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9: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

篇1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志愿家教 志愿者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1-03

近几年,志愿者在社会公益项目、教育事业、会议服务、大型赛事等诸多活动中逐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眼中,志愿者们仿佛一颗颗闪亮的明星一般,活跃在社会活动的各个角落之中。1993年12月的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创造了青年志愿者一词,从那天起,我国的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了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他们心怀抱负,有极大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不追求物质回报,把温暖带到每个人的身边。

支持教育事业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主题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志愿者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同时,也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到打工子弟学校、希望工程。近年来,义务家教计划在许多高校与社会团体中兴起,义务家教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特定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无偿的帮扶教育服务。其中,“爱心接力・转会计划”是由全国青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首都师范大学博联会、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鸦儿胡同小学联合发起的关爱灾区、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弟大型志愿服务行动。主要活动形式是关注北京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志愿家教服务。笔者于2012~2013年参与了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所组织的“爱心转会计划”,每周服务三小时,在对接农民工家庭中辅导孩子的学习。通过在服务中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了解情况,随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发现了志愿家教计划存在的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通过整理,笔者发现现阶段志愿家教计划普遍的问题有:

1.家教服务中由于同学校沟通的缺失,使得家庭教学缺少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经过了解,在志愿者们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仅是通过同学生的定期沟通来确定每次服务的教学内容。本来,这种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志愿性家教服务具有一些这方面的优点,比如说由于服务对象单一,可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进度与性格特点为其制定灵活、独特的教学计划,但是由于沟通的不便捷,使志愿者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学校内的教学进度,若学生自己表达有误或者存在倦怠、偷懒的情况,会降低教学效率,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在同多位志愿者交流时发现,很多志愿者都存在备课困难或者不备课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前往学生家中,为其解决学生在家庭作业或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难理解或者不能处理的问题,多数志愿者的备课形式多为被动,即学生提出要求,志愿者解决问题的形式,极少数志愿者可以主动制定教学计划,并定期对教学进行质量评估来加以修改,以至于很多家庭的教学质量较差,甚至不如有偿教师。这个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沟通不足外,与志愿者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欠缺、志愿者自身的积极性不足、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学校的领导与老师并不重视义务家教等因素不无关系。

2.参与义务支教的志愿者缺乏系统的管理与培训,同时也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志愿者队伍没有系统的管理团队,也没有准入机制和培训过程,在刚开始提供家教服务时也未有详细的指导。缺乏系统的管理和准入机制使志愿者能力差异较大,教学水平难以保证,基本上大多数志愿家教项目报名即可参加,对参与的志愿者能力、品行没有考核与要求,这也导致了志愿者教学水平不高,甚至存在很多志愿者对志愿家教的认识不正确,出现了志愿者言行失当的情况。缺乏培训使大部分志愿者难以较快的适应家庭教师角色。由于志愿者均为在校大学生,本身为学生属性,对于怎样当好一名老师,或自家教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都不了解,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便使得刚参与的志愿者需要自己摸索,积累经验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且一代一代经验缺乏传承,每年都在重复适应工作。缺乏激励制度使志愿者积极性较低,刚开始参与时,志愿者大多有着较大的积极性,这往往靠志愿者的抱负来维持,当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时,志愿者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如果不存在奖惩措施,干得好与干得坏一个样,会使志愿者消极怠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很多情况下志愿者的交通与用餐需要自理,很多志愿者会付出较高成本,如果没有激励制度,很难保证志愿者的长期高效率参与。

3.志愿家教多数仅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情况,而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心理关怀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在志愿家教中发现,多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不好,家庭教育较为缺失,一些家长与老师不注重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成长。笔者所服务的家庭,孩子父母都为务工人员,平时没有休假,志愿者同家长很难见面,多数情况下都是电话联系,据孩子描述,其父母工作很忙,平时早出晚归,与孩子的交流不足而且一些教育手段有待商榷。笔者同一些志愿者交流后发现这种问题并不是个例,很多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同时很多志愿者也表示,这样的问题,身为青年学生的志愿者很难解决,一方面志愿者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与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与家长的沟通不足或存在障碍,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选中大学生参与志愿家教的原因,不仅仅是看重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能为农民工带来全方位地知识辅导,还应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全方位的关心孩子成长,能够为农民工子女起到鼓励、提高的作用。农民工子女由于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又无法较好的融入当前的城市生活,很多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地人”,认为自己差人一等,在心理上感到自卑或者有不自信、不平等的感觉,同时,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工作繁忙,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有限,又因为自受身教育水平低,难以对孩子的学业与生活上的成长加以关注。大部分农民工因为请不起家庭教师所以求助于志愿机构,但是志愿机构解决了学业辅导的缺失,却难以解决其它方面的辅导缺失。

