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08:2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流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流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对电力供应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城市生产能源、生活保障、通讯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的供电是城市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电网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联络广泛,电力突发事件具有危险源多、次生灾害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一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电网极易受到影响,造成供电中断,给城市功能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研究提升供电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前,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灾害管理方面。2003年的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还较弱。“非典”之后,国家下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给出框架和依据。国家电监会、国家安监总局也分别对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2008年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14个专项应急预案,框定了南网公司系统的应急管理模式。

严格依从于南网公司的应急管理模式,玉溪供电局经过两年多建设,基本建立了以应急预案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运转机制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影响及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效率、应急培训及演练的广度与深度。

2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探索和思考

2.1改善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的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类。不同种类的应急预案,其编制目的和作用也不相同。提高三类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可从系统层、操作层、执行层三个层面分别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

2.1.1 综合预案的编制应系统、全面。

综合应急预案是针对供电局整体,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共性方式、方法、原则的说明,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纲领文件。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应充分理解国家、行业、上级单位对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充分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风险及应急资源情况,对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通用流程等作详细说明,从源头对本单位应急管理体系构筑总体框架。所谓“纲举目张”,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全局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牵引和奠基作用。

2.1.2 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具体、明确。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如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人身事故、自然灾害等),明确其应急程序和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骨干文件。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应突出“专项”,即专业性。在依从于综合预案的前提下,专项应急预案应从本专业出发,深度分析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及内部可调用资源、外部可联动资源,拟定明确、具体的处置流程及措施。专项应急预案按专业对综合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专项应急预案应可直接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脚本。

2.1.3 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突发事件现场作为应急处置的“第一地点”,是最直接的信息源和处理终端。综合预案的框架构思、专项预案的骨干支撑,都需要在现场处置方案得到落实。同时突发事件现场又是最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所,及时、正确的第一时间处理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以触电人身事故为例,伤员触电后实施急救的黄金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只有现场迅速正确处置,才可能挽救生命。因此,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必须突出简洁、明了的特点,依从于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以最少的文字描述最重要的流程和信息——如详细行动步骤及顺序、信息报送方式及渠道、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实际运用中,也可以图表形式具体体现并张贴,以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2.2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应急处置的作用,就如同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是根本因素。笔者认为,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流运转、判断与决策、资源调配、指令执行与反馈,其中信息流运转联络其他三个要素(见图1)。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关键在于信息的高速、准确流转。

图1 应急指挥系统运转过程

2.2.1 应急指挥机构应明确、唯一。

应急指挥机构是大脑。多个应急指挥机构并存,必将导致多头指挥,指令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将互相排斥或交叉,造成信息混乱,直接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

实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供电局应明确突发事件所对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对应于每一个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唯一的组织机构履行指挥职责。响应级别及指挥机构的确定和对应,应在管理标准或应急预案中具体给出,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协调和统一,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如: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关系和区别、各自的职责和指挥权限等,应给予明确描述。

2.2.2 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应明确、唯一。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信息报送、指令传达的要求是快和准。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南网公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都对下级报送信息的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信息流转快速准确,必须明确各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在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明确信息报送对象联系方式、时限、内容要求等内容。同时,为了减少事发现场和下级单位信息报送工作量,信息通道宜唯一,或尽量避免辐射式报送。如,在信息报送要求未整合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现场发生一起设备事故,当值负责人在组织现场处置的同时,还需分别向调度、生技、安监、变电管理所等部门报送信息,短时间内信息报送量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2.2.3 应组建强大的信息处理组,避免信息堵塞。

应急工作组是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工作组的数量和种类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信息流“处理泵”的信息处理组,应是必不可少且应强化组建的。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处理组承担信息接收、统计、分析、汇总、及上报等工作,是信息流运转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信息工作组配给资源不足或运行不畅,势必造成应急处置过程中大量信息无序流转或堵塞,甚至出现错误支持信息提供给决策层,导致错误决策。

考虑到上述因素,信息处理组不应临时组建。应在专项预案中明确信息处理组的固定人员(包括B角)、职责、工作流程,并实现表单化。通过日常演练磨合,充分准备,应急处置时才能做到高效快捷。

2.2.4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为指挥系统运转增效提供强力支持。

网络和视频系统的广泛运用,可极大提升信息流转频率和实效。主动运用南方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对下级单位信息索取,亦可大大减少信息流量,增加流转效率。在日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除注重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外,还应加强运用能力培训,使信息化手段能够真正为系统运转增效服务。

2.3普遍、深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基础环境。

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概念,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针对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大型工机具使用方法、生命自救互救的学习,可称为应急培训,示范性、检验性应急演练,也可作为应急培训。两者目的都是促进应急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2.3.1 宜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

我们企业的应急队伍和应急专家组都是基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建立起来的,成员并非专业应急抢险人员,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一支“24小时待命”等待抢险任务的应急队伍。鉴于日常生产工作地点的离散性以及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要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派遣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就必须做到各专业部门随时能够派遣熟悉应急管理的技术人员到位。因此,针对“固定名单”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方式,对几乎所有员工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对其中的骨干组织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此种方式对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较大支持。

2.3.2 培训和演练应关注深度,务求实效。

员工的应急意识、知识、技能,以及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员工应急意识、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和浅尝辄止的培训和演练,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未必有效,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培训和演练的实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提高培训和演练的实效,关键有二:一是要有的放矢。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分解制定培训、演练计划,分批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逐步实现目标;二是要闭环管理、持续改进。针对每次培训和演练认真总结分析,查找问题,逐一落实解决,拟定下阶段改进方向。

