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小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3:4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经验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验;积累;激活;落实;改造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向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积累基本经验,夯实基础
经验是经历和体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①,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教师的职责是积极创设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开展数学意义学习。
案例1:
在学习+=?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即+=和+=,针对这两种情况,请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方式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过程:
生1:+可以看成2个加上3个等于5个。
生2:+,分子2+3=5,分母7+7=14,+=。
师:大家认为呢?
师:画图很好的表示2个加上3个,就是5个,所以+=,而通过画图,再与比较,发现比小,+不可能是。
再通过尝试计算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可以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时,理解加法的意义是一样是:即把几个数合并为一个数。这样对于分数的加减来说,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的加减,所以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先要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即分数单位要统一。这样,将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与分数加减法相联系,借助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激活学习经验,有效构建
数学学习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这一过程中,活动是经验的源泉,经验是活动的提升。因此,合理的设计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智慧地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有所领悟,促进学习的有效深入。
案例2:笔者执教的“交换律”教学片段
师: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4=4+3 2+5=5+2 5+8=8+5
生1:它们的得数一样的。
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是同学们从这组等式中发现的,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猜想,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还要我们进行验证。师生举例验证。
师:这样的等式写的完吗?
生:写不完。
师: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反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如果找到这样一个反例,就说明这个猜想是错的。
小结:“在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正确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中有这样的交换律吗?你们能用刚才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吗?
数学的规律和结论等要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等,才能抽象归纳出本质来,笔者安排这一环节从众多的加法等式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改造原有经验,科学发展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要在学生个体理解的基础上“悟”得的。教师要在学生促进理解时对原有的经验加以改造,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层次、更高意义的学习。
案例3:
这是六年级的一道作业题:商店运来一些草莓,上午卖出全部的30%,下午又卖出18千克,这时卖出的和剩下的比是3:4,还有多少千克没有卖?
这道题按理说不难,可是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49人只做对10个,其中有37人列式为18÷(-30%)。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会这样列式?
我请这些同学说说想法,学生认为3:4,化成分数就是。
这是缺少对经验的加工改造。比化成分数学生比较熟练,但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还要考虑单位“1”具体是指谁。本题中“上午卖出全部的30%”,这是把全部的草莓看作单位“1”,与它相对应的应该是卖出的和剩下的份数总和7份,也就是f上午和下午卖出的占全部的,所以算式是18÷(-30%)。
案例4: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计算100-8.3
在作业中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如右边这样的竖式,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往的整数加减法竖式中一直强调的数位对齐(整数的末位与末位对齐),学生将这一条经验迁移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中,认为要把0和3对齐再计算,导致错误。
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首先指出数位对齐是正确的,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借助元、角、分的情境,把100-8.3看成100元减去8.3元,也就是100元减去8元3角,元与元相加减,角与角相加减,这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把100元写成100.0元与80.3元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相减了。
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更多的时候要将经验加以改造,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需要将经验不断地积累、改造,才能不断地促进数学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注释:
①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407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1.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进而创建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下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比较传统,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致使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无法完成,老师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课堂三导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研究内容
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堂三导教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即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引导为本、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立足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达到人人达标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灵活使用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区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研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并推广可行性经验和做法,使课题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
1.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区级培训的基础上,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区作报告、开示范课、与教师座谈,强化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组织全员培训
(1)利用期初小学校长会、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会,分别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确保认识到位,统一思想。
(2)组织我区全体实验教师参加培训,抓典型实验学校,培养优秀实验教师队伍。
3.典型学校带动
第一、确立典型实验学校若干所;第二、利用典型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开放周、片际研讨、共同体等活动传递给全区实验教师,以此带动、辐射、引领全区课题实验研究。
(1)开展区域性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进一步促进课题实验的稳步发展。
