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水利水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7: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水利水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科水利水电论文

篇1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绩、不足与未来展望

篇2

论文摘要:电力类高职学院学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强调专业特色,文章对建设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进行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1.2应用性

本科高等学校学报通常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但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学院重实践、重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在重视学术价值、不排斥高尖技术外,更多要求是应用性,需要覆盖面广,兼容各门各类层次的适用技术,以便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这一点无疑要成为学院学报的“重头戏”,所以“应用性”是学院学报选题和栏目编排的重点。根笔者统计,在高职学院学报2006年自科版刊发论文中,应用技术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75%,这个比例充分证明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在高职学报中占有的份量。以我院学报为例,2006年全年刊发的128篇论文中,电力系统、动力工程及电力发展论坛、电力企业管理类论文60篇,占总数的47%;在全年刊发论文的178位作者中,省内作者高达126人。学报的行业性、地方性可见一斑。

2求是创新,打造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

2.1设置特色栏目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个性和特色,他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邹先生将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到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并将特色作为衡量刊物力度的标志。一个刊物,尤其是学术期刊,应特别重视和倡导个性特色的形成。

电力类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服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栏目设置上紧紧结合学院所办专业性质,突出技术应用性,要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设为特色栏目;社会科学版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发展论坛设为特色栏目。这些栏目是固定常设的,相应的稿源较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反映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学术氛围。这些栏目特色鲜明且独树一帜,读者反响热烈,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有关电力供应、电力价格等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类高职学报应考虑增加“电力市场”栏目,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研,目前该栏目在电力院校学报栏目中尚为空白。

客观地分析,自2004年夏季的“电荒”波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后,未来的10年内电力这个原本应该提前出发的“先行官”,一定会迈开大步,奋力赶超至其他行业的前头,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电力方面的各类政策性研究课题、技术类研究课题会很容易地得到资金赞助而获得批准,自然也就有相当多的论文伴随着课题的进展和完成而诞生。多发表与学报的专题化栏目选题一致、高级别课题类稿件,是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专门设置与电力相关栏目的学报屈指可数,除几所电力学院外,只有几家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登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论文,因此,学报设置如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管理、能源动力工程等电力类特色栏目,将为广大作者提供有选择余地的、对口的园地。

此外,所有学报目前都设有教育教学栏目,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专设“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并作为特色栏目,及时将高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出来,以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从师资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跟普通高校相比是存在相距,但在高职教育领域上大有文章可做。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建制使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高职教育在高职学报上完全合适,也增强了高职学院特色。如果电气学院学报设置该栏目,将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起一面旗子,既能对高职理论的发展作贡献,又能将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到全国各地,可谓一举两得。

2.2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文理分开

目前,所有的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虽然侧重于发表工科版论文,但事实上均为综合版,即文、理兼顾。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电力类院校学报应抓住这一机遇,抓紧策划,对现有学报进行改造,文理分开,创办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期刊。根据本院校学科的优势,将自科版集中报道强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文理分开后更能体现栏目特色同时缩短发表周期能对重大的吸引眼球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这样不仅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保持读者对这些课题、对学报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评比中,《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电力类学报均获得优秀学报的称号,充分说明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的整体实力。如果电力类学报实行文理分开的办刊模式,将会使社科版的文摘率大大增强,自科版的影响因子大大提高,从而使学报在界限分明的文科学报和理科学报评比中均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2.3围绕特色征集稿件

电力院校学报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社科版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市场板块;自科版围绕水利工程、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技术板块;总之,只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科建设特色,能让读者了解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关注科研动态和研究的焦点,又能提供专业的知识积累的文章,都属于学报征集的主力稿件范围。2.4建立开放型编委会

编委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编委会的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学报的质量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报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虽然能胜任把握学报的办刊宗旨,使学报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任务;但在学报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发展视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不够。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应考虑增加编委会成员,从其他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聘请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技术精英,组成阵容强大、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学报编委会,在这样的编委会指导下,学报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但特色并不等于质量。学报质量的保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编辑的责任重大。

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沿性选择,只有立足于科学前沿,才能准确地发现并选择具有科学价值的稿件。因此,编辑首先应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编辑应有一个主要专业方向,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报,学报依托行业,编辑应熟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院教师提倡是双师型的,高职学报编辑也应提倡是双师型的。编辑是教师,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保证论文中基础理论的正确性。编辑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掌握管理新理念和科技新技术,才能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对生产实际有指导推广作用的好稿子。学报的特色是编辑们赋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3],学报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倾注着编辑的心血。而高素质、双师型、强阵容的编辑队伍,是建设具有电气学院特色的精品学报的基本前提。

3结束语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院校学报也在发展。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报发展的思路,深化学报改革,突出地区和专业特色,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报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的品牌学报。

[参考文献]

[1]刘自俭,胡菲,田振东.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编辑学报,2004,16(3):331-332.

