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水利水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6:1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水利水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水利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建立针对性强、知识结构完整、课时配置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与水利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联系,提高所培养研究生在本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优势;同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结合,不仅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和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依托校友关系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建立实践基地有19个,其中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更是与水利水电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实验室及完善实践基地,各大型企业均有配套资金用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行本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学院不仅在硬件上进行改革,在软件配套上同样极为重视。学院秉承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原则,为培养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校企联合,以名师、专家为主体的实力雄厚的培养团队。同时学院还投入大笔资金用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家讲座、学术论坛,进而为研究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并向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月发放一定额度生活补助。
同时为确保校外导师培养质量,水利水电学院还制订了严格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要求校外导师需由经单位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认可的人员担任,同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极为了解本工程领域前沿发展状况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掌握本专业学位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解决所属专业学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指导硕士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校外导师负责制定论文研究计划,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督促论文工作进度计划的按期完成,保证3次进度报告的考核与检查。双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负责。
在整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每名校外导师须与我校一名导师合作共同指导,不可独立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
1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内,已毕业研究生在各自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经理、企业的总工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夏忠,是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端木礼明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总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
2产生学校其他学科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效应
继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学校其他专业亦纷纷推出适宜自己专业的校企联合模式,电气工程、工商管理硕士还被选作为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与西安宝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设立每年10万元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新型模式的推出,在学校内产生了较好影响。
3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因此,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理论与方法创新能力。由于本专业用于创新,结合严格、缜密的培养方案,我校水利工程(本、硕、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一步促进提升了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4促进同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2011年11月,召开了由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承办的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全面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我校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与兄弟院校交流综合改革经验,反响较好。
三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体会
1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西安理工大学在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和企业优势,构筑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实施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致力于培养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四关于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我校水利水电学院的这次创新性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并进而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双赢。
研究生经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训具有了就业竞争能力,但由于国家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大,因此就业时本校学生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可以考虑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招生中,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论文研究阶段,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一方面解决了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再次有效实现企业双赢。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全日制联合培养学位研究生实践单位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力度,并尽快出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4-77.
[3]崔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15-20.
[4]张春华,孙鹏江.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9-20,45.
篇2
关键词:交易成本理论 水利水电企业 成本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04-02
交易成本理论是何种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它又是如何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通过研究交易成本理论对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来明确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为水利水电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更多的发展要求及条件。
一、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解读
交易成本表现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产生经济成本,这种经济成本通常是指新制度经济学所提出的交易费用,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关键范畴,它是一种为了获取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而付出的各种费用类型,还涉及到经常性契约、谈判等各类费用。交易成本理论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包含了不同的费用与成本,如获取、分析与处理市场信息所需要的成本与费用,合同交易订立的费用,交易执行、违约、制裁等行为的费用,谈判、签约的形成的费用,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费用及企业内部组织出现的交易成本等{1}。这些费用与成本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没有成功地运用在能够发挥最大化价值的方面,由于资源的浪费、组织成本的提高,使得公开市场中交易成本的出现与产生。
二、交易成本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交易成本产生的分析。《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探讨了市场范围与专业分工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市场中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扩大会提高分工与专业化的水平,随之会降低生产成本{2},这是亚当・斯密对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成本的经济论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交易的成本,这种视角的论断是基于实际的市场运作提出的,当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活动也会随之变得复杂化,这就使得交易的参与者越来越多,造成不完全交易信息的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行为就会出现,如偷窃、欺诈与违约等,从而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导致个人收益逐渐偏离社会收益的现象。由此可见,专业化水平与分工的产生与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从《国富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型的构造无疑忽略了专业化与分工所形成的交易成本,将市场看成了一个没有交易费用与成本的场所。由此,新制度经济学者则提出了相对的观点,罗纳德・科斯认为市场的运作也需要交易成本,并将这种交易成本的产生总结归纳为“科斯定理”{3}。如果没有市场交易成本与费用,无论如何安排初始权利,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一方面会使财富得到最大化的安排,另一方面会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动驱使机制使得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与应用;如果市场存在交易成本与费用,安排产权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这样可以通过运用资源交换的明确产权实现最佳效率的资源配置与利用。