(2)组织全区性的教师竞赛,促进教师自觉参加实验。每年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三导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3)开展区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及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4)编写导学材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由小学教研室牵头,组织一线优秀教师编写四―六年级学生学习活动材料,并在网络上,为实验教师的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题的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确保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四、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所以,要想推进课题实验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先导。课题实验开始,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堂三导教学”理论,还经常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了省内外的教学观摩研讨和培训活动,听取优质课、专题讲座、优秀案例分析等,要求老师回来后要在本校或全区里上一节汇报课或开一场讲座,把先进的理念传播给老师们,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还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区讲座、上示范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注重抓校本培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反思与论坛相结合。老师们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以及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人人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达到在培训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增强教师课题研究的教研意识。
2.开展研讨,提高教研水平
课题实施的推进,研究是关键。面对课题实验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对“尝试”、“有效”两个词的理解。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的研究?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每学期我们教研室都要组织教研员到课题实验校进行调研,听课、评课、交流,了解一线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实验教师指明课题研究的方向。
(2)举办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课题实验校轮流开展一次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经验介绍、讲座、阶段小结、论文汇编等。共举办了7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教学论文或阶段小结等共汇编5册,取得较好的成效。
(3)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实施课题实验以来,曾举办了三次区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主要以开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导”教学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就是让学生进行独学、对学、群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发挥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力求达到:“一节课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在于关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状态;一节课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4)开展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和城乡共同体活动。每个学期开展或组织一到二次区小学数学林爱村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室成员的研讨课、经验总结、专题讲座、评课交流等等;还组织开展了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围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主题,组织课题实验学校的优秀老师到农村及薄弱学校进行“送教送培”,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课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的作用,让优秀的课堂教学成果在教师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3.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课题实验以来,全区教师自撰了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优秀案例分析分别在CN、省级等刊物上发表;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评比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13人次、市级6人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评比有40多人次分别获一、二等奖。多位教师参加市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好名次,还有老师被邀请承担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由此可见,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方面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课题实验,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我们这样学习感到学得很轻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我们还是学得很愉快!”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堂,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学,不懂的知识老师才讲,我们真正学到了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于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老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对学生经过精心的培训、辅导,严格要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的养成。如:倾听的习惯、勤思的习惯、敢说的习惯、善问的习惯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形成。实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等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特别是有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某实验教师从四年级跟班到了六年级,原来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差的,到六年级毕业抽检中学生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还有一位实验教师他所执教的班级有好几位学生由原来的学困生转化为中等生,中等生转化为好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三)努力实践,推进课题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并根据导学材料进行个人的增加或删减,在课堂中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
课题实验校先后承办了多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与一线老师一起研究了无数的课例,通过“备课―公开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的基本案例研究模式,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经过比较分析,形成了“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1.导学目标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将以往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改造成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自学诊断
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的内容,边自学边完成诊断练习。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碰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可灵活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老师求教;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独立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讲评,教师补充。合作探究可以包括:
(1)预设的问题。
(2)学生在自学诊断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生成的问题。
(4)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解决疑难问题。
4.展示交流
是“自学诊断”和“合作探究”的升华,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检测、提升的过程。通过组际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自学诊断,合作探究”中取得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表现自我,感动同伴,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进而在为自己为同伴自豪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完善自我,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即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展示交流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教小组的成员,或者老师重点辅导,让好生帮助差生,并且要求他们做完练习后进行及时的批改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的批改,这样也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老师应采用一些评价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5.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渗透学习方法。即课堂总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留下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3
关键 词膝骨性关节炎;经验阿是穴;穴位注射