4.一些情况下,大学生义务家教也会存在负面作用。首先,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水平得不到保证,志愿者自身的言行可能会对农民工子女存在负面影响。在同孩子交流中发现,一些志愿者在言语中会通露出自身的优越感,或无意中贬低务工人员、贬低学生所在学校或恶意评价学生家庭环境的情况,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容易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甚至产生逆反,使农民工子女对志愿者抱有敌意,影响教学质量。志愿者在学生家里服务的某些行为也有待商榷,有的志愿者到家中随意拍照,或者去了只是陪孩子玩耍,不能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有时志愿者愿意给孩子们带小礼品,虽然价值不高,但是在有些家长看来,这是不适宜的举动。有的志愿者穿着不得体,穿着打扮过于时尚,让人难以接受。当志愿者存在不恰当的行为或表达时,一方面会留给别人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会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不合适的语言和穿着容易被年龄较小的孩子模仿。这些问题加深了志愿者教学效果难保证、学生难管理、家长难沟通的问题。在实践中,笔者所服务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四年级,一个一年级,一年级的小男孩比较顽皮,并且会要求志愿者陪他打游戏、为他买零食,经过了解,一些志愿者随意许诺孩子的这些要求,导致孩子养成习惯,习惯后便难以管教,使得后面许多志愿者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而志愿者们的管理能力又不足,很多人拿小孩子没有办法,只能答应孩子的物质要求,导致恶性循环。由于志愿服务队伍较为庞大,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虽然我们不能排除部分人在服务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反馈情况都比较不错,还是可以胜任志愿者工作的。

虽然发现了志愿服务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学生担任志愿家教有着明显的优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知识面丰富,可以给农民工子女在学业上提供全方位的提升,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大学生可以胜任农民工子女的课余辅导任务,另外大学生们往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更愿意推动社会公平发展,他们中的很多人非常热切的想去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在志愿服务当中,这些青年志愿者总是表现积极,非常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肯定他们的付出是真心的,是热诚的。另外大学生们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热情活泼,善于与人交往,尤其是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上没有代沟,相比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同学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也共容易去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为其提供帮助。当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制度后,结合以上优点,一定能让志愿家教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阅读、调查和讨论,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一下几点改进。

1.将学校、教师和家长纳入到志愿的管理体系当中来,并建立切实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对志愿家教的进行情况进行沟通与反馈。现行制度下,在志愿实施的后续细节中,基本由志愿者单方面进行组织,与其他各方沟通不足,学校与家长未能真正的参与到志愿家教服务当中来,也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沟通,志愿者、家长与学校应当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应当沟通学校的教学进度、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平时生活状况等信息,把发现的问题尽早解决,通过掌握相应的信息,志愿者可以制定根据学校表现与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学生家长可以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可以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的生活状况与学生课下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学校与家长也应当参与到志愿者的考评中,不应当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并结合自己的需求,为志愿者的服务过程进行反馈,这样所得的反馈信息相比志愿者自评会有更大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经过讨论后可以继续对志愿服务进行改善,提高家教的质量,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2.邀请有经验的志愿者和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并为服务设立合适的激励制度。在志愿者培训上,首先要发挥志愿者团队自身的力量,有经验的志愿者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参加过多次志愿家教的志愿者们了解所辅导学生的具体状况,了解课余辅导的重点问题,可以让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少走弯路更快的进入家庭教师的职业状态,同时,利用志愿者来担任培训导师也是最佳的低成本方式,投入较小但成果可观。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可以让新加入志愿者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使其辅导贴近课堂,提高课外的教学效率。尽管大学生知识丰富,但是难免有很多问题不了解,借助专业教师上课的机会,志愿者可以统一备课,解决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弥补自身由于经验欠缺所造成的不足。在激励制度上,有条件的学校与机构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补偿志愿者在前往学生家里进行辅导时在交通与饮食方面的支出,减轻志愿者压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来,若资金不能支持,可联系权威机构颁发表彰,塑造优秀典型,一方面可以使优秀的志愿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人投身到志愿家教的服务队伍当中来,既提高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又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3.在进行学业辅导的同时,应当更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发展。注重与孩子们的沟通,在平时就注意加强同学生的联系,争取与学生做朋友、做兄弟,在同学生们交流时,注意应当传播正能量,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为其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想法或举动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定期向其反映孩子的情况,鼓励家长与孩子多联系,当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时,要对家长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手段进行劝诫。同时应当发挥专业的力量,每个志愿者团队中应当配备具有交流强项、或者心理、社会、教育相关专业的志愿者,通过专业能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即使全面配备存在一定困难,也应当要求志愿者了解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可以为存在问题的家庭排忧解难。