2.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交易成本分析。从科斯定理可知,利用水利水电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的改善与产权制度的健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以此可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水利水电企业会涉及很多专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这往往会产生信息传递的偏差,造成信息流通不畅,这种情况可以应用科斯定理来进行改善,通过产权制度的健全,内部组织制度的改进,促进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减少,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交易成本理论对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1.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共同之处。交易成本的实质是一种机会成本,它是通过选择不同制度形成的生产形式或消费形式带来的损失,这种机会成本既包括内部交易成本,又包括外部交易成本,还包括信息的取得成本、制度组织成本、监督成本及不确定性因素所引发的成本与费用等。机会成本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贯穿于水利水电企业组织成产、产品销售及投资决策等各个方面,通过机会成本可以优先选择出最优化的方案,放弃那些次优化方案所造成的损失。由此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的成本管理在选择内部组织制度与配置生产要素两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与耦合性。
2.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相互促进。从现阶段不同学者对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来看,交易成本的内涵与外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水利水电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制度成本、社会成本、法律法规成本及政府监督机构所形成的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都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水利水电企业要充分地考虑这些成本与费用为企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成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的理论切合点,它可以丰富成本管理理论的内容,指导成本理论的核算与管理,完善成本管理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能够为交易成本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视点,推进交易成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交易成本理论对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理论的落脚点在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的分析、管理与核算,它的目标在于为企业选择最为合适的产品工艺流程,提供稳定的生产组织结构,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完善企业管理的流程方式,通过这些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来降低或减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4}。水利水电企业的交易成本为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企业可以尽量控制交易成本在数量上逐渐趋向于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水利水电企业可以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利用统一的交易费用标准对不同社会性质的各种企业组织进行效率大小与存在必要性的比较,通过统一的交易费用标准来衡量水利水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企业成本(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04页)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促进企业内部生产与经营管理有关组织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实现企业交易成本与费用的最大化节约与降低,从而应用交易成本理论指导水利水电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4.交易成本理论为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发展空间{5}。从目前交易成本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无法应用经济度量的方式,或者是货币的价值形式来计量交易成本,它是一种虚拟的、非实际的表现形式,这就对成本管理的核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不利于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由此可见,交易成本的无法度量为水利水电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种计量是成本管理的基本属性与基本特征,如果基于企业交易费用定性研究可以进行成本管理的定量分析,并开展交易成本相关内容的探索,就会使得交易成本的内容转变为成本管理核算的分析内容,从而为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促进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不断健全与改进,加强成本管理的合理性,提高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与建议
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相互、双向的,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要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就需要厘清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分析交易成本理论产生的历程,并审视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交易成本,由此,解读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与交易成本理论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探讨,研究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共同之处;二是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相互促进;三是交易成本理论对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作用;四是交易成本理论为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发展空间。通过这四个方面影响关系的辨析可以明晰交易成本理论与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明确交易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并开拓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新空间。
注释:
{1}饶晓秋,朱东恺,吴斌平.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新视角[J].当代财经,2006(1):24-27
{2}赖凡英,王朝新.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水利水电企业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J].湖南水利水电,2005(6):82
{3}邓倩.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与市政应用――基于会计学视角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
{4}黄玉洁,刘自敏.战略联盟运作管理的理论基础探析――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关系契约理论的结合[J].生产力研究,2005(6):73
{5}敬东,谢杰雄.交易成本理论对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影响――评艾伦・斯科特的“新工业区位论”[J].城市研究,2004(5):190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驻马店 463000)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 卓越计划 培养模式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03-02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实际水利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应包含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两方面。专业知识可从大学课本中获得,但工程实践经验必须在实践中积累[1~2]。
参与具体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更加努力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通过工程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项目的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3~5]。
1 现状
1.1 学生状况
近几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校生年均200人左右。虽然每个学生通过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但是有80%以上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学课程的应用实践不甚了解,85%以上的学生没有真正团队合作的经验,参与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历的学生少之又少。
1.2 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学得多忘得快。专业课的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无法掌握专业技能。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试验和演示性实验。毕业及生产实习时以参观为主,对水利枢纽的构成、具体工程施工全过程、施工的工艺流程等仅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实践环节薄弱,面向工程实际欠缺。
(2)教学方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还是被动、灌输式教学,很多课程无对应的实践平台。这就使得教师教学是单方面输出,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与学生交流基本为零,致使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应用及其背景,无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学生没有自我思考问题的环境,因而缺乏思考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该能力恰好是实际工作中极为主要的能力之一。
(3)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一卷定夺”制,考试占总成绩80%以上,考试分数决定一切。这种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前突击、60分万岁。学习本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现实却变成了应付考试的情况。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本身并不重视,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违背了课程体系设计的初衷,导致学生对所设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没有主动汲取知识的动力。
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环节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学生学习的课程固然有用,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在哪用、怎么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是靠上课与考试无法解决的。
我们最终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2 解决的方法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1 更新教育理念
求真务实,成就卓越。工程教育是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能力的高端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前沿视野,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不是培养同一类人才,而是因人而异、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教育不是对学生表面能力的要求,而是对其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度的培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有自己独立的角色。学生既要各尽其职又要做好配合工作,及时把握进度及方向。这种教育模式是一个在校本科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科研学习的过渡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学生与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无缝连接”。