膝骨性关节炎(KOA)又称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骨痹”范畴。为中老年常见多发疾病。我科采用经验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60岁;病程1周~13年;其中左膝8例,右膝16例,双膝16例。所有患者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摄片确诊,排除膝关节韧带损伤及骨质破坏。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版KO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②40岁≤年龄≤70岁;③Kellgren-Lawrence grade Ⅰ~Ⅲ级的影像学证据;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测量值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②Kellgren-LawrenCe grade Ⅳ级;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测量值>70mm;④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有伞身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者;⑤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有炎症性关节炎、痛风、肿瘤、急性创伤或骨折。
治疗方法:穴位注射:①取穴:膝痛1穴:膝内侧点,为膝内侧胫骨内髁前缘鹅足囊压痛区;膝痛2穴:膝后外侧点,为膝后胭窝外侧股骨外侧髁后腓肠肌外侧头处附着处。用记号笔标记压痛敏感点。②操作:患者根据针刺部位分别取仰卧屈膝70°~90°位及俯卧伸膝位。严格无菌操作,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用5mL注射器抽取雪莲注射液2mL+0.l%利多卡因注射液2mL的混合液,直刺入患膝标记压痛点,针尖直达胫骨内髁及股骨外髁骨面后,稍行小幅提插,有局部酸胀感后,回抽无回血,每穴推人药液2mL。隔日1次。以上治疗5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膝部保暖,并配合膝关节非负重下关节锻炼。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骨关节炎指数评估量表(WOMAC)对治疗前后膝关节的状况,从疼痛、僵硬2个方面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评分尺,0没有苦难,10为极端。没有困难0分;轻微1分;中等2分;非常3分;极端4分。总指数积分用7个组成项目的积分总数来表示,总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根据WOMAC积分,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疗效指数≥80%为临床治愈;疗效指数>50%,且
结果
40例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9例,显效12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骨痹”“膝痹病”范畴,张璐在《张氏医通・诸痛门》中论膝痛记载:“膝者,筋之府,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者风寒湿气袭之。”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内因是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闭阻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或扭挫损伤,劳作过度致经络受损,局部筋络痹阻,气滞血瘀而致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失常。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并包括滑膜、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其病理基础是软骨的退变,但促使患者就诊的重要因素是膝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性疼痛。当然,造成这种损伤性疼痛的根本原因还是软骨的退变致膝关节不稳,关节附近的肌腱韧带和滑囊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导致急性的疼痛。如何缓解膝痛,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功能,成了当务之急。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总结了两处经验阿是穴――膝痛l穴、2穴,采用纯中药制剂(雪莲注射液)穴位注射该阿是穴,对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明显疗效。
从现代解剖学上看膝痛l穴为膝内侧鹅足囊压痛区。鹅足滑囊位于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的联合腱止点与胫骨内侧副韧带之间,该处肌腱排列紧密,长期的挤压、磨损和损伤,可至滑囊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增生、肥厚、粘连等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膝关节的疼痛,并影响关节的功能。膝痛2穴为膝后N窝外侧腓肠肌外侧头附着处。该处腓肠豆(小豆骨)借助纤维与腓肠肌腱与膝关节后侧韧带相连,与股骨外髁形成关节,其功效能促进肌腱的滑动。膝骨性关节炎并发关节不稳,常可累及该关节而引起膝后疼痛,下蹲起立困难。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G645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责任,因此,如何强化导师职责,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是高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研究从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模式、交流模式、师生双方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广西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整体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
1医学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针对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导师卷和学生卷(博士/硕士),采用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所广西区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及导师为对象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111份,其中导师卷421份,学生卷1690份。
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手段。
1.1对导师指导制度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导师指导制度目前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见图1)。而采用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的比例较低。而对导师指导制度的倾向性调查发现(见图2),大部分的导师,对目前所采用的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对转换导师指导制度,特别是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可是研究生层面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较低。
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初期,大多采用单一导师制度,由导师“一对一”地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等的指导工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类型的增加以及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单一的导师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对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的探讨。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单导师制和校内外割裂的双导师制经实践检验发现存在种种缺陷,于是导师团队制成为部分高校新的尝试。导师团队制度具有促进学科交叉等优势,最早起源于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便于学生汲取不同学科导师的智慧知识。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生教育开始推行这种优秀的制度。导师团队各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优势,有适当的进行工作分工并有所侧重,分别在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规划、科研指导、临床专业实践等方面承担主要职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给予研究生更全面更专业更系统化的指导。
研究表明,可能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制度环境建设推进程度等,目前采用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仍较多,但是医学院校导师对各种导师指导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等,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与导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知存在欠缺,没有清晰了解导师组制的内涵有关。另外,也有可能是学校和导师接受并采用了导师组制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培养全过程依然只有一位导师贯穿始终发挥作用,导师组制流于形式。今后,根据医学研究生不同类型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实行不同的导师指导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智慧,提高自身医学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应该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导师)及对象(学生)之间都关注并认可的一个共同问题。
2对师生关系模式的认知
2.1师生关系的基本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研究生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见图3、4)。认为师生之间是师徒关系、科研伙伴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导师分别占51.31%、33.49%和0.48%;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生认知这一点的数据分别为63.31%、26.45%和1.78%。