3 结束语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企业推进实施时间并不长,国家对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处在在发展中。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的研究和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借此文对现有的一些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今后将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篇2

关键词: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模拟工厂;平台

一、引言

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而真正取得效果的企业却不在多数。学者们对于如何推行精益生产提出了各种策略,共同点之一都表达了意识引导,培训先行的重要性。以小组工作(Team Work)为企业员工组织的主要形式的精益生产特征要求企业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员工的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训方法可以归为四个方面,即团队式培训、交叉培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和基于元知识培训,其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的技能内容全面,效果最佳,但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模拟平台。

二、精益生产基础培训

精益生产模拟培训,让学员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随时掌握生产动态,以可靠的标准操作、拉动物流、精益布局等方式,提升模拟工厂的各项业务指标。参加培训的学员组成以生产为主的运营团队,管理和改善模拟工厂,学员通过角色扮演,运用5S、拉式生产、单件流、PFEP等方法和技巧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从不断改善后的数据直观地感受精益生产理论带来的收益,进而主动去参与精益生产管理。

不同于其他培训,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几个特点。首先,精益生产模拟培训需要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除了生产的相关部门还需要客户,是企业工厂的简单缩影,真实度非常高。学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学习精益生产的理论知识,还亲身体验,培养精益思维,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具体技能显著提升,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其次,团队合作精益生产培训的基础和目标,学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通过协作不断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最后,精益生产模拟培训的过程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认识错误的过程,随着培训的推进,学员经历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到反传统的拉式生产,再到单件流生产,运用精益工具不断改进不足。

三、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设计

根据模块化思想,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主要包括精益文化、培训课堂、模拟演习三大模块。精益文化模块,主要宣传精益文化理念及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的历程;培训课堂模块,主要进行精益生产理论知识的培训、改善活动的研讨及学员讲师之间的交流;模拟演习模块,包括模拟和研讨两部分,正如工厂车间里面会开辟出开放的讨论休息区,模拟部分主要进行学员的全过程体验,让学员进行生产和装配的标准化作业,具体执行改善方案;研讨部分是小组成员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其中,模拟工厂和课程的设置最为重要。

(一)模拟工厂

模拟工厂以实施精益生产的公司产品线为原型最佳,便于本企业员工的理解与接受,本文以S公司的模拟工厂为例,生产的产品为小型简易轴承,由内外圈、中心或偏心小白块、保持架组装而成,工厂包括生产区、非生产区、信息区、讨论区以及培训准备区。

生产区是模拟生产产品的地方,主要涉及钻加工、磨削/质检、预组装、总装以及磨加工五个工位,设计为U型生产线,设定原始状态下五个工位的位置。

非生产区包括物流(仓库)、发运、顾客、生产控制、销售五个角色。顾客产生订单给到公司销售,销售再将信息给到生产相关部门安排生产,当订单完成时,再由发运部门安排发货。

信息区亦是模拟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是一个工厂运营好坏的最佳表达方式,信息区总结了模拟生产的各项关键指标,客户关心的订单完成率、订单及时率,生产有关的库存、生产区域面积、不合格品等,此外,精益生产的核心是减少浪费,因此七大浪费作为重要指标也是必须的。

精益生产是团队的活动,讨论区提供基本设备,不同职责的小组在讨论区学习如何运用精益的工具来解决或改善面临的问题。

培训准备区是存放工具、材料、物料等各种培训所需品的地方。

(二)细节设计

1. 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是培训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环节。精益生产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却不是全部适用于每个企业,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设计企业的精益理论课程,同时必须逐层递进,不可能一次两三天将所有有关精益生产的理论全部培训结束,可分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谓一般,即基础培训,让学员简单了解企业精益生产理论;而特殊则是针对如KANBAN等相对复杂的精益工具的培训。

精益生产理论知识包括企业关于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因、政策、现状,精益生产的起源,精益生产的理念及精益生产工具等。精益理论课程是双向交流,企业的讲师给学员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员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比较好的经验,这区别于学校课堂式教学。

模拟实践,为学员介绍模拟工厂,让他们了解模拟工厂的工艺、产品以及模拟的流程和要求。分配角色后,学员在精益理论的背景下运营模拟工厂,生产产品,小组讨论学习精益工具的运用,讲师基于培训过程系统地总结和回顾精益生产知识,让学员发现精益生产的优点,在授之以渔的同时激励人心。

2. 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是成功培训的重要因素。然而精益生产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该培训的讲师需要了解自己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了解企业的精益生产执行状况,同时精通精益生产理论及相关知识。精益生产培训由精益生产部门或者精益生产的团队组织,首先从各个生产领域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培训,通过考核之后成为讲师,为非一线员工开展培训;对于一线操作员工,由工厂的精益团队组织培训,但是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需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进行重新整理。

四、模拟培训流程

精益的过程是不断改善的过程,同时也为了让学员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及掌握精益,精益生产的模拟培训主要分为四个轮回见图1。

第一步,讲师与学员互相做自我介绍,学员提出自己关于精益生产的疑问或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学员介绍结束后,讲师对学员所讲的问题及期望做简单总结,为学员介绍培训的基本情况及培训所需遵循的守则。在良好的氛围下学员参观精益文化区,树立正确的精益意识,主动接纳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步,在培训课堂,讲师讲解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背景和目的,企业精益生产现状。培养学员精益理念,介绍精益生产理论的背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及精益生产的企业目标。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确保学员知道何为精益生产的七大浪费,从而提升其识别浪费的能力。