2.3 途径与措施
采用多层次、多环节的培养体系,多方位的创新实践体系,持续不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3 水工“卓越计划”
对现存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人才需求矛盾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实践与创新教育平台,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专业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确定了2012版本科生培养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互交融的教学体系。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
卓越工程师教学大纲(或称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是指导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教学大纲从三个方面设置培养目标:(1)掌握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理解工程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重要性及其战略价值。卓越工程师要解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创新难题,以提高行业竞争力,从而贡献社会。因此,卓越工程师在工程技术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现要重点考虑以下要求。
(1)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
(2)本专业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职业技能和态度等。
(3)本专业所需要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团队工作、沟通与交流、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外语等方面的能力。
(4)本专业所需要的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工程综合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环境、工程企业工作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境等综合能力。
(5)为实现以上培养大纲要求所需要的培养环节,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各类工程综合应用项目、实习环节、课外科技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
(6)以上各个培养环节在整个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到的贡献、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等。
3.2 课程结构的设计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以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实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理念,确定了以工程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
3.2.1 基础教育课程平台
涵盖本科生必须学习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科学基础必修课:思想政治修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认知类课程、体育类课程。
(2)自然科学基础必修课: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化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及语言类课程、工程图学基础、工程力学基础。
(3)基础实践环节: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及与基础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基础实验环节。
(4)选修课:包括中国水利史、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等模块,供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广泛选择,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0学分。
3.2.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涵盖了本专业培养要求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需要广泛了解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包括水文学基础知识、水力学基础知识、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2)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内容。
(3)专业选修课程:是学生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包括水利工程概论、专业英语阅读、水文学基础,微机原理、水利工程概预算及水工结构可靠度等内容。
(4)专业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环节等。这部分教学工作大部分在企业完成。
4 课程大纲的设计
遵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大纲。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课程大纲指导学生的选课、学习,规范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大纲服务于专业课程计划,受课程计划的约束、界定,在课程大纲中将涵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范围、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门学科知识、能力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课程大纲由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老师在广泛调研并听取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制定,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批。
5 企业培养方案制定
本专业的“卓越计划”将把卓越工程师的教学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在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水利学院将与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2)工程实践: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
(3)工程研究:具备工程推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从工程实践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询、归纳能力。
(4)工程创新: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需经过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5)工程综合:通过参与具体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培养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6 结论
通过研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在2012级本科学生中选拔30人,独立设置“卓越”班,实施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我们期待培养适合水利行业发展的、与用人单位无缝衔接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3] 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25-27.
篇4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62-0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前包含了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热电厂工程、热力发动机、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方向的大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门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长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的热能动力工程高级人才。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招生和培养“水力机械”本科人才,1986年该专业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热能与动力工程”被批准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在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华大学在五十余年的人才培养生涯中始终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坚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实际能力,具有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面向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的水电能源开发,培养“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大量的专业教学改革和试点,已基本固化形成了目前具有我校特色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特色的培育。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
四川是我国能源大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大水电能源建设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实现四川水电事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适应企业需求”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为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专业,培养新世纪水电能源建设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水电能源建设领域内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形成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人才支持为思路,以实施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为指南,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热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既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优化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在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行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以建设教育部流体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建设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在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我们首先在调研全国类同我校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方向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专业的办学实践以及国家在西南地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学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优化,将本科人才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五大人才培养模块,即: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计划按照这五大模块进行归类优化,并科学地分配各个模块的学分比例,见表1所示。
