例1 计算

(1)

(2)

例2 计算

(1)

(2)

3、做一做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情境思考并完成做一做,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显示解答过程。

(1)西瓜瓤的体积

整个西瓜的体积

(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

(进一步丰富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

4、除法法则运用

学习例2,多媒体示题和答案。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的运用,通过提示语,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使学生能正确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重点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能否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化简分式。多媒体未时示题并答案,学生可以看书。

1、计算

(1)

(2)

(3)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习了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对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简。)

(2)方法归纳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

篇3

按照本次组织生活会的安排,下面由我进行对照检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学习不够自觉。往往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是工作主动性不强。在工作中有时会局限于领导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有时连领导安排的事也没有及时完成,没有紧迫意识、主动意识。

三是业务能力、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中存在不细致、总结写作能力差等问题,很多时候粗心大意,总是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如自己的材料有时会有错别字、排版不合理、语句不规范等等问题。同时,自已在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业务知识欠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自己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工作不够扎实,有得过且过思想。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组织生活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查缺补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自我。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心态坦然、勤奋进取的党员。

(二)加强工作的主动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工作能动性,制定每月、每周、每日工作计划及目标,扎实认真地做好每项工作,多想想平时哪些事情还没有做完,哪些事情可以进一步完善以做得更好,还有哪些事情是领导安排了自己还没有完成。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牢固树立抓大不放小、航材面前无小事的思想。这一周能办的事不拖到下一周,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三)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

篇4

一、变一变

“变一变”即通过“找一找、加一加、改一改”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一)找一找

在政治课中对同一问题、观点经常有一些不同的讲法,“找一找”就是找出它们的变式,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来训练学生,例如用“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这一似是而非的观点来替代“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这一正确的观点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加一加

“加一加”即是通过对题干或题肢的增添来充分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一加”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

1.教师出示题干和题目,要求学生写上正确答案。这其实就是传统的填空。

2.教师向学生提供部分题干和题目的正确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补充其余的题干和题目。

3.教师对题干进行一些变化来要求学生加上相应的答案,或对答案做一些变化,要求学生加上相应的题干。这类题材可以从高考题中常见的一材两用或多用题中来寻找。

4.教师提供一些情景材料,要求学生设计出具有相当迷惑度的题肢来。

(三)改一改

“改一改”即在同一情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题干,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知识来进行回答(对同一情境材料要求学生分别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有关知识来回答,或要求学生从政、经、哲的不同角度来回答)。这类题材教师可以从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34题中得到相应的启发。

二、议一议

“议一议”即是学生与学生,或两人、或数人,对某一个论题或问题进行评析和议论。评议一般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一)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自由组合一般3至5人左右为宜,对教师布置的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在小群体中进行分析和议论。由于学生处于一个群体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短之处,故在一个群体里大家可互相启发、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对试题来讲,学生可以一起评议命题者的意图、解答的思路、所需运用的知识、答案的组织以及易犯的错误等,如果是主观题,学生们在议论中还可以理出答案的要点,对时事分析题,学生可以共同查阅资料,理清被评议的对象与课本有关知识的联系,评议分析的思路和基本的方法,并理出分析的要点(时事分析题有可能是本届或以后高考新增题型)。

(二)教师以一定的目标进行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其中优差、良中结合,每一种结合又可分为多组,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如上述(一)题那样的议论,然后教师在优差和良中里各选一组将他们的评议结果展示于黑板上,再让学生们一起对这两个群体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议论,最后教师可以对同学们的议论进行点评总结,既分析他们答案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又指出其存在问题,尤其是深入分析学生思维上的问题,如果是主观题,教师还可以在这个时候展示参考答案,要求学生根据参考答案来反思自己的评议过程,也可以根据参考答案给自己评分。

(三)组织学生对参考答案进行评议

对于主观题,教师和学生在完成(二)题之后,可以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对参考答案进行评议。因为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现在各种教学辅导资料多,质量也参差不齐,答案中出现失误或某些错误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就是高考题,有些答案也还存在欠妥的地方),学生小群体可以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

三、做一做

“做一做”即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变化或评议之后,自己动手亲自做一做,并在做时有意识地回顾自己先前进行的变与议的过程。

在变与议的过程中,学生或学生群体都罗列了基本的答案要点,在这里只需要学生根据评议理出详细答案即可(注:必须是用笔做详细答案,而不是在脑子中简单地想想了事,因为如何有效地组织答案,一直是政治答题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此可能难以理解,教师要向他们讲清其中的道理并坚决实行)。尽量做到理论运用正确、联系材料紧密、分析归纳正确、阐述符合逻辑,表达简洁、清楚、完整、准确、有条理。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有一定难度,甚至对教师本人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准备,并在学生作答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批一批