以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是导师作为师傅“教”,学生作为徒弟“学”的师徒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逐步延伸出师生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及雇佣关系等多种异化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师徒关系仍是主要模式,这与已有报道[1]相比,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从占比来看,医学类导师和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师徒关系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而选择科研伙伴关系的占比明显低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调查中大部分的学生和导师目前还是单一导师指导制,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认为导师应该扮演一种师长的角色关系,并且在研究生的学业、生活以及后期职业选择上担负起这个责任;其二,考虑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关。医学教育偏重知识和经验的传授,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才能独立于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理工科与人文学科偏重导师“授之予渔”的技能,研究生能更早的独立开展科研行为,更容易自主创新,与导师形成科研伙伴关系。
2.2师生的科研关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雙方的参与意愿都高达80%以上,82.6%的学生参与了导师的在研课题,80.65%的学生表示参与的课题与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密切联系。但在被问及学术活动科研含量及是否能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时,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的研究科研含量不高,并不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在对导师在研项目调查时,结果显示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层次不高,只有31.35%的导师有国家级课题,还有11.16%的导师无在研课题。调查还发现,71.36%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获得科研成果的署名权,但能够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其他方式补贴的研究生不到半数(48.17%),即使是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补贴的,也大多认为补贴少于付出。
目前,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导师课题的助手或者参与伙伴,研究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工作。科研活动成为师生交往的主要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如何,是考察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能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自身专业相关性,科研项目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个方面,研究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导师指导及科研团队交流学习,可以训练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此环节中,对付出辛勤工作的研究生是否提供了合适的报酬,对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给予恰当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调查结果说明,研究生对导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都很高且专业性很强,但是导师课题科研含量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平台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需要引起导师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科研活动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也值得管理部门和导师多加关注,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待遇。
3对师生交流模式的认知
导师能否与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模式,对师生关系和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交流模式的建立,包括交流频率、交流内容及方式、交流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
3.1交流频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见图5),只有36.21%的医学研究生能与导师交流频率保持每周一次以上,43.14%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为每月一次以上,16.27%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仅为每学期一次以上。只有约半数的导师表示能保证与研究生交流频率保持在每周一次以上。在对导师能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研究生的调查项目上,只有29.64%的研究生和31.88%导师表示“一直能做到”,而选择除了指导研究生外导师的主要精力摆放方面时,大部分的研究生和导师表示其导师或自己的时间精力被行政事务、课题研究、教学任务三大块所影响。与已有的综合学科调查结果[1]相比,医学类导师与研究生交流频率,每周有一次以上交流的频率为更低。不同一级学科专业的医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差异显著,临床医学师生交流最少(28.4%),生物医学工程师生交流最密切(65.38%),X2=23.910,P=0.013。这可能与临床专业学生要付出更多精力投入临床轮转及承担医疗业务责任有关,而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研究类的学生更多精力投入纯粹的科学研究,更有时间和导师交流和讨论科研进展和问题。
3.2交流内容及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过程中,除了学业问题,交流较多的内容依次为:职业计划和想法(51.7%)、人生观和理想(18.91%)、日常生活(13.52%)、情感问题(2.29%)。值得注意的是,有13.57%的研究生选择了无其他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除了学业交流以外,就思想、生活、情感等方面問题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如果除了学业无其他方面的交流,不利于导师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在求学成长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往的空间,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电子邮件、QQ、微信,师生关系由课堂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构成了网络社会独特的师生关系类型。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面谈,其次是电话/短信、QQ/微信等即时通讯方式,电子邮件等延迟通讯方式也仍在使用。师生之间交流方式与手段丰富,能弥补师生之间由于直接交往减少带来的缺点。
3.3交流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并经常与导师交流的医学研究生占21.42%,还有约近30%的医学研究生表示较少(占22.43%)或很少(占7.69%)主动与导师交流。
4师生关系满意度
4.1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学生的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6个方面对导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2),导师对指导学生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71.49%、79.81%、68.64%、78.62%、91.21%。但是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素质评价最低,选择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只有58.19%,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欠缺,尚需加强引导与激励。
4.2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3),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导师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84.54%、84.08%、82.55%、85.62%、89.15%。结果反映绝大多数的导师具备良好的素质给予学生优秀的学业指导。
5对策建议
5.1推进与落实导师团队制度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延续至今,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体,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在很多学科专业已经得到认可。医科类院校很多导师都是肩负沉重医疗业务的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作用和职责会被有所削弱。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医科院校应进一步就如何将教学合作、科技合作的优势转化为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势展开探索,积极探索具有实效的导师团队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师团队制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已经实施非单一导师制度的研究报道均表明,双导师指导制或者导师团队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引发制度落实不到位、导师职责不清晰、组内导师交流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优秀的决策规划形同虚设。导师团队中各导师之间职责不清晰,责任不到位,会引发导师对学生培养各个环节参与不够和发挥作用不完全的问题。同时,导师团队各成员间交流联系不密切,缺乏必要的工作交流联系和协调配合,是不可能有序的做好医学研究生培养全程工作的。
5.2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建立定期交流的模式制度,提高师生交流的主动性