我校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注重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互选与知识的融合,建立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水利水电动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从机组的选型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施工以及电站监测等。因此,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企业、水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着重强化两个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进一步突出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的五个课程群中分别设置了必修、选修课,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又分别设置了核心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换课程供学生选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该专业较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如下大胆的优化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好,该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实验室始建于1974年的学校水力机械实验室。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创立了今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专业的水力机械实验室依托于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流体动力机械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电工程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等,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高速摄影机、频谱分析仪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智能建筑仿真系统、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Fluent流动计算分析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本专业的学生可全天候到实验室开展现场参观教学、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群,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该专业充分利用办学历史较长、有较好的校友资源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群,并在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本专业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庆水轮机厂我们聘请的邱江维副总、高工,宜宾富源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爱民副总、高工,东电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鸿总经理、高工,东电集团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华副总、教授级高工、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勇副总、厂长等等,有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该专业两个方向的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基地单位的生产任务普遍较重,很多实习单位均把接待实习变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参观学习,根本不让学生在现场动手。于是,我们利用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作为学生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成功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现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如我们在实习现场进行水泵(叶轮)的木模制作工艺教学时,就邀请企业具有丰富木模制作经验的工人师傅为指导教师,现场给同学们进行制作讲解,同学们再自己动手现场制作,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同学们掌握了有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水电站的实习中,如果没有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光有校内指导教师,同学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电站机组的开停机操作,以及日常维护检修跟班操作等实习项目。
4.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学风,同学们积极与专业课程教师联系,积极参与到教师们的科研课题组中去,教师们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学参与研究工作。如同学们参与宋文武老师的红岩子水电站协联关系曲线的现场测试工作项目,参与符杰、曾永忠老师的水轮机水泵CFD分析计算等课题,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教师的科研真实题目多了,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课题的题目也多了。
5.积极鼓励本科生与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学习。学院为每一位本专业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学习室,这些研究室均是开放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可以进研究室与研究生一道共同学习。我们还为西华大学西华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室提供学习的地方,直接参与到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去,共同学习与讨论。
6.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四川省、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西华杯”、“科技创新月”等竞赛,学院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了国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体现和彰显我们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合理定位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力求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避免该专业与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同质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来的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用武之地,提高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接收度,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燕,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宋文武,刘小兵,李庆刚,等.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创新性建设[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为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2001年正式招生,学院根据国内高校的专业建设经验和自身实际情况,开设了焊接和模具两个方向,随着不断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学生数量激增和社会的发展,对本科教育及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1],是检验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教育培养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时间,为顺利工作或学习深造打下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检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2],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升本科毕业质量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到目前为止,相关教务管理部门制定了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相关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运行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式下的毕业设计矛盾开始凸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毕业设计时间不够充分。和众多高校类似,我校毕业设计时间被设置在第八学期。首先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4周左右(中间还穿插着2周毕业实习时间),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其次在第八学期中,学生面临着诸如考研复试、工作面试、工作实习等压力,这些因素难免会导致学生“分心”,毕业设计专注度不够,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临时突击现象。
2.毕业设计题目不够科学。现代大学生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因此毕业设计题目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设计内容有深度、广度,设计背景清晰,应用性强等。但是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师生比不够合理(2015年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生师比达29),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精力有限,容易出现毕业设计题目应用背景模糊,内容相似度高,难易程度不合理等现象,或者出现指导老师选题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3],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从文献查找、实验思路设计到实验验证及论文的撰写,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及行为执行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应该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独立作业,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如果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存在着“应付过关”、“及格万岁”甚至是“毕业设计无论做的好坏,总会毕业”等看法[4],那么学生就不会踏踏实实的工作,更谈不上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4.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正确查阅文献资料是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更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有力保障。现代社会网络科技发达,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非常方便,但是在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遇到问题后就会过度迷恋网络,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认为网络上查阅的知识都是正确的,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引用网络知识,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生正确查阅专业资料(期刊文献、图书)的能力较弱,这些都成为制约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因素。
二、毕业设计创新培养探索