4.确立正确的志愿者服务意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志愿者们不应当把自己当作施舍者与给予者,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志愿者们应当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支持者、服务者,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认识到这种服务不仅仅是志愿者单方面付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学习与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既是社会教育的推动者、成长者也是受益者。另外志愿者应当强化自己的责任感,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乡,平时打工生活繁忙,没有足够的精力关心孩子分学业,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志愿者身上,志愿者身上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使命。现实中发现,大部分志愿者在参与三次志愿者左右后便发生懈怠,同组内成员互相推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继续强调志愿者的奉献、坚持、负责的精神。在树立正确观念的基础上,还应当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首先提高志愿者的准入机制,提高对志愿者招募的标准,在招募志愿者时应当先对志愿者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于有意向的参与者,应先对其个人情况、参加志愿的动机、能够参与的时间长度等作出统计,以便筛选出真正有服务意愿的志愿者,减少凑人数、盲目报名等情况。报名确认时,应当对志愿服务的最低时间,志愿服务的任务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量化标准告知志愿者,报名后对志愿者的信息与档案进行系统管理,明确每人的服务时长与任务完成状况。在志愿服务中,应当定期反馈,对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进行综合的统计汇报,并且注重学校与家长对于志愿者的评价。建立退出机制,对于任务完成有困难,不能保证服务时间的志愿者应当及时退出,以招募新的志愿者来填补空缺。

实践证明,大学生社区内志愿家教计划是一个双赢的计划,既可以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又可以使大学生自身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现阶段,许多高等学校组织优秀大学生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爱心式的无偿家教活动,这些活动在很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虽然这些活动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当志愿体系逐渐完善后,终能达到深化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目标,收到更广泛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2).

[2]刘丹.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义务家教社会实践课程化探讨[J].教学管理,2013,(9).

[3]黄小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3.

篇2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一定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招生数量增长的需求。但是,扩招也带来了资源紧张,教育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使高等教育远离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文章立足于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过工科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这一尝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人才,进而达到本科毕业时,零适应期过渡为工程技术人员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零适应期 校企合作 科技俱乐部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的棘手问题,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当下我国高校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另一边是学校一筹莫展,由此可看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在扩大,校企联合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有益的道路。

近一年来,西安邮电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创办了大学生电子协会、电子爱好者俱乐部、嵌入式兴趣小组、C语言俱乐部等学生社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建立起课堂之外的交流和实践平台,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意识、思想和技术诸方面,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一、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探索与尝试

“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人才,导致“招聘难”,“两难”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以质量为主的变化。对此,从2007年开始,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实验班由企业出资,学校出人员场地。学生经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考核面试选拔进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有一年以上的实践磨炼。这些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但其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硬的思想作风,明确的职业定位,面对难题挑战的自信,对技术的执著追求。而这些可能正是当代大学生中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经过3+1实验班的历练,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当年就业,而且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技术岗位。

传统思想教育所用的说教,被实践检验是失败的。而大一新生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又处于兴趣激发的黄金时间。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的兴趣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并在有益于学习的氛围中被熏陶,励志成才,进而改善学风小环境。我们认为这些应该是“高校质量工程”以学生为本的重要内涵,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通过技术学习社团这一平台和载体,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影响他们,请企业人士进行职业规划的启蒙,以计算机技术的多彩世界来吸引他们,以俱乐部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过几年来师生们艰辛的努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解决思想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成为营造优良学风的新途径。

应该看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缺失。目前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比例大于4:1,而发达国家工科学生在校期间此比例接近1:1。例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通常在45~55学时,但大多数高校仅安排8~10学时的实验课时,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难以磨炼出产业界需要的人才的。

破解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和质量不高的难题,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瓶颈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须知,单靠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总量缺口很大,远水不解近渴。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发现,毕业生中动手能力强的,无一例外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固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在寝室或自习室进行技术学习,问题在于真正有此觉悟的同学很少,而且缺少高手指导,很难坚持,更难达到一定水平。