第三步,开展第一轮模拟,分配角色,介绍模拟工厂的布局,阐述每个岗位的职责,模拟的操作,记录数据。该轮模拟不引入精益生产理论,尽可能多的生产。模拟过程中,学员发现问题,掌握浪费,在模拟结束时的总结中了解客户满意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讲解5S工具的理论及应用,带入超市和看板的概念及其设置,阐述如何运用看板实施拉动,从而消除或减少浪费。与此同时,学员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讨论,其他学员各自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案。

第五步,开展第二轮模拟,根据工位分组,每组学员对自己所在工位开展5S工作,区分必要品与不必要品,实施标准化,对于必要品进行定位。之后所有学员对各工位分别点评,不断改善。模拟开始,各工位增设超市和看板,以看板为信号进行生产,控制库存,实现拉动。讲师在模拟结束后引导学员发表意见,感受到改善带来的效果,同时亦发现不足。

第六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传授价值流图的相关知识,进行价值流分析与设计;另一方面,泳道作为分析企业信息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讲师教导学员如何绘制泳道图,分析信息流现状,并设计出新的泳道图。引入节拍的概念,测算节拍时间,识别生产瓶颈,区分浪费与增值,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浪费,实现与客户节拍同步,调整产能,阐述单件流的实施。

第七步,开展第三轮模拟,分组测量每个工位的节拍,找出瓶颈,区分增值与浪费,消除浪费,计算出实际需要的工位;继续分组进行价值流分析、泳道分析、换装时间以及布局改善。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案改善第二轮的模拟,开始新一轮单件流模拟,由第三轮模拟所得的各项关键指标数据与上一轮进行对比,学员进一步理解精益生产方式。

第八步,教授精益生产方式,阐述全员生产维护和零缺陷原理,研究物流问题,设计拖车路线,分析工厂物流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定义模拟工厂厂内运输系统。

第九步,开展第四轮模拟,分组针对上轮模拟的问题改善工厂布局,设计物流路线及工位物料存储点,分析物流所需数据。模拟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物料拉动配送,实施有效的信息传递控制。模拟结束后在讲师的引导下对本轮模拟发表观点,提出问题。

第十步,回到培训课堂总结本次培训的状况。培训结束后,评价改善的效果,根据数据将改善后的效果与第一轮的生产效果作对比,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变化,七大浪费是否明显消除或减少。通过比较,学员对精益生产理论树立信心,产生兴趣,跃跃欲试。从精益生产理念到精益生产工具方法的应用,成为学员掌握的技能,为在现实工作中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最后,回头查看学员在培训伊始所提出的问题和期望,学员针对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讲师总结,培训结束。

五、模拟培训的效果评估

S公司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培训后92%的员工对精益生产理论掌握相对熟练,能够更灵活的运用精益工具。根据2013年的数据,工厂的绩效相比之前提升10%,浪费减少8%,库存降低35%。通过实施精益生产模拟培训,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益人员,学员接受培训后不仅掌握基础精益工具,更是提高了精益热情,员工之间协调能力增强,更加配合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而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也比培训之前容易,员工了解精益生产,互相影响,企业提高生产率,及时完成订单,最终获得客户满意。

六、结语

总之,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利于营造精益文化氛围,虽然不会使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完全掌握精益方法和技巧,但是却在他们潜意识中留下了精益生产理念,在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之时,企业员工知道什么是精益生产,从而降低实施的难度。然而,学者对于精益生产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少,正如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不易,企业如何做好精益生产培训也有很多难点,希望更多的文献能够补充这方面理论。

参考文献:

[1]叶飞帆,华尔天.精益企业理念与精益生产实现模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8(06).

[2]丁奕,严云鸿.团队合作能力培训方法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7).

篇3

关键词:ERP;ERP系统;管道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The Role Analysis of ERP Syste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Oil Pipeline Business Management

Zhu Shangjie,Li Hui

(China Petroleum Pipeline Corporation,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oil pipeline company,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good management platform,also explained ERP and ERP systems knowledge,and cited the ERP syste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oil pipeline business management role,and in recent years,the ERP system to build an oil pipeline company,for example,summarizes the company's ERP project in the pipelin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ults achieved and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enhancement.

Keywords:ERP;ERP system;Pipeline companies;Management

在过去的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油气管道企业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分别是按地域划分的“小而全”管理模式、多层管理模式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管理模式,而自2000年以来,以涩宁兰输气管线为代表,油气管道企业建立了新型的管理模式,而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生产运行方式、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这四个方面形成了新特点。同时,随着管道投资体制的改变,合资管线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甲乙方模式。

虽说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历来以国内最大的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专业化企业自居,对于这种认识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但是,如果将管道公司放在行业坐标中认真分析,其地位与作用并不如意。在总结我国管道企业的管理经验并参考国外管道企业管理模式之后,为了提升我国油气管道企业的竞争力,改善管道企业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管道企业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建立好的管理系统,以提升石油管道企业管理水平。而应用ERP管理平台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目前全球在石油天然气行业领域的企业重组和个体企业的精简此起彼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行业竞争的激烈性。在这样竞争激烈和迅速变化的市场中,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竞争成为了整个商业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想要提升竞争优势,就必须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以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将所有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中去。

ERP表示“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提供决策和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混合体,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灵活的应用环境和实施控制能力,简单来讲,ERP是一个以财务为中心,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业务运营和管理系统。在全面解决企业在供销存、财物、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产出效益,在ERP之中,许多科学而又先进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ERP系统是指ERP软件与硬件和网络等企业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通用的集成的管理系统,支持企业日常操作和高级管理。而企业通过实现ERP系统,就能够有效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地说就是在石油管理企业中运用ERP系统则会有效地提升石油管道企业的管理水平。