1.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开放。面对第八学期中“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压力,学生的精力难免要被分散,如果没有足够的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学生是无法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建议指导老师提前(第七学期)对学生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与老师进行双向选择,允许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工作,提前熟悉实验设备,为毕业设计“热身”。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自选课题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期实验设计和实验安排,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避免了第八学期仓促进行实验的现象,同时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实验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学生容易对具有较好的应用背景、具有创新性、难易程度适中的毕业设计题目产生兴趣,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知识涵盖面广,能够锻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毕业设计中解决问题,在毕业设计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学生收获比较多,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
例如,我们在设置毕业论文题目时,根据自有条件设置了“高性能涂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特殊钢、异种钢焊接接头耐腐蚀性研究”“功能膜层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等课题,课题设置知识结构层次合理,实验可操作性和应用背景较强,题目综合程度大大提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突破了以往单纯焊接毕业题目内容、工艺较为单一,学生撰写内容重复率高的瓶颈,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如果学生已经签约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鼓励学生到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做毕业设计[5],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科研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生思想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施成绩绩点考核,学习成绩平均绩点低于2.0的学生将无法顺利毕业,学校改革符合了大学教育的趋势,学生过去那种“60分万岁”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由于毕业设计学分重,学院学生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要在毕业选题之前对学生进行统一专题教育动员活动,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让学生抛弃过去那种“及格万岁”的看法,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去。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1)管理制度。学校、学院要从指导老师配备、毕业设计题目设置、选题/开题时间、中期检查以及答辩考核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科毕业管理制度,并在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之前,对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老师进行全方面培训,指导老师必须对各项管理制度了然于心,做到权责分明。对指导老师工作的监督可以从学校、院系方面实施,但是根据往年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经验,如何有效监督学生毕业设计日常执行情况则需要进一步探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是靠最终答辩及论文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容易出现下面情况:个别学生存在“前松后紧”的学习状态,甚至到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临时抱佛脚,临时突击,胡乱拼凑,这些做法显然是无法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也是和我们毕业设计培养初衷相悖的。
经过实践发现,如果在毕业设计管理环节中加入关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监督,毕业设计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实行“学生汇报”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每周必须到指定地点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汇报自己本周的工作进展,通过检查,老师不仅可以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期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可以督促进度慢的学生抓紧时间迎头赶上。通过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监督,指导老师可以从容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为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完成做出重要保障。
(2)指导老师结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合理搭配指导老师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层次的老师都要按照一定比例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去,建立优化的、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2],保证毕业设计指导更具有层次性,多样性。根据专业特点,院系可以成立指导老师交流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定期召开交流会议,根据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制定对策,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3)毕业设计阶段量化考评。学校、院系和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计划进度定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阶段化检查,实施量化管理,从毕业设计进度、出勤平时表现、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阶段性量化考核,并作为学生的有效平时成绩计入毕业设计总成绩中,改掉学生“注重答辩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错误看法,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真正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去。在阶段性考评中,对于那些进度不前或过慢,编造数据,拼凑论文的学生要给予警示,并严厉督促迎头赶上。
三、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科学工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同时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6
为了使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紧跟时代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学校分别在2004年、2010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学校按照教育部新一轮专业目录的调整,并基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再一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紧紧围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吸收学校近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强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自1995年学校成立首个“教学督导组”以来,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校、院、教研室三位一体,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以校、院两级督导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主体、多渠道监控。2010年,为适应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要求,学校出台了《关于二级教学督导实施管理办法》,成立校级督导团和院级督导组,实施两级督导模式。同时,学校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毕业生离校前调查、同行评教、领导干部听课、考场巡视、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师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助课验收、网络监控等质量监控渠道,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并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全员参与,保证了质量监控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以青年教师培养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近年,学校青年教师迅速增加,已占到全体教师的70%。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是近年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学校2006年印发了《新任教师承担课程主讲工作的规定》。2009年出台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2010年,教务处下发了《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和讲课验收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校院两级青年教师培养新机制。对青年教师上课资格的严格把关,已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一大特色。2012年,学校又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停课再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教师质量管理制度。
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其质量不容忽视。2010年,学校出台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估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三级四阶段”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在监督检查方面,实行初期、中期、后期、总评四个阶段的评估检查。在完善毕业答辩2%末位淘汰制度前提下,2010年,学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随机抽检盲审制度。通过对检查流程的重新设计、责权的再次分配以及关键指标的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完善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校自2005年开始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制度,一直积极改进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逐步扩大其工作范围。至今,除了教学信息员定期填写《教学信息员报告书》,汇报教学问题以外,学校2009年开始实施学生评考制度,加强学生对考场监考情况全面督察,2011年成立校级和院级两级教学信息员组织,编写《教学信息员工作简报》。同时开通“华水教务”教务微博和处长微博,随时随地接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互动。
以成效为中心,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已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数据。一方面,教学督导评价数据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教学评优评先、教师职称评定、教学项目评审、津贴发放等环节均不同程度与教学督导评价结果挂钩,特别是职称晋升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教学督导、学生等反映的问题,做到专人落实、及时反馈,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学生学业发展机制