从2003年开始,在教师的组织号召下,部分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同学自发地成立嵌入式兴趣小组、Linux兴趣小组等,通过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学习,明显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水平。

兴趣小组的尝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面对的主要是高年级的一小部分同学,受益面不够大。因此我校又于2009年3月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周立功C语言俱乐部,下设多个方向的兴趣小组,整合原有各小组资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

除此以外,指导教师还要求俱乐部骨干学生义务为广大低年级新生开展业余讲座,举办科技竞赛等经常性活动,将俱乐部“团结协作,崇尚实践”的文化气息向整个校园播撒。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骨干学生的示范作用不但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这些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学生,自己也因为帮助别人而收获了快乐和自信,收获了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满足,还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二、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生科技俱乐部是探索工科院校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我们在计算机类俱乐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让大一学生学好c语言,大二学生学好硬件电路,大三学生学好嵌入式系统,大四学生进行项目实践,从而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c语言不断线,电路能动手,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观念。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学习,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人翁,通过校企交流,逐步完成从学生和消费者,向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两个身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践教育的质量工程改革。

学校科技俱乐部需要有力的根据地。我们利用学校中注册成立的社团为依托与平台,利用社团这一活动基地,吸引汇聚广大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对于俱乐部的成立进行统筹规划。在取得相关院系领导的支持后向学校相关机构进行注册,建立起俱乐部。此后,“3+1”班学生便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宏观指导下施展自己的技术与组织才华,让更多同学深入了解“3+1”创新教育,聆听技术讲座,参与实践学习活动。

俱乐部的骨干来自“3+1”创新教育班,按照职能分为管理团队(主席、副主席、委员若干名)和技术团队,两个团队是俱乐部的核心力量,是俱乐部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由具有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动手能力比较突出、基础扎实的同学担任。管理团队负责社团的活动组织策划、会员管理、网站建设维护、财物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技术团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同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理论助学辅导,如义务技术讲座、上机实践指导等活动。 转贴于

俱乐部的招新安排在新学年伊始,宣传实践类技术竞赛的内容,并展示历届学生科技成果、获奖作品,通过以往作品的实物、资料图片等全方位展示俱乐部风采与文化,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俱乐部规模大了,会员异动(加入、退出、仅仅挂名等情况)就会增多,因此每学期初应该设定一个注册期限,未按时注册的老会员予以除名,原则上本学期内不得再申请加入。以此保证社团的纪律性,并且对会员情况心中有数。同时,可以选择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与“3+1”创新班联合进行校园展示,宣传“3+1”和俱乐部文化,扩大影响力。

应该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刚入校时还保持高中时代的学习状态,满腔热忱。但逐渐会产生迷茫、厌学等消极情绪,很多人从此沉沦,依靠网游、玄幻、恋爱来支持。因此,我们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让他们发现计算机之美、实践动手给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进而参加到俱乐部队伍中来,重新找回人生的斗志及奋斗目标!看到学生所走过的弯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感到痛心,教师应当主动出击,从学生一进校园就给予必要的关心引导。

实践证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抓,贯穿俱乐部整个生命周期的抓。通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吸引同学们先关注,再走近,后加入。俱乐部新老成员间、指导老师与成员间、企业工程师与成员间的种种良性互动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能有效催化激发其自身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摆脱“迷茫的大学”,拥抱积极的人生。

辅导助学团队主体由技术团队负责,针对大一学生开展C语言辅导,对大二学生开展电子线路辅导,对大三学生开展嵌入式系统辅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团队自身以及学校的情况可适当调整。责任教师可以请专家对助学大纲做方向性把握。充分利用课余与周末的两天时间强化技术学习,原则上由技术团队给会员每周安排一次课,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特别注重与会员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要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建立起金字塔结构的专家教授一企业工程师、青年教师一高年级学生会员的俱乐部三级指导体系。

针对大一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C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问题,通过助学辅导,使之产生浓厚兴趣。针对大二学生助学辅导,主要解决程序设计入门后,如何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脑鼠走迷宫”这一项目,让他们体会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强大威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助学辅导,主要通过若干个电路DIY实验,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进而通过如“智能小车”等综合型项目将软硬件系统结合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

实践证明,我校的学生科技俱乐部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为目标,以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尽快掌握高新技术为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结论

“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这一教改尝试,以其校企合作的背景,学生科技活动的形式,着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等,其目的是走出一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的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之路。