目前,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ERP系统建设均已启动。中石化的ERP系统建设已经广泛覆盖大部分子公司;中海油在2006年也启动了ERP系统建设;中石油公司ERP系统已经在化工销售、天然气与管道业务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建成应用,在炼油与化工、成品油销售、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领域搭建了统一的系统平台,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几年来,中国石油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一直按照总体规划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天然气与管道ERP系统作为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核心项目,以西气东输为试点单位,经制定研究现已成功上线实施。从试点单位的实施情况来看,ERP系统建设已经在梳理业务流程、规范业务管理、提升运行效率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中国石油网消息在2008年3月14日,管道公司以组织分会场方式,参加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召开的天然气与管道ERP系统试点上线及推广适时启动视频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ERP项目正是在管道公司推广实施,同时也标志着管道公司信息化建设和ERP系统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石油管道企业在ERP的实施与应用方面与国际石油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差距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石油管道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ERP项目在管道公司的推广实施,对管道公司改进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管道公司必须全面完成系统的推广实施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来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了确保实现ERP项目的工作目标,管道公司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首先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ERP系统推广工作的认识,只要对ERP系统的相关知识及推广工作深刻的了解了,才能更好的应用这个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系统。第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关键用户和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经理部,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抽调业务骨干,集中精力全过程参与到项目推广工作中来,确保ERP项目推广工作组织和人员到位。三是落实推广计划,经研究后确定系统推广方案,制定真正实施计划,同时还要组织好业务学习,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单位ERP试点和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有步骤、分阶段地扎实开展推广实施工作。

总结:ERP系统是基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上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可以使对企业内部的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实现集成,而且可以将企业外部有关供货商、客户以及市场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在一起。如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这样管理系统,不仅支持企业日常操作和高级管理,而且企业通过实现ERP系统,就能够有效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石油管道企业管理中也是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说ERP系统在提升石油管道企业管理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军工企业 ERP 生产管理

TH公司成立于2008年底,是一家国有军工企业,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其各方面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随着型号研制任务的不断增加,其内部管理及运作效率亟待提高。

ERP系统是管理科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企业管理的精细化,TH公司迫切需要一套企业管理系统来对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实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完成批产任务按时向军方交货。

因此,TH公司需通过学习成功企业的实施之道,借鉴实施失败企业的失败之处,衡量本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及国有军工企业批生产管理模式,TH公司应以生产管理为突破口,采用逐步解决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财物管理的渐进实施策略。

一、TH公司ERP实施目的及总体思路

目前TH公司粗放式人工管理、靠调度救火的方式解决各种资源的矛盾、不计成本的完成目标任务的弊端日益突显,改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用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业务流程资源重组已势在必行。

TH公司建立ERP系统的基本思路为:

第一,按各种零件与部件的生产周期及需求时间反推出它们的生产与投入时间和数量,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种物料请领的优先级,既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又可防止物料积压,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占用资金的目的;

第二、按照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物料到位后,需第一时间进入生产流程,详细记录产品流转记录,缩短产品在工序间的流转时间。

二、TH公司ERP实施步骤

ERP项目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大、实施周期长,存在一定的风险,而TH公司作为国有军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模式具有国有企业的特点,型号产品有严格界限,零件的专用性强,军方对生产周期要求短,这就决定了TH公司ERP 的实施过程不能简单的“削足适履”,而是一个相互磨合,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确定ERP 实施总体规划

面对TH公司业务流程复杂、变化多样的特点,根据TH公司生产的现状确定实施总体原则是“以人为本,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布实施”的原则,采用从易到难、由点及面的思路,选择TH公司批生产急需解决生产信息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对人员、数据、培训教育、系统模块进程的控制来实施ERP。

实施ERP不可能短期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在实施步骤的安排上,须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可见的、公认的阶段成效,从而保证持续深入的开展这项工作。

第一步,公用基础数据、产品结构是各模块运行的基础,生产信息管理是目前TH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将为企业提供共享数据,应该最先实施。

第二步,运行ERP 型号级闭环管理,由单型号试点扩展到全部产品,这部分实施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大,但能解决企业生产信息流这一基础流的计划和控制问题,通过大面积应用实现企业物流及相关信息流从人工粗放管理到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化。

第三步,运行财务总账模块,解决账务处理并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

(二)实施前期准备

ERP实施要做到“量体裁衣”,实施人员首先应分析TH公司业务流程特点,总结兄弟单位实施成功的经验,在ERP 实施前应做以下工作。

(1)设立专项小组。成立了ERP实施组织机构,并明确了实施小组成员的职责,由公司领导担任ERP系统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总体方案的审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及相关资源保障方案的审定;审定项目目标、实施范围及考核标准,批准项目计划,监控项目进程,指导实施过程相关工作,审定考核结果;审批相应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

(2)ERP软件选型。有了良好的实施基础选择一个适合本企业的ERP 软件也尤为重要,ERP软件公司做到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培训及时、技术与服务人员队伍稳定的同时,又需具备军工企业ERP系统开发经验,能够严格进行保密工作。

(3)数据准备。ERP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信息的整合,而信息的载体和表达都要通过数据完成。ERP 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之上,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所以在实施ERP 项目时,TH公司需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准备基础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各模块的基础数据等。