学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构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培养品行优秀、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勤奋务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和完善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构建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学校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成才和就业,构建和完善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实行教务处、学生处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促教促学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校形象育人、环境育人、机制育人的作用。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严明学习纪律和考试纪律,突出学生学业发展的中心地位,形成各方协同联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教学相长”,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高度重视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执业能力,提升教师职业水平,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以学为主、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交互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尊师爱生、融洽沟通、坦诚平等、教学相长、和谐向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打造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工程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学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思想,构建了教师教学技能完备的培养体系,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尤其重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2006年以来,学校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已超过80%。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学术骨干、科研骨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2013年,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育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着力构建“出名师、育英才、争一流、创佳绩”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以教学技能培训和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和竞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坚持举办每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切磋技艺、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针对青年教师英语口语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学校安排外籍教师举办青年教师英语口语培训班;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分年度派青年教师到工程一线参加工程实践锻炼;为了鼓励先进、表彰优秀,学校2011年开始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鼓励35岁以下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近两届河南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已经建成一条由“立项――建设――研究――实施――总结――推广”组成的完整的成果培育之路。
实施分级教学,形成个性化培养模式。2012年,针对学生来源广、接受能力差异大的特点,学校对大学数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分级教学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教学相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在有志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2012年,学校共有19位教师提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学校正在对教学模式创新效果进行认真总结,经专家评价适合推广的,学校将给予教改立项支持。
篇7
关键词:工科 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方法
工程学或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工作人员。
我国每年大学本科学生中,工科类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以武汉大学为例,全校五个学部每年共招生约7650人,其中工学部招生约1640人(水利水电学院约390人,电气工程学院340人,动力与机械学院约460人,城市设计学院约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约300人),约占本科总招生人数的22%。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本科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是他们四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他们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使得学生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尽可能将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得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难题,尤其对于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尤其重要。总得来说,对于工科类学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一、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特点
以2012级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为例,全系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模式,全系20名指导教师提供了89个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供59名本科毕业生自由选择,最终同学们选择了其中的41个课题(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所选择的41项课题中,有10项为毕业论文,占总课题的24%;另外31项均为毕业设计,占总课题的76%。学生所选课题中,教授指导课题22项,副教授指导课题17项,讲师指导课题2项。学生所选择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均来源于真实的工程,且都是应用类课题。可见,工科类学生在进行毕业选题时,倾向于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且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选择的倾向性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大。
二、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学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大多数以课程学习为主,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及工程实践。然而,目前许多工科院校试验条件有限,尚不能满足所有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要求,因而造成许多毕业生的本科论文(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相对松散,各高校虽然都制定有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但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执行力度,很难做到从立题、选题、开题、中后期检查、评阅、答辩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过且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很难保证,学生也无法起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2.学生的态度和执行力度方面
当前工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经看出,学生选题倾向于应用性强的课题,同时也热衷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大多数学生希望藉此为自己接下来找工作或者读研能够提供帮助。而且,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这半年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许多学生都是集中在答辩前一个月甚至一周才开始真正投入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师的指导方法和重视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任务,工作量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够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科研任务有所帮助,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时间短,而且学生也处于锻炼阶段,对教师的研究工作不仅起不到帮助,反而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对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和认真,选题也没有考虑本科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在指导时间和方法上投入不够,学生往往处于“放羊”的状态,到最后答辩时也就应付着毕业了,如此以来,后面的学生也会觉得毕业论文(设计)就是这种水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无法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起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错失了踏入社会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探讨
考虑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科类本科毕业生选题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时间层面上,由于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第8个学期,与毕业生考研或求职冲突,可以考虑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分解进行,即在第7个学期或者更早的第6个学期就开始安排毕业生的选题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
2.在选题安排层面上,指导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题,同时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现场考察参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所立选题也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以能够系统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主。
3.在指导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多个指导教师形成团队的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弥补指导教师时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让指导教师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助教,一同辅导本科生。
4.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学生,同时也要考核相应的指导教师。考核指标也应该分配到平时的指导工作中,不能仅仅以毕业答辩为准,同时适当加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奖励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结论和建议