篇3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水平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合格标准为: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结合实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规范,质量合格。我校在2005年初重新讨论、制定了“新疆农业大学指导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条例”,对有关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要求毕业设计选题最好按专业特点结合生产实践,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深度、难度要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题目适中,工作量饱满;毕业设计原则上1人1题,工科类允许多人同一题目,但应有不同的副标题或将设计任务分解等。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手段。我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毕业设计根据专业类型可分为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毕业设计时间为12周。鉴于上述教学评估指标要求和我校毕业设计工作条例规定,根据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主要对农业水利工程(简称农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要求逐一进行讨论、分析。

2毕业设计选题的性质

选题恰当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按照我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宗旨和新疆地域特点,我院农水专业方面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都与新疆当地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且都是教师亲自规划设计过的工程项目。毕业设计选用最多的题目主要有两大类。

2.1滴灌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滴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节水的一种与机械化配套、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特别适宜于果树、蔬菜、设施农业和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大田行播作物种植的一种现代化精准灌水技术口]。膜下滴灌系统已经在新疆各地广泛采用。给学生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都是教师自已做过的工程项目,稍加以改变,编写成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如新疆布尔津县、沙湾县、轮台县滴灌系统等工程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规划设计内容:分析基本资料、系统流量推算、系统工作压力确定、主干管长度确定、滴灌区各级管路规划、管网水力计算、水锤计算、附属建筑物(如沉沙尺、闸井、镇墩等)设计及工程量与材料明细表等口]。毕业设计提交的成果有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8~10张),主要包括滴灌系统工程平面布置图、地埋于管纵断面图、管路节点连接图及附属建筑物设计图等]。以上提交成果均为计算机打印和计算机绘图。早期该题目给毕业班学生做得较少,但学生毕业后反馈回来的意见,一般认为该类工程项目在工作基层单位碰到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因此,近3年来把该题目也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新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及各项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许多地区有待开发,同时已建的老灌区也有待改造。因此,该毕业设计选题在学生毕业后出去工作碰到的机会较多,反馈意见良好。有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就用上了,有的学生还返回学校要资料。笔者曾利用到南、北疆出差的机会,向当地的水利局、流域管理处及设计院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征求过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该选题为主,是基本功,对今后搞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专项工程设计(如灌溉渠道设计等)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大多主持或参加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以该毕业设计选题展开讨论、分析。

3难度

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必须适中,切合实际。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行,不作高深研究。对于“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其难点也是重点。

3.1蓝图规划

学生在经过分析基本资料及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后,根据“以水定地”原则,确定了灌区规划的灌溉面积,即开始在1:lo000地形图上进行蓝图规划。主要规划内容有:条田规划、灌溉渠系、排水沟系、林带布置、道路、居民点等图上作业。蓝图上应有典型路一沟一渠相对位置示意图、土地利用面积统计表、渠系建筑物统计表及图例等。蓝图图幅为加长的1号图纸。要求学生在1.5~2周内完成,包括比较方案。这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因学生实际接触工程较少,以前仅从书本上得到一些灌区规划的知识,现在要真刀真枪地实干,学生往往面对蓝图,无从下手。此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多看些有关灌溉排水工程实例的资料,运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要求的总体规划原则,及新疆已建灌区的经验,仔细构思,敢于动手。

3.2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

蓝图最佳方案确定以后,即开始进入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阶段(简称内业),这中间缺少户外作业(工程测量)——放线(因时间等原因未作安排)。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难点之一_4]。要求学生在2周内完成以下工作:首先进行各级灌溉渠系的设计流量推算,选一条典型灌溉渠系(干、支、斗、农渠级)进行纵、横断面设计,设计深度按初步设计阶段;然后绘制4~6张图,图幅为2号图纸。图纸要求布置合理,比例适中,符合工程制图标准_5]。图上内容除灌溉渠系纵、横断面图外,还要有水力要素表、工程量统计表及说明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只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题,并未真正设计过。我们通过工程实例挂图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的有关规定,反复给学生讲解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不能截然分开,要统盘考虑、交替进行、反复调整,直至合理,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渠道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

4份量

4.1早期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内容

(1)分析、研究灌区的基本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水资源、作物、建筑材料、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工程任务和规模及今后发展计划等。(2)根据农作物灌溉制度绘制、修正灌水率图,求出最大设计灌水率。(3)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根据“以水定地”原则,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4)提出达到水土平衡后所采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如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及机井规划等。(5)蓝图规划(需提出比较方案)。绘制蓝图一张。(6)各级灌溉渠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渠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7)排水标准的确定。(8)各级排水沟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沟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9)工程量统计。(10)交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