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频率多少,放在研究生培养上精力的多少,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医学研究生强调分类培养,对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求提高。而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建设整体滞后,生师比不断扩大,加上医学导师大多负担沉重的临床医疗业务,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很高,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质量。
在欧美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地区,导师与研究生保持每周一次见面并汇报讨论研究进展的例会已经形成稳定常态机制,定期交流是检验学生有没有“好好地学”和导师能不能“好好地教”的有效手段。有国外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频率对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发表文章等的质量产生显著影响[3]。
师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化举措,学生定期汇报学习进度及呈交学习成果,导师定期督促学习进展并反馈指导意见,使研究生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导师,更能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真谛,对导师真正的尊重和认同。
5.3加强导师培训及考核,建立导师准入及退出评估机制
导师指导能力是影响师生关系乃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对医学研究生导师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合理的选聘制度,应侧重医学教育的分类培养要求,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侧重考察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方法;对专业学位导师应当侧重考察其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应对临床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不同导师在培养过程各个环节中承担的职责。
定期集中加强导师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不仅加强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更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讲解培训,让导师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圍绕职业指向和专业技能的不同要求有区别地进行指导[2]。
逐步废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通过动态考核导师论文、课题、经费等项目指标来选聘导师。增强导师危机意识,建立良好的竞争与激励机制。这样才能间接提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让研究生在高水平的项目研发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指导和提高。
5.4鼓励并引导学生批判与创新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和对话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通过合作与讨论,学会恰当表达和辩护自己的观点,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共享的、更丰富的、更高级的理解[3]。这是一种引导批判和创新的有效的指导方式。可以促进研究生深入思考,全面归纳并系统整理自己的知识研究,通过不断交流、促进,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导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对已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从而反思形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对学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而是应该留给研究生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的空间。
篇5
论文摘要:超理性决策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决策模式。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管理者采取超理性决策的原因以及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等视角,对超理性决策予以初步的学术探讨。
一、对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
超理性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目前学界还未对其作深人地探讨。笔者认为,超理性决策是基于学校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和灵感来做出判断的过程。超理性决策除了具有一般决策的特征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
(1)超理性决策不是非理性行为。R. M克朗认为:“当没有理性逻辑推论过程或者超理性过程超过前者的时候,超理性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超理性过程不是非理性行为,后者常由在恐慌状态下产生的紧张和焦躁所引起,但是在超理性过程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见,超理性决策与非理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2)超理性决策不是超出理性的决策。超理性决策是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决策,不是没有理性的盲目决策。它在实际决策中也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无理性选择,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伴有逻辑的推测和判断,只不过是没有按照理性逻辑推论的步骤进行而已。之所以说它是超理性的决策,也主要是由于它的非常规性,在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和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瞬间顿悟。
(3)超理性决策不是神秘主义决策。超理性决策过程中确实有凭借一种无以名状的直觉或灵感来判断的成分,但依据的主要是管理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采取具体行动前,管理者通过直觉思维对决策问题已经心中有数了。超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决策与某种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有关,更不是完全由人力之外的神秘力量来主宰决策的。
(4)超理性决策过程主要是直觉思维过程。美国现代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二、采用超理性决策的原因分析
1.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学校的管理者们面临的决策环境与过去相比复杂得多,诸如:政策导向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诉求、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等等,都对决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许多问题根本无先例可援,管理者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抉择。而理性决策者往往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希望用线性关系找到所谓的最优的解,而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复变函数关系,很少可以找到哪个关系是线性关系,因此,那种纯粹的理性决策模式对学校的实际决策意义不大,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纯粹的数学模型也许只能在理论上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却很少能为学校现实问题找到正确的办法。
2.事件的突发性
学校的任何一个事件是不会因为人为的安排而按时发生的,它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学生的打架事件、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的教学失误、急性传染病传播等等都是不可预期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和决策,如果按照一般的理性决策处理的话,往往是既没有考虑的时间,又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而基于学校管理者经验的超理性决策,常常可以得到尽管不是最好但却令人满意的结果。
3.信息的缺失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瞬息万变,学校管理者们也许永远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在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完全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那将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会因信息缺失而无法进行决策。同时,任何一个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在既缺乏信息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承认的绝对最佳决策是做不到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管理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定,而常常是在掌握了相关决策状况的基本信息后就做出对应的决策。