“批一批”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联系其所学,通过批注的方式来巩固基础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批注主要是针对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对于客观性试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批命题者考查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题意),批题干题肢的含义、批与题干和题肢相关联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复习基础知识),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地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批题目以及题肢错误的原因(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总结某类题型的解答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式学习,获得学习经验)等。对主观型试题(近几年高考中主要是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也许在今后会有时事评论题),可以批考查的目的、批题目(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批与题目有关的知识(有助于复习基础知识),批思考的方法,对材料型题可批材料的层次或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批答案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篇5

摘果子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篇6

读数

写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

2.让学生经历读、写100以内数的过程,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3.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五数到六十二。

2.五个五个地数,从一百倒着数到三十五。

3.七十八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6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

);(

)个十是一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借助计数器学习读、写100以内的数。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扣子图,让学生自己数出每种颜色的扣子各有多少粒并指名汇报。(黄色四十粒;绿色二十七粒;红色三十三粒)

2.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这些数,明确读、写方法。

(1)四十

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的小棒和计数器:4捆小棒表示4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4颗珠子,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补足数位。写作40,读作四十。

学生在已经学习了40的读法和写法后,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后面的学习。

(2)二十七

引导学生观察中间的小棒和计数器:2捆小棒表示2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7根小棒表示7个一,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7颗珠子,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写作27,读作二十七。

(3)三十三

引导学生观察右边的小棒和计数器:3捆小棒表示3个十,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颗珠子,在十位上写3,表示3个十;3根小棒表示3个一,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颗珠子,在个位上写3,表示3个一。写作33,读作三十三。

小结: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3.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明确一百的读、写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红色、绿色、黄色的扣子各有多少粒,那这三种扣子一共有多少粒?该怎么读、写呢?

(1)学生自己数一数,引导学生以十为单位,得出有10个十,即一百粒。

(2)明确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明确一百的读、写方法。

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拨1颗珠子,在百位上写1,表示1个百;十位和个位上1颗珠子也没有,写0占位。写作100,读作一百。

4.总结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写数时,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读数时十位上有几个十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个一就读“几”。无论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

四、巩固练习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1题,一个读数,一个在数位表上写数,两人轮流。

2.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第2题,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五、拓展提升

1.写出所有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等于7的两位数。

16

25

34

43

52

61

70

2.用1、3、5三个数字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把组成的两位数写出来。

13

15

31

35

51

53

六、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教师帮助有疏漏的学生补充。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5、6题。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强调以“十”为单位。

学生总结的读法与写法都是不完整的,需要老师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读数

写数

写作:

4

读作:四十

写作:

2

7

读作:二十七

写作:

3

3

读作:三十三

写作:

1

读作:一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完成了读数、写数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7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学做结合,实施“四行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为民服务办实事、奋发有为促发展。

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实施“党员提能”计划,通过县级重点培训、乡镇普遍轮训、村级全员参训的培训模式,打造“教育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网络教育平台”三位一体教育培训系统,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广泛化。实施“党员返乡创业扶持”计划,通过“双找双配套”,不断回引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创业、回报桑梓。实施“暖阳”计划,建立健全党内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困难老党员补助,让更多基层党员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一心为民、干在实处。

实施管理规范行动。进一步规范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把入口、严格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健全“”、组织生活,畅通出口,建立不合格党员处置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服务管理,试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办法,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服务,常态化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进一步健全党员发挥作用长效机制,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层次、分系统、分领域开展大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学习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引导广大党员经常性地对比“不合格”常警醒,对照“合格”找差距,对标“优秀”添动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实施示范先锋行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全域示范先锋行动,组织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为民服务办实事、奋发有为促发展,营造干事创业、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凝聚改革发展稳定正能量。在农村以“脱贫奔康,向我看齐”,城镇社区以“遵纪守法、邻里互助、助力双创、促进和谐,向我看齐”为载体,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争做对党忠诚、遵规守纪、担当实干、亲民为民、崇廉尚德的表率活动;在教育体育、卫生计生行业系统,重点落实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活动;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制度,开展岗位提能、技能比武、业务竞赛、诚信建设等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党员建功行动。持续深入反对“”、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正风肃纪,进一步加强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着力解决能力平庸、业务不精、作风漂浮、铺张浪费、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党员干部作风、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建功环境兴县。教育引导党员按照“跨二进三、接二连三”的思路,组织开展“转型发展我在行动”专题讨论,引导党员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基础配套设施的具体实践中争当先行者、排头兵,推动茶叶、肉牛、青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互动、统筹发展,建功转型发展。推行“党建资源进产业项目、产业项目带发展大户、发展大户带群众脱贫致富”模式,引导党员带头领办产业示范项目,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引导贫困党员率先脱贫,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建功脱贫攻坚。