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武汉大学2012年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生选题分析,发现毕业生选题受就业形势影响很大,同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结合本人自己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时间层面、选题安排层面、指导模式层面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建议,希望对工科类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有所帮助,使每一位毕业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姜远平,刘少雪. 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
[2] 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
篇8
【关键词】密码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4-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安全在信息社会中已经体现其重要作用,它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企业经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信息安全这一学科也被确立并得以迅速发展。信息安全是集计算机、通信、数学、电子等众多领域的一门综合、交叉的学科,信息安全可分为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等)、数据安全(包括数据的安全存储、安全传输)和内容安全(包括病毒的防护、不良内容的过滤等)三个层次,而密码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的关键技术。
一、密码学课程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为应对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大量及不断增加的需求,教育部继2001年批准在武汉大学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之后,又批准了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密码学是高校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奠定了基础。没有密码技术,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安全传输就得不到保障,从而信息安全也就无从实现。因此密码学课程是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二、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密码学这门课和其他工科专业基础课相比,具有学科跨度大,难度大,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三个特点。
1.学科跨度大
2.难度大
3.理论性和应用性强
三、密码学课程教学理念
1.面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密码学课程教学
现今许多高校中数学、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都开设了密码学这门课程,这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某一个专业或两个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学习密码学课程,和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学生相比来说,困难程度就会降低一些。面对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这一教学对象,密码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体怎么去组织和开展,这必然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密码学课程的教学是不一样的。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一样,在大一学年要学学英语、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会接触到信息安全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中包括密码学,因为密码学具有前面所述的三大特点,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会感觉到学习密码学课程的困难性,而且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他们的畏难情绪会越来越重,所以应根据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课程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密码学思维方式
密码学课程的思想内涵丰富,并不是各种密码算法的简单堆砌,所以在讲授密码学课程内容时,不能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要在讲理论的同时,把理论中体现的密码学思想,给学生剖析清楚,这样,学生在思考和解答密码学问题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正确的密码学思维方式。
四、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通过例题演算理解密码算法
将经典算法或其重要步骤和例题演算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理解经典算法。
讲到公钥密码体制的经典算法——RSA算法时,在向学生讲授RSA算法的加解密原理后,和学生一起完成用RSA算法对消息的加解密过程的例题演算,目的是让学生对此算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注重各章内容的关联,“由浅入深”展开教学
密码学课程中的古典密码,流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在知识层面上是由浅入深的,古典密码、流密码、分组密码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公钥密码和前面三种密码是完全不同的,从理解的难度上来看,公钥密码理解起来也比前三种密码要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古典密码,流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这四部分顺序进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密钥管理与密钥分配、消息认证码与杂凑函数、数字签名与认证协议更体现密码学的应用性,不管采用何种密码体制,都离不开密钥,密钥管理与密钥分配是密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消息认证与数字签名是密码学认证应用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和分组密码及公钥密码有密切的联系。
3.注重课堂和课后与学生互动
密码学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注重与学生互动,特别是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信息安全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课后互动主要是阅读学生的课程论文并给出意见,课程论文即学生根据密码学课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出发,体现自己有关密码学的观点。
4.注重密码算法的应用演示
讲授密码算法时,利用开源软件和开源代码向学生演示密码算法的重要步骤,解释每步的结果的由来,或演示一些密码算法在后续过程中的应用。
5.注重经典密码算法关键步骤的编程实现
密码学课程就是由一个个的密码算法组成的,教师提供一些复杂的经典密码算法的开源代码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代码,算法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去完成,通过程序的编写,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经典密码算法,为今后密码的应用实践奠定基础。
以上是笔者对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一些拙见,由于这门课程的特点,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改进和充实。比如由于实践课时有限和前置课程的设置,密码算法的工程应用(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数字通信、电子商务和电子现金交易的应用)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还较少涉及,若加入这部分内容,不仅能纠正学生“密码学是纸上谈兵”的错误认识,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算法原理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杨波.现代密码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进
作者简介:张励(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电子工程系,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66-02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对电气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特点,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方法。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都是用英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电气工程类的绝大部分专业资料和信息也都是以英语形式出观。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成果展示,例如申报国家奖项、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80%以上的科技资料都是以英语形式出版的。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专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表达、听说、应变能力。所以,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听说和翻译等综合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对于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如硕士入学考试、工作面试、阅读和翻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英文专业文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06届~2012届电气自动化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现在都在国外从事水电站的建设与技术支持工作或者经常要阅读国外进口电气设备的产品说明书,他们普遍认为在学校学习专业英语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对象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学生们的基础英语水平不高。再加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理科生,在高中时英语基础就不牢固,不识音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单词,不敢说,看不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较差。在教学时碰到有些学生反映,由于高中时严重偏科,英语基础不好,在大一时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也听不懂教师说什么,到了大三对于专业英语就更恐惧了,有破罐子破摔的厌学心理。
2.学校和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
随着近几年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等理论思潮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兴起,有些高职院校盲目跟风,认为工学模式结合就是强调操作技能,根本不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甚至把电气专业英语当成了选修课,可开可不开;有的虽然开设,但在课时安排上很不合理,学时太少,无法做到深入细致的详细讲解。另外,在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像对待其他专业课那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认为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就是翻译,备课讲课不如其他专业课认真,也没有像其他专业课那样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去授课,导致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3.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学生数量的剧增,教师队伍数量的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很多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平均每周16个学时以上,有的教师一学期承担了两到三门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学校缺少专门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师。很多学校要么是聘请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来教授专业英语,要么直接由基础英语教师教授专业英语。专业课教师一般专业知识技能较强,但英语水平相对一般,上课欠缺生动;而基础英语教师的英语基础虽然良好,但又缺少电气专业知识。如fuse一词,普通英语翻译为“融化”,而电气专业翻译为“熔断器”;又如step一词,普通英语翻译为“脚步、台阶”,但在专业英语中,它常用来表示阶跃信号,用在step esponse短语中,表示“阶跃响应”,所以直译原文会导致很多专业文献翻译不准,影响教学效果。