4.2近期增加内容

(1)供水河年平均流量经验频率曲线的计算,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定作为灌区设计依据的典型年。(2)节水灌溉工程的典型设计(喷灌、滴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3)渠系建筑物的定型设计(闸、桥涵、跌水或陡坡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4)环境影响评价。在早期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约3周工作量的内容,要求学生在12周时间内完成。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除蓝图外)必须计算机打印和绘制,难度大,任务重,学生如掉以轻心,就难以完成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成绩可能导致不合格。

5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项单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农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多项单学科知识的大作业,含有实战意义,主要包括“灌溉排水工程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水力学”、“工程经济”、“水工建筑物”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等课程,涉及许多水利工程规范、规程。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讲是个锻炼。要求学生能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水利工程规范和规程等,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提出合理的见解,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学生就业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牵涉到其动手能力大小的问题。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或《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书写,图文并茂,表格齐全,并用计算机打印。新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用汉文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较高的,但也是提高汉语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绝好机会]。设计图纸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另一大体现。学生不仅要熟悉工程制图标准和掌握CAD绘图技术,而且必须要有扎实的绘图基本功,才能做好此项工作,否则将一筹莫展。

6质量管理模式的探讨

6.1毕业设计学生分组、分题情况

(1)学生自由择题和选导。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的半个月,向参与农水毕业设计的学生公布“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指导老师的姓名”,由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然后作稍微调整。水工专业的学生如找到工作,单位要求搞农水毕业设计选题的,也可参加。(2)民汉混合编组。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互相学习、帮助,毕业设计学生分组时采用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组。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3)设计任务细化。早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组一题甚至二三组一题,后来慢慢经过细化,发展到现在每人设计内容、设计参数各不相同,做到一人一题。如“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大题目下,细分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水比、作物种植比例、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道防渗程度、典型灌排渠系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渠系建筑物等项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指定的设计任务,避免了相互抄袭现象。

6.2机上文件COPY问题

早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是手工书写和绘制,只要符合有关规范或标准就行了,现在则要求设计说明书用计算机打印,设计图纸用CAD软件绘制。但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互相COPY现象严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设计说明书要有草稿,设计图纸要有草图,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分期检查,有教师签字认可,方可上机,否则无效。

6.3毕业实习

除了在大四安排学生5周的毕业实习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安排一次实习活动,时问1天左右,一般在毕业设计进程过半时进行,参观乌鲁木齐市近郊的水利工程设施、农场规划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等。时间虽短,但学生是带着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去的,他们会非常仔细地观察、记录有关条田规划、渠系建筑物(闸、桥涵等)和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方面的情况,对完善毕业设计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6.4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来讲都是一个检验。原则上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要答辩。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精心准备,写出汇报提纲。答辩时先汇报自已的设计成果,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在黑板上挂出自已的设计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7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凌玲(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14)徐金寿(1962-),男,浙江临安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42-02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背景

1.学科背景

高职是以培养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近几年来,高职的大力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高职的跨越式发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2.政策背景

高职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结合国家相关要求,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院甚至是部分本专科院校都已开始探索和实施学生的顶岗实习。

200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顶岗实习指导意见。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顶岗实习的学生同时具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参加工作的职工,另外一种是院校的在校学生。

国发[2006] 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及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发[2009] 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教育部2009年的八项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就业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前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因为顶岗实习过程复杂,关涉对象多,难于控制,同时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研究其普适性较差,所以在法规及政策上给顶岗实习过程以规范、监控甚至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以上的国家文件在不同程度上对顶岗实习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建议,可见国家对顶岗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很高。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

1.现有文献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1)高职学校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组织管理松懈,对实习学生教育指导缺乏力度,很多院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对学生顶岗实习放任自流,实习效果不佳,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欠缺,业绩和工作量难以估算,缺乏对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此外,顶岗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学校的管理难以到位甚至失效。

(2)企业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因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影响生产。如果企业对此没有兴趣,学校即使通过各种关系把学生勉强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很难长期维持。目前,许多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缺乏积极性。

(3)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对顶岗实习认识不清,实习身份的自我定位不准,缺乏顶岗劳动和吃苦的思想准备,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学生半途而废,当了逃兵。顶岗学生联系不便,缺乏学习交流的平台。

