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21: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信息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篇2
1.1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1.2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1.3不能很好的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室外作业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都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的困难。施工企业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还必须遵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去制定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的相关措施并加强技术上的提高,这些虽然苛刻缺失必要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缺乏管理责任的落实,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因为没有相应的责任心难以让他们去把设备保养的问题重视起来,难以使设备的寿命得到延长。
2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2.1前期管理模块设备信息前期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验收、供应商和采购合同等几项内容。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并从中快速读取审理与审批、采购与合同签订等方面的信息,使设备信息方面查询并实现共享。
2.2台帐管理模块设备的台帐管理包含设备标识卡、设备租赁与报废、变动预防措施等几个主要模块。
2.3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2.4配件的管理方块对配件的入库与退货、盘点与查询以及报废等缓解进行全面安排配置是配件管理模块的内容。由于配件的库存涉及到大量资金,管理人员不得不面临着合理降低资金的难题。所以,库存管理预警设施和储存评价方面的机制应该加以设立,从而能够动态分析库存和计算机设备配件情况,根据库存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得以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
2.5特殊设备管理模块工程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的报表与统计、数据的查询、管理和运转等构成了特殊设备管理模块。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协同,不同设备信息入库、维护的及时性得以保障,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设备的即时运行情况和相关信息被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了解的效果。
2.6文档资料管理方块文书档案、设施档案和技术档案三者共同组成了文档管理,而针对设备实行该管理意义重大。实行对三者的统一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同时还能使设备各种报表如消耗报表、明细报表自动生成。这样的话,由于报表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生成,月尾或年末需要统计设备的台班、配件、耗料时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3设备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设备信息系统能把公司的资金、物资和信息通过工作程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公司各方面如维修、工作管理、管理统计等的需要均得以实现,还满足了不断改进和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4结束语
篇3
1.利用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税收管理建筑体系中国税收信息化实现的瓶颈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限制了信息化税收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通过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中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存在着模式、业务经营单一的特点。打破这种格局,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让业务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开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浙江省的国税局根据市场中经营某些商品的企业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营业收入、出货量、材料成本等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体系,形成了186个行业或者商品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这种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构建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行业间不公平的纳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这种信息化应用方向的发展,正是解决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不利条件,将信息化产品应用到税收管理工作当中去,正是税收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2.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通过对上述信息化应用到业务当中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业务可以打造高效的电子税务格局,解决税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信息化业务平台:信息化业务平台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收税工作中的相应业务进行结合,形成高效的业务处理、审批体系。例如在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稽查以及纳税人的审核等业务上,可以采用信息化处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以防止租税以及等现象的产生。二是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录入、审核以及批准的过程,同时解决纳税人所存在的困难。税务服务的中心是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工作,因此要以客户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合理建设税收管理部门,积极建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
中国目前税收部门大大小小有很多,并且诸多小的税收管理部门建立在乡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税收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工作的真正实施者,对税收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乡镇小的地方税务部门,招收的税务人员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都是中专、大专毕业的。二是税收管理工作出现不规范化、违规的操作:对于乡镇的小的税务部门,往往出现将税收管理工作下放到当地的“地皮”手中,这些人员承包税收工作后,开始对集市进行纳税,纳税的标准由他们自己定,并且经常出现打架流血事件。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引进专业性、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办理的整体素质,对于人员聘用实现公开透明化招聘,防止内部人们自用的局面出现。其次规范工作,防止违规操作。税收管理工作尤其是乡镇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税收具体的工作全部录入到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共享,防止他人在其中谋取私利。
三、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
中国税收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最关键的解决措施就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一是建立税收联网体系。税收联网体系的建立基础是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该体系的建立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公开、租税、漏税以及征收纳税两者的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联网不仅局限于大的税务管理部门,还要拓展到小的乡镇税务管理部门,真正实现全国税务管理的一网通。二是公开税收信息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出现的很多税务部门的租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务部门信息的不公开,导致缺少对其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与广度,让广大群众对税收工作进行监督。三是实现税收信息增值。税收信息增值主要体现在将税收信息进行应用,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利用税收风险评估,对纳税团体或个人进行风险评估与预防,实现税收信息的增值。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对于实现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持中介机构并建立以客