4.时间的紧迫性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们即使有可能完全收集到以确定地解决某一个复杂的问题的相关信息,但也会由于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在信息还没有能够收集齐全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出决策。另外,由于事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的,即使花很长时间得到了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找到最佳方案,也可能因为错过时效,而使最佳方案变得毫无实际价值。例如:校内的意外骚乱,决策者一定是先控制事态,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扩大化,然后再调查事发原因,找到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会是一味地去追求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5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学校的资金、校舍、图书、用地等都严重不足,可控资源明显短缺,很多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行。在这种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决策的成本和代价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管理者不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惜代价的一直讨论下去,在关键时刻,会根据所能掌握的现有资源在最后的期限内做出相关决策,这个决策很可能是权宜的,但却是符合实际的,它可以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
可见,一向被传统观念视为属于非常规的超理性决策在学校实际管理和决策时含有合理的成分。
三、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
1全面的知识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学校管理者知识的多少对于形成超理性决策具有基础性作用,它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育和管理学科的理论,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历史、人文、地理,并对文学、艺术、体育等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具有远见卓识。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转贴于
2丰富的经验
经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总结,是理论的直接来源。学校管理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超理性决策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当前学校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机遇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谁能把握住,而这时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决策经验。那些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全部,实际决策中最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什么都搞一刀切,决策要有针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综合能力
管理者越来越处于复杂而多变的决策环境中,学校决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见整合的过程,看准问题是一个方面,能否采取统一行动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都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针对各种偶发、随机和不确定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战略思考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能使学校管理者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兼听多谋、通达权变,说服不同意见者,并最终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创新的精神
今后学校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所学校能占有并控制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学校要想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学校管理者要能不被传统思维、习惯势力和环境压力所束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对认定的正确目标要百折不挠地去努力实现。学校管理者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中抢先一步开辟出新路径。那种等等看、慢慢来、随大流的保守思维永远也不会催生出超理性的决策,也就无法产生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
5.超凡的胆略
学校管理者在关键时刻要具有超凡的胆略,这是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格。胆略不是鲁莽拍板,不是赤膊上阵,不是盲目冒进,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超理性决策能否进人执行阶肆,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怎么解决,由谁来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学校管理者胆略的考验,管理者要敢于当机立断,果断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顶住压力开拓前进。否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势必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而贻误大事,痛失发展的机遇。
四、对超理性决策的评价
篇6
关键词:多学科研究成果 同位素测试资料 含水
1、基本概况
某区某井位于某区纯油区西部南北走向的某号断层边部,萨0中上断失。该井开采萨Ⅱ组油层,全井射开砂岩厚度13.1m,有效厚度6.9m,于1991年8月投产,初期日产液33t,日产油7t,含水78.2%,流压7.62MPa。目前日产液64t,日产油3t,含水95.3%,流压4.02MPa。由于受断层遮挡,该井连通方向较少,注采关系不完善,现与三口注水井--水井1、水井2、水井3相连通。
2、各小层含水变化分析
该井射开萨Ⅱ组10个小层,根据该井投产早期所测得的环空资料,将这10个小层划分为高产液层和低产液层两大类。高产液层根据含水情况划分为高含水层和低含水层两类;低产液层根据注采关系及剩余潜力情况又划分为有采有注有潜力、有采有注无潜力和有采无注无潜力三类。对每一类的各个小层细致分析后,对连通水井相应层段进行调整。
2.1 高产液层含水变化分析
2.1.1 高含水层
从该井投产早期测得的环空资料看,萨Ⅱ16是该井的主要产液层,产液比例达到全井的47%,但该层也是全井含水最高的一个层,小层含水超过96%。该井在萨Ⅱ16的发育很好,射开砂岩厚度3.2m,有效厚度1.4m。连通三口水井发育也很好,特别是井位最近的水井1,该层射开砂岩厚度3.4m,有效厚度1.4m,投产初期测得的同位素测试成果显示该层吸水比例为18.3%。由于水井1与该井井位很近,且在该层发育都很好,注水井吸水比例较高,因此分析认为在萨Ⅱ16层水井1是该井的高含水方向。1998年对水井1的萨Ⅱ16层单卡为一个注水层段进行停注,以控制该井含水上升速度。
水井2是该井另一口连通注水井,初期测得的同位素资料显示萨Ⅱ16层吸水比例为10%,但试配时将萨Ⅱ151~葡Ⅰ222划分为一个注水层段,由于葡Ⅰ222发育好,吸水比例高,受其干扰,之后测得的同位素资料显示发育相对差的萨Ⅱ16层不吸水。分析认为在萨Ⅱ16层水井2是该井的低含水方向。2008年8月对水井2细分,将萨Ⅱ151~162划分为一个注水层段,以加强萨Ⅱ16层注水。
通过以上调整,该井萨Ⅱ16层含水由快速上升转为缓慢上升再到明显下降,收到很好的调整效果,目前该层含水已低于全井含水。
2.1.2 低含水层
(1)萨Ⅱ4b。在萨Ⅱ4b层,该井与连通三口注水井发育都很好,有效厚度都在1m以上。井位最近的水井1同位素吸水比例较高,达到达20%以上;井位较远的水井3同位素吸水比例也在10%左右。
从该井投产早期测得的环空资料看,萨Ⅱ4b小层含水低于全井含水,从多学科拟合的萨Ⅱ4b层含水变化曲线上看,该层含水相对较低,且上升相对缓慢,因此对连通水井没有将萨Ⅱ4b层单卡停注,而是进行调剖,改善吸水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水井1分别在2004、2008、2010和2011年四次对萨Ⅱ1-52注水层段进行调剖;水井3在2008和2010年两次对萨Ⅱ33-53注水层段进行调剖。
通过以上调整,该井萨Ⅱ4b层含水保持缓慢的上升速度,目前该层含水仍低于全井含水。
(2)萨Ⅱ8a和萨Ⅱ12a。在萨Ⅱ8a和萨Ⅱ12a层,该井与连通三口注水井发育也比较好,三口水井的吸水比例也比较高。水井2萨Ⅱ8a和萨Ⅱ12a层吸水比例均在10%左右;水井1萨Ⅱ8a和萨Ⅱ12a层吸水比例均分别为22%和10%;水井3只有萨Ⅱ8a吸水,比例为18%。由于该井投产早期测得的环空资料显示这两个层产液较高、含水较低,因此针对这两个层所做的控水工作较少,只在2009年将水井1萨Ⅱ9-121注水层段调剖;在2010年将水井2萨Ⅱ81-121注水层段周期注水。由于控水工作力度不够,萨Ⅱ8a和萨Ⅱ12a层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多学科拟合含水变化曲线显示目前两层含水都很高。由于这两个层目前产液比例较大,对全井含水影响也较大。
2.2 低产液层含水变化分析
2.2.1 有采有注有潜力油层
该井有采有注有潜力油层包括萨Ⅱ9a和萨Ⅱ12c,射开的砂岩厚度均为0.8m,有效厚度分别0.8m和0.6m。由于连通水井在这两个层的动用程度也较低,同位素吸水比例都在5%以下,导致该井的这两个油层动用差,具有一定的剩余潜力,可作为今后挖潜的对象。
2.2.2 有采有注无潜力油层
该井有采有注无潜力油层包括萨Ⅱ10a和萨Ⅱ13,在这两油层该井和连通水井均为表外发育,连通水井基本上不吸水,多学科研究成果显示这两个层不出液,因此这两个层的剩余潜力很低,对全井含水的影响也不大。
2.2.3 有采无注无潜力油层
该井的萨Ⅱ14和萨Ⅱ12b层属于分布在席状砂内的零散砂坨,周围水井大面积尖灭或因发育差而未射孔,因此这两个油层由于有采无注而没有剩余潜力,也不具有调整的能力。
3、通过注水调整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该井各个油层含水变化及目前含水情况进行分析,对连通水井相应层段合理调整,提、控结合,近年来在保证该井产液量不降的前提下,全井含水下降,保持了油井高效开采。目前该井日产液64t,日产油3t,含水95.3%,流压4.02MPa,生产水平高于2008年同期的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一、集体小结的内容
集体小结是师幼共同对数学教学中“学的是什么”“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学”的归纳。因此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
1.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主要反映“学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把不是重点的问题误当成重点,使小结走偏。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做夹心饼干”的关键经验是“图形的归类”,即要求幼儿能把相同形状的图形叠加在一起。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关键经验,在小结时就会拘泥于幼儿对夹心饼干夹得怎样的枝节问题。二是要立足于幼儿对关键经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背诵。比如,幼儿在对不连续量进行排序以后,教师不要让幼儿死记硬背“从少排到多”的语句,而应从数与数之间“差一”的关系上组织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对规律的发现。