(4)顶岗实习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毕业生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过程,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主要表现在:首先,当前的交流方式存在联系方式多样,统一性差,联系方式变化快,更新不及时;指导教师工作量大,效率较低等弊端。因而构建一个统一的集信息、实时通讯、论文指导、成绩评定、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实习指导平台尤为重要。其次,总结和考核方式单一,当前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主要以学生提交的实习论文为依据,但单一的评价主体已不能满足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实际要求。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缺乏行政和法律上的支持。

2.关于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5

关键词: 江苏电大 远程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 实践性教学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08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

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篇6

20xx年最新达州市乡村教师补贴消息

一、目的意义

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关心和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于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政策内容

按照一县一策,自主实施的原则,宣汉县、万源市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补助资金由省定额补助,其他县(区)由县(区)自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一)补助对象。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对象为除城区和城关镇所在地学校以外的镇(乡)、村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编在岗教师,不包括职工和离退休(职)教师。严格落实以岗定补,在岗享受,离岗取消的补助原则。生活补助只针对农村教师工作岗位的补助,教师在岗时享受,离岗(包括退休)后自然取消。经县(市、区)及以上教育部门批准到农村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同等享受。在编不在岗、3个月以上外借、3个月以上外派(挂职、学习等)、退休(退职、退养、离岗待退)教师不得享受。已享受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工作补助的支教教师,不再享受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但若低于当地发放标准的应予补齐。对代课教师或临时聘用教师,由当地政府统筹兼顾,同步考虑。

(二)补助标准。宣汉县、万源市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省财政按每人每月220元给予定额补助),其他县(区)最低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筹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各地应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设档次和具体标准,重点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向条

件艰苦地区倾斜,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充分发挥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点)任教的作用。

(三)补助时间。从1月1日起实施。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是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的责任主体。各地要高度重视,足额落实经费预算,稳步推进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将实施办法报市级教育、财政部门。

(二)加强监督管理。补助资金要按时直接发放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各地要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平衡实施。要建立问责制度,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对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

(三)坚持阳光操作。各地要主动、及时对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公开公示,保证各个环节公开透明、阳光运行。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广泛接受教师和社会监督。

(四)完善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将农村教师培训学习、对口帮扶等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农村教师招聘补充机制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等制度。研究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向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倾斜的政策措施,落实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要求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规定。

(五)加大政策宣传。各地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宣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做好政策解读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把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统一到文件政策上来,推动政策顺利实施,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教育系统稳定。

相关阅读

20xx年达州市中级职称评审条件高级职称评定时间

本机构常年提供中高级人事局职称评审项目,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均可以申报,提供申报条件即可办理。

20xx年中高级工程师职称申报专业:(助理、中级、高级)

1 建工类:工民建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建设设计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测量工程师、地质勘测工程师、建筑预算工程师、建筑管理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土木工程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公路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土建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筑监理工程师、路桥工程师

2 机械、自动化类 :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电设备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铸造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采矿工程师、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3 装饰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建筑装饰工程师

4 水暖、化工类: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师、消防水电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暖通空调工程师、化工工程师

5 建筑电气:电气工程师、电气设备工程师

6 计算机、电子、通信:计算机工程师、电子仪表工程师、通信工程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师、电子技术工程师、光电子技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

7 园林、园艺类:农艺师、园艺师、讲师、园林设计工程师

8 船舶、冷冻类:船舶技术工程师、冷冻工程师

20xx年中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1、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 1 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 3 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理级职务满 4 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 5 年以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工作年限可算在毕业前后),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

4、各省市对优秀人才和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有破格申请的政策(详细内容请来电或QQ:9183~88989咨询)

20xx年中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申报材料要求

1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表;

2.学历证书影印件、身份证影印件、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影印件(按情况可免试)、专业学术论文;

3.近期1寸免冠照片(红蓝底不限);

4.申报人员须符合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和业绩成果要求。

20xx年最新达州市职称评定相关文章:

1.达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2.20xx年达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3.达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4.四川省达州市事业单位20xx招聘公告

5.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最新消息:基层教师真实工资

篇7

论文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X 10 rn3,占全球总量的 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 ,位居第 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 121位 ,是全世界 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 X 10 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 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

2 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 、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 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 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 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 、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 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 ,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 此外,国外还 出现 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3 我 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

根据《中国水利年鉴 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 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 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315.447 X 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 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 30%。

3.2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 、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 ,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 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工业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 门做补偿 ,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 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 ,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 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 ,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 、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 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 ,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 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 、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柏晶伟 .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2/)06—07—26(3).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 .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3]许 迪 ,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4]杨 静,王玉萍,王群,等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 301—3 303.