户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着服务态度差、审批手续繁杂、征纳税不一致等现象。对于此种现象,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支持中介机构的建立。中介机构即第三方,独立于纳税人,也不属于税收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寻找征税、纳税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而中介机构的成立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享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及时反馈、调节。二是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客户是纳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由于税务管理部门隶属与国家,因此在纳税服务上疏于管理。很多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对客户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客户既是纳税人同时也是服务对象,因此要树立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其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员工服务态度、客户反馈、员工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税收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灌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前言: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1 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灌溉水管理日趋朝着信息化、高效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灌溉水管理流程为“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指导实践→信息反馈”,即主要由水信息管理中心、用水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用水数据库、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灌溉渠系自动化监控系统等组成,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
西方发达国家灌区管理部门对灌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重视,灌区渠系、闸门、水文站、用水户等的数据一般都由计算机管理,并存储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论文格式。
(2)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国外滴灌、管灌等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总的来说比较高。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灌区配水调度,将配水效率由80%提高到96%。以色列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但对于渠道灌溉的灌区而言,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一般的自动化闸门造价过高,且在野外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灌区灌溉管理通用软件系统等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
发达国家在灌区灌溉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方面做的比较好,开发了一批用于灌区灌溉管理的通用软件。国际粮农组织为了推进灌溉计划的管理开发了灌溉计划管理信息系统(SIMIS),该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的系统,具有适用性好、多语言(英、法、西等)和简单易用的特点。论文格式。
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RU)研究开发APSIM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互相独立的模块(如生物模块、环境模块、管理模块等)来表现被模拟的灌溉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通过一个通讯框架(也称为引擎)进行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针对佛罗里达州的农业特点开发了AFSIR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情况、灌溉系统、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等诸多变量,估计出对象区域的灌溉需水量。该系统收集了佛罗里达州9个气象观测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佛罗里达州的气象条件,在佛罗里达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称为计算机技术在灌区中的应用。一些水利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该系统设有水费查询子系统,用水农户随时都可通过触摸屏或电话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及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据统计,全灌区水费回收率持续五年达100%。论文格式。农民亩次用水量由72方左右减少到65方左右,亩次成本平均下降1~2元。全灌区农民年减少水费支出60余万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了覆盖全省322处大中型灌区的'黑龙江省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管理,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江苏渠南灌区在灌区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试点,由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
甘肃景泰川灌区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了分层、分布、分散的集保护、测量、控制于一体的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建成并开通了景电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并在景电一、二期工程40个支渠口、97个独斗口及二期总干三支渠34个斗渠口安装了自动记录仪和水位变送器,配水计量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与石家庄水电设计院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石津灌区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计算中运用了基因算法,实现了灌区灌溉方案的优化,而且能优化灌溉面积和解决各干渠灌溉区域的水量配置。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3.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受到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仅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4)重硬件、轻软件
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开发的倾向。这不但使得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而且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后续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
(5)灌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
由于灌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灌区自己搞自己的,各自为政、各自封闭,使得灌区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也难以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联网,共享信息。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
(6)我国灌区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多年来,我国在灌区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7)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水费收缴、内部管理、决策咨询等系统各自独立,无法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使得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维护费用增加,投入高。而目前水价较低,灌区管理单位经济实力弱,实行自动化往往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1] 许航.关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 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在建设和谐水中的作用.湖南水利水电,2006,(5)
[3] 胡和平 田富强.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国节水灌溉网,2003-8-27