首先TH公司应集各机关、处室及生产部门的同事共同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准备与校对,其中的数据信息包括:订单号构成、数据编码定义、计量单位、部门参数、部门、部门职员、物料分类参数、物料分类、会计期间、产品系列、有效期编号、供应商级别维护、供应商类别维护、省份地区码维护、行业代码维护、单据类型、库房、物料说明构成等。对于数据量很大及准确性要求很高的数据信息如:物料主记录、产品结构、库存期初数,需要通过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唯一性检查。

篇5

1.1缩微摄影技术相关要素

缩微摄影技术起源于文献管理手段,缩微摄影技术在病案管理方面可以降低存储所需空间,同时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缩微摄影技术是将病案原件用摄影的方式按一定比例缩小到胶片上,使用胶片代替病案纸张进行保存查阅等相关活动。缩微摄影将病案原件按比例缩小之后不是真,使用阅读机放大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病案的原始记录。我国缩微摄影技术使用的胶片一般为银蓝色胶片,这种胶片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理论上可以保存上百年。医院在对病人的病案进行存档时首先进行简单的信息校对,然后病案信息可以通过缩影机器进行拍照,可以让医院资深的病案管理人员操作,也可以交给第三方公司协助完成。

1.2缩微摄影技术管理病案的优点

缩微摄影技术管理病案,首先是节省存储空间,大幅度节省病案架,同时缩微病案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我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就规定了档案缩微品与原件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而且缩微胶卷在稳定的环境中可以保存上百年,不容易发生霉变、虫咬等现象。缩微摄影技术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护了病案原件,提高了病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在病案管理中的运用

2.1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相关要素

条形码技术采用条形码为媒介,利用光电扫描技术,储存和传递信息。条形码可实现机器自动识别,进入自动化管理,节省人力资源和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在病案管理中,条形码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在科别、序号、病案号等挂号信息中应用,在病案出库、回库登陆中应用,除此之外,病案流向的显示、门诊信息和病案情况的使用,以及病案制表等都应用到条形码技术。

2.2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管理病案的优点

条形码技术在应用方面功能强大,在病案管理各个方面都有应用,且应用经济实惠,自动高效,是迄今为止最为经济高效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的优点有很多,条形码使用简单,制作方便,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备,且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即可实用,设备操作简单,识别方便;另外,条形码光电扫描技术,采集信息的能力很强,每次课采集80字符信息,采集速度和采集信息量都很有优势,1s时间就能完成信息采集,而且还能对部分错误信息进行纠错处理,误差率为百万分之一,不受人为因素影响,采集信息可靠,准确,可信。这样的自动化的操作管理,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给医院管理,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带来优势。

3信息管理系统在优化病案管理中的运用

3.1信息管理技术组成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病案管理方面,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简化病案管理工作流程,对于整个医院的管理工作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病案管理录入系统,审核完相关资料后将病案数据信息录入到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中,开始了病案管理信息流的交汇。同时系统将录入的病案相关信息形成数据库,方便检索查阅;信息索引系统,通过病案相关信息建立索引,建立统一的识别方式,以方便病案日后的查阅、调用和存档等相关工作;信息共享系统,将病案信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方便各个科室进行病案信息的查阅交流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权限设置系统,对于某些病案涉及机密信息时,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使具备一定资质的用户可以访问,普通用户则无权查看,这样可以再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病案的机密性,防止隐私泄露等现象的发生。

3.2信息管理技术管理病案的优点

信息管理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医院各个科室、各个工作环节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一旦病人的病案信息录入到系统中,该信息流便可以被医院各个科室所共享查阅,大幅度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对于病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大幅度优化病案管理工作。

4总结

篇6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信息,形成一个既符合各个部门特点,同时又不违背企业整体经营理念的一套规范、及时的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信息技术来加工、处理各环节的具体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适合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更加紧密。该系统避免各部门因为工作脱节或者协调性差等导致不良影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的连续性。信息化管理除了能为企业解决业务流程,管理沟通等方面的难题外,同时也能解决因人力无法做到的各种细致入微地复杂重复性工作,将各个环节的数据有效的及时收集、综合整理、统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

2管理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型企业已经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了人数方面的优势,需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快速的得到数据、尽可能地扩大信息储备量、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只有企业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流通非常迅速。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也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变化。企业需要及时地了解这种变化,做出合适的决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适时地调整对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时就可以大显身手。这种信息系统能够收集并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可以让企业在做决策前参考信息,加强企业对于外界的掌控和预知,从而能够让企业迅速的适应外界的变化,最终顺利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2.3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由于企业的活动都记录在信息系统中,而信息系统是流程化、结构化、公平、开放的平台,从而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停滞、懈怠等问题就会变得快速反应与解决。一方面解决各流程中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监督部门以及群众监督的力度,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中复杂的数据收集、流通、整理与汇总问题也会交由信息系统去完成,为企业释放没有信息增值流程中的人力资源。

3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3.1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了解并分析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得以及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企业的管理流程无法有效的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把问题交给信息技术部门。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导致决策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而使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结果也不尽人意。

3.2企业管理基础和意识比较薄弱

很多企业的管理基础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身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这直接影响到各部门之间生产、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从而导致信息沟通不顺畅,或者降低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缺乏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思想观念的守旧严重阻碍管理信息化的革新。

3.3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且整体水平偏低

从企业类型上看,我国大型企业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由于技术含量高,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也高,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管理信息化的改造速度慢;从地区差异上看,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很高,反之则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4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4.1寻找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首先要从内部寻找对过程中“常数”进行流程固化,集中精力应对“变数”的人员。这些人使用管理制度,流程文件对“常数”进行定义和固化。使大多数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后,需要企业内部资源合理分配,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最终,信息化资源的掌控会以权力分配的形式体现。这些工作都必须寻找企业中能了解企业发展,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又能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支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首席信息官(CIO)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岗位。