[5]缴锡云 .依靠新的理论技术推动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

[6]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 2005[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质量监控 管理服务平台 监管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监管越来越重要[1]。目前在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其中的渗透及应用推广,工程化效率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其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控管理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2]。

1.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工程质量检测已是大势所趋[3]。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从2005年以来,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4-5]。工程质量检测(试验)测试的数据是工程结构安全得到保证和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的主要判断依据,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非常重要[6-8]。

2.物联网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

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应用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检测的对象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从而实现工程质量检测现象整合[9-10]。

2.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

工程现场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涵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参建单位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效率,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利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和即时传输能力,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各工程项目施工、参建单位的档案,以便随时查阅发现问题,使监管过程更加透明化,公众化,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工程质量[11-12]。

2.2 加强质量检测程序监督

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督检测和监督抽测,利用质量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达到要求后重新检测[13]。

2.3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物流网技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质量检测监督过程中的停工、限期整改、不良行为记录、行政处罚等监管手段,建立各参建单位质量诚信平台,在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做到对实体质量、从业人员质量行为与企业质量诚信的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场监管与市场监管的联动[14-15]。

3.工程质量检测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的建立

3.1系统的组成

工程质量检测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常规检测方法为基础,集四个方面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见图1。

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方面,按照图1的框架图可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下面逐一介绍:

3.1.1检测流程管理

该部分前面做了介绍,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督检测和监督抽测,利用质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达到要求后重新检测[16]。检测流程分三个步骤:

(1)检测结果的归档、整理及备份;

(2)标准结果的查找与对比;

(3)结论的得出及评估。

管理人员通过物联网技术检测到的现场结果由步骤1归档、整理及备份后,寻找相关检测数据库找出标准结果与检测结果对比。按照结论对比的结果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出评价和判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7]。

3.1.2 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有工程备案、工程质量跟踪和工程质量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工程备案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文件及过程进行备案,作为存根以便后期查找[18]。质量跟踪是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后,跟踪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整理收集产品使用信息,就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企业,建立产品问题数据库,在后续工程(产品)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质量评价是根据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评定的需要将工程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依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分项工程利用物流网技术进行智能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得出改进措施等[19]。

3.1.3单位及人员资料档案管理

单位及人员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设、施工及检测人员的资质、素质等方面进行管理,防止三无人员上岗工作,引起工程质量及人员安全问题。对于一直未出现问题的单位可以降低监督的力度,减少检查的次数;而对于问题常出的单位要加大监督的力量,检查要常态化[20]。

3.1.4 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服务对象的,为他们提供工程质量信息的查询及投诉,使信息透明化。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能够确定处理意见的一般质量缺陷,由投诉处理监督机构责成责任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向责任单位提出整改,并督促其限期整改[21]。

3.2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的运作模式

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可以独立运用于单一检测机构,也可以与其他系统综合化应用。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如果没有互联网体系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就不能发挥作用。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利用质量标准对各种工程进行检验[22]。

3.2.1 质量检测人员现场设备操作

检测人员通过现场检测设备等对工程进行检测,检测所得数据迅速传到外网,随之传到管理系统[23]。质量监督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查询检测过程及结果。在检测结果与标准对比无不同时,系统会自动形成权威质量检测数据报告,供质量检测及监督人员参考。

3.2.2 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支持

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正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24]。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目的主要是为了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传输和为监督人员提供相关服务的网络支持[25]。在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网络及移动运营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对检测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的对接。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趋势,应用及与互联网等技术对接的介绍后,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综合化的应用,证实了物联网技术强大的应用能力及较广的应用范围。分别从检测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综合服务系统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工程质量监管过程,极大的提高监管效率。

5.致谢

本论文得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磷矿山建设关键技术集成及综合示范》(2013BAB07B06)经费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春红,裘晓峰,夏海伦,马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232

[2] 李鸿伟,牛天勇.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信息化研究 [J]. 施工技术, 2011, 40(4): 45-47

[3] 王羽. 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 [J]. 中国医院, 2010, 7(1): 1-4

[4] 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2):122-126

[5] 顾斌杰. 灌区生态型沟渠形态构建技术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10) : 4-6

[6] Alessio Ishizaka. How to derive Priorities in AHP: acomparative study [J]. Central European. Joum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14(4): 387-400

[7] Charles T. Kufs, Another view of the use of faetor analysis in geology [J]. Mathematieal Geology, 1979,11(6): 717-720

[8] 钱金平. 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初探[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2): 54-55

[9] 康绍忠, 粟晓玲, 杨秀英.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集成研究的总体框架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 16(1): 1-9

[10] 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的研究 [J]. 汕头科技, 2010, 1(1): 25-30

[11] 郝文江 武捷. 物联网技术安全问题探析 [J]. 信息网络安全, 2010, 1(1): 49-50

[12] 王保云. 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 [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 23(12): 1-7