篇5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继蒸汽机和电力以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水利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摆脱传统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向现代水利管理迈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水利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即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的融合,用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与水利现代化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水利行业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管理模式和农田水利的服务方式,使水利当前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水利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善于用信息方法来解决和处理水利活动,即把任何一项水利管理活动,概化成水利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通过水利信息的高效处理,来调节和控制水资源的流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来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处理速度,增强水利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各类水利数学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各项水利活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全面加快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速度,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利办公自动化和水利决策科学化,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好水利“四个联系”,即水利人与自然界、水利人与水工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水利人与水利人之间的联系。
(1)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实现水利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信息技术是目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而且今后还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最主要的力量。我们水利人要通过充分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3S技术、卫星通讯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降雨规律、河川径流规律、水质、水土流失、农作物及经济社会用水规律等情况的实时自动监测,不断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能力,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同时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地对自然界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利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2)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联系,实现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水体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水利人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实现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我们水利人首先要确保各类水工程的安全,要通过利用远程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水工程信息,根据水工程运行状态自动作出安全判断和分级报警,保证水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管理,广泛应用灌区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等水利信息化系统,全面提高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使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水利人与水工程的良性互动。
(3)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全方位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信息的需求。水利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水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建立以水利门户网站、网上行政审批为主要内容的公众服务系统,广泛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资源、水环境、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水利信息的查询手段,宣传水利知识,提供行政审批和涉水事务办理的电子窗口,提供水事活动的应急服务,打造吸纳民意和便民服务的公众信息平台,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通过水利信息化,建立水利人与水利人的联系,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水利工作繁杂、涉及面广,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有些工作还要讲究整体的互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沟通方式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泛的协同工作平台,全方位拉近12万水利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水利人之间的整体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水利人能够远程和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水平。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方便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手段,杜绝“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水行政事务,全面提高水利人的整体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现代化的实现
3.1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1)运用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了信息传输效率。各地水利部门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纵向连接水利部、水利厅、市州水利局,部分已延伸至县(市、区)。横向联接了国家防总、省政府、省军区、省气象台等部门,实现了水利信息实时传送。
(2)运用信息采集和监控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水文、水土保持、水质、工情、墒情和旱情等信息采集点,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
(3)运用数据库技术,深化了水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数据库内容覆盖了防汛抗旱、防洪工程、水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利文档等方面,实现了大中型水利工程特征数据、水利报表数据及空间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为水利信息资源的积累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数据中心平台。
(4)运用决策支持技术,增强了业务管理能力。一批应用范围广的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特别是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完善,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防汛形势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5)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改变了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大多数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水利、水利信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办公系统的应用在增强水行政工作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水平等方面效益显著。
3.2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水利部信息化总体思路和要求,水利信息技术应用近期应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以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促进水利现代化。
(1)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存储、交换、挖掘等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服务。同时,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满足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随时实现水利系统远程视频会商,协调防汛抗灾、水利建设和管理,优化配置各类水利资源,全面提高水利信息的传输效率。
(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按照水利信息和水利业务分类,包括水利空间信息采集系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系统、水利工程信息采集系统等。
(4)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综合政务信息处理为基础,实现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行政资源和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提高水利行业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5)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接收处理、实时汛情监视、信息查询服务、洪水预报和调度等方面的建设,改善防汛抗灾指挥决策环境,为防汛抗旱调度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灾害损失。