4.学生自身的认识
大学基础英语有全国英语三级、四级等考试,而且还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对其学生都比较重视,但学校对专业英语并没有任何要求,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另外,如果专业英语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电气专业英语对于他们将来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很多学生会认为专业英语属于非专业主干课程,自然就放松了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再加上大学生课余社团活动多,实习也多,学生们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就更顾不上好好学习专业英语了,上课随便听听,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草草应付,只要考试及格即可。
5.教材与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电气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章节、科研文献等,教材或讲义难度深浅不一,对三年职业教育专业课的覆盖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还有一些学校选用的是本科教材,定位偏高,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只能放慢教学速度,如果中途碰到实习实训,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更难以完成。从教学计划的安排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电气专业英语安排在三年级的上或下学期,专业英语的安排与专业课的教学进度不协调,导致学生相应的专业课还没学就要学专业英语了,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进方法探讨
1.重视专业英语教学
教师自身要加强教学责任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培养要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电气专业英语对于未来工作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要从基础的教学生认识音标,读准音标,根据音标读单词做起;然后学习基本语法,掌握简单句、复合句、关连词。教学中要以阅读理解为主,避免过分地强调听、说、读、写;重点掌握基本的专业词汇和词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在思想上多给学生们鼓励,学习上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
2.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第一,专业英语注重语言的实用性,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采用直接翻译全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少讲空洞理论,加强师生的讨论与互动。可以借鉴专业课中的案例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个变电站主接线图讲解电气设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用英语进行设备的符号、用途、结构的讲解。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电子书将设备图片等呈现在课堂上配合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或者播放一段电力系统事故的英文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事故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侧重技能训练,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尽可能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与专业英语密切相关的实习等。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带学生到校办工厂或企业实习车间参观,面对电气设备实物讲解名称和结构,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记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而且还巩固了专业课知识。
第三,电气教研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建立专业英语教学网站,制作电气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积极丰富和更新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们自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用网络教学,也可以用QQ群、微信群等现代语音软件让学生与教师在线交流和答疑,检测、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高职电气类专业英语教师欠缺的现状,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可以采用对教师在岗培训、长期培训和集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个人进修和公派进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进修深造,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使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课教师经过培训提高后承担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从电气专业的外资企业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备课,严格执行大纲计划,在课堂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4.精心选择教材,积极开发数字教材
专业英语教材的选取要尽量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文章要难度适宜,与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相匹配。内容上要注意反映新技术、新材料,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编排结构要合理,篇幅较短,且自成体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紧密,行业新工艺不断诞生,决定了高职教材不能一成不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在编写专业英语教材时可以组织教师去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所需要涉及到的专业英语信息,然后进行总结和编写。还可以开发灵活的专业英语数字教材,引入iPad等软件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制作“电子书”。因为在现代社会,如果学生只掌握纸质出版,缺乏电子书出版知识,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数字教材就像一本“活页本”,可根据行业新动态随时添加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结论
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问题,为此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专业英语变为主动学习,使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以便吸收更多的最新技术情报,跟踪和了解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世界前沿,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吴红兵.高等职业教育工科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篇10
[关键词]抗滑稳定复核;围堤稳定;瑞典圆弧法
中图分类号:TV5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87-02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概况
三门县洋市涂围垦工程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围堤始于围区背面高湾山东侧山脚下的柴爿花嘴,堤轴线沿线涂面高程-4.0~-4.5米,工程围垦面积5935亩,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围堤(始于围区北面高湾山东侧山脚下的柴爿花嘴,向东布置约200m后转向东南,直线布置至外鲎岛西面山坡坡)长1133.2m;外鲎岛~里鲎岛堵坝,堵坝长474.7m;里鲎岛~东嘴头堵坝、堵坝长338.0m,东嘴头纳潮闸和柴爿花嘴排水闸组成。堤坝总长1945.9m,纳潮闸规模为3孔×3.0m;排水闸规模为5孔×3.0m。
1.2 围堤设计断面结构
围堤堤形采用土石混合结构型式,断面为宽平台结构,堤顶高程8.3米,防浪墙顶高程9.1米,堤顶宽度6.0米。围堤迎潮面高程4.5米处设宽12.0米的消浪宽平台,平台上部和下部均为带反弧的陡墙。围堤迎潮面堤脚高程0.0米处设宽11.8米护角平台,平台下部以1:5的坡度至涂面。围堤内侧闭气土顶高程为6.5米顶宽3.0米下部以1:3的坡度至高程4.0米、宽7.0米的平台,平台下部以1:10的边坡至坡脚抛石子堤。子堤顶高程2.5米,顶宽12米,镇压顶层高程0.0米、宽20米。地基采取爆炸挤淤置换法进行处理(图1)。
1.3 围堤地基工程地质
围区呈凹形,三面环山,河流发育,河流长度一般3.0km~5.0km,分水岭至滩涂高差大于100m,源短流急,河流易在滩涂冲刷形成深槽。沉积环境复杂,后期沉积多形成槽状透镜体软土、砂土夹层。
围堤和堵坝沿线的沉积物以海积及冲~海积层为主,近岸坡处低部尚有残坡积层分布。根据钻孔取样及静力触探揭示,围堤和堵坝地基土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含碎石粉质粘土等组成三门县洋市涂围垦工程围堤基础沉积物以海积及冲~海积层为主,近岸坡处低部尚有残坡积层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差,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排水和固Y条件差、天然强度低、沉降变形大等特点,是堤基沉降和抗滑稳定的主要控制层。
2、施工阶段地基土层参数
土层勘测分在桩号堤0+255、堤0+355、堤0+450、堤0+505,每个断面布置三个钻孔进行取样试验及十字板试验,以勘查爆炸挤淤后地基土层的实际情况(表1-表3)。
3、设计条件
3.1 设计工况及水位组合
设计工况考虑采用正常运行情况不利组合,即围堤外海侧50年一遇设计低潮位,围区测中远期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
外海侧设计低潮位(P=2%):-3.85米
围区侧中远期洪水位(P=5%):3.71米
土石杰出面浸润线高程为多年平均位:2.36米
3.2 计算边界条件
根据围堤断面实际钻孔检测深度控制现状基础爆填堤心石边界。
边界条件:淤泥层级爆填堤心石宽度范围内粘土参数按施工阶段土层地质勘测十字板抗剪强度取值,周边土层按施工阶段地质勘测快剪指标取值(表4)。
4、计算
围堤抗滑稳定采用理正岩土工程计算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复核,正常运算情况下,围堤堤身实测断面外海侧整体抗滑稳定计算结果见表5
根据规范要求,正常运行情况系,3级围堤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瑞典圆弧法不小于1.20,简化毕肖法不小于1.30.围堤堤身外海侧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两种计算方法均满足规范要求。
5、结论
经过对围堤实测断面采用施工阶段的地质土层钻芯室内物理力学实验参数及十字板抗剪强度指标对围堤外海侧整体抗滑稳定计算,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能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辉、姚磊华、董梅,《瑞典圆弧法和毕肖普法评价边坡稳定性的比较》,《路基工程》,2007年第6期,110-112页.
[2] 夏唐代,梁荣柱,三门洋市涂围垦工程各断面钻孔检测及沉降分析,2015.3.
[3] 张朋举,《城子水库大坝坝坡稳定性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论文》,第10页.
[4] 朱晓敖,翁小波,浙江省三门县围垦工程围堤稳定性复核报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