[13] 李巍.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在线监测的应用 [J]. 信息化建设, 2009, 1(12): 23-24

[14] 张昕. 关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的标准规范的修订更新 [J]. 科技信息, 2012, 1(22): 403-404

[15] 吕妙英. 浅析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技术 [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 1(31): 80-80

[16] 黄小红. 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规范化的探讨 [J].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2(3): 62-64

[17] 李萍. 如何搞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0, 10(6): 39-39

[18] 龙维务. 浅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工程建设, 2007,39(3): 48-51

[19] 黄小红. 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规范化管理与实施 [J]. 经营管理,2005,25(2): 167-168

[20] 孙玲. 试论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大意义 [J]. 企业技术开发,2011, 30(3): 172-173

[21] 郭永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 1(1): 32-33

[22] 张文广. 浅谈工程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J].山西建筑,2011, 37(14): 197-198

[23] 周堂, 赖明勇.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7): 103-108

[24] 曹玉霞. 物联网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25(4): 22-24

[25] 张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25): 173-17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兼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11―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还是在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鉴于此,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建构,为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培养“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不存在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唯一理论和方式,任何学校要想健康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文化背景及其他环境条件紧密相联。21世纪,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最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巨大的,社会上会出现许多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理论、企业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与企业环境更为复杂,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其实质体现的正是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然而需要的绝不是“高分低能”人才。要求未来的企业人才除具备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积累,而更加强调的则是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

当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即使学生理论学习很好,研究方法的掌握也符合学科的要求,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强者”,而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时却方法不多,感觉理论和实际距离较远,企业感觉毕业生能力不足反而不如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究其原因,其中该专业建设的指导思路是个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其实践环节建设不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构建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品牌专业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所用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研究当今社会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同时其人才结构的实用性毋庸置疑的,只有把理论与实际企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只有把理论知识和方法紧密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领会理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具备领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实力。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角度来分析该学科的人才结构模式。其中“顶天”是指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了解前沿性的知识能力,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基本上属于理论上的学习和创新方面;“立地”是指要能够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立足现实的应用。就是要把该专业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把理论学习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现实之中,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造福民众,服务经济社会。

三、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得以进行的。很多教师自身就是出身于学生、学者,多数来源于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来自企业,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先进性,但是缺少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就是说在理论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上具有“先进性”,培养的学生“顶天”方面较好,而在“立地”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教师接触企业的频度不够,对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忙于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十分突出。

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上要突出强调“立地”方面,就是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当地国民经济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企业发展的理论,通过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指导在企业中寻找现实问题,防止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出现的“假、大、空”现象。

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

高职院校培养“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就是通过在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遴选“社会型”教师,弥补大学生能力方面的缺陷,由学校根据一定的原则为大学生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实践经验的教师,在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另外,在社会上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使得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建立起来,为大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此,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应着重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兼职教师选择的原则;二是兼职教师的条件和标准;三是兼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四是兼职教师和本校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关系。

五、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为“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多赢目标,具体表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产学研脱节的状态,达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把先进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管理中,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显示学科成果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为企业服务的目标,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也可以为创新理论和方法提供基本素材;对于企业来讲,人才始终是他们的战略之一,如何选择人才却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非常困惑的问题,他们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招的人不一定是企业自身要求的,而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因此交易成本很高。通过构建兼职教师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用人的适宜性,避免出现双方博弈的副效应;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社会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家交流,从实践中掌握学校各专业发展动向,敦促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兼职教师制度是实现高职院校“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构建兼职教师制度模型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既通过“顶天”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提升,达到国内前沿的水平,这是现实中做得很到位的地方。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毕业课题设计往往出现“假、大、空”的局面,甚至是“假题假做”,言之无物,理论水平和方法看似很高,但是解决现实问题不够,甚至与现实的需求脱节。通过兼职教师制度的建设,可以实现“立地”教学环节,通过兼职教师为学生指导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实现“真题真做”,对企业来讲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真正把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企业现实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制度的构建,搭建了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学生与企业的有机联系;通过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中国,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0,(8):91-93.

[2]高学强,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层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53―154.