(6)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利用自动测报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反映供水、用水、排水、水质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以3S技术、计算机仿真、专家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评价和优化配置的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7)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自动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水土保持信息高速处理、实时传输,实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促进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8)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水利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计算机网络,掌握相关辖区范围内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由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运行动态监控管理和河道监控管理等组成。
(9)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据模型,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的束缚,丰富了水利工作手段,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将全面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但是,由于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道路还很艰巨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发展。
作者:李奇林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6年9期
篇6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 建设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 意识 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已经从最初的自建自管逐步迈入了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并逐步落实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及质量监督制等。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中只有确保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开发与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水平,是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重要方式。
1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水文水资源管理意识较低
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者对水文水资源管理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仅仅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及组织抗旱防洪及河道疏通等管理,并没有合理利用自身的管理权限,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作为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成分,水文水资源管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实施项目建设,同时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立项决策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长期以来,水文机构体制中存在大量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项目立项地区不均衡、项目审批不规范、粗放管理模式等。同时,严格缺乏基层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进而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效果造成了严重地影响。
1.2水资源污染对项目建设管理造成的影响
目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工业与企业污染,大多数地区有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向天然水域进行直接排放,尤其是部分中小型矿业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水域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如黑龙江、松花江等,长江、珠江的污染河段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据《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问卷调查中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就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其所占比例为21%。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管理中,公众仅有知情权,并没有实际的监督权。为此,在水资源污染治理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重视水资源利用,做到节约用水,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水资源污染对项目建设管理造成的影响。
1.3水文设备不足
当今社会全球水资源日渐短缺,水文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现阶段我国水文监测管理中应用的设备在数量及技术方面较为不足与滞后,先进的实时监测设备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相比世界先进国家,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及研究方面,在遥测、遥感等先进设备应用中,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这些高效率、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中无法大量应用,导致人工工作效率较低,并加大了失误的存在率。为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在确保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用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水文水资源管理作为水利单位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等,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合格水平,并努力实现创优目标。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中信息化已成为其首要内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水文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水利单位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其信息化建设中包含多方面内容,如水文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文水资源信息网络的建设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水文水资源管理单位信息化需求愈加迫切,在项目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其方式进行有效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给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还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2)在确保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用水进行合理规划。为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规划水资源中,应限制人类改造河流的设置。将人对水资源的冲击自觉地制约到水动态平衡能力及代谢功能地范围内。在强化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意识中,应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意识中,应根据实际管理情况,进行人员专业培训,帮助基层管理工作者对项目管理程序充分了解,并加大审批阶段的执行力度,确保立项项目都符合相关程序,严格控制超投资计划项目,对管理程序执行力进行有效提升。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应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并进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
(3)建立项目法人对项目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确定十分有利,在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的作用主要是对项目建设管理的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建立项目法人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管理工作规定,一定层级应进行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其主要职责为对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协调,如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时,应通过该部门进行有效处理。由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项目法人机构,确保这些工作人员符合项目建设各方面的需求。在建设水文水资源项目过程中,应对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因为水文建设项目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应遵循项目所在河流流域地区归属划分标段,每个标段应进行独立项目法人的设置,对项目管理责任及义务进行确定,并进行标段管理界面的设置,明确项目管理流程及合理划分责权。