4.2普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知识,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可以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员工进行不同内容与层次的培训。这样可以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步伐,并且这种培训课程应该有一定的持续性。从项目开始到项目改造完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打破员工对于信息化改造的错误认知,使他们逐渐接受信息化管理这种新的理念。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4.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可以吸取借鉴其他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规划自己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可以针对如何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立一个讨论平台,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一起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水平。

4.4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机制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的重视,从上至下的部署。在管理者的支持下完成管理信息化专项决策机构的建立,并且让运行机制的操作性得到保障,才能发挥出运行机制的作用,让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得到保障。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亚马逊中国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贸易形式――跨境电商蓬勃兴起。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至2016年,跨境电商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将达到18.9%,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模式正在进一步提升着我国外贸的实力。跨境电子商务的行为具有中间环节少、消费便利、促进销售等多方面优势,是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社会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时,市场竞争也从区域或者国家之内的竞争转变为全球性的竞争。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国际市场贸易需求的增长,都在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全球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整合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从而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当下跨境电商企业的竞争力。

(二)相关概念界定

跨境电子商务: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不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认为:“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从事外贸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电子化,从而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刘娟认为:“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形式,它能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成交易,实际上就是把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由上可得,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具有全球性、无形性、无纸性、匿名性、即时性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在1985年由Michael E. Porter提出。供应链,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它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我国跨境电商企业面临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客户需求差异问题:跨境电商是一种全球性活动,涉及的消费者对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跨境网络零售拥有着全世界的消费者,这些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必然有着不同的购物要求和习惯,这些都会对跨境网络中的客户忠诚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客户的需求也会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

供应链的物流问题:跨境电商发展的同时,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物流模式的选择对于供应链响应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一般采用邮政、国际物流、海外仓和第三方物流方式。 邮政、国际物流运输环节多、周期长,消费者会因运输时间过长而直接取消交易;已在半路的货物退回国内仓库的费用远远高于产品本身价值,这又增加了运营成本,直接影响了国内跨境电商企I的利润;跨境电商贸易还要考虑结算时汇率变化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因物流长周期原因而面临汇率的风险;而受消费者所在国的海关法律、政治文化等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相应产业的市场,拒绝高频次进口他国产品。

供应链的库存问题: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的功能,是通过维持一定量的库存来克服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对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在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问题而导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出现障碍,如原材料延迟到达、机器故障、产品质量发生缺陷、客户订单突然取消等。

网络安全问题:跨境电商是一种全球,其交易行为涉及的对象如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需要安全的网络的环境作为交易的前提。因为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媒介,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虚拟网络上的商务模式,因此跨境电商就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被海关扣留的事件,甚至一些国内知名外贸电商网站也发生了信用欺诈事件。另外目前我国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对跨境电子支付安全造成一定的风险。

(四)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供应链的建议

重视客户服务管理:因为跨境电商企业的所面对消费者的复杂性,既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又要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所以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为了应对着社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强的复杂环境,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以客户为导向。所以为提高客户满意度,跨境电商企业的供应链要准确把握客户动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购买渠道、良好的售后服务及经常性的客户关怀等,始终如一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

优化供应链物流配送系统:物流是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好跨境电商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如国际小包容易爆仓,造成货物积压不能按时送达、物流仓储成本高、管理难、信息共享度不足、供应链高端能力不达、滞后性等,优化物流系统是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整合供应链的海外仓建设,这样就是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海外仓直接发货,大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企业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未来跨境物流应该提高资源整合管理能力及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物流企业应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从而建设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仓库,规范物流运输工具标志,提升服务水平。

篇8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新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30-02

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省内乃至全国在建设、已投运的智能化变电站不断增加,从事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也将逐年增加。但是,智能变电站的运维人员普遍缺乏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急需进行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

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得出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应加强培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以及相关培训打下基础。

一、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应用,这也使变电站中应用系统日益众多。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对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挑战。因此,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智能变电站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一次设备智能化

采用常规一次设备+智能单元方式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跳合闸回路、位置信号采集回路等。通过一次设备的状态在线监测,变人工巡视与定期检修为自动检测状态检修,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提高效率。主要包括:主变压器采用“主变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方式实现智能化合并单元:合并单元采用直流供电,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智能终端接受保护装置跳合闸命令、测控手合/手分命令及闸刀、接地闸刀GOOSE分合命令;输入开关位置、闸刀及地刀位置、开关本体信号;跳合闸自保持功能等;实现了一次设备的数字接口功能;一次设备状态实现在线监测等功能。

2.二次设备数字化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实现二次设备的数字化,将二次设备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合并单元实现电子式互感器电流、电压量的采集,并通过光纤或SV网传输将二次信号变为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信息。保护装置保护动作后通过保护装置内的GOOSE跳闸软压板出口,再通过GOOSE直跳口将光信号经光纤输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A、B、C相跳闸接点闭合后通过A、B、C相保护跳闸压板将电信号传至智能终端内的A、B、C相跳闸保持继电器并最终传至开关操作机构箱实现跳闸。监控后台遥控操作发出的断路器控制信号通过MMS网传至保护测控一体装置,以光信号通过GOOSE网传输至智能终端,再完成对断路器的分合控制。保护跳闸示意如图2所示。

全站所有信息交换均依托于GOOSE报文和MMS报文,GOOSE服务通过广播方式传送报文数据,实现IED装置之间互相通信及信息共享;保护测控装置不设置功能硬压板,通过在装置上设置软压板的方式以投退保护功能,为远程维护和无人值班提供了条件。