篇8

课题

连续进位加法及加法的验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加法的提升,由一次进位发展到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力求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自己探究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本节课时,应遵循知识的迁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验算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带有汉字的卡片。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估算下面各题。

598+203≈

678+209≈

308+289≈

1.计算不连续进位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进位的1。

1.笔算下面各题。

345+238=(

563+428=(

答案:583

991

(6分钟)

2.笔算下列各题。

757+162=

129+36=

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加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2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第38页例3。

1.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

2.探究445+298的算法。

(1)小组讨论试算。

(2)交流汇报:

①利用凑整的方法。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

②估算的方法。

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

老师板书:把445看作450,298看作300,450+300=750,所以445+298的结果大约是750。

老师总结:估算的方法,一般要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

1.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

2.小组汇报算法:

①利用凑整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

2,所以再减2,745-2=743。

②估算的方法:把445看作450,298看作300,450+300=750,所以445+298的结果大约是750。

2.做一做。

答案:563

785

3.列竖式计算。

453+857=(

934+347=(

216+696=(

4.计算并验算。

968+124=(

927+73=(

答案:1092

1000

③笔算。引导板演的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老师小结:用竖式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算法比较:三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

4.引导加法的验算。

(1)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看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2)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

老师总结: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③列出算式:445+298=743。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3.交流它们的优劣,体会计算较大数的加法时,用竖式计算较简便。

4.(1)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交流展示。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教材第38页“做一做”。

老师提醒: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在计算并验算。

2.教材第39页第2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篇9

第1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习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通过测量、观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通过学习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盒,3根1

m长的木条,水杯,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一只乌鸦口渴了……”)

师:你们认为这只乌鸦是只什么样的鸟?它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生:这只乌鸦很机智,是只聪明的鸟,它往瓶子里扔石头,水往上升,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这只乌鸦很聪明,这位同学也很棒。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1)师生一起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补充、完善: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4)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空间更大?

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

(5)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出示两个长方体。

(1)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有哪些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3)认识体积单位。①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它到底有多大呢?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②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它有多大?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出示: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

dm3。③认识立方米。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它有多大?用3根1

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比一比,看一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有一部分被布遮住了,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1~7题。

用故事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数学课上做实验,又一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小。学生积极参与,一起探究,更加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将“体积”和“体积单位”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具体表象,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篇10

误区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这也是在课余经常能够听到的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解题时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新题型时却无所适从呢?这说明上课听懂还停留在“听懂”这一初级层次上,而能达到举一反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却是对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头脑中加工重组构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每位同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应作出如下的策略调整,步骤如下: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二:“数学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数学概念不重要”

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多做题就能学好,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往往导致认识、理解偏差,解题出错。

例如,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刚学习正负数时,教材曾把算术数前带有正号和符号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的运算以后,再这样形式地理解正负数就非常不够了。这时应当把负数理解为小于零的数。如果缺乏对概念的这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将导致出现 “-a是负数”,“a>-a”,“a+b≥a” 等一系列错误。

这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失误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概念不清,做再多的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想提高成绩谈何容易!

调整策略:第一步:记住概念,理解概念;第二步;“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吃透概念;第三步:联系前后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概念;第四步:对照题目条件,联想、对比相应概念;第五步:积累经验,精选题目,注意类型,勤于总结。

误区三:“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调整策略: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二要思考: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三要善于归类。不仅总结知识,更要总结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如: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 去分母法;② 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 平方型;B 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 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L ”。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误区四:“对于数学公式,记住并会套用就行”

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如:解方程:(a+1)x2-2x+5=0 。有的同学看完题目就开始套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事实上,本题能否套用求根公式主要取决于方程本身是否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应就“ a+1 ”是否为0作出讨论,分别就两种情况求解。

调整策略:一是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二是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误区五:“多做难题、偏题、怪题,就能提高成绩”

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简单的题目不屑一做,总喜欢钻研一些综合性强的、灵活度高的“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学好数学;而喜欢做“偏题”、“怪题”的同学想法也很简单,以为这样就能拉开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可结果却总爱捉弄这些独辟蹊径的学生,给他们当头浇上一瓢冷水,让他们不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甚至灰心失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中考试卷难题少,偏题、怪题很难遇到。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这些“独特”题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