(4)项目划分是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阶段,其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质量评定。现阶段,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水文项目的划分提出指导意见,为此,应与水文实际有效结合,遵循项目划分原则,建立与健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与改进。为降低项目建设的成本,应强化质量意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符合施工相关要求。在施工中严把质量关,将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为防止出现返工损失,应尽可能地将质量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施工的质量成本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如对购进或自制的施工材料及物资进行质量检测、检验,或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质量标准。
(5)我国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就是广大的居民,因此如果居民支持水资源的管理工作,那么就可以使得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广大的居民对节约用水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节水的意识也比较的薄弱,因此我国的水行政部门应该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来对节约用水的相关理念进行宣传,最大限度地支持基层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使得我国的广大居民能够通过宣传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给予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处理。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规范施工工艺,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要求进行有效施工,在充分了解与分析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管理问题的同时,应及时选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响.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7期.
[2]邓红霞,李存军,朱兵,丁晶.集对分析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水资源研究,2006年04期.
[3]南卓铜,李新,赵彦博,刘芳.黑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胡四一.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利信息化,2012年06期.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现企业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水利水电行业,每年都有新增科技文献,不同于论文和专著,文献时效性较为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较高的决策性参考价值。对于水利水电企业来说,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化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目前,水利系统开发文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构建文献数字化管理是重要任务。
1.水利水电科技文献的分类
现阶段,可以将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按内容划分,大致分成三类,分别是:生产报告、评估报告和成果报告。可以将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按性质划分,大致分成三类,分别是:技术论文、技术译文和技术报告。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科技文献,都需要遵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从性质上可以将所有的科技文献划分成几类,分别是:系统性、扩展延伸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兼容性。
关于水利水电企业的科技文献分类,原水利部信息研究所了相关条例法规。里面包括了二十四个基本类母、三百零一个二级类目、一千一百零四个三级类目和一千零七十九个四级类目。但是这种分类标准的颁布时间比较早,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中,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水利水电企业的发展需要。
接下里笔者以《水百》中的相关条目为例,详细叙述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结构。
2.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结构
从广义上,元数据主要指的是一种可以描述文献信息数字化的资源,以确保文献中的数字化信息能被多媒体计算机识别辨认、分析提取归纳出相应的编码系统。将这种科技运用于水利水电企业的科技文献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快速辨别、查找、评价资源的目的,既方便了客户也方便了企业内部的资源定位。并且可以实时追踪资料文献的变化过程,有效地整理合并文献资源、方便长久的保存与使用管理。
这种科技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之上,水利水电科技文献元数据既可以描述文献的数字化信息内容特征,又能描述文献的数字化信息基本属性。促使企业文献能更好更快的传播、交流、运用。
与此同时,水利水电企业的科技文献元数据给企业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打造了一个便于多媒体计算机理解、读取的框架结构。便于其他网络通信系统的设备和多媒体计算系统获取相应的文献数据资料,在获取之后还需要理解相关文献数字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了内容特征、权利特征和系统特征。
据调查,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发并且投入使用的元数据有很多种类,根据用途性质的划分,笔者将元数据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最早发现的元数据是MARC机读目录,它也是最早开始大范围推广的元数据。
第二,EAD编码文档,这种元数据略晚于MARC机读目录,它主要是针对博物馆藏品文献的读取,可以详细的描述出藏品与档案特藏的关系。
第三,包括了因特网内容挑选平台PICS、因特网馆藏WC和都柏林考DC等元数据,它主要是用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这种元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大量的接收、读取科技文献资源,并且达到管理资源的标准。
第四,其他形式的元数据,除开上述所说的三个种类,其他形式的元数据还包括了教育管理系统IMS、全球信息定位服务系统GILS和频道定义格式CDF等元数据。
截止到目前为止,与其他信息相比,水利水电企业科技文献信息在传输载体类型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是在内容体制上。所以在建立水利水电企业科技文献元数据体系时,应当和其他信息的元数据体系一样,按照易兼容、可扩展、易通用的设计原则。
笔者详细了解分析了国内外数字文献元数据标准后,认为最简单易懂、易掌握的元数据是DC元数据。它既适合普通入门级用户的使用,也适用于中高级用户的拓展,是经过了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共同设计研究而成的。在推广期间,经过Z39.50及通用标记语言标准的专家,和档案界、图书馆界和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不断修正完善。现在的DC元数据在笔者看来是最为大面积适用的元数据,不仅在我国,在其他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系统中,DC元数据都是主要的元数据,它是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
正是因为DC元数据的诸多优势,它在水利水电企业科技文献数字化中也被广泛运用。在建造关于水利水电的数字化文献时应当以DC元数据为基本标准,实现了对数字化文献中每个元素的相应解释工作。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体系包括了60多个对应元素、20个种类,笔者将相应的元素整理归纳如下表1所示:
表1 主要元数据元素
鉴于上表,我们可知,元数据有很多功能,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1)识别资源的时间、格式和类型等数据元素;(2)描述水利水电企业科技文献数字化资源对象的内容;(3)是检索,这个功能是用户查找电子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4)定位资源的地理位置,这个功能主要是利用网络环境中的水利信息对象发现和检索。
3.数字化查询平台结构
现阶段,对于水利水电科技文献的数字化研究,是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话题,也是研究者们重要的任务。数字化查询平台主要指的是:在结束了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元数据进行资源数据的描述方法,最终达到完善构建数字化查询平台结构的目标。
笔者在参考了多部文献后,总结归纳了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的主要功能。第一,能够分类管理保存科技数字化文献;第二,可以进行科技文献的、汇交工作;第三,具有统计科技文献结果的功能;第四,可以进行科技文献的浏览、查询;最后,可以对管理人员和用户设置不同的管理权限。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发展进程;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14-01
0 引言