2.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小结。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来化解学习难点是教师十分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公共汽车站” 不仅需要幼儿将两队的小动物上下对齐一个个排好队,还要比一比两队小动物谁多谁少。由于提供给幼儿的小动物本身就有大小之分,幼儿在比较多少时极易受到材料大小特征的干扰。为此,教师可以针对“判断谁多谁少时,是相信眼睛还是依靠点数?”来组织讨论,最终通过小结使那些原先出错的幼儿认识到眼睛有时会受到物体排列形式的“欺骗”,点数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
3.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小结。学习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成败,在集体小结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学”,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小结数学学习常规时,教师可让幼儿讨论“别人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做?” “做完自己的活动以后,材料应该怎么办呢?”等问题来强化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集体小结的方法
1.用“问答归纳法”对操作步骤进行梳理。在讲解了操作步骤后,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归纳具体的操作步骤。因此,在集体小结时教师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梳理操作步骤。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小建筑师”集体小结时,教师用“一问一答”来梳理操作步骤。师:“我们先要做什么?”幼:“分一分。”师:“按什么分?”幼:“按颜色分一分。”师:“然后做什么?”幼:“插一插。”师:“怎么插呢?”幼:“把一样颜色的插在一起。”师:“最后做什么?”幼:“把插好的楼房放到底板上。”师:“放的时候要怎么放呢?”幼:“要放到合适的框框里,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样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了操作步骤,幼儿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篇8
关键词:体育课;课后小结;小结的要求;小结的作用
1.前言
课后小结也称教学心得,教学笔记,课后记等,是体育教学常规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链条上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对体育教师来说,课后小结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是强化教研意识的催化剂,是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的助推器。但很多体育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这个环节。课后小结看似简短,但它的写作方法却是一种教学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并有很强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2.课后小结的要求
2.1真实性。课后小结应根据自己教学工作真实情况进行有分析的记录,不能脱离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应付检查等而写小结,这样的小结徒有形式没有针对性,失去了小结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课后小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或是教学的失误之处,或属教学的困惑需要破解,或属教学的疑难有待探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认真回顾反思,将丰富的教学情感体验与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明确课后小结的主旨。
2.2精要性。课后小结要求内容精粹,言语简要。写在教案后面的课后小结,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必须有份量,即要求内容有价值,有特色,有新意,做到短而精。述说体会要言简意赅,阐述见解要一语道破的,剖析问题要一针见血,评析教学要画龙点睛。课后小结要达到精要的要求,既要重视思想方法的修养,又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例如:我们在上体育课时,碰到学生准备活动不积极,懒懒散散,没有达到要求时,许多教师会在课后小结中写上:学生准备活动懒散,不充分,今后要加强。这样仅仅只写出了问题的存在,如果这样写:学生准备活动懒散不充分,思想不重视,安排一节‘准备活动的作用’的理论课。这样不仅写出了存在的问题,还分析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2.3及时性。体育教师从个别体育课堂教学获得的具体细微的感悟和启示,一般难得长时间保留在头脑里,有些顿悟,灵感更是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写课后小结,应尽可能在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当天的时间,这样就能及时准确地记下教学过程包含着个性化体验和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所感所悟。
这里还需要明确,上好课是写好课后小结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才能为课后小结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维的广阔空间。
3.课后小结的作用
3.1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课后小结记录反映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失误的教训,需要破解的困惑和有待探讨的问题,等等,在后继的教学和下一轮教学的备课时,教师应重视参考利用前面的课后小结,吸取前面教学的经验教训,改进教案设计,提高教案质量,从而使课堂教学扬长避短,趋向优化。这样长期坚持,可帮助教师增强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3.2培养教研意识,开辟教研园地
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研教,是体育教师进行教研的基本途径。可以说,课后小结是联结教学和教研的纽带。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写好课后小结,利用课后小结改进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而这也正是教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从理性的层面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学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体育教师对教学执着追求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教学研究必须具备的重要意识和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写过的课后小结适时“回头看”,一则可加深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二则可对课后小结补充修正。这种“回头看”,能帮助教师强化教学过程的理性思考,促进教学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结束时,对所写课后小结集中进行回顾思考和整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明朗化和升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发掘,提炼出既适合自己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教研课题。许多在教研领域取得成果的教师的实践都证明,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锁定教研课题,是教研选题的一种科学方法,且有助于推动教研取得实效。
3.3推动理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课后小结将教和思、教和写结合起来,在思和写的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会发现自己的理论素养、学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紧迫感。思和写越是深入,这种感觉可能越会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选定或调整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通过教和思、教和写的结合促进了教和学的结合,这种由课后小结带动的“三结合”,对于培养体育教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都有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教学行为 活动目标指向 观课记录
新时期、新课程、新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是教师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但仅停留在理念上的东西没有价值,关键在于实施,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反思,都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活动。
观课评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通过此项活动,可以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因而是最廉价而又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研究观课评课,理所当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修炼。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论述化学课堂教学观课记录的思维框架。
一、框架设计:观课记录表的制定
1.对观课的认识
观课包含“观”“听”“思”“记”等行为。“观”主要指用视觉器官聚焦师生的教学行为,包含组织管理行为(时间管理、情绪调控、引导帮扶等)、呈示行为(师生体态语、板书、多媒体运用等)、师生互动行为;“听”主要指用听觉器官收集师生的言语信息,包含问题刺激行为、评价行为等;“思”主要指观课者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综合分析教学设计行为和重要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设计意图);“记”主要指观课者运用观察表及时记录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行为和活动目标指向。“观”“听”“思”是“记”的基础,“观”强调细微性、“听”强调专注性、“思”强调深刻性。“记”不仅强调选择性、简洁性,更强调科学性,因为科学的记录能帮助观课者有序、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
2.观课记录表设计
表1 观课记录框架设计
学科: 班级: 任课教师: 时间:
课题:
教学环节 教学行为 活动目标指向
教学设计行为 组织管理行为 呈示
行为 交流互动行为
环节一
环节二
……