3.网络结构标准化

按照IEC61850及DL/T860中的系统结构,实现了信息建模与共享传输、通信网络的标准化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全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网络系统构成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分别设置GOOSE网和MMS网保护直接采样(或网采),直接跳断路器。

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等相关功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站内直流、交流、逆变、UPS、通信等电源采用一体化监控,通过全站MMS网络统一上送到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控制自动化、信息可视化、配置标准化。

4.高级应用功能

实现了一键式顺序控制、故障信息分析决策与智能告警、与上级调度的源端维护、网络报文记录分析、智能辅助系统等高级应用功能。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新技术培训

智能变电站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之间连接介质由光缆替代了传统的电缆,电磁信号被转换成了数字信号,二次回路成为了“虚回路”。相对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言,其运行维护必然带来一些改变。对运维人员而言,智能变电站和常规变电站存在较大区别,他们面临着知识的更新与挑战。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和智能变电站快速的要求,需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加强培训。

1.智能变电站的理论知识培训

智能变电站和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存在差异,故需对运维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IEC61850、DL/T860标准及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模型、设计方案、工程配置和实施的基本办法。

(2)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系统结构、通讯机制、传输信号、对时方式、交换机接口对应表、GOOSE断链告警二维表、网络报文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3)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工作原理;合并单元传输规约、采集信息图及二维表;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巡视要点;交换机、网络的的基本工作原理,巡视要点及异常处理方法;交换机故障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和危险点控制。

(4)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原理、告警信息含义、软压板功能、运行操作说明、故障处理原则、巡视要点;上级职能部门制订的继电保护运行规程及运行管理规范。

(5)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SCD文件、CID文件的解读,装置保护虚端子的配置情况及信息流,各继电保护的跳闸逻辑及各类遥测、遥信信号的上送机制,智能变电站内各IED之间的信息流向。

(6)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工作原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巡视要点、运行管理规范。

(7)监控后台常规操作、顺序控制操作、保护整定值的调取打印、保护动作事件报告的调取打印、保护定值区的切换等操作的方法,顺序控制操作的运行规定。

(8)各级部门关于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设备运行维护导则、巡视技术规范、交接验收规范的规章制度。

2.智能变电站的操作技能培训

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安全问题的出现对运维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层面,还需要了解在智能化变电站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的安全措施,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等;运维人员必须掌握在新技术下如何做好运行巡视、规范倒闸操作,还必须掌握对智能化设备异常的分析和应急处理,掌握如何做好检修设备的安全措施以及动态危险点的预防工作。因此,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变化,他们除了具备传统站的技术技能要求外,还必须进行相关操作技能培训。我中心有110kV智能变电站,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1)设备监视。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在监视对象、内容、重点和手段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除了传统站一次设备告警以及保护动作信号外,必须监视保护装置的遥测信息、通道信息、软压板状态;交换机信息、GOOSE跳闸链路信息、保护MMS通信信息;户外柜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变化信息;时钟同步、对时系统工况;光电流电压互感器的采样信息等。

(2)设备巡视。智能变电站现场设备巡视工作重点与传统变电站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智能站中全站运行信息均上送监控后台,异常或缺陷情况在监控后台实现实时报警,因此,监控后台巡视数据可以指导现场设备的巡查,例如:后台报智能终端温湿度越限,则现场必须重点检查箱体内散热、除湿是否正常工作。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推进,辅助巡视手段也会不断出现。

因此,根据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制订适用于智能站运行巡视指导书,研究辅助巡视系统的巡视策略,以及如何开展智能化变电站运行分析等都是运行需要解决的课题及现场培训的重点内容。

(3)倒闸操作。

1)智能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由于智能化变电所中的一、二次设备具备遥控操作的技术条件,通过在监控后台预先设定操作顺序、操作对象、执行条件和执行成功校验,由后台自动实现一系列的批操作。程序化操作在给倒闸操作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给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带来风险,典型操作票库维护工作难度加剧,一旦设置错误极易造成误操作。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使用,也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同时必须能处理程序化操作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2)保护压板操作方式的改变。传统变电站保护屏“硬压板”操作被后台监控系统界面上的“软压板”操作所取代。如何有效执行软压板的监护操作也是运维人员遇到的课题之一。同时必须解决一旦在软压板五防遥控,必须在装置上进行软压板操作时操作规范的问题。因此,软压板操作规范的培训也是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的区别之一。

(4)工作许可安全措施。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相比,工作许可安全措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二次回路的工作上,运维人员操作软压板将保护改信号,并未在物理上实现保护装置的二次隔离,保护的GOOSE光纤出口(相当于传统的二次回路)仍与运行系统相连。在检修保护上试验时,仍有误发出口报文的危险。

(5)二次设备异常处理。智能化变电站保护装置、智能终端等微机设备出现异常,调度或主管部门往往希望运维人员进行初期处理,例如:采用重启装置的方法尝试使设备恢复正常。同时,针对“大检修”改革的方向,运维人员也必须学会分析处理简单的缺陷异常等。

三、结论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将贯穿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引领技术发展,制定标准规范,从而占领世界电网技术制高点。建设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特征的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分析与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差异,如架构体系、通讯标准、高级应用等,并对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面临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相关培训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行政中心,影响,城市功能区

Abstract:It is becoming a trend of developing a new downtown via the catalyst of city council move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city council on the surrounding functional areas. And it would bring some useful experiences to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motivates new-town development via the catalyst of city council movement.