水利工程管理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管理范围大、管理难度大,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起步晚、技术人员薄弱、学术研究不多,是一个急需发展壮大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专业。水利工程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合理保护、运用和经营已开发的水利项目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水利项目的运营状况。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键,是提供水利保障的核心要素。
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现代化的水电建设起步虽晚,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国家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已与国际接轨,给水利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量的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养护维修,许多项目效益日趋衰减,投入巨资的新建项目设施老化失修等等。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正面临一个新的高峰,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要求兴建一些新的大型控制性工程及一些配套的或中小型工程;另一方面,前期兴建的水利工程已运行三四十年,加之有的先天不足,大量病险工程急需维修和除险加固。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经不断努力,基本已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初步建立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系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再从地方到中央集中改良的管理体制。各体系的上级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下级部门的有关工作,业务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管理职能及时发现、反映存在问题。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从事宏观及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管理而具体业务管理则由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的局面。
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大法,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
2 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首要问题,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或者责任不明确会给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等工程目标带来风险和后患。
(2)招投标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如委托单位没有资质或低资质;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同体”现象,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中存在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的现象。
2.2 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目前“重建轻管”的水利工程管理使得大型水利工程运营“不景气”,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着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行政管理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较普遍;工程安全风险分析方面也尚没有自己的一套可操作的工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技术;对水利运营政策的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分析研究不够。
2.3 管理部门单位机构臃肿,社会保障机制不全。
内部机构设置层数较多,机构臃肿,因人设事,因人设岗,导致效率低下。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基本需求。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
3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目前,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务必抓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做好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3.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趋势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对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库维修养护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是现代水利发展的关键。
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引进等方式努力培养出一批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精通水利信息管理、熟悉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3.2 准确定位,建立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
依据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结合其收益情况及社会效用,将水管单位划分为纯公益性单位、准公益性单位和经营性单位三类。以科学客观发展的态度划分经营型和公益型的问题,应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挖掘潜力,发挥最大效用。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发展取得的成就简而易见,然而,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也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要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效益化。
参考文献
[1]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高玉琴,方国华,韩春晖,王弘,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及内容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9(4)
[3]王仁钟,章为民,蔡跃波,吴建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水利水电技术,2001(1)
[4]阳吉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研究[J]中国水运,2011(8)
篇9
人逢喜事精神爽。2006年7月1日高级会计人才(企业类、行政事业类)培训班选拔考试面试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全国共有119名考生参加了面试。相隔半月之后7月17日确定录取,企业类考生63人,行政事业类考生56人。黄江涛成了行政事业类(一期)培训班的一员。
黄江涛是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综合处处长,是年33岁,从事会计10多年。“作为一名会计人,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经选拔参加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习,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说明国家对会计事业的重视。”
历时10余载,黄江涛从求学到锤炼,再从锤炼到提升,会计职业生涯的轨迹,深深地镌刻在他的人生舞台之上,历久弥新。因而对会计也就多了一些感触。
修德以律己
人之事,德为先。能否成就大事业,道德是第一要义。曾有人作出了这样的评论:“会计人,因长于计算,所以精深;因职业禀赋,所以正直;因事务繁杂,所以勤勉;因责任重大,所以端赖高贵的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正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要想做好会计,必须先要修德。心不正,事则毁。会计行业道德比专业技术还要重要。无德之人,掌握了技术,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放在首位,作为财务领导必须身先士卒。”黄江涛把会计职业道德看的非常重。
他担任长江工程建设局财务主管期间,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水利工程的寻租活动,并积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要想杜绝寻租,就要认清寻租,”他告诉记者,“总的说来有四类寻租活动,即在选择阶段的两类寻租活动(一类是直接建设单位通过种种手段拉拢建管单位的管理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如招标机构工作人员、评标专家等而获得中标;另一类是直接建设单位与建管单位本身寻求某种特殊的关系而中标)及在施工阶段的两类寻租活动(一是存在主观质量问题时,直接建设单位通过寻租活动避免责任;二是通过寻租活动增加合同变更,变相取得补偿)。”只有抓住认清寻租的本质,才能从表象中分辨出来,增强思想“免疫力”。
除了思想上重视,还需要从制度上保证职业道德落实到位。黄江涛从2002年底履任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综合处负责人之初,首先就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对单位还在执行的各类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拟定厅、局级以上单位财会制度、办法。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银行账户管理暂行规定》等共二十三个,并颁布实施,使单位财务管理在透明化、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次,加强监督,堵塞资金管理漏洞,保证国家资金安全高效。每年都组织对财经管理质量、银行账户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等大检查,对于规范单位的财经管理行为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再者还建设学习型组织,大兴学习之风。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加强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力度,每年对全委800名财会人员至少轮训一次,从而提高了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