篇10

关键词:旧城区;配套设施;住宅小区;适宜居住性

40多年前,“住宅小区”这一概念从国外传来,与之同时到来的还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和“邻里单位”模式的设计理念,我国八十年代的城市中,宽大的马路、大规模的城市拆迁、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在我国大江南北大范围的推广,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年的某某胡同、某某组团被某某“住宅小区”堂而皇之的取代。过去的胡同、街区为大面的“住宅小区”让道,似乎小区开发和小区设计成为了理所应当的。

实际上,规模过大,模式过于单一,普遍呈围合式的封闭格局的住宅小区导致城市住宅区缺乏适宜居住性,邻里之间的关系淡漠,街道活力和城市的多样性丧失,城市交通受阻,建筑风貌趋同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现代主义的产物使城市缺少了其社会功能,它带给城市的更多是隔阂、冷漠和社会生活的衰败,使得社会生活变得缺乏温暖。

《雅典》中曾指出:居住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居住用地是城市的基本及主要的用地单元之一,一个健康、文明、舒适的住区人居环境是城市其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现如今的住宅小区不仅仅只是满足居民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基础物质需求,也应该满足居民对心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文中通过对苏州市姑苏区养蚕里小区的实地调研,了解都市中老旧住宅小区的现状特征,探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居民参与度高的适宜居住性小区的发展模式。

第一章 调研对象及方法

第1.1节 调研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苏州市姑苏区养蚕里新村小区公共环境现状。

1.2调研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养蚕里新村的区位等进行查找阅读,并且通过网络检索关于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社区理论资料等,了解了同类研究的现状,总结出了同类城市老旧城区中的住宅小区的现状,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论文提供现实情况的依据。

1.2.2访谈法

对养蚕里新村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小区里的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小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居民对小区功能上的需求和未来改造新期望。访谈后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3实地调研法

由于小区的车辆和居民的活动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笔者采取了实地调研法,目的是对养蚕里新村小区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笔者的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了解和描述。主要涉及到养蚕里新村小区周边设施和其功能分布,小区中的道路、停车位、绿化现状,居民的对小区的功能需求情况等。通过亲自实地考察,收集宝贵的信息,为下一章节中小区公共环境现状的具体分析提供更多的支撑材料。

第二章 调研结果及现状分析

第2.1节 住区概况

养蚕里新村小区位于竹辉路以南,内城河以北,竹韵桥以东,玉兰新村小区以西。前此处有浒关蚕种场所属“大有七场”,自建大桑园供种蚕所需。附近有十余户农民,便称其居地为“养蚕里”。苏州沦陷时蚕种场被日军破坏,至为荒凉。70年代末,在此处建造住宅新村,原名航运新村,后改名为养蚕里新村,剩余地段仍名“养蚕里”。

养蚕里新村内交通量较大,人流量较多,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多,小区的北面是养蚕里农贸市场和建设工程市场管委会,东面是竹辉社区卫生站,周边例如旅馆、超市医院等商业设施较多,幼儿园和小学距离小区都不远,但是缺少初中。竹辉路主干道上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养蚕里新村小区,交通非常便利,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如图1)

图1

第2.2节小区居民构成概况

居民是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居住的社区不能称为小区,没有居民参与度的社区更不是一个好小区。

在苏州,中低收入人群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旧城区内,其居住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居住历史的老式房屋,其中有一些事具有保护价值的。另一种是以旧城老化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老式福利房。采访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养蚕里新村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原轮船运输公司的职工。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居民的同质性较高。受访居民对小区内部的环境非常熟悉,表示在小区里居住的有熟人或者朋友。但有被访居民感到小区内治安不安全,希望加强对小区内部的管理。

第2.3节 养蚕里新村小区公共环境现状概况

养蚕里新村小区是苏州典型的老旧城区中的住宅小区之一, 该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些基础设施没有配套,本身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加上二十多年的风雨侵蚀,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严重损坏,小区内绿化面积少,自行车车库及车位缺少,道路狭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小区内的居民没有公共的活动场所等。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小区内部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新社区设计中都是值得探讨的。

2.3.1 小区规划布局现状

据现场实地调研总结,养蚕里新村小区三面环内城河,小区入口有道闸和门房,派驻保安,南边的出入口除夜间外并不关闭。因此养蚕里新村小区并不算一个典型的封闭式住宅小区。

小区里住宅多为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小区内部建筑规整的一字排开,中间留有必要的道路、停车位、建筑前绿化。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色彩和质感都较为单调,未做细致的设计。同时由于缺乏物业管理,住宅立面由于居民的乱搭乱盖而变的面目全非、影响了小区道路空间的整体形象。小区内同时缺少中心绿地广场等方便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当我们的住宅小区变成了一种模块,一种可以重复的复制、黏贴的标签。被复制出来的城市住宅小区模式基本采取封闭式,模式过于单一,其存在的缺陷给城市的建设也带来了“城市病”等许多问题,面对城市流动人口和交通量的极具增加,住宅小区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的区域。高高的围墙把小区围合起来,里面种上一定面积的绿化、配备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加上行列式的住宅楼,或者是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式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内部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隔绝了小区与外界的自然联系。这样模式单一的老住宅小区在都市中比比皆是。难道一个好的住宅小区不应该是开放的、同时又是安全和私密的吗?