Key Words: city council, effects, urban functional areas

中图分类号:TU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问题的缘起

伴随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提出拉大城市框架、调整城市结构的城市发展战略。同时,旧城区也面临交通阻塞、空间不足、改造更新难度较大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思考实现城市规划蓝图的有效途径,利用行政中心的搬迁带动新城建设,缓解旧城压力。因此,如何合理而有远见的规划行政中心区片,适应未来城市战略格局的同时,符合城市功能结构生长的一般规律,成为当前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

2. 我国行政中心周边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

行政中心作为我国城市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考察我国七个省级行政中心周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总结出我国行政中心周边用地由内向外分为大致分为三个圈层:

(1)核心圈层(辐射范围0.5-1.5km):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主要功能包括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城市中心公园、会展中心、相关商服配套、居住等。核心区用地中除行政办公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8-40%和10-17%;其次为行政办公用地,比例大致为8-15%;其余部分的功能主要包括大型停车场、大型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等,所占比例最高,大约为30%-45%。

(2)辐射圈层(辐射范围1-4km):主要包括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相关厅级功能单位、大学、教育培训、相关商服配套、大型居住区等。

(3)圈层(辐射范围4-9km):主要包括商业中心、大型居住区、相关商服配套和其他。

表1: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及周边情况列表

3. 我国行政中心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3.1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紧密结合

在我国,由于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相关性,行政中心常与文化中心紧密结合,一同构成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中,这类文化中心常见的大型重点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剧院、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场馆、科技馆、信息中心以及绿化休闲广场等。

3.2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区

由于行政中心长期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也位于城市地租最为昂贵的区位,服务和辐射整个城市。因此行政中心的功能趋向于多样化,即由单一的行政功能转向集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1]。

3.3周边功能的有机生长

伴随权利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行政中心区片形成以行政中心为原点,由行政中心向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商业配套、居住等逐渐扩散的趋势。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为避免城市功能的过度重叠和城市资源的过度竞争,城市行政中心和城市金融中心逐渐出现分化的趋势。

3.4渐进式的新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新搬迁的行政中心而言。行政中心搬迁初期,政府强意志的开发导引缺少就业岗位和产业支撑的配合,新城人气不足,新区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这一阶段的城市建设主要是行政中心和相关行政办公以及部分房地产建设为先导。第二阶段一般是以商业中心、教育培训、商业酒店等配套设施逐步跟进,同时,为满足新城持续的就业岗位需求,一些高新技术园区、总部经济以及现代物流枢纽等也会逐步发展;到了城市新区逐渐成熟的第三阶段,大型商贸和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逐渐形成,城市新区的活力也得以展现。

4. 行政中心搬迁对于城市结构的影响

行政中心的搬迁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湖南、辽宁、浙江等通过省市政府的强政府意志,高度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经过一段时间逐步发展为相比老城区更具品质的现代新型城区。行政中心搬迁对于城市结构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图1):

4.1作为城市新极核,加快新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发展

新的行政中心作为城市新区的生长极核,会成为整个新区发展的驱动力,并带动周边地区的高等级、跨越式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方便快捷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因此,行政中心搬迁的选址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位或者方向。例如,南昌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带动了红谷滩新区的发展,用地面积从4平方公里到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5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规划周边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用地[1]。

4.2加快本区城市快速交通廊道的构建

新城建设带动了城市框架的拓展,从而形成区域快速交通枢纽为依托,推动城市交通廊道的进一步完善。行政中心区片将融合机场线、高铁站、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加强新区与老城以及周边县市的联系,扩大行政中心的可达范围。

4.3引导城市功能重构

行政中心作为城市最为敏感的功能单位,其搬迁直接代表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讲,行政中心的迁移会带动一批直属机关的随之搬移,从而带动城市金融会展、商业商务、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或再生,重塑城市地租分布,进而形成新的城市中心或者副中心。

4.4良性运作的土地经营

高规格的新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环境,对于新城和新行政中心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行政中心搬迁所带来的地租升值效应也将拉动该区的土地价格提升,从而吸引高规格的城市产业、房地产项目落户,形成良性的土地开发模式。

4.5缓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和交通压力

为改变老城区多种功能高度叠加的局面,行政中心的搬迁常是新区建设的第一步。通过建设城市新区,有计划的疏导城市人口的迁移,引导城市功能的重组,对于缓解老城功能集聚、人口膨胀、交通阻塞、资源短缺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图1:行政中心为周边地区带来的发展机会

5. 结语

行政中心搬迁必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的重组,对于新城的开发带来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带来高标准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2]。但是,行政中心搬迁带动新区开发能否成功,还需要市场需求的持续支撑,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具体表现为就业创造、商业配套和房地产开发等。因此,为避免单单依靠行政中心搬迁无法有效带动工作岗位,持续的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聚集问题都将影响到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利用行政中心搬迁带动新城建设时,建议在一定辐射范围内增加相应的产业园区,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谢宏坤,我国现代城市行政中心区规划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信息孤岛;数据安全;中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73-02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财政部对作为第一家试点单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人民币,帮助其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81年8月,为了总结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在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研究和发展。至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正式被提出。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谢诗芬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何日胜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融合并逐渐发展的产物,它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已开展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还有人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与会计电算化,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

会计信息化理论来源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同时又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只有将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会计信息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中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目前仅涉及会计理论、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系统等部分,其余部分几乎是空白。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中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五)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将重点放在了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的会计信息化水平,针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定要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

(二)强化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

会计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要从政策上给予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员以支持,帮助其把握好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并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关键问题的研究上,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而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础和支撑,指导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时要特别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带动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三)加快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推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它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会计信息化应该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和企业内外部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即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何日胜.中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