对别人严格要求,他自己也不放松。1997年,他到长江水利委员会“财政、税收、物价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开展全委三查工作,查处了“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保护了国家财产,因成绩显著,被水利部评为三查工作先进个人。1998、1999年,他又连续两年配合国家审计署对长江委基建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期间与审计署工作人员一道,认真开展审计检查,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漏洞,为严肃财经纪律、保障资金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1999年被评为长江委先进工作者。在长江工程建设局工作期间,多次深入基层调查情况,走遍了长江几千公里的堤防工地,配合财政部门加大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施工单位利用“虚方”、“假单”等套取国家资金,因成绩突出,2002年被评为长江委财会工作先进个人。
担任处领导后,黄江涛更加强调修身立德、严以律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带领全处认真履行职责,建设服务型组织、创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工作业绩得到广泛认可。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长江委优秀公务员。
研术以担重任
勤奋是美德,只有勤奋才能不断地挖掘自己、修正自己。
黄江涛在10多年的会计生涯中,一直以书为伴,结合实际,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据统计,他曾编写过的财经类专业教材、公开出版本专业的资料有34.7万字。
1992年,黄江涛大学转换专业初涉会计行业,抱定“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念,甘心做个书虫。1994年本科毕业,一门心思考研,于1996年考取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同年一次通过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经过三年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武装了头脑,并于1999年获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同年又通过会计师全国统考。“研究生期间,我就到单位开始实习锻炼,一边学一边做。那时候很明显地感到能力的提升。”
1999年底,黄江涛在长江工程建设局担任财务主管,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工作到2002年底。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真正的会计实务,从出纳到登记凭证,从账务处理到报表编制,实践工作让他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应用,也加深了对会计的理解。
工作实践的历练,使他的知识不断地丰富,并逐渐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财经战线的业务骨干。“可以独立解决本专业中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本专业调查、分析、决策及评估预测。”这是当时相关领导对他的评价。“这些都源于不断的探索和学习,那段时间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结合实际写论文,可以说那时候自己很有成就感。”正是这样的干劲,为后来承担重任奠定了基础。
2001年,水利部被定为首批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水利部经济调节司(即现财务经济司)从几个大的直属单位抽调几名业务骨干临时组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黄江涛参加了该办公室的工作。“在三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主要负责草拟水利部关于改革的制度办法,这些制度办法为改革在全国水利系统的全面铺开和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其中作为主要编写人员,他参加了水利部组织的《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范例》的编写。这些成果随后在全国公开出版并颁布实施。
2002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竣工决算编制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对于科学及时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促进资金高效使用、保证工程顺利验收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通过加强建设管理节约国家投资计10.2亿元。
2003年,通过竞聘,黄江涛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财务经济局担任处领导,2005年提为处长,成为全委系统最年轻的正处级干
部。这段时间,他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审视会计、学习会计、实践会计、理解会计,获得了新的感悟。“通过这几年实践的锤炼,我对会计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如果说学习阶段认为会计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那么现在则认识到会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责任,一种国家强盛、事业兴旺的信念。”
2005年,水利部委托长江委对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长江干堤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查。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组织并参与审查工作,撰写了审查意见,对于确保工程竣工验收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段时期,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还参加了水利部《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规范》、《水利财务系统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其中《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规范》主要是针对全国水利系统会计电算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研究如何规范电算化操作的问题。成果经水利部正式发文在全国推行后,对于提高各单位会计电算化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水利财务系统信息化规划》是基于国家“金财工程”已经启动而水利部门财务信息系统比较杂乱的现状,拟对全国水利部门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所进行的规划性研究。成果经水利部验收后,指导水利部门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
2005年,业有所精的黄江涛又考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主攻产业组织理论。“我刻意不选择会计专业,目的是想扩大知识面,从相关专业吸收营养以滋润会计,从其他专业角度来看会计。通过多专业、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我力图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会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组织内部控制的研究等。”攻读博士期间,他又参与了长江委中标的湖北省会计学会立项资助的重点课题――《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研究》,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该课题,课题成果被省会计学会评为三等奖。“该课题为理论研究型课题,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成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7月,他又经选拔参加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习。 同年9月,他被中南民族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多次参与学校举办的论坛。2007年5月,他完成了财政部课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研究与模拟测试》。2007年9月,他申请的课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研究》获财政部批准,成为财政部立项的重点科研课题。他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在中国会计学会水电分会、湖北省会计学会及学术期刊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成绩的取得是与艰辛的付出分不开的。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他经常加班加点编写、修改、研讨制度;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及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但是,“这些付出与作为会计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只要能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以促进单位经济发展和国家会计事业的兴旺,我愿意一生忙碌。”
睿思以明途