表1说明:①课堂教学由若干重要活动环节构成,每一环节均包容不同教学行为及活动目标指向,其中活动目标指向分为两个维度(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培养)四个层级[学习能力培养(知识技能要素的习得;知识技能结构的形成;活动经验结构的建构);情感态度培养]。②教学设计行为主要记录简洁的教学思路及对教学设计的评价;组织管理行为主要记录重要教学活动使用的时间并评价其合理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手段、引导帮扶手段等;呈示行为主要记录教师的体态语(语言的简洁性、语速及声调变化、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对板书的评价、对多媒体运用的评价等;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记录讨论交流的主题、目的、形式、内容、学生参与度、交流的氛围,并分析其必要性、合理性等。③活动目标指向需要观课者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方能定夺,因为有些教学活动是指向学生习得知识技能要素的,有些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结构,还有些教学活动则是为了让学生构建活动经验结构,对活动目标指向的分析是评价一位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实践研究:“氯气的性质”观课记录
教学环节一:导课
教学设计行为:教师简述教学目标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江苏淮安氯气泄露事件的4幅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依据图片氯气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叙述性质(学生集体回答2次、个别回答1次)多媒体呈现结论。
评价: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有效拓展教学资源;问题设计基于文本材料,能确保学生在获得足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抽象,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管理行为:开场白简单明了,有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呈示行为:多媒体提供学习素材并呈现结论,使用合理。
交流互动行为:学习素材引发学生浓厚的注意,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活动目标指向:明确学习任务并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知识技能要素)。
教学环节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行为:教师提出问题(请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学生讨论交流二学生到黑板演练学生评价、完善教师演示实验(铜在氯气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并提出学习要求(①用简洁语言叙述实验现象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观察记录集体叙述实验现象二学生到黑板书写反应教师提出问题(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总结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师生共同分析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阶段小结。
评价: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
组织管理行为:讨论交流与学习小结时间得当,能用多种描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的对话,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过度兴奋时教师能使学生归于平静,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能因势利导。
呈示行为:教师演示实验规范,板书有序、整洁,是核心内容的浓缩。
交流互动行为:互动模式多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
活动目标指向:知识技能要素(①氯原子结构示意图;②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活动经验(①结构推导性质;②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找寻反应规律)。
教学环节三:当堂训练
教学设计行为:多媒体展示练习(3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探查并指导学生呈报结果引导学生提炼解题经验
评价:练习设计具有目的性、层次性,选择题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正确回答的。主观题的综合性稍大,学生自主解答时出现较多思维障碍,但在分析时,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思维障碍暴露,并指引学生对症下药,最终学生收效较大。
组织管理行为:练习时间合理,自主练习过程中,教师对解题茫然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呈示行为:运用多媒体进行习题教学,习题解答程序清晰、明了。
交流互动行为:体现习题教学的主体性、激励性、探索性、合作性、竞争性。
活动目标指向:巩固知识技能、提炼解题经验。
教学环节四:知识整合
教学设计行为:多媒体呈现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氯气有了哪些认识?②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规律性的知识?③本节课我们运用了哪些已有经验推导新知识?)逐一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并完善。
评价: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结,既有知识技能的整合,又有学习方法的整合,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指向性。
组织管理行为:构建问题组培养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以群体力量促进个体反思。
呈示行为:运用多媒体整合知识。
交流互动行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小结,学生学习与探究愿望强烈。
活动目标指向:进一步明确目标并反思评价教学效能:知识(氯气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知识)、技能(绘画结构示意图、书写反应、实验设计及操作、语言表达等)、策略(结构推导性质、运用演绎归纳推导同类物质的性质)。
三、经验交流:对使用者的建议
1.有目的纪录:对于观课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做好翔实的纪录,这里的详记不是对授课者的口述笔录,而是把观课者的思考及时融入并记录,对于授课者的某些设计或行为,观课者还应及时记录遗憾。
2.听课的问题准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行为、态度、思想情感,提出问题的思路等,观课者应及时纪录这些问题,并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
3.整理听课笔记:这是观课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如目标指向这一块,有时需要听课者在课后进行综合审视才能定夺,因为有些问题及目标指向具有综合性。
4.结合有效教学行为分辨表进行观课记录。
表2 有效教学行为(部分)分辨表
维度 层级 评价指标
教学
设计
行为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明确,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逻辑,重点突出,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有效拓展教学资源
教学技能 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课堂结构合理,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处理得当,符合教材内容要求,重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得当,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
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正确回答的;对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能突出重点;练习设计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典型性、综合性
学习进程中,既有阶段性小结,又有课时学习小结,既有知识技能整合,又有学习方法整合
组织
管理
行为 时间管理 准备上课或开始上新课的开场白简要明了;教学环节过渡简要明了;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思考问题时间;学习小结时间得当
情绪调控 当学生精神不佳时,教师能使学生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教师能使学生归于平静;当学生有不当行为时,教师能巧妙地制止这些行为
引导帮扶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以多种描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的对话;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呈示
行为 体态语 教师能以简洁语言准确讲授知识使学生不误解;自然恰当地运用说话节奏、声调高低变化辅助教学;自然恰当地运用微笑、惊讶等面部表情辅助教学;自然恰当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
板书 教师的板书有序、整洁、准确;教师的板书是核心内容的浓缩
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素材;运用多媒体进行习题教学(提供练习或分析习题);运用多媒体整合知识。
师生
互动
行为 交流互动 在进行讨论交流时,明确规定讨论的主题和目的;课堂教学主体性、激励性、探索性、民主性、合作性、竞争性彰显鲜明;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采取随机应变策略;师生交流互动必要且有效
观课评课是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一个多维度的观课记录框架,可以增强教师听课的有效性,更加全面地将课堂教学行为二次呈现,从而在评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加强听课者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
不断改进,促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一、新课程与思维情境的创造
新课的引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造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另外,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练习和小结中创造思维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