2.3.2 小区道路交通结构现状

养蚕里新村小区内道路狭长,小区路面不平整,路牙石破损残缺,导致道路不畅通,小区中没有专门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因此大量的小汽车只有临时停靠在小区路边,占用了小区的街道空间。小区内车行道断面宽度小于5米,机动车进入、行驶和调头都较为不便。小区街道实行的是人车混行,人行道与车行道在同一断面。(如图2)道路周围绿化较少或没有,少数楼前有绿化带,绿化格局不优,绿化看似常年没有维护,各种违章建筑侵占绿地、道路,人流量车流量大时,造成交通堵塞。

据采访,大多数年龄大的居民的日常出行依靠公共交通和电瓶车。小区内利用住宅底层空间和楼与楼之间的公共空间作为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放处,年轻人多为开车出行。但小区中并没有预留足够的停车位给居民,除了利用沿河道的空间和住宅楼外空地处划分停车场,在小区的西入口空地处,形成了室外停车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汽车的停放问题。(如图3)

图2 图3

2.3.3 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现状

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基础设施陈旧。小区周围的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东入口处有一个露天广场,广场上设有一些健身娱乐设施(如图4),卫生站位于住宅小区的北部,西入口处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小区中心设有幼儿园。小区北临主干道竹辉路,商业设施较多,有超市、餐饮、宾馆等。小区内有居委会和居民活动中心各一个。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发现,小区安全设施和消防设施也不完善,居民私拉电线,消防设施没有维护;小区的路灯、通讯设施不完善,路灯、楼道灯多数被损坏,电话线老化,网线进入小区不方便,邮箱生锈被废弃(如图5);小区中没有设置物业管理,门卫也形同虚设。

图4 图5

2.3.4 小区居民社区参与现状

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采访得知,养蚕里新村小区自行成立了党支部和小区居委会,成员多为小区居民中的骨干,结合整个小区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同时小区内还有许多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街道活动的主体多为老人。尽管被访者没有提到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很多老人内城河边聊天,缺少老人活动的空间。

第三章 适宜居住型的住宅小区的规划畅想

第3.1节 小区道路形态与居民交往

在住宅小区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社区入口、不同的交通体系汇合的地方,居民的生活丰富、交往频繁,而其他区域的专门提供给居民步行的道路则往往比较少有人在此停留;还有一种现象:当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小区内主要步行道路的相对距离较远时,居民聚集在一起活动的次数也会相对减少。而当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设在小区入口或者与各个步行道路紧密相连时,居民也会明显的聚集到此活动。 这些现象都证明,居民的活动和聚集在一起的交流的次数是和小区内道路系统的的合理性成正比的。

当今社会,新的住宅小区的形成,居民大部分是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的,他们可能从未有交集,而小区的认同感和邻里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偶遇及进而发生的非正式交往关系的机会是有着重要的关系的。在这样的住宅小区中,道路系统的设计能够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偶遇的机会较多时,居民们就会无意间相互熟识,进而发展到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住宅小区的形成。

因此,小区街道系统的结构形态、道路系统与不同功能空间入口的关系等,对居民的交往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第3.2节 归属感和积极空间的创造

古人云“居住乃心性之器”。所以居住表明人们的身心归属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在适宜居住型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模式中,可以尝试去除围墙,以组团代替小区,使区内的公共设施更多地承担城市功能,同时将城市公共设施引入居住区内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健康运作,和谐发展。

适宜居住型应该针对社区内老年、青年、儿童不同的人口组成,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别作出不同人群的设计应对。小区内部街道,也是公共活动的中心、休闲的中心,街道不需要很宽,但是必须是宜人的,能让居住者体会到步行的乐趣,重新找回街道的感觉。居民还有亲近大自然的需要,所以社区内绿化不能为了摆设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用。不是简单的种植花草,既要考虑日照要求和绿化空间,社区的绿化尽量顺应自然,不要求太多,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公共空间是社区的主体框架,公共空间规划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小区的整体感受。

总结

通过对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都市老旧城区中的旧住宅小区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公共参与、道路交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旧小区,提高它的适应居住性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宜居是是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不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其他的公共配套设施,是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如何衡量一个住宅小区是否是适应居住型小区,不仅要看整个小区的规划布局、住宅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绿化环境等硬件环境,还要看整个小区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融洽程度等软件环境。

建设适宜居住型小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的需求,始终要围绕着整个小区的核心――居民,小区设计应围绕着居民的活动这个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均清著,《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住区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社,2008.

[2] 杨德昭著,《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 韩光煦, 韩燕著,《小区规划:住宅与住区环境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