思想的伟大毋庸赘述。一个人是否有前途,先要看是否有思想。只做不思的人,永远是跟着别人的步伐;只思不做的人,永远都是空谈。要做一个会计行业的领头羊,必须学会自己思索,有自己对会计的认识,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规划和做事原则。思想的成熟,是经过吸取别人之后去实践,然后产生独立意识的成熟。暂不考虑那些哲学家将这个过程变成拗口文字叙述的理念,通俗的讲就是,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或者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思想就是寻找突破口的利器。
会计行业在基层和高层都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论行业,也不论层次高低,都需要会计,也都离不开会计。相比较而言,在基层接触实务多一些,在高层接触理论多一些,要想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必须重视思考,这样才能有提升,才能进入更高的层级。会计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越级很难实现。”
但是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或者挫折。“最烦心的事是会计监管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自己提出的一些加强资金管理的措施被他人尤其是本单位其他行业的人误解为会计不仅不能帮助单位发展经济,而且处处控制别人,阻碍了其他业务部门工作的开展。”黄江涛遇到的事情,大多数会计人都遇到过。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要求跳出会计看会计,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
在其位而谋其政,目前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以促进单位经济发展。“长江水利委员会是一个集行政、事业、企业性质为一体的单位,资金来源复杂,对每类资金的核算和管理都不相同。同时,国家财政体制、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企业改制等各项改革都在单位全面铺开,给单位财经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只拘限于会计制度应用,拘限于凭证、账务、报表,拘限于确认、计量、披露,恐怕难以适应国家改革的要求。必须要跳出会计,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把握长江委治江事业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应用会计工具真实核算会计信息,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为保障长江委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提供资金支撑。”
面对挑战,必须建立正确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并且加强内部资金使用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因此,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黄江涛在管理财经工作时,经常思考如何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始终抓住这个关键,对其深入研究。他曾撰文指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必须从根本人手,消除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彻底消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是最优解,因为这样能科学地计量企业剩余收益,从而能给经营管理者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让其具备完善内部控制的内在动力。但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部分社会职能,其政策性负担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退而求次优解,即将不能消除的政策性负担科学地量化,进而硬化企业的顶算,以达到相同效果。在目前还不能做到科学量化的前提下,治标就成了重要的手段。可通过聘请专门机构如国外著名会计中介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意识地培养与内部控制相协调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等,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
人物资料:
篇10
摘要: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细胞,社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作为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服务系统相关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随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也开始受到各个业务部门的重视。将社区服务与地理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起来,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与查询系统的建设,是今后社区服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社区服务;GIS;信息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加深。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众所周知,山东省是一个教育大省,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众多,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来青岛市发展,他们终将面临着购房、社区选择的迷茫与困惑,而这个系统又恰恰提供了社区服务,能够减轻他们即将面临的购房困扰。而且对于初次到青岛市或对周围环境不熟的用户,该系统将提供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地点和公交查询功能,为他们的外出提供了便利。
2、系统功能设计:
2.1、地图搜索
2.1.1、地点搜索
此功能需要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需要搜索的地点名称的关键字,系统会在结果框返回分析结果,用户可单击选择需要搜索的地点名称,地图上就会定位到该地点,并且高亮显示。
2.2.2 周边搜索
周边搜索功能以地图搜索中用户选定的地点为搜索对象,用户在下拉列表框中选定搜索类型和搜索半径,系统会在结果框中返回搜索结果,并且搜索结果会在地图中高亮显示,用户可在结果框中选择具体对象,地图上会显示所选对象的详细信息,并且定位到该对象。
2.2地图基本操作
青岛市社区服务与查询系统的地图基本操作功能包括以下这些功能:放大、缩小,地图漫游,复位,长度和面积的测量,添加标注等功能。
2.3 公交查询
点对点公交查询:输入起点、终点,系统将提供至少一条公交路线,可以选择显示沿途各站点数目、名称、公交里程;并实现公交线路和地图的联动。
公交线路查询:输入任意青岛公交线路名,系统将返回公交站点数目、站点名称、里程以及线路本身,并实现线路跟地图的联动。
公交站点查询:输入任意青岛市公交站点,系统返回站点所在位置,所有经过该站点的公交线路。
2.4、自驾路线
自驾路线查询:输入起点、终点,可以查询自驾车的路线。
2.5、购房参考
本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层次结构模型,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科学、合理的购房决策方法。
第一步:确定权重
此处客观权重选择,提供用AHP方法计算合理、客观、符合自己的权重设置,亦提供直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定的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的设置,而预设权重选择,则是提供最常用的4种权重设置,即环境适宜型、交通方便型、价格实惠型、娱乐方便型。既可费些精力用客观权重选择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权重,也可直接自己分配权重或是根据预设的修改,简单方便。
第二步:选择小区、户型
系统内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户型的详细信息,包括户型、价格、面积、总价、公摊、结构、入住时间等,购房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需要评价的小区楼盘的住房。
第三步:针对各主要因素综合评价
评价共有五部分:交通情况评价、周边配套评价、价格评价、房屋因素评价、小区因素评价,每个评价都可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合格、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交通情况评价:可以输入几个购房者或其家人常去的几个地方(比如工作地点、学校、商厦等),提交后,系统将会自动分析待评价小区到这几个地点的公交方案,并可提供多条方案进行对比。通过直观的公交线路查询,使购房者对该小区针对于其自己的交通情况有所了解。最后选择对小区交通情况的满意度。
周边配套评价:可以选择搜索半径搜索周边的配套设施情况,选择搜索半径后,可以查得周边在搜索半径内的基础设施具体信息,并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价格评价:购房者根据房屋的户型名、每平方米价格、总面积、总价、公摊面积,并根据这些信息,由购房者判断出对房屋的价格情况的满意度。
房屋因素评价:向购房者显示房屋的户型名称、建筑结构、入住时间,并根据这些信息,由购房者判断出对房屋的综合条件情况的满意度。
小区因素评价:向购房者显示小区的小区名、物业公司、物业价格、小区绿化率、内交通、入住时间、车位数、环境、小区效果图、开发商、电话,并根据这些信息,由购房者判断出对小区综合条件情况的满意度。
对以上五个评价做完后,即会返回最终评价得分,购房者可以根据这个得分和其它房子的得分对比,即可客观的比较出最适合购房者的住房。
2.6、广告、二手、新闻投稿、价格
广告:使居民了解最新的广告咨讯,了解相关产品最新情况。
二手:居民可以自己二手物品的相关信息,实现其在小区间的有效流通和交流,构成一个简单的二手交易平台。
新闻投稿:居民自己身边喜闻乐见的一些事情或者各个方面的新闻,加强各小区间信息共享,促进各小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价格: 官方各种农产品权威信息,使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农产品最新的市场动态,使他们能够购买到优质、廉价的农产品。
3、小结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现代城市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是体现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中枢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初探[期刊论文